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工夫茶历史成就

来源:趣味经验馆 3W

政和工夫茶历史成就

政和工夫茶,是中国福建省政和县特产的名优茶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明朝中期,由于政和县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加之土地资源的丰富,政和茶香渐渐流传开来,成为当地名产。特别是政和工夫茶的烘焙技艺,更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改良,最终达到了媲美龙井茶和铁观音的高峰。

在清朝时期,政和工夫茶已成为江南一带的主要名茶之一,曾多次获得皇室的赏识。而在民国时期,更是享有“当时第一”之美称。

近年来,政和工夫茶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政和县政府也将政和工夫茶作为当地茶产业发展的重点,致力于打造更加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

政和工夫茶,是中国福建省政和县特产的名优茶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明朝中期,由于政和县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加之土地资源的丰富,政和茶香渐渐流传开来,成为当地名产。特别是政和工夫茶的烘焙技艺,更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改良,最终达到了媲美龙井茶和铁观音的高峰。

在清朝时期,政和工夫茶已成为江南一带的主要名茶之一,曾多次获得皇室的赏识。而在民国时期,更是享有“当时第一”之美称。

近年来,政和工夫茶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政和县政府也将政和工夫茶作为当地茶产业发展的重点,致力于打造更加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

政和工夫茶,是中国福建省政和县特产的名优茶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明朝中期,由于政和县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加之土地资源的丰富,政和茶香渐渐流传开来,成为当地名产。特别是政和工夫茶的烘焙技艺,更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改良,最终达到了媲美龙井茶和铁观音的高峰。

在清朝时期,政和工夫茶已成为江南一带的主要名茶之一,曾多次获得皇室的赏识。而在民国时期,更是享有“当时第一”之美称。

近年来,政和工夫茶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政和县政府也将政和工夫茶作为当地茶产业发展的重点,致力于打造更加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福建“三大功夫红茶”是什么?

福建三大工夫红茶分别是: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

这三种红茶是福建红茶的当家品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坦洋工夫红茶1915年就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为闽红三大工夫红茶之首。据有十几年专业坦洋工夫红茶制茶、售茶历史的福建南方佳木茶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红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国际、国内红茶消费都在升温。福建红茶重新崛起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然。

白琳工夫:产于福建福鼎的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属于小叶种红茶。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细长弯曲,茸毫多呈绒球状,色泽黄黑。冲泡后,香气鲜爽带甘草香,滋味清鲜甜和,汤色浅亮,叶底鲜红带黄。

坦洋工夫:产于福建福安、拓荣、寿宁、周宁、霞浦一带。相传,坦洋工夫为清代咸丰(公元1851--1861年)、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福安县坦洋村人胡福四所创制。其品质特点是:外形细长匀整,有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冲泡后,香气清纯甜和,滋味鲜醇,汤色鲜艳呈金,叶底红匀。

政和工夫:产于闽北,主产地为政和,有大茶和小茶之分。大茶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是闽红三大工夫茶的上品;外形近似滇红,但长索较细,毫多,色泽乌润。冲泡后,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汤色红浓,叶底肥壮。小茶用小叶种茶树原料制成,条索细紧,色泽暗红。冲泡后,香似祁红,滋味醇和,汤色浅,叶底红匀。

这就是以上三款茶的介绍,您可以看看,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以及喜好选择一款您喜欢的茶,我这三种茶都有品尝过,我比较喜欢坦洋工夫,如果您有机会可以去茶城等一些信誉好的地方,让卖家分别给您泡一泡,尝一尝,感受一下,最后再决定那款茶是自己心仪的,如果自己喝,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政和工夫红茶及松萝茶介绍

政和工夫红茶及松萝茶介绍

   什么是政和工夫红茶有什么功效

  福建政和工夫红茶产于福建东北部,界于东经118.33′至119.17′,北纬27.05′至27.23′之间,茶园开辟在缓坡处的森林迹地,土层深厚,酸度适宜,唯此类茶树采摘茶叶才适宜制作“政和工夫”红茶 ,为闽红三大工夫茶(另有坦洋、白琳)之首。其产地以政和县为主。那什么是政和工夫红茶有什么功效呢?下面就详细介绍什么是政和工夫红茶有什么功效。

