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三的誓言

來源:趣味經驗館 2.91W

路易十三的誓言

路易十三的誓言一般指路易十三世的宣誓。

這幅畫描繪的是路易十三跪坐在雲端的聖母面前表示對宗教的虔誠的情景。

畫中的路易十三雙手向聖母獻上他的王冠和王笏,意思是説如果他要作繼承人的話,他得放棄他的王冠和王笏。

這幅畫受到法國王室及保守勢力的極度讚賞。

路易十三的誓言又稱古騰堡誓言,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三於1614年在法國國民議會(即三級制議會)舉行的一場兩大貴族派系之間的爭辯中發表的著名誓言。

這場爭辯主要圍繞著國王和國民議會之間的權力分配問題,貴族要求確認議會對國王權力的限制,並保持他們自己的特權地位。

而路易十三則要求確認他的絕對王權,拒絕議會的限制。

最後,在國王的威脅下,貴族們被迫接受了路易十三的誓言。

誓言內容如下:

“我宣佈,我是國家,國家就是我。

議會是我的建議會,只是討論問題的機構,而是我下令給予實行的機構。

我要執行此權力,並不因為我説出來了而有所改變。

此誓言強調了絕對主義的思想,並使路易十三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具統治力量的國王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路易十三世的宣誓的基本信息

【畫作名稱】《路易十三世的宣誓》又譯 《路易十三的誓願》

【創作者】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法國)

【題材】宗教

【規格】421×262釐米

【材質】 布 油彩

【現藏地】:法國 蒙特斑大教堂藏

路易十三世的宣誓的作家簡介

安格爾,法國畫家。1780年8月29日生於蒙託邦,1867年1月14日卒於巴黎。古典主義畫派的最後代表。他代表保守的學院派,與當時新興的浪漫主義畫派對立,形成尖鋭的學派鬥爭。他的繪畫吸收了15世紀意大利繪畫、古希臘陶器裝飾繪畫等遺風,畫法工緻,重視線條造型,尤其擅長肖像畫。早年入圖盧茲學院,6年後在J.-L.大衞的畫室工作。1801年以《阿伽門農的使者》一畫獲羅馬大獎。此後到羅馬學習和工作近20年,其間曾任羅馬法蘭西學院院長。1824年回國為蒙託邦教堂繪製《路易十三的誓願》,翌年被選為皇家美術院院士。由於他在繪畫方面的傑出貢獻,蒙託邦市在1863年授予他黃金桂冠稱號。

《三個火槍手》的故事梗概

《三個火手》故事內容是沒落貴族出身的達達尼昂到巴黎投軍,加入國王路易十三的火手衞隊,和其他三個火手成為好朋友。

他們為了保護王后西班牙公主安娜·奧地利的名譽,抗擊紅衣主教黎塞留,擊敗黎塞留設置的重重障礙,前往英國,從白金漢公爵那裏取回王后的鑽石,挫敗了黎塞留挑撥國王和王后的陰謀。

《三個火手》的主要文學成就,在於它塑造了一系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達達尼昂的機智勇敢、重朋友之情;阿託斯的處事老練、嫉惡如仇;波託斯的粗魯莽撞、愛慕虛榮,阿拉米斯的舉止文雅、靈活善變。

米萊狄的年輕美貌、心狠手辣,紅衣主教的深不可測、陰險奸詐;博納希厄太太的純真善良以及她丈夫的愚昧可笑的性格都活生生地躍然於紙上,表現得恰到好處,淋漓盡致,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向人們展示了當時法國社會的宏偉畫卷。

擴展資料:

《三個火手》,又譯《三劍客》、《俠隱記》,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之一。該書曾五次被翻拍成電影作品。故事主角為達達尼昂,三個火手分別是阿多斯,波爾多斯,和阿拉密斯。

這部歷史小説以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三朝代和權傾朝野的紅衣主教黎塞留掌權這一時期的歷史事實為背景,描寫三個火手阿多斯、波爾朵斯、阿拉宓斯和他們的朋友達爾大尼央如何忠於國王,與黎塞留鬥爭,從而反映出統治階級內部勾心鬥角的種種情況。小説時間起止是1624-1628年。

大仲馬被稱為寫作的奇才,他沒有家學淵源,也沒有受過特別的寫作訓練,21歲闖巴黎之前,甚至沒有聽説過拉辛、高乃依等作家的名字。在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他湧泉般地噴出了80多部小説及大量的劇本、遊記。

“大仲馬學”從來不是一門“顯學”。在他的作品中,小説《三個火手》、《山伯爵》、《瑪戈王后》等,幾乎被譯為世界所有文字;話劇《亨利三世及其宮廷》、《安東尼》一上演就引起轟動,成為19世紀法國話劇改革的先聲。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三個火手

三個火槍手講的是什麼故事?

三個火手》故事內容是沒落貴族出身的達達尼昂到巴黎投軍,加入國王路易十三的火手衞隊,和其他三個火手成為好朋友。

他們為了保護王后西班牙公主安娜·奧地利的名譽,抗擊紅衣主教黎塞留,擊敗黎塞留設置的重重障礙,前往英國,從白金漢公爵那裏取回王后的鑽石,挫敗了黎塞留挑撥國王和王后的陰謀。

《三個火手》的主要文學成就,在於它塑造了一系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達達尼昂的機智勇敢、重朋友之情;阿託斯的處事老練、嫉惡如仇;波託斯的粗魯莽撞、愛慕虛榮,阿拉米斯的舉止文雅、靈活善變。

米萊狄的年輕美貌、心狠手辣,紅衣主教的深不可測、陰險奸詐;博納希厄太太的純真善良以及她丈夫的愚昧可笑的性格都活生生地躍然於紙上,表現得恰到好處,淋漓盡致,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向人們展示了當時法國社會的宏偉畫卷。

擴展資料:

