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兴由来

来源:趣味经验馆 1.23W

定兴由来

定兴县境尧唐时为冀州、舜虞时为幽州,夏属冀州,殷商为幽州,周并州燕国地,春秋战国燕国地。

1949年,属河北省保定专区。

1958年,定兴县并入易县、徐水二县。

1961年,恢复定兴县建制。

1970年,属保定地区。

1994年12月,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组建新的地级保定市,定兴县属其所辖。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定兴县境尧唐时为冀州、舜虞时为幽州,夏属冀州,殷商为幽州,周并州燕国地,春秋战国燕国地。

1949年,属河北省保定专区。

1958年,定兴县并入易县、徐水二县。

1961年,恢复定兴县建制。

1970年,属保定地区。

1994年12月,吗杂器跳穿纸煤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组建新的地级保定市,定兴县属其所辖。

2016年8月31日,经河北省民政厅批复,保定市撤销定兴县姚村乡,设立姚村镇。

辖7个镇、9个乡、1个城区管委来自会:定兴镇、固城镇、贤寓镇、北河镇、天宫寺镇、小朱庄镇、东落堡乡、高里乡、张家庄乡、姚村镇、肖村乡、柳卓乡、杨村乡、北田乡、北南蔡乡、李郁庄乡、城区。

其他比较有用的内容推荐1:

定兴县境尧唐时为冀州、舜虞时为幽州,夏属冀州,殷商为幽州,周并州燕国地,春秋战国燕国地。

1949年,属河北省保定专区。

1958年,定兴县并入易县、徐水二县。

1961年,恢复定兴县建制。

1970年,属保定地区。

1994年12月,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组建新的地级保定市,定兴县属其所辖。

2016年8月31日来自,经河北省民政厅批复,保定市撤销定兴县姚村乡,设立姚村镇。

辖7个镇、9个乡、1个城区管委会:定兴镇、固城镇、贤寓镇、北河镇、天宫寺镇、小朱庄镇、东落堡乡、高里乡、张家庄乡、姚村镇、肖村乡、柳卓乡、杨村乡、北田乡、北南蔡乡、每医李郁庄乡、城区。

其他比较有用的内容推荐2:

定兴县境尧唐时为冀州、舜虞时为幽州,夏属冀州,殷商为幽州,周并州燕国地,春秋战国燕国地。

1949年,属附蒸距河北省保定专区。

1958年,定兴县并入易县、徐水二县。

1961年,恢复定兴县建制。

1970年,属保定地区。

1994年12月,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组建新的地级保定市,定兴县属其所辖。

2016年8月31日,经河北省民政厅批复,保定市撤销定兴县姚村固列香蛋套会乡,设立姚村镇。

辖7个镇、来自9个乡、1个城区管委会:定兴镇、固城镇、贤寓镇、北河镇、天宫寺镇、小朱庄镇、东落堡乡、高里乡、张家庄乡、姚村镇、肖村乡、柳卓乡、杨村乡、北田乡、北南蔡乡、李郁庄乡、城区。

保定市各个县名字的由来?

徐水县

位于中国河北省中部。1990年人口53.32万。汉族为主,有回、满、壮、锡伯、瑶、苗、朝鲜、蒙古、藏等21个少数民族。面积735.8平方千米。西汉置北新成县。北魏称新城县,后又改称新昌县。隋开皇十八年(598) 改名遂城县。宋初置广信、安肃二军,宣和七年(1125)改安肃县。金天会七年(1129)广信军立为遂州,安肃县立为徐州。元至元二年(1265)遂州并入安肃州,后又复置遂州。明洪武元年(1368)遂州降为遂城县,二年安肃州改为安肃县,八年遂城县并入安肃县。1914年改名徐水县。1958年容城、安新两县及定兴县部分地区并入。1960年12月恢复安新县。1961、1962年定兴、容城恢复原建制。矿产有板岩、高岭土、石灰石、白云石、八厘石、硅石等。土特产主要有“刘伶醉”酒、大白菜等。

易县

位于中国河北省中偏西北部。1990年人口15.17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72万。汉族为主,有满、回、蒙古、壮、朝鲜、水、布依、苗等少数民族,共2.77万人。面积2534平方千米,耕地4.28万公顷。

隋开皇元年(581)置易州,因境内易水得名,十六年设易县。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析设五迥县。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涞水县并入。辽复析置。金大定六年(1166)析置定兴县 。元初省县入州,至元三年(1266)复置。明洪武初入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直隶州。1913年2月易州降为易县。1940年7月析置龙华县。1942年2月与定兴、涞水组成定易涞联合县。1946年4月12日恢复原建制龙华,定易涞县撤销。1958年10月兴县和涞水县镇场、白涧、大河南三镇并入 。1961年5月恢复定兴县。1962年1月恢复涞水县。