  福建政和工夫红茶成品茶条索肥壮重实、匀齐,色泽乌黑油润,毫芽显露金,颇为美观;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之间颇似紫罗兰香气;汤色红艳,滋味醇厚。

  福建政和工夫红茶的功效是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近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肌功能。

  政和工夫的茶叶初制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成品茶系以政和大白茶品种为主体,适当拼配由小叶种茶树群体中选制的具有浓郁花香特色的工夫红茶。故在精制中,对两种半成品茶须分别通过一定规格的筛选,提尖分级,分别加工成型,然后根据质量标准将两茶按一定比例拼配成各级工夫茶。成品茶条索肥壮重实、匀齐,色泽乌黑油润,毫芽显露金,颇为美观;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之间颇似紫罗兰香气;汤色红艳,滋味醇厚,既适合清饮,又宜掺和砂糖、牛奶调饮。

  政和工夫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外形条索紧结圆实,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采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味醇和,叶底红匀。

  以上就是从政和工夫红茶的产地,以及政和工夫红茶的.制作等发面,对什么是政和工夫红茶有什么功效的介绍。

   松萝茶属于什么茶

  我国有着悠久的产茶、饮茶历史,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茶叶的出品,每个地方出品的茶叶都存在一定的差别。下面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款茶品——松萝茶。不知道大家对其是否了解呢?来一起认识下松萝茶属于什么茶吧。

  松萝茶历史悠久,在明代时期创制而成,是属于六大茶类中的绿茶茶品。松萝茶因产于黄山市休宁县的松萝山,根据地名来命名茶名。

  松萝茶茶园的海拔高度在六百至七百米之间,松萝山地区山势陡峭,山上树木茂密,风景秀丽。松萝山山区气候温和,全年降水量十分充足,土壤中富含营养物质,对于茶树的生长十分的适合。

  松萝茶在每年的谷雨前后这个时间段进行鲜叶的采摘,以一芽二三叶作为采摘的标准,采摘要求要都是鲜叶,而且茶叶要鲜嫩。采摘后的茶叶要立即拿来制作茶叶。制成的松萝茶茶品外形条索壮实,颜色鲜绿,茶香香高持久,冲泡后的汤色鲜艳明亮,冲泡后的茶汤味道鲜爽。

;

盛产茶叶的天然之地:福建产什么茶

政和工夫

  政和工夫茶:为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一。原产于福建北部,以政和县为主产区。成品茶系以政和大白茶品种为主体,适当拼配由小叶种茶树群体中选制的具有浓郁花香特色的工夫红茶。茶条索肥壮重实、匀齐,色泽乌黑油润,毫芽显露金,颇为美观;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之间颇似紫罗兰香气;汤色红艳;滋味醇厚,既宜清饮,又宜掺和砂糖、牛奶调饮。

  产地以政和县为主。松溪以及浙江的庆元地区所出之红毛茶,在政和加工,亦属政和工夫。19世纪中叶为政和工夫兴盛之期,年产量上万担,后逐渐衰退,几乎绝迹。建国后恢复生产,但产量较少。

  政和县内山岭重叠,雨量充沛,茶园多开辟在缓坡处的森林旧地,土层肥沃,茶树生长繁茂。政和工夫选用政和大白茶和小叶种两个树种。以大白茶树鲜叶制成之大茶,毫多味浓,为闽北工夫之上品。以小叶种制成之小茶,香气高似祈红。

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又称拉普山小种,属红茶类,与人工小种合称为小种红茶。18世纪后期,首创于福建省崇安县(1989崇安撤县设市,更名为武夷山市)桐木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亦称红茶鼻祖,由福建武夷山深处汉族茶农于明朝中后期机缘之下创制而成。后来在正山小种的基础上发展了工夫红茶。

