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三道茶起源

来源:趣味经验馆 1.06W

白族三道茶起源

白族是中國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廣西和四川等省份。白族人喜好飲茶,其特色的三道茶更是受到了廣泛的認可。

白族三道茶又稱“白茶”,是由三種不同的茶葉混合而成的。這三種茶葉分別是大葉種茶、玉芽茶和野生菩提茶。因此,白族三道茶具有大葉種茶的鮮爽清香、玉芽茶的甜香和野生菩提茶的苦澀味道,綜合起來,口感豐富,十分獨特。

白族人在繁忙的家務勞動之餘,經常坐在一起品茶聊天,因此白族三道茶成為了族內的文化標誌。據說,白族三道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唐代。當時,一位白族武士在行軍途中疲憊不堪,無法入睡,便摘了一些茶葉泡開來飲用。他沒想到,這種茶葉的混合口感十分驚豔,於是便把這種茶葉帶回了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混合茶葉的飲用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最終成為了白族的傳統文化之一。

如今,白族三道茶已經成為了雲南等地的特色文化。在白族人的婚禮、祭祀等儀式中,都需要泡一壺香甜可口的三道茶,以示尊重和祝福。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白族的“三道茶”是哪三道?

白族“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头道苦茶又称“烤茶”或“百抖茶”,先苦后甘,能止渴生津,消除疲劳;二道甜茶,放有乳扇、生姜、蜂蜜、核桃等佐料,能提神补气,使人神清气爽;三道回味茶,放有花椒、肉桂等佐料,饮之满口清香,回味无穷。

白族三道茶源远流长,起源于唐初,之后不断得到发展,到了唐南诏国中后期,佛教在大理兴盛,寺庙倡导坐禅饮茶,游客也喜欢饮茶止渴,使茶道得以迅速发展。到明、清之际,白族家室多爱饮烤茶,招待客人饮甜茶,在婚事、节庆期间专饮“三道茶”。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如今白族三道茶已极富文化内涵,其象征意义通常概括为“头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

白族三道茶的由来和寓意

茶是三大饮料之一,中古是茶叶的故乡。值得一提的是白族的三道茶,也称为“三般茶”,在白族还称为“绍道兆”。三道茶具有白族特色的饮茶文化,是白族在重大节日和招待宾客的饮茶习俗,由此可见白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

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现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

纵观白族“三道茶”的传承发展,是佛教活动的兴盛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亦暗合了佛家追求人格完善的境界。

白族的三道茶的由来,当初只是长辈对晚辈求学、学艺、经商,以及新女婿上门时的一种礼俗。它的形成,还伴随着一个富有哲理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在大理苍山脚下,住着一位手艺高超的老木匠。

他带有一个徒弟,学了多年还不让出师。一天,他对徒弟说:“你作为一个木匠,会雕会刻,还只学到一半功夫。要是跟我上山,你能把大树锯倒,锯下板子,扛得回家,才算出师。”徒弟不服气,就跟着上山,找到一棵大麻栗树,立即锯起树来。

但还未等徒弟将树锯成板子,已觉口干舌燥,只好恳求让他下山取水解渴,但不依。到傍晚时分,还未锯完板子,徒弟再也忍受不住了,只好随手抓了一把树叶,放进口里咀嚼,想用来解渴。

看了徒弟又皱眉头,又咂舌的样子,笑着问徒弟:“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实说:“好苦啊!”这时才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学好手艺,不先吃点苦头怎行啊?”这样一直到日落西山,板子虽然锯好,但徒弟已筋疲力尽,累倒了。

这时,从怀里取出一块红糖递给徒弟,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吃了这块糖后,觉得口不渴了,精神也振作了。于是赶快起身,把板子扛回家。从此以后,就让徒弟出师了。

分别时,舀了一碗茶,放上些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去后,问道:“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曰:“甜、苦、麻、辣,什么味都有。”听了,哈哈大笑,说道:“这茶中情由,跟学手艺、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后甜,还得好好回味。”

茶叶的来历

茶的来历

2004年11月30日 点击:505

饮茶习俗,在中国各民族中传承既久,取茶叶作为饮料,古人传说始于黄帝时代。《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这是一则关于茶的传说,可信性有多大,尚不可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茶最早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药用功能是解毒。因此,当时茶并未进入人们日常生活饮料系统。根据文献记载。茶的种植和使用,始于秦汉时期.《汉书·地理志》有“茶陵”。茶陵,在今湖南省,汉代属长沙郡,以位于茶山之阴而得名。西汉王褒《童约赋》有“烹茶尽具”和“武都买茶”的记载,武都,在四川绵竹县北,是当时的茶叶产区。当时的饮茶方式十分粗放,一般是将茶叶采摘回来,稍事加工后煮汁自饮,或用来招待客人。到了唐代,出现了一位名叫陆羽(鸿渐)的茶圣。他总结了历代制茶和饮茶的经验,写了《茶经》(三卷)一书,并创造了全新的制茶方法。陆羽的《茶经》对茶的起源、种类、特征、制法、烹蒸、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等作了全面论述。特别对饼茶的制作技术和加工,总结提出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关于茶的煎用,陆羽认为要得茶中“三味”,达到“极精”地步,先得克服“九难”,即采造、鉴别、器具、用火、用水、烤制、碾末、煎煮、饮用九项选择。且规定了具体要求。当时陆羽还曾被招进宫,为皇帝煎茶,得到赞赏,于是茶道大兴。到了宋代,中国的饮茶习俗达到了穷极精巧的地步。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有关于茶饮的专著。如宋徽宗(赵佶顺《大观茶经》、蔡襄的《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赵汝丽的《北苑别录》、宋子安的《试茶录》等。这时民间还出现了茶户、茶市、茶坊等交易、制作场所.当时茶的品种之多,不胜枚举。宋代饮茶习俗中,最有特色的是斗茶。斗茶,不仅是饮茶方式,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享受。蔡襄的《茶录》一书,就是专门讲斗茶艺术的著作。其中提到斗茶时茶的加工、斗茶工具、斗茶方法等.北宋中期,斗茶习俗风靡全国,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事。这样,就把饮茶的美学价值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明清时期,茶叶的加工制作和饮用习俗有了很大改进。此时,炒青制茶法得到普遍推广,于是“冲饮法”代替了以往的“煎饮法”,这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饮茶方法。 茶饮进人饮食文化体系,虽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但各民族、各地区的饮茶习俗,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从美学角度讲。色、香、味是茶饮习俗同追求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除茶叶本身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饮茶所用的水质要好。其中,水质以山泉水为上品,用它冲出的茶,汤色明亮,香味具佳;茶具,以江苏宜兴紫砂陶为上品。茶具要清淡高雅,古香古色,最好与居住条件。主人的身分地位文化修养相协调;沏兹方法(包括水温和不可彻得太满),俗谚”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是说敬酒和敬茶的方式有所区别。敬酒时要斟满酒杯,表示相互间的盛情;敬茶时,则不可太满,要让客人慢慢品尝,急缓之间,包含了酒俗与茶俗中的刚、柔之美. 茶俗始自民间,形式多种多样.汉族茶俗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广东潮州的“工夫茶”和苏州的“七家茶”.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盛产茶叶,相应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茶习俗。就是在不产茶叶的民族中,也随着茶叶贸易和生活的需要。嗜茶成俗,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饮茶之道——茶道。

