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茶文化特色

來源:趣味經驗館 4.97K

安溪茶文化特色

安溪茶文化特色主要為:

1. 毛竹編茶篩:安溪的毛竹編茶篩是很有特色的,它是一種傳統的手工編織茶具,使用方便,可重複使用。

2. 水仙香:安溪鐵觀音茶有一種獨特的香氣,被稱為“水仙香”。這種香氣是由安溪地區特有的植物所散發的,非常獨特。

3. 沖泡技藝:安溪茶沖泡技藝非常精湛,包括泡茶水温、茶葉用量、沖泡時間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使得安溪茶的味道和香氣更為濃郁。

4. 茶藝表演:安溪茶文化中,茶藝表演也是一大特色。安溪茶人常常在茶館和茶莊裏表演,表演這種傳統的茶道文化,讓更多人瞭解和喜歡安溪茶。

5. 茶文化底藴:安溪有悠久的茶文化底藴,茶文化源遠流長,多以茶為主題,是安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不僅僅是安溪人的自豪,也是安溪的特色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安溪茶文化

安溪茶文化

  導語: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是茶文化的發祥地,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於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峯石上的摩崖石刻“蓮花茶襟”(公元376年)。這比陸羽《茶經》記載的要早三百餘年。比《茶經》早300餘年。

  古時豐州是閩南^***、經濟、文化的中心。蓮花峯位於鎮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峯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巖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唐末詩人韓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峯茶的生產情景。

  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鬥茶為茗戰”,説明閩人鬥茶習俗始於唐。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鬥茶活動聞名於世,開創了一代鬥茶比藝的茗飲之風,並風靡全國。可謂龍飛鳳舞傾朝廷,鬥茶比藝創時興。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宋?宋子安撰(1064前後)《東溪試茶錄》;宋?徽宗趙佶撰(1107)《大觀茶論》;宋?趙汝礪撰(1186)《北苑別錄》等詳盡記載和研究了當時福建的栽茶、製茶、品茶技術及飲茶風習。據報道記載北苑茶的宋代茶書有一半以上,茶詩詞達千首以上。

  宋、元兩朝福建出現了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為特徵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國皇家茶園——御茶園不僅代表是武夷茶的歷史輝煌,而且象徵閩茶在中國茶葉的.特殊地位。當鬥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新時期,創制了多種茶類。繼宋代貢茶和鬥茶之後的又一次輝煌。

  明末清初福建創制了烏龍茶,釋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陸廷燦(1734)《續茶經》引的《王草堂茶説》;清?董天工編(1751)《武夷山志》等記載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烏龍茶問世後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並出現了適於烏龍茶的獨特品飲方式,俗稱工夫茶。清?彭光鬥(1766) 《閩瑣記》、樑章鉅撰(1845)《歸田瑣記》、施鴻保撰(1857)《閩雜記》、連橫(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記載。此間,烏龍茶也傳入了台灣。

  福建生產工夫紅茶,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此後大批茶商接踵而來,入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雲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福建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日本飲料市場,可謂是櫻花時節念水仙(指:水仙茶等),烏龍東渡創奇蹟。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於唐末,閬苑巖巖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峯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許多茶詩。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並有規模出口量。如今是烏龍茶出口基地,中國名茶(烏龍茶)之鄉。

  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佔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蘇淑勉在《大坪,我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過:只見紅磚粉牆的樓房裏,隨處可見一袋袋焙熟包裝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鏽銅的巨形茶盤,配上古銅紫砂壺茶壺茶盞,別具一格茶鄉特色。他們沿襲“沒有三杯不成禮數”的風習,勸茶款款,言笑晏晏。蘇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價,極品一甌滿座香。”鄭夢集的“似詩似畫安溪縣,如露如泉鐵觀音。”安溪大觀園門聯的“清風陶醉歸來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稱清溪)。無不體現茶鄉人鍾愛自己的鳳山、蘭溪、茶林、茶師、茶都。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數千年的歷史積澱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樑,文明的象徵,精神的化身。它的發現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


