工夫红茶的历史

来源:趣味经验馆 1.12W

工夫红茶的历史

工夫红茶是一种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中国红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种植了中国茶树,并开始制造红茶来适应英国人的口味。中国的茶农们也开始学习制作红茶,以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

工夫红茶最初被称为“文山红茶”,是由云南省文山市的茶农们所创造。这种红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区别于较淡的绿茶和普洱茶。在19世纪末,工夫红茶被引入福建省,那里已经有了丰富的茶文化。福建省的茶农们开始尝试制作工夫红茶,并发明了一种烤干茶叶的方法,这种方法更好地保留了工夫红茶的香气和口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夫红茶逐渐成为了国际茶市场上的重要红茶品种之一。它在英国、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市场都有着广泛的销售。对这种红茶的需求不断增加,也催生了中国工夫红茶的领先地位。

今天,工夫红茶是中国红茶的代表之一,因其独特口感和丰富文化背景而备受世界欢迎。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坦洋工夫茶是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的一种茶类,又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营养茶,拥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对我们人体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坦洋工夫茶的历史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答案吧!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1

   坦洋工夫的历史

  闽红三大功夫茶之首的坦洋功夫红茶,是福建省福安市红茶品牌。首创于清咸丰元年既(1851),当时的"坦洋功夫"红茶名声鹊起,远销荷兰、法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为荷兰、英国等国家贵族所青睐。遥望当时清朝正处于受鸦片侵害的年代,作为泱泱大国的华夏财富在不断的向海外流失的时候。坦洋工夫茶却峰回路转般为我国挣回了无数的财富。4年既(1915)"坦洋功夫"红茶与国酒茅台一起在万国博览会上赢得金奖,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留下"闽红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赞誉。可谓迷倒天下茶叶爱好者。明洪武在位第四年,福安坦洋村的村民发现了野生的菜茶,在清咸丰元年成功的研制出现今坦洋工夫红茶。光绪年间,安微返乡时候将其云南移植——滇红。2007年1月16日,福安坦洋功夫国家地理标志名称保护正式通过国家批准。认定该产品的地理标志名称为"坦洋功夫"。以百年老字号"坦洋功夫"区域品牌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坦洋功夫"成功注册证明商标。并作为中国申奥第一茶登上国际舞台。同时被英国王室列为供茶。在二零零九年时候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标准的本土产品。"坦洋功夫"是绿茶经过发酵烘制而成,产值约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80%。由于选料严格,工艺考究;是红茶之上品佳丽,保健功能尤见非凡。

  坦洋工夫茶的荣誉:1915年与贵州"茅台酒"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享誉中外,曾是英国王室专供茶。近年来,强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2006年福建坦洋工夫集团生产的"坦洋工夫"被列为"中华名人特供茶",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坦洋工夫"证明商标注册已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并制定了相关标准,进一步规范坦洋工夫红茶生产加工,福建坦洋工夫集团生产的产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茶事活动中获得"茶王"、"名茶奖"等奖项,产量、质量呈逐年上升,品牌效应逐步扩大,被列为福建省主打品牌产品,全市年生产坦洋工夫红茶产量1000吨,产值1.2亿元,主要销往欧盟、日本、俄罗斯及东欧、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2013年由国家商务部组织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参加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经过国家商务部对国内上万家企业的筛选后,鉴于新坦洋茶业集团在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产品推广、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和良好声誉,经国家农业部、国家商务部推荐,新坦洋茶业集团被选为中国红茶代表参加巴拿马第31届国际贸易博览会。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南美洲国际洽谈会上,由巴拿马贸工部隆重宣布荣获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红茶国际金奖单位:中国新坦洋茶业集团,并亲自新坦洋茶业集团董事长张锦华颁发巴拿马自1915年来第一枚红茶奖章,世界客商与巴拿马人民共同鉴证坦洋工夫重现中国红茶荣耀的辉煌时刻。1915年坦洋工夫凭借自身的天生丽质和精湛工艺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牌奖章,为坦洋工夫成为民族品牌和世界名牌奠定了历史地位。时隔一个世纪后,在福安市重点扶持打造下的新世纪坦洋工夫风采依旧,新坦洋牌坦洋工夫再次荣获"2013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再次向世人证明了福安市坦洋工夫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2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主要分布穆阳、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

  自光绪六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组。穆阳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参看《闽东志》)。