三道茶的来历

在白族村子,外人如赶上节期,肯定会被当做贵客受到款待。白族是一个知礼好客的民族,以“三道茶”敬客,是一种高尚的礼仪。三道茶的形成出于一个寓有哲理的传说:一位老木匠教徒弟多年,临出师前带徒弟去苍山伐树锯板,干了一天活,徒弟口渴难熬,随手抓了把鲜树叶放入口中咀嚼,苦涩得皱眉咂舌。师傅说:“要学好手艺,不先吃苦头是不行的!”等把木板锯好,师傅给徒弟一块红糖,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待徒弟出师临别时,师傅递上一碗茶,放上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徒弟咂舌口味道:“有苦、有甜、还有麻辣,真叫人回味。”老木匠高兴地说:“对了!一苦二甜三回味,学手艺和做人的道理都在这里。”从此,白族兴开了“三道茶”,成为喜庆迎客的茶道礼俗。

大理白族三道茶解说词

一、用料  普洱茶、红糖、核桃仁、蜂蜜、花椒。

二、基本程序  

第一道 苦茶  

第二道 甜茶  

第三道 回味茶

三、解说词

美丽的苍山洱海下,散居着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白族人。在白族人家,无论是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还是有贵客临门,主人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来款待来宾。“三道茶”白族语称为“绍道兆”,三道茶仪式的主持人白族语称为“早古抱”,“早古抱”必须由家里或族中年岁晟大、威望量高的人担任。现在,首先让我们品尝头一道茶——苦茶。

“苦茶”白族语称为“切枯早”,即清苦的意思。烹制苦茶时先把专用的小土陶罐放在文火上烤热,然后放入茶叶再慢慢地烤到焦黄发香,冲入开水略煮一会“切枯早”即煮好了。

请客人品“苦茶”很有讲究,品苦茶用的茶杯很小,称为牛眼睛盅。斟茶只能斟到小半杯,谓之“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当主人用双手把苦茶敬献绐客人时,客人也必须双手接茶,并一饮而尽。头道茶经过烘烤、煎煮,茶汤色如琥珀,香气浓郁,但入口却很苦,这寓意了做人的道理:“要想立业,必先吃苦。”   喝了头道苦茶后,客人可随意取食桌子上摆放的瓜子、松子、花生、糖果。主人开始准备第二道茶——甜茶。第二道茶的茶汤仍然用熬过头道茶的陶罐来煮,所不同的是必须把牛眼睛盅换成小碗或普通的大茶杯。杯中放人红糖和核桃仁,冲茶可冲到八分满。用这第二道甜茶敬客人,寓意为:“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都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这道茶香甜爽口,浓淡适中。品了第二道茶,客人依然是吃些茶点,等待主人烹制第三道茶。

在冲第三道茶之前,主人先将一满匙蜂蜜和3—5粒花椒放人碗(杯)中,有的主人还加人烤黄的乳扇(用牛奶做的特色食品),然后冲人滚开的开水,冲水的容量以半碗为宜。客人接过主人敬奉的第三道茶时,应一边晃动茶碗,使茶汤与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呼呼”作响,趁热品茶。这道茶称为“回味茶”。甘、苦、麻、辣、甜五味俱全,它寓意要时刻牢记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

白族的三道茶是民俗茶艺中的奇葩,它文化内涵厚重、寓意深远,在晶饮了白族三道茶后,预示着大家先苦后甜,未来的生活幸福美满,吉祥如意。

茶的起源是什么

茶的发展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衰落于晚清,复兴于建国,繁荣于当代。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茶不但推进了我国文明的进程,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西方以及世界的物质文化生活。 我国是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的先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其中问世最早、内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陆羽的《茶经》。它对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茶的冲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闻轶事等均有论述,对我国及世界茶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中茶经的主要内容:“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二之具”谈有关采茶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

白族的起源

1.白族的起源与形成。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汉晋时期的(棘人)是白族的直接祖源,唐宋时期的白蛮是其前身。白蛮不仅参与了唐时的南诏国政权,而且还作为主体亲自建立了大理国封建农奴制国家。唐宋是白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期间白族与中原地区互通有无,交往密切,在许多方面受到了汉族的影响,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还同化了一部分迁移来的汉族。

2. 白族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 目前我国白族的地理分布比较集中,80%以上聚居在云南境内位于洱海之滨、又有金沙江横贯东西的大理地区,近20%的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和贵州毕节等地。 这是一种大集中与小集中并存的分布方式。

大理作为白族的最大集中地,不仅是因为洱海地区是白族的发祥地,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很久以来就同内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上保持着社会比较稳定,经济相对发展,人民生活安宁的环境。西汉时在此设立了叶榆、云南、比苏、唐等县,隶属益州郡管辖,还把大批汉民迁移到这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铁器,促进了洱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东汉时洱海地区改属永昌郡。三国时诸葛亮征云南后在洱海地区设置云南郡。唐代先在此设置姚州都督府,后又扶持南诏地方政权。大理与宋朝及内地也相处很好。元朝在云南建立了行省,在大理设置了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在大理洱海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的土官,改派“流官”治理,又在洱海地区长期以来基本上保持了行政区划和建制的连续性,因而维持了地域关系的完整和社会经济的相对稳定。

白族先民自古就与西南各兄弟民族先民杂居共处,同东南亚各国交往密切,为此各兄弟民族对白族的他称多达60多种。汉族称白族为“苟渳苴”(实为白语Godmipzi——洱海子、昆明子的汉译音)、“民家”、“七姓民”(贵州人呼称);凡藏缅语族人,多数呼白族称谓,其意义为“虎家”或“白虎人”。西双版纳称白族为“河”(洱河之“河”)。但无论是大理代表的南部方言,或是剑川代表的中部方言,或是碧江、兰坪代表的北部方言,白语自称极为统一,叫为Baiphox(白伙)、Geilho(鸡家)或BaipziBaipyvnx(白子白女)。

白族究其族源,洱海周边的土著人“昆明”、“叟”、“白蛮”、“乌蛮别种”、“三浪”、“乌蛮”、“河蛮”,以及滇东的“滇僰”、滇中的“西爨蛮”等,皆是白族先民的一部分。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征战、拓土、商贸、屯垦、驻边等等历史原因,融合进了氐姜、楚蜀(包括苗瑶、百越)人,大量的南北方汉人和省内的“三十七蛮部”中的一些兄弟民族,从而使白族族源具有多元的特点。

人口为1858063人。

民族概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要门当户对。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汉族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约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称“阿闺黎”,所以又??名“阿阉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后,内地禅宗传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

1,起源:

白族先民自古就与西南各兄弟民族先民杂居共处,同东南亚各国交往密切,为此各兄弟民族对白族的他称多达60多种。汉族称白族为“苟渳苴”(实为白语Godmipzi——洱海子、昆明子的汉译音)、“民家”、“七姓民”(贵州人呼称);凡藏缅语族人,多数呼白族称谓,其意义为“虎家”或“白虎人”。西双版纳称白族为“河”(洱河之“河”)。但无论是大理代表的南部方言,或是剑川代表的中部方言,或是碧江、兰坪代表的北部方言,白语自称极为统一,叫为Baiphox(白伙)、Geilho(鸡家)或BaipziBaipyvnx(白子白女)。

白族究其族源,洱海周边的土著人“昆明”、“叟”、“白蛮”、“乌蛮别种”、“三浪”、“乌蛮”、“河蛮”,以及滇东的“滇僰”、滇中的“西爨蛮”等,皆是白族先民的一部分。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征战、拓土、商贸、屯垦、驻边等等历史原因,融合进了氐姜、楚蜀(包括苗瑶、百越)人,大量的南北方汉人和省内的“三十七蛮部”中的一些兄弟民族,从而使白族族源具有多元的特点。