《三個火手》,又譯《三劍客》、《俠隱記》,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之一。該書曾五次被翻拍成電影作品。故事主角為達達尼昂,三個火手分別是阿多斯,波爾多斯,和阿拉密斯。

這部歷史小説以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三朝代和權傾朝野的紅衣主教黎塞留掌權這一時期的歷史事實為背景,描寫三個火手阿多斯、波爾朵斯、阿拉宓斯和他們的朋友達爾大尼央如何忠於國王,與黎塞留鬥爭,從而反映出統治階級內部勾心鬥角的種種情況。小説時間起止是1624-1628年。

大仲馬被稱為寫作的奇才,他沒有家學淵源,也沒有受過特別的寫作訓練,21歲闖巴黎之前,甚至沒有聽説過拉辛、高乃依等作家的名字。在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他湧泉般地噴出了80多部小説及大量的劇本、遊記。

“大仲馬學”從來不是一門“顯學”。在他的作品中,小説《三個火手》、《山伯爵》、《瑪戈王后》等,幾乎被譯為世界所有文字;話劇《亨利三世及其宮廷》、《安東尼》一上演就引起轟動,成為19世紀法國話劇改革的先聲。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三個火手

推薦於 2019-10-24

查看全部12個回答

《三個火手》的故事梗概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鐘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極速提問

188****8493 正在諮詢一個教育問題

5條評論

熱心網友5

沙發

查看全部5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三個火手故事梗概是什麼

三個火手又名《三劍客》是以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和手握重兵、權傾朝野的首相黎塞留紅衣主教的矛盾為背景,穿插羣臣派系的明爭暗鬥,圍繞宮廷裏的祕史軼聞,展開了極饒趣味的故事。書中的主人公少年勇士達達尼昂,懷揣其父留給他的十五個埃居,騎一匹長毛瘦馬,告別及親,遠赴巴黎,希望在同鄉父執的特雷維爾為隊長的國王火隊裏當一名火手。在隊長府上,他遇上阿託斯,波託斯和阿拉米斯三個火手,通過歐洲騎士風行的決鬥,四人結成生死與共的知己。 其時,國王路易十三,王后安娜·奧地利,以及首相黎塞留三分國權,彼此有隙。國王對達達尼昂幾次打敗首相部下暗自褒獎,而首相卻懷恨在心。恰逢安娜·奧地利王后的舊時情人英國白金漢公爵對她情絲未斷,王后便以金剛鑽墜相贈以表懷念。主教遂利用契機構陷,向國王屢進讒言,要國王派人組織宮廷舞會,讓王后配帶國王送給她的那條金剛鑽墜以正虛實。王后眼見舞會日期近,惶然無計,幸得心腹侍女波那瑟獻計設法,請達達尼昂幫忙相助。達達尼昂對波那瑟一見鍾情,頗相見恨晚,便不顧個人安危,滿口答應,在三個朋友的全力支持下,四人分頭赴英。經過一路曲折離奇的磨難,唯有達達尼昂如期抵達,向白金漢説明原委,及時索回金剛鑽墜,解救了王后的燃眉之急,粉碎了紅衣主教的陰謀詭計。 紅衣主教黎塞留對安娜·奧地利也早已有意,但一直未獲王后垂青。於是他妒火中燒,移恨於情敵白金漢公爵,利用新舊教徒的矛盾引發的法英戰爭,妄圖除掉白金漢以解心頭之恨。為達此目的,他網羅一批心腹黨羽,其中最得力的親信便是佳麗米拉迪。此女天生麗質,豔若桃李,但卻兩面三刀,口蜜腹劍,心狠手辣,毒如蛇蠍。達達尼昂為其美貌所動,巧構計謀,潛入內室,誘她失身。就在雲雨交歡之中,達達尼昂偶然發現米拉迪肩烙一朵百合花,那是當時歐洲女子犯罪的恥辱刑跡。隱藏數年的這個機密的暴露,使她對達達尼昂恨之入骨,不共戴天,幾次設陷阱暗害,但均未成功。 在以圍困拉羅舍爾城為戰事焦點的法英對壘中,黎塞留和白金漢各為兩國披掛上陣的主帥。黎塞留暗派米拉迪赴英卧底,乘機行刺白金漢;米拉迪提出以殺死達達尼昂為交換條件。她一踏上英國的土地,即被預先得到達達尼昂通知的温特勛爵抓獲,遂遭其軟禁。囚禁中,她極盡賣弄和花言巧語之能事,了温特勛爵的心腹看守費爾頓,後者自告奮勇救米拉迪出獲,並僥倖刺死了白金漢。米拉迪在歸法途中,巧進修道院,找到了受王后派人庇護的達達尼昂的波那瑟,將她毒死。達達尼昂、阿託斯、波託斯、阿拉米斯四位朋友晝夜兼程,苦苦追蹤,會同温特勛爵和一名劊子手,終於在利斯河畔抓到企圖潛逃比利時的米拉迪。六位仇人齊討共誅,揭開了米拉迪的老底:原來她早已遁入空門,但她不甘青春寂寞,了一個小教士與其同居。因敗壞教門清規,教士身陷囹圄,她也被劊子手——小教士的胞兄烙下了一朵百合花。教士越獄逃跑,攜帶米拉迪私奔他鄉,劊子手因受株連入獄,替弟頂罪。在異鄉,米拉迪嫌貧愛富,又拋棄了小教士,和當地一位少年拉費爾伯爵結婚,弄得後者傾家蕩產又棄他而去。拉費爾伯爵恨之切切,便化名阿託斯投軍,進了國王火隊,以慰失戀受騙之苦。米拉迪逃到英國,騙取温特勛爵伯兄之愛成婚,並生有一子。但為了獨佔丈夫及兄弟之遺產,她又謀害了第二個丈夫。她罪惡累累,人怨,當即在利斯河畔被殺正法。至此,達達尼昂、阿託斯、波託斯、阿拉米斯、温特勛爵和劊子手各自都報仇雪恨,了卻夙願。 黎塞留得知心腹米拉迪遇害一事中,達達尼昂是主謀,便命親信羅什福爾將他捉拿。達達尼昂不卑不亢,坦言相陳,明示原委。黎塞留見他視死如歸,義勇無雙,少年有為,深為感動,非但不加罪行誅,反而擢升其火隊副官。阿託斯、波託斯、阿拉米斯三人或歸鄉里,或娶孀婦,或皈教門,萍飄絮飛,全書就此結局。

