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泡茶制作工艺

来源:趣味经验馆 1.77W

袋泡茶制作工艺

袋泡茶的制作工艺如下:

1. 选材:选择优质的茶叶,制作成符合袋泡茶口感要求的茶叶组合。

2. 打包:将茶叶放入袋泡纸袋中,要注意放量合适,不要太满也不要太空。

3. 密封:将装好茶叶的袋泡纸袋进行密封,确保茶叶不会受到外界的污染。

4. 质检:将袋泡茶送去质检,检测包装是否合格、茶叶是否符合要求等。

5. 包装:将通过质检的袋泡茶进行包装,以便于销售和运输。

6. 上市:将包装好的袋泡茶上市销售,让消费者可以方便地品尝到优质的茶叶。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袋泡茶的“生产工艺和流程”。

目前袋泡茶的生产工艺及流程如下:

配置袋泡茶,根据产品的功效来配置产品配方,得到初步的样品给客户参考。

原材料采购,在客户对样品认可付定金后,厂家会完成原材料的采购。

杀菌,原材生产前,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杀毒处理。

粉碎处理,将原材料用粉碎机进行粉碎,同时加入其它材料进行配比。

烘干杀菌,在原材料混合均匀后,要进行烘干处理,同时为了产品能够长时间的储存,必须严格的进行水分测试。

包装,最后是进行包装处理,首先用茶包进行包装,在进行成品包装。一般还会用喷码机喷上基本的生产日期等信息。

袋泡茶的发明者,一般认为是美国纽约茶商汤姆斯·沙利文。有关专利资料显示,1903年已经出现手工缝制的丝绸棉布袋。据信,1904年袋泡茶在商业上已经获得成功。坊间流传1908年发明袋泡茶,当为误传。

1904年6月,美国纽约茶商托马斯·沙利文希望压低生意成本,于是决定把少量茶叶样品装入一个小丝袋,寄送给潜在客户试尝。收到这些奇怪的小袋子后,疑惑的客户无从下手,只能尝试着把它们浸泡到一杯滚烫的开水中。结果完全出人意料——他的客户认为茶叶装在小丝袋里使用很方便,定货纷至沓来。

袋泡茶的生产工艺和流程是什么?

加工袋泡茶的第一道工序:粉碎;

茶叶粉碎以后接下来的工序--筛选;

茶叶筛选后要进行配料,按一定的比例将茶叶配好以后(如果是保健类袋泡茶则加入一定比例的药材颗粒),一般用普通的食品用搅拌机将茶叶充分搅拌均匀就可以了;

茶叶充分搅拌均匀以后接下来就是将茶叶用鼓风电热恒温干燥箱烘干,一般温度设定在特定温度内,具体时间得看茶叶的含水比例,可以按一定的量不同的时间折合几次,用水分检测仪或分析天平等检测水分含量。水分含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接下来杀菌,装袋。

工厂山楂罗汉果茶包工艺要点

1/7 先准备30克山楂和1个罗汉果,材料都是干货

2/7 山楂用清水泡2小时备用

3/7 剥开罗汉果壳不要被里面深深的颜色吓着,

这样的罗汉果糖份充足功效最佳是上品,如果里面是干涸的、硬硬的白色,这样的罗汉果储存时间过久糖份已流失

4/7 锅里下清水,

将罗汉果的籽逐一瓣开放入水中

5/7 下山楂

6/7 盖上盖子水沸后煲35分钟,熄火焗30分钟

7/7 罗汉果山楂茶已完成,倒入杯子享用罗汉果山楂茶需要的材料有罗汉果、山楂干,首先将罗汉果洗净,碾碎外壳,山楂洗净

沥干水,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煮开以后再小火熬5分钟即可,趁热或晾凉饮用即可,夏季的时候可以冰镇以后饮用。菊花山楂茶具有清肝明目、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的作用,

其中山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菊花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作用,所以二者合用,一方面可以起到疏通血管,降低血粘度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人体上越的阳气收敛入体内,从而达到降压的效果。临床适合于高血压出现的头晕、头痛、耳鸣、面红目赤,心情烦躁、

易怒等症状的辅助治疗,不过二者合用只适合于临界高血压或者是轻中度高血压的辅助治疗,如果高血压比较顽固或者是继发性高血压,比如像肾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或者是醛固酮增多症引起的高血压,服用菊花山楂茶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这种情况建议选择西药来控制。由于其中的菊花的性味也是偏于寒凉的,所以如果长期服用也可能会刺激胃肠道而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状。山楂性温,味甘,

具有降血脂,降血压,强心,抗心律不齐等功效,还能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瘀,对胸膈满闷,食积,消化不良,疝气,血淤,闭经等有很好的疗效。菊花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

抗衰老等功效,还可以平肝潜阳木,清热明目等。常饮山楂菊花茶可以有效降血压,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还能促进消化,明目提神等。

买的苦荞米做苦荞茶时的加工工艺过程有哪些?烘烤的温度、时间各位过少?

苦荞茶是将苦荞经熟化、脱壳后,再经严格控制烘炒加工的一种苦荞茶,产品呈黄褐色、略有膨化的颗粒状,口感酥脆,颇具炒麦香味。

冲茶后水质清澈亮黄,有特殊的焙烤香味,颇受市场欢迎。

生产工艺流程为:苦荞麦原料精选→清洗→浸泡→蒸熟→干燥→脱壳→烘炒→冷却→包装→成品

(1)原料精选: 精选带壳苦荞麦,并对苦荞麦进行农药残留检测;

(2)清洗: 用清水将苦荞麦漂洗干净;

(3)低温浸泡: 浸泡时间3~4小时;

(4)表面干化: 浸泡结束的苦荞麦用脱水机脱去水分,并用强风迅速吹干苦荞表面水分;

(5)蒸熟: 利用蒸汽将苦荞麦蒸熟;

(6)炒干: 采用可调温炒制设备,从高到低逐步调温,并匀速翻动炒干,使苦荞中水分快速挥发,然后快速升温;

(7)喷洒凉水将上一工序的苦荞麦迅速用洁净水均匀适量喷雾,使苦荞麦表面壳迅速膨胀,致使苦荞外表硬壳与麦仁由于不同膨胀系数而内部壳与仁开始分离;

(8)再次烘干: 采用热风烘干设备,再将上道工序后的苦荞低温烘干表皮;

(9)脱壳: 采用离心力将苦荞麦粒击开致使麦壳与麦仁完全分离,除去麦壳,保留表面带苦荞麦麸的麦仁;

(10) 烘炒冷却;

(11)包装采用颗粒包装机将苦荞麦仁用食品用热合滤纸封装成袋泡茶。

茶制作工艺流程?

