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意境的成語

來源:趣味經驗館 1.03W

茶禪意境的成語

茶禪意境的成語有很多,例如“禪道茗鑑”、“茶禪一味”、“茶禪妙悟”、“品茗悟道”、“淺茶滿酒”、“品茶觀道”、“藝釋茶道”、“茶味人生”、“杯中悟道”、“茶和天下”等等1。

茶禪意境的成語有很多,例如“禪道茗鑑”、“茶禪一味”、“茶禪妙悟”、“品茗悟道”、“淺茶滿酒”、“品茶觀道”、“藝釋茶道”、“茶味人生”、“杯中悟道”、“茶和天下”等等。

1. 禪意盎然

2. 茶香四溢

3. 心境舒暢

4. 淡泊名利

5. 入定禪境

6. 淨心靜思

7. 放下世俗

8. 靜心寡慾

9. 清靜無為

10. 超凡入聖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有關禪茶的成語

對花啜茶 [ì huā chuò chá]

賞花時沒有酒或有酒不喝,只喝茶。

茶至無味仍餘香,人若無妄心自清。

品茶,乃至品人生,要的是平實簡約,雅緻純清。遊走浮生,凡事要看清,看淡,且行且珍惜。意境如茶,濃時不驕,淡時而有餘味,心境如禪,般若清欄,自若自清。禪在茶的餘味裏得道,茶在禪意裏衍生。禪茶一味,亦是人生滋味,淡久生香。

茶語人生四字成語

茶語人生四字詞語有:禪道茗鑑、茶禪一味、茶禪妙悟、品茗悟道、淺茶滿酒、品茶觀道、藝釋茶道、茶味人生、杯中悟道、茶和天下。

茶是露水財,不肥自己來;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好茶不用怕細品,好事不用怕細論;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年頭三盅茶,客符藥店材無交家;寧可三天無油鹽,不可一日不喝茶。煮沸三江水,品老五嶽茶;早茶晚酒黎明覺;從來佳茗似佳人;閒茶悶酒湖塗煙;高山茶葉,低山茶子;茶有茶道,吃有吃道;吃茶吃味道,看戲看成套;藏人茶飽肚,漢人飯飽肚;吃飯靠禾蔸,用錢靠茶蔸;清晨一杯茶,餓死賣藥家。茶是草,客是寶,得罪茶商不允許了;高山生漆低山麻,陽坡桐子陰坡茶;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載得中泠水,來品龍井茶;山間乃是人家,清香嫩蕊黃芽;五色土陶千年神韻,紫砂壺品百味人生;如蘭在舌,沁人心脾,芬芳甘冽,清香怡人。

關於茶的一個成語 茶禪一味

茶禪一味,意指禪味與茶味是同一種興味。茶與禪的相通之處在於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純和昇華。塵心洗盡興難盡,世事之濁我可清。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萬物世界。在人生的旅途上,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一路上看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

禪茶一味什麼意思

禪茶一味一般指禪茶,禪茶是指寺院僧人種植、採製、飲用的茶。主要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禪是一種境界。

講求的“禪茶一味”,“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

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擴展資料:

禪茶一味:茶禪中的意境。

茶在中國的歷史記載,自神農嘗百草開始就廣為中國人知曉,佛教東傳後,修行的僧人更發現茶可提神,對於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便有僧人開始將茶道與佛道結合。

唐、宋以後飲茶的習慣在各個大、小寺廟裏風行,古載唐宋的寺院裏設有“茶堂”或“茶寮”,僧人們在此討論佛理、禪道及飲茶,並在茶堂外懸掛“茶鼓”,擊鼓以招僧眾飲茶論佛理。

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人的生活中。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

其實迴歸原本,生活是種感覺,泡茶、品茶也是種感覺,所以泡茶並無坊間幾分鐘、水温幾度的制式條規,而是講求心要沉澱、專注於茶本身,泡茶者中途不言,掌壺、倒水動作輕柔,如對萬物的掌握。

品茶者採少喝、多品的方式喝茶,也就是慢吞吞、細細品,呈現一種文雅、放鬆的“茶禪”意境。

茶禪的意境可説是貼近自然的,端看“茶”中文一字結構,發現“人”在草木之間,才能平衡發展“茶”,很有在原野大自然之感,而人在安和、放下、輕鬆、享受的環境下,説話就會輕柔、柔順,待人處事也就進退得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禪茶一味

關於喝茶修心的成語

茶禪一味,茶可清心,以茶雅志~

大茶無味,

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

關於喝茶的成語

傳承歷史,源遠流長

茶中新秀,清香淡雅

奇香異韻,美譽中外

味輕醍醐,香薄蘭芷

沁人心脾

茶韻幽香

茶禪一味

載譽中外

不茶不飯

粗茶淡飯

殘茶剩飯

茶飯無心

茶餘飯飽

茶二叉蚜

茶角蠟蚧

茶梢蛀蛾

茶橙癭蟎

茶飯不思

茶餘飯後

茶餘酒後

家常茶飯

酒後茶餘

酒餘茶後

浪酒閒茶

榷酒徵茶

三茶六飯

三茶琴棋書畫詩酒花

當年件件不離他

而今七字都變更

柴米油鹽醬醋茶

味一茶禪的成語含義?