2节日,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远近闻名。�

年节

居住在云南碧江的白族,有自己的独特的年历。他们根据树木的生长来确定时令。当桃花发苞时就是他们的三月,漆树叶发到五寸时,就是五月……这样,他们视一年不是十二个月,而是十三个月。

在一年中,三月和十三月是他们的休息月。三月为三月节,十三月为过年月。但是,过年月只有一天为新年,这一天又不固定,它是由寨中各宗族的老人在每年来商定的。新年确定后,这天清晨,全寨成员在有威望的老人的率领下,带着自酿的米酒和糯米粑,一齐到寨头的大树下举行祭树仪式,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祭奠完备,人们将带来的年礼,先赠给老人一份,然后互敬年酒、粑粑……

祭奠活动结束后,大家回去杀年猪。如果商定这天要合伙煮肉吃,杀猪人家就要拿出十分之一的肉来大家煮吃;如果不合伙吃,杀猪人家也要向没有养猪的人家赠送猪肉,以示团结友爱。

三月街

三月街:古代亦称观音市或观音会,据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夏历三月举行,地点在大理城西苍山中和峰脚下。节日内容原是佛教庙会,举办隆重的讲经拜佛活动。是白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每年在大理古城的中和峰麓,中溪河畔的空旷地上举行。每到“三月街”期间,远至千里,近到邻县的商人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交易。市场商品,从药材到食品、家具、牲畜,应有尽有,它是滇西商品交易的最大聚集地。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暴君,奢望长生不老,听信一个侍从的话,每天吃一对人的眼球,这给当地白族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有个充满神奇威力的勇士,为了给白族人民除魔灭害,在三月的一天,巧施妙计,把暴君骗到苍山的中和峰麓,唤来神狗咬断了暴君的咽喉,喝干了他的血液,消灭了这个魔王,为白族人民除了祸害。为了纪念这个勇士和白族人民得救的大好日子,人们每年在农历三月十五——二十日,聚集在苍山脚下,欢歌乐舞。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现在“三月街”期间,除了交流物资,还表演民族歌舞、体育等活动。特别是参加赛马会的各族骑手,云集苍山脚下,扬鞭策马,腾云驾雾似的向洱海边奔去,其情景煞是壮观。

火把节

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是白族人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这天,每个村寨都要竖立高大火把,各家立起小火把。夜幕降临,大小火把一齐点燃,犹如千万条火龙在 漫山遍野奔驰,人们田间,捕虫灭害。刚生婴儿的家庭,在大火把下请乡亲们喝“喜酒”,祝贺平安。

绕三灵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举行。届时白族群众朝拜金龟寺、圣源寺、崇圣寺,同时在寺庙前的草地上通宵尽情歌舞。

抢头水

大年三十,是大理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抢头水”的佳节。夜幕降临的时候,姑娘小伙子个个忙着梳妆打扮。他们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手上拎着一串鞭炮,肩上挑着一担水桶,笑逐颜开地行进在村头巷尾,来到水井边。到了午夜零时,只听鞭炮齐鸣,只见大家争先恐后的“抢头水”。每家每户把“抢”来的“头水”挑回家去后,便用它赶做汤丸、面条等食物,煮好后装在碗里或盘里,恭恭敬敬地挨家挨户送到老年人手里,祝贺老人新年快乐,幸福健康。老人收下礼物后,在还碗盘时,在碗盘中放几分钱,以示压岁。祝年轻的一代健康成长,美好幸福……“抢头水”活动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敬老爱幼的民族传统。

耍海会

云南洱海沿岸的白族人民,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举办一次传统的耍海盛会。相传过去洱海里有条凶残的大黑龙,年年兴风作浪,涂炭人民。聪明智慧的白族人民雕一条黄木龙,放进洱海去同黑龙决斗。两条龙在洱海中展开了恶战,白族人民聚集在岸上为黄龙呐喊助威。黄龙斗累了伸出头来,大家一齐扔去馒头:黑龙伸出头来,大伙丢下石头。于是黄龙越斗越强,黑龙又饥又乏,被咬得遍体是伤,慌忙逃往漾濞江。从此,海水外泄,风平波静。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年到了这一天,白族人民身穿盛装,撑起花伞,从四面八方乘船或步行赶来耍海。

在耍海的日子里,洱海里白帆点点,岸上人山人海。人们只起唢呐,唱着《大本曲》,对着调子,舞着霸王鞭,跳起仙鹤舞,尽情欢乐。同时,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活动,龙舟一般用洱海里大型的木船改装而成,在长约十米,宽约三米的风帆上,披红挂绿、张灯结彩。桅杆上扎有五颜六色的“连升”的大斗,并拴上铜锣,尾舵上竖有松枝,船舷上画着叱咤风云的“黄龙”和“黑龙”,中间镶嵌一面圆“宝镜”。随着一声号令,各村寨的龙舟竞发,人们唱着赛舟调,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白族风俗习惯

住房以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主。住在坝区的白族以稻米为主食,兼食小麦面;山区白族以玉米、荞麦为主食。喜酸辣,爱吃凉菜,爱饮烤茶。烤茶,是用小陶罐置于火塘上,将茶叶烤黄,然后用开水冲泡而成,味极香醇。服饰: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贵。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或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妇女服饰更富民族特色,各地有所不同。大理地区的妇女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丝绒领褂,下穿蓝布裤,盘辫于顶,围腰下摆的边缘多绣有几何图案。剑川一带的妇女都裹黑包头,衣裤用蓝色布料做成,并有披羊皮披肩的习惯。妇女的首饰有耳环、头簪、项链、戒指和手镯等。婚俗:男女青年可以自己选择对象,自由恋爱结婚。丧葬:行土葬。节日主要有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渔潭会。礼节:热情好客,即使是陌生的不速之客,也会受到主人热情款待;在人称谓前往往加一个“阿”字,表示尊敬和亲切;客人光临,必以烤茶招待,白族茶礼一般斟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昧,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乳扇和红糖,三道加蜂蜜和几颗花椒,三道茶是白族对尊贵的客人的招待;吃饭时,长辈坐首位,晚辈依次坐在两旁或对面,随时为长辈添饭加汤,热情侍候。禁忌: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下午或晚间为宜。年节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续,斟满杯茶端给客人,被视为不礼貌,妇女分娩,忌外人上门。

茶的来历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

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扩展资料

1、神农说

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3、秦汉说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茶树及饮茶的起源

白族饮食

白族的饮食习惯 1 、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 挪卫你 (谢谢)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中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2 、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3 、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

白族妇女怀孕后,以系合页双屋围裙,并将头页对折别在腰间作为有喜的标志。外人见了,要懂得注意重点 保护。倘若误伤了孕妇,要担保到产后平安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婴儿落地后,谁第一个跨进产妇家的门,谁就是踩生。白族认为,谁来踩生,将来孩子的脾气就像谁。白族最忌讳戴孝的人来踩生,所以婴儿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门口撒三道弧线,并在门槛上缠一道青篾子。若是生男孩,还要在青篾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还在大门上钉一个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送一碗新鲜稠米汤、红糖、鸡蛋、甜白酒和一土锅猪蹄子炖韭菜根给产妇吃。产后第三天早上,产妇家要请 粥米客 或称 稀饭客 。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篮提着鸡蛋、红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贺。大理、剑川一带的白族,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