1、绿茶

初制基本工艺流程:杀青(炒杀、蒸杀等)→揉捻或做形→干燥(炒干、烘干、晒干等).

精制基本工艺流程:毛茶处理→筛分→切轧(部分名优茶除外)→抖筛→风选→拣剔→干燥→匀堆装箱。

2、红茶

初制基本工艺流程:萎凋→揉切(红碎茶)或揉捻(工夫红茶、(红碎茶、工夫红茶)干燥。小种红茶)→发酵(小种红茶)过红锅→复揉→熏焙。

精制基本工艺流程:毛茶处理→筛分→切轧→风选→拣剔→干燥→匀堆装箱。

3、乌龙茶

初制基本工艺流程:萎凋→凉青→做青→炒青→揉捻→烘焙。

精制基本工艺流程:毛茶处理→筛分→切轧→风选→拣剔→干燥→匀堆装箱。

4、黄茶

初制基本工艺流程:→ 杀青 → 揉捻 → 闷黄 → 干燥 → 黄茶

精制基本工艺流程:毛茶处理→筛分→切轧(部分名优茶除外)→风选→拣剔→干燥→匀堆装箱。

5、白茶

初制基本工艺流程:→ 萎凋 → 干燥 → 白茶

精制基本工艺流程:毛茶处理→筛分→切轧(部分名优茶除外)→风选→拣剔→干燥→匀堆装箱。

6、黑茶

初制基本工艺流程:→ 杀青 → 揉捻 → 渥堆 → 干燥 → 黑茶

精制基本工艺流程:毛茶处理→筛分→切轧(部分名优茶除外)→风选→拣剔→干燥→匀堆装箱。

7、花茶

基本加工工艺流程:茶坯与鲜花处理→窨花→通花(白兰花茶等可省略)→起花(珠兰花茶、白兰花茶等可省略)、复火(白兰花茶等可省略)→提花(珠兰花茶、白兰花茶等可省略)→匀堆装箱。

8、袋泡茶

基本加工工艺流程:筛分→拼配→包装→装盒(袋)→装箱。

9、紧压茶

基本加工工艺流程:筛切拼堆 → (渥堆) → 蒸压成型 → 干燥 → 紧压茶

10、拼配加工

基本加工工艺流程:原料 → 拼配匀堆 → 包装

最早的茶叶深加工产品是

1. 茶叶加工技术的历史发展

我国通常把茶叶按照加工工艺的不同分为六大基本茶类,外加再加工茶类与代用茶类,七个茶类的制作方法各有不同,详述如下:

一、 绿 茶

绿茶是我国生产的主要茶类之一。历史悠久,产区广、产量多、品质好、销区稳,这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特点。

加工方法

绿茶制作过程虽因不同成品特色的制作要求不同各异,但主要过程是一致的。均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道工序。

根据杀青和烘干的方法不同,绿茶可分为炒青、蒸青、烘青、晒青四大类。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A、炒青:鲜叶→炒锅(滚筒)杀青→揉捻(做形)→炒锅(滚筒)→干燥

B、烘青:鲜叶→杀青→揉捻→烘干(火炉或烧机)

C、蒸青:鲜叶→蒸汽杀青→揉捻→干燥

D、晒青:鲜叶→杀青→揉捻→晒干

1、杀青 在几道主要的工序中,杀青是为彻底破坏细胞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以便获得绿茶应有的色、香、味;二是散发青气、发展茶香;三是改变叶子内含成分的性质,促进绿茶品质的形成;四是蒸发一部分水分,使叶质变柔软,增加韧性,便于揉捻成形。

2、揉捻 目的是为了卷紧茶条,缩小体积,为干燥成形打好基础,适当破坏叶组织,既要茶汁容易泡出,又要耐冲泡。

3、干燥 干燥是决定绿茶品质的最后一关。“干燥”这个名词,在制茶过程中不能简单的认为仅是除去茶叶中的水分,而是在蒸发水分的同时,除了外形上有显著改变以外,叶内发生着复杂的热物理变化。

二、 黄 茶

黄茶在古时候有两种,一是茶树品种的关系,芽叶发黄;二是制作中闷黄。现在称之为黄茶的主要根据有两点:首先由工序中心“闷黄”作用而定;其次是由“黄汤黄叶”的品质特征来源。凡具备上述两点,才称得上黄茶。

加工方法

黄茶的制作技术要求,鲜叶嫩度和大小一致,制工精细,包装考究。品质特征除了共同点黄汤黄叶外,各种黄茶的造形和香味各有特点。

黄茶的特色工序是“闷黄”。指在鲜叶杀青将酶的活性充分破坏后,使叶片在湿热作用下,叶绿素破坏,多酚类化合物和其它内含物进行转化,及发生非酶促氧化反应,便芽叶呈现。总体说来,黄茶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杀青→揉捻→闷黄→复揉→烘干几道工序。从发酵程度上来说,黄茶属后发酵茶。

在黄茶制作过程中,叶绿素是不稳定的化合物,热化学作用会引起氧化、裂解、置换等而被破坏,使绿色减少,更加显露出来,是黄茶呈现“黄汤黄叶”品质特征的主要原因。另外,糖类和氨基酸的含量都发生显著变化,这些物质的转化对黄茶的香味起着重要作用。

三、 黑 茶

黑茶是六大茶类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一大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产区广阔,销售量大,品种花色很多。成品茶现有天尖、贡尖、黑砖茶、花砖茶、特制茯砖茶、湖北青砖茶、云南紧茶等。黑茶是我国的主要边销茶,又称“边茶”。主销内蒙、、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

加工方法

黑茶的初制,分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和干燥五道工序。其品质要求:外形条索卷折,色泽黄褐油润,忌暗褐;内质香味纯和,汤色橙黄,叶底黄褐,忌红叶。

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关键性工序,与红茶的“发酵”不同,而是堆大堆紧,渥堆时间长,并先通过杀青,在抑制酶促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渥堆,是黑茶特有的制造技术。