禪茶一味

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

關於喝茶的成語

【三茶六禮】 猶言明媒正娶。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為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種儀式。參閲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士昏禮》。

【低唱淺斟】 斟着茶酒,低聲歌唱。形容悠然自得、遣興消閒的樣子,一種安樂自適的情態。語出《綠窗新話》卷二引宋無名氏《湘江近事》:“陶谷學士,嘗買得党太尉家故妓。過定陶,取雪水烹團茶,謂妓曰:‘党太尉家應不識此。’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銷金暖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淺斟低唱】同上

【壼漿簞食】 語出《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壼漿,以迎王師。”原謂竹籃中盛着飯食,壺中盛着酒漿茶水,以歡迎王者的軍隊。後多用指百姓歡迎、慰勞自己所擁護的軍隊。

【搜腸潤吻】 謂飲茶潤澤喉吻,促進文思。極言飲茶的樂趣。語本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一椀喉吻潤,兩椀破孤悶,三椀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家常茶飯】  家庭中的日常飲食。多用以喻極為平常的事情

【榷酒徵茶】 徵收酒茶税。亦泛指苛捐雜税。

【浪酒閒茶】 指風月場中的吃喝之事。

【挑茶斡刺】 尋事生非。

【三茶六飯】 謂茶飯周全。

【一茶二飯】一般泛指日常生活瑣事。

【粗茶淡飯】 簡單的飲食。形容生活簡約。

【茶餘酒後】  指休息空閒的時刻。

【酒餘茶後】 指隨意消遣的空閒時間。

【三瓦兩舍】 宋代對妓院、茶樓、酒肆及其它遊樂場所的總稱。

望採納`~~

關於茶的禪意詩句

1.關於茶禪的詩句

1、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copy客醉流霞。

錢起·唐《與趙莒茶宴》 譯文:翠竹下之下舉行茶宴,一道飲紫筍茶,並一致認為茶的味道比流霞仙酒還好。俗念雖全消,茶興卻更濃,直到夕陽西下才盡興而散。

2、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李清照·宋《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百 譯文:酒後更喜歡品嚐團茶的濃釅苦味,夢中醒來特別適宜嗅聞瑞腦那沁人心脾的餘香。

3、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白居易·唐《山泉煎茶有懷》 譯文:手端着一碗茶無需什麼理由,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

4、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穀天晴。張繼·唐《山家》 譯文:全家正忙着趁晴焙茶、曬穀。

屋子裏因為焙茶燒柴充滿煙霧,屋外曬場上的穀子又時時需要翻曬。 5、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辛棄疾·宋《定風波·暮春漫興》 譯文:年老的時候,春天來了,覺得毫無興味,就像因喝酒過量而感到難受一樣。而今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裏燒一盤香,喝上度幾杯茶來消磨時光。

2.有關茶禪意的成語

禪世雕龍、鬢絲禪榻、禪絮沾泥、佛性禪心

八萬四千 本為佛教表示事物眾多的數字,後用以形容極多。

出處:《法華經·寶塔品》:“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説。”

百丈竿頭 佛教語,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達到很高境界。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景岑禪師》:“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辯才無礙 礙:滯礙。本是佛教用語,指菩薩為人説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

3.關於茶文化的詩句

1、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

譯:手端着一碗茶無需什麼理由,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

2、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譯: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來自欺欺人。

3、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令。金渠體淨,只輪慢碾,玉塵光瑩。——黃庭堅《品令·茶詞》

譯:幾隻鳳凰在鳳餅茶上團團飛舞。只恨有人將茶餅掰開,鳳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

4、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淺乳,金縷鷓鴣斑。——黃庭堅《滿庭芳·茶》

譯:這茶又能戰勝酒醉風流,解除春天的睡衣,清神醒腦,排憂解愁。纖纖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盞,茶盞繡着金邊,紋色如鷓鴣鳥的羽毛。

5、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譯:誰能知飲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傳説中的仙人丹丘子瞭解。

6、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譯:誰能知飲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傳説中的仙人丹丘子瞭解。

7、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魏學洢《核舟記》

譯: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

8、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譯:酒後更喜歡品嚐團茶的濃釅苦味,夢中醒來特別適宜嗅聞瑞腦那沁人心脾的餘香。

9、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譯:酒後小睡,春日好景正長,閨中賭賽,衣襟滿帶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願以償。

10、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杜耒《寒夜》

譯:冬天的夜晚,來了客人,用茶當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爐中的火苗開始紅了起來了,水在壺裏沸騰着,屋子裏暖烘烘的。

4.關於茶的詩

以下帶有茶的詩句

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歎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呵筆難臨帖,敲牀且煮茶。

茶鼎熟,酒卮揚,醉來詩興狂。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當年曾勝賞,生香薰袖,活火分茶。

井放轆轤閒浸酒,籠開鸚鵡報煎茶。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兒大詩書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

