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喝茶的

來源:趣味經驗館 7.37K

古人是怎麼喝茶的

古人喝茶的方式因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化,以下是幾個歷史時期的茶文化概述:

唐朝:

唐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開端。當時的貴族和文人士大夫們非常熱愛茶,茶作為一種儀式性的禮品和文化交流的媒介,非常受到推崇。他們常常採用“大旋茶”的方式來飲茶,即先用茶碾將茶葉打成末,然後用水沖泡,最後倒入杯中供飲。

宋朝:

宋代,茶葉的熱度更高。當時的飲茶方式更多元化,人們常用竹筒、杯盞、碗等來品茶,其中“藍田白荼”為最為著名。在宋代,人們開始廣泛採用“點茶”方式,將飲茶過程加上食物,茶的品質、味道就成為茶文化中較為重要的話題。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人們普遍使用紫砂壺來泡茶,同時茶道大師也開始出現。茶藝表演和茶道儀式,成為那個時代的一種重要文化。不僅是貴族,普通百姓和商人也喜歡在家裏品茶,有的人用茶盤,有的人則用茶巾。此外,還有一種有關花鳥和書寫的茶藝形式——“墨竹茶道”。

總的來説,古人喝茶的方式非常注重儀式和禮節,在一種平靜的氛圍中沉澱自己的心靈,感受茶香所帶來的寧靜和高雅。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古人喝茶的方式

古人喝茶的方式

  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也就是説一開始的茶是作為保健品被大家接受。下面一起來看看古人的喝茶方式!

  春秋時期,茶葉是一種蔬菜,人們一般直接加水煮熟,然後配飯吃。可能還會添上油鹽醬醋之類,我是沒吃過,十分好奇這味道。不過現在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的“涼拌茶菜”“油茶”之類,大概也是從那時候就開始了。古人十分地敬天尊神,所以那時候茶還被當成祭品,奉獻給祖先和神明。

  漢朝的時候,茶葉終於被作為飲品推廣,“武陽買茶”這個典故,可以看得出,至少在富庶的人家,茶已盡作為一種商品來消費。不過漢朝人喝茶的方式仍然很奇怪。一般採摘後的茶葉都是做成餅狀的,類似今天的普洱餅。喝之前,先把餅烤紅,然後再在陶器裏邊把它搗碎。最後充入沸水,加上葱姜等調味品。這樣一過熱騰騰的羊肉泡饃就做好了。哦呸,是一碗香噴噴的茶終於泡好了。不過這樣的節奏也太奇怪了吧。漢朝人,你們的茶鹹不鹹啊?

  再來看,三國兩晉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玄學盛行的時代。什麼叫玄學?簡單理解就是哲學。不過深層次分析就是,科舉制還未發明,此時的讀書人做官只有靠走關係,或是家庭名望這兩種方式,所謂的舉孝廉。那你想啊,大批的讀書仔沒有公可以參加,更沒有公車上書的機會。那既然與無緣,就只好在自己的個人生活上瞎折騰了,這個時代也是歷史上出奇葩最多的時候。

  這個時代的有關茶的文化,也沒什麼好講的,無非是喝的人越來越多,喝法則跟前輩一樣。但值得一提的是,這時候提出了“以茶代酒”的概念。這個概念多偉大,以至於到現在我們中國還常常提起。其實説白了,自從中國人提出了這句話開始,我們就已經比別的民族早進入斯文的時代了。喝茶的民族跟喝酒的民族怎麼比?就好比秀才與野蠻人。互相瞧不起吧。中國歷史後半段發生的很多事都可以用這個偏見來解釋。

  大唐盛世,對茶最偉大的'貢獻恐怕是出現茶聖陸羽,一部《茶經》奠定了中華茶道的基礎。茶具之精美自不必説,被日本人尊稱為“唐物”,與他們自己粗糙的“和物”分開。唐三彩出現,瓷器開始千變萬化。茶馬古道也形成了,茶葉開始出口。金銀類的高檔茶器也漸漸受到歡迎。種種跡象表明,茶的時代到了。只是這時候喝茶的時候已經不加葱姜之類的了,我大唐國民早就品出了茶葉本真味道的曼妙。

