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坊是幹啥的

來源:趣味經驗館 2.85W

古代教坊是幹啥的

教坊是指中國古代舞樂機構。作用是管理宮廷音樂,教習音樂技能。教坊自唐代設置,至清初廢止,歷經唐、宋、遼、金、元、明、清七代。明嘉靖時的《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裏黃華坊地區已經有了勾欄衚衕(今內務部街)、東院、演樂衚衕等與演出有關的地名,可以説明今日演樂衚衕一帶就是元、明兩代教坊的所在地。

教坊是指中國古代舞樂機構。作用是管理宮廷音樂,教習音樂技能。教坊自唐代設置,至清初廢止,歷經唐、宋、遼、金、元、明、清七代。明嘉靖時的《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裏黃華坊地區已經有了勾欄衚衕(今內務部街)、東院、演樂衚衕等與演出有關的地名,可以説明今日演樂衚衕一帶就是元、明兩代教坊的所在地。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古代教坊是為了提供娛樂和藝術表演而設立的場所。教坊在古代中國起源於漢代,成為了宮廷和貴族社會中非常重要的文化機構。教坊裏聚集了眾多才藝出眾的藝人,包括歌唱家、舞蹈演員、音樂家等。他們通過精湛的演藝才華,為皇帝、貴族和其他富有階層提供各種類型的表演和娛樂活動。

教坊的主要任務是為統治者提供歡樂和消遣。在宮廷中,皇帝和貴族們會定期舉辦宴會和盛大的慶典,教坊藝人則負責在這些場合中表演歌舞、器樂演奏和各種藝術節目,為宴會增添熱鬧和娛樂的氛圍。他們的演出內容通常包括宮廷音樂、歌曲、舞蹈以及各種戲劇表演,如宮廷戲和傳統戲曲等。

除了在宴會和慶典中的演出外,教坊藝人還會被派往各地巡迴演出,為人民羣眾帶來藝術的享受。他們的表演不僅具有娛樂性,還承載了一定的教化和宣傳功能,傳遞着統治者的價值觀和政治宣示。

總之,古代教坊是為了提供娛樂和藝術表演而存在的文化機構,通過各種形式的演出活動,為統治者和社會精英提供歡樂和享受。

教坊是指中國古代舞樂機構,作用是管理宮廷音蛋協飛嚴樂,教習音樂技能,教坊自唐代設置,至清初廢止,歷經唐、宋、遼、金、元、明、清七代。

教坊的崛起在元代,元代雜劇繁盛,作為元代政治中心的元大都,文化也非常繁榮,具體表現就是東城教坊的崛起,到了明朝,明成祖不僅精通武韜戰略,也豐哪同供斯創有很深的文學藝術修養,他自己動手編寫劇本,而且有較高的欣賞評論能力,明初,他召集元末教坊舊人入宮演出,每唱到精彩的地方,就舉杯滿飲,表示喝彩,教坊的文藝活動在當時達到了巔峯。

教坊的衰落可以從明武在七針回表區晶宗時大批藝人應召入宮説起,人們訪問武宗時代遺留下來的雜劇演員樑三姑的情況,可以看出教坊衰落的情況,教坊的衰落導致了它後來同妓院的結合。

教坊的存在,對我國古代宮廷戲劇及至民間來自戲劇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2:

教坊是指中國古代舞樂機構,作用是管理宮廷音樂,教習音樂技能,教坊自唐代設置,至清初廢止,歷經唐、宋、遼、金、元、明、清七代。

教坊的崛起在元代,元代雜劇繁盛,作為元代政治中心的元大都,文化也非常繁榮,具體表現就是東城教坊的崛起,到了明朝,明成祖不僅精通武韜戰略,也有很深的文學藝術修養,他自己動手編寫劇本,而且有較高的欣賞評論能力素注假,明初,他召集元末教坊舊人入宮演出,每唱到精彩的地方,就舉杯滿飲,表示喝彩,教坊的文藝活動在當時達到了巔峯。

教坊的觸知套衰落可以從明武宗時大批藝人應召入宮説起,人們訪問武宗時代遺留下來的雜劇演員樑三姑的情況,可以看出教坊衰落的情況,教坊的衰落導致了飯細翻價佔舉誰它後來同妓院的結合。

教坊的存在,對我國古代宮廷戲劇及至民間戲劇的發展周舊械減給讓下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的“教坊”是幹什麼的