待羔兒、酒罷又烹茶,揚州鶴。

正蹇驢吟影,茶煙灶冷,酒亭門閉。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

春來茗葉還爭白,臘盡梅梢盡放紅。

5.關於品茶時的專用詩句有哪些

1盧仝,自號玉川子,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即《飲茶歌》是他在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的七言古詩: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閲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羣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月團喻指茶餅) 該詩又稱《七碗茶詩》。它以神逸的筆墨,描寫了飲茶的好處,為世人稱奇。

詩中描述詩人關閉柴門,獨自煎茶品嚐,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於碗麪。碧雲般的熱氣裊裊而上,吹也吹不散。

詩人剛飲一碗,便覺喉舌生潤,乾渴頓解; 兩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後,精神倍增,滿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飲後,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樂的事情,隨着毛孔散發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渾身都感到輕鬆、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彷彿進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這時只覺兩膠 生出習習清風,飄飄然,悠悠地飛上了青天,“蓬萊山,在何處?”詩人要乘此清風而去! 優美的詩句,高雅的立意,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 詩人把茶餅比喻為月,於是後代詩作反覆摹擬其意。

如蘇武的“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特別是“唯有兩 習習清風生”一句,文人尤愛引用,梅堯臣“亦欲清風生兩 ,以教吹去月輪旁。”盧仝的號玉川子,也因而為人們津津樂道。

陳繼儒“山中日月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詩》在描繪飲茶好處之時,同時對帝王們憑藉顯赫權勢為所欲為的驕橫也作了巧妙的諷刺:“天子欲嘗陽羨茶,百草不放先開花”,既把貢茶採製的季節(在百花開放之前採摘)烘托顯示出來,又把帝王凌駕一切的囂張之勢暗示出來。

2齊已的《詠茶十二韻》是一首優美五言排律。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

甘傳天下口,貴佔火前名。 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

封題從澤國,貢獻入秦京。 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

研通天柱響,摘繞蜀山明。 賦客秋吟起,禪師晝卧驚。

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 晚憶涼泉對,閒思異果平。

鬆黃幹旋泛,雲母滑隨傾。 頗貴高人寄,尤宜別櫃盛。

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 齊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陽人,出家大溈山同慶寺,復棲衡嶽東林,自號衡嶽沙門。 這首五言排律的茶詩共有十二聯。

前二聯首先介紹了百草之靈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後十聯分別描繪了茶的生長、採摘、入貢、功效、烹煮、寄贈等一系列茶事,語言上的對仗堪稱一絕,除首尾二聯外,每聯上下兩句都對仗工整,極顯語言的優美整飭。 3唐朝詩人元稹的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茶詩》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這是一道饒有趣味的詩,在描寫上,有動人的芬芳:香葉,有楚楚的形態:嫩芽,麴塵花,還有生動的色彩:“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飲茶之時,應是夜後陪明月,晨前對朝霞,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可謂“睡起有茶飴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痴絕翁》);而茶可洗盡古今人不倦,又是何等的妙用啊。

4關於採茶的,我們來看唐朝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節選): 山僧後檐茶數從,春來映竹抽新茸。 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暮春時節的清晨,那時山上晨氣清稀,露香猶在,在山寺後的綠茶叢中採摘形如鷹嘴的嫩芽,讓人感受到的是幻術般的露的芬芳和風雅發生。 煮茶、煎茶需要潔淨的茶具, 5“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唐·陸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6“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唐·徐夤《茶盞》); 講究用輕清之水煎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鬆上雪、梅花蕊上雪,清高鶚在《茶》中就曾寫道:7“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

晴窗分乳後(分乳即泡茶),寒夜客來時”;更需水沸適度: 8“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鬆帶雨,餑恐生煙翠”(唐·皮日休《煮茶》),因此煮茶的過程是別具情趣的, 其中宋代蘇軾的那首9《汲江煎茶》,刻畫情景細緻入微,又兼傳神寫意,頗有獨到處: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晚禁三碗,生聽荒城長短更。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這樣一幅畫面:一個淒冷的夜晚,詩人獨自到江邊汲水,江畔寂寥無人,正是“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景象。

踩在釣石上,用瓢舀水,月影隨入;小杓。

6.描寫茶詩詞名句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白居易《琵琶引》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辛棄疾《定風波·暮春漫興》

歎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陸游《幽居初夏》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

井放轆轤閒浸酒,籠開鸚鵡報煎茶張蠙《夏日題老將林亭》

正蹇驢吟影,茶煙灶冷,酒亭門閉吳文英《無悶·催雪》

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白居易《琴茶》

當年曾勝賞,生香薰袖,活火分茶李清照《轉調滿庭芳》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杜耒《寒夜》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兒大詩書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黃庭堅《送王郎》