51贊·1,234瀏覽2016-04-08

三個火手的內容梗概

《三個火手》是法國十九世紀作家大仲馬1844年出版的小説Les Trois Mousquetaires,又譯作《三劍客》或《俠隱記》。故事內容是沒落貴族出身的達達尼昂到巴黎投軍,加入國王路易十三的火手衞隊,和其他三個火手成為好朋友。他們為了保護王后西班牙公主安娜·奧地利的名譽,抗擊紅衣主教黎塞留,擊敗黎塞留設置的重重障礙,前往英國,從白金漢公爵那裏取回王后的鑽石,挫敗了黎塞留挑撥國王和王后的陰謀。

6贊·168瀏覽2016-05-06

求《三個火手》作者簡介+故事梗概,300字左右,急求!!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père,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文學界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上半期浪漫主義作家。於1802年7月24日生於法國的維勒-科特萊(靠近巴黎),為黑白混血。同為著名作家的小仲馬是其與一個所生,其晚年時曾説,兒子是其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祖父安東尼-亞歷山大·達維·德·拉巴葉特里侯爵曾在法國任職炮兵總軍需官;1760年移居聖多明各(即現在的海地)。1762年3月27日 ,一個名叫塞塞特·女黑奴仲馬的為他生下一個男孩,取名托馬-亞歷山大,即大仲馬之父,受洗時用母姓仲馬。 內容梗概:   《三個火手》是法國十九世紀作家大仲馬1844年出版的小説Les Trois Mousquetaires,又譯作《三劍客》或《三銃士》。 《三劍客》於1843年3月至1844年7月在巴黎《世紀報》上連載,法國文學批評家阿爾梅拉在《亞歷山大仲馬和〈三劍客〉》一書中指出:「三位才華大相逕庭的作家共同寫出這部小説:庫爾蒂茨制訂了梗概和情節;馬凱擬了初稿;仲馬賦予它生動的敍述、對話、風格與生命。」。1907年中國的伍光建翻譯為《俠隱記》,多有刪節,後來李青崖從法文譯出全書,取名《三個火手》。 故事內容是平民出身的達達尼昂到巴黎投軍,加入國王路易十三的火手衞隊,和其他三個火手成為好朋友。他們為了保護王后奧地利的安妮的名譽,抗擊紅衣主教黎塞留,擊敗黎塞留設置的重重障礙,前往英國,從白金漢公爵那裏取回王后的鑽石,挫敗了黎塞留挑撥國王和王后的陰謀。