  历史上该茶以星村为集散地,故又称星村小种。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国内外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出现正山茶与外山茶之争,正山含有正统之意,因此得名。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茶叶是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有着非常浓烈的香味。因为熏制的原因,茶叶呈灰黑色,但茶汤为深琥珀色。正山小种产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受原产地保护。

  真正的桐木红茶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红浓,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加入牛奶茶香味不减,形成糖浆状奶茶,液色更为绚丽。其成品茶外形紧结匀整,色泽铁青带褐,较油润,有天然花香,香不强烈,细而含蓄,味醇厚甘爽,喉韵明显,汤色橙黄清明。

本山茶

  本山茶原产于安溪西尧阳,无性系品种。据1937年庄灿彰的《安溪茶业调查》中叶类,中芽种。树姿开张,枝条斜生,分枝细密;叶形椭圆,叶薄质脆,叶面稍内卷,叶缘波浪明显,叶齿大小不匀,芽密且梗细长,花果颇多。与铁观音“近亲”,但长势和适应性均比铁观音强。制乌龙茶品质优良,质量好的与铁观音相近似,制红、绿茶品质中等。有观音弟弟之称,系安溪四大名茶之一。

  本山因其长势和适应性均比“铁观音”强,所以价格比较便宜。一般消费者根本无法分辨其与铁观音的区别,所以很多茶叶店都将其当成铁观音来卖。其香气与铁观音虽然不同,但品质也非常出色,品质优良,香高品醇,同时也具有乌龙茶耐泡的共同特性,加上价格实惠,是爱喝铁观音的朋友们的最佳替代品了。此泡更是本山中的极品,口感、香韵都极佳。

  【结束语】当然还有很多如大红袍、肉桂、茉莉花茶等,最负盛名的当属“大红袍”。据说当年康熙皇帝南巡,因为水土不服而卧病不起,众多医者都拿不出好的方法治疗。有人献上一包茶叶,说武夷山的茶叶有治病的功效,康熙皇帝饮了这武夷山的茶竟然病就真的好了。于是他脱下身上的红袍让人送到武夷山披挂在茶树上,以表示对这种茶叶的赞美。“大红袍”就此得名。

您可能也喜欢:

品味独特的英国饮茶文化

红茶文化之祁门红茶和正山小种哪个好

茶类大比拼:红茶和黑茶的区别比较

锡兰红茶的泡法,锡兰红茶怎样泡最好喝

三大功夫茶是哪几种茶

三大功夫茶是指政和工夫茶、坦洋工夫、白琳工夫三类功夫茶。

政和工夫:政和工夫产于政和县,创制于1874年,前身是“遂应场仙岩工夫”,以小叶茶制成红茶俗称“小红”。

坦洋工夫: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丽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

白琳工夫:白琳工夫产于福鼎市境内的太姥山,兴起于19世纪50年代前后,以主产地福鼎市白琳镇,命名“白琳工夫”,其以高超的纯手工制作工艺和独特优质的产质,在海内外享有盛名,是闽红三大工夫之一。

扩展资料:

白琳工夫多以福鼎大白茶,大毫茶品种采制。外形条索细长,稍带弯曲,色泽黄黑,带金白毫,香气毫香显,具甘草香,汤色浅黄红亮,滋味清鲜醇和,叶底鲜红带黄。

政和工夫外形条索肥壮,金毫尖多,色泽乌褐油润,内质香气高而浓烈带甜香,汤色红艳,金圈显目,滋味醇厚甘甜,叶底鲜嫩匀整,呈红铜色。

坦洋工夫外形条索紧结整齐,叶色润泽,毫尖金黄,香气高锐持久,内质清鲜甜和,甘爽醇厚,汤色红艳呈深金,叶底红匀光润,滋味醇厚,略带桂圆香气。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政和工夫茶

百度百科-坦洋工夫

百度百科-白琳工夫

闽红茶是什么茶

闽红茶指的是福建红茶,也被称为闵红功夫茶,是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的统称。政和工夫主要产自福建省政和县,主要制作材料是政和大白茶,坦洋工夫产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远销国内外,白琳工夫是小叶种红茶,又被称为白毫银针。