春來茗葉還爭白,臘盡梅梢盡放紅韓元吉《送陸務觀福建提倉》

呵筆難臨帖,敲牀且煮茶大須《暮雪》

茶鼎熟,酒卮揚,醉來詩興狂張大烈《阮郎歸·立夏》

待羔兒、酒罷又烹茶,揚州鶴辛棄疾《滿江紅·和範先之雪》

7.描寫茶的古詩

原發布者:0閒雲草堂0

關於茶的詩詞茶詩經典陸羽《六羨歌》: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茶與禪宗皎然《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閒情逸趣入詩居易《兩碗茶》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趙樸初詩茶禪道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嘗茶》〖唐〗劉禹錫生怕芳叢鷹嘴芽,老郎封寄謫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滿碗花。《雪煎茶》〖元〗謝宗可夜掃寒英煮綠塵,松風入鼎更清新。月圓影落銀河水,雲腳香融玉樹春。陸井有泉應近俗,陶家無酒未為貧。詩脾奪盡豐年瑞,分付蓬萊頂上人。《詠茶》〖宋〗蘇軾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貢茶。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藍素軒遺茶謝之》〖明〗邱雲霄御茶園裏春常早,辟穀年來喜獨嘗。筆陣戰酣青疊甲,壇雄助錄沉。波驚魚眼聽濤細,煙暖鴟罌坐月長。欲訪踏歌雲外客,注烹仙掌露華香。《嬌女詩》〖西晉〗左思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晰。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畫。輕粧喜樓邊,臨鏡忘紡績。心為荼荈劇,吹噓對鼎〖釒歷〗。脂膩漫白袖,煙燻染阿錫。衣被皆重池,難與沉水碧。《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唐〗李白嘗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8.有關“禪意”的詩句有哪些

在中國歷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關於禪意的詩句。有關禪意的詩句我個人就很喜歡這幾首:

1.題義公禪房

唐·孟浩然

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

户外一峯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

2.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

唐·王維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頭。

催客聞山響,歸房逐水流。

野花叢發好,谷鳥一聲幽。

夜坐空林寂,松風直似秋。

3.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

唐·王維

龍鍾一老翁,徐步謁禪宮。

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裏,世界法身中。

莫怪銷炎熱,能生大地風。

4.青龍山曇壁上人兄院集

唐·王昌齡

本來清淨所,竹樹引幽陰。

檐外含山翠,人間出世心。

5.題破山寺後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唯聞鐘磬音。

6.題東林白蓮

唐·齊己

大士生兜率,空池滿白蓮。

秋風明月下,齋日影堂前。

色後羣芳拆,香殊百和燃。

誰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

7.慈恩寺偶題

唐·鄭谷

往事悠悠成浩歎,勞生擾擾竟何能。

故山歲晚不歸去,高塔晴來獨自登。

林下聽經秋苑鹿,江邊掃葉夕陽僧。

吟餘卻起雙峯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8.石潭即事

明·李贄

十卷楞嚴萬古心,春風是處有知音。

即看湖上花開日,人自縱橫水自深。

9.法海寺訪仁公

清·鄭板橋

樹滿空山葉滿廊,袈裟吹透北風涼。

不知多少秋滋味,捲起湘簾問夕陽。

茶禪的寓意和境界

  “茶禪一味”、“茶禪一體”是中國 傳統 文化 中一個獨特的現象,也是茶文化和禪文化合二為一的集中體現。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禪的寓意和境界,一起來看看。

   茶禪的寓意

  茶禪一味,“茶即禪”,品茶如參禪。 飲茶 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向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説。故中華歷來以茶香與書香、墨香齊名(號稱“三香”),是高雅、安詳、和諧之社會精神的體現。

  “茶禪一味”“茶即禪”--品茶如參禪。

  飲茶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向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説。

  故中華歷來以茶香與書香、墨香齊名(號稱“三香”),是高雅、安詳、和諧之社會精神的體現。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風論雅;芸芸眾生,一茗在手,照樣海闊天空。

  平易近人,寧靜淡泊,雅俗共賞,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中國人與以茶為能事,清晨人坊吃早茶,班前泡一杯花茶,待客要奉上清茶,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

  茶,最早是一味藥有治病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雲:「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以後茶漸為中國人的主要飲料,那麼,普通的一種茶,能升至茶文化,這裏是因為 士大夫們參與茶事,賦予其一種文化理念,故而有種茶、製茶、烹茶、品茶等茶的成品工作。逐漸產生了一系列規則、制度、習慣、風俗與書法、繪畫、美文、詩詞、琴棋,互為表裏,融和成為綜合性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內伸層面,又謂-- 茶道。《周易.繫辭上》曰:「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茶道的內涵,不僅指茶法茶器,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學、哲學的理念,所謂茶道即人道。茶事極重「德行」, 陸羽的《 茶經》説:「茶性儉」、「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茶事中體現為:「對己,簡樸自律;對客,待之以禮」。

   “茶禪一味”的境界

  第一重境界:“茶禪一味”與日常生活的相融

  日常生活是“茶禪一味”,的基石:“茶禪一味”,是日常生活的昇華這兩者互為因果互相促進。

  ⒈茶葉與農禪

  佛門的茶事活動,與新式的禪林經濟為特定的“農禪並重”密切相關正是農禪,為茶、禪的結合提供了物質基礎。約八世紀中葉,馬祖道一率先在江西倡行“農禪結合”的習禪生活方式,鼓勵門徒自給自足。其弟子百丈懷海在江西泰新百丈山創《百丈清規》,並把世俗的生產方式移入佛門。約九世紀中葉,由於新型的禪林經濟普遍得到發展,寺院栽茶、製茶就在這種自立求生、經濟的背景下大規模興起。加之如火如荼的寺院飲茶之風無疑也刺激了這種生產活動的持續展開。