金属矿有金、铁等,非金属矿有磷、膨润土、石灰石、煤、花岗石、石棉、蛭石等。药用动物有蝉蜕、全蝎、五灵脂等。药用植物有苦参、沙参、黄芩、知母、丹参、枣仁、柴胡等。土特产主要有京西大烟叶、易县水砚、易县豆腐干、易县大柿子。

名胜古迹主要有易州景区、紫荆关景区、清西陵景区、狼牙山景区、洪崖山景区。

满城县

位于中国河北省中部。属保定市。1990年人口40.32万。

汉族为主,有回、蒙古、满、藏、壮、彝、苗、侗、瑶等19个少数民族。面积718平方千米。西汉置北平县 。东魏兴和二年 (540)析北平县西北境置永乐县。北齐北平县并入永乐县。唐天宝元年 ( 742 )永乐县更名满城县。宋省入保塞县。金大定二十八年 (1188)复置满城县。矿产有石灰石、粘土、大理石、石板矿等。野生动物有獾、鼬、兔、鹰、鹞、猫头鹰、蛇、蝎等。野生植物有酸枣、荆条等。土特产主要有雪桃、磨盘柿子、草莓。名胜古迹主要有陵山汉墓、元蔡国公墓、曹仙洞、龙门湖、抱阳山。

河北定兴韩氏由来

1、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其裔韩厥事晋复封韩原,凡二十四世,韩厥氏之元系康,釆于赵,蔺为蔺氏,哀侯少子婼,采于平,为平氏、婼氏、张氏、灌氏;信之派又有,韩余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2、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①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②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③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④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⑤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满语为Harkala Hala,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定兴县的由来作文300字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县城北五公里的红螺山南麓。红螺山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红螺寺山门前有一处常年不息的泉水叫红螺泉,红螺泉有一对仙螺居住,每天傍晚,二仙螺吐出非云非雾又非烟的红色光芒,照得整个红螺山不秋而红,因而这里的山叫红螺山,泉叫红螺泉,寺庙也叫红螺寺。红螺寺是金、元、清三代佛教盛地,金代高僧佛觉禅师、元代高僧云山禅师、清代有佛教第十三代祖师彻悟际醒禅师在红螺寺讲经,四方僧侣多来红螺寺拜佛学经,使红螺寺成为京北名气很大的名刹古寺。红螺寺风景优美,有大片竹林、雌雄银杏和紫藤寄松三大绝景,近几年来又栽植了牡丹园、梅园,寺庙东侧是大面积松林。1995年以来,每年5月1日到5日,举行盛大的红螺庙会,冬季举松、竹、梅岁寒三友红螺游,成为北京旅游的新热点。红螺寺大门前有气宇轩昂的四柱三门式巨型牌楼,画栋雕梁,牌楼上方有常委副委员长卢嘉锡题写的“京北巨刹”四个大字。正门上高悬一幅楹联,“一脉珠泉参妙谛,双峰螺岫证如来”。大门内影壁上书“须弥胜境”四字,由影壁前折向东行,游人穿行在翠竹林中的一条曲折小径,顿觉兴致盎然。寺内有雌雄银杏,东侧为雌,结果但不开花;西侧为雄,开花但不结果,奇特之处在于西侧的雄性银杏,树高30米,主干四周,生有十株侧干,据说自唐代栽了这两株银杏以来,每改换一个朝代,就多长出一株侧干,这只是一种传说,但银杏的树龄已在千年以上,则是确切无疑的。大雄宝殿已依原样式进行了修复,殿后有“紫藤寄松”,大雄宝殿后面的西侧生长有一株树龄数百年的平顶松,树高6米有余,有9个分枝,平直地伸向东侧的四面八方,下面用十余根木料支撑,平顶松附近,有两株碗口粗的紫藤如龙蛇飞舞一样绕生在松树上,形成一个巨大的伞盖,遮荫面积400多平方米,每年春末夏初,藤萝花如串串紫色珍珠一样,挂满枝头,碧绿的松枝与紫色的藤花相继争奇斗艳,令游人叹为观止。红螺寺松林面积近600亩,百年以上古松万余株,林业部门注册古树2984株,达到一二级名木的古树263株。据统计,红螺寺风景区的各类树木约有90万株,丰茂的林木,使红螺寺空气清新湿润,游人至此度假,十分有益健康。始建于东晋咸康四年(338),扩建于盛唐,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易名为“护国资福禅寺”,因红螺仙女的传说,俗称“红螺寺”,是我国北方佛教的发祥地,也是京北第一大古刹。在历史上,历届主持多由皇家命派,金代的佛觉禅师和元代的云山禅师都曾主持过红螺寺。我国佛教净土宗的最后两代祖师(第十二代祖师际醒大师和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均与本寺有缘。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  红螺寺景区总面积为8平方公里,已形成红螺寺、观音寺、五百罗汉园三个佛教文化区和红螺山、青龙山两个自然观景区的景观格局,具有“春看花、夏避暑、秋观叶、冬赏岁寒三友”的观光特色。该寺依山势而建,北依红螺山,南照红螺湖,山环水抱,古树参天,藏风聚气,又有“红螺三绝景”点缀其间。古寺处于南北中轴线上的殿堂共四进,依次是三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三圣殿西耳房为方丈院,东耳房为监院。东厢配殿由里向外依次为千手观音殿、伽兰殿;西厢配殿由里向外依次为达摩殿、净土宗祖师殿。中轴院外有东西跨院,西跨院原是一个三进套院,是高僧掩关及养老的退居寮。东跨院也是一个三进套院,是接待来访高僧贵宾的客堂。在这组建筑的东下坎,另有一个的三进院落,为老僧养老的延寿堂。西跨院的西墙外是供养去世僧众遗骨的普同堂。三门殿的前面是一溜长五丈的条石坡道,俗名礓礤子,佛教中的正名为广长舌。红螺寺别院——红螺慧缘谷位于红螺山西麓,距红螺寺3公里。有元代文物遗址21处,现已修复了放生池、山西庵、朝阳寺、天溪庵、三皇庙等人文景观,并融入了“三皇”、儒、道等中国文化内涵,使佛教文化得到了补充和延伸。两座寺院背依的红螺山属燕山余脉,一山双峰,西峰海拔812.9米,东峰海拔811.9米,是红螺寺的一道天然屏障,使寺院周围形成了一个冬暖夏凉、空气湿润的小气候环境,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季,这里始终雨量充沛,潮湿温润,有利于各种植物的生长。因此,许多极难在北方存活的南方植物,都能在这里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独特的地貌,充足的雨量,也造就了这里树林丰茂,动植物种类繁多,林中许多鸟类和多种野生小动物随处可见。  红螺山南麓红螺寺,山上植有山杏、黄栌、五角枫、火炬等彩叶树种,彩叶覆盖面积达4000余亩。深秋的红螺山,漫山红叶,其间还有的白蜡和墨绿的油松,形成一幅色彩艳丽、层次分明的风景画。