;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

福建安溪是中國古老的茶區,鐵觀音境內生長着不少古老野生茶樹,茶葉在藍田,劍鬥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樹冠達3.2米,據專家考證,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 鐵觀音茶園與茶樹(26張)2011年安溪茶葉協會決定,由安溪縣飲香茶葉專業合作社栽培。 安溪產茶始於1725,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在宋.元時期,鐵觀音產地安溪不論是寺觀或農家均已產茶。據《清水巖志》載:“清水高峯,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安溪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暢銷海外。 到明代產茶稍盛,明嘉靖《安溪縣誌》有“茶,龍涓.崇信(今龍涓.西坪.蘆田)出者多”。“常樂.崇善等裏貨(指茶)賣甚多”的記載。武夷從唐朝起生產蒸青團茶,明末罷貢茶之後,茶農積歷代製茶經驗的精髓,創制了武夷巖茶。清初,安溪茶業迅速發展,相繼發現了黃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佔.大葉烏龍等一大批優良茶樹的品種。這些品種的發現,使得安溪茶業步入了鼎盛發展階段。清代名僧釋超全有“溪茶遂仿巖茶制,先炒後焙不爭差”的詩句,這説明清代時已有溪茶生產,安溪茶農創制了烏龍茶。鐵觀音屬於什麼茶,烏龍茶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屬於半發酵茶類,是中國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茶類之一。烏龍茶採製工藝的誕生,是對中國傳統制茶工藝的又一重大革新。安溪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韻味和超羣的品質備受青睞。 鐵觀音屬於烏龍茶類,是烏龍茶的代表。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於清雍正年間,當時安溪茶農選育出許多優良茶樹品種,其中以鐵觀音製茶品質為最優。茶樹良種鐵觀音樹勢不大,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葉質柔軟肥厚,芽葉肥壯。採用鐵觀音良種芽葉製成的烏龍茶也稱鐵觀音,因此,“鐵觀音”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茶名。 鐵觀音問世後,迅速傳播到周邊的虎邱.大坪.龍涓.蘆田.尚卿.長坑等鄉鎮,因其品質優異.香味獨特,各地相互仿製。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張乃妙.張乃乾兄弟將鐵觀音傳至 一杯香茗 台灣木柵區。並先後傳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華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遊等縣和廣東等省。這一時期,安溪烏龍茶生產技術也不斷向海外廣泛傳播,鐵觀音等優質名茶聲譽日增。 清末,台灣著名歷史學家.詩人連橫在《劍花室詩集》中,曾以“茶”為題做詩22首,其之七為: 安溪競説鐵觀音,露葉疑傳紫竹林。一種清芬忘不得,參禪同證木樨心。 安溪茶最為著名的“四大名旦”是鐵觀音.黃金桂.本山和毛蟹。鐵觀音功效其中,鐵觀音聞名海內外,被視為烏龍茶中的極品,且躋身於中國十大名茶和世界十大名茶之列,以其香高韻長.醇厚甘鮮.品格超凡而馳名中外。 鐵觀音,茶人又稱紅心觀音、紅樣觀音;既是茶葉名稱,又是茶樹品種名稱。清雍正年間在安溪西坪堯陽發現並開始推廣。天性嬌弱,抗逆性較差,產量較低,萌芽期在春分前後,停止生長期在霜降前後,一年生長期7個月。有“好喝不好栽”之説。“紅芽歪尾桃”是純種鐵觀音的特徵之一,是製作烏龍茶的特優品種。 鐵觀音不僅香高味醇,是天然可口佳飲,並且養生保健功能在茶葉中也屬佼佼者。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鐵觀音除具有一般茶葉的保健功能外,還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動脈硬化、防治糖尿病、減肥健美、防治齲齒、清熱降火,敵煙醒酒等功效。鐵觀音於八年自福建安溪引進木柵區試種,分「紅心鐵觀音」及「青心鐵觀音」兩種,主要產區在文山期樹屬橫張型,枝幹粗硬,葉較稀鬆,芽少葉厚,產量不高,但制包種茶品質高,產期較青心烏龍晚五。其樹性稍,葉呈橢圓形,葉厚肉多,葉片平坦展開,適宜制種鐵觀音茶。 安溪地處戴雲山東南坡,戴雲山支脈從漳平延伸縣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有座標的山峯522座,千米以上的高山有2461座。境內按地形地貌之差異,素有內外安溪之分,以湖頭盆地西緣的五閬山至龍門跌死虎西緣為天然分界線,線以東稱外安溪,線 以西稱內安溪。外安溪地勢平緩,多底山丘陵,平均海拔300-400米。內安溪地勢比較高峻,山巒陡峭,平均海拔600-700米。 1982年以前,人們從安溪的地形地貌差異出發,將安溪劃分為內安溪和外安溪。儘管此後安溪對轄區內的茶區重新進行劃分,許多人還是習慣了內安溪和外安溪的説法。如果按照這種分法,內安溪佔據了全縣茶葉總產量的80%,包括藍田、西坪、虎邱、大坪、長坑、祥華、感德、劍鬥等十幾個主要產茶鄉鎮,並且幾年來,它們已經將鐵觀音的生產工藝推進到一個新的台階。 鐵觀音茶葉 安溪鐵觀音主產區在西部的“內安溪”,這裏羣山環抱,峯巒綿延,雲霧繚繞,年平均氣温15—18度,無霜期260—324天,年降雨量1700—1900毫米,相對濕度78%以上,有“四季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之諺。土質大部分為酸性紅壤,PH值4.5—5.6,土層深厚,特別適宜茶樹生長。 在茶的天地中,安溪人絕對算得上是富家子弟。坐擁着一片出產好茶的青山綠水,將茶的品味和觀賞,貫穿於日常的生活中。而茶香四溢的“鐵觀音”,更是讓安溪人“鬥”起茶來個個底氣十足。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