15贊·603瀏覽2016-10-06

《三個火手》內容梗概

劇情簡介   法國王后奧地利的安娜,因把自己的項鍊送給英國情郎白金漢公爵,最後被紅衣主教黎塞留抓住把柄,她在生日宴會那天戴上國王給她的這條項鍊,企圖讓她姦情敗露,從而借國王路易十三之手除掉她,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和榮譽,這個女人派人送信去給情郎,索要項鍊,又派四個特雷維爾隊長的火隊隊員,前往英國追討.   她之所以信任他們這些來自紅衣主教的手下,最主要因為王后的忠實而美麗的女僕波那雪太太 ,又名康斯坦絲。   一天,波那雪太太帶着王后的情書悄悄溜出凡爾賽,紅衣主教知道她是皇后的人,就派人刺殺她,火隊隊長達達尼昂剛好是波那雪太太的房客,達達尼昂聽到了樓下打鬥和呼救的聲音,就衝下去救了她,並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雖然她一再逃避,不想讓不相干的人知道她的行動,但後來達達尼昂猜透她的身份,以此她與自己相愛.康斯坦絲很高興,就把他介紹給皇后。   紅衣主教也不甘示弱,面對政敵派出的特種部隊,他派了一個羅斯福伯爵去刺殺他們,可惜先後三次被達達尼昂打敗,最後伯爵被關進巴士底獄.主教又派了一個更美麗的女間諜 名喚米拉蒂,去勾引達達尼昂。並且非常成功。達達尼昂毫不猶豫就咬鈎了,並幾乎徹底忘記了過去的愛人波那雪太太。   可惜,非常不幸,這個更美麗的女間諜雖然很可能改變達達尼昂的決心,可她卻惹怒了她無數個前任丈夫之一的,也是這次行動的另一個火手---達達尼昂的好朋友阿託斯.並且堅決要與前妻的主人紅衣主教決裂.   阿託斯決心將她殺死,他請來一個劊子手想用私刑了結自己的恥辱,雖然達達尼昂捨不得這個女人,但為了兄弟情義,最後達達尼昂只好答應不插手。   考慮到阿多斯在無數個日日夜夜所忍受的屈辱和仇恨的煎熬,他因信任和愛情而受到的欺騙,達又怎麼忍心再背叛他忠實的兄弟來增加他的痛苦,當然,這個劊子手也是米拉蒂的丈夫,劊子手死去的修道士弟弟也是,所以,丈夫們同仇共慨地殺害了的米拉蒂,(這件事讓阿多斯在續集中非常內疚和悔恨)   於是,最後他們成功地搶回了項鍊.白金漢公爵卻死在獄卒手上,因為米拉蒂生前曾勾引了那個獄卒,命令他去殺死那個英國人,另一方面,她的情敵博納希厄太太也被軟禁在修女學校,最後死在米拉蒂的手裏.   結局:   王后非常高興地戴上項鍊,參加她丈夫的生日宴會,路易十三也很高興,他以為他老婆很愛他,對他很忠實.紅衣主教很生氣,但也只好裝出高興的樣子為國王和王后祝福。   而火手們則因為他們倒戈相向的行徑而被他們的主人紅衣主教,失去了仕途,從此各奔前程。   而背信棄義的皇后 奧地利的安娜 則由於此事牽扯到自己的隱私,而在所有公開場合避開火手們,並且拒絕接見他們,她裝得好像從來沒有這回事,直到二十年後她又遇到麻煩,才想起有這4位英雄。   火手們的去向:   阿多斯回到自己的莊園,過着隱居的生活,不久,收養了雪弗拉斯夫人的私生子,因為他不確定那是不是他的親兒子,所以一直以叔侄相稱。   波多斯娶了他的醜陋的肥婆,並得到了她的遺產,每天釣魚,打獵,和農奴鬥嘴,感慨生活的無聊。   阿拉密斯正式加入了教會,但他很快看透了教會成員假仁假義的偽善的嘴臉,於是唾棄他們,每天以修道士的身份做幌子,到處和人決鬥比劍,並積極參與鬥爭,還同時擁有雪弗拉斯夫人(她同時是阿多斯的人)和隆格維爾夫人(她和親弟弟)作為他的。而他這兩個分別是兩個相互敵對的勢力。   達達尼昂則完全過着頹廢墮落的生活,每天酗酒,決鬥,做些小任務,追憶往事,他把一個叫馬德萊娜的客棧女老闆發展成他的,並長期蝸居在她的客棧裏。他的理想是當個火隊的小隊長,可惜十幾年都沒有成功。   但很快,他們會在《二十年後》重新相遇。   ——————————————————————————————————   這本書主要記敍了四個火手與一個女人--米拉迪,紅衣主教--黎塞留,鬥智鬥勇的故事.其中不乏宮廷內部的權利鬥爭,及腐朽的社會風氣的描述,可以説展現了當時法國個個階層的生活.然而最可笑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明爭暗鬥,實際上只是幾個情人間的爭風吃醋.不過其中令讀者印象最深刻的,相信應該是四個火手之間千金難求的珍貴友誼.尤其是四個朋友默認的那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口號吧!   後來的故事   正如開頭所説,王后利用完三個火手後,就徹底了他們,把他們完全忘了, 並且和她的新情夫紅衣主教馬薩林過着快樂的生活,但後來被他利用來政變,下場很淒涼.   國王衞隊長達達尼昂過着窮困潦倒的生活,有一個水性楊花的女房東叫馬德萊娜的,一直很關照他.最後就屬於他了.   阿託斯回到莊園,親手帶大他和斯芙萊絲夫人的私生子.   波爾多斯從他肥醜的——訴訟官老婆那裏繼承了一塊領土,但每天很鬱悶,渴望新的冒險,和那些下人無法合得來.   阿拉米斯去修道院,但他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平靜,看透了那幫偽善而奴態的教會人士以後,他變得更追求自己過去的輝煌,每天尋釁找茬與人決鬥,同時有一羣貴婦是他的.其中包括阿多斯的斯芙萊絲夫人,還有大親王的同時也是大親王的姐姐隆格維爾夫人.   那位殺死米拉迪的劊子手本來是她的英國丈夫的兄弟;米拉迪第二個丈夫的弟弟,即温特勛爵,由於米拉迪為了她丈夫的財產毒死了他,不讓米拉迪的兒子(摩爾東特)繼承他們家族的財產與姓氏,並把他趕出家門,使他流落街頭。摩爾東特從此下決心報復,幾經波折,最後死在阿託斯的刀下。

62贊·4,928瀏覽

三個火手的內容梗概

路易十三時期的法國風雲變幻,大仲馬以此為契機,完成了這部波瀾壯闊的不朽名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誓言,更是讓人感受到刀光劍影中的愛與恨,忠誠於背叛的痴纏

20贊·728瀏覽

正在加載

評論

5163

安格爾的《泉》是什麼主義的代表

安格爾 Ingres

(1780-1867),法國畫家,父親是裝飾雕刻家、皇家美術院院士。六歲學習繪畫音樂雕刻,一生都是拉斐爾的粉絲。17歲因繪畫成績優異被拿破崙免除兵役。到羅馬深造,成為意大利古典藝術的崇拜者40歲的安格爾移居佛羅倫薩,四年後由於為故鄉畫了一幅《路易十三的誓言》而回到巴黎,意外地受到歡迎並被選入皇家美術院院士,可悲的是他的古典主義風格作品仍遭冷遇,無奈再度回到羅馬,他説:“巴黎對我有敵意,我決心離開這裏,尋求安寧,我爭取到了做羅馬學院院長的任命,去代替維爾涅。”61歲的安格爾在羅馬的藝術活動取得成功,這次載譽回到巴黎,法國為了彌補過去對他的冷落,這次組織了有426人蔘加的盛大宴會,還受到法王的歡迎款待。68歲那年他獲得第二共和國美術委員稱號,且成為沙龍評審委員之一,掌握了美術評選大權,在美術界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70歲時榮任皇家美術學院院長,還獲得元老院參議員的稱號,故鄉贈給他黃金花冠,安格爾的晚年是在光榮和輝煌中度過的。

《泉》大概在意大利佛羅倫薩時就開始醖釀了,那是在1820年的事,為什麼事隔36年後才最終完成此稿呢?這還得從他的學生保羅?巴爾澤和亞歷山大?德戈弗兩人説起。最初在安格爾心中構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師們在畫維納斯時的願望,他早在1807年就畫過一些草圖,後來不滿足前人已畫過的“維納斯”樣式,企圖使形象更單純化。有人認為這幅畫最初是由上述兩個學生協助完成的。