  其优质核心产区位于归岭一带,收条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

  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

  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

红茶工夫的历史文化

红茶工夫的历史文化

  中国人是以善能喝茶著名的。从文献上的记载,至少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古书《尔雅》上就写过“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诗经》的《七月》篇,也提到采茶。两汉之后,饮茶之风大盛,但更普遍的还是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陆羽著《茶经》,更是集中了喝茶的理论,从此大开喝茶之风,陆羽由是受后世尊为“茶神”。《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从这里看来,喝工夫茶大约是唐代以后的事。尽管近代的《辞海》载有“工夫茶”这一条专门名辞的注释,英文的“Tea”字也还是从汕头、厦门话的“茶”字译音过去的。但有关工夫茶的.详细记载却是很少,甚至连《潮州府志》也没有记载,这却不能不是件憾事。

  就现在所能考证到的,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似乎还没有种茶。《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三阳志》及《三阳图志》于今已不可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多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珍贵。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中说到:

  “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三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产茶之地,出税固宜。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茶的。没有种茶倒不要紧,因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并不产自潮州。可是“无贩茶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如果《三阳志》所记属实,恐怕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茶”这一享受呢。

  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尽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怀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到现在也是如此。工夫茶用的是铁观音,这是全国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自然,现在潮州地方是产茶的,潮安凤凰山(过去属饶平)的“单丛奇种”简名日“凤凰茶”,就是驰名海内外,在今天国产的特级茶叶中首屈一指,但可惜产量不多,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因此它的价格也是国产茶叶中最高贵的。

;

潮汕功夫茶的历史是什么?

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历史。

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潮汕的工夫茶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潮藉大文学家秦牧称 “潮州工夫茶,堪称中国茶道代表”。潮州工夫茶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

功夫茶的特点

潮州工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在粤东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

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潮汕功夫茶的历史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州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州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故所谓的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茶经》是潮州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国工夫茶的“元典”)“茶经法”详载茶艺,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宋、元是中国工夫茶发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期,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潮汕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本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明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后之介绍文本,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

宜红工夫茶的历史

据记载,宜昌红茶问世于19世纪中叶,至今有百余年历史。清道光年间,先由广东商人钧大福在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往汉口再转广州出口。咸丰甲寅年(公元1854年)高炳三及尔后光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林紫宸等广东帮茶商,先生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由渔洋关运汉出口,“洋人称为高品”。当时渔洋关一跃成为鄂西著名的红茶市场,广商除开辟鄂西宜红茶市外,还大批涌向鄂南羊楼洞采制红茶,1840年羊楼洞红茶庄达50余家,年制红茶10万箱,达5万余担。

1850年,俄商开始在汉口购茶,汉口开始单独出口。1861年汉口列为通商口岸,英国即设洋行大量收购红茶。因交通关系,由宜昌转运汉口出口的红茶,取名“宜昌红茶”,宜红因此而得名。宜红由英国转售至西欧,尔后美商、德商也时有买,宜红得到大量发展。1888年汉口口岸出口量达86万担,占当时全国茶叶出口量的40%,其中以红茶为主。1876年9月,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宜红出口猛增,1886年前后系宜红出口的最盛期,鳘输出量达15万担左右。

宜红工夫主销英国、及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品质稳定,声誉极高,后经历史的磨难,宜红一落千丈,至1949年茶园荒芜,茶厂倒闭,满目疮痍,1951年中国湖北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在鄂西、鄂南两在茶区扩大收购网点,鄂西红茶区在五峰、鹤峰、长阳、宜昌、恩施、宜恩、利川及湖南石门设点,收购宜红,1951年宜都茶厂正式成立,负责宜红的精制加工,毗邻鹤峰的湖南石门、慈利、桑植、大庸四县属宜红生产经济区,同年在石门泥沙成立一红茶初制厂,属宜都茶厂分厂(1956年改属石门茶厂)。尔后又在五峰、宜昌相继建立了红茶精制厂,与国营茶场形成紧密的生产网络,恢复和发展宜红生产。宜红已成为宜昌、恩施两地区的主要土特产品之一,产量约占湖北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关于潮州工夫茶的起源与发展,你了解多少?如何看待工夫茶?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省广东潮汕和福建省闽南传统式的饮茶方法,以冲调乌龙而而出名。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潮州工夫茶”,不可以由于有些人授予的地域性特点而变味儿,也不可由于清之后的史籍上“时间”和“工夫”混合使用便说成“潮汕功夫茶”。由于潮汕功夫茶的文本纪录是优选茶,炒茶的实际意义。最开始用文本纪录泡茶方法的是“工夫茶”。记述常见于清朝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工夫茶,烹治之法……”

“潮州工夫茶”实际上是潮州市古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切身体会,潮州工夫茶是中国储存最详细极具象征性的茶道之一,它是在唐代年代就已具有的“散茶”品饮法的基本上发展壮大下去的。所说“时间”茶,便是有“闲工夫”的人,注重并边泡边喝的茶汤。古代历史,一般仅仅市井生活、铺面、文人墨客、颇具家中、有雅兴的人,才有如此“闲工夫”,并累积出这类煮茶的方法。一般的群众,辛勤劳动者是并没有“闲工夫”泡工夫茶的,仅有大壶茶。