定兴县东引于姓的由来

位于福建省沿岸连江县的马祖诸岛中是所有辖区的最北端,其中,东引乡的东引岛又是连江县下辖辖区中最北之地,所以,东引乡的东引岛与西引岛为台湾现今最北辖区。台湾的军事新闻研究会特别在资深军事记者姚琢奇老师的安排下,前往东引一探这海上碉堡。

前沿东引

马祖列岛散布在福建闽江口外,自北至南分别是东引、亮岛、大丘、小丘、北竿、高登、南竿、西莒与东莒等诸岛。群岛以马祖群岛为通称,设连江县为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其中东引岛距离马祖南竿岛最远,搭乘民间快轮需要时间约100分钟。东引原名东涌,位于基隆西北方约170千米,岛上有一座可停泊5 000吨船舰的中柱港和一座直升机机场。东引岛属于山岳型岛屿,岛上地质为花岗岩,岛上就像有突出水面的山岳。东引岛完全没有沙滩,由于岛屿本身为山岳地形,故海边水深最浅处都有2米,是一个完全不可能进行两栖登陆的岛屿。东引岛由东引、西引与中柱岛所组成,东引、西引本来是分隔的两个岛,中间为浅滩与一个中柱岛。经过驻军建设长堤将东引、西引连结后,中柱岛改建为感恩亭,而且东引、西引之间不需再以舟船为交通。

东引岛地形为花岗岩山地,海岸无沙滩,无法进行传统的两栖登陆攻击

定兴慈云阁名字的由来

慈云阁又名大悲阁,因阁内塑有大悲佛像而得名。位于定兴县城内中心地带,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建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明万历年间重加修葺,因佛教礼“心慈为贵,贵慈如云”,故更名为慈云阁。

满族正红旗,姓马,家住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求起源?????

满族取汉姓有很多是没什么规律的,随便找个汉姓都可以用。所以伊尔根觉罗氏取马姓的一点也不奇怪。

我还见过依尔根觉罗取奚姓的呢。

满族中,除了马佳氏与费莫氏爱取马姓,其他的如:富察氏,曼扎氏,穆尔察氏,绥芬氏……很多都有取马姓的。你家的伊尔根觉罗马姓只是其中之一。

你家应该是清入关后从沈阳先到北京,再从北就调驻河北的驻防八旗后裔。祖籍地当然是东北的。河北算是第二故乡了。这个历史有近300年了。

伊尔根觉罗是满族中的大姓,按血源关系可分为13个宗族,分别是:穆溪伊尔根觉罗,叶赫伊尔根觉罗,嘉穆湖伊尔根觉罗,兴凯伊尔根觉罗,奥堪伊尔根觉罗,萨尔湖伊尔根觉罗,呼讷赫伊尔根觉罗,雅尔湖伊尔根觉罗,乌拉伊尔根觉罗,瓦尔喀伊尔根觉罗,松花伊尔根觉罗,阿库里依尔根觉罗,佛阿拉依尔根觉罗,哈达依尔根觉罗。