安格爾經常在同一主題或構思中進行復制,有時花上幾年甚至幾十年工夫。二十六年以後,當他已是七十六歲高齡時才畫完此畫。

安格爾説,曾有五個商人爭相購買此畫,鬧得不可開交。

1857年,《泉》被迪麥泰爾伯爵收購,成為私人藏畫品。後根據這位伯爵的遺囑,他的家屬於1878年將此畫贈給國家,終於成為巴黎盧浮宮內又一鎮館之寶。

1856年象徵“清高絕俗和莊嚴肅穆的美”

的最傑出的作品《泉》的誕生,標誌着安格爾藝術達到光輝的頂峯。《泉》也是西方美術史上描寫女性人體的優秀作品之一。

他在處理輪廓邊線時,始終本着虛--實--虛--實進行,這一 方面是為了空間感和立體感的需要,同時,更體現了一

種節奏感,從最高的右肘向至最下面的右腳為止:強---弱---強-- -弱,清晰——模糊——清晰——模糊,這樣就產生了美感。

這幅畫的姿勢,從最高點肘關節開始,向下穿過頭部,上身到右邊的臀部,再向下走,直到左邊的腳,是一

根長長的s形曲線!從右手的手臂向左延伸,通過優美的左手指托住了瓶,然後 這一

條線非常流暢地從瓶口的水直瀉而下。此畫重心在左腳上,因此身體的兩邊曲線是不一樣的。左邊較平緩,右邊曲的厲害些,尤其是右邊的腰和骨盆處。這些都體現了變化和統一的規律。

他在這幅畫上展示了可以得到人類普遍讚美的美的恬靜、抒情和純潔性。安格爾筆下的這個少女純潔,典雅,恬靜,健康,美麗,充滿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朝氣。畫面左下角那朵含苞未放的雛菊下是她的象徵。頭頂上的綠葉,腳下明淨如鑑的潭泉,幽靜的山都增加了這幅畫的意境。從這幅畫裏,人們感到的是一個寧謐,幽靜的抒情詩般的境界,心靈得到慰藉,感情得到昇華的崇高境界。《泉》使人聯想到山泉,聯想到生命的源泉,聯想到少女的純潔……《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體的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出色地表現了少女的天真的青春活力。有一位評論家參觀了《泉》後説:“這位少女是畫家衰年藝術的產兒,她的美姿已超出了所有女性,她集中了她們各自的美於一身,形象更富生

氣也更理想化了

關於《泉》是有個故事的,後來有人讓模特擺一模一樣的姿勢,拿個一樣的水罐,發現右臂是夠不着的。説明畫家在畫這幅畫的時候,有意將右臂加長了。這並不影響她的美麗!

淺析安格爾的繪畫題材和繪畫特點 安格爾的作品泉的繪畫特點

十九世紀是法國繪畫的輝煌時期,其主流是由學院派掀起的新古典主義繪畫運動。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是新古典主義學院派的領導人,他繼大衞之後將古典主義推向新的階段,在理論和實踐中進一步確立了古典主義。安格爾畫風線條工整,輪廓確切,色彩明晰,構圖嚴謹,極力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一、安格爾的繪畫題材

  安格爾作為古典主義學院派大師,留下了豐富的作品。其創作主要包括歷史畫、女性人體畫和肖像畫。

  (一)歷史畫

  安格爾受學院派正統影響,積極創作歷史畫,並自稱是“歷史畫家”,歷史畫代表作有《朱庇特與特提斯》《路易十三的誓言》《荷馬的禮讚》等。這些畫作極力追求莊嚴、典雅的古典主義藝術形式。在安格爾的歷史畫中體現其對拉斐爾的強烈的崇拜。《路易十三的誓言》在構圖和聖母人物形象的刻畫方面都受到了拉斐爾《西斯廷聖母》的影響,極其相似。他的另一畫作《荷馬的禮讚》則模仿了拉斐爾《雅典學院》。

  由於安格爾強調對形式的追求、“為藝術而藝術”,對法國人民的鬥爭和命運並不關切,其歷史畫中人物形象臻於完美但缺乏鮮活的個性,缺乏借古諷今的積極作用。《洛哲營救安吉莉卡》曾遭到批評——“過分注重細節的精雕細刻和畫面工整,在這幅畫中,人物形象十分呆板,動作也比較僵硬,失去了題材中原有的而顯得做作,甚至連龍頭形象都酷似面具”。

  (二)肖像畫

  安格爾的肖像作品為十九世紀肖像藝術做出了傑出貢獻。安格爾注重服飾和環境的質感以及主題人物的細節刻畫,整體和諧而華美,《裏維耶夫人肖像》《皇座上的拿破崙》《卡洛琳娜·裏維埃小姐》等作品,人物外形肖似、手法嚴謹、畫風典雅。

  除油畫之外,安格爾的肖像素描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他以精確、流暢的線條刻畫形象,準確而生動。這些素描充分展現了安格爾對線條的敏鋭而熟練的駕馭能力,“安格爾使用的雖然是單線,卻從不給人以單調的感覺。他通過輕重緩急、虛實變化的整體處理,賦予單線以極大的表現力,巧妙地傳達出各種對象的不同質感和體積感。”

  (三)人體畫

  安格爾的畫作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女性人體畫,而且在他的歷史畫中,也出現了眾多女性人體。安格爾對女性胴體的描繪相當細膩的,波特萊爾曾説:“當安格爾的天才同青春的美麗妖嬈爭豔時,他的幸運和強有力往往是空前的。肌肉、曲線、酒窩、柔韌的皮膚——所有這些,我們都可以在他的油畫上看到。”安格爾有大量優秀的畫作,如《瓦爾品鬆的浴女》《土耳其宮女》《大宮女》《泉》等。這些畫作中的女性體態勻稱、神態寧靜,畫面色彩柔和、筆法細膩且趣味典雅。