黑毛茶经分级整理后,便可压制成型,制成形状各异的成品黑茶。

四、 白 茶

白茶是福建省外销特种茶之一。台湾也有少量生产。白茶制法特异,不炒不揉。成茶满披银毫,呈白色,第一泡茶汤清淡如水,故称白茶。

近代白茶据载已有二百多年历史,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依鲜叶嫩度不同制成的成茶花色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纯用大白茶或水仙品种肥芽制成的称“银针”;以大白茶品种的一芽二叶初展嫩梢制成的称“白牡丹”;以菜茶嫩梢一芽二三叶制成的称“贡眉”;制银针时剥下的叶片制成的称“寿眉”。

加工方法

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干燥两个主要工序,成品外形身披白毫,汤色清淡泛黄,滋味甜绵纯爽,叶底微黄。从发酵程度上分,白茶属微发酵茶。

五、 青 茶

青茶主产我国的福建、台湾和广东。青茶的品种花色众多,皆以茶树品种命名。乌龙品种采制的称之为乌龙,水仙品种采制的称之为水仙,铁观音品种采制的称之为铁观音。同一茶树品种因生长地区不同质量大不一样,所以在青茶品种花色之前都冠以地区名称加以区别。如安溪铁观音,武夷水仙,广东凤凰单枞等。

为了方便对外贸易,除了最优和最差的品种外,其余的良种混合采制成一个花色品种,称为“色种”。

加工方法

青茶总的制造过程是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干。其中做青是青茶的特有作业工序,是青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工序。可以说没有做青工序也就没有青茶的品质特征。

安溪铁观音

闽南青茶也是以茶树品种命名,铁观音品种采制的称铁观音,乌龙、水仙等品种采制的称乌龙、水仙 。但是也有品种名称与产品名称不同的,如佛手品种采制的叫香椽,黄旦品种采制的叫黄金桂,还有许多混合品种采制的,制成的茶叶统称为“色种”。

闽南青茶中,铁观音品质最佳,为闽南青茶之冠,而乌龙品质最差,其他花色居中。铁观音品种属无性繁殖系,生长在福建安溪县范围内的品质最优,所以闽南青茶应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

武夷岩茶

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县的西南,山上多岩石,茶树生长在山坑岩壑之间,采制的青茶称为“岩茶”。岩茶外形条索粗壮紧实,色泽沙绿密黄,鲜润光泽,泛“宝色”。不带嫩叶和粗老叶,茎梗干净。花果香郁高长,滋味浓醇甘爽,后味长具“岩韵”。汤色橙黄显金圈。叶底肥厚、柔软、透明、绿蒂黄底边镶红。

广东凤凰单枞

广东青茶主要产地是汕头地区,以潮安、饶平、陆丰为主产县,产量占全省70%以上。主要品种有:广东凤凰水仙、梅占、茗花、奇兰、黄旦、铁观音、乌龙以及福建水仙等20多个适制品种。其中凤凰单枞以香高味深耐泡著称,品质特佳,驰名中外。

凤凰水仙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卷曲紧结而肥壮,色泽清褐,汤色黄艳而显绿,滋味鲜爽浓郁甘醇,有天然花香,叶底青叶红镶边。耐冲泡,连泡十余次,仍有香气,甘味久远。

台湾乌龙

台湾除乌龙茶外,还有包种,变色程度比乌龙轻,其制法与乌龙相类似。另外台湾还有铁观音品种,仿安溪铁观音制法。在青茶类中,台湾乌龙茶变色程度最重,红色部分占全叶的56%,甚至达60~70%,包种为最轻,为13%,台湾铁观音居中,为30%左右。

台湾乌龙,白毫较多,呈铜褐色,汤色橙红,滋味浓醇,尤以馥郁的清香冠台湾各种茶类之上。因台湾气候温暖,一年可四季采摘,春茶因雨水过多,色泽、汤色皆不好,香气低,品质最劣。夏茶晴天多,品质最好,汤色鲜丽,香味浓烈,形状整齐,白毫多。秋茶品质次于夏茶,但香气较高。冬茶品质和春茶相似,香低,次于春茶。

六、 红 茶

红茶是我国生产和出口的主要茶类之一,素以香高、色艳、味浓驰名世界。我国红茶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切细红茶和红砖茶等。

加工方法

红茶的制作分萎调→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基本工序。各地工夫红茶形质虽异,但其制法基本相同。鲜叶加工过程,是根据鲜叶内在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规律,人为地创造变化条件,促进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形的形成。鲜叶加工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对红茶色、香、味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在红茶制作中,“发酵”工序是其品质特征形成的重要工序。目的在于促进内含物发生深刻变化。为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准备基质。红茶发酵的实质是以多酚类化合物深刻氧化为核心的化学变化过程。这一化学变化的结果,就是产生茶黄素、茶红素以及茶褐素等产物,从而形成了红茶“浓、强、烈”及“红汤红叶”的品质特征。

七、再加工茶(代表:花茶制法)

花茶是选用香花和茶叶窨制而成,亦称熏花茶或香花茶,简称花茶。

花茶种类繁多,一般以所用香花定名,主要有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白兰花茶、玳玳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等等。上述每种花茶又因所用茶类(原料)不同,有着各种不同的产品。如茉莉大方、玫瑰红茶、桂花乌龙、桂花龙井等等。

各种花茶的香味各具特色,但对于花茶的品质要求是基本一致的。高级花茶均要求香气鲜浓、持久纯正;滋味浓醇鲜爽;汤色清彻明亮;叶底嫩匀明亮。

加工方法

花茶种类很多,窨制方法大同小异。兹以茉莉花茶为例,略述窨花技术。

窨制程序:茶坯→复火→白兰花打底→窨茉莉花→通花散热→收堆续窨→出花筛分→烘干。

1)、茶坯处理 主要为茶坯烘干和冷却。烘干的目的有二:一为茶坯干燥,增加吸香能力;二为烘后保持一定茶温,便于香花吐香。

(2)、鲜花处理 采花时间宜迟不宜早,因为茉莉花习性是夜间开放,故在下午3点左右开采最宜,从而既保证了鲜花在夜间准时开放,又能保证了鲜花足够的成熟度。鲜花采摘后,要及时进行分级与“养花”。

3)、花茶窨制 茶坯摊置与鲜花养护工作完毕,便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窨制。

窨花拼和 将茶坯与鲜花按一定的比例拼和,一般每一窨次每担茶坯下30~50斤鲜花为宜,但也有高档茶下 80斤甚至更多的。拼和拌匀后一般以625px左右的堆高为宜,从而使茶堆在鲜花呼吸作用下逐步升温,完成鲜花吐香、茶坯吸香的过程。