從廣義上講,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着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 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茶文化包括茶的歷史、茶的著作、茶的傳説以及人們在飲茶、品茶中的學問,還包括茶在人際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義……這些博大精深浩如煙海而獨特清新的人文景觀日益充實和豐富着茶文化的歷史畫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亮麗風景。可以肯定的説,中國是最早發現茶和使用茶的國家。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 www.anxic.cn 安溪鐵觀音 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風俗及茶葉飲用有着密切的關係。 中華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內涵,具有很強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華茶文化在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向周邊國家傳播,不斷地影響着這些國家的飲食文化。 名茶(鐵觀音)的沏茶技藝,沖泡過程非常講究,是一種融傳統技藝與現代風韻為一體的品茶藝術,極具濃郁的地方特色,它傳達的是: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滿意請採納

請幫我找一些關於安溪的茶文化資料..有急用,謝謝!

“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被譽為安溪“四大名茶”。目前,“四大名茶”約佔全縣茶園總面積的80%。其中,“鐵觀音”茶園約佔38%,“黃金桂”、“本山”、“毛蟹”約佔42%。

鐵觀音:又稱紅心觀音、紅樣觀音。清雍正年間在安溪西坪堯陽發現並開始推廣。植株為灌木型。葉型橢圓、葉色濃綠,葉厚質脆,葉緣波狀,略向後翻,嫩梢肥壯略帶紫紅,開花多、結實率高,但萌芽率不太高。天性嬌弱,產理較低,有“好喝不好栽”之説。

黃金桂:又稱黃旦。原產於安溪羅巖。植株為小喬木型。葉為橢圓型,葉片薄,發芽率高。嫩芽黃綠,毫少。單產較高,適宜製作烏龍茶,也適制紅、綠茶。“黃金桂”有“二奇”,即外形“黃、勻、細”,內質“香奇、鮮”。成品茶條縈緊細,色澤潤亮金黃。香氣幽雅鮮爽,略帶桂花香味,葉底黃綠,邊緣硃紅,素以“一聞香氣而知黃旦”而著稱。