教坊是中國古代舞樂機構,是主要管理宮廷音樂、掌教習音樂的官署,作用主要是掌教習音樂。

唐高祖置內教坊于禁中,掌教習音樂,屬太常寺。武則天如意元年(692年),改為雲韶府,以宦官為使。

教坊作為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遠自唐代就有了。元朝的教坊設在東皇華坊,從地圖上查對,它正是明朝黃華坊的地方。明嘉靖時的《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裏黃華坊地區已經有了勾欄衚衕(今內務部街)、東院、演樂衚衕等與演出有關的地名,可以説明今日演樂衚衕一帶就是元、明兩代教坊的所在地。

擴展資料:

關於教坊創建時間,尚無準確史料記載。然從最早對教坊記錄的文獻看,三國曹魏時期已然有之。依據是魏國光祿大夫韋誕所撰寫的一篇短賦。

然而,曹魏教坊的性質、特徵、人員結構、組織、隸屬關係等一系列問題應運而生。與唐代有關對教坊的記載相比,此時期由於戰亂頻仍、資料短缺,故作出全面系統之研究,尚屬困難。

曹魏時期,管理俗樂的重要機構當屬太常寺管轄下的清商署。在司馬師廢少帝曹芳的上表中首次出現了清商署中兩名樂官清商令令狐景和清商丞龐熙。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教坊

古代的教坊是幹什麼的

教坊是指中國古代舞樂機構,作用是管理宮廷音樂,教習音樂技能,教坊自唐代設置,至清初廢止,歷經唐、宋、遼、金、元、明、清七代。

教坊的崛起在元代,元代雜劇繁盛,作為元代中心的元大都,文化也非常繁榮,具體表現就是東城教坊的崛起,到了明朝,明成祖不僅精通武韜戰略,也有很深的文學藝術修養,他自己動手編寫劇本,而且有較高的欣賞評論能力,明初,他召集元末教坊舊人入宮演出,每唱到精彩的地方,就舉杯滿飲,表示喝彩,教坊的文藝活動在當時達到了巔峯。

教坊的衰落可以從明武宗時大批藝人應召入宮説起,人們訪問武宗時代遺留下來的雜劇演員樑三姑的情況,可以看出教坊衰落的情況, 教坊的衰落導致了它後來同妓院的結合。

教坊的存在,對我國古代宮廷戲劇及至民間戲劇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的“教坊”是幹什麼的

教坊是由唐到清,管理宮庭中演出音樂舞蹈及戲劇的組織。由於教坊中的女藝人,也被稱作官妓,是廣義的妓女中的一種,因此到宋元以後,民間的妓院,尤其是樂妓演出的場所,有時亦被稱作教坊。 唐代的教坊 教坊最早在唐高祖武德年間(618年-626年)出現,是為內教坊,,歸屬於太常寺管理。武后年間(684年-704年)一度改稱雲韶府。唐中宗時(705年)又恢復舊稱,到開元二年(714年)又增設外教坊四處,二在洛陽,二在長安,並使教坊直接由宮廷派教坊使、教坊副使領導,而不受太常寺管理。 唐代的教坊的業務為管理負責在宮庭中演出歌舞、散樂等的男女藝人。這些藝人依其地位及技藝高低分成不同等級。如一般的女藝人稱「官人」,較高級女藝人的稱作「內人」或「前頭人」,平民人家進入的女性要學習各種樂器包括琵琶、箏、箜篌等樂器,被稱作搊彈家。相較於太樂署、鼓吹署等組織以演奏儀式用的雅樂為主,但也演奏燕樂,教坊所所演奏的是較出自民間的娛樂性音樂。 宋代的教坊 北宋初年於960年即在汴京設置了教坊,分為四部,之後定南方各地,又在各地招來許多新的樂工,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造成樂器和樂書的散失和教坊的結束。 南宋初由於在戰亂中,未恢復教坊組織,但紹興14年(1144年),才再成立,其後紹興31年(1161年),金人再度侵宋,教坊再廢。之後雖有類似名稱的單位掌音樂事務,但已沒有樂工,而是需演出時臨時招募人員排練演出,這也反映了當時民間藝人的興盛。 宋代的教坊的作用與唐類似,以演演宴樂之用的殕樂為主。在北宋時,分成大麴部、法曲部、龜茲部、鼓笛部四部,分掌不同樂種的教習。至南宋時,更進一步按樂器及表演種類分成十三部色,包括篳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版色、笛色、琵琶色、箏色、方響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雜劇色、參軍色,各設部頭或色長。 遼金元明清的教坊 遼、金亦仿漢人之制設立教坊,以供宴樂演出之用。元代則在大都設有教坊司,掌管及訓練藝人演出音樂及戲劇。明代則在洪武年間(1358年-1398年),在南京設立教坊司,隸屬於禮部,至明成祖時,遷往北京。 清初亦沿明代設教坊司,順治十六年(1659年),廢除教坊司中的女樂,而以男性內監代替。至雍正七年(1729年),將教坊司改為和聲署。 教坊對中國音樂的影響 教坊尤其在唐宋時期,作為國家力量支持的藝術組織,吸收並訓練了大批的藝人,一方面將民間音樂帶入宮庭,另一方面也對於藝人藝術水準的提昇有所貢獻,而在朝代衰落時,常有不少藝人又從教坊流入民間,也將原本宮庭的音樂傳入民間,促成民間音樂的進一步發展。

