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一味和禪茶一味有什麼區別

來源:趣味經驗館 2.45W

茶禪一味和禪茶一味有什麼區別

茶禪一味和禪茶一味是兩個相似但略有不同的概念,主要區別在於它們強調的方面略微不同。

茶禪一味是一個日本禪宗流派的口號和理念,強調的是通過飲茶,實踐禪修,並通過此過程達到內心平靜、心靈淨化和寂靜的目的。在茶禪一味中,茶是禪修和心靈淨化的媒介。

禪茶一味則強調的是通過泡茶和喝茶的儀式來實現禪修的效果,強調的是茶藝和儀式的同時也強調內心的平靜和傾聽。在禪茶一味中,禪修是通過泡茶和喝茶的過程來實現的。

因此,茶禪一味和禪茶一味雖然具有相似的概念,但它們對禪修的理解和強調略有不同,一個側重於茶作為內心平靜的媒介,而另一個側重於茶儀式作為禪修的過程。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禪茶沏茶後另外一種味道

茶禪一味什麼意思?禪茶一味的意思是什麼?有學者提出“禪茶一味”與“茶禪一味”是有區別的,甚至還解讀出兩種意思來。其實,“禪茶一味”之説與“茶禪一味”之解均是一回事,兩者沒有差異,沒有分別,無需執着於究是“茶”在前,還是“禪”在前。

正所謂茶心與佛心,何異又何殊?如果有分別,只是兩者意同而叫法不同。對它的註解應該都是“具有同一興味”。這樣的“興味”,不可把“茶”和“禪”分為和確定究竟誰是從屬關係。

茶禪一味什麼意思

茶禪一味,是佛學概念。佛教崇尚飲茶,有“茶禪一味”之説。“茶”泛指茶文化,而“禪”是“禪那”略稱,意為“靜慮”、“修心”。“一味”之説則是指茶文化與禪文化有共通之處。這個共通之處在於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謂塵心洗盡興難盡,世事之濁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沉:禪,悟涅盤境界。

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榮西高僧兩次來到中國參禪,並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以及“茶禪一味”墨寶帶回日本,於1191年寫成《吃茶養生記》一書,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和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

15世紀中葉,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學禪,師從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然而,珠光參禪唸經常打瞌睡,醫生建議他“吃茶去”,結果立竿見影。

夾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為貢品,碧巖泉已有上千年曆史,現在依舊誦珠如玉,泉水清澈,甘甜清冽,是煮茶的優質泉水,也是極有價值的礦泉水泉。據中國茶禪學會專家考證,夾山是“茶禪”、“茶道”的正宗源頭。

茶道傳入日本,茶禪一味成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安土桃山時期茶聖千利休將“侘寂”(wabi-sabi)引入茶道,結合茶禪一味,形成了如今日本茶道的基礎。

茶道始於中國,發揚光大於日本。茶道與禪宗,殊途同歸,而又相輔相成,故“茶禪一味”被視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唐鹹通十一年(公元870年),高僧善會受船子德誠的衣缽,來到石門夾山,創立夾山靈泉禪院,他所領悟的“猿抱子歸青嶂嶺,鳥銜花落碧巖泉”的“夾山境地”,成為唐、五代禪宗中最富有代表性和典範意義的禪宗境界,以致歷代禪林又稱夾山為“碧巖”。善會駐錫夾山10餘年,一時“學者交湊”,僅嗣法弟子就達44人,其中有機緣語錄傳世者33人。唐代洛浦元安禪師、石門獻藴禪師、台州瑞巖師彥禪師、杭州佛日禪師、黃山月輪禪師、大梅法常禪師等一批高僧大德都是夾山善會的法嗣。夾山遂成為唐代著名的禪宗道場,與朗州(常德)德山、長沙溈山“相鼎峙焉”。