本山:原產於安溪西坪堯陽。植株為灌木型。葉型橢圓,葉薄質脆,葉面稍內卷。茶密且梗細長。長勢和適應性均比“鐵觀音”強。制烏龍茶品質優良,香高品醇,品質好的與“鐵觀音”相似。

毛蟹:原產於安溪福美大丘侖。時候稱“毛外”。植株為灌木型。葉形橢圓,葉背白色茸毛多。適制烏龍茶,為高級“色種”的原料,制紅、綠茶外形美觀,品質上佳。此茶雖比不得“鐵觀音”的韻味和“黃金桂”的清香,但有着爆米花般的焦香,韻味獨特,又很耐泡。

泉州茶文化

泉州茶文化簡介 

泉州安溪是世界名茶鐵觀音的故鄉,自古就有“閩南茶都”的美譽。安溪產茶几乎與置縣同時,已有1000多年曆史,其中盛產的烏龍茶早在宋元時期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蜚聲中外。安溪是名茶鐵觀音、黃金桂的發源地。安溪茶葉生產歷史之久、產量之多、製作之巧、質量之高、茶藝之精、飲茶之盛堪稱華夏一絕。隨着茶業的發展,安溪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全國6大類74種旅遊資源,安溪就擁有6大類41種。近年來,隨着經濟的發展,具有濃郁茶鄉特色的安溪文化(茶歌、茶舞、茶藝、茶餐、高甲戲等)和自然與人文渾然一體的茶文化旅遊呼之欲出,成為安溪新的經濟熱點。安溪還被譽為“茶樹良種的寶庫”,茶農素有“茶師搖籃”之稱。安溪縣現有茶園25萬畝,既是福建烏龍茶出口基地縣,也是全國最大的烏龍茶主產區,現年產茶葉1.5萬噸,約佔全國烏龍茶產量的1/4,福建省烏龍茶產量的1/3,是全國產茶大縣。質量上,安溪“風山”牌特級鐵觀音連續18年保持國家金質獎榮譽,併成為“國茶”、“貢品茶”。

淺談泉州安溪茶文化

到中國烏龍茶之鄉——福建安溪鄉間品茗,是一件很有味道的事。坐在農家庭院,三兩人泡上一壺茶慢酌細品,不時有田野的芳香陣陣飄來,多了幾分自便和隨意。鄉間的茶文化沒有都市茶樓裏那一招一式的繁縟程式和豪奢作派,更多的是一種鄉間自然簡約之美。

      茶藝,是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盞茶的藝術。在黃金桂起源地虎邱鎮羅巖村,我有幸欣賞了一位林氏老農的茶藝。他身着隧道土布藍衫,茶具是鄉間常用的粗壺,茶是本地產的優質綠茶,水是屋後的井水。整套茶藝融進了鄉里人的純樸觀念和生活習俗:投茶直接用手,三指撮茶;分茶時,於壺中泡好茶後再進茶盅。據説,這種“茶娘式”的手法,還象徵着生生不息的親密關係呢。

      當地有“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鬆;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動”之説。可見這種茶俗深進人心。在安溪縣,還流傳着“早上喝碗鐵觀音,不用醫生開藥方;晚上喝碗鐵觀音,一天勞累全掃光;三天連喝鐵觀音,雞鴨魚肉也不香”,可見酷愛飲茶之風氣源遠流長。

      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安溪的茶道精華,體現在一個“和”字上。例如,當地村民有什麼糾紛或隔閡,只要長輩出面開一個“茶話會”調解,便可輕鬆把事情“擺平”。這種茶文化中的“和”,意藴着風調雨順的天和、青山綠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假如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內涵會更豐富,具有一種社會功能,使飲茶者追求一種收斂奢欲、洗心滌煩、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倫、其樂融融的精神境界。106萬人在安溪這片土地上長期和睦相處,親如兄弟,根植、流傳其間的茶文化,無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是祖國燦爛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安溪為什麼被稱為茶都?

