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品茶艺术

来源:趣味经验馆 7.08K

茶文化与品茶艺术

茶文化是指围绕着茶叶的生产、制作和饮用,形成的一整套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茶文化起源于中国,经过漫长的时间传承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艺术和品茶礼仪。

品茶艺术是指品尝茶叶的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在其中融入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哲学思想,并体现出深奥的人文精神和社交礼仪。品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茶叶的色香味形,还能与他人分享美好时光,增进人际交往和感性体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和品茶艺术都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茶,从而带动了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繁荣。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茶文化与品茶艺术的关系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与作用,必将促进茶业事业的发展,那么茶文化与品茶艺术有什么关系?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品茶艺术的关系,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与品茶艺术的关系

  焚香除妄念

  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考究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即是经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吉祥庄严的氛围。

  冰心去凡尘

  茶,至清至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请求所用的器皿也有必要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即使用开水再烫一遍本来就洁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不染纤尘,一干二净。

  玉壶养太和

  绿茶归于芽茶类,由于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老练汤失味。只宜用80℃的开水。“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瞬间,使水温降至80℃摆布。

  清宫迎佳人

  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历来佳茗似佳人”。“清宫迎佳人”即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不染纤尘的玻璃杯中。

  甘露润莲心

  好的绿茶外观如莲心,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即是再开泡前先向杯中写入少量热水,起到润茶的效果。

  凤凰三允许

  冲破绿茶时也考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的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

  陶瓷艺术与茶文化的联系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今天,我们在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

  谈到茶具,最为珍贵者要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了。其造型优美,纹饰清雅,钴兰纯正,极富美感。如此高贵的茶杯,专供皇宫和贵族之家享用,烧制的数量自然甚少。据载,万历时已所剩无几,尽管历代皆有仿制,但皆难以企及其艺术高度。现时,永乐压手杯世间仅存三只,当是稀世之宝;且不说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残片,也难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后以壶泡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砂茶壶最受称颂。因为紫砂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曹雪芹是一位谙于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红楼梦》中,有97回写了与茶有关的情节。最为精彩的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招待贾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自是不凡,而与宝钗、黛玉吃的体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恺定制、苏轼鉴赏过的“分瓜瓜包”、似钵而小镌着垂珠篆字的“点犀”,水则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无比。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贵族的气派,大约也是最高层次的茶文化了。

  唐诗与茶文化的联系

  陆羽《茶经》中一首《六羡歌》对茶道道德观作了明确的理喻,也是茶道精魂的首扬。

  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的名诗中对仙人掌茶的精到描述,可谓是研究茶文化的开山之作。

  诗圣杜甫写了三首茶诗,其中《春风啜茗时》成了咏茶的名篇。

  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一诗,是一首借茶言志、饮茶修身、种茶育德的五言古诗,歌颂茶的纯洁和功效,寄望人们以茶为偶像,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白居易自誉识茶之人,一生写了50多篇茶诗。在他的多数茶诗中表明了作者“以茶俭德”的高尚情怀。

  刘禹锡写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细腻生动,堪称茶诗中的佼佼者。

  柳宗元写的《夏夜偶作》把夏日饮茶的闲适之情写得惟妙惟肖,为茶的闲适功能添上了一笔清逸。

  诗人元稹的一字至七字的诗《茶》,可以说这首宝塔式茶诗,对茶的特点、加工、烹煮、引用、功效作了全面的概括,为后来茶人所津津乐道。

  中唐诗人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把茶比作“禅经”,奠定了“禅茶一味”的理论基础。

  茶仙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不仅把茶的审美体验描绘得出神入化,还注入他对生命的总体感悟,表达他的恤识和忧患意识,是一首被世人广为称颂的饮茶歌。

  此外,杜牧、许浑、王建等都有对茶的典型诗作流传于世。

  据对《全唐诗》统计,唐代写过茶诗的诗人130多位,总计550多首,纵观唐诗中的茶诗,不难看出,那时候,诗人们已经把茶从物质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层面,成为我国饮茶史和茶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启蒙阶段。

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2篇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1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1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2.2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2.3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3.1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3.2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3.3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7-29.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30-34.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5-226.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98-300.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2