现在不知道你家这个马姓伊尔根觉罗出自哪一个宗族。

定兴刘姓历史

一、刘姓的历史

刘为华人第四大姓。起源有三;

①源出于祁姓。相传帝尧姓伊祁,他的子孙有一支以祁为姓,被封在刘国(河北唐县),后代称刘氏。

②源出于杜姓。杜伯的孙子士会在晋国任士师,晋襄公死后,士会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因晋国国内有变故而留在秦国,其后世取姓刘(即“留”之意)。

③源出于姬姓。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河南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代也称刘氏。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劈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刘氏你帝400多年;三国时刘备建立蜀汉,两代称帝43年;南北朝刘裕建立宋,历时60年;元末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统一中国276年。可见刘氏善于建基立业。

--------------------------------------------------------------------------------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100% (2)

0% (0)

其他回答 共 1 条

刘姓家族较复杂 组成分子达五群

这个家族,组织情形也比较复杂。据考证,他们的组成分子至少有以下的五群——滞帝之裔、王季(周文王之父)之裔、娄氏之改姓、项氏之改姓及匈奴之改姓。

关于刘姓的得姓经纬,有一部《泰和刘氏先得录》的序文,记述得最为清楚:“惟刘姓出自祁,其后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事夏孔甲为御龙氏,子孙在商更为豕韦氏,又更为唐杜氏,至周又更为杜氏,杜氏生士荐为士师,因官命氏,又更为士氏,至晋,士会入秦,虽复归于晋,而子孙留秦者,遂稽刘累之名别姓刘氏,此得姓之所始。”

距今4000多年前的圣君唐尧,大家都知道是“五帝”之一帝喾之后,乃是黄帝的姬姓子孙。因此,追本溯源,的刘姓家族,很显然也是最为道地的黄帝子孙。

另外,在黄帝的其他子孙之中,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也还有一支以刘为姓的。该书指出:“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而这项文献所谓“周大夫”,经过历来许多学者的考据,已知为周文王之父周太王的后裔,在周成王的时候,被封于刘邑,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的地方。换言之,这一支源自周太王的刘氏,是发于源河南。

那么,上述源自帝尧的刘氏,最初又是发源于何处?《通志氏族略》上记载:“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就明白指出了这一支刘氏的老家是在现在的河北省唐县。

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是出身于源自帝尧的那一支。据考证,这一支刘氏,初期是繁衍于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到了公元前300年前,也就是周朝赧王的时代,开始向河南及江苏播迁。其中,辗转迁移到江苏丰、沛之地的子孙当中,有一位叫作刘端的人,生了4个儿子,依次为伯、仲、邦、交。老三刘邦,就是后来白手起家登上皇帝宝座的汉朝开国之主刘邦。

刘邦以一介平民东征西讨地打下了天下之后,很快地分封同姓于各地。于是,其后支派繁衍,很自然地到处为刘氏家族札下稳固的基础,形成了2000多年以来刘氏在每一处地方的盛况。据说,有汉一代,刘氏的皇亲国戚是分布于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到了第16世纪的明、清之际,刘氏的繁衍中心已增至25处,大致就是《中华姓府》一书所详列的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等地。

二、刘这个家族的历史变迁

靠!

劳资来答不是?

一、姓氏源流

刘姓源出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河北省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史称刘氏正宗。

2、出自姬姓,为周太王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其后裔以地为氏,便成姬姓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一、汉高祖刘邦为解除匈奴的威胁,将公主嫁给匈奴人领袖冒顿和亲。依照匈奴的习俗 ,贵者皆从母姓,于是公主所生子孙,便为刘姓。 二、齐人娄敬因多次向刘邦献策立功,刘邦赐其姓刘;又刘邦为了感谢项伯曾多次救助他,赐他刘姓,并对项伯的遗族多人封侯,皆赐姓刘氏;还有东汉的王常,曾起兵反对王莽,在昆阳之战中立大功,后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二、迁徙分布

刘姓历史悠久,源自帝尧的刘氏,源地在今河北省唐县。源自周太王的刘氏,源地在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据史载,初期之刘氏,发见于陕西、甘肃,至西历纪元前三百年始向河南、江苏移动。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三、历史名人

刘 邦:即汉高祖,江苏沛县人。于公元前211年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

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 向: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是我国目录学之祖。

刘 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

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 一了全国。

刘 备:即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

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公园221年

正式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

刘 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 大单于,后改称汉

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所著《天论》三篇,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及辨证

法哲学著作。

三、姓刘的历史

刘氏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支:

一、出自祁姓,为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二、出自姬姓,为周王室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 ,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三、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载:1、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这部分宗室女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2、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3、北魏时,原匈奴中部帅刘猛的后裔刘路孤率独孤氏部落归附鲜卑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复姓独孤氏一部分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八大贵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四、刘姓的历史

姓氏起源:

一、出自祁姓,为帝尧陶唐氏之后。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自夏朝刘累时名显于世。历史史称刘氏正宗。

二、出自姬姓,为东周王室的后裔。刘康公,名季子,为东周诸侯国刘国开国君主,他为周顷王的儿子、周匡王、周定王的弟弟,周定王八年(公元前592年),又封刘邑与王弟季子,王季子称刘康公,其后裔以邑为氏。

三、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载:1、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这部分宗室女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2、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3、北魏时,原匈奴中部帅刘猛的后裔刘路孤率独孤氏部落归附鲜卑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复姓独孤氏一部分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八大贵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郡望:

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是汉高祖的后代。

2、沛 郡:西汉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等地。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堂号:

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迁徙分布

传说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中原地区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范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 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刘姓名人

刘姓自汉朝以来多次建立政权,其中西汉(皇帝15人)、东汉(皇帝14人)为大一统朝代。,史书公认但未大一统的政权还有玄汉(1人)、刘宋(皇帝9人)、蜀汉(皇帝2人)、后汉(皇帝2人),其它地方割据政权称帝者有十六国汉国-前赵(称帝5人)、胡夏(3人)、南汉(4人)、北汉(4人)、齐(1人)等。还有自立为天子者史载有19人(刘信、刘盆子、刘望、刘永、刘子舆、刘文伯、刘尼、刘芒荡、刘显、刘黎、刘义宣、刘子勋、刘蠡升、刘没铎、刘苗王、刘元进、刘武周、刘静躬、(燕)刘守光)。 刘姓自汉以来受封王爵者历代大约有500多人(见词条“刘氏诸侯国”) 刘姓自东周卿士刘康公开始,各朝及地方割据政权行使丞相与副丞相职权的100多人。(见百度文库“刘姓主要分布”)中国,直至今日。

五、刘姓宗族的历史如何

. 刘姓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姓氏之一,总人口约6500万。

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将其子孙分封于全国各地,因而刘姓支派较多,人丁兴旺,刘姓族人发展到了鼎 盛时期。

两晋以后,刘姓为避乱不断南迁。唐朝末期,刘氏一族已有人迁居到福建。

宋朝刘姓人口约360万,主要分布于江西、河北、山东三省。 明朝刘姓人口发展到400多万,仍分布在江西、山东和河北三省。

现今,刘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四川、河南、山东、河北四省。其次分布于辽宁、湖北、湖南、黑龙江和安徽 等地。

六、刘姓的由来的历史

刘姓是赣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资料可查最早南迁到赣南的汉姓大姓氏。

至于刘姓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晋襄公死后,其儿子夷皋还小,大臣们都主张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晋君。

于是执政大臣赵眉派人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晋襄公的夫人缪赢知道此事后,天天抱着太子夷皋去宗庙里哭闹。

赵眉等人被她闹得没办法,只好立小孩为晋君。这时公子雍已经由秦军护送来到边境,赵盾就亲率晋军去阻挡。

秦人一见赵盾出尔反尔,非常恼火,双方在令孤一带交战起来。秦军准备不足,打了败仗。

而由赵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会也只好留在秦国。其后裔也就成为了刘氏-意思是有“留”成刘姓。

七、刘姓的历史是什么

一、姓氏源流

刘姓源出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河北省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史称刘氏正宗。

2、出自姬姓,为周太王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其后裔以地为氏,便成姬姓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一、汉高祖刘邦为解除匈奴的威胁,将公主嫁给匈奴人领袖冒顿和亲。依照匈奴的习俗 ,贵者皆从母姓,于是公主所生子孙,便为刘姓。 二、齐人娄敬因多次向刘邦献策立功,刘邦赐其姓刘;又刘邦为了感谢项伯曾多次救助他,赐他刘姓,并对项伯的遗族多人封侯,皆赐姓刘氏;还有东汉的王常,曾起兵反对王莽,在昆阳之战中立大功,后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二、迁徙分布

刘姓历史悠久,源自帝尧的刘氏,源地在今河北省唐县。源自周太王的刘氏,源地在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据史载,初期之刘氏,发见于陕西、甘肃,至西历纪元前三百年始向河南、江苏移动。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三、历史名人

刘 邦:即汉高祖,江苏沛县人。于公元前211年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

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 向: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是我国目录学之祖。

刘 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

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 一了全国。

刘 备:即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

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公园221年

正式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

刘 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 大单于,后改称汉

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所著《天论》三篇,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及辨证

法哲学著作

八、关于刘姓的历史和现状

1 出自伊祁氏,帝尧(伊祁放勋)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后裔因以为氏。

裔孙刘累,能驯化龙,侍奉夏后,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赐为御龙氏。此为祁姓之刘。