禪茶一味的意思

禪茶一味,一般指禪茶。

禪茶是指寺院僧人種植、採製、飲用的茶。主要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禪是一種境界。講求的“禪茶一味”,“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西漢公元前52年,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種下七株茶樹開創了世界上人工種植茶葉的先河,吳理真因此被敬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傳入中國後,吳理真在蒙頂山脱髮修行,亦佛亦茶,首創“佛茶一家”,被尊稱為甘露禪師。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見聞錄》中記錄北宗禪習茶的情景“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唐人陸羽被世人尊稱為茶聖,寺院出身,三歲時就被禪師收養,從小練得一手採制、煮茶的高超技藝。他撰寫的《茶經》記述了茶的歷史、種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習俗等。

唐代南禪宗系統禪僧也注重飲茶。唐末五代,河北趙州禪師以“吃茶去”的機鋒接引弟子。據《景德傳燈錄》卷十記載,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麼?”僧答:“曾到”。趙州曰:“吃茶去。”又問僧,僧答:“不曾到”。趙州曰:“吃茶去”。這就是禪宗歷史上著名的“趙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在湖南夾山着就禪宗第一書《碧巖錄》並悟出禪茶一味之道。曾手書“茶禪一味”四字,將其饋贈參學的日本弟子榮西。至今圓悟手書原跡仍被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禪一味”的説法。

唐宋禪寺中專門設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諸寮舍司煎點茶的設有專門的職位,稱為“茶頭”。叢林規則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靈前供茶;新住持晉山,也有點茶、點湯儀式;甚至還有專門以茶湯開筵的,美名其曰“茶湯會”。

日本禪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 ”茶亭建築雅緻,環境清幽,是我國禪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發展。可以説中國品茶之風始於寺院,盛行於寺院,唐宋之後,品茶之風更盛。然後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宮貴族,直至廣泛的社會大眾。

禪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禪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淨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

禪茶與八正道

泡茶、喝茶,可以説與修行佛陀的教誨“八正道”一致。因為泡茶時,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靜靜地喝茶的態度,也類似於坐禪修行法。有句話説:“茶禪一味”即喝茶和修禪是一個味道。

八正道的解釋有兩種含義:一是世間的八正道,即是正確生活的一種標準。二是出世間的八正道,是修習智慧解脱道之修行者所應遵行的生活標準。

可以説,八正道是任何修學佛法之佛弟子皆應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態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淨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條通過德行(戒)、理性(慧)與精神淨化(禪定)而走向體證世間及實相的路徑。所謂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命、正念、正定為八正道。

禪茶與清淨心

清淨心,即無垢無染、無貪無嗔、無痴無惱、無怨無憂、無系無縛的空靈自在、湛寂明澈、圓融無住的純淨妙心。也就是離煩惱之迷惘,即般若之明淨,止闇昧之沉淪,登菩提之逍遙。有了清淨心,則失意事來能治之以忍,快心事來能視之以淡,榮寵事來能置之以讓,怨恨事來能安之以忍,煩亂事來能處之以靜,憂悲事來能平之以穩…… 品茶就是需要清淨心,禪茶首先要“靜”然後再進入“淨”;“靜”者歇卻狂心,“淨”者一塵不染。

禪茶與六和敬

禪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如果從佛教(尤其是禪宗一脈)背景講,佛教對推動茶文化的發展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有着特殊的貢獻,講成“禪茶一味”,這是無可厚非的;如果從中國茶文化五千年的大背景來論之,“禪”只是在融儒釋道三教文化中佛教文化的其中一支——禪文化,講成“茶禪一味”,也是無可非議的。如同叫“熊貓”,台灣叫“貓熊”,所指東西是一致性的。

目前在中國佛教界,對“禪茶一味”之説,説成“禪茶一味”者有之,説成“茶禪一味”者更有之。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就喜歡叫“茶禪一味”,並以此題字,常見於各寺院間。

既然禪和茶在此時此刻,在你的心中兩者本來不二,自是“一味”,自是“同一興味”了,還有必要去區分“茶”和“禪”誰先誰後的問題嗎?