  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影响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茶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几年,茶艺教学重视冲泡技艺而忽略了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已与东方哲学思想相融合,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追求、审美标准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各地的生活习惯也融入茶事活动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茶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探究了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历史;民俗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1中国茶文化发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明代基于散茶的兴起,“废团茶兴散茶”,使得冲泡过程不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饮茶时观赏的艺术性。茶具也各有讲究,不仅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石质粉末烧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还产生了彩瓷、珐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茶人在饮茶中有意识的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相结合,也体现出人们饮茶的艺术性。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冲泡方法,这充分证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饮茶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茶文化与茶艺教学密不可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茶叶生产历悠久、品类繁多,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它们每一类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式,这就与各类茶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密不可分。茶艺教学中实训冲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们对茶文化及其各类茶的历史渊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有灵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茶艺过程中“人、茶、水、器、艺、境”的完美结合,学会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们玻璃杯用绿茶,玻璃杯中的绿茶透着鲜亮精致,清饮一口,有一种微微的苦,不经装饰,简单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扰,如果你懂了绿茶,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生活中的困扰,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能证明我们充实的活着。我们利用玻璃杯还原了茶叶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内涵,尽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艺,但是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也是失败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们常用紫砂来冲泡普洱,因为普洱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保存才能散发浓香,正如紫砂壶的特性一样,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读懂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冲泡中内心平静,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视的东西。其实不仅是茶,还包括茶艺冲泡的各类茶具、我们在茶台前冲泡的每一个动作,它们都与我们的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白鹤沐浴等等;再如中国茶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渊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应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也是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与冲泡的典型事例,还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饮茶方式等等举不胜收,可以说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学习茶艺要始终以茶文化为中心,将人与茶相结合,才能在每一次的冲泡过程中真正将茶人与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够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苏叶扬.中国茶文化中的雅与俗[J].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乐饮编著.中国茶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茶文化之茶道与茶艺

中和之道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中庸之道”,“中和”就是诠释此道的一个词。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这种相对和谐的状态作为理想的境界,是心理与生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均衡、和谐、美好关系的理想追求。

自然之性

随性而自然,是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就追寻的情趣。茶道中关于“自然”的追求,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追求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是追求人性自然而然地发展。

清雅之美

清,是指饮茶物质环境的清,也指人格的清高。雅是指饮茶的环境要雅、茶具要雅、茶客要雅、饮茶方式要雅……等等。茶道的境界,要基于清雅之境,但又不拘泥于形式,毕竟大俗也可大雅。

明伦之礼

是指基于饮茶活动所体现的行为礼仪、交流礼仪等。比如,饮茶时,其人仪态端庄整洁,与人交流守礼而有节,令人十分畅快等。

茶文化

茶文化包括关于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心态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上面我们所说的茶道,就是茶文化中的行为和心态文化,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

物质文化

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综合,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分及疗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

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茶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有关茶的管理措施,我们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茶税、内销、外贸等、

行为文化

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成俗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古时候形成的茶百戏、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习俗。而到现在,各地、各民俗形成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序也是百花齐放,数不胜数。

心态文化

指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的因素。正如在品茶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当然也包括反映茶叶生产、饮茶情趣等的文艺作品;还有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我们所说的茶道、茶德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

茶道,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茶道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一)时代性

1.唐代陆羽,强调“精行俭德”的人文精神一注重烹饪条件和方法,追求恬静舒适的雅趣;

2.佛教茶礼,讲求安寂,幽静是品茶、修禅的共同文化情韵;

3.宫廷茶道,富丽多彩,色彩尤为鲜明;

4.民间茶事,由南到北普及与兴盛,使茶道呈现多极化走向,极具深刻的内涵。

二) 民族性

1.唐代茶道,以文人为主体,至宋代文人茶道更系统化,有炙茶、碍茶、罗茶、候汤、烧盖、点茶等基本程序;一追求的是,借茶励志的操守和淡泊清尚的风度。

宫廷茶道,突出茶叶精美、茶艺精湛、礼仪繁琐、等级鲜明等特点,以教化民风为目的,致清导和为宗旨;民间,还有以争香斗味为特色的斗茶和“使汤纹水脉为物象者”的分茶。

2.明代朱权改革传统茶道,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崇尚道家思想,认为茶发““自然之性”,饮者要“清心神"“参造化” “通仙灵”,追求秉于性灵,回归自然的境界。

3.明清时代,紫砂茶具兴起,饮茶法由煮向冲泡发展,茶道程序由繁入简,但仍追求用水、茶具、茶叶倶佳。

三)文化性

1.基于儒家的治世机嫌;

2.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

3.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

借品茗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

四)中国茶道的精神特点,主要表现四个方面:

一为,中和之道:中和,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

二为,自然之性:自然,《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为,清雅之美:清,可指物质的环境,也可指人格的清高,清高之人于清净之境饮清清茶汤;雅,可雅俗共赏,亦可有高雅、文雅之意。

四为,明伦之礼:《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茶文化的重点是茶艺

一)茶艺的发展过程:

1.唐代,“艺”字与“茶”字发生联姻;陆羽《茶经》;

2.宋代,“艺”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

3.明代,瀹饮法的定型与发展;

4.自清代以来,广东潮汕和福建漳泉的功夫茶;