  其時,著名的佛教寺院普陀寺,即擁有了普陀山的茶地僧侶從事茶樹 種植 並積累了豐富的種茶、採茶製茶 經驗 。據傳,直至康熙、雍正年間普陀佛茶才開始少量供應朝山香客。而九華山佛茶大約也是唐時開始培育出來的。其僧人培植的“金地源茶”在當時就被譽為色味俱佳的名茶。四川蒙山生產的“蒙山茶”,相傳最初是漢代甘露寺普慧禪師所培育。由於它的極為優異的質地,長期被奉為貢品,又被人們稱為“仙茶”。著名的“烏龍茶”,亦即“武火巖茶”的前身,也是福建武火山當地的僧人所培育種植。據考,此茶在宋元后亦以武夷寺內僧人制作為最佳。清郭柏蒼所著《閩產異錄》載:“武夷寺僧多普江人,以茶坪為生。每寺請泉州人為茶師。 清明 之後 穀雨 前,江右採茶者萬餘人”。由於僧人技藝高超,又把不同時節採摘的茶葉,用不同的工藝分別製成“壽星眉”、“少蓮子心”和“風味龍鬚”三種名茶,使其享有盛譽,經久不衰。浙江的徑山茶,名聲極高。徑山為著名茶區,宋政和七年,徽宗賜徑山寺名為“徑山能仁禪寺”被唐太宗賜名“國一禪師”的僧人法欽,就在寺院親植茶樹,茶林遍野而茶風亦極盛。此外,還有唐代荊州玉泉寺附近山洞水邊羅生一種野茶,經玉泉寺真公和尚加以曝制,使之“拳然重疊,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茶”。李白曾對此茶讚不絕口,稱其“能還童振枯,扶人壽也”。(《答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詩並序》)江蘇洞庭山水月院的僧採製的“水月茶”是現在皖南“屯綠茶”的前身。在明降慶年間,僧大方製茶技法精妙,因而名揚四海,人稱“大方茶”此茶流傳至今,改名為“碧螺春茶”。還有浙江雲和縣惠明寺僧人種制的“惠明茶”,雲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亦是當地著名的佛茶。而“羅漢供茶”原由浙江天台山佛寺所供;“香林茶”則初為杭州法鏡寺所供;“雲霧茶”最早也是江西廬山、雲居山及安徽黃山的寺院僧眾培育或加下製作出來的聞名遐邇的好茶。

  總之,在由江西創闢“農禪並重”的風尚佛教僧眾的種植茶樹與茶葉製作加工活動積累了許多經驗;長期的精心勞作,畢竟成就了茶業界繁榮,製成了諸多獨具特色的名貴茶葉。正因為如此,故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説。唐宋時的禪寺,多建造在高山峻嶺之中,僧人禪師往往時節一到便製茶。茶成了文人進入佛寺進行各類活動的最好中介,而僧人也是以茶來敬客,這成為唐宋時一派獨特的文化氣象。

  ⒉飲茶與坐禪

  佛教僧眾坐禪飲茶的文字可追溯到晉代。《晉書·藝術傳》記載,敦煌人單道開在後趙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昭德寺修行,除“日服鎮守藥”外,“時復飲茶蘇一二升而已”。唐代陸羽曾在寺院學習烹茶術七八年之久,所撰《茶經》記載的“煎茶法”即源於叢林(佛教僧眾聚居之所)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亦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禪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終使僧人飲茶成風,有的甚至達到“唯茶是求”的境地。

  “飯後三碗茶”成為禪寺“和尚家風” 宋代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十六:“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上堂吃飯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中唐後,南方許多寺廟都種茶,出現了無僧不茶的嗜茶風尚。唐代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就記載了山僧種茶、採茶、炒制及沏飲香茶的情景。飲茶為禪寺制度之一,寺中設有“茶堂”有“茶頭”,專管茶水,按時擊“茶鼓”召集僧眾飲茶。

  ⒊茶事活動與禪宗儀禮

  茶在禪門中的發展,由特殊功能到以茶敬客乃至形成一整套莊重嚴肅茶禮儀式,最後成為禪事活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深層的原因當然在於觀念的一致性,即茶之性質與禪悟本身融為一體。正因為茶與禪能融為一體,所以茶助禪,禪助茶,“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茶有如此巨大功能,決非僅由其藥用性質的特殊方面所決定,正如道教最旱在觀念上把茶吸納進其“自然之道”的理論系統中一樣,禪門亦將茶的自然性質,作為其追求真心(本心)説的一個自然媒介。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事實中,這都是一個絕佳的無與倫比的自然媒介。它的無可替代性正是禪宗能將其真正作為一種文化而大大興盛起來的根本原因所在。

  茶與禪的碰撞點,最旱發生於藥用功能中,但不同的是,它一開始便與禪門最基本的工夫---禪定結合在一塊。而禪定正是其他宗派也注重的,所以就連最富神祕色彩的佛教密宗在其重要場合也無法離開茶。