潮汕工夫茶是一种十分传统的的饮茶方法,而据考资格证书,其烹煎之法最开始来源于茶圣陆羽的《茶经》,真真正正发源自宋代,所以说其历史时间十分久远。而很多人对潮汕工夫茶中的“时间”二字处在懵懂无知的环节,实际上,这儿的“时间”指的是一种注重的煮茶手艺,或是是品茗时间。潮汕功夫茶煮茶、喝茶的流程独特而多种多样,一共计算下来有十八道。因此要想喝一口潮汕工夫茶,确实必须耗费较大的“时间”,就连大作家苏辙也写了诗词来夸赞:“闽中茶叶天地高,倾身事茶不知道劳。”

潮汕工夫茶并不是茶的名称,反而是一种茶道,一种煮茶的方法和大学问。潮汕工夫茶也有许多注重,要泡潮汕工夫茶,最先要采用优质质量的乌龙,美味可口为最好。将普洱茶放进时间茶具中,以满半壶为标准。接着在添茶的情况下,要置放三个小茶杯,持续轮换地添茶,让三杯汤色的口味、浓度值平衡,防止先浓后淡的状况产生。而我们在饮茶的情况下,也是有注重:在饮茶前,我们要先观查汤色的颜色,轻嗅茶的香醇,随后再把一杯茶分成三口喝过。与此同时,在这里整个过程中,饮茶人都需面带微笑,表明对茶和同学之间的尊重。

功夫红茶的祁门工夫

祁门工夫红茶,是我国传统工夫红茶的珍品,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主产安徽省祁门县,与其毗邻的石台、东至、黟县及贵池等县也有少量生产。常年产量5万担左右。祁红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而著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据历史记载,清朝光绪以前,祁门生产绿茶,品质好,制法似六安绿茶,称为“安绿”。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黟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籍经商,在至德县(今至东县)尧渡街设立茶庄,仿照“闽红”制法试制红茶。1876年,余从至德来到祁门,并在西路历口、闪里设立茶庄,扩大生产收购。继而在南路贵溪一带,也有人试制红茶成功。当时上海“同合荣”茶栈也在祁门贷出资金。由于茶价高、销路好,人们纷纷相应改制,逐渐形成了“祁门红茶”。对祁红的创制与发展,祁门胡元龙亦是有贡献的。据1916年《农商公报》第二期记载:“安徽改制红茶,权舆于。而有红茶,实肇始于胡元龙(又名胡仰儒)。胡元龙为祁门南乡之贵溪人,于前清咸丰年间,即在贵溪开辟荒山五千余亩,兴植茶树。光绪元、二年之间,因绿茶销场不旺,特考察制造红茶之法,首先筹集资金六万元,建设日顺茶厂,改制红茶,亲往各乡教导园户,至今40余年,孜孜不倦。”

由于祁门自然环境优越,茶叶品质好,并逐年提高制茶技艺,其内质香气独树一帜,竟与当时国内著名的“闽红”、“宁红”齐名。“祁红”产区逐渐扩大,除原来祁门、至德县外,毗邻的贵池、浮梁县(今属江西省景德镇市的蚊潭、鹅湖两区)也相继改制红茶,产量逐年增大,至1911年前后,生产购销最旺时年产达6万担以上。后因国内军阀混战,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与影响,我国红茶生产开始衰落,但“祁红”一直保持较好的产销形势。祁红工夫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叶底嫩软红亮。

国外把“祁红”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的季节茶,并列为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国外称祁红这种地域性香气为“祁门香”,誉为“王子茶”、“茶中英豪”、“群芳最”。清饮更能领略祁门红茶的特殊香味。加奶后乳色粉红,其香味特点犹存。因而赢得国际市场高度的评价。1915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土产展览会时,曾获得金质奖,1983年在我国轻工业优质产品评比会上,荣获国家金质奖章。“祁红”被列为我国的国事礼茶,以表达中国人民的好客热情。英国茶叶消费者最喜欢饮“祁红”,尤其年纪较大的人对高档“祁红”尤感兴趣,有的当作“午后茶”中的珍品泡饮,有的当作早餐茶饮用,或作陈列,显示高贵,或作珍物馈送亲友。