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士氏,周朝初年,周成王灭刘氏唐国,把唐遗族改封到杜原(今陕西西安市南杜陵)建杜国,最后一任国君杜伯周宣王时无罪被杀,杜伯之子杜隰叔逃到晋国,隰叔子杜蒍在晋国任士师之职,后以官职为氏,称士氏。

其孙晋国大夫士会因国内出奔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 3出自姬姓。

其源头有二:一说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王季之子(周成王叔祖父)于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刘聚,相传为刘累故居,因得名),其后裔以邑名为氏,形成姬姓之刘。另说是: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封其小儿子到刘邑,号称刘康公。

其后代亦以邑为氏,是为姬姓刘的又一来源。这两支姬姓刘氏后代均无显族。

4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姓刘或赐姓刘。

九、刘姓的起源是哪里

刘姓的起源是哪里?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历史来源 ① 源出于祁姓。相传帝尧姓伊祁,他的子孙有一支以祁为姓,被封在刘国(河北唐县),后代称刘氏。

② 源出于杜姓。杜伯的孙子士会在晋国任士师,晋襄公死后,士会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因晋国国内有变故而留在秦国,其后世取姓刘(即“留”之意)。

③ 源出于姬姓。东周时期,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河南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代也称刘氏。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刘氏称帝400多年;三国时刘备建立蜀汉,两代称帝43年;南北朝刘裕建立宋,历时60年;元末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统一中国276年。可见刘氏善于建基立业。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刘姓,以邑为氏,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刘姓人口在6000万以上,称得上是“遍地流(刘)”。按史载,有五处源起:

1、帝尧陶唐氏(伊祁氏、伊氏)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后裔因以为氏。裔孙刘累,能驯化龙,侍奉夏后,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赐为御龙氏。此为祁姓之刘。

2、西周时,周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刘邑(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子孙以邑为氏。此为姬姓之刘。

3、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於冒顿(音mo 墨读)为妻,冒顿姓挛 (音luan di銮低)。按匈奴习俗,贵者皆从母姓,所以挛 氏子孙皆姓刘。五胡乱华时汉国建立者刘渊就是匈奴贵族。

4、刘汉王朝曾赐项氏、娄氏为刘氏。

5、刘汉王朝共历四百二十六年之久,刘姓人口在西汉年间就有十多万,在全国五千多万总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当时就已经成了大姓。

从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定兴县泥洼铺村的由来

在500年以前,你们村地势太低,一年365天的大多数的日子里,都被水泡着,出来的人一个一个的都像泥娃,所以就叫泥洼铺.

保定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京、津、石三角地带的中心,京广铁路穿过市区。西依太行山脉,东为冀中平原,北控三关,南通九省,被称为“天下通道”,“京畿重地”、“北京南大门”。保定市是河北省辖市,现辖3区(新市、北市、南市)4市(涿州、定州、安国、高碑店)18县(满城、清苑、涞水、定兴、容城、安新、蠡县、博野、阜平、唐县、涞源、易县、雄县、徐水、高阳、望都、曲阳、顺平)。

保定的由来,与战事有关。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约燕、齐灭中山。燕赵重新划定疆域,现保定市区的地域范围划归燕国,以南为赵国地。据明弘治版《保定郡志》记载,燕昭王曾于今保定城东五里建广养城,俗称空城,为放牧战马之城。保定始有燕南赵北之称。由上可见,保定最初出现城镇,就是为保卫燕国安全所设的战备城市。

960年,因宋太祖赵匡胤祖陵在河北西路清苑县境,清苑又为宋朝的北部边塞重地,所以宋朝于清苑县置保塞军,取保卫边塞之意。做为政区名称兼地名的“保”字,首次出现。又因燕昭王所筑黄金台位于保定地区境内,亦称金台顿。保塞军和清苑县治在今保定市。981年,保塞军升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清苑县改名保塞县,并将满城南境划入保塞县,以加强保州势力。保州治所在保塞县。}

1127年,北宋灭亡,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称保州,又名金台驿。1129年于保州设顺天军,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保州曾辖清苑、满城、遂城三县。

1213年,元兵攻陷保州,焚屠三天,使其变为一片废墟。1217年,金将张柔投降蒙古军,驻满城。1227年,蒙古军兵马都元帅张柔率军由满城移驻保州,画市井,定居民,置官廨,重建城池。遂使保州成为“燕南一大都会”。此为现保定筑城之始,当时已有一定规模。1239年,元朝改顺天军为顺天路,寓“顺应天命”之意,保州为路治。因为保州为元代大都的南大门,1275年顺天路改为保定路,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保定之名自此始有。保定路辖清苑、满城、唐县、庆都(今望都)、行唐、曲阳、新安、博野、易州(含易县、涞水、定兴)、祁州(含蒲阴、深泽、束鹿)、雄州(含归信、容城、新城)、安州(含葛城、高阳)、遂州(今遂城)、安肃州(今徐水)、完州(今顺平县)等州县。