编辑本段民族饮食

大理白族地区的日常饮食,随当地物产不同而有所差异。平坝地区的百姓以稻米、小麦为主食,住在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茄子、瓜类、豆类及辣椒等。在白族饮食习俗中,下列几种较具民族特色。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这是将整只猪或羊置于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时,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时为止。吃时将肉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姜、葱、蒜、炖梅、辣椒、芜美等调料,又香又鲜,为款待贵客的民族佳肴。

海水煮海鱼 (活水煮活鱼或者叫酸辣鱼)

洱海边的渔民煮鱼时,特别是烹煮当地称为“油鱼”等肥美鱼儿时,一般都不用油煎。他们舀来洱海之水,待锅内水沸时,放入鲜鱼,再搁上浓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鲜美麻辣,俗称“海水煮海鱼”。

下关砂锅鱼

这是下关的......>>

白族的特色食品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礼

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

结婚的时候可以吃到

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大理白族地区的日常饮食,随当地物产不同而有所差异。平坝地区的百姓以稻米、小麦为主食,住在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茄子、瓜类、豆类及辣椒等。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这是将整只猪或羊置于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时,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时为止。吃时将肉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姜、葱、蒜、炖梅、辣椒、芜美等调料,又香又鲜,为款待贵客的民族佳肴。

海水煮海鱼

洱海边的渔民煮鱼时,特别是烹煮当地称为“油鱼”等肥美鱼儿时,一般都不用油煎。他们舀来洱海之水,待锅内水沸时,放入鲜鱼,再搁上浓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鲜美麻辣,俗称“海水煮海鱼”。

下关砂锅鱼

这是下关的地方特色菜肴。将洱海的肥美鲤鱼,剖腹洗净,抹上少许精盐,腌上十来分钟,与火腿片、嫩鸡块、鲜肉片、猪肝片、冬菇、蛋卷、肉丸、海参、豆腐、玉兰片等各种适量配料,同置砂锅内,再撒入适量的胡椒、精盐、味精等调料,置炭火炉上文火k煮而成。食时,将砂锅以盘衬垫上席,即热气腾腾,又鲜美可口。

炖梅

大理地区产梅,尤以洱海东岸,绵延百里的半山半坝地区到处是梅树林。梅有苦梅、盐梅两种。用苦梅制作的炖梅,是白族人民喜欢的调味品。炖梅是将苦梅放入沙罐,加上盐和花椒,盖严后,置于火塘正中,周围堆上稻壳,点燃后,用微火连着炖上一至两天。这时,黑色的炖梅味道酸香异常,老百姓常用作吃生皮的调料,或加上红糖做成炖梅汤。炖梅耐贮,能放上一二年而不坏。

雕梅

产于洱源县的雕梅,制作时先用石灰水将盐梅浸泡。取出晾干后,用小刀在梅向上雕刻连续曲折的花纹,并小心挤出梅核,使其中空若缕,压扁后其状似一朵朵盛开的菊花。这时,放入酒中浸泡,再用红糖浸渍。几个月后开瓶取出,雕梅色泽金黄,清香四溢,是洱源县出产的上乘果品。

洱源白族姑娘,人人善制雕梅,并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因为当地婚俗中,姑娘出嫁前,须依俗给婆家送上一盘姑娘制作的雕梅作为见面礼。新婚之夜,新娘要为亲友宾客摆设点心甜席,此谓“摆果酒”,案十上陈列着新娘带来的蜜钱、干果、雕梅款待客人,并让大伙品评。于是,洱源姑娘皆精心雕刻,她们制出的雕梅,不但是上乘的果品,还称得上是一种工艺美术品。

饵块

饵块又称粑粑,是广泛流行于云南的传统小吃。但是,大理饵块别具特色:将蒸熟的米团,放在大理石垫板上,用工搓揉。包入糖和核桃盐、卤腐等,置炭火炉*烘烤。这种现揉现烧的饵块,软香可口。

乳扇

洱源邓川坝,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这里的农家素有饲养乳牛的传统。当地出产的乳扇,为远近驰名的特产。制乳扇时,先将鲜牛奶发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锅内加热至60C一70℃,随即倾入鲜牛奶,并用竹筷轻轻搅动,使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等渐渐凝结成絮状,再用竹筷摊成薄片,晾在竹架上风干而成。

黄中带白、纯洁光亮、薄似纸张的乳扇,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丰富。它可以生吃,也可煎、蒸、烤吃。但最好是用香油煎成淡,取出置凉,又脆又香,尤为可口。孔词是白族宴客的美味佳肴,是祭祀的必备供......>>

关于白族的聚居地,着装特色,饮食习惯,主要节日的资料 你直接看百度百科不就知道了……下面是我抄的: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以滇池为中心的滇�k人“头饰羽翎”。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舞蹈图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顶插长翎,上身 *** ,下着兽皮羽毛带状裙。洱海地区,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蛮,男女以毡皮为披,女子�J布为裙,男女赤脚。《云南志》卷五云:“东有白蛮,丈夫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妇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泽发。贵者以绫锦为裙襦”。“若子弟及四军罗苴以下,则当额络为髻,不得戴角;当顶撮�髻,并披毡皮。俗皆跣足,唯头囊特异耳。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皂绫绢。”“曹长以下得系金�臆冢�即腰带)”。“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即虎皮)”。南诏王室及清平官、大将军,已效汉服,上衣圆领宽袍大袖,下着宽裤紧腿,有靴。诏王头囊为钟鼎式,文官头囊为黑色莲花式,武官为虎头式。

古白族人

大理国白族服饰,王室及皆衣绫罗绸缎。元代,服色,“略本于汉”,“男人披毡椎髻,妇人不施粉,酥泽其发。以青纱分编绕首系,裹以攒顶黑巾。耳金环,象牙缠臂。衣绣方幅,以半细毡为上服”。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明清以来,白族服饰,一般说来,男子的服装各地大体相同,妇女的服饰则各地有着差异。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凤羽、邓川、洱源的姑娘喜戴“凤凰帕”;有的地方则头包花毛巾或只将辫子盘头上,再缠一束红头绳;有的地方头饰为“一块瓦”;有的地方头上用多块头布相叠覆盖,最外面的一块布上绣白族人民喜欢的图案。再外缠多种颜色的头绳,格外美观。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

寿鞋:云南省洱源县的凤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习俗。不会做寿鞋的妇女,常被人们笑为。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成。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

传统节日

火把节抢升斗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

白族有什么吃的 白族菜肴以酸、辣、微麻为主要特点,主要采用当地出产的动植物为原料,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色彩,最常吃的就是鱼了

白族的信仰和饮食是什么? 有三大类,有时互相有交叉。

第一是保护神信仰,叫“本主”,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特有宗教。“本主”即本境之主,是白族一个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护神。几乎每个村庄都建有本主庙,庙内供奉檀香木雕的或泥塑、石雕的本主偶像。各村所祀的神�o都不相同,每年都有定期祭祀的本主诞辰日。本主神中有自然崇拜之神、英雄崇拜之神、南诏大理国的王族文武大臣,也有外族人物或不见经传的各色人物,都被立为本主。平时不论生死疾病,婚娶节庆、出门归家、生儿育女都要到本主庙祭祀聚餐,以求保佑,并且希望本主“善求必应”,保佑好人。

第二类是佛教,特别是密宗。起源于唐代的南诏国时代,叫滇密。南诏国时期,唐王朝传来佛法,其中密宗的一支叫阿吒力教,大约在唐朝之际传入今云南大理地区,随后影响了大理国时期,经元、明之后逐步衰落。主要修行方式有诵咒、结印、祈祷,有所谓“三密”即语密(口诵真言)、身密(手结契印)、意密(心作观想)之说。阿吒力教在大理地区流传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曾一度是西南地方政权南诏与大理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与白族原有的宗教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白族特点的中国佛教密宗的一个支派,简称“大理密 宗”或“白密”,“滇密”。