滿意請採納

古代教坊是什麼?

(1).古時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舞蹈、百戲的教習、排練、演出等事務。 唐 武德 後在禁中設內教坊,其官隸屬太常; 武則天 改稱為“雲韶府”。 神龍 年間恢復舊稱。 玄宗 開元 二年置內教坊於 蓬萊宮 側, 洛陽 、 長安 又各設左右教坊二所,以中官為教坊使,從此不隸屬太常。 宋 元 兩代亦有教坊; 明 代教坊司,隸屬禮部。至 清 雍正 時始廢。 南唐 李煜 《破陣子》詞:“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元 白樸 《梧桐雨》第二折:“囑付你仙音院莫怠慢,道與你教坊司要迭辦,把箇 太真妃 扶在翠盤間。”《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自從 太祖 皇帝定天下,把那 元 朝功臣之後都沒入樂籍,有一個教坊司管着他們。”

(2).妓院。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二折:“我想這 濟南府 教坊中人,那一個不是我手下教導過的小妮子?”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一折:“真箇是天香偏出眾,國色獨超羣。可知道教坊為第一,花內牡丹尊。”《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公子道:‘我非無此心,但教坊落籍,其費甚多,非千金不可。我囊空如洗,如之奈何?’”

教坊是什麼意思?

教坊是中國古代舞樂機構。唐高祖置內教坊于禁中,掌教習音樂,原屬太常寺。武則天如意元年(692年),改為雲韶府,以宦官為使。

玄宗開元二年(714年),又置內教坊於蓬萊宮側,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優雜技,教習俗樂,以宦官為教坊使,後遂不再屬太常寺。此後凡祭祀朝會用太常雅樂,歲時宴享則用教坊俗樂。宋、金、元各代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司禮部,清廢。

教坊興衰:

元代雜劇繁盛,作為元代中心的元大都,文化也非常繁榮,具體表現那就是東城教坊的崛起。有一個故事可以説明這個情況。

每唱到關目處,即為有舉卮。”這是明初的情況。齊亞秀,從名字上看,她是元朝教坊舊人,《青樓集》中記載凡是元朝的伎女,名字都帶個“秀”字。明成祖不僅精通武韜戰略,也有很深的文學藝術修養,他自己動手編寫劇本,而且有較高的欣賞評論能力。

明初,他召集元末教坊舊人入宮演出,每唱到精彩的地方,就舉杯滿飲,表示喝彩。難怪齊亞秀演唱完後出宮對人説:“這真是個知音天子。”這個故事説明明初帝王重視歌樂演出,它淵源於元代燦爛的文化生活,其發源地就是東城區演樂衚衕一帶的教坊。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教坊

教坊的解釋教坊的解釋是什麼

教坊的詞語解釋是:教坊jiàofǎng。(1)古時管理宮廷音樂、舞蹈、戲曲的官署。

教坊的詞語解釋是:教坊jiàofǎng。(1)古時管理宮廷音樂、舞蹈、戲曲的官署。拼音是:jiāofāng。注音是:ㄐ一ㄠ_ㄈㄤ。結構是:教(左右結構)坊(左右結構)。