通花散热 由于鲜花呼吸作用,窨品堆温度会不断升高,但温度过高会使鲜花吐香停滞而产生“闷死”或“烧花”现象,故当窨品堆温度达到45OC左右时,要适时将窨品堆摊开,散发热量,这种方法叫“通花散热”,简称“通花”。正确掌握在窨品的“通花散热”,是提高花香味浓、鲜灵的重要环节。

收堆续窨 通花散热后,当窨品温度下降到35~38OC时,为使茶叶继续吸收花香,再将摊开的窨品重新堆起来,这一过程叫做收堆续窨。

起 花 当鲜花的大部分香气被茶坯吸收,花瓣也趋于萎蔫时,要将花与茶坯进行及时的分离,以防花渣产生的气味污染茶坯。起花操作时间要尽量缩短,并对起花后的茶坯及时干燥。

复火干燥 茶坯在吸收花香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水分,一般由原来的5%左右升至13~15%。此时的茶坯不仅含水量高,而且有一定的温度,极易氧化变质,因此要及时干燥。

以上过程,在窨花技术上称为“一窨”,如此反复则为二窨、三窨,一般花茶档次越高,窨次越多。

提 花 经过一至多次窨花的茶叶,最后用少量的鲜花(一般按8~10斤/担)再窨一次,此次窨花不经“通花”,当茶坯含水量达到成品要求时即行“起花”,且不用干燥而成成品。此谓提花。

提花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花茶的表面香气,以提高花茶的鲜灵度。提花对花的要求非常高,必须选粒大饱满、花色洁白、质好的鲜花,水花不能用于提花。花茶的制作工艺中只需一次提花,有些高档茶甚至不提花而直接出成品。

八、代用茶

代用茶:是指选用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等,采用类似茶叶的饮用方式(通过泡、煮等方式来饮用)的一类产品的俗称。代用茶分为叶类、花类、果类和根茎类以及多方配伍类等多种成品形态。

同于茶的饮用方式,一般由卫生部规定的食品分类中的“药食同源类”、“可用于保健品类”两类物品中的单种或多种物品组成,用这些植物的根、茎、叶或者果实制成的茶制品。单品初制多由烘干制作而成,然后以达到不同的保健目的而单方或多方配伍供人饮用。

2. 茶叶加工技术的历史发展历程

茶叶的饮用和食用大概经历了五次历史变迁

一煎,神农尝百草时遇毒,得茶解之,当时的茶是当药煎后服用茶汁的。《茶经》中也有"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等症状,均可饮茶治之。

二煮,两汉之后,茶叶由药发展成了普通饮品。晋代郭濮的《尔雅注》中著"可煮作羮饮"。羮为茶粥。唐代后煮茶中加盐等类似奶茶和酥油茶。

三淹,将茶捣成茶末,撤上佐料后,再用沸水冲泡。唐宋时期一般用此法。

四泡,明代时才汲泉置鼐,一泡便啜。即取茶芽制作,不加其它,用沸水冲泡,开始了饮茶。

五烹,现代不仅饮用茶叶,还将茶叶烹调入馔,如龙井虾仁,茶叶蛋等,使茶叶的饮用又有了新的变革。

名茶的历史发展是在茶叶的历史发展基础上,又依各自的特点得以延续。

如西湖龙井茶始产于宋代,明代的冲泡方式更适用于龙井,杯中芽叶直立,汤色清冽,幽香四溢,有了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四绝特点。

碧螺春茶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朝作为贡品。茶叶经过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炒青后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色泽碧,卷曲成螺。冲泡后杯中茶翻滚,清香袭人。

祁门红茶则另有渊源,由于清光绪年间绿茶销量不旺,祁门人考察制造红茶之法,并提高制作技术,用祁门茶叶制出香气独特的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条形细紧,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味道鲜醇酣厚,香气清鲜持久,似花、似果、似蜜,称为“祁门香”,喝后有回甘,叶㡳呈紫铜色,匀嫩。

祁门红茶还走出国门取得了1915年国际博览会的特等奖和金牌。

3. 茶叶生产和加工技术

不同烘焙方法

焙茶机(烘箱)烘焙

利用焙茶机烘焙茶叶,为目前台湾使用最广泛的茶叶烘焙方式。焙茶机栱焙系利用电热丝加热靠热风传导进行烘焙,基本上其传热方式完全属于传导加热。其优点为:

机具发展成熟及量产化,具多种规格、型式可选择。

温度控制最为准确,正负温差很少超出5℃。

操作容易,且省时省力,烘焙容量和效率高。

不需专业操作技术。

由于焙茶机操作简易又烘焙容量大(效率高),同时不易面临烘焙失败之缺点,所以目前仍为台湾茶农及茶工厂使用最为广泛的茶叶烘焙机具。台湾目前农村劳力缺乏,工资昂贵,利用省时省工的焙茶机烘焙为最佳选择,唯利用焙茶机烘焙之茶叶,其质量略逊于炭焙或电焙笼(附装红外线皮肤)所烘焙的茶叶,贮藏性亦相对较差。

电焙笼烘焙

电焙笼烘焙系由早期炭焙延伸而来,唯热源改为电热丝加热,与焙茶机相较,两者俱为传导方式加热。利用电焙笼焙茶,其烘焙质量并未有明显优于焙茶机烘焙者,其贮藏性亦未呈现较优之结果。反之,电焙笼烘焙茶有下列缺点:

作业效率和烘焙容量明显低于焙茶机。

正负温差远较焙茶机大。

属开放式静态烘焙,较费电力和能源。

不易控制质量。

因此,整体而言,在讲求省时省工之前提下,利用电焙笼烘焙茶叶并非最佳选择。

电焙笼(附装红外线皮肤)烘焙

本烘焙方式与单纯电焙笼焙茶之不同,在于另附可放射远外线之皮肤于电热丝上层,藉红外线加热(系辐射加热)可同时加热物质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由试验结果显示,电焙笼(附装红外线皮肤)烘焙所得质量较焙茶机或单纯电焙笼佳,贮藏性亦略佳。唯所面临之缺点如同电焙笼,即作业效率及烘焙容量较低,且较为耗时费力。