  什么是闽红茶

  闽红茶主要产自于福建山岭重叠、丘陵起伏、气候温和的地带,福建省政和县、福鼎县、福安县产量较多,政和工夫红茶产自政和县,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在清朝光绪初年的时候,制作材料由原来的菜茶改成政和大白茶,自此品质更上一层楼,一直留传到现在。

  坦洋工夫相传产自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制作成功后还经过广州运销自欧洲各个国家,并大受欢迎,但先后经过抗日战争以及是茶类布局等历史变更,坦洋工夫的兴衰也几经更迭,到现在已在有关部门的引导下重新恢复并继续发展。

  在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闽、广茶商在福鼎经营加工功夫茶,后来又将各地的红茶条集中在白琳进行加工,由此诞生白琳功夫茶。白琳工夫主要产自福鼎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为小叶种红茶,清朝产的“白琳工夫茶”在当时备受赞誉,又被称为白毫银针、白毛猴等。

政和工夫茶的特点是什么?

‍‍

政和工夫茶,属红茶类。产于闽北,是福建省特产之一,以政和县、松溪县为主。政和县、松溪县山岭重叠,丘陵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8.5℃,年降雨量为1600毫米以上,茶园多开辟在缓坡处的森林迹地,土层深厚,微酸性,茶树生长繁茂。政和工夫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条制成,是闽红三大工夫茶的上品,外形条索紧结肥壮多毫,色泽乌润,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但欠持久,汤稍浅,味醇和,叶底红匀。

‍‍

应怎样进行政和工夫茶的鉴赏?

政和工夫茶的鉴赏如下:从茶叶的外形上来看,政和工夫大茶条索重实紧结,小茶则条索纤细坚紧。政和工夫的成品茶条索肥壮圆实、均匀整齐,色泽乌润,毫芽金黄突显。从叶底看,政和工夫大茶叶底肥硕尚红,小茶则叶底红润整齐,大小均匀。从汤色和滋味来看,政和工夫以茶汤色泽红润,香气浓郁鲜爽,似罗兰香,滋味醇厚为优品;以汤色深红而浑浊,香气浓烈腻人为次品。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工夫。

政和工夫茶是什么茶 政和工夫茶属于哪类茶

1、政和工夫茶属于红茶,是闽北三大工夫茶之一,产自福建省政和县,采摘政和大白茶、小叶种茶树的鲜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艺加工制成,具有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等品质特点。

2、闽北有三大工夫茶,分别是坦洋工夫、白琳工夫与政和工夫。政和工夫产自福建北部,主产区为政和县,是一种以浓郁花香为特色的功夫红茶,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艺制作而成。

3、政和工夫茶采摘政和大白茶茶树的鲜叶为主体,适当选用小叶种茶树的鲜叶拼配而成。以政和大白茶茶树为树种制成的工夫茶,具有毫多味浓的特点;以小叶种树种制成的工夫茶,则有着接近祁红的香气。

4、故而,政和工夫茶具有条索肥壮、重实,色泽乌黑,有金毫毛的外形特点,冲泡后则有着香气浓郁,汤色红艳,滋味醇厚的优秀品质,常喝可以帮助肠胃消化,促进食欲,并有利于利尿、消肿。

福建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福建茶文化

福建是茶文化的发祥地,那么福建茶文化有什么历史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福建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一起来看看。

福建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

  福建产茶文本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

  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茶与亭与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如今古镇焕彩,新楼成片,但山门楹联依然:“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宋词偏爱建溪春,元曲令兴武夷风

  建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本记载的是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陕西宝鸡市南部)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表明建茶历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写道“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庭,斗茶比艺创时兴。北宋·丁谓(962-1033)《咏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黄儒撰(1075前后)《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补(1158)《宣和北苑贡茶录》;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为建茶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创立焙局,设置御茶园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龙团”五千饼。从此,武夷茶大量单独入贡,元朝鼎盛,至御茶园解体长达二百六十年之久。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