5.20世纪70年代,台湾开始使用茶艺一词,自此广泛使用。

茶艺,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

1.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

茶艺属茶文化范畴;种茶属科技领域;卖茶属茶业贸易学或称为茶叶商品学。

2.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

1)泡茶的技巧,包括茶叶的识别、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

2)饮茶的技巧,是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对色、香、味、形、韵的体味,不仅是指个人独饮,还包括以茶待客的基本技巧。

3.茶艺包括泡茶、饮茶的艺术:

艺术和技术密切相联,但艺术高于技巧;技巧,是基本的、浅层次的;艺术,是美学的范畴;茶艺属于实用美学、生活美学、休闲美学;茶艺包括:环境的美、水质的美、茶叶的美、器具的美、艺术的美;泡茶的艺术之美,是泡茶者仪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容貌、知识、风度和内心精神思想的统一。

总的来讲;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3个方面:第一,以茶雅志,陶冶个人情操:

1.茶道中的-清”“寂”“廉” “美”“静”“俭”“洁”“性”等。

2.侧重个人的修身养性。

3.通过茶艺活动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第二,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

1.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等;

2.侧重于人际关系的调整;

3.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以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三,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

1.茶文化能使人们绷紧的心灵之弦得以松驰,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

2.中国茶道,以利于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以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茶文化与品茶有什么意义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具有积极的、深远的意义。那么茶文化与品茶的意义是什么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品茶的意义,一起来看看。

  试述学习茶文化与品茶的意义

  1、 掌握一种生活技能

  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和习俗,也是表达主客之间深厚友谊的一种方式。在熟悉和掌握了茶艺之后,如有客人来访,我们以茶艺待客,不仅更能融洽关系,而且也能提升品位。大家品茗谈天,在相互交流中感受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平添几分乐趣,无形中也提高了交往的质量和意义。

  2、 掌握一种工作技能

  随着茶叶经营的发展,茶艺馆的普及,以及国际间的茶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茶艺作为一种职业技能也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劳动部门已把茶艺作为从业培训中的一项专门技能,提出相应的培训要求和从业资格的要求。茶艺师已经被列入国家的正规职业工种,并被分为五个级别:初级茶艺师,中级茶艺师,高级茶艺师,茶艺技师和高级茶艺技师。

  3、 提高生活品位

  茶艺是现代时髦的休闲活动,它能使人得到健康的身心。茶是最好的保健饮料,养成饮茶的习惯,能让人精神愉快,保持身体健康,这已被几千年的经验及现代科学所证明。饮茶能振奋精神,开阔思路,消除身心疲劳,保持旺盛的活力。以茶入菜,以茶佐菜,可以发挥茶的美味和营养功效,增添饮食的多样化和生活的情趣。

  4、 修身养性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总在感活得太累,似乎已经失去了自我。而茶具有性俭、自然、中正、纯朴的特质,饮茶作为一种清净的休闲方式,正如一股涓涓细流滋润着人们浮躁的心灵,平和着人们烦躁的情绪,成为人类最好的心灵抚慰剂。清净中令人神怡,和谐中令人轻松。

  5、 弘扬中华茶文化

  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提起茶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日本茶道,殊不知这种被世人称为东方最美的文化艺术,原原本本就是从中国传入的。因此,研习茶艺,学习茶艺文化,普及茶文化,扩大茶文化的影响,可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茶文化与品茶的意义

  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把品茶作为一种艺术修养,讲求心平气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养性,清静心灵的妙处,“志绝尘境,栖神物外”。品茶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二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市场竞争环境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较大。茶文化活动可以使精神和身心得以放松,以应付人生的各种挑战。

  三是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利于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对于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是茶文化的发展对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茶道的目的不是为了饮茶止渴,也不是为了鉴别茶质的优劣,而是通过一些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陶冶情操的目的。

  五是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利于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茶本身也好,围绕在它身边的事物也好,都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更加和谐的生活艺术,将其推广,必有助于人类的和平与幸福。

  茶文化与品茶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可独酌,也宜共饮,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抛 却是非心、名利心。”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说 :“从一粒砂看世界”。但几乎每位爱好绿茶或乌龙茶的东方人都不难体会出----从一片茶叶可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

  何谓茶德即茶之功德。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的“颂茶十德”即位:‘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 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禅是以阐释茶与佛门之密切因缘。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

  如果你嘴里含上一口西湖龙井茶,茶汤的气韵,即很容易在你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乡温柔而秀丽的风光;如果你入口的是安溪乌龙茶、碧天峰铁观音,那么,你看到的将是高山顶上的蓝天白云,同时随着芬芳的茶香与茶气,让你仿佛身处高山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气 息。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地微妙变化着的真味,真香与气… …不失为回归自然的一种简单法门。那么,茶是如何能给予人这一切 的呢?除了自然的奥秘以外,就是人为的配合。

什么是茶道、茶艺、茶文化?