炭焙

炭焙基本上为早期电力不足时所使用的茶叶烘焙方式。其操作过程繁复,包括炭焙起火、燃烧、覆灰、温度控制等,不仅耗时费力,又需专业性和经验,为一极不容易控制之茶叶烘焙方式。以目前台湾农村劳力缺乏之状况,耗时费力的炭焙实已不合时宜,且温度不易稳定控制,因此很容易操作失败,导致烘焙质量劣化,成品带烟焦味。而不同炭材对烘焙质量之影响,龙眼炭优于相思炭,唯龙眼炭量少,虽质量较优,但炭材较不易取得。整体而言,炭焙虽有优点,可得特殊炭焙风味之成茶,其贮藏性亦略优于其它焙茶方式,但有作业效率低及操作易失败又耗时费力等缺点,因此并非是最有效且经济之茶叶烘焙方式。

基本上茶叶烘焙为一相当兼具破坏性及建设性之加工流程,必须费心掌控,否则稍一操作不当,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如何确切掌握包种茶烘焙技巧,如同包种茶之制造技术,并未有一定规则模式可循,换言之,包种茶之烘焙技巧并非一成不变。除了爱心、耐心、细心,再加上经验和学习之外,茶叶烘焙三种技巧与方向列于后,以供各位参考运用。

毛菁做茶,看茶焙茶:

一般高质量清香茶,不宜采高温长时间烘焙,宁可采低温短时间烘焙,以保留高质量茶原香为原则,即以去除不良菁臭味或杂味为首要。反之,中次级茶除了可藉烘焙去除不良风味外,亦可藉烘焙衍生怡人的焙火香味,增进中次级茶之香味质量,因此中次级茶可行较高温度和长时间烘焙。

依消费市场导向,决定焙火桯度:

茶叶应焙火至怎样的程度(火侯),即应采几度烘焙?烘焙时间多久?基本上很难有一定论,应取于决于消费市场之嗜好趋向,再决定焙火程度会是最佳选择。

包种茶最适烘焙之临界温度介于80℃~120℃之间,低于80℃或高于120℃皆不太适当。

4. 从古至今茶叶加工技术经历了哪些变化

茶叶深加工是指以茶鲜叶、半成品、成品茶或副产品为原料,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及加工工艺,实现多学科、跨领域、集成化、系统化的开发加工。它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将传统工艺加工的成品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形成新型茶饮料品种;二是提取和利用茶叶中功能性成分,并将这些产品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等行业。

典型茶叶深加工产品

1.茶叶机械加工、茶叶机械加工不改变茶叶的基本本质,只改变茶叶的外部形态(如形状、大小等),从而使其产品便于贮藏、冲泡,符合卫生标准,也更为美观。袋泡茶(teabag)是茶叶机械加工的典型产品。袋泡茶是在原有茶类基础上,经过拼配、粉碎,用滤纸包装而成的。袋泡茶冲泡速度快、茶渣易处理、使用方便、快捷,已成为茶叶消费方向和主流。目前,欧洲各国的消费量普遍占其茶叶消费量的80%以上,美国、法国甚至达到98%。

2.茶叶物理加工、通过膜浓缩、真空冷冻干燥、超细粉碎等技术改变茶叶的原始形态,使其成品不再是叶”形的固体。速溶茶、茶浓缩汁、超微茶粉就是此种加工工艺的典型产品。

(1)速溶荼(instant tea)

速溶茶又名萃取茶、茶晶(精)是以茶叶为原料,经水提、分离、浓缩、干燥加工而成的一种粉末状或碎片状或颗粒状的方便固体饮料。按速溶荼的品质特点分为纯速溶茶和调味速溶茶两大类。纯速溶茶具有所用茶叶原料应有的色香味,调味速溶茶则因调味品类不同,具有果香味、草药香味等。速溶性是衡量速溶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以其溶解特性可分为冷溶型和热溶型两种品类。冷溶型是指能在10℃以下(包括冰水)的冷水中迅速溶解;热溶型是指只能在50℃以上的热水中溶解完全,热溶型速溶茶香气滋味高于冷溶型。速溶茶主要有速溶红茶、速溶绿茶、速溶花茶及调味速溶茶等L种。调味速溶茶又称“冰茶”,它是在速溶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配制茶,起初多用来做夏季清凉饮料,加冰冲馈,故称冰茶。我国不仅生产速溶红茶,而且还生产富有中国特色的速溶姜茶、速溶绿茶、速溶茉莉花茶、速溶乌龙茶等。现在云南已经研究生产出速溶普洱茶,代表产品是“天士力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

(2)茶膏

茶膏是提取茶中的内含成分,经净化、浓缩、干燥(成型)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膏状饮料。目前市场上茶膏主要指普洱茶膏。同普洱茶相比,茶膏的便携性好,冲泡过程简洁方便卫生口感温和厚重,像是品饮老茶的感觉,层次感丰富:茶膏具有普洱茶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效是茶中精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品饮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3)超微茶粉

超微茶粉是用茶树鲜叶或成品茶叶为原料,进行超微粉碎,最终加工成颗粒度200、300日甚至1000目以上的可以直接食用的茶叶超微细粉。目前国际上主要生产超微红茶和绿茶粉,我国生产超微乌龙茶、绿茶、红茶、茉莉花茶和普洱茶粉。超微茶粉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品质和各种营养成分,保持茶叶的原质、原色、原味。超微茶粉除供直接饮用外,可广泛添加于各类食品、糖果、饮料、医药等之中,以强化其营养保健功效,并赋予各类食品的天然绿色和特有的茶叶风味,同时还有效地防止食品的氧化变质,明显延长食品保质期。可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美容、医药行业等领域。

5. 中国茶叶加工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的制茶历史: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1、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是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时,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的习俗,将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为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朝已经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2、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具有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的苦涩味大大降低。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也就是制茶厂:组织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到了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6. 茶叶加工技术的历史发展趋势

中国茶始于神农,兴于唐宋。据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联合部落尊长伐纣,尊长就曾进贡茶叶。西晋(公元265-316年)已有贡茶的记载,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也记有贡茶。到了唐朝,开始有名茶的记载。各朝代有关名茶的著作如下:(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国史补》、陆羽著《茶经》(公元775-780年)以及诗人李白、卢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诗歌中,均有名茶记载。(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货志》、欧阳修著《归田录》、叶梦得著《辟暑录语》、宋徽宗著《大观茶记》、蔡襄著《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唐庚《斗茶记》、熊藩《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均有名茶记载。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马临《文献通考》对名茶和茶的产地作了记载。西湖龙井始于元代,虞集的《游龙井》诗中有记载。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关茶叶的专著很多,达五、六十种,记载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顾元庆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谱》和屠隆于万历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笺》,以及许次纾于万历二十五年撰写的《茶疏》这三部书中记载较多。