  安格爾最著名的女性人體作品是《泉》,是他晚年完成的,與他中年時所作的《海上出來的維納斯》在體態上十分相似,但構圖和色彩都簡化了不少,體現安格爾在不同時期精神表達的變化和藝術追求的提高。

  二、安格爾繪畫特點分析

  安格爾是古典主義的最後一位領導人,他固守古典主義美術理念,強調線條、素描和造型。

  (1)平穩的構圖。“古典主義的作品是建立在一種單純而穩定的構圖之上,對稱是平衡畫面的總則,古典主義油畫中最大的特徵是三角形構圖。”利用幾何學的嚴格和科學透視的運用,古典主義繪畫,尤其是油畫,講求利用三角形構圖實現穩定的畫面感。安格爾畫作中經常採用三角形的構圖方式,如模仿拉斐爾構圖風格的《荷馬的禮讚》和《路易十三的誓約》,以及《朱庇特與泰提斯》等,這些作品都呈現出一種平穩而和諧的畫面感。

  (2)精準而優美的線條美。線條和色彩是安格爾和德拉克洛瓦爭論的焦點,安格爾終其一生都在強調線條和素描的表現力和重要性,而貶低色彩的作用。

  安格爾稱素描為“高度的藝術誠實”,認為“除了色彩,素描是包羅萬象的。”正如在前面所談到的,安格爾在素描上頗有造詣,主要體現在線條的精準和熟練上,他認為失去了線條的精準就是“虛構人物和虛偽的感情”。安格爾在油畫中也利用線條給作品注入了生命,在肖像畫中對服飾、環境及神態的細緻刻畫,在人體畫中對女性體態細膩且富有彈性的描繪,都是安格爾用線條表現出的張力和感染力。

  (3)微妙的色彩。古典時期的繪畫,冷暖色彩變化十分微弱,缺乏色彩對比關係,色彩僅僅是素描的附屬物。安格爾説,“色彩是裝飾繪畫的,打個比方,它不過象個宮廷小姐,僅僅對藝術的真正完美起些促進作用,所以她往往顯得格外迷人一些。”在安格爾的繪畫中一般沒有強烈的色調和明暗色彩的對比,色彩淡雅明淨。

  安格爾將色彩視為從屬物並不意味着不善使用色彩,他在《安格爾論藝術·談色彩》中就對色彩的使用進行了大量説明,諸如“有閃光的白色織物就會影響黝黑的、帶有橄欖色調的人的膚色,特別要善於鑑別柔和的金與冷色調子之間、人體身上意外的色調與局部性的色調之間的關係”等等,可見他對於構造色彩的和諧有着深刻思考。安格爾作品的色彩不會帶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但其寧靜而微妙的色彩奠定了整體和諧的基礎。

  安格爾作為新古典主義最後一面旗幟,將古典主義的繪畫原則和技巧發揮到極致,創作了眾多優秀作品。他強調線條、素描和造型,在這三方面極力雕琢,創造出典雅華麗的作品,而他所追求的理想美和永恆美在其畫作中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楊孝鴻.安格爾與德拉克洛瓦[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5。

  [2]紀學豔.安格爾畫傳[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年

  [3]陳世寧.西方美術通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作者簡介:冉 晨(1992-),女,湖北咸豐人,現為武漢大學文學院本科生,攻讀對外漢語專業。)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安格爾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安格爾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 AugusteDominigue Ingres,1780—1867)法國著名古典主義繪畫大師。1797年入巴黎達維特畫室學習。1806年,安格爾在意大利滯留十八年之久。在此期間,他崇尚藝術的原始風格,認為“藝術發展早期階段的那種未經琢磨的藝術,就基礎而論,有時比臻於完美的藝術更完美。”後來他決定“通過希臘人和拉斐爾的媒介去研究自然”,以古希臘藝術大師和拉斐爾的眼光去觀察再現對象,開闢新古典主義藝術道路。他埋頭致力於藝術創作,不停地把作品送往巴黎展覽會上展出,1824年《路易十三的誓言》作品獲得法國榮譽團勛章。從意大利返回巴黎後,他被選為法蘭西美術學院院士。此時,安格爾已被公認為法國古典主義、 “學院派”的主要代表。在藝術上與新興的浪漫主義形成了尖鋭的對立。

安格爾主張: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藝術是藝術創作的規範、藍本,而他自己就是以這種“純真美術的保護人”資格來反對美術的“毀滅者”——浪漫主義提出的藝術原則。安格爾的文藝美學主張主要表現在他的書信與談話中,後來輯為《安格爾論藝術》。他認為繪畫藝術首要的是精確的寫實性,它“取決於作者的豐富的素描知識;撇開絕對的準確性,就不可能有生動的表現。”他論述藝術美,特別強調美以真為基礎,他説: “要把美隱藏在真實之中。” “當它酷似造化到這種程度,以致把它當成自然本身了時,才算達到高度完美的境地。”為了達到這樣的美學理想,安格爾説: “要創造藝術作品,首先應以大自然為典範,並且忠誠地去臨摹它”。 “世界上不存在第二藝術,只有一種藝術,其基礎是:永恆的美和自然。”只有在對自然把握中才能獲得古典藝術的造型美,美寓於自然之中。

與此同時,安格爾主張要對對象的外在形體變化上進行分析,應儘量避免用方形的或帶稜角的輪廓,必須使形體圓潤,因為曲線的柔和,會在人們的視角與心理的感覺上不受任何阻力,而引起舒適的 *** 。安格爾把繪畫色彩看成是次要成份。他説魯本斯和凡·代克這樣畫家之所以能“娛人耳目”,因為他們是“謊言學派色彩家”。他的著名口號是“藝術的寫實在於線條。”