1386年,明朝改保定路为保定府,又称金台郡,因保定城位于保定府河之阳,故又有保阳郡之称。此为保定设府之始,辖3州17县。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始为直隶省省会。直隶省辖顺天(今北京)、永平(治卢龙)、保定、正定、河间、顺德(治邢台)、广平(永年)、大名八府。1724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署,辖区增口北道宣化府、热河厅承德州、张家口厅。1748年,直隶总督署下属辖区达11府(123县)六州(含17县)三厅(张家口、独石口、多伦诺尔)。清代,保定市为省、府、县官府所驻地。

1912年,直隶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今保定城仍为保定府和清苑县二级官府驻地。1935年,河北省始以保定城为省会。1937年9月24日,保定被日军占领,河北省遂成为。1946年6月14日,河北省由北平迁至保定。由于当时保定四周各县基本解放,因而河北省于1947年10月10日开始由保定迁回北平

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12月6日成立保定市。这是保定建市之始。保定市辖一、二、三、四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在保定市宣告成立,决定保定市为河北省省会及保定专署驻地。1958年4月18日,河北省由保定市迁往天津市。1967年河北省省会又迁回保定市,次年2月3日河北省会迁往石家庄市。1968年8月18日,建立保定地、市委员会。1982年7月19日,保定市委员会改为保定市。1983年11月15日,经批准,保定市又升格为河北省辖市。

保定是一座军事重镇,历为兵家必争。春秋战国时期,保定为燕、晋、中山、齐、赵等国角逐的战场。战国后期,中山国灭亡后,燕赵重新划分疆界,今保定市区重新归属燕国,成为燕国南部的边防重地。今保定市南大街的“列国石”,俗称“保定府的大裂瓜”,即为燕南赵北的分界石。|

保定第一次做为军事重镇,是宋辽之际。石敬塘割让燕云16州,泰州、清苑成为后晋北部的边沿城市。宋朝建立后,太祖、太宗一直把收复幽燕作为一大战略目标,对河北军事防御十分重视。960年清苑县置保塞军,981年保塞军升为保州。随之,清苑县改为保塞县,并将满城南境划入保塞县,以加强保州势力。保州与雄州(今雄县)、霸州(今霸州市)等地同为北边重地,形成一道由西南向东北的军事防线。宋朝常在此屯兵驻将,把保州做为北部边防要塞。宋朝著名将领呼延赞、杨嗣等曾驻保州。1000年,抗辽名将杨延昭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1003年升为保州防御使,凿河渠为障,防敌骑入侵。辽帝隆绪同其母萧氏倾巢南犯,宋守将魏能、石普败其先锋。敌再趋保州,杨延昭固守并设伏出奇兵,敌军败溃,延昭获其将,函首以献。

1125年,金兵攻陷保州北部城镇之后,直趋保州,未陷。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因保州防守严密,易守难攻,金兵为避免在保州消耗过多实力,绕过保州直趋宋都东京(今开封)。1127年,金兵破开封,俘徽宗、钦宗二帝北上,并乘势攻破保州。

1213年,蒙古军陷涿、易等州后,乘势袭保州。由于保州防御坚固,连攻数日不破。于是蒙古军改变战术,填城壕,造云梯,竭力强攻。由于蒙古军攻陷保州付出很大代价,于是焚屠三日,保州变为一片废墟。

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对抗建文帝。第二年四月,保定知府雒佥降燕王。此后,保定成了朱棣南下夺取政权的主要军事基地。1403年,朱棣称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复名大宁都司,移驻保定,辖前、后、中、左、右五卫和紫荆关、茂山卫,其常驻保定的军马约数万,成为保卫北京的专门驻兵之地。

清代,保定仍为京畿重地。清廷对保定的军事地位非常重视,乾隆皇帝六次巡视江南,都在保定驻跸。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林凤祥、李开芳北上,出临洺关,由赵州、晋州、藁城等地东趋深州。京师震动,清急命僧格林沁统禁兵进驻保定,以守门户。L4>j.

1912年,直隶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今保定城仍为保定府和清苑县二级官府驻地。1935年,河北省始以保定城为省会。1937年9月24日,保定被日军占领,河北省遂成为。1946年6月14日,河北省由北平迁至保定。由于当时保定四周各县基本解放,因而河北省于1947年10月10日开始由保定迁回北平。rq

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12月6日成立保定市。这是保定建市之始。保定市辖一、二、三、四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在保定市宣告成立,决定保定市为河北省省会及保定专署驻地。1958年4月18日,河北省由保定市迁往天津市。1967年河北省省会又迁回保定市,次年2月3日河北省会迁往石家庄市。1968年8月18日,建立保定地、市委员会。1982年7月19日,保定市委员会改为保定市。1983年11月15日,经批准,保定市又升格为河北省辖市。