什么是茶艺,茶道,茶文化呢???

茶文化的茶艺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陆羽,出生于湖北天门,生活在唐朝时期,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成书后,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神”、“茶圣”、“茶博士”。

湖北天门是茶圣故里,至今还有不少与陆羽有关的遗迹。相传,陆羽出生不久就被遗弃,被一群大雁所庇护,后来被一位名叫智积的和尚收养。智积喜欢喝茶,陆羽经常为他煮茶。经过长期的煮茶、品茶实践,陆羽终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陆羽所煮茶智积不喝。现天门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桥”,传说是当年大雁庇护陆羽的地方。镇北门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陆羽煮茶取水处。井台旁边有一块后人立的石碑“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碑上刻着陆羽坐着品茶的情景,颇有韵味。陆羽亭建于清朝,后毁于兵燹。解放后重建为双层木质结构,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十分令人流连陶醉。位于竟陵西湖之滨的陆羽纪念馆,包括陆羽故居、纪念陆羽的古迹、陆羽茶事活动等建筑群,游览该馆,可以获得陆羽事迹和传说的许多信息。

武夷岩茶文化

武夷岩茶,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地钟气和,天独垂青,育成香肌,产为灵芽。大自然的钟爱,造就武夷岩茶高尚的品德。它与国际无我茶会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越发为世人所瞩目、所向往。

武夷岩茶独有的“活、甘、清、香”的岩韵,饮后齿颊留香,香高而悠远;喉底回甘味,味醇而益清;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令人心旷神怡。它的高贵品质和美 德,集中表现在:一是能给人以解渴、疗疾、健身物质上的享受;二是能给人以愉悦身心精神上的享受。

茶有德,饮茶人有茶德。对于武夷茶德,历代文人名士有精辟的论述。范仲俺赞美武夷岩茶为仙茶,系神仙所栽,为天下第一。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馥郁馨香的兰 芷并以茶的俭朴清淡,由此而引用屈原《渔父》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申明自己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尤其是在范仲淹看来,什么茹芝延寿,采薇养生,都不如到武夷山去喝武夷茶,一啜仙山灵芽,就会轻身换骨,飘然欲仙了。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写道:“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他认为茶具有“清、和、澹、静”的美德。并以此引申为社会伦理美学。他接着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 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推,从事茗饮。天下之士,励志清白,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以不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 中,也谈到武夷茶德:“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他把武夷茶德称赞为: “清芬扑鼻,舌有余甘;”“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现代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把中国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 人)。而且他提出,要通过饮茶方式(茶道茶艺),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

总之,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钟灵毓秀,造就优良茶德。茶性俭,苦而后甘,它的俭朴、清淡、和静、健身的秉性,恰与中国人崇尚先苦后甜,温和谦逊,宁静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们的喜爱。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本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蕴。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福建种茶、制茶、饮茶、贩茶历史悠久。福建产茶的文本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古刻“莲花茶襟太远丙子”(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问世要早三百余年。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及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福建省中国产茶的重要地区,而且盛产名茶,各具特色,蜚声中外。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争奇斗艳。单在乌龙茶中,铁观音、大红袍、本山、梅占、佛手、黄金桂、白芽奇兰等等,品种繁多。

如此,安溪铁观音声名鹊起,在振兴安溪经济、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一跃而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百强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观音铁韵,韵味深长。其超凡之品质,永续之发展,毋庸置疑。

对铁观音的最准确、简洁的表诉,是“不冷不热铁观音,一人一年20斤”。红茶性热,绿茶性凉,铁观音属半发酵茶,不冷不热,其性温和,四季咸宜。 北京人爱饮花茶,北京盖碗茶以及花茶(北京香片)为主要用茶,为了使来宾能品饮到自己喜爱的花茶,表演时特备有四种不同的花茶,以供来宾选择。

表演用具有:印有茶德绢帕、挂绢帕的挂架、装有四种茶叶的茶罐、盖碗、清水罐、水勺、铜炉及铜壶、水盂等。

【关于福建茶文化的茶艺】茶文化与茶艺

福建是产茶大省,是茶文化植根深厚的一块热土。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福建茶文化的茶艺,一起来看看。

关于福建茶文化的茶艺

  安溪是乌龙茶的故乡,是我国著名的茶都,产茶和饮茶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在安溪,不但有独到之处的乌龙茶采制技艺,而且十分讲究品饮艺术。品饮乌龙茶,茶叶选用茗茶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等名茶,茶具用精致的瓷质、陶制小壶、小盅,冲泡选用山泉水、井水和纯净的淡水。名茶茗茶铁观音、色泽黛绿,形如珍珠,汤色金黄,味醇鲜爽,香气独特,犹似玉兰吐芬芳。沏泡讲究款款有序,动作优美,真正达到纯、雅、礼、和的品茶意境。“谁人寻得观音韵,不愧是个品茶人”。