禪茶一味什麼意思

禪茶一味的意思是茶文化與禪文化有共通之處。

“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茶道始於中國,發揚光大於日本。茶道與禪宗,殊途同歸,而又相輔相成,故“茶禪一味”被視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茶道傳入日本,茶禪一味成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

茶文化介紹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飲茶,據説始於神農時代,少説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薰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六安的六安瓜片等。

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禪茶一味什麼意思

禪茶一味一般指禪茶,禪茶是指寺院僧人種植、採製、飲用的茶。主要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禪是一種境界。

講求的“禪茶一味”,“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

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擴展資料:

禪茶一味:茶禪中的意境。

茶在中國的歷史記載,自神農嘗百草開始就廣為中國人知曉,佛教東傳後,修行的僧人更發現茶可提神,對於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便有僧人開始將茶道與佛道結合。

唐、宋以後飲茶的習慣在各個大、小寺廟裏風行,古載唐宋的寺院裏設有“茶堂”或“茶寮”,僧人們在此討論佛理、禪道及飲茶,並在茶堂外懸掛“茶鼓”,擊鼓以招僧眾飲茶論佛理。

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人的生活中。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

其實迴歸原本,生活是種感覺,泡茶、品茶也是種感覺,所以泡茶並無坊間幾分鍾、水温幾度的制式條規,而是講求心要沉澱、專注於茶本身,泡茶者中途不言,掌壺、倒水動作輕柔,如對萬物的掌握。

品茶者採少喝、多品的方式喝茶,也就是慢吞吞、細細品,呈現一種文雅、放鬆的“茶禪”意境。

茶禪的意境可説是貼近自然的,端看“茶”中文一字結構,發現“人”在草木之間,才能平衡發展“茶”,很有在原野大自然之感,而人在安和、放下、輕鬆、享受的環境下,説話就會輕柔、柔順,待人處事也就進退得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禪茶一味

茶禪一味什麼意思?

問題一:為何有人説茶即禪 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 眾多資料中並無關於‘茶禪一味’的確切文本,因而只能從與茶有關的歷代禪門文獻中去推測茶禪一味的本來含義。最早,茶是多元起源的,即可飲用、食用也可藥用;而南宗禪尤其是洪州宗興起以後,則有體現平常心是道、道不用修的意思,故而可以知道茶為禪之助,禪為茶之魂。茶禪又怎樣同一味呢?它的含義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及不同的國家中有不同的側重。在我國,強調的是修禪者如何以禪悦統攝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吃茶中保持禪悦。在我國的發展主要是在禪門和天台中裏的儀軌裏面,其它各宗也有自己的茶事儀軌。而在日本,強調的是茶人如何在茶藝中體驗禪悦。因此,把茶作為入禪的技藝,使之成為的藝術,而成了茶道。這種區別的原因主要是主體不同,在我國,主要是出家人;而在日本,後來主要是在家人。而茶禪一味在修行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含義。在破初關的過程中,強調的是通過飲茶等日常生活意象來發明本心,在此階段,吃茶去也罷,柏樹子也也罷,都是幫學人來領悟自心與佛性的平等不二;即所謂的莫向外求(趙州禪師“吃茶去”的公案,以及後來所參的這個話頭,都是為了激發這種無漏慧。)在保任階段,是指禪者將在禪堂所得的法喜禪悦,在日常生活中加以保養任運。由此即可明瞭,如何於一味了,其基礎來源於般若的不二法門,實踐於大乘的禪學思想之中,其意涵蓋身心俱隱、內外並冥、道俗齊觀、解惑平等.明海大和尚曾給《茶和禪》一書作序:遇水捨己,而成茶飲,是為佈施;葉藴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行方便法,濟人無數,是為智慧。澤庵宗彭《茶禪同一味》説:“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一味清淨,法喜禪悦,趙州知此,陸羽未曾知此。人入茶室,外卻人我之相,內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間,謹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太平。一顆樂茶之心,外卻我相,內蓄柔德,知敬知恩,假是百味,也是平常不二。