滇密”阿吒力与其他密宗教派相比,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第一,僧人尤崇阿嵯耶观音。“阿嵯耶观音”这个称号鲜见于佛教典籍,为阿吒力教所独有。阿嵯耶观音像形态多颀长纤细、宽肩细腰、身着印度菩萨式衣服,白族信众因之俗称其为细腰观音。阿嵯耶观音是佛教造像传入白族地区后本土化、民族化的产物。第二,主要神为大黑天神。大黑天神是梵语“摩诃迦罗”的意译,是“滇密”阿吒力教的神。大黑天神在白族中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享受着信众的顶礼膜拜。第三,僧人可以有家室。作为一种宗教流派,滇密虽然已成历史,但作为宗教信仰的一种形式,并没有完全从白族社会生活中消失,而是融入到其他宗教中被白族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时至今日,在白族的某些信仰中仍能找到阿吒力教的踪影。

第三类是道教和其他自然神教,在大理等白族生活的地区也有很多表现,白族与汉族交往很久,对汉族民俗文化非常熟悉,其中汉民族习俗中与道教有关的鬼神信仰等,都在白族文化中同样有表现。

大理白族的美食有哪些?具体点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大理好吃的东西还真不多,烹调艺术不怎么样。就比较美味的食品来说大概有这些:

⊙大理砂锅鱼----首推。选用祥云出产的好砂锅,洱海中捕来的弓鱼、黄壳鱼、或鲤鱼加丰富多采的配料炖制而成。上席时以菜叶铺垫的大盘衬垫,锅中沸滚,鱼嫩味美。誉称‘十全大补饮食”,品食大理砂锅鱼为最大的乐趣。

⊙弥渡卷蹄-----二推弥渡卷蹄是弥渡县著名特产,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时被列入宫廷名菜。选用优质精瘦猪肉为主料,配以10多种全天然香、色、味料和名贵中药制作而成。

⊙木瓜鸡------三推。大理州云龙县一带,用其盛产的酸香可口的木瓜烧鸡来防病治病补身,汤、肉酸香,味清纯,毫无油腻之感,食后令你胃口大开,通体舒坦。

⊙邓川乳扇-----四推。烤、炸、凉吃均可,甜、咸都适宜。乳香沁脾,酥脆泡松,是下酒好菜,也是名特小吃。

⊙喜洲粑粑-----五推。麦面烤用,重油分层,加火腿丁,用栗炭火吊炉烤,味极佳。各食品店均可品尝.

⊙鹤庆猪肝炸------六推。这是一道佐餐的荤腌咸菜。用猪肝。猪肚、猪肠子等内脏切碎加粗磨的辣椒面、花椒、八角、草果、浓盐等佐料潮腌而成,汁液成辣,鲜味香浓,开胃咸菜。

⊙洋芋粑粑------洗净、煮熟、剥皮、捣呈泥状,加入适量面粉制成糊,放在勺中浸泡在油锅里炸至焦黄、定型,取出后即成一圆勺状,边上较薄,中间稍厚,上面撒上椒盐和辣椒面,吃起来清香可口、微辣、兼有花椒的香味。

⊙洱源乳扇-----其形似纸扇而得名。乳扇油润光亮,清香甘美,营养价值高。有多种吃法,煎炸蒸炒均可,有炒乳扇丝、烩三鲜乳扇、炸乳扇饺等名菜佳肴。

⊙凉鸡米线-----凉米线用煮熟的鸡肉丝“罩帽”.外加核桃酱和小粉做成的卤汁,极爽口。

⊙火腿鸡杂饵丝-----火腿鸡杂饵丝是鹤庆白族民间清明时必吃的传统佳点,也是招待贵客的名点。它用料考究,烹制精细,调味独到,成品香味扑鼻,鲜甜微辣,饵丝糍粑细腻无渣,火腿鸡杂回味绵长。

⊙火烧猪肉-----是大理、洱源等地区白族人民杀猪吃肉的一种奇特生活方式。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白族人民都要杀猪吃肉,其宰杀肥猪方式独特。方法是把肥猪宰杀后,在水井边用稻草或表杆烧烤肥猪,一人用簸箕煽风,以风助火,一人用两根棍子不时地拨动稻草,让稻草火将整个肥猪烧成焦黑。然后用井水冲洗猪体,并用杀猪刀将焦黑的毛皮刮去,经过刮洗的肥猪整体呈金,并散发出一股股清香味。最后进行开膛破肚,将肥猪分割成若干块,待烹调食用或胞制成腊肉待食。这就是白族人民的“火烧猪肉”。吃味清香爽口,没有汤煺猪肉的腥味。

⊙活水煮活鱼-----在大理喜洲、周城、蝴蝶泉、洱海公园等名村胜景的食馆中,外地游客都可吃到汤鲜鱼美的“活水煮活鱼”。

⊙大理美味腌辣木瓜--------吃起来却颇有醒脑的功效,拿晒干的腌木瓜来泡水喝

⊙大理特色小食:洱海鱼三味--------洱海弓鱼,号称鱼魁是洱海的特产。早在唐代,弓鱼就曾作为贡品远送长安。  白族吃鱼味在“鲜”。闻名全省的“下关砂锅鱼”,就是用洱海中捕来的弓鱼或鲤鱼作主要原料,配以几十种辅料,在祥云县特产的砂锅中烹制而成的白族风味名菜。喜洲白族人制作的“喜洲鱼”,味道格外鲜美。喜洲鱼选用洱海黄壳耳烹制。白族渔家所做的海水煮海鱼,更是别具风味。在渔船上支炭火炉吃食。

⊙雕梅----是白族传统名特食品。在唐代南诏时期,就有探亲访友相互馈赠雕梅的风俗。雕梅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纹而得名。食味清香、脆甜。酸中带甜,沁人肺腑,生津解渴,开胃提神......>>

白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住的什么房子喜欢吃什么 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婚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

白族婚礼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辱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斯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无论平时或节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并且连斟三道,称三道茶。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婚礼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卷帐回门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已不多见。

饮食习惯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无节吃羊肚菌和检鱼包肉;中秋节吃白饼和醉饼;重阳节吃肥羊;冬至节吃炒养粒和羊肉场。

白族饮食

白族婚宴习惯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热菜组成:添加红曲米的红肉炖;挂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酱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线肉千张;配加 红薯或土豆的粉蒸肉;猪头、猪肝、猪肉卤制的干香;加盖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丝、菜梗氽制的杂碎;配加炸猪条的竹笋。此外,每客一包槟椰。

白族也有饮食忌讳,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声息,不能吹火,必须到井边“汲新水”。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红色食料,不能做红包菜肴。进扭......>>

白族的生活习惯 白族就是汉族的一个分支,其所谓的节日都是汉族被遗忘的节日。

由于地处偏僻,不可否认历史上民家母系中南方各族的血液较多。

其所谓白族的服饰,是在满清禁汉服后形成的带襟服饰。

白族舞蹈就是汉族舞蹈的遗存 历史上汉族是个非常喜欢跳舞的民族

解放前白族被称为 民家 就像客家 一样 都是迁徙的汉族的一枝 语言都是汉语 但和普通话发音不一致 古音较多 但语法根底都是汉语的 解放前 根据国家的民族划分 划分为所谓的白族 其实土家族也是这样划出去去的 当时客家也是准备划分为少数民族的 但客家人太多 而且客家人坚决反对把自己划分出汉族 他们强烈的汉族意识让民族学家放弃了单独划分为一个民族的计划。

还有个穿青族,所有成分都是标准的汉族,但当时和当地的土著汉族有矛盾,坚决要求划分为少数民族。虽然没有明确,但穿青族的名称却也流了下来。 其实在云南 民家的文化水平比周围的任何一个民族都高的多 高门大姓的族谱都是些来自中原 民家的姓都是标准的汉姓 其大姓和汉族大姓完全一致 实际上国家从确定基诺族以后,已经非常实事求是。不在确认新的民族。实践证明,来自于苏联的民族和民族划分是和中国复兴的目标相悖的

苗族,白族,土族他们喜欢吃什么食物 米饭啊,无语

云南大理有哪特色小吃?