  展示茶具

  茶匙、茶斗、茶夹、茶通是竹器工艺制成的,安溪盛产竹子,这是民间传统贯用的茶。茶匙、茶斗是装茶用,茶夹是夹杯洗杯用的。

  炉、壶、瓯杯以及托盘,号称“茶房四宝”这主要是遵循本地传统加工而成。安溪茶乡有悠久历史的古窟址,在五代十国就有陶器工艺,宋朝中期就有瓷器工艺。这不仅泡茶专用,而且有较高的收藏欣赏价值。而用白瓷盖瓯泡茶,对于放茶叶、闻香气、冲井水、倒茶渣等都方便。

  烹煮泉水

  沏茶择水最为关键,水质不好,会直接影响茶的色、香、味,只有好水好茶味才美。冲泡安溪茗茶铁观音,烹煮的水温需达到100摄氏度,这样最能体现茗茶铁观音独特的香韵。

  沐霖瓯杯

  “沐霖瓯杯”也称“热壶烫杯”。先洗盖瓯,再洗茶杯,这不但是保持瓯杯有一定的温度,又讲究卫生,起到消毒作用。

  观音入宫

  右手拿起茶斗把茶叶装入,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茗茶铁观音装入瓯杯,美其名曰:“观音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左手提起瓯盖,轻轻地在瓯面上绕一圈把浮在瓯面上的泡沫刮起,然后右手提起水壶把瓯盖冲净,这叫“春风拂面”。

  瓯里酝香

  中国茶叶有六大类,其中红茶全发酵,绿茶不发酵,乌龙茶是半发酵。铁观间乌龙茶中的极品,其生长环境得天独厚,采制技艺十分精湛,素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具有防癌、美容、抗衰老、降血脂等特殊功效。茶叶下瓯冲泡,须等待一至两分钟,这样才能充分地释放出独特的香和韵。冲泡时间太短,色香味显示不出来,太久会“熟汤失味”。

  三龙护鼎   斟茶时,把右手的拇指、中指夹住瓯杯的边沿,食指按在瓯盖的顶端,提起盖瓯,把茶水倒出,三个指称三条龙,盖瓯称为鼎,这忠“三龙护鼎”。

  行云流水

  提起盖瓯,沿托盘上边绕一圈,把瓯底的水刮掉,这样可防止瓯外的水滴入杯中。

  观音出海

  “观音出海”民间称它为“关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依次巡回均匀地斟入各茶杯里,斟茶时应低行。

  点水流香

  “点水流香”在民间称为“韩信点兵”,就是斟茶斟到最后瓯底最浓部分,要均匀地一点一点滴到各茶杯里,达到浓淡均匀,香醇一致。

  敬奉香茗

  茶艺小姐双手端起茶盘彬彬有礼地向各位嘉宾、朋友敬奉香茗。

  鉴赏汤色

  品饮茗茶铁观音,首先要观其色,就是观赏茶汤的颜色,名优茗茶铁观音的汤色:清澈、金黄、明亮,让人赏心悦目。

  细闻幽香

  这就是闻其香,闻闻茗茶铁观音的香气,那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桂茶香,清气四溢,让您心旷神怡。

  品啜甘霖

  这叫品其味,品啜茗茶铁观音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当你呷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送入喉中,顿时会觉得满口生津,齿颊流香,六根开窍清风生,飘飘欲仙最怡人。

  福建茶文化的历史

  古时丰州是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一八五一-一八七四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相继而来,进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一八久零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成了中国茶的代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乌龙东渡创奇迹。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元代始成为皇室贡品,并在武夷创办御茶园,茶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山中。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诗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清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之乡。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谈谈你为何选择茶艺行业,并描述茶文化与品茶的意义

茶道

茶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茶艺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道与茶艺是什么

茶道与茶艺是什么

  导语: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

  茶道、茶艺既是茶文化形态也是茶文化核心,把茶道、茶艺形成某种程式,作为习茶之人的操作规程,具有便于学习和传播的功能,如工夫茶、龙井茶礼、白族三道茶等,核心则在其中,就是它们所表达的内容、精神境界。

  1 茶 道

  何谓茶道?指饮茶的道理、方法及其应当遵循的规则。古代以茶招待宾客所形成的一套礼节或仪式,茶道是茶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次生文化现象。

  1 .1 茶道词源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皎然有一首杂言古体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秋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有《封氏闻见记》云“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茶。”