祁红工夫主销英国,其次为荷兰、德国、丹麦、瑞士、瑞典、法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芬兰、日本、意大利、新加坡及港澳等十几个国家或地区。系地域性工夫红茶中出口最多且售价最高的红茶。 祁门红茶品质超群,被誉为“群芳最”,这与祁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是分不开的。祁门地处安徽南端,位于北纬29°55′,东经107°50′,东邻黟县,东南接壤休宁,西南紧接江西省景德镇市,北抵石台、东至两县。全县东西长约90公里,南北宽约80公里,黄山支脉由东向西环绕,西北有大洪岭和历山,东有楠木岭,南有榉根岭,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一般海拔高度为600米左右,全县茶园80%左右分布在海拔100~350米的峡谷和丘陵地带,其中又以西乡历口、闪里等地种茶较多,约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65%左右。这些茶园,土地肥沃,腐殖质含量较高,早晚温差大,常有云雾缭绕,且日照时间较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酿成“祁红”特殊的芳香厚味。

祁门河流山溪纵横,有阊江由北向南,经县城和南乡倒湖,流入鄱阳湖;历水源于历山会阊江于倒湖;率水系新安江之上游,经祁门直达屯溪、杭州。此外,尚有小北巷水及大小溪流遍布全县。沿河(溪)两岸狭长地区,冲积出许多河洲,洲上种有茶树,俗称“洲茶”。每年雨季,河(溪)水涨落,泥土沉积茶园之内,茶树根系发达,芽叶肥厚,内含化学成分丰富,所制工夫红茶品质就属上乘。洲茶约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10~15%。

祁门红茶品质优异的另一个原因,是有其特殊的栽制特点。

祁门茶树有8个主要的品种,它们是槠叶种、柳叶种、栗漆种、紫芽叶、迟芽种、大柳叶种、大叶种和早芽种。其中槠叶种占69.5%,柳叶种占16.8%。槠叶种具有高产优质的特性,是制造祁红工夫的主要原料,其内含香、味成份丰富,是构成祁红滋味醇厚的物质基础。

祁门红茶采摘标准较为严格,高档茶以一芽二叶为主,一般均系一芽三叶及相应嫩度的对夹叶。分批多次留叶采,春茶采摘6~7批,夏茶采6批,少采或不采秋茶。

在制茶方法上,历史上茶庄有收湿坯(发酵叶)的习惯,收回茶坯再采用文火慢烘,烘茶间门窗紧闭,门口设厚布帘,使室内保持一定温度,并使茶叶中香气不易散失。近30年来,实行机械化制茶后,主要注重工艺技术,着重抓外形紧结苗秀和内质香味,保持并发扬祁门香的特色,使祁红工夫品质经久不衰,盛誉常在。

潮州功夫茶有什么文化、历史

潮汕功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潮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说的天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却把古人列为末位的茶,破格地晋升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饮工夫茶。

他们不怕俗话说的“早晨空腹茶,劫贼入人家”,而持之以恒,处之泰然。

潮人把茶叶叫”茶米”, 可见"嗜茶若命"者的形象。

由此可见潮人对茶可谓情有独钟。

潮州茶文化是岭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为著称。

潮州功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州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

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

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功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

功夫茶乃文人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近代诗人丘逢甲从日本回国后,潮州生活时作《潮州春思》诗六首,其中一首记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曰:“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

小砂壶瀹新鹪觜,来试潮山泉。”

功夫茶的由来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 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 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 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 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 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 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 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 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 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 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 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 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 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 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 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 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 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 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 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 ,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 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 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 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 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 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 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 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 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 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宜红工夫茶产于哪里 宜红工夫茶是什么茶

宜红工夫茶是一种古老的茶,这个茶的历史还是很悠久的,在湖北见的是比较多的,那么宜红工夫茶产于哪里呢,下面来了解了解吧。

宜红工夫茶产于哪里 

湖北宜昌地区是我国古老的茶区之一,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把宜昌地区的茶叶列为山南茶之首。据记载,宜昌红茶问世于19世纪中,叶,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1861年汉口被列为通商口岸,英国即设洋行大量收购红茶。因交通关系,由宜昌转运汉口出口的红茶取名“宜昌红茶”,宜红因此而得名。

宜红工夫茶是什么茶

宜红工夫茶,其实是属于六大茶类中的红茶,问世于19世纪的清代光绪年间,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1876年的时候,宜昌市就已经被列为是对外通商口岸,这个时候的宜昌红茶出口量就已经达到了有7500吨了,主要销售往英国、俄罗斯、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宜红工夫茶茶汤是什么样

宜红茶条索紧细有毫,色泽乌润,香气甜纯,汤色红艳,滋味鲜醇,叶底红亮。高档茶的茶汤还会出现“冷后浑”现象。据湖北省《慈利国志》评还:“鹤峰帮者西贡品,其与宁都同为尚第一,中外驰名。”由此可见,宜红茶很早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并且名声经久不衰!

宜红工夫茶的特点

宜红工夫茶,条索紧细,叶片上有金毫,色泽乌润,内质香味高扬,冲泡后,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爽,醇厚,叶底柔软; 正宗的宜红工夫茶,茶汤冷却以后,会出现“冷后浑”的现象现象。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