一個女人右手託着一隻罐子的畫

《泉》。布面油畫,法國畫家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Auguste Dominique Ingres)傑出的新古典主義美術畫家,作於1856年。163×80cm(一説為164×82釐米),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 盧浮宮過橋便是)藏,為西歐美術史上描寫女性人體的優秀作品之一。《泉》大概從1830年安格爾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逗留期間就開始醖釀,但一直沒有完稿。最初在安格爾心中構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師們在畫維納斯時的願望,他早在1807年就畫過一些草圖,後來不滿足前人已畫過的“維納斯”樣式,企圖使形象更單純化。26年以後,當他已是76歲高齡時才畫完此畫,據説曾有助手幫他繪製,如有人認為這幅畫最初是由他的兩個學生保羅·巴爾澤和亞歷山大·德戈弗協助完成的。安格爾一生在素描上下過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當面對模特兒時,他的現實主義真知灼見才顯現出來。《泉》,(1856年)是安格爾最著名的畫作之一。為了創作好這幅作品,安格爾竟醖釀了36年的時間。它通過一個抱罐倒水的少女形象,表現了畫家終身追求的古典美。這幅作品的動人之處,還在於它匠心獨具地表現了少女的純潔,在畫面上創造出了一種恬靜、思雅和抒情詩般的意境。實際上,畫中少女上肢的姿態並不符合人體的動態規律。安格爾為了使少女的動態看起來更美,為她編造了這樣一個不可能存在的動作。這幅作品對於水的表現非常神奇。從水瓶中傾瀉而出的泉水是寧靜的畫面上最具動態的因素。但經過畫家的巧妙處理,飛瀉的清泉非但沒有打破畫面的寧靜感,還使之平添了一種流動的韻律。《泉》內容為年輕的拿着壺罐讓水倒出來,其中展示了可以得到人類普遍讚美的美的恬靜、抒情和純潔性。《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體的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少女的肌肉因安格爾美麗柔緩的曲線而更具魅力,色彩運用非常柔和而富於變化。有一位評論家參觀了《泉》後説:“這位少女是畫家衰年藝術的產兒,她的美姿已超出了所有女性,她集中了她們各自的美於一身,形象更富生氣也更理想了。”背景安格爾一生中在素描上下過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當他面對模特兒時,他的現實主義真知灼見才特殊地顯現出來。他曾説:“標準的美——這是對美的模特兒不間斷觀察的產物”,還認為:“一幅畫的表現力取決於作者的豐富的素描知識;撇開絕對的準確性,就不可能有生動的表現。掌握大概的準確,就等於失去準確。那樣,無異於在創造一種本來他們就毫無感受的虛構人物和虛偽的感情。”這位古典主義繪畫的末代風流畫家,吸收文藝復興時期前輩大師的求實的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發揮到爐火純青的境地。這裏所不同的只是,像馬薩卓、米開朗基羅、喬爾喬奈等大師的體現的是一種充滿人性的時代理想,而安格爾在上所寄予的理想,則是“永恆的美”這一抽象概念。究其實,乃在於尋求以線條、形體、色調相諧和的女性美的表現力。這在他那些描寫土耳其宮女的畫上尤為明顯。晚年,安格爾畫了這一幅《泉》,則進一步反映了畫家對美的一種全新觀念,那就是他深深覺得用精細的造型手段創造一種抽象的古典美典範的必要性。76歲高齡的安格爾,終於在這一幅《泉》上,把他心中長期積聚的抽象出來的古典美與具體的寫實少女的美,找到了完美結合的形式。安格爾經常在同一主題或構思中進行復制,有時花上幾年甚至幾十年工夫。例如,他的一幅《羅哲與安吉莉卡》有兩幅複製,均作於1841年。《保羅與弗朗切斯卡》有五幅複製,最早的作於1819年,其餘的分別作於1856年以後。有時,他在這幅畫上出現了在另一幅畫上曾經出現過的個別人物形象,比如《瓦爾平鬆的浴女》上的形象,再次出現在後來的《土耳其浴室》一畫上;在《授聖餐的聖母》中的聖母,是從另一幅《路易十三的誓言》一畫的構圖中搬來的,其中有一個天使的臉差不多和他的《土耳其浴室》上的一模一樣。這一幅《泉》(1856年作,現藏巴黎盧浮宮)基本上與《阿納底奧曼的維納斯》(1848年作,現藏法國尚蒂伊貢德美術館,畫的內容為從海水泡沫中誕生的女神,故此處畫的是維納斯從海水泡沫中升起,周圍有許多小愛神簇擁着)相雷同,僅具有微小的變化。此外,周圍一羣小天使形象被刪去了。這種創作特點過去有人認為是安格爾創作思想枯竭的表現,這樣説未免太武斷了些。當然,古典主義畫家除了畫模特兒很少到現實生活中去,但安格爾本人卻解釋為,這是使主題更接近自己的理想,形象更趨完美的一種求索精神的反映。歸屬當《泉》完成之後,畫家對人説:“同時出現了五個買主,有人簡直向我猛撲過來。他們爭執不休,我幾乎要讓他們抓鬮。”《泉》確實具有人們所向往的那種“純粹的美”的品質,儘管她是畫家深藏心底歷半個世紀的理想化身,一旦付諸畫布上,人們確為這位藝術家的鏤月裁雲之作而發出由衷的讚歎。1857年,《泉》被迪麥泰爾伯爵(也翻譯為為玖沙泰裏伯爵)收購,成為私人藏畫品。後根據這位伯爵的遺囑,他的家屬於1878年將此畫贈給國家,成為巴黎奧賽博物館內又一鎮館之寶。意義《泉》,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的作品,所謂的《泉》其實就是一個陶瓷小便池,而且這個小便池也不是杜尚自己製作的,而只是從商店買來,署上“R·Mutt”的標記,並冠以《泉》的名字而已。杜尚自己對這件作品的具體闡述為:“這件東西是誰動手做的並不重要,關鍵在於選擇了這個生活中普通的東西,放在一個新地方,給了它一個新的名字和新的觀看角度,它原來的作用消失了,卻獲得出了一個新內容。”1917年,杜尚將一個從商店買來的男用小便池起名為《泉》,匿名送到美國藝術家展覽要求作為藝術品展出,這一舉動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成為現代藝術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杜尚之所以把小便池命名為《泉》,除了它確實水淋淋的外表之外,也是對藝術大師們所畫的泉的諷刺。2004年,在英國藝術界舉行的一項評選中,《泉》擊敗現代藝術大師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和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金色瑪麗蓮》,被推選為現代藝術中影響力最大的作品,在這次評選中,64%的評委把票投給了杜尚的《泉》,而名列第二位的畢加索名畫《亞威農少女》只得到了42%的選票。《亞威農少女》被看作是立體畫派的開山之作,也一度被藝術界奉為現代藝術的第一部偉大傑作。杜尚的《泉》意在質疑人們關於何為藝術品的觀念:很少會有什麼東西去讓人們思考藝術實際上是什麼,或它是如何被表達的問題;他們只是假定了藝術要麼是繪畫,要麼就是雕塑。所以才會很少有人會將《泉》視為一件藝術作品。“這個小便器可能是件藝術品嗎?”在小便器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品的過程當中,名字的變化原來是如此的重要。正是這個名字的變化,變得不同尋常,使得人們審視物體的角度也發生改變。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便器,也就隨之被視為格調高雅的藝術。