  封演是唐天宝至贞元年间的学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茶道名词。

  在唐以前,如晚唐诗人皮日休所说,称茗饮者“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喝茶就和煮菜喝汤一样,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茶道。至唐代中期,自陆羽《茶经》面世以后,如封演《闻见记》所记,鸿渐为《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器,“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僧侣通过种茶、制茶而精于茶术,士大夫们则创造性的发挥,把茶的知识艺术化、理论化。当时的茶道思想集儒、佛诸家精神,主张以茶修德。饮茶者,应是“精行俭德之人”(《茶经》开篇),贯穿了和谐、中庸、淡泊的思想内容,强调饮茶自修内省。这便是唐代的茶道。以后茶道被传承、传播到国外,东渡日本后,在日本与日本文化结合后形成日本茶道。

  1 .2 茶道的概念

  许多学者研究茶道文化,潮州师范学院历史系陈香白教授认为,茶道乃以“品”为主的饮茶艺术之结晶,它显示高雅、表达礼仪、象征友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茶道之形成于盛唐。台湾陆羽茶艺中心蔡荣章先生认为,茶道指品茗的方法、功能及其意境。茶文化专家丁文先生在《中国茶道》中概括: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结晶。中国茶道深深根植于华夏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不仅重视饮茶艺能,还重视饮茶时的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和茶人心态;它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以民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

  2 茶 艺

  2 .1 茶艺词源

  据报道,台湾“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首的一批民俗界人士,为推动茶文化的发展,并注入人文精神为主旨,经过反复思考讨论,为避免模仿日本茶道之嫌,为此创立了“茶艺”这个新名词,同年台湾成立了茶艺协会(1976-1977 年),当时在台湾出现了“文化寻根”现象。

  台湾于1976 年出现了管寿龄的第一所茶艺馆。此后,中国功夫茶馆等陆续出现,至90 年台湾已有1000 多家。中国茶馆历史悠久,但以茶艺馆命名的品茶场所,福建博物馆茶艺馆是当时第一家。目前仅福州市的茶艺馆、茶艺居就有数百家。

  2 .2 茶艺的概念

  茶艺是一种形式和精神相互统一的品茗文化,包括品评、鉴赏艺术的操作手段和品茗的美好环境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学意境。它往往偏重于生活艺术上的享用,除讲究茶叶冲泡方法礼节与用具外,更重视不同茶叶的'色、香、味的品尝,以及在饮茶过程中修身养性,注重茶在人际间的关系。人们常说的“喝茶”是将茶作为解渴饮料时称之。“品茗”细品茶味,将茶作为生活艺术享用时称之,与喝茶有不同之意,宋徽宗撰《大观茶论》:“啜英咀华”“争鉴裁之别”,带有品茶之意义。而“茶艺”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

  2 .3 茶艺的基本类型与特色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中国人品茶有其独到之处,不仅利用了茶的自然属性,而且认识了茶的精神属性,饮茶文化源远流长,传统茶艺类型多样,以其主导阶层和艺术性质来分有文人茶、禅师茶、富贵茶、仕女茶、工夫茶、孺子茶等六大类型,各类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的烙印。茶叶品饮的方法很多,以茶类可分为绿茶品饮、红茶品饮、乌龙茶品饮、花茶品饮、紧压茶品饮等。以添加佐料于否可分为清饮和调饮,清饮可品饮茶叶的真香真味,调饮因民族、地域、风习而异,且意义不同。现代茶艺在生活中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为休闲型茶艺,另一种为表演型茶艺,在社会活动中有不同的功能。休闲型茶艺随处可见,通过茶艺活动过程,调节精神状态,传递友情。表演型茶艺是对历史上、生活中的茶俗、茶礼、茶艺或茶道的挖掘、收集、整理、提炼,溶进现代科技,使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其类型大体可分为民族型、地方型、宫廷型、文士型、寺院型、少儿型、科普型。它们都有各自的品饮技艺和文化意蕴,在茶艺过程中流动着美的旋律。在品饮技艺上以乌龙茶品饮技艺尤为精湛。茶艺是饮茶风习和品茶技艺的艺术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茶的品味清芳,茶艺的流韵典雅。

;

茶文化的介绍和茶道~

茶文化:

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 《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古代众多的茶道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讲求水沸适度。(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茶道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茶道法则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日本茶道

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文化与品茶艺术的关系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与作用,必将促进茶业事业的发展,那么茶文化与品茶艺术有什么关系?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品茶艺术的关系,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与品茶艺术的关系

  焚香除妄念

  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考究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即是经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吉祥庄严的氛围。

  冰心去凡尘

  茶,至清至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请求所用的器皿也有必要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即使用开水再烫一遍本来就洁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不染纤尘,一干二净。