(五)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8元。有《广群芳谱茶谱》、陆廷灿所撰《续茶经》,彭昌运的君山茶诗。

据查证,清朝以后,传统名茶没有间断,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中有绿茶类: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长溪珍眉等;黄茶类:君山银针;黑茶类: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类:白毫银针、白牡丹;青茶类: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凤凰水仙;红茶类:祁门红茶。茶叶随着时代的兴衰而时兴时败,特别是战争年代,民不聊生,茶园荒芫,名茶得不到发展,反而有的停产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百业俱兴,特别是近年来,传统的历史名茶得以恢复,新创制的名茶如雨后春笋,这些品质优异、风味独特的名茶,不断满足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同时也推动了名茶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苦荞茶的制造工艺

苦荞茶:是将苦荞麦种子筛选、烘烤制成的一种饮品

五花茶的配方

正宗五花茶配方:

南方五花茶的配料为金银花、菊花、鸡蛋花各15g,槐花10g,木棉花20g。

北方五花茶的配料为金银花、菊花、槐花和葛花各10g,木棉花15g。将所有材料放入水中,用中火煮制半小时即可饮用。制作南方五花茶的材料一般包括了金银花、菊花、鸡蛋花各15g,槐花10g,木棉花20g。

如何选择茶叶包装盒的材质和工艺

包装盒印刷原材料常用的有:胶版纸、铜版纸、白卡纸、灰底白板、金银卡等特种纸;其中,胶版纸、铜版纸、灰底白板一般是裱微型瓦楞或者裱灰板用的,白卡纸、金银卡,可单独成型,也可以裱纸。工序:印刷、上光/覆膜、烫金、裱瓦楞纸、模切、糊盒、丝印(做特殊效果,丝印UV、皱纹、冰花、磨砂)茶叶作为一类特殊的商品,受到自身和客观条件的,茶叶的包装也是特有特点,茶叶最包装的基本要求比较严格,比如防潮、防氧化、防高温、遮光、阻气等。茶叶的包装有别于其它一般性商品的包装。常用的茶叶包装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金属罐茶叶包装

金属罐包装的防破损、防潮、密封性能十分优异,是茶叶比较理想的包装。金属罐一般用镀锡薄钢板制成,罐形在方形和圆筒形等,其盖有单层盖和双层盖两种。从密封上来分,有一般罐和密封罐两种。在包装技术处理上,一般罐可采用封入脱氧剂包装法,以除去包装内的氧气。密封罐多采用充气、真空包装。金属罐对茶叶的防护性优于复合薄膜,且外表美观、高贵,其缺点是包装成本高,包装与商品的重量比高,增加运输费用。设计精致的金属罐适合于高档茶叶的包装。

2.纸盒茶叶包装

纸盒是用白板纸、灰板纸等经印刷后成型,纸盒包装防止了易破损,遮光性能也极好。为解决纸盒包装茶叶香气的挥发和免受外界异味的影响,一般都用聚乙烯塑料袋包装茶叶再装入纸盒。纸盒包装的缺点是易受潮,最近几年来出现了纸塑复合包装盒,克服了纸盒易受潮的问题,这种采用内层为塑料薄膜层或涂有防潮涂料的纸板为包装材料制作的包装盒,既具有复合薄膜袋包装的功能,又具有纸盒包装所具有的保护性、刚性等性能。若在里面用塑料袋作成小包装袋,防护效果更好。

3.塑料成型容器茶叶包装

聚乙烯、聚丙稀、聚氯乙烯等塑料成型容器有着大方、美观,包装陈列效果好的特点,但是其密封性能较差,在茶叶包装中多作为外包装使用,其包装内多用复合薄膜塑料袋封装。

4.复合薄膜袋茶叶包装塑料复合薄膜具有质轻、不易破损、热封性好、价格适宜等许多优点,在包装上被广泛应用。用于茶叶包装的复合薄膜有很多种,如防潮玻璃纸/聚乙烯/纸/铝箔/聚乙烯、双轴拉伸聚丙烯/铝箔/聚乙烯、聚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等,复合薄膜具有优良的阻气性、防潮性、保香性、防异味等。由于多数塑料薄膜均具有80%~90%的光线透射率,为减少透射率,可在包装材料中加入紫外线抑制或者通过印刷、着色来减少光线透射率。另外,可采用以铝箔或真空镀铝膜为基础材料的复合材料进行遮光包装。复合薄膜袋包装形式多种多样,有三面封口形、自立袋形、折叠形等。由于复合薄膜袋具有良好的印刷性,用其做销售包装设计,对吸引顾客、促进茶叶销售更具有独特的效果。

5.纸袋茶叶包装

纸袋茶叶包装又称为袋泡茶,这是一种用薄滤纸为村料的袋包装,用时连纸袋一起放入茶具内。用滤纸袋包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浸出率,另外也使茶厂的茶末得到充分的利用。由于袋泡茶有冲泡快速,清洁卫生、用量标准,可以混饮,排渣方便,携带容易等优点,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很受青睐。早期的袋泡茶一般都有袋线,以满足多次浸泡的方便,由于考虑到环保的要求,现在逐渐流行不用袋线的袋泡茶。

不同的茶叶包装特点各有千秋,不过目前国内近几年兴起的袋泡茶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最开始的立顿红茶,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畅销全中国,这说明新型的袋泡茶更符合人们的喜好,更人性化。这也给我国的传统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袋泡茶的历史

袋泡茶的历史不是设计师苦思冥想的结晶,而是来自喝茶人一个不经意的疏忽。

1908年(一说1904年),美国纽约的一位茶商托马斯·沙利文抱着压低生意成本的想法,把少量茶叶样品装入小丝袋,寄送给潜在客户,请他们试尝。客户们收到了这些奇怪的小袋子,却没有说明书之类的东西告诉他们要怎么使用小袋子和里面的茶叶,于是就有人囫囵吞枣地把它们整包浸泡到一杯滚烫的开水中。一时间,茶香四溢。