【永平扒鸡】

永平扒鸡被誉为“滇西一鸡”。选料很讲究。必须是当地优质的土鸡,保证了鸡肉的新鲜灵活的口感。用优质辣椒、草果、大蒜、干辣椒、生姜等十余种食材烹制而成。色泽金黄,外表酥脆,鸡肉鲜嫩可口,深受食客青睐。大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是享用永平扒鸡的盛会。逛三月街的朋友,想吃扒鸡,就拐进到处都是店,喝杯茶,等一会儿,一盘永平扒鸡就新鲜出炉了,再配上永平特色咸菜泡辣椒。鸡肉的爽滑和咸菜的酸味会让人流连忘返。

大理必吃十大美食。

【大理砂锅鱼】

白族人吃鱼讲究一个“鲜”,在大理洱海吃鱼有福气。融雪的山变成了洱海的水,所以水质滋养了格外新鲜的洱海鱼。大理著名的“砂锅鱼”是用洱海的鲜鲤鱼、嫩鸡片、火腿、香菇,在祥云出品的砂锅里慢慢熬制而成。桌上一大盘菜叶垫,在锅里煮着,清香红绿,五颜六色,让人一看就食指大动。趁热吃,尝一尝吸收了十余种丰富食材的鱼。它被称为一种精致美味的鱼。

当然,我要提醒你的是,洱海的野生鱼和鱼塘的鱼,质量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

大理必吃十大美食。

[达利生皮]

大理生皮起源于洱源县,现已发展成为大理的一道传统菜肴。当地方言称这种吃法为“海格”。生皮的选择和生产是特别讲究的。最好的生皮是用猪后腿、里脊、腰肉,猪皮用稻草或麦秸烤至猪皮表面发黄,再用清水洗净,加调料生吃。一般有两种吃法:一种是生皮和调料不放在一起,吃的时候蘸着调料一起吃;一种是用生皮、生肉拌调料,直接做凉拌菜。最正宗的生皮,口感细腻而不腥,酸而不邪,麻辣而香,好吃到惊艳。

有生皮生肉拌泡菜、萝卜丝、黄瓜丝吃,也有需要蘸水吃的。简单的蘸法就是蘸胡椒粉和盐,直接吃。另一种是用水端上来一碗五颜六色的蘸酱,吃法不同,味道也不同。当然,生皮属于凉菜,肠胃不好的人可以选择性少量食用。

大理必吃十大美食。

【喜洲粑粑】

粥粑粑是流行于大理城乡的一种风味小吃,又名碎酥。是一种色、香、味齐全的小麦粉烤饼,以喜洲白族的传统粑粑最为著名。粥粑粑有甜咸两种口味。咸葱花、盐、胡椒粉;饼干是用火腿、肉丁和包裹在它们心中的玫瑰糖调味的。烤的时候都是两层炭火烤,锅里的油炕里煮的粑粑慢慢烤黄,烤到脆脆的。无论甜咸,那种天然的清香和爽脆爽滑的口感都让人难以忘怀。

一般5元起的有甜咸两种口味。无论哪种风味,都值得一尝。

大理必吃十大美食。

[八碗土]

如果去白族人家做客,或者参加白族的婚丧嫁娶,就有机会吃到白族的传统菜肴——“土巴碗”。土碗指的是八个菜:红米肉、粉蒸鱼、千张肉、木耳豆腐、笋脆肉、水粉条、金丝坛豆、百合肉汤圆,外加一个拼盘和虾汤。多种菜式融合了酸、甜、辣、辣的口味,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找到既符合自己胃口又对身体有滋补作用的美食。

如果你在大理有朋友,或者有机会参加一个正宗的白族土家族八大碗宴,一般要让客人中有威望的老人先坐,也就是俗称的“开宴”。参加婚宴时,还可以把肉菜包好带回家给老人或孩子吃,代表你把幸福和祝福带回家。

大理必吃十大美食。

[雕梅]

雕梅是大理白族的传统食品,也是云南比较有名的特产之一。因在青梅果实上雕刻图案而得名。雕梅的制作工艺是以盐渍的梅子为原料,先用石灰水浸泡,取出晾干,然后用切肉刀在梅肉上刻出连续的锯齿形图案,从缝隙中挤出梅仁,中空如一缕,轻轻压成菊花状,锯齿形的梅饼,放入清水盆中, 撒上一点盐,去掉话梅的酸味,然后放在沙罐里,再用细红糖和蜂蜜浸泡几个月。 腌制好的雕梅吃起来又香又脆又甜。酸甜爽口,生津止渴,开胃提神,富含维生素C、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食品。

大理必吃十大美食。

[烧饵块]

在大理旅游,清晨走在街上随时都能看到小摊。摊主面前放着一个火盆,上面放着铁丝网,网上放着几个白色的圆饼,下面烧着红栗色的炭火。这是大理烧饵墩。饵料做好以后,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辣酱、甜酱、芝麻酱、卤豆腐、花生碎、豆芽、酸菜、肉末。按照大理人的吃法,还可以在饵块里包一根油条,或者热狗、火腿肠,这样整个饵块吃起来馅更丰富,更香。轻轻咬一口,浓郁的馅料就散在嘴里了。那种麻辣而温暖的感觉一定会让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

一般5块钱3 ~ 1个,可以当早餐或者零食吃。除了烤饵块,你还可以在许多传统的白族餐馆点一份油炸饵块,这也叫大营救。又辣又好吃,味道很好。

大理必吃十大美食。

[奶迷]

云南十八怪中的“奶当扇子卖”指的就是“奶扇”。乳扇是中国本土的一种乳制品,以牛奶为配料,在酸水中凝固,然后拉成扇形薄片。殊途同归,与西方奶酪殊途同归。乳扇的吃法多种多样,煎、炒、炖、炸,卷成筒状,内装各种馅料,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大理白族人最常用的方法是炒植物油,然后撒盐或糖吃。醇香可口,风味独特。

价格从30到40元一斤不等。如果只是想尝尝,建议买刚出炉的奶粉丝。古城里有很多摊位,价格在6元左右。想吃炒味的,大理所有的白族饭店都可以吃到炒乳扇。

大理必吃十大美食。

【大理三茶】

三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于茶文化的范畴。第一种茶——“苦茶”,又称“百斗茶”,味苦凉,苦中有苦,寓意一个人要吃苦耐劳,才能有所作为。第二种茶又香又甜,称为“甜茶”,意思是苦中带甜。第三种“回味茶”满嘴唾液,口感清爽,润喉,寓意人生复杂,凡事都要“回味”。白的“三茶”以茶著称,它将饮茶与茶艺、生活融为一体。茶道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大理,有三个绝佳的地方品尝白族三道茶。一个是古城杨任街的茶馆,一个是喜洲的白族民居,第三个是乘渡船在洱海上航行。当你陶醉在“高原明珠”和“人间蓬莱”的仙境中时,你可以在白族姑娘优雅的舞蹈中享受“三茶”。