  玉壶养太和

  绿茶归于芽茶类,由于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老练汤失味。只宜用80℃的开水。“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瞬间,使水温降至80℃摆布。

  清宫迎佳人

  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历来佳茗似佳人”。“清宫迎佳人”即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不染纤尘的玻璃杯中。

  甘露润莲心

  好的绿茶外观如莲心,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即是再开泡前先向杯中写入少量热水,起到润茶的效果。

  凤凰三允许

  冲破绿茶时也考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的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

  陶瓷艺术与茶文化的联系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今天,我们在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

  谈到茶具,最为珍贵者要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了。其造型优美,纹饰清雅,钴兰纯正,极富美感。如此高贵的茶杯,专供皇宫和贵族之家享用,烧制的数量自然甚少。据载,万历时已所剩无几,尽管历代皆有仿制,但皆难以企及其艺术高度。现时,永乐压手杯世间仅存三只,当是稀世之宝;且不说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残片,也难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后以壶泡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砂茶壶最受称颂。因为紫砂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曹雪芹是一位谙于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红楼梦》中,有97回写了与茶有关的情节。最为精彩的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招待贾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自是不凡,而与宝钗、黛玉吃的体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恺定制、苏轼鉴赏过的“分瓜瓜包”、似钵而小镌着垂珠篆字的“点犀”,水则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无比。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贵族的气派,大约也是最高层次的茶文化了。

  唐诗与茶文化的联系

  陆羽《茶经》中一首《六羡歌》对茶道道德观作了明确的理喻,也是茶道精魂的首扬。

  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的名诗中对仙人掌茶的精到描述,可谓是研究茶文化的开山之作。

  诗圣杜甫写了三首茶诗,其中《春风啜茗时》成了咏茶的名篇。

  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一诗,是一首借茶言志、饮茶修身、种茶育德的五言古诗,歌颂茶的纯洁和功效,寄望人们以茶为偶像,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白居易自誉识茶之人,一生写了50多篇茶诗。在他的多数茶诗中表明了作者“以茶俭德”的高尚情怀。

  刘禹锡写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细腻生动,堪称茶诗中的佼佼者。

  柳宗元写的《夏夜偶作》把夏日饮茶的闲适之情写得惟妙惟肖,为茶的闲适功能添上了一笔清逸。

  诗人元稹的一字至七字的诗《茶》,可以说这首宝塔式茶诗,对茶的特点、加工、烹煮、引用、功效作了全面的概括,为后来茶人所津津乐道。

  中唐诗人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把茶比作“禅经”,奠定了“禅茶一味”的理论基础。

  茶仙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不仅把茶的审美体验描绘得出神入化,还注入他对生命的总体感悟,表达他的恤识和忧患意识,是一首被世人广为称颂的饮茶歌。

  此外,杜牧、许浑、王建等都有对茶的典型诗作流传于世。

  据对《全唐诗》统计,唐代写过茶诗的诗人130多位,总计550多首,纵观唐诗中的茶诗,不难看出,那时候,诗人们已经把茶从物质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层面,成为我国饮茶史和茶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启蒙阶段。

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2篇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1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1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2.2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2.3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3.1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3.2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3.3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7-29.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30-34.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5-226.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98-300.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2

  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影响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茶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几年,茶艺教学重视冲泡技艺而忽略了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已与东方哲学思想相融合,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追求、审美标准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各地的生活习惯也融入茶事活动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茶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探究了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历史;民俗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1中国茶文化发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明代基于散茶的兴起,“废团茶兴散茶”,使得冲泡过程不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饮茶时观赏的艺术性。茶具也各有讲究,不仅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石质粉末烧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还产生了彩瓷、珐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茶人在饮茶中有意识的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相结合,也体现出人们饮茶的艺术性。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冲泡方法,这充分证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饮茶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茶文化与茶艺教学密不可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茶叶生产历悠久、品类繁多,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它们每一类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式,这就与各类茶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密不可分。茶艺教学中实训冲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们对茶文化及其各类茶的历史渊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有灵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茶艺过程中“人、茶、水、器、艺、境”的完美结合,学会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们玻璃杯用绿茶,玻璃杯中的绿茶透着鲜亮精致,清饮一口,有一种微微的苦,不经装饰,简单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扰,如果你懂了绿茶,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生活中的困扰,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能证明我们充实的活着。我们利用玻璃杯还原了茶叶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内涵,尽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艺,但是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也是失败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们常用紫砂来冲泡普洱,因为普洱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保存才能散发浓香,正如紫砂壶的特性一样,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读懂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冲泡中内心平静,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视的东西。其实不仅是茶,还包括茶艺冲泡的各类茶具、我们在茶台前冲泡的每一个动作,它们都与我们的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白鹤沐浴等等;再如中国茶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渊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应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也是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与冲泡的典型事例,还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饮茶方式等等举不胜收,可以说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学习茶艺要始终以茶文化为中心,将人与茶相结合,才能在每一次的冲泡过程中真正将茶人与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够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苏叶扬.中国茶文化中的雅与俗[J].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乐饮编著.中国茶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茶文化之茶道与茶艺