保定是一座军事重镇,历为兵家必争。春秋战国时期,保定为燕、晋、中山、齐、赵等国角逐的战场。战国后期,中山国灭亡后,燕赵重新划分疆界,今保定市区重新归属燕国,成为燕国南部的边防重地。今保定市南大街的“列国石”,俗称“保定府的大裂瓜”,即为燕南赵北的分界石。|%x1C

保定第一次做为军事重镇,是宋辽之际。石敬塘割让燕云16州,泰州、清苑成为后晋北部的边沿城市。宋朝建立后,太祖、太宗一直把收复幽燕作为一大战略目标,对河北军事防御十分重视。960年清苑县置保塞军,981年保塞军升为保州。随之,清苑县改为保塞县,并将满城南境划入保塞县,以加强保州势力。保州与雄州(今雄县)、霸州(今霸州市)等地同为北边重地,形成一道由西南向东北的军事防线。宋朝常在此屯兵驻将,把保州做为北部边防要塞。宋朝著名将领呼延赞、杨嗣等曾驻保州。1000年,抗辽名将杨延昭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1003年升为保州防御使,凿河渠为障,防敌骑入侵。辽帝隆绪同其母萧氏倾巢南犯,宋守将魏能、石普败其先锋。敌再趋保州,杨延昭固守并设伏出奇兵,敌军败溃,延昭获其将,函首以献。>

1125年,金兵攻陷保州北部城镇之后,直趋保州,未陷。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因保州防守严密,易守难攻,金兵为避免在保州消耗过多实力,绕过保州直趋宋都东京(今开封)。1127年,金兵破开封,俘徽宗、钦宗二帝北上,并乘势攻破保州。Vm

1213年,蒙古军陷涿、易等州后,乘势袭保州。由于保州防御坚固,连攻数日不破。于是蒙古军改变战术,填城壕,造云梯,竭力强攻。由于蒙古军攻陷保州付出很大代价,于是焚屠三日,保州变为一片废墟。#

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对抗建文帝。第二年四月,保定知府雒佥降燕王。此后,保定成了朱棣南下夺取政权的主要军事基地。1403年,朱棣称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复名大宁都司,移驻保定,辖前、后、中、左、右五卫和紫荆关、茂山卫,其常驻保定的军马约数万,成为保卫北京的专门驻兵之地。u4

清代,保定仍为京畿重地。清廷对保定的军事地位非常重视,乾隆皇帝六次巡视江南,都在保定驻跸。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林凤祥、李开芳北上,出临洺关,由赵州、晋州、藁城等地东趋深州。京师震动,清急命僧格林沁统禁兵进驻保定,以守门户。

在历史上,保定曾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城市,素有“文化古城”和“学生城”之称。宋代,保定就建有最早的官学,即“州学”。明清两代,保定的儒学教育一直比较发达,三所官学(府学、卫学、县学)同时并立于一城之内,达几百年之久。另有社学26所、义学30所。还有金台书院、上谷书院和莲池书院等教育机构。清对莲池书院十分重视,乾隆皇帝曾六次来此视察,并亲笔题诗,勉励学生。光绪年间,书院大盛。我国历史上最末一名状元刘春霖就是莲池书院的学生。

清末,“停办科举以广学校”。保定推广新学,首先是从军事学校开始的。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训练新军,先后建立将弁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前身)、陆军速成学堂、参谋学堂、测绘学堂等等。保定有高等学校十余所。同时,保定府立中学堂、直隶女子学堂、直隶第二师范学堂、清苑中学、育德中学等等中等学校也大量出现。故保定当时有“学生城”之称。1917年,育德中学开设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李维汉、李富春等为第一班学员。1918年,刘少奇等入校为第二班学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许多高级军事指挥官,是从保定军事学校培养的,如我党著名军事将领叶挺,辛亥骨干李济深,宁都起义领袖赵博生、董振堂。的许多高级军政首脑,如蒋介石、张群、白崇禧、陈诚等,还有北洋军阀吴佩孚等,也都是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或保定军校的学生。

定兴奶奶庙平时开吗

定兴奶奶庙平时是开的。

定兴奶奶庙平时是开的,但是如果是疫情期间是不开放的。

定兴老奶奶庙的由来传说:据说老奶奶是河南的一位女仙,一路向北乞讨施舍求生,并每到一地结拜一位干姐妹,到定兴县周家庄拜了第八个姐妹后,继续向北走就到了定兴西辛告村,有一家姓王的农户,老俩没有儿女,就收留了她,后来有神仙奶奶点化她西行去了易县,成仙,但她不忘西辛告王家老俩的养育,就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拜父母。后来村里王姓家族为了答谢奶奶,就在村西立庙,以纪念跟奶奶的缘分。后来七里八乡的人们有小灾大难时就来这庙里向奶奶诉说,奶奶也帮乡亲们排忧解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