  明清有心话工夫,咸丰无意问茉莉

  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清·彭光斗(1766) 《闽琐记》、袁枚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或稍后亦注1786)《随园食单》、梁章钜撰(1845)《归田琐记》、施鸿保撰(1857)《闽杂记》、徐珂《清稗类钞》;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记载。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1890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

  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Bohea)成了中国茶的代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刘超然、郑丰稔在《崇安县新志》(1940年)记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然孙樵《送茶焦刑部书》云:“甘晚候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丹山碧水为武夷之特种,唐时崇安本设县,武夷尚属建阳故云。然则此茶之出于武夷,已无疑义。……武夷茶最古之文献其在斯乎。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 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曾经给予 “武夷茶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制茶技术不断革新,创造了驰名中外的名茶,历次输出外销。誉满全球,为提高我国茶业科学技术水平作出了贡献。”的高度评价。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元代始成为皇室贡品,并在武夷创办御茶园,茶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山中。有唐至古茶园、宋遇林亭窑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园、明大红袍名丛、清庞公吃茶处、明至古茶厂、清茶政告示石刻等。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同山之处,著名史学家蔡尚思教授曾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诗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清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

  古典美学认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体化,是中国古典山水美学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与“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绝妙结合,它异于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园林。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当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继承历代品茶艺术的基础上,总结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艺》,其程序:恭请上座 焚香净气 丝竹和鸣 叶嘉酬宾 山泉初沸 孟臣沐霖 乌龙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重洗仙颜 若琛出浴 玉液回春 关公巡城 韩信点兵 三龙护鼎 鉴赏三色 喜闻幽香 初品奇茗 再斟流霞 品啜甘露 三斟石乳 领悟岩韵 自斟慢饮 敬献茶点 欣赏茶歌 游龙戏水 尽杯谢茶。把品茗、观景、赏艺融为一体。蔡镇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韵》中赞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缘,我梦中的千古茶神,我笔底流转如珠的旷世茶韵。”

  武夷茶文化已成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寻香首推茶,品茗此为都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安溪茶艺的推出,总结了古人的品茶经验,结合地方品茶习俗,简古纯美,主要以铁观音的特殊茶韵为本体茶性,阐明其沏泡技艺和茶艺精神内涵。其茶艺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瑶池出盏、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瓯里酝香、三龙护鼎、行云流水、观音出海、点水流香、香茗敬宾、欣赏汤色、细闻幽香、品香寻韵。通过茶艺,传达了“纯、雅、礼、和”的精神追求。颇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简古纯美问春风之美。

  “志寄茶韵,笔唤乡情”是茶乡人对茶文化的特殊理解。在吴小猛的《给老父》诗文中写道:“一垄垄茶园爬上山坡/爬上额头/绿色的弥漫/把日子染得金黄金黄……嫩芽上的白毫/什么时候/悄然爬上双鬓/爬满你的头”老茶师的辛劳和执着,都真实地溶入了茶叶,而当人们品饮时领略的是清香和甘醇。在长坑乡工作的龚伏龙题的“观音茗韵醉人香,陆羽当年惜未先,茶叶文化大手笔,乌龙云岭谱新篇。”把茶、茶文化、茶乡事业连在一起。

  福建茶文化的茶艺

  1、嘘寒问暖(湿壶):俗称“湿壶”,将初沸水注入空壶,以提高壶温, 便于冲泡。

  2、素瓷生烟(烫杯):品工夫茶讲究热饮,烫杯成了必不可少的程序,在宾客面前湿壶烫杯还寓意对宾客的敬重,营造温馨这氛围。(取茶罐,茶荷等)

  3、倾心桃源(置茶于壶内):俗称“纳茶”,即将茶叶投入茶壶,取样要准确,量多则过浓,量少则偏淡。通常下茶量以茶水比1:22为宜。

  4、悬壶高冲:(提壶,注沸水于壶)

  5、轻推花浮:(刮沫)

  6、孟臣沐霖:(淋壶)

  7、关公巡城(筛茶):高冲低斟是工夫茶的技法之一,高冲要连贯而从容,低斟是筛茶时必须来来去去,各杯轮匀,使各杯茶汤浓度均匀,最后点滴入杯。

  8、敬奉香茗:(副泡手敬茶)