沙利文的客户认为,茶叶装在小丝袋里使用很方便。紧接着,定单纷至沓来。沙利文卖茶叶的目的达到了。然而交货之后,客户又大失所望了——茶叶依然是散装的,并没有那种方便的小丝袋,于是引起了抱怨,甚至退货。

沙利文是一个聪明的商人,从这件事中得到了启示,他很快就设计了一种薄纱布小袋,加工成一种小袋装茶叶包。不出所料,这种小茶叶袋大受消费者欢迎,给沙利文带来了十分可观的利润。

就这样,袋泡茶诞生了。沙利文无心之举成就了今天的袋泡茶产业。不过,最近有关专利资料显示,1903年已经出现手工缝制的丝绸棉布袋。无论如何,袋泡茶都改变了人们的喝茶习惯。《每日邮报》曾援引英国泰特利茶叶公司公关部总监萨拉·豪的话说:“无法想像,没有袋泡茶,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自诞生之日起,袋泡茶经历了种种改变。1930年,美国人威廉·赫尔曼松取得热封纸质茶包专利权。

在英国,泰特利茶叶公司1953年开始批量生产袋泡茶并不断改进茶包设计。1964年,茶包材质被改进得更为细致,这也使得袋泡茶更为畅销。如今,每个茶包上大约有2000个微型孔,使茶叶充分溶入沸水中。

1989年,泰特利茶叶公司一改标准的方形茶包设计,推出圆形茶包。几年后,泰特利茶叶公司又推出带束绳的茶包,且茶包中有30种不同的茶叶。此后,金字塔形茶包、尼龙茶包先后进入英国市场。

英国茶叶委员会威廉·戈曼说:“如今,生活节奏快,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也不愿意自己动手泡茶。”

茶包材质几经演变

1945年,袋泡茶开始大规模进入市场。袋泡茶快速、卫生、便捷的优点为消费者接受,成为茶叶消费的主要品种,仅在英国,人们每天喝掉大约1.3亿杯袋泡茶。2000年以来全世界茶叶消费总量为284万吨,其中袋泡茶的消费总量为54万吨,占茶叶消费量的23.5%。

在国际上,英国袋泡茶市场从1995年以后一直保持在85%以上;加拿大1993年袋泡茶的消费量占整个本国茶消费量的96%。相关数据表明:袋泡茶自投入市场以来一直呈快速发展趋势。特别是1985年以后,袋泡茶消费的增长速度高于茶叶整体消费的增长速度。袋泡茶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茶叶市场的主要消费品种。

“立顿”是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1890年,苏格兰人托马斯·利普顿创立了“立顿”红茶,1898年“立顿”红茶获“世界红茶之王”美誉。如今,立顿每年销售360亿个茶包、7万吨茶叶,产值约230亿元,而中国茶产业产值为300亿元,相当于中国茶产值的三分之二强。1992年,立顿进入中国市场,推广立顿红茶。1997年,立顿在中国袋泡茶市场占有率第一。从立顿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史的袋泡茶市场,立顿一枝独大,占据中国袋泡茶70%以上的市场份额。

袋泡茶发展到今天,在茶袋的材质、形状以及茶叶种类上都有许多改进和丰富之处。

首先,装茶叶小袋子的材质由最开始的丝绸,改进为后来的丝绵织成的薄纱布。直到1930年,茶袋在材质上的发展又有了一次飞跃——美国人威廉·赫尔曼松获得热封纸质茶袋的专利权。这一设计工艺至今仍然在使用。

袋泡茶的形状也在不断改善设计。有调查表明,茶袋的形状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市场上的茶袋,由最开始的包扎的小口袋形状,发展到矩形、正方形、圆形。到后来,德国人又发明了双室茶袋,这种茶袋的底面呈“W”形,入水之后还能张开,冲泡的效率高了,也让冲茶变得更有趣了。

但是,这些纸袋形的设计都是装茶末,无法装茶的原叶。2013年,英国立顿公司在茶包形状上推出了最新的三角立体型设计,金字塔形的茶包让茶香更快更完整地溶解出来,最大限度给予茶叶舒展的空间。立体三角包里面放的一般是原叶,更使饮茶者回归原始,中国人讲究这个。在袋子的材质上,最新最好的是玉米纤维做的,更健康,更环保,易降解。这种茶包是未来的方向,称之为“粽角包”。

不仅如此,袋子里茶叶的品种也变得愈发繁多了。由最开始的红茶、绿茶、花茶等几大类,发展到如今市场上各种各样的茶:内含中药成分的养生保健茶、醒酒茶、明目茶,吸引女性目光的减肥茶、美容茶,等等,几乎已经到了“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程度。

省事省时风靡不偶然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称,17世纪进入英国的茶叶为“文明砥柱之一”。但是,在袋泡茶发明之前,饮茶者必须先把杯中所有茶叶过滤干净,才能畅饮,而过滤茶叶是一个相当繁琐的过程。

1953年,泰特利茶叶公司正是因为看好袋泡茶的市场前景,才开始批量生产袋泡茶。他们认为,袋泡茶操作方便,能使茶叶充分接触开水,从而冲泡出浓香的热茶。

当然,说服英国人不喝散装茶而改喝袋泡茶不是件容易事。据称,当年泰特利公司刚把袋泡茶引进英国时,为之设计的广告词相当简洁。它只是说:“泡一杯好茶,用茶包,轻松快捷,仅需一便士。”

统计显示,英国人每天喝掉1.3亿杯袋泡茶。甚至有媒体报道:“英国人天天摄入的液体中40%是茶水,其中绝大多数用袋泡茶。”

相较于其它形式的饮茶方式,袋泡茶有独特的优势,最明显的就是省事省时,省事带来了省时。要知道,时间和效率对于现代人的重要程度已非昔日可比。茶包便于携带,随时可以冲泡,不必随身携带大茶叶罐子。在省事上,当你要喝茶,却又不想经过传统方式的一道道繁琐的冲泡程序时,袋泡茶无疑是最佳选择。比如,制作奶茶的时候,如果抓一把茶叶扔进容器里,喝之前要过滤,过滤工具也要清洗干净,如此的麻烦是免不了的。但是使用袋泡茶就不用这么麻烦了。一个茶袋放进去,出来的时候容器里不会留一点儿茶叶渣子。再有,茶包内的茶叶重量一定,同时注水量也有注明。