安溪為什麼被稱為茶都:

1.安溪茶葉以烏龍茶為主,主要品種有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大葉烏龍等。安溪是中國茶都,安溪茶葉是中國古代名茶,至今享譽茶界。

2.安溪是海內規模最大,投資最多,品位最高,功能配套齊全,風格獨特考究的集茶業商業、信息交流、茶文化研究、旅遊、科研為一體的極具特色上風和吸引力的茶業新都市,2001年10月被國家農業部批准為定點市場。2002 年評為泉州誠信市場,縣委縣評為文明單位。

3.不斷充實茶文化內涵:如通過中華茶韻全國攝影大賽“愛我茶都”攝影大賽,投入500多萬元徵集佈設了中華茶史廳、烏龍茶史展廳、攝影精品展廳、茶葉品種廳、中外茶具廳、茶事書法廳、茶藝表演、茶事流動多功能廳。三年多來接待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內20多個省市的領導、專家、學者近8萬人次的參觀考察。

參考資料:http://ke.baidu.com/view/885615.htm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是怎麼興起的?何為鐵觀音?

提起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相必有許多的朋友都瞭解。因為安溪鐵觀音茶的歷史悠久,並且文化也是十分的厚實。因此安溪鐵觀音茶也是深受人們的喜愛。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其歷史。下面小編就帶領大家探討一下。

一、起源和興起

從古至今,在許多的高山地區都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好茶,就比如説安溪的鐵觀音茶。因為安溪就處於戴雲山東南坡有千米之高。氣温温和條件適宜,雨量十分的充沛。安溪有特定的自然環境,因此在長期的自然發展下野生的茶樹被逐漸地發現,由於苦茶廣為人們熟知,接下來許許多多的野生茶樹,在安溪逐漸被發現。有了這些野生茶葉,慢慢的茶文化就這樣子開始發展起來,這也為後來安溪縣鐵觀音茶文化的起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證據。也就是因為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安溪鐵觀音茶文化逐漸開始興起。

二、鐵觀音

鐵觀音是福建的安溪人在1725年至1735年間逐漸使用的。屬於烏龍茶的一類,也是我們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它的顏色是屬於綠茶以及紅茶之間的,而鐵觀音之所以這樣出名,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觀音韻味,散發出來的味道清香雅韻,讓人喝了以後全身都得到一種安靜祥和。並且鐵觀音還有許多十分好的作用,可以抗衰老、可以抗癌症、也可以抗動脈硬化,並且還可以防治糖尿病。可以説其功效十分的多。也正是因為鐵觀音有如此多的功效,人們也開始的去接受鐵觀音,一直經過多年的發展,直到今天鐵觀音已經成為了人們喝茶中不可或缺的一種。

鐵觀音具有如此多的功效,對人體是十分好的。他對於人的好處不言而喻,相信品嚐過鐵觀音的人都知道,你也是一位品茶的人,希望你品嚐品嚐安溪鐵觀音,瞭解瞭解那裏的茶文化,

家鄉的茶文化

我家也是福建的,我家在德化,是一個瓷都,而與我家臨近的就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安溪鐵觀音的故鄉安溪,我給你介紹一下安溪的茶文化吧: 福建安溪是中國最大的烏龍茶主產區,世界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產茶歷史可以上溯到唐朝末期。數百年來,隨着安溪茶葉的誕生和發展,安溪逐步形成古老獨特、絢麗多姿的茶文化。集歷史、經濟、宗教、民俗、禮儀、飲食、園藝為一堂,融詩詞、歌舞、戲劇等文學藝術為一體,安溪茶文化已成為安溪文明的象徵。 為不斷豐富安溪茶文化,茶鄉人將祖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茶文化融入安溪茶文化之中,從而形成安溪中國茶葉大觀園。大觀園薈萃各種各樣的茶文化,可謂一部茶的百科全書。 到安溪,你可別忘了欣賞融傳統技藝與現代風韻為一體的安溪茶藝,體味“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茶藝作為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逐步成為現代人喜愛的生活藝術。 走進安溪,茶文化景觀遍佈。鐵觀音發源地西坪的茶園層層疊疊,滿目青翠,到處是茶的海洋、綠的世界,茶葉的芳香沁人心脾。大坪生態觀光茶園是全國最美最好的生態風光茶園,茶山形態秀麗,綠色無邊,還有最原始的茶歌對唱。