  實際上,佛教禪宗不僅對中國的茶樹種植與茶葉加工的製作技術的發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由於禪茶精神對整個中國茶文化的滲透與普及,人人提高了茶文化的美學境界,這種境界首先體現在佛教茶文化的每一環節內。由此茶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品味也大大提高,可見禪宗的功勞之大。

  的確,禪僧高士能悟得禪理、茶性之間箇中之味,與其本身的修養及其美學境界有關。他們注重精神追求,淡泊物質享受和功利名份。這是他們得以保持那份清純心境,以隨時進入藝術境界的前提。因而,“碾茶過程中的輕拉慢推,煮茶時的三沸判定,點茶時的提壺高注,飲茶過程中的觀色品味,都藉助事茶體悟佛性,喝進大自然的精英,換來腦清意爽生出一縷縷佛國美景。”(樑子《中國唐宋茶道》)這是一種純粹的美的意境。

  佛教對各類“行茶儀式”的美學昇華,一方面是山於茶事活動的普遍展開,場所日益增多,交流傳播日益廣泛,因而要求也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又因出現了一些精益求精又熱心茶道的禪僧。此外,茶器的日益精良,也必然地推動着這一美學化的進程。那一套套順應佛教儀軌的茶道形式——寺院茶禮,正是適應禪僧們的集體生活而必然形成的嚴格要求。

  第二重境界:“茶禪一味”與開悟頓悟的相通

  茶如果只像開水一樣,僅是解渴;如果只像咖啡一樣,僅是提神,斷不能由單純的物質成為文化的載體。在禪林公案中,茶與佛教的開悟頓悟相通達,終於發生了根木性的轉變。

  ⒈“吃茶去”中禪意深

  根據目前已知的材料,“茶禪一味”作為固定詞組的成型有一個發展過程。這一禪林法語與“吃茶去”的佛家機鋒語有着內在的聯繫。“吃茶去”出自唐代名僧從諗,由於從諗禪師常住趙州觀音寺,人稱“趙州古佛”。趙州主張“任運隨緣,不涉言路。”學人問:“如何是趙州一句?”他説:“老僧半句也無。”關於“吃茶去”這一公案,《五燈會元》卷四有較詳細的記載:

  一人新到趙州禪院,趙州從諗禪師問:“曾到此間麼?”答:“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一僧,答曰:“不曾。”師又曰:“吃茶去!”後院主問:“為什麼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喚院主,院主應諾,師仍雲“吃茶去!”

  趙州三稱“吃茶去”,意在消除學人的妄想,所謂“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據説,一落入妄想分辨,就與本性不相應了。茶與禪淵源深長,“茶禪一味”的精練概括,濃縮着許多至今也難以闡述得盡善盡美的深刻涵意。佛教在茶的種植、飲茶習俗的推廣、飲茶形式的傳播等方面,其巨大貢獻是自不待言:而“吃茶去’,三個字,並非提示那提神生津、營養豐富的茶是僧侶們的最理想的平和飲料,而是在講述佛教的觀念,暗藏了許多禪機,成為禪林法語“天下名山僧侶多”,“自古高山出好茶”。歷史上許多名茶往往都出自禪林寺院。這對禪宗,對茶文化,都是無法迴避的重頭戲。尤其值得大書一筆的是,禪宗逐漸形成的茶文化的莊嚴肅穆的茶禮、茶宴等,具有高超的審美思想、審美趣味和藝術境界,因而它對茶文化推波助瀾的傳播,直接造成了中國茶文化的全面興盛及禪悟之法的流行。

  2、飲茶與開悟

  自從諗禪師開啟以茶入悟的法門之後,叢林中多沿用趙州的 方法 打念頭,除妄想。例如,楊歧方會,一而云:“更不再勘,且坐吃茶”,再而云:“敗將不斬,且坐吃茶,”三而云:“柱杖不在,且坐吃茶。”又如,僧問雪峯義存禪師:“古人道,不將語默對,來審將甚麼對?”義存答:“吃茶去。”再如僧問保福從展禪師:“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麼生?”從展拈起茶盞。還有,人稱“百丈(道恆)有三訣:吃茶、珍重、歇、”(均載《五燈會元》)清代康熙年間,著名法師祖珍和尚為僧徒開講説:“此是死人做的,不是活人做的白雲恁麼説了,你若不會,則你俱是真死人也,立在這裏更有什麼用處,各各歸寮吃茶去。”(《石堂揭語》)。清代楊悼《遊牟山資福寺呈霞胤師》詩云:“趙州茶熱人人醉,卧聽空林木葉飛。”至今杭州龍井附近,懸有古楹聯:“小住為佳,且吃了趙州茶去;曰歸可緩,試閒吟陌上花來。”總之,飲茶不僅可以止渴解睡,還是引導進入空靈虛境的手段。無怪乎,中教協會趙樸初先生1989年9月9日為《茶與中國文化展示周》題詩曰:

  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也題詩:“趙州法語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誇”。