  宋朝,什麼都是最高級,簡直可以説是中國曆朝歷代中的LV,奢侈的王朝。連皇帝都寫了本關於茶的書叫《大觀茶論》,親自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而且將民間的茶和皇家的茶分開,在福建設立官焙,專做皇家茶,叫龍團鳳餅。特供無處不在啊。宋朝人終於不再沉迷於煮茶了,而是點茶,所謂點茶其實喝法有點像今天的咖啡。日本人到現在還是點茶法,沖泡茶粉來喝。有機會的朋友可以現場體會一把。每個人點出來的茶,要比味道,圖案,色澤等等,這個叫鬥茶。插一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裏面提到曲水流觴。其實説的就是一種遊戲。就是將各自泡好的茶放在一個水循環系統上,轉來轉去,然後你可以在水面選一杯來喝。

  明朝,朱元璋是個土包子,忍受不了那麼多規矩,不喝茶粉,不喝茶餅,只喝散茶,直接拿開水一衝。跟今天普通人喝茶是一樣一樣的。同時由於發酵工藝的發明,喝了幾千年綠茶的中國人,開始喝上紅茶、黑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什麼呢?紫砂壺也是在這時候發明的,第一泡茶利器誕生了。

  清朝可能是喝茶最多的時代,幾乎人人都喝茶。地球上有五億人口在飲茶,四億在中國。那些百年的老茶館,都是從清朝開始興起的。洋人們也開始用賣給我們鴉片的錢,來買我們的茶葉了。看古裝劇還可以發現,清朝人喜歡蓋碗泡。


;

古代人怎麼用蓋碗喝茶?蓋碗喝茶有什麼講究?

蓋碗是常見的茶具之一,以瓷質的居多,由蓋子、茶碗、托盤三個部分組成。

北宋著名學者程大昌寫了一本名叫《演繁露》的書,裏邊記錄的全是關於文學、歷史、民俗、飲食、地理等方面的小故事,其中有一則小故事記錄了蓋碗的來歷。

原文這樣寫道:託盞始於唐,前世無所有也。崔寧女飲茶,病盞熱熨指,取碟子融蠟像盞足大小而環結其中,寘盞於蠟,無所傾側,因命工髹漆為之。

意思是説,蓋碗起源於唐朝,被稱作託盞,由茶盞和托盤組成,在唐朝之前不曾有過,是四川節度使崔寧的女兒在喝茶時無意中發明的。崔大小姐某次喝茶,不小心被茶碗燙傷了手指,就索性把茶碗放在一個裝有蠟油的碟子裏,端起碟子喝茶時,茶盞嵌入蠟油不僅不傾斜,也解決了燙手的問題。

南宋時期,人們發現用託盞喝茶看起來很文雅,於是,這種喝茶方式很快在文人雅士之間流行起來。然而,此時的託盞並不能泡茶,只能用茶壺泡好茶後再倒進託盞裏喝。明朝初期,人們為了泡茶方便,就索性給茶盞加上了蓋子,把茶盞改變成容量更大的茶碗,由此,名稱確定下來,稱作蓋碗。

人們用蓋碗喝茶的鼎盛時期,無疑是明朝中後期到清朝時期。

蓋碗畢竟是從江南水鄉起源和發展起來的,處處體現出江南水鄉特有的優雅、秀氣、精緻、細膩的特點,如果端起蓋碗大口牛飲,勢必會抹殺風景。

因此,用蓋碗喝茶,要講究許多禮儀。

用蓋碗喝茶時,要抬頭挺胸,上半身要挺直坐着,先伸出左手端起托盤,再用右手抓起茶碗上的蓋子,並把蓋子稍微傾斜,在茶水裏輕輕刮幾下,同時,口中向茶水中吹氣,目的是為了帶走茶水中漂浮的茶葉和茶沫。然後,再把茶碗送到嘴邊,碗口朝嘴邊傾斜,將茶水小口吸進去。

記住,要小口小口地吸,不能大口喝,一是茶水較燙,大口喝容易燙傷口腔黏膜,二是用蓋碗喝茶重在品茶和聞茶香,大口牛飲就失去了蓋碗喝茶的意義。

在古代的文人雅士眼裏,用蓋碗喝茶不僅象徵品位,還象徵一種文化寓意,蓋子被比喻為天,茶碗被比喻為人,托盤被比喻為地,喝茶時把它們全部抓在手中,就象徵着喝茶的人抓住了天時地利人和。