一副著名的油畫,畫的是一個女人,雙手舉着一個罐子,舉過頭頂,胳臂彎曲,有清水從罐子裏流出,叫什麼名

這幅油畫作品出自安格爾的《泉》。

《泉》(spring),別名《春之仙女》,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於1830年至1856年所創作的一幅布面油畫,現藏於法國奧塞美術館。

該畫運用柔和並且富有變化曲色彩和柔美的曲線,表現出女性人體的古典之美。年輕的手拿陶罐,讓裏面的永緩緩地傾例出來,微屈的雙膝和因舉起陶罐所表現出的肌肉曲線營造一種典雅、純潔的脱俗之美。

安格爾(Ingres,1780—1867)大衞的學生,新古典主義的代表畫家。安格爾追求“絕對的美”,認為古希臘和拉斐爾的藝術是完美無瑕的典範,並認為造型的形式美才是繪畫的根本。

他推崇古典的藝術法則,強調理性原則,重視素描和線條的作用,忽視色彩的表現作用,並反對直接表達感情和想象。代表作有《路易十三的誓言》《荷馬的禮讚》《利維爾夫人像》《大宮女》《土耳其浴室》《泉》等。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在西方古典藝術家的眼裏,女性形象是他們普遍鍾愛的表現對象,米洛的維納斯,被奉為永恆的經典,代表愛與美的維納斯,即使雙臂殘缺仍不失為一種美;提香塑造了烏爾比諾的維納斯,達·芬奇塑造了好多女性形象,代表了古典藝術的典型形象……安格爾的題材並不多,甚至反反覆覆畫同一題材、使用同一造型——女性。

1830年,安格爾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逗留期間,開始為作品《泉》起稿創作,可是遲遲沒有完稿。直至1856年,76歲高齡的他才在助手亞歷山大·萊格菲和吉恩·保羅艾蒂安·巴爾澤的協助下完成此畫。

最初在安格爾心中構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師們在畫維納斯時的願望,企圖使形象更單純化的“維納斯”樣式。

介紹一些學院派繪畫大師給我吧!

1.雅克·路易·大衞(J.L.David 1748-1825)十八世紀末與十九 世紀初法國卓越的畫家,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出生於 巴黎商人家庭,少年時跟歷史畫家維恩學畫。18歲入皇 家繪畫雕塑學院,26歲以《安蒂奧赫和斯特拉尼卡》而 獲得羅馬獎,隨後與維恩去意大利訪問和學習。1780年 回國後創作了《貝利薩利乞求施捨》、《安德洛馬哀悼海克多》等,1784年成為皇家藝術院院士。1785年再次赴 羅馬完成《荷拉斯兄弟之誓》獲得成功,1789年創作 《護從官給布魯都抬來他兒子的屍體》。

1792年法國大期間他成為國民議會委員,贊成判處國王路易十六的死刑, 並積極參加活動。1793年創作了名畫《馬拉之死》(布魯塞爾美術館藏)。法國大到來時,大衞積極投身其中,為國民議會創作了不少繪畫。此畫便是其中一幅重要的歷史畫,題材取自畫家親眼所見的悲劇場面。。雅各賓派失敗後,他被捕入獄,後經畫家夫人與學生多方懇請, 最後獲釋。獲釋後立即創作完成了《薩賓婦女》。

1799年 拿破崙政變後被指定為畫家,畫了《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口的拿破崙》、《雷卡米埃夫人像》、《拿破崙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禮》、 《發旗》等,受到皇帝拿破崙嘉獎與授勛。波旁王朝復辟後,畫家被剝奪公民權和財產,逃亡國外,晚年從事教學和肖像畫,學生有熱拉爾、格羅、安格爾等。77歲逝世於布魯塞爾。

2.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1780-1867年 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古典主義畫家。父親是位雕塑家和室內裝飾畫家。安格爾從小學習繪畫和音樂,曾為生計參加過樂隊作小提琴手。1797年來到巴黎,進大衞的畫室繼續學畫。1805年畫了一組裏維埃爾家族肖像,以絕妙的技巧使人們讚歎不已。1806年去羅馬,在那裏一生活就是18年。 他一方面學習、臨摹古代大師的原作,一方面進行素描肖像和油畫創作。主要作品有《解開人面獅身像之謎的奧狄普斯》、《瓦爾鬆的浴女》、《大宮女》、《奧西安的夢》,以及《德沃塞夫人像》、《帕格尼尼像》等。1824年返回巴黎,在沙龍展出《路易十三的誓言》獲得成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