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節

來源:趣味經驗館 8.56K

四節

所謂“四節一環保”是指“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是住宅小區建設中的最高標準之一。具體説來就是以“建築節能、建築節地、建築節水、建築節材”和‘’保護環境‘’等標準作為要合理安排城市各項功能,促進城市居住、就業等合理佈局,減少交通負荷,降低城市交通的能源消耗的參照依據。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所謂的四大節是指那四個

春節

農曆除夕和正月初一春節(Spring Festival)為陰曆年,俗稱“過年”。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來源於古代”年”獸的傳説,據説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長下山禍害百姓。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百姓們為了對付這頭怪獸,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種風俗流傳至今,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習俗有: “小年”日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掃年、祭灶;大年三十貼門神、春聯、福字、窗花、年畫、掛千,吃年夜飯,放爆竹;正月初一到十五拜年。

清明

公曆4月4日或4月5日為我國法定節假日(2008年制定)——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沒過清明”的農諺。清明,別稱寒食,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故亦有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習俗。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Dragon-boat Festival),又名重陽,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説,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説是為了壓邪。

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Mid-Autumn Day)。起源於古代的對月崇拜、月下歌舞覓偶、拜土地神等習俗。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除了吃月餅以示“團圓”外,還有賞月,玩花燈,螃蟹宴,舞火龍等習俗,部分少數民族有祭月拜月習俗,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還流行着一種有趣的名為 “偷月亮菜”的傳情風俗。

中國四大節

中國四大節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指的中國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而成為一種情感內藴深厚的慶典的過程。傳統節日豐富的民俗、慶祝活動,凝聚着這一國家或民族穩定的心理、情感和祈盼。

中國傳統節日是一種文化現象、一種文化標誌和民族文化情感的認同和皈依,中國傳統節日藴含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國家法定休假的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這四個節日都各自充滿着深厚的文化意藴。

端午節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日期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四大節氣是哪四個

四大節氣分別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1、立春

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改歲、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長。廿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

2、立夏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交節時間在每年公曆5月05-07日。此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東南方,太陽黃經達45°。立夏,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3、立秋

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於每年公曆8月7-9日交節。此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陽到達黃經135°。

廿四節氣反映了四時“氣”的變化,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濕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4、立冬

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陽黃經達225°,於每年公曆11月7—8日之間交節。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乾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轉變。

擴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候、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每個節氣都表示着時候、氣候、物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

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藴含着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着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