如果去做客,主人給客人端來蓋碗茶,客人在喝茶時,最好不要用蓋子颳去漂浮在茶水上的茶葉,若這樣做,會被主人認為招待茶不好,讓客人嫌棄了。

優質茶葉被開水沖泡後,吸飽水分的茶葉很快會沉入底部,茶水看起來純淨、鮮亮、無雜質。若是劣質茶葉,沖泡後浮茶和茶沫較多,飲用時口感差。

適合蓋碗沖泡的茶葉很多,鐵觀音、烏龍茶、大紅袍、紅茶,都適合用瓷質的蓋碗沖泡,水温以剛燒開的開水最好。

若是鐵觀音和烏龍茶,沖泡時間以30秒到1分鐘為宜。

大紅袍沖泡時間以1分鐘到2分鐘為宜,絕大部分紅茶的沖泡時間跟大紅袍基本一樣,滇紅是一個例外,滇紅沖泡時間首次以10秒為宜,從第二次開始可以每次適當延長几秒,否則,味道會越來越淡。

蓋碗當然也可以沖泡龍井、碧螺春、毛尖等綠茶,但是,一定要用80度的開水來沖泡,水温過高的話,容易破壞綠茶中的維生素,降低綠茶的價值。

你知道古人怎麼喝茶嗎?

現在大家所熟知的,茶都是泡出來喝的,所以叫泡茶,但這種喝茶方式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那古人是怎麼喝茶的,喝茶的方法又是怎麼演變的呢?

煮茶

三國時期,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佳話,其實,從西漢開始,人們都是用煮茶的方式來喝茶的,一直到初唐的時候還十分盛行。在這個時間段,喜歡喝茶的人直接採摘茶葉或者製成幹茶,然後直接放到水中煮了飲用,這是最普遍最常見的。在更早的時候,茶葉還和其它的食材一起煮,當作菜湯來飲用的,知道後來一些文人雅士單獨將茶葉煮水,並且逐漸發展出了飲茶的文化,使得喝茶逐漸成為時髦,逐漸成為高雅。雖然到後面大多數人喝茶的方式逐漸改變,但是部分少數民族還是保留煮茶的方式,比如藏族、蒙古族、回族等。

煎茶

這種方式主要是盛行在中晚唐,煮茶的方式太過於豪放粗狂,逐漸被淘汰,更多的人開始學習陸羽在《茶經》裏所説的煎茶。煎茶是將茶葉製成餅茶,並且烘烤到“蝦蟆背”時,趁熱包好,等餅茶冷卻後研磨成細末。煮水後將沸水舀出來,再衝以茶末,趁熱連飲。這個方法十分得講究,但是十分受文人雅士的追捧,所以在中晚唐時期十分盛行,後來傳到日本、韓國等地區,對他們的茶道發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點茶

這個喝茶方式主要流行於宋代,源於煎茶法但又更加複雜、精密。首先是將紙包好的餅茶碾壓成細末,然後放入茶盞裏,注入開水,在注水的過程中,用茶筅慢慢攪動茶水,直到茶水面有乳沫時就飲用。這種方式後來傳入日本,現在日本的抹茶道採用的就是點茶法。

泡茶

泡茶這種方式是在明清之後才開始流行的,方法較之前的簡單易操作,只需要將茶葉放到茶壺或者蓋碗中,再用沸水沖泡就可以了。正是有了這種喝茶方式,茶葉才走向普羅大眾,成為更多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古人的飲茶法

古人的飲茶法

中國不同時代的飲茶方式(煮茶法、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

煮茶法

隋唐以前

煮茶法是茶與水混合烹煮,根據茶種類的不同,茶先放或後故,水可以是冷水亦或是熱水,放置在爐上煎煮,直至沸騰。煮茶時,可以加入鹽、葱,姜等作料調飲,也可不加任何作料清飲.但以調飲居多。唐代以前,人們往往直接採茶的鮮葉烹煮成羹湯飲用,從明清至今,在少數民族地區仍有用煮茶法。

煎茶法

唐代

煎茶法也叫「陸氏煎茶法」,是陸羽經過總結而創造的一種飲茶方法。煎茶法源於抹茶的烹煮法,但是在煮抹茶的時候時間不宜過長,否則茶的色澤,湯色、味道會受到影響。因此,陸羽對抹茶的烹煮法進行了改進,他主張在略微沸騰時放人鹽,再次沸騰時放入茶末,陸羽主張煎茶時加少量鹽調味而不加其他作料。煎茶法在唐代中晚期十分盛行。