問題二: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説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鑑、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五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説, *** 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 *** 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説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此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説:“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中六根,外六塵,內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問題三: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 關於“茶禪一味”一詞的解釋,度娘給的答案是:“茶禪一味”“茶即禪”--品茶如參禪。

飲茶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向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説。 故中華歷來以茶香與書香、墨香齊名(號稱“三香”),是高雅、安祥、和諧之社會精神的體現。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風論雅;芸芸眾生,一茗在手,照樣海闊天空。 平易近人,寧靜淡泊,雅俗共賞,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茶禪一味”的精髓在於為人的樂觀和寬容。以下轉引有關如何做個寬容和樂觀的人的相關闡述,是不是就是對“茶禪一味”四個字的最好充詮釋呢?】

做個樂觀的人

人到世間,不是為苦惱而來,所以不能天天板着面孔,整日憂愁、悲傷、苦惱、失意,這樣的人生沒有樂趣,世上沒有絕對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樂的心,這世界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你心平氣和,它就還你一個心平氣和;你氣勢洶洶,它也還你一個橫眉冷對。樂聽讚美,不喜他人的批評,心欲名利,不欲失去它們,這種心態只會像鎖鏈一樣囚住自己。只有超越它們,才可體驗自在與快樂。擁有一顆快樂之心,見到的就是一個值得歡欣的世界,心中滿是憂傷,見到的則只是一個充滿悲哀的世界,與其對不能得到的耿耿於懷,倒不如對你已經擁有的滿足感恩。快樂不在心外尋求,只能在心內尋得,心中若然滿足快樂,哪怕身在牢獄茅廁,一樣可以悠然自在。存好心,做好人,歡喜充心,愉悦映臉,樂觀向上,這樣就能站成一座豐碑,走出一道亮麗的風景。人生苦短,與其事事張弓拔弩,不如學着“幽它一默”。所以,做人得要問問自己樂觀了沒有。

做個寬容的人

海納百川,靠的是寬容的心。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狹隘。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賞識別人的優點,包容別人的不足,靠的是有愛人之心,有容人之量。為你的仇敵而怒火中燒,燒傷的只能是你自己。忍不下一口氣,就惡言刀相向,忍受不了他人的春分得意,就嫉妒誣陷,這樣的人生只能昏暗無光,路會越走越窄。人間的是非善惡喜樂,世道的好壞、冷熱、榮寵,要放寬肚皮,坦然接受,路才會越走越寬。寬容不是懦弱、退縮的壓抑,而是一種忍辱負重的大智大勇,是能識實相、敢擔當、懂化解融通。為他人着想,是為自己鋪路,寬容不是縱容,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考慮的是別人的自尊和承受度。善待別人,等於就是善待自己,無論生活受到怎樣的傷害,不必忿忿不平、耿耿於懷、懷恨在心,學會忘記,忘記是對自己的最好保護,學會感恩,感謝生活給你磨礪自己的機會,心靈充滿陽光,生活自然充滿燦爛。所以,做人要問問自己寬容大度了沒有。

請參考!我認為很有深度,對我們做人也有很大啟示!

問題四:茶禪一味怎麼理解 1、“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於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説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鑑、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説, *** 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 *** 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説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説:“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2、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説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嶽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

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於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觀於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是活動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範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型茶宴,並把四秒鐘......>>

問題五:禪茶一味是什麼意思 禪茶一味

“茶禪一味”“茶即禪”--品茶如參禪。

茶的寓意是放下,人生如旅,奔波的人,忙碌的人,放下手裏的活,小憩片刻,享受閒適,暗合禪意的放下,故謂之茶禪一味。

飲茶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向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説。