大理必吃十大美食。

【大理凉粉】

米粉是云南的特色食品。顾名思义,它是一种用米饭做成的线形食品,可以煮,可以炸,可以卤,可以拌。在大理,当地人喜欢吃凉粉,不同的民族自然有不同的口味。回族人喜欢凉拌鸡米线,就是把煮熟的白切鸡撕成条状拌入米线中,加入梅子醋和一些调料,最后淋上一勺卤水。入口酸甜爽滑,是开胃解暑的不二之选。在白族人家里,他们喜欢吃带皮的凉皮。单独吃生皮有点油腻,但是如果和米粉混在一起吃,会中和味道。加入萝卜丝和一些调料,一碗特色菜就烤好了。凉拌鸡米线的酸甜,生皮凉拌米线的重口味,酸辣升级,是大理不得不吃的美食。

美食有味道,美食有情怀,大理的美食尤其有情怀。这种天然的食物,取材于大理的民风民俗,所以是那么的感人,淳朴,厚重。来大理吧,让你的身心与你的品味同行,感受大理延续千年的饮食文化。

白族的食物

白族的特色食品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礼

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

结婚的时候可以吃到

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大理白族地区的日常饮食,随当地物产不同而有所差异。平坝地区的百姓以稻米、小麦为主食,住在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茄子、瓜类、豆类及辣椒等。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这是将整只猪或羊置于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时,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时为止。吃时将肉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姜、葱、蒜、炖梅、辣椒、芜美等调料,又香又鲜,为款待贵客的民族佳肴。

海水煮海鱼

洱海边的渔民煮鱼时,特别是烹煮当地称为“油鱼”等肥美鱼儿时,一般都不用油煎。他们舀来洱海之水,待锅内水沸时,放入鲜鱼,再搁上浓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鲜美麻辣,俗称“海水煮海鱼”。

下关砂锅鱼

这是下关的地方特色菜肴。将洱海的肥美鲤鱼,剖腹洗净,抹上少许精盐,腌上十来分钟,与火腿片、嫩鸡块、鲜肉片、猪肝片、冬菇、蛋卷、肉丸、海参、豆腐、玉兰片等各种适量配料,同置砂锅内,再撒入适量的胡椒、精盐、味精等调料,置炭火炉上文火k煮而成。食时,将砂锅以盘衬垫上席,即热气腾腾,又鲜美可口。

炖梅

大理地区产梅,尤以洱海东岸,绵延百里的半山半坝地区到处是梅树林。梅有苦梅、盐梅两种。用苦梅制作的炖梅,是白族人民喜欢的调味品。炖梅是将苦梅放入沙罐,加上盐和花椒,盖严后,置于火塘正中,周围堆上稻壳,点燃后,用微火连着炖上一至两天。这时,黑色的炖梅味道酸香异常,老百姓常用作吃生皮的调料,或加上红糖做成炖梅汤。炖梅耐贮,能放上一二年而不坏。

雕梅

产于洱源县的雕梅,制作时先用石灰水将盐梅浸泡。取出晾干后,用小刀在梅向上雕刻连续曲折的花纹,并小心挤出梅核,使其中空若缕,压扁后其状似一朵朵盛开的菊花。这时,放入酒中浸泡,再用红糖浸渍。几个月后开瓶取出,雕梅色泽金黄,清香四溢,是洱源县出产的上乘果品。

洱源白族姑娘,人人善制雕梅,并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因为当地婚俗中,姑娘出嫁前,须依俗给婆家送上一盘姑娘制作的雕梅作为见面礼。新婚之夜,新娘要为亲友宾客摆设点心甜席,此谓“摆果酒”,案十上陈列着新娘带来的蜜钱、干果、雕梅款待客人,并让大伙品评。于是,洱源姑娘皆精心雕刻,她们制出的雕梅,不但是上乘的果品,还称得上是一种工艺美术品。

饵块

饵块又称粑粑,是广泛流行于云南的传统小吃。但是,大理饵块别具特色:将蒸熟的米团,放在大理石垫板上,用工搓揉。包入糖和核桃盐、卤腐等,置炭火炉*烘烤。这种现揉现烧的饵块,软香可口。

乳扇

洱源邓川坝,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这里的农家素有饲养乳牛的传统。当地出产的乳扇,为远近驰名的特产。制乳扇时,先将鲜牛奶发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锅内加热至60C一70℃,随即倾入鲜牛奶,并用竹筷轻轻搅动,使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等渐渐凝结成絮状,再用竹筷摊成薄片,晾在竹架上风干而成。

黄中带白、纯洁光亮、薄似纸张的乳扇,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丰富。它可以生吃,也可煎、蒸、烤吃。但最好是用香油煎成淡,取出置凉,又脆又香,尤为可口。孔词是白族宴客的美味佳肴,是祭祀的必备供......>>

白族的饮食习惯 1 、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 挪卫你 (谢谢)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中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2 、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3 、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

白族妇女怀孕后,以系合页双屋围裙,并将头页对折别在腰间作为有喜的标志。外人见了,要懂得注意重点 保护。倘若误伤了孕妇,要担保到产后平安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婴儿落地后,谁第一个跨进产妇家的门,谁就是踩生。白族认为,谁来踩生,将来孩子的脾气就像谁。白族最忌讳戴孝的人来踩生,所以婴儿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门口撒三道弧线,并在门槛上缠一道青篾子。若是生男孩,还要在青篾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还在大门上钉一个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送一碗新鲜稠米汤、红糖、鸡蛋、甜白酒和一土锅猪蹄子炖韭菜根给产妇吃。产后第三天早上,产妇家要请 粥米客 或称 稀饭客 。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篮提着鸡蛋、红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贺。大理、剑川一带的白族,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

编辑本段民族饮食

大理白族地区的日常饮食,随当地物产不同而有所差异。平坝地区的百姓以稻米、小麦为主食,住在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茄子、瓜类、豆类及辣椒等。在白族饮食习俗中,下列几种较具民族特色。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这是将整只猪或羊置于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时,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时为止。吃时将肉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姜、葱、蒜、炖梅、辣椒、芜美等调料,又香又鲜,为款待贵客的民族佳肴。

海水煮海鱼 (活水煮活鱼或者叫酸辣鱼)

洱海边的渔民煮鱼时,特别是烹煮当地称为“油鱼”等肥美鱼儿时,一般都不用油煎。他们舀来洱海之水,待锅内水沸时,放入鲜鱼,再搁上浓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鲜美麻辣,俗称“海水煮海鱼”。

下关砂锅鱼

这是下关的......>>

白族的信仰和饮食是什么? 有三大类,有时互相有交叉。

第一是保护神信仰,叫“本主”,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特有宗教。“本主”即本境之主,是白族一个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护神。几乎每个村庄都建有本主庙,庙内供奉檀香木雕的或泥塑、石雕的本主偶像。各村所祀的神o都不相同,每年都有定期祭祀的本主诞辰日。本主神中有自然崇拜之神、英雄崇拜之神、南诏大理国的王族文武大臣,也有外族人物或不见经传的各色人物,都被立为本主。平时不论生死疾病,婚娶节庆、出门归家、生儿育女都要到本主庙祭祀聚餐,以求保佑,并且希望本主“善求必应”,保佑好人。