點茶法

宋代

點茶法是在煎茶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步驟比煎茶更精細、縝密。點茶時首先要將餅茶碾成細末,並用茶羅過篩。次是煎水準備好茶末和沸水後,先用熱水温燙茶盞,然後將茶末放人盞中,先倒入少量沸水調成膏油狀,接下來就可以點水了。點水時除了落水點要準確以外,還要進行「擊拂」;具體做法是一邊用茶筅慢慢地攪動茶膏,當茶湯表面泛起泡沫時茶就衝好了。

泡茶法

元明以後

泡茶法來源於唐代的庵茶法,直到明清時期才開始流行。明代陳師《茶考》載:「杭俗烹茶, 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就是將散茶放在茶盞中,用沸水沖泡較之宋朝的點茶法和唐朝的煎飲法,撮泡法更便利。與撮泡法同時被人們應用的是壺泡法,而且在明清更為普遍.即將茶放在茶壺中,用沸水泡、再分杯而飲的方法,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看古人從漢朝到清代怎樣飲茶

人謂百花好,我稱茶獨王。

一杯清肺腑,入夢亦留香。

中國幾千年飲茶史,底藴深厚,長盛不衰。

我們來探古尋幽,看古人是怎麼喝茶的?

一、茶最早以為藥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茶葉已作為飲料飲用。

二、漢代

沒有太多史料記載,但公元前59年,王褒在《僮約》中有:

“武陽買茶,楊氏擔荷”“烹茶淨具,已而蓋藏”, 反映了當時煮茶、買茶的情景。

三、三國時期

張揖《廣雅》説:當時飲茶方法是"煮",

是將"採葉作餅"的餅茶,烤炙之後搗成粉末,摻和葱、姜、橘子等調料,再放到鍋裏烹煮。

煮出的茶成粥狀,飲時連佐料一起喝下。

明確指出茶葉是作為醒酒的飲料飲用的。

這種方法一直延續到唐代。

四、唐代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

先用茶碾子把茶磚碾碎,碾成粉面狀的茶末,再用茶羅把茶末過濾一下,把茶末投放到滾水裏,像煮餃子一樣煮上三滾,最後喝那一鍋茶湯。

唐朝,上流社會鄙視拒絕瓷器,喝茶用銅碗、銀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鐵碗。

五、宋代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進,

他們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裏,衝入滾水,一邊衝一邊快速攪動,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這叫“點茶”。

點好的茶湯上面還會泛出一層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諾咖啡。

宋代是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

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流行一種“鬥茶”的生活情趣,鬥茶包括:鬥茶品、行茶令、茶百戲。

宋人認為金屬茶碗有腥味兒,影響茶湯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壓倒一切的理想茶具。

鬥茶喜用白茶,為黑白分明,宋人愛用建窯小黑碗,胎厚、古樸,看似笨重,但耐高温,導熱慢,適合點茶。

“盞以青綠為貴,兔毫為上”

鬥茶和質樸的茶具令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層面。

六、元代

元代喝茶風尚不是很濃,基本沿襲宋代的舊俗,對喝酒倒是十分熱衷。

七、明代

茶事發展到明代則達到了一個高峯。

煮茶保留了藥用的遺風,但損害了茶的本色清香,明代開始採用嫩葉沖泡的方式。

八、清代

清代茶反而退回到初始的功用層面上。

滿族從關外帶來的飲食習慣牛羊肉、奶製品,喝茶喜飲去油膩、助消化的濃茶、釅茶。

這茶得用滾開的水沏,而且茶還得悶一會再喝,掀開蓋得見顏色,還要講究個釅。

這就像現在還有很多北京人喜歡以茶解酒,茶不釅當然影響"功效了".

中國人喝茶,揉合了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了奇特的茶文化,遍傳全球。

一壺茶,靜雅之處,或自斟自飲,或二三老友意趣盎然。

你們知道古人是怎麼喝茶的?

根據史書考證,我國曆來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嚐方法都頗為講究,因而逐漸形成豐富多彩、雅俗共賞的飲茶習俗和品茶技藝,古人是如何喝茶的?