求採納

福建的茶文化你瞭解多少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是茶文化的發祥地,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比《茶經》早300餘年,著名的蓮花峯及其蓮花茶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線。

建茶、鬥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風,明清時期,茶葉創新增多,開創烏龍製茶工藝,茶葉貿易漸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點綴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韻。

現代福建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揚光大,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佔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

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構成獨特的福建區域人文特徵。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

數千年的歷史積澱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樑,文明的象徵,精神的化身。

它的發現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

中國被稱為“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祥地”。

連綿中國茶文化歷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靈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類的創制要數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藝也數福建最奇,福建茶葉在中國茶葉發展乃至世界茶葉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蓮花茶襟書東晉,南洋思鄉憶石亭

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於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峯石上的摩崖石刻“蓮花茶襟”(公元376年)。

這比陸羽《茶經》記載的要早三百餘年。

古時豐州是閩南、經濟、文化的中心。

蓮花峯位於鎮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峯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巖寺。

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

唐末詩人韓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峯茶的生產情景。

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蓮題刻“巖縫茶香”至今尚存。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

亭名因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題詩(詩刻於蓮花石上),詩中有“一蓮花不老,過盡世間春”而得。

不老亭因全亭的樑柱、屋蓋及所有的構件都是花崗石雕刻成的,俗稱“石亭”。

自此蓮花峯茶改稱石亭綠茶。

至清道光年間蓮花峯下種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帶渡海謀生的人較多,石亭綠漸成為僑鄉送祝“順風”的禮品,久而久之,華僑嗜飲,隨後,石亭綠暢銷南洋諸島,甚至遠銷英倫。

遊子思鄉,石亭寄意,茶與亭與人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

如今古鎮煥彩,新樓成片,但山門楹聯依然:“茶綠峯青,開放幾更今古;亭高蓮傲,醉醒一樣乾坤。”

宋詞偏愛建溪春,元曲令興武夷風

建茶因產於建溪流域而得名。

建茶有文字記載的是在南北朝時期(479-502),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713-755)《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陝西寶雞市南部)日與僧道異人往還,每至冬時,即溪敲其冰(以)精壺煮建茗,共賓客飲之。”表明建茶歷史悠久。

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寫道“石碾清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間絕品人難識,閒對茶經憶古人。”

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鬥茶為茗戰”,説明閩人鬥茶習俗始於唐。

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鬥茶活動聞名於世,開創了一代鬥茶比藝的茗飲之風,並風靡全國。

可謂龍飛鳳舞傾朝庭,鬥茶比藝創時興。

北宋·丁謂(962-1033)《詠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錄》;宋·宋子安撰(1064前後)《東溪試茶錄》;宋·黃儒撰(1075前後)《品茶要錄》;宋·徽宗趙佶撰(1107)《大觀茶論》;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補(1158)《宣和北苑貢茶錄》;宋·趙汝礪撰(1186)《北苑別錄》等詳盡記載和研究了當時福建的栽茶、製茶、品茶技術及飲茶風習。

據報道記載北苑茶的宋代茶書有一半以上,茶詩詞達千首以上。

宋代武夷茶為建茶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創立焙局,設置御茶園於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龍團”五千餅。

從此,武夷茶大量單獨入貢,元朝鼎盛,至御茶園解體長達二百六十年之久。

宋、元兩朝福建出現了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為特徵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國皇家茶園——御茶園不僅代表是武夷茶的歷史輝煌,而且象徵閩茶在中國茶葉的特殊地位。

明清有心話工夫,咸豐無意問茉莉

當鬥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新時期,創制了多種茶類。

繼宋代貢茶和鬥茶之後的又一次輝煌。

明末清初福建創制了烏龍茶,釋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陸廷燦(1734)《續茶經》引的《王草堂茶説》;清·董天工編(1751)《武夷山志》等記載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