第二类是佛教,特别是密宗。起源于唐代的南诏国时代,叫滇密。南诏国时期,唐王朝传来佛法,其中密宗的一支叫阿吒力教,大约在唐朝之际传入今云南大理地区,随后影响了大理国时期,经元、明之后逐步衰落。主要修行方式有诵咒、结印、祈祷,有所谓“三密”即语密(口诵真言)、身密(手结契印)、意密(心作观想)之说。阿吒力教在大理地区流传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曾一度是西南地方政权南诏与大理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与白族原有的宗教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白族特点的中国佛教密宗的一个支派,简称“大理密 宗”或“白密”,“滇密”。

滇密”阿吒力与其他密宗教派相比,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第一,僧人尤崇阿嵯耶观音。“阿嵯耶观音”这个称号鲜见于佛教典籍,为阿吒力教所独有。阿嵯耶观音像形态多颀长纤细、宽肩细腰、身着印度菩萨式衣服,白族信众因之俗称其为细腰观音。阿嵯耶观音是佛教造像传入白族地区后本土化、民族化的产物。第二,主要神为大黑天神。大黑天神是梵语“摩诃迦罗”的意译,是“滇密”阿吒力教的神。大黑天神在白族中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享受着信众的顶礼膜拜。第三,僧人可以有家室。作为一种宗教流派,滇密虽然已成历史,但作为宗教信仰的一种形式,并没有完全从白族社会生活中消失,而是融入到其他宗教中被白族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时至今日,在白族的某些信仰中仍能找到阿吒力教的踪影。

第三类是道教和其他自然神教,在大理等白族生活的地区也有很多表现,白族与汉族交往很久,对汉族民俗文化非常熟悉,其中汉民族习俗中与道教有关的鬼神信仰等,都在白族文化中同样有表现。

白族的服装和饮食30到50字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无节吃羊肚菌和检鱼包肉;中秋节吃白饼和醉饼;重阳节吃肥羊;冬至节吃炒养粒和羊肉场。

白族婚宴习惯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热菜组成:添加红曲米的红肉炖;挂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酱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线肉千张;配加 红薯或土豆的粉蒸肉;猪头、猪肝、猪肉卤制的干香;加盖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丝、菜梗氽制的杂碎;配加炸猪条的竹笋。此外,每客一包槟椰。

白族也有饮食忌讳,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声息,不能吹火,必须到井边“汲新水”。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红色食料,不能做红包菜肴。进扭时长辈上坐晚辈侍奉。

关于白族的聚居地,着装特色,饮食习惯,主要节日的资料 你直接看百度百科不就知道了……下面是我抄的: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以滇池为中心的滇k人“头饰羽翎”。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舞蹈图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顶插长翎,上身 *** ,下着兽皮羽毛带状裙。洱海地区,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蛮,男女以毡皮为披,女子J布为裙,男女赤脚。《云南志》卷五云:“东有白蛮,丈夫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妇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泽发。贵者以绫锦为裙襦”。“若子弟及四军罗苴以下,则当额络为髻,不得戴角;当顶撮髻,并披毡皮。俗皆跣足,唯头囊特异耳。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皂绫绢。”“曹长以下得系金臆冢即腰带)”。“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即虎皮)”。南诏王室及清平官、大将军,已效汉服,上衣圆领宽袍大袖,下着宽裤紧腿,有靴。诏王头囊为钟鼎式,文官头囊为黑色莲花式,武官为虎头式。

古白族人

大理国白族服饰,王室及皆衣绫罗绸缎。元代,服色,“略本于汉”,“男人披毡椎髻,妇人不施粉,酥泽其发。以青纱分编绕首系,裹以攒顶黑巾。耳金环,象牙缠臂。衣绣方幅,以半细毡为上服”。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明清以来,白族服饰,一般说来,男子的服装各地大体相同,妇女的服饰则各地有着差异。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凤羽、邓川、洱源的姑娘喜戴“凤凰帕”;有的地方则头包花毛巾或只将辫子盘头上,再缠一束红头绳;有的地方头饰为“一块瓦”;有的地方头上用多块头布相叠覆盖,最外面的一块布上绣白族人民喜欢的图案。再外缠多种颜色的头绳,格外美观。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

寿鞋:云南省洱源县的凤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习俗。不会做寿鞋的妇女,常被人们笑为。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成。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

传统节日

火把节抢升斗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

苗族,白族,土族他们喜欢吃什么食物 米饭啊,无语

白族的节日习俗,服饰,饮食,民居,工艺品作文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传统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剑川骡马会

本主节

蝴蝶会

茈碧湖歌会

海西海歌会

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白族饮食习惯100个字数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养麦、蚕豆、薯类。雪梨、柑橘和论茶是著名特产。居住在湖、河地区的白族以稻麦为主粮;居住在山区者,以玉米、养麦、马铃薯为主粮。吃大米饭、包谷(玉米)饭及各种米面制品后于脑制牛、羊、猪肉及各种咸菜。洱海盛产鱼类,弓鱼最著名。喜食砂锅菜、酸菜等。口味以酸、冷、辣为主。

饮食习惯

白族日常饮食以一日三餐为主,农忙或节庆用则增加一次早点或午点。平坝地区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常吃玉米、洋芋和养麦。主食一般蒸作干饭,下地携带。此外也喜爱粑柏、饵块、汤圆、米线、稀粥、糖饭(糯米与干麦芽粉制)等。

白族三餐都配新鲜蔬菜,也善于调制咸菜、院菜、豆瓣酱、豆鼓与面注。用洱海特产的海菜花加工成的海荣炒火腿、海菜豆腐场令人齿颊留芳。肉食以猪为主,兼有牛、羊、鸡、鸭和鱼鲜,善于胶制火腿、腊肉、香肠、弓鱼、猪肝针、螺蛳酱、油鸡棕、吹肝和饭肠等食品,脑年猪和乳用(羊乳点酸水制成)是当地一绝。烹调方法多样,口味偏好酸辣,创造出大理砂锅鱼、牛奶煮弓鱼、乳扇凉鸡、松木丽粉蒸鱼、盐炖罐子肉、鱼茸乳扇卷、镶雪梨、生皮、大理饵丝、喜州破酥精粑等一批名食。民间宴会,职业厨师制作的八大碗、四盘五碗宴席,菜式更为丰富。除火腿、腊肉等外,还善于腌制弓鱼、猪肝、螺蛳酱等!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如春节(中国农历新年)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中国传统祭祀、扫墓节日)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中国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无节吃羊肚菌和检鱼包肉;中秋节(中国农历八月十五)吃白饼和醉饼;重阳节(中国农历九月初九)吃肥羊;冬至节(中国传统节气)吃炒养粒和羊肉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节奏。

白族婚宴习惯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热菜组成:添加红曲米的红肉炖;挂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酱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线肉千张;配加红薯或土豆的粉蒸肉;猪头、猪肝、猪肉卤制的干香;加盖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丝、菜梗氽制的杂碎;配加炸猪条的竹笋。此外,每客一包槟椰,丰盛又不奢侈。

饮品习俗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用糯米酿制的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饮茶,一般用本地特产的小沙罐烤过后才饮。小沙罐只有墨水瓶大小,待茶烤到一定火候,便用溪水或泉水煨茶。烤茶每天须饮三次,每次三道。一二道茶是清茶,第三道加上红糖、米花、乳扇,别具一番风味。白族人常以三道茶待客。其味清香扑鼻,嘴里有苦甜混合的舒适感。

饮食禁忌

白族也有饮食忌讳,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声息,不能吹火,必须到井边汲新水。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红色食料讥罚罐核忒......>>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