教坊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引證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⒈古時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舞蹈、百戲的教習、排練、演出等事務。唐武德後在禁中設內教坊,其官隸屬太常;武則天改稱為“雲韶府”。神龍年間恢復舊稱。玄宗開元二年置內教坊於蓬萊宮側,洛陽、長安又各設左右教坊二所,以中官為教坊使,從此不隸屬太常。宋元兩代亦有教坊;明代教坊司,隸屬禮部。至清雍正時始廢。引南唐李煜《破陣子》詞:“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元白樸《梧桐雨》第二折:“囑付你仙音院莫怠慢,道與你教坊司要迭辦,把_太真妃扶在翠盤間。”《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自從太祖皇帝定天下,把那元朝功臣之後都沒入樂籍,有一個教坊司管着他們。”⒉妓院。引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二折:“我想這濟南府教坊中人,那一個不是我手下教導過的小妮子?”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真_是天香偏出眾,國色獨超_。可知道教坊為第一,花內牡丹尊。”《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公子道:‘我非無此心,但教坊落籍,其費甚多,非千金不可。我囊空如洗,如之奈何?’”

二、國語詞典

古時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唐代開始設置,專掌雅樂以外的音樂、舞蹈與百戲等的教習、排練及演出等事務。凡是宮中宴會,都用女樂歌舞表演,故官妓也稱為「教坊」。宋、元、明皆沿設,至清雍正年間始廢。

三、網絡解釋

教坊(中國古代舞樂機構)唐高祖置內教坊于禁中,掌教習音樂,屬太常寺。武則天如意元年(692年),改為雲韶府,以宦官為使。玄宗開元二年(714年),又置內教坊於蓬萊宮側,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優雜技,教習俗樂,以宦官為教坊使,後遂不再屬太常寺。此後凡祭祀朝會用太常雅樂,歲時宴享則用教坊俗樂。宋、金、元各代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司禮部,清廢。

關於教坊的詩詞

《興龍節集英殿宴教坊口號》《好事近汴京賜宴聞教坊樂有感》《教坊歌兒》

關於教坊的詩句

先牒教坊教坊呈百戲教坊雜進太平曲

關於教坊的成語

街坊四鄰宰雞教猴桃李之教街坊鄰居反面教員明恥教戰

關於教坊的詞語

遺風餘教街坊四鄰桃李之教不吝指教宰雞教猴不教而誅街坊鄰里貞節牌坊不吝賜教反面教員

關於教坊的造句

1、唐明皇就任以後,在皇宮裏設教坊,“梨園”就是專門培養演員的地方。

2、原來教坊司隸屬禮部,設左右韶舞、左右司樂各一人,這地方可不只是管理官妓,教坊司是朝廷的禮樂機構,宮廷各項大禮需要的音樂歌舞同樣需要教坊司負責。

3、杜十娘妙音絕調,在行院教坊推首。

4、敬業愛崗不求利,耕耘教坊甘做牛。

5、清代戲曲管理分三個時期,即教坊司、南府和昇平署。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教坊的詳細信息

古代教坊司是什麼地方?

古代教坊司是官方妓院。前身為始於唐代的教坊,明代改為教坊司,隸屬禮部,負責慶典及迎接貴賓演奏樂曲事務,同時為官方妓院。

教坊司解説

教坊司,中國古代宮廷音樂機構,始建於唐代,稱為教坊,簡單來説,這個教坊司是教給女子們學習音樂的地方,而且,它是專門針對這些被抄家的女人學習音樂。

那很多人就會説,這不挺好,國家給抄家女人幫助,讓她們學會技能謀生嘛,而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教坊司女人學習音樂,是為出去侍奉別人,侍奉別的達官貴人,説白了,這些人就是歌姬,是隨便被那些達官貴人玩弄的歌妓。

在教坊司裏學習音樂過程就很艱苦她們學習音樂,不是老師殷勤教導學習,自己課上聽講課下做作業,而是被人拿着鞭子抽着學,這是舉動就是為了改掉這些被抄家女眷的壞習慣。

教坊與梨園

網絡配圖

唐代燕樂之所以如此繁盛,與宮廷設置訓練和管理音樂表演人員的機構“教坊”有很大關係。教坊初設於唐高祖武德年間。唐明皇開元二年,蓬萊宮內苑設置有一處“內教坊”;禁城外和東京洛陽各設置有兩處“外教坊”。