1.春秋以前

喝茶方式:生嚼、煎服、八菜

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藥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便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隨着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在茶成為飲料的過程中。又經歷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方法是把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

點評:生嚼、煎服、入萊,這是最粗放的飲茶方式,簡單易行。生嚼鮮葉,恐怕為者甚少;煎服,茶湯尚可。可是要連茶葉一起吃下去,就要難為部分茶客了;至於將鮮葉入菜。與目前許多餐廳推出的茶食完全不同,現在的茶食一般用製作好的茶葉入菜。鮮葉入菜是什麼滋味就難描述了,茶友們不妨試試。

2.秦至南北朝時期

喝茶方式:茶團搗碎沖泡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乾或烘乾以存放。飲用時。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注入開水並加上葱姜和橘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藥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

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説明華中地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點評:秦至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茶葉發展承前啟後的階段,這時對茶葉的加工仍處在較為原始的狀態。只需要木棒、盛放茶葉的器物即可復原當年的製茶模式。這樣的茶品口味恐怕較為乾澀,難為茶人所接受。

3.隋唐

喝茶方式:煮茶

隋唐時,茶葉仍加工成餅茶,但飲用時卻要麻煩許多。根據陸羽《茶經》記載,唐代茶葉生產過程是“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飲用時,先將餅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後用茶碾將茶餅碾碎成粉末,再用篩子篩成細末,放到開水中去煮。

點評:隨着茶事的興旺以及貢茶的出現,隋唐時期湧現出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荼方式有較大的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的苦澀味,開始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還要使用專門的烹茶器具。這個時期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

復原大唐盛世的飲茶之風,當然很有意義,而且也非常優雅,但其難度是一般茶人所無法接受的。慢工出細活,這樣製作的茶湯,除了茶香外,應該更多了一種歷史的厚重感。

4.宋

喝茶方式:點茶法、散茶;中泡

宋代盛行的是點茶法,先將餅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細末,用茶籮將茶末篩細。將篩過的茶末放入茶盞中,注入少量開水,攪拌得很均勻,再注入開水,用一種竹製的茶筅反覆擊打,使之產生泡沫(稱為湯花),打到茶盞邊壁不留水痕者為最佳狀態。

同時,宋代出現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斷增多,茶類生產由團餅為主趨向以散茶為主。此時烹飲過程逐漸簡化,傳統的沖泡習慣開始出現。

點評:“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在宋代,製茶方法出現改變,給飲茶方式帶來深遠的影響。同時隨着茶品的日益豐富與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漸重視茶葉原有的色香味。調味品逐漸減少。要想復原宋代的點茶法,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器物,更要有深厚的茶學知識,對於一般茶友來説具有很高的挑戰性。

5.明清

喝茶方式:沖泡

明代後,由於製茶工藝的革新,團茶、餅茶已較多改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來的煎煮為主逐漸向沖泡為主發展。茶葉衝以開水,然後細品緩啜,清正、襲人的茶香,甘洌、釅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湯,更能領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點評:目前,國人喝茶的主要方式就是沿襲明清的沖泡工藝。只要有耐心,擁有一套簡單的功夫茶具。你就能用和乾隆一樣的品飲模式來品味各地的茗品了。

漢族獨特的喝茶方式是怎樣的

漢族的飲茶方式為:品茶、喝茶和吃茶。

①品茶:古人飲茶注重於“品”,重在精神與意境,通過聞茶葉香氣、品茶的滋味和欣賞茶湯,達到身心愉悦的目的。

②喝茶:以清涼解渴為目的,大碗急飲,或不斷沖泡,連飲帶咽。

③吃茶:連茶帶水一起咀嚼嚥下。

漢族飲茶大多推崇清飲,認為清茶最能保持茶的“純粹”,讓人體會到茶的“本色”。其基本方法就是直接用開水沖泡或熬煮茶葉,茶湯中無需添加糖、牛奶、薄荷、檸檬或其他飲料,是為純茶葉、原汁本味的飲法。

漢族主要飲用綠茶、花茶、烏龍茶、白茶等,最有代表性的飲茶方式,要數啜烏龍、品龍井、吃早茶和喝大碗茶了。

風雅:古人飲茶四大方式

風雅:古人飲茶

煮茶法

所謂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二飲,唐代以前無製茶法,往往是直接採生葉煮飲,唐以後則以幹茶煮飲。 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少數民族延用這種方法烹茶。

漢魏南北朝時期,古人直接採摘茶樹生葉烹煮成羹湯來飲用,如同喝蔬菜湯一般,所以,吳人又稱它為“茗粥”,唐代煮茶時,會往茶湯中加入葱姜鹽等調味劑。

煎茶法

煎茶法是指陸羽在《茶經》裏所創主要程序有備器、選水、取火、侯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詩中多有描述。五代、宋就流行點茶法,從王代到北宋、南宋、煎茶法漸趨衰亡,宋末已無聞。

點茶法

點茶法是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衝先,注少量沸水調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籠擊拂,點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取盞、點茶(調膏、擊拂)。

點茶法盛行於宋元時期,並北傳遼、金。元明因襲,約亡於明朝後期。

搓泡法

陸羽《茶經·六之飲》載:"飲有粗、散、末、餅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種細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時稱"庵茶",此庵茶開後世泡茶法的先河。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點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時期才流行。

在沒有揉捻之前,古人是怎麼喝茶的?