有关中国茶的历史

中国茶的发源地在中国中西部山区,唐.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起于鲁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现今重庆西和湖北西,正是当今之神农架地区,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故茶的发源地在中国是无可争议的。在英国,有人说饮茶习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事实是这样的:1823年,一支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所谓的野生的茶树,有人开始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但是这些茶树种其实是英国人从中国偷过去种植的——在几千年的茶历史中印度从未发现过   有野生茶树,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他们都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包括茶树植物在内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类的历史都要长,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哪里就是制茶、饮茶的发源地。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都在中国,最早的茶叶成品实物也在中国。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而且年代更为久远。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树。现在中国的野生大茶树集中在云南等地 ,其中也包含甘肃 、湖南,湖北的一些地区。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本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1、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   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本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3、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已有饮茶习俗。

编辑本段饮茶习惯的养成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人类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呢?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尝食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5、交际说:《载敬堂集》载:“茶,或归于瑶草,或归于嘉木,为植物中珍品。稽古分名槚蔎茗荈。《尔雅·释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茗又为茶之通称。茶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有《客来》诗云:“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此说从理论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轨畴,突显了交际场合的一种雅好,开饮茶成因之“交际说”之端。

“荼”、“茶”二字之转变   《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东汉以下,音宅加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唐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本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代表茶字的还有茗字 。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茶的广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现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中国主要名茶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杭州不仅以西湖闻名国内外,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茶芽格外肥壮,柔软细嫩,叶片肥厚,经久耐泡,香气馥郁,滋味醇甜,成为茶中的上品。

庐山云雾茶

庐山云雾茶产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庐山云雾茶色泽翠绿,香如幽兰,昧浓醇鲜爽,芽叶肥嫩显白亮。

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茶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安溪铁观音茶历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称。 “砂绿起霜”成为铁观音高品级的标志,获得了“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的美誉。

君山银针

中国著名黄茶之一。君山,为湖南岳阳县洞庭湖中岛屿。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为绿茶特种茶类。采自当地特有品种,经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过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

信阳毛尖

中国著名毛尖茶,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产自河南省信阳地区的群山之中。信阳是中国南北方的分水岭,桐柏山、鸡公山、大别山群山环绕其中,信阳毛尖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产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背”。

祁门红茶

著名红茶精品,简称祁红,产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黄山支脉区的祁门县一带。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俗称“宝光”。

北苑御茶

属青茶类,是中国名茶之极品,为古代帝王御用茶王。   建安(建瓯)北苑御茶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33年)设御焙,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历经四个朝代,二十六位皇帝,进贡朝廷持续达458年。

矮脚乌龙

系乌龙茶上品,有百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原产于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据专家考证福   建省建瓯市东峰镇桂林村有14亩120多年至150多年历史的老茶园,共有古茶树6090棵,是当今台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青心乌龙”和“冻顶乌龙”茶的发源地。09年2月,这片宝贵的茶树林被福建省农业厅列为第一批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这片矮脚乌龙树势最高者只约120公分左右,枝叶平展,叶浓绿色,平滑不发光,叶形向下弯曲,叶尖圆钝。主脉特别明显。   春茶一芽二叶的干样含氨基酸3.1%、茶多酚19.6%、儿茶素总量13.8%、咖啡碱5.7%。对人体很有益处,咖啡碱是强有力的中枢神经兴奋剂。它能振奋精神,强化思维,减轻疲劳,解热镇痛,利尿通便,消毒减菌。而酚性物(主要是儿茶素)是目前世界上防治心脑血管病的防癌的最有效药物。它能降低血脂、胆固醇,防治同血压、抗损伤、抗癌、抑制致癌物质的形成,减肥、清食、抗衰老、键力美容。