烏龍茶問世後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並出現了適於烏龍茶的獨特品飲方式,俗稱工夫茶。

清·彭光鬥(1766) 《閩瑣記》、袁枚撰(十八世紀八十年代或稍後亦注1786)《隨園食單》、樑章鉅撰(1845)《歸田瑣記》、施鴻保撰(1857)《閩雜記》、徐珂《清稗類鈔》;連橫(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記載。

此間,烏龍茶也傳入了台灣。

福建生產工夫紅茶,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

此後大批茶商接踵而來,入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雲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

在福建境內,還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稱為福建三大工夫紅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約始於明朝。

到清朝,窨制方法較明朝又有發展,並開始出現大量的商品茶,清咸豐年間(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產,暢銷華北各地。

1890年前後各地茶葉運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為花茶窨制中心。

創新茶科技,豐富茶種類,成了這一歷史時期的主旋律。

此時茶葉貿易漸盛,在相當一段時期,武夷茶(Bohea)成了中國茶的代稱。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福建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日本飲料市場,可謂是櫻花時節念水仙(指:水仙茶等),烏龍東渡創奇蹟。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

劉超然、鄭豐稔在《崇安縣新志》(1940年)記載:“武夷茶,始於唐,盛於宋元,衰於明,而復興於清。

……然孫樵《送茶焦刑部書》雲:“甘晚候十五人遺侍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品,慎勿賤用之”。

丹山碧水為武夷之特種,唐時崇安本設縣,武夷尚屬建陽故云。

然則此茶之出於武夷,已無疑義。

……武夷茶最古之文獻其在斯乎。

宋時范仲淹、歐陽修、梅聖俞、蘇軾、蔡襄、丁謂、劉子翬、朱熹等從而張之,武夷茶遂馳名天下。” 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曾經給予 “武夷茶歷經宋、元、明、清四朝,製茶技術不斷革新,創造了馳名中外的名茶,歷次輸出外銷。

譽滿全球,為提高我國茶業科學技術水平作出了貢獻。”的高度評價。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元代始成為皇室貢品,並在武夷創辦御茶園,茶文化遺址遍佈武夷山中。

有唐至古茶園、宋遇林亭窯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園、明大紅袍名叢、清龐公吃茶處、明至古茶廠、清茶政告示石刻等。

武夷山是儒、釋、道三教同山之處,著名史學家蔡尚思教授曾讚道:“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1962年冬郭沫若遊武夷詩云:“九曲清流繞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蘭生谷香生徑,方竹滿山綠滿溪。

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清波輕筏觴飛羽,不會題詩也會題。”茶與三教有不解之緣,茶中藴和,茶中寓靜,茶的“和、靜“的稟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華也豐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內涵。

古典美學認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

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體化,是中國古典山水美學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風光獨樹一幟,“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與“六六奇峯翠插天”的三十六峯、九十九巖的絕妙結合,它異於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為特徵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園林。

武夷巖茶與武夷山堪稱一體,“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當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繼承歷代品茶藝術的基礎上,總結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藝》,其程序:恭請上座 焚香淨氣 絲竹和鳴 葉嘉酬賓 山泉初沸 孟臣沐霖 烏龍入宮 懸壺高衝 春風拂面 重洗仙顏 若琛出浴 玉液回春 關公巡城 韓信點兵 三龍護鼎 鑑賞三色 喜聞幽香 初品奇茗 再斟流霞 品啜甘露 三斟石乳 領悟巖韻 自斟慢飲 敬獻茶點 欣賞茶歌 游龍戲水 盡杯謝茶。

把品茗、觀景、賞藝融為一體。

蔡鎮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韻》中讚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緣,我夢中的千古茶神,我筆底流轉如珠的曠世茶韻。”

武夷茶文化已成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尋香首推茶,品茗此為都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於唐。

唐末,閬苑巖巖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峯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許多茶詩。

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並有規模出口量。

如今是烏龍茶出口基地,中國名茶(烏龍茶)之鄉。

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佔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