多年的茶山實戰經驗和經歷,

請大家要相信,好茶葉一定是源於工藝和生態。”

——非著名茶人陳曉雷

茶文化的起源眾説紛紜,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説法都有,直到茶仙陸羽,把“茶”給定性了,因此有了茶起源於唐代的説法。其它説法則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説法。經歷上千年的發展,中國的飲茶文化主要可分為四個階段。那麼在沒有揉捻之前,古人是怎麼喝茶的呢?

煎飲

早在原始部落時期,生產力低下,當古人發現茶樹的葉子無毒能食的時候,採食茶葉純粹是為了填飽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葉的色、香、味,所以還不能算飲茶。當人們發現,茶能興奮精神、能作為藥用時,茶開始從食糧中分離出來。煎茶汁治病,是飲茶的第一個階段,當時茶葉產量少,也常作為祭祀用品。這是人們初步認識茶葉的階段。

羹飲

從先秦至兩漢,茶從藥物轉變為飲品。當時的飲用方法,正象郭璞在《爾雅》注中所説的那樣:茶“可煮作羹飲”,就是説,煮茶時加粟米及調味的作料,煮做粥狀。至唐代,還多用這種飲用方法。飲時會添加許多佐料,如葱、姜、棗、橘皮、茱萸、薄荷、鹽等,飲時連吃帶喝。但茶仙陸羽則很不欣賞這種飲法,認為破壞了茶的真味,他提倡細煎慢品式的煎飲法。也是從這時,茶葉慢慢向飲品方向發展。

碾碎衝飲

此法早在三國時代就已山現了,唐代開始流行,盛於宋。由於在當時並沒有揉捻這一道工序,所以泡茶是不可行的。當時採下的茶葉,要先制餅,飲時再搗未、衝沸水。這同今天飲磚茶的方法是一樣的,應該説是衝飲法的“祖宗”。但這時以湯衝制的茶,仍要加“愈、姜、桔子”之類拌和,可以看出從羹飲法向衝飲法過渡的痕跡。純用茶葉沖泡,被唐人稱為“清茗”。飲過清茗,再咀嚼茶葉,細品其味,能獲得極大的享受。到了宋朝,此時已經是以飲沖泡(淹茶)的清茗為主,羹飲法除邊遠地之外,己很少見到。

飲茶文化經過了歷史的演變,到如今已經成為了一種完整的體系,時至今日的茶葉,頗有一種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的味道。茶葉的盛世也是宣示了人類的進步,對於健康的看重,如此寒冬,不如來一杯暖暖的熟茶,客官,您覺得呢?

雲南普洱茶人陳曉雷推薦——茶藝師董董個人號:sxc39999

更多專業的普洱茶沖泡和品鑑方法交流

古人喝茶也都是用沸水沖泡茶葉嗎

古人喝茶並不都是用沸水沖泡茶葉,直到明代才是。現代人喝茶基本都是用沸水沖泡茶葉即可,而在唐代之前,人們通常採用生菜葉蒸熟搗碾,加上姜、鹽及米等煎煮,稱之為吃茶,到明代後期,使用沸水喝茶才開始流行,不過各朝各代的喝茶方式都有不同。

春秋時,人們將茶葉當成一種蔬菜,像煮湯一樣加水煮熟,加完調料後即可配飯吃。和現在一些少數民族“涼拌茶菜”較為相似。那時的人十分崇尚祭祀,所以茶葉被當成祭品,可奉獻給祖先與神明。而在魏晉南北朝以前,古多采用粥茶法喝茶,需要將茶葉和葱、姜、棗、茱萸、薄荷及橘皮等調料一起煮,期間還要用勺舀出浮沫,最後盛出飲用。到了唐代後,提倡用以茶餅碾碎而成的末茶,飲茶之風便開始在全國流行。明代開始提倡節儉,末茶被原汁原味的散茶所取代,散茶法就是現代人的飲茶方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