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云南大叶茶基础上培育出的一个新茶种。普洱茶亦称滇青茶,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攸乐、萍登、倚帮等11个县的茶叶,在普洱县加工成而得名。茶树分为乔木或乔木形态的高大茶树,芽叶极其肥壮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叶品质优异。其制作方法为亚发酵青茶制法,经杀青、初揉、初堆发酵、复揉、再堆发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在古代,普洱茶是作为药用的。其品质特点是:香气高锐持久,带有云南大叶茶种特性的独特香型,滋味浓强富于刺激性;耐泡,经五六次冲泡仍持有香味,汤橙黄浓厚,芽壮叶厚,叶色黄绿间有红斑红茎叶,条形粗壮结实,白毫密布。普洱茶有散茶与型茶两种。

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贵州都匀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区。都匀位于贵州省的南部,市区东南东山屹立,西面蟒山对峙。都匀毛尖主要产地在团山、哨脚、大槽一带,这里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峡谷溪流,林木苍郁,云雾笼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6 C,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多毫米。加之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湿润,土质是酸性或微酸性,内含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不仅适宜茶树的生长,而且也形成了都匀毛尖的独特风格。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食品博览会上荣获优奖,后人誉为“北有仁怀茅台酒,南有都匀毛尖茶”。

崂山绿茶

崂山茶在全国绿茶中享有极高声誉,被消费者盛誉为“江北第一名茶”。崂山种茶已有悠久的历史,崂茗茶相传由宋邱处机、明张三丰等崂山道士由江南移植,亲手培植而成,数百年为崂山道观之养生珍品,清顾炎武善作诗赞崂山,蒲松龄曾饮崂茗茶(聊斋)写绛雪,崂茗茶的成品属于绿茶,由精选鲜茶用现代工艺加工而成。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较强霜期也较南方长,加之昼夜温差大,茶树生长发育慢,有充分时间积累养分,内含营养物质丰富,有大量的多酚类、咖啡碱、芳香物质和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等有益人体健康的成分,有兴奋解乏、促进血液循环、软化血管、清心明目之优点,特别是茶内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高,茶汤浓醇鲜爽、饮后颊齿留香。   六堡茶   六堡茶属黑茶类,得名于产地苍梧县六堡镇,产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1500多年前,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就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远近驰名,被列为中国24种名茶之一。六堡茶亦称“可以喝的古董”,传说于很久以前,王母下凡了解人间民俗风情路经六堡镇的黑石村,看到这里的黑石山上林木苍翠、郁郁葱葱、云清雾罩,于是在此稍事休息。当王母捧起黑石山下的清泉水,入口顿觉清甜甘醇,远途的劳累也随之一扫而空。盛兴之下,王母令仙女将两颗仙茶种子放到黑石山的石缝中,许多年过去了,两颗茶种长成了枝繁叶茂的茶树。于是村民们采摘仙茶树的茶叶,烧制茶水,招待八方来客,远方的客人发现茶水味道醇厚甘爽,人人交口称赞;于是乎一传十、十传百,黑石村的仙茶由此传开,后经勤劳村民的繁殖、培育、精制,形成今天闻名遐迩的六堡茶。虽说神话传说无从稽考,但凡到过六堡镇的人都知道,这里确实山清水秀、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正是当地特有的优越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质优味醇、历史悠久的六堡茶。六堡茶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据《苍梧县志》载:“茶多产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茶色香味俱佳”。近年来,六堡茶以其悠久的历史、醇和的滋味、独特的槟榔香及独有的保健作用,享誉国内外。

政和工夫

政和工夫属红茶系列。政和为福建省南平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北部,境内山岭丘陵起伏,河流交错,森林密布,土壤肥沃,海拔二百至一千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气温约18.5℃,年无霜期260天左右,年降雨量1600毫升以上,茶园开辟在缓坡处的森林迹地,土层深厚,酸度适宜,唯此类茶树采摘茶叶才适宜制作“政和工夫”红茶 。1115年宋徽宗因喜爱政和茶,把年号“政和”赐予当时的关隶县,诏改政和县。政和工夫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外形条索紧结圆实,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采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味醇和,叶底红匀。政和工夫红茶历久不衰,蜚声于国内外,畅销俄、美欧等国,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等国内外多项奖。2010年“政和工夫”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