禪茶一味什麼意思解釋一下

禪茶一味意思解釋是禪意與茶意在精神層面的結合互通。

中國是世界茶葉發源地,隨着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質,受到了宗教體系的青睞。而與宗教的相結合,反過來促進了茶葉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無形當中提高了茶的地位。

茶與宗教這兩種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最終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

禪茶:

禪茶是指寺院僧人種植、採製、飲用的茶。主要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禪是一種境界。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泡茶、喝茶,可以説與修行佛陀的教誨“八正道”一致。因為泡茶時,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靜靜地喝茶的態度,也類似於坐禪修行法。

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

“茶禪一味”意思是禪門僧侶飲茶之習與文人以茶參禪的產物,是禪門釋家和文人客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審美情趣。

“茶禪一味”出自於“悟”。禪道在於悟,茶道亦在於悟。“悟”是茶禪一味的核心。正如南宋詩論家嚴羽《滄浪詩話》所説“禪道唯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一樣。品茶講究心境,注重文化氛圍;參禪要求心態平和,心靈寧靜。

無論僧侶或文人,其茶禪之心與茶禪之境,皆以平和誠篤為共同的文化心態與審美特徵。品茶也好,參禪也好,都是一種修行方式,人生才是其千古不變的永恆主題。“茶禪一味”是圓悟克勤對茶文化與禪宗文化密切關係的一種概括,一種內在的規定性。或曰“茶禪”是並列關係,非也。茶禪一味從來不是並列詞組,而是偏正詞組,是以茶參禪,以禪修心之意。

“禪茶一味”的最早由來:

傳説達摩祖師因為面壁九年出關後眼皮無法張開,便把它們撕下來,丟在地上後長出一株矮樹,弟子們摘下樹上的樹葉泡水飲用,發現這水竟然神奇異常,可以令坐禪的人保持頭腦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徹地領悟佛的真諦,於是便有了“禪茶”一説,這是“禪茶一味”最早由來的傳説。

對於禪茶一味的確切由來,雖沒有更詳細的歷史文字記載,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密切的聯繫,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禪茶一味,就是通過茶去悟禪。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因此,從“禪茶一味”中可以領悟到更多禪、茶及為人做事之道。

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

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榮西高僧兩次來到中國參禪,並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以及“茶禪一味”墨寶帶回日本,於1191年寫成《吃茶養生記》一書,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和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15世紀中葉,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學禪,師從大名鼎鼎的千利休和尚。然而,珠光參禪唸經常打瞌睡,醫生建議他“吃茶去”,結果立竿見影。

夾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為貢品,碧巖泉已有上千年曆史,現在依舊誦珠如玉,泉水清澈,甘甜清冽,是煮茶的優質泉水,也是極有價值的礦泉水泉。據中國茶禪學會專家考證,夾山是“茶禪”、“茶道”的正宗源頭。[2]

禪茶一味是什麼意思

禪茶一味

“茶禪一味”“茶即禪”--品茶如參禪。

茶的寓意是放下,人生如旅,奔波的人,忙碌的人,放下手裏的活,小憩片刻,享受閒適,暗合禪意的放下,故謂之茶禪一味。

飲茶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向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説。

禪茶一味是什麼意思?

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榮西高僧兩次來到中國參禪,並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以及“茶禪一味”墨寶帶回日本,於1191年寫成《吃茶養生記》一書,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和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15世紀中葉,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學禪,師從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

茶道外傳

佛教崇尚飲茶,有“茶禪一味”之説。“茶”泛指茶文化,而“禪”是“禪那”略稱,意為“靜慮”、“修心”。“一味”之説則是指茶文化與禪文化有共通之處。這個共通之處在於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謂塵心洗盡興難盡,世事之濁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沉:禪,悟涅盤境界。

茶道傳入日本,茶禪一味成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安土桃山時期茶聖千利休將“侘寂”(wabi-sabi)引入茶道,結合茶禪一味,形成了如今日本茶道的基礎。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  茶禪一味

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説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鑑、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五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説,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説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此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説:“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中六根,外六塵,內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