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蘇淑勉在《大坪,我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過:只見紅磚粉牆的樓房裏,隨處可見一袋袋焙熟包裝的“秋香”。

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鏽銅的巨形茶盤,配上古銅紫砂茶壺茶盞,別具一格茶鄉特色。

他們沿襲“沒有三杯不成禮數”的風習,勸茶款款,言笑晏晏。

安溪茶藝的推出,總結了古人的品茶經驗,結合地方品茶習俗,簡古純美,主要以鐵觀音的特殊茶韻為本體茶性,闡明其沏泡技藝和茶藝精神內涵。

其茶藝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瑤池出盞、觀音入宮、懸壺高衝、春風拂面、甌裏醖香、三龍護鼎、行雲流水、觀音出海、點水流香、香茗敬賓、欣賞湯色、細聞幽香、品香尋韻。

通過茶藝,傳達了“純、雅、禮、和”的精神追求。

頗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簡古純美問春風之美。

“志寄茶韻,筆喚鄉情”是茶鄉人對茶文化的特殊理解。

在吳小猛的《給老父》詩文中寫道:“一壟壟茶園爬上山坡/爬上額頭/綠色的瀰漫/把日子染得金黃金黃……嫩芽上的白毫/什麼時候/悄然爬上雙鬢/爬滿你的頭”老茶師的辛勞和執着,都真實地溶入了茶葉,而當人們品飲時領略的是清香和甘醇。

在長坑鄉工作的龔伏龍題的“觀音茗韻醉人香,陸羽當年惜未先,茶葉文化大手筆,烏龍雲嶺譜新篇。”把茶、茶文化、茶鄉事業連在一起。

蘇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價,極品一甌滿座香。” 鄭夢集的“似詩似畫安溪縣,如露如泉鐵觀音。”安溪大觀園門聯的“清風陶醉歸來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稱清溪)。

無不體現茶鄉人鍾愛自己的鳳山、蘭溪、茶林、茶師、茶都。

甚至一個地名,長坑,也有賦聯,“長滋雨露茶園綠,坑作硯池墨寶香”(長坑陳文信題)傾注了茶鄉人對茶和文化的鐘愛與抱負。

在溪源茶廠的品茶室有一副對聯“八表無垠騰峻馬,溪山盡處問清源”,上聯嵌入“八馬”商標,下聯嵌入“溪源”廠名,可見品牌文化建設正在成為新的亮點。

安溪的民風民俗

安溪的民俗文化極為豐富,除安溪高甲戲外,還有木偶戲、南音、茶歌對唱、鼓吹音樂、民間舞蹈、水車閣、舞獅舞龍、彩燈、裝閣、説書、燈猜等。

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盛行。在台灣地區,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寺廟達400多座,供奉清水祖師寺廟達200多座,不少的宗祠、民居、地名與安溪本土一樣,成為溝通鄉情、聯絡鄉誼的橋樑和紐帶,成為數百萬台胞心靈的棲息地和故土文化的象徵。 

擴展資料

茶文化鐵觀音:安溪產茶始於1725。安溪鐵觀音天下聞名,安溪縣的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溪是中國古老的茶區,鐵觀音境內生長着不少古老野生茶樹,茶葉在藍田,劍鬥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樹冠達3.2米,據專家考證,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

台灣烏龍茶由安溪傳入,隨着烏龍茶傳入台灣,安溪的茶俗也傳入台灣。以茶王賽、茶文化交流會等民間習俗加強與台灣同胞的交流往來,如今已成為安台加深聯繫和鄉情的重要方式。 

安溪台灣媽祖文化基地:安溪台灣媽祖文化基地項目總投資超過2億元,規劃建設媽祖文化紀念館、植物園、櫻花林等主輔工程。安溪與台灣語言文化習俗相同,台灣茶葉與安溪鐵觀音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兩岸有着深厚的茶緣,由茶緣演繹出來的茶文化,推動兩岸鄉親的交流與合作。此外,安溪台灣媽祖文化基地的建設是對媽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義。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安溪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