  在禪宗眼裏,任何事物都與道相通。“一切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永嘉大師禪宗集證道歌》)“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景德傳燈錄》卷六)這裏,最關鍵的是一個“悟”字,如一味追求俗世行為,就會“矇蔽其真識,不可救藥,終不悟也”。就正如求佛保佑的人,也是以一定的功利為目的,從而經常會成為悟的束縛。禪宗強調自悟自性,也就是對本性真心的自悟。

  ⒊“茶禪一味”的禪式理解

  顯然,禪師論禪,是要排斥法執、我執,以便自悟本性。執,即束縛。就如“吃茶去”,如拘泥於此三字,死鑽牛角尖有可能成為人們理解上即“悟道”的束縛。因此禪宗是要人們做到“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見性成佛道”。也就是説要達到“內外不住,來去自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壇經》)的精神境界。禪茶的深厚基礎,緣真實體驗的深刻性。正是在“悟”這一點上茶與禪有了它們的共同之點。所謂“體驗有得處,皆是悟”,“必工夫不斷,悟頭始出”,“古人把此個境界看作平常”,都與茶及茶事活動有着深刻的內在關聯。茶事及其活動本身就是一個極平常而自然的境界,然而真正要有高深的境界又必須是工夫不斷,“悟頭始出。”雖然“凡體驗有得處,皆是悟”,但此體驗本身即得來不易,必工夫不斷,方可有悟。進而言之,悟雖可得,亦隨時可失,所以説“得火不難,得火之後,須承之以艾,繼之以油,然後火可不滅”。這就全然是一個保持境界的事了。禪宗的茶事活動之所以日益講究,甚至將其化為一個藝術境界,奧妙全在於此。

  趙州和尚的“吃茶去”早已從具體實際生活上升到超脱物我的一種“悟”,從而具備了一種嶄新而深刻的文化意義。如果我們僅僅依據茶的醒腦提神的藥用功能,對禪宗的坐禪修持的證道法,倒有解釋的用場,但對慧能以後禪宗那種“見性成佛”,不靠禪定的那種順乎自然的境界,則很難解釋得通。説到底“吃茶去”,是和“德山棒,臨濟喝”一樣的破除執著的特殊方法,是要去除人們的執著,一任自心。

  為了使人“妄心不起”,就執著坐禪,這豈不是將人作為死物一般。須知“道須通流”,心若住而不動就是心被束縛。在禪宗看來,悟道成佛完全不須故意做作,要在極為平常的生活中自然見道。長慶慧禪師,二十餘年坐破七個,仍未見性,直到一天偶一卷簾,才忽然大悟,即作頌口:“也大差,也大差,捲起簾來見人下有人問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頭打。”一旦豁然貫通靠的卻是解去坐禪的束縛。因而真正深通禪機者,往往一切聽之自然,自在無礙。“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熱即取涼,寒即向火”。慧能所以強調“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這也就是人們常説的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外再無什麼“道心”。就這點而言禪宗的確表現了“世間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間法”的世俗精神。而茶正好應合了這種世俗精神,體現了這種世俗精神,它平平常常,自自然然,毫無神祕之處,卻又是世俗生活中不可少之物。有了它,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茶之為物,在禪宗看來,真可悟道見性,因它是物又超越物,如“吃茶去”,就是悟道方式的機鋒;又因它有法而又超越法,自在無礙,不須強索。正如臨濟義玄所説:“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尊宿語錄》卷十一)這正是禪宗的精神所在;這種精神無不體現在禪宗的茶文化中。

  江西的黃龍慧南禪師,即由臨濟宗分出的黃龍宗的開山祖師,他就曾以“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了?”“我手何似佛手了?”“我腳何似驢腳了?”這三個牛頭不對馬嘴的提問,標榜為“黃龍三關”,而且“三十餘年,示此三問”,藉以“接引”僧眾。這位黃龍宗的開山祖師,在鄭重地 總結 “三關”的“自頌詩”中,特別地突出了“趙州茶”。據 ((五燈會元》載:“師自頌曰:‘生緣有語人皆識,水母何曾離得蝦。但見日頭東畔上,誰能更吃趙州茶。’”其實自趙州從諗禪師發明“吃茶法”這一偈語後,“趙州茶”也成為禪門徑直使用的 典故 。從諗是南泉願禪師的弟子,江西馬祖道一禪師的徒孫,當時即名揚天下,人稱“趙州眼光,爆破四天下”(《五燈會元·浮杯和尚條》)其時,“趙州茶”與“吃茶去”早已成為人們熱知的“趙州關”。黃龍慧南禪師的“三關”當不會與“趙州關無關吧。前者與後者都是以茶連接的。其實從諗禪師曾留下許多著名禪案。如“大道透長安”、“無”、“庭前柏樹子”等等。然至今仍傳頌入口的不就是“吃茶去”嗎。可見它是滲透了“茶禪一味”的文化意義,才穿透歷史時空而被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所接受的。