教坊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音樂舞蹈人材和教習、排練歌舞散樂。教坊內藝人依聲色技藝高低分為若干等級:平民之女選入教坊學習琵琶、箜篌、箏等樂器演奏,稱為“搊彈家”;一般歌舞伎,稱為“宮人”;技藝水平最高、經常在皇帝面前表演的,稱為“內人”或“前頭人”。內人數量較少,表演時常由宮人和彈家補充。所以排練時,內人便常常在歌舞隊列前面或後面起示範、領舞和壓陣的作用。

唐玄宗時,教坊藝人編制已經有了很大擴展,僅長安的教坊,藝伎就達一萬多人。據唐崔令欽《教坊記》實錄,各教坊積累的各民族音樂舞蹈和散樂百戲作品,已達325個之多。其中《伊州》、《蘭陵王》、《春鶯囀〔zhuàn轉〕》、《柘枝》、《大渭州》、《踏搖娘》、《烏夜啼》、《安公子》、《玉樹後庭花》、《西河劍器》、《河滿子》、《綠腰》、《涼州》等歌舞音樂百戲,都曾由教坊藝人排練並在宮中演出,很受官方重視。

唐燕樂中“法曲”的興盛則與宮廷另一音樂機構“梨園”的建立有重大關係。

梨園是唐玄宗在內廷設置的音樂歌舞教習場所,因地點設在宮廷禁苑果木園圃“梨園”而得其名。親自着手梨園建制的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國封建社會以皇帝身份露臉的一位多才多藝音樂家,他“洞曉音律”,“凡是絲管,必造其妙”,又能“製作調曲”,“隨意即成”,就連古代大音樂家夔和師曠“也不能過也”。唐玄宗“酷愛法曲”,開元二年他從坐部伎弟子中選調300人到梨園教習,親自擔任音樂教練,凡“聲有誤者”,他“必覺而正之”,這些藝人也因此而被稱為“皇帝梨園弟子”。此外,他還從宮女中選調出數百人居住在宜春北院學習音樂歌舞,這些樂伎也被稱為“梨園弟子”。梨園機構中還專設有“小部音聲”30餘人,此即少年兒童音樂班子,由15歲以下孩童組成。梨園排演的節目主要是法曲,這些法曲又主要是唐玄宗的作品。

除宮中梨園外,在長安還設有“梨園別教院”;在洛陽設有“梨園新院”。前者學習法曲、排演新曲,人數約1000人左右;後者演奏一般俗曲,人數約1500多人,其中技藝優秀者,便被抽調入教坊。

唐代的教坊和梨園造就出了一批優秀的音樂舞蹈表演人材,不僅為盛唐各民族樂舞的發展和繁榮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時因優秀藝人交替代謝流散民間,對中國世俗音樂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白居易《琵琶行》所吟“老大嫁作商人婦”的那位婦女的藝術生涯,就屬於這樣的典型事例。

在唐代,“教坊”的設立是用來做什麼的?

唐代的宮廷音樂機構稱為“教坊”,同時還有朝廷命官轄屬的大樂署。教坊是宮廷的娛樂機構。玄宗時設立御用歌舞音樂機構專習法曲,因設立禁苑梨園而被人稱為“梨園”。唐玄宗本人精通音律,常親臨教正。

教坊司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明朝教坊司主要是用來接收犯罪或者被抄家大臣家屬女眷的地方。

進了此地後,要被充當官妓,毫無可言,命運很是悽慘,所以沒有女性願意去。教坊司起初很高雅,後期逐漸發展為官妓所待場所。

教坊司這個機構,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的漢代樂府,是一個用來製作詩歌類型等雅樂的高雅場所,就像我們熟知的《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辭》等。又因在北魏時期,朝廷制定了一種樂籍制度,也就是將罪臣或者戰俘等人家中的女眷,以及其後代,納入樂籍之中,並從事相當於戲子性質的工作。

名字的衍變

到了唐朝,樂府與樂籍制度相結合,發展成為教坊,最後在明朝時期,被正式改名為教坊司。明代教坊司,是國家性質的機構,主要有兩大作用,其一是培訓歌舞樂器類技藝,以及為宮廷進行各類演出事宜。其二是管理教坊司中的官妓。

由於教坊司中女性的來源,通常都是官宦家的女眷,因此在琴棋書畫等方面,多少都有才藝,只需要簡單培訓即可上崗。有關明代教坊司,比較有名的是秦淮河畔的官妓,被稱為秦淮八豔。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教坊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