其实,袋泡茶还有一个传统方式泡茶无法企及的优势,那就是茶叶通过研磨之后营养的释放更加完全。从茶叶含有的维生素和氨基酸被溶出的情况来看,袋泡茶在第一次冲泡时就有80%被浸出;第2次冲泡时浸出率达到95%以上;茶叶含的其它有效成分如茶多酚、咖啡碱等也是如此。

如果说,袋泡茶的偶然发现只是因为一个疏忽,而袋泡茶的风靡却不是偶然,而是有意设计的。创意是偶然的,而设计是必然的。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忙碌,因此人们更多时候需要的是简单的生活方式。袋泡茶简单的茶饮方式,恰是满足了人们要省事省时的需求。把复杂的事务简单化——一步到位,是今天的人们最需要的。袋泡茶的设计,用标准化的简单方式省略了传统茶饮方式的复杂过程,却保留了饮茶的效果,袋泡茶所形成的新的饮茶方式,方便了人们的现代化生活。

国人为何不认袋泡茶

我国的袋泡茶主要采用方形袋包装,以茶叶末为主。中国人对茶的认知还是倾向于原型茶叶,对于茶末有一种低端化的认识。因此,虽然袋泡茶在上世纪初就已经诞生,但是一直没有引起中国业内的关注,甚至被认为是茶产品中不入流的角色。

在我国,茶叶销售仍以散茶为主。中国茶长期以来处于有品种、无品牌的尴尬境遇。龙井、普洱、铁观音、大红袍、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茉莉花茶等等都是茶的品种,虽有一些地区性的老字号茶叶店铺,但知名度不出本地,哪一家是真正的优质茶,说不清楚。而不产茶叶的英国却有一个全球闻名的茶叶品牌——立顿。品牌是标准和质量的代名词。袋泡茶适合品牌运作,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工作生活节奏快的城市,对袋泡茶的市场需求量呈较高的增长,借助设计服务与茶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中国茶品牌的建设,打造强势品牌,将为中国茶打开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目前,全球袋泡茶的年消费量已占茶叶总消费量的23.5%,但中国目前袋泡茶消费量仅占茶叶总量约3%,国内袋泡茶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国际茶叶委员会米歇尔·奔斯敦曾说,茶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正在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过去20年,全球茶叶产量和消费量增加了50%。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发展茶产业有着巨大的优势。在袋泡茶产业发展风起云涌之时,我们亟待转变。

大千世界

当袋泡茶

遇到创意设计

现代生活,许多产品都和创意设计有不解之缘。当袋泡茶遇见创意设计又会有怎样的火花呢?2011年春,英国威廉王子大婚,市场上就出现了一款印有威廉王子和王妃凯特卡通图案的袋泡茶,而且非常热销!大概英国人还是很期待看他们“共浴爱河”吧。

其实,把名人图案做成茶包的标签,这个创意早就有了。奥巴马、普京、英国女王等政要都被这样“包装”过。人们对这样的产品似乎情有独钟,这样的创意设计还在继续。也可以说,当袋泡茶遇见创意设计,就有了特殊的附加值。凭借着每一款创意设计都别致新颖,袋泡茶可以常做常新。袋泡茶这个产业也会因常有新意的设计而不断培养出新的消费群体。

未来趋势

便捷茶

开创茶饮“快时代”

调查显示,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80%的消费者需要的是简单、便捷、确保安全和口味的茶。正因此,中国茶亟待创新。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创新的突破口在于开发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等“便捷茶”。其实,袋泡茶的开发亦是对茶叶资源的充分利用。细茶、茶片、茶梗被称为附脚茶,但营养价值也很高。袋泡茶的出现与消费者群体的多样性有关,尤其是洋品牌袋泡茶的出现,将消费者带入了茶饮的“快时代”,而主攻中端人群的国产袋泡茶的出现,则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饮茶理念和选择。我国袋泡茶起步较晚,1991年产量8千吨,仅占我国茶叶总量的1.6%;到2001年,产量达2万吨,十年内袋泡茶产量上升250%。

随着三角锥形包装袋的诞生,袋泡茶的容积增大,可以包装铁观音等叶片较大的茶叶。更由于其携带方便、卫生等优点,虽然三角锥形包装袋的成本比普通茶末方形袋高出100倍,但这是一种消费趋势,在国际消费市场得到认可。

实际上,处于边缘的袋泡茶正是茶产业发展的开阔地,也是未来中国茶走向世界的制高点。以袋泡茶封装的产品形式,将中国茶资源和茶文化整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设计开发方便、快捷、经济、卫生的喝茶体验,全面打开茶品的现代化通道。

延伸阅读

古人饮茶有《茶经》

中国是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的先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其中问世最早、内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陆羽的《茶经》。它对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茶的冲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闻轶事等均有论述,对我国及世界茶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饮茶起源于生吃茶树的鲜叶,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做斗争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植物的叶子放在口中咀嚼尝试。有时遇到一些毒草,吃后发生中毒现象,茶树鲜叶的滋味虽然苦涩,但吃后能使人精神兴奋,并有解毒作用。

由于到山野去采摘生茶树的叶子,交通不便,下雨时更困难,而且茶树生长还有季节性,采下的鲜叶又不耐贮藏。因此,人们就在晴天把鲜叶放在阳光下晒干,以便随时取用。这是最原始的茶叶加工方法,现在称为“生片”。但干叶吃时很难下咽,后来便从食用发展为饮用。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的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也是重要的因素。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类似现代的煮菜汤。《晏子春秋》这本记载春秋时期齐景公的宰相晏婴生平事迹的史书,有一段以茶作餐菜的记载:“婴相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说晏婴身为国相,吃糙米饭,几样荤菜之外就是用茶叶做的“茗菜”而已。三国时,魏国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的《广雅》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说人们将采来的茶叶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饮用时,碾末冲泡,加佐料调和作羹饮。两晋时文人愈来愈多地加入饮茶的行列,不仅出现了《登成都楼》、《出歌》等吟及茶事的诗歌,而且出现了杜育《荈赋》“器泽陶筒,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等描写,明显可见文人“以茶待客”的礼俗,而且对烹茶用器已颇为讲究。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组织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晴天将茶采摘下来,然后放到甑釜中蒸一下,再将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将茶末拍制成团饼,最后将一个个茶饼穿起来,焙干,封存。经过这样的加工,茶去掉了生腥的草味,变得鲜美甘醇了。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出现研膏茶、蜡面茶,以后又在团饼茶表面增加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龙团凤饼。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已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人们探索出了一些规律,从而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乌龙茶)。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