  第三重境界:“茶禪一味”與平常心的相和

  開悟頓悟自然是高境界,而具備平常心是更高的境界。平常心的養成是和茶禪一味相和諧的、相協調的。而平常心的倡導,又是和江西密不可分的。

  禪宗的“一華(花)五葉”,孕育開放於唐宋時代,而它生根建基的上壤乃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江西大地。“五葉”之中的曹洞、溈仰、臨濟三宗以及臨濟分權而出的楊岐、黃龍二派,皆直接誕生於江西曹洞之名得自宜豐的洞山和宜宣的曹山,溈仰之名一半來自宜春的仰山,楊岐之名得自萍鄉的楊岐山,黃龍之名得自修水的黃龍山,而臨濟宗名雖山義亥禪師傳法河北臨濟村所起,但義玄受法參學處正是江西,宜豐的黃果山才是該宗的祖籍祖庭。“五葉”中的另兩枝雲門宗、法眼宗,分別由文偃禪師創建於廣東雲門山、文益禪師創建於南京清涼山,他們都是青原一系的法嗣,二宗的主要活動雖然當時不在江西,卻與江西的關係甚為密切。雲門宗主文偃創宗前遍參江西名山尊宿,在廬山、水修等地建寺修學,其宗門子嗣在江西活動的大有人在,像洞山的曉聰、契嵩,雲居山的佛印,廬山的懷璉,都是名震人主的雲門龍象。法眼宗主文益開悟於漳州羅漢院,得桂琛禪師法緒,然後受江西撫州牧的延請,住持撫州曹山崇壽院,開堂授徒。他在撫州傳法,“四遠之僧求益者,不減千計”。其門下諸如德韶、道欽、慧明等一批優秀徒眾,皆學禪得法於崇壽院。文益晚年始受唐國主之邀,住金陵弘法,而其宗風禪法早在江西撫州就已經定型。雲門、法眼二宗若要溯源其出,江西吉安的青原山,乃其尋根祭祖的聖庭。因此,也不妨這樣説:江西是禪宗五宗七派的共同發源地。

  談到江西禪宗,人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著名的禪師馬祖道一。在中國禪宗發展史上,馬祖道一確實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胡適先生在《論禪宗史的綱領》中對此曾有過這樣一段評論:“達摩一宗亦是一種過渡時期的禪。此項半中半印禪,盛行於陳隋之間,隋時尤盛行。至唐之慧能、道一才可説是中國禪。中國禪之中,道家自然主義成分最多,道一門下不久成為正統。‘中國禪’至此始完全成立。”印順禪師所著的《中國禪宗史》也持類似觀點,認為馬祖道一的洪州禪出現之後,才標誌着禪學中國化的真正完成。作為繼慧能之後出現的偉大禪師之一,馬祖道一在禪學領域的影響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在於他提出了“平常心是道”這樣一種充滿中國特色的佛性理論。

  馬祖道一此説一出,幾乎成為後世洪州禪學的不二法門。特別是到了臨濟義玄手中更是將“平常心是道”的 口號 表述為“立處皆真”。義玄認為“佛教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 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卧。……你且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古尊宿語錄》卷四)。主張人與道之間沒有間隔,自然相契,,並有偈雲:“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臨濟語錄》)至此不難看出,“平常心是道”的佛性論,實際上已經把慧能開闢的南宗禪所獨有的那種自在無礙、隨心所欲的活潑宗風發展到了極致。

  慧能開闢的南宗禪向來提倡“直指人心,頓悟成佛”,而“直指”與“頓悟”的前提則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就是要截斷思維意識的邏輯運行線路。用宋代楊岐派著名禪師圓悟克勤的話來説,就叫做“截斷眾流”。圓悟克勤在《碧巖錄》中總結當時風行的石門禪的禪風的特點時説道:

  雲門尋常一句中,須具三句,謂之函蓋乾坤句,隨波逐流句,截斷眾流句。放去收來,自然奇特,如斬釘截鐵,教人度不得。

  所謂“教人度不得”,也就是要截斷人們思維意識的邏輯運行線路,使人們通常的思維活動在其中寸步難行。

  禪宗是中國士大夫的佛教,浸染中國思想文化最深,它比以前各種佛學流派更多地從老莊思想及魏晉玄學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及“言不盡意”、“少得意忘像”中吸取了精華,形成了以直覺觀、沉思默想為特徵的參禪方式,以活參、頓悟為特徵的領悟方式;以自然、凝鍊、含蓄為特徵的表達方式改變了過去佛教灌輸與説教的習慣,突出了自悟的知覺觀照方式。禪宗常講“平常心”,何謂“平常心”呢?即“遇茶吃茶,遇飯吃飯”(《祖堂集》卷十一),平常自然,這是參禪的第一步。禪宗又講“自悟”,何謂“自悟”?即不假外力,不落理路,全憑自家,若是忽地心花開發,便打通一片新天地。“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淨心境,唯是有清淨心境,方可自悟禪機。”(葛兆光《佛影道蹤》)既不要開悟也不要頓悟,而是能夠自悟,平常心怎麼不是一種更高超的體道呢?因此,清代湛愚老人《心燈錄》稱讚:“趙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黃龍慧南禪師也有偈雲:“相逢相問知來歷,不揀親疏便與茶。翻憶憧憧往來者,忙忙準辨滿甌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