中和之道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中庸之道”,“中和”就是诠释此道的一个词。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这种相对和谐的状态作为理想的境界,是心理与生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均衡、和谐、美好关系的理想追求。

自然之性

随性而自然,是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就追寻的情趣。茶道中关于“自然”的追求,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追求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是追求人性自然而然地发展。

清雅之美

清,是指饮茶物质环境的清,也指人格的清高。雅是指饮茶的环境要雅、茶具要雅、茶客要雅、饮茶方式要雅……等等。茶道的境界,要基于清雅之境,但又不拘泥于形式,毕竟大俗也可大雅。

明伦之礼

是指基于饮茶活动所体现的行为礼仪、交流礼仪等。比如,饮茶时,其人仪态端庄整洁,与人交流守礼而有节,令人十分畅快等。

茶文化

茶文化包括关于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心态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上面我们所说的茶道,就是茶文化中的行为和心态文化,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

物质文化

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综合,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分及疗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

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茶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有关茶的管理措施,我们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茶税、内销、外贸等、

行为文化

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成俗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古时候形成的茶百戏、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习俗。而到现在,各地、各民俗形成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序也是百花齐放,数不胜数。

心态文化

指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的因素。正如在品茶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当然也包括反映茶叶生产、饮茶情趣等的文艺作品;还有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我们所说的茶道、茶德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

茶道,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茶道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一)时代性

1.唐代陆羽,强调“精行俭德”的人文精神一注重烹饪条件和方法,追求恬静舒适的雅趣;

2.佛教茶礼,讲求安寂,幽静是品茶、修禅的共同文化情韵;

3.宫廷茶道,富丽多彩,色彩尤为鲜明;

4.民间茶事,由南到北普及与兴盛,使茶道呈现多极化走向,极具深刻的内涵。

二) 民族性

1.唐代茶道,以文人为主体,至宋代文人茶道更系统化,有炙茶、碍茶、罗茶、候汤、烧盖、点茶等基本程序;一追求的是,借茶励志的操守和淡泊清尚的风度。

宫廷茶道,突出茶叶精美、茶艺精湛、礼仪繁琐、等级鲜明等特点,以教化民风为目的,致清导和为宗旨;民间,还有以争香斗味为特色的斗茶和“使汤纹水脉为物象者”的分茶。

2.明代朱权改革传统茶道,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崇尚道家思想,认为茶发““自然之性”,饮者要“清心神"“参造化” “通仙灵”,追求秉于性灵,回归自然的境界。

3.明清时代,紫砂茶具兴起,饮茶法由煮向冲泡发展,茶道程序由繁入简,但仍追求用水、茶具、茶叶倶佳。

三)文化性

1.基于儒家的治世机嫌;

2.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

3.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

借品茗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

四)中国茶道的精神特点,主要表现四个方面:

一为,中和之道:中和,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

二为,自然之性:自然,《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为,清雅之美:清,可指物质的环境,也可指人格的清高,清高之人于清净之境饮清清茶汤;雅,可雅俗共赏,亦可有高雅、文雅之意。

四为,明伦之礼:《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茶文化的重点是茶艺

一)茶艺的发展过程:

1.唐代,“艺”字与“茶”字发生联姻;陆羽《茶经》;

2.宋代,“艺”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

3.明代,瀹饮法的定型与发展;

4.自清代以来,广东潮汕和福建漳泉的功夫茶;

5.20世纪70年代,台湾开始使用茶艺一词,自此广泛使用。

茶艺,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

1.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

茶艺属茶文化范畴;种茶属科技领域;卖茶属茶业贸易学或称为茶叶商品学。

2.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

1)泡茶的技巧,包括茶叶的识别、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

2)饮茶的技巧,是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对色、香、味、形、韵的体味,不仅是指个人独饮,还包括以茶待客的基本技巧。

3.茶艺包括泡茶、饮茶的艺术:

艺术和技术密切相联,但艺术高于技巧;技巧,是基本的、浅层次的;艺术,是美学的范畴;茶艺属于实用美学、生活美学、休闲美学;茶艺包括:环境的美、水质的美、茶叶的美、器具的美、艺术的美;泡茶的艺术之美,是泡茶者仪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容貌、知识、风度和内心精神思想的统一。

总的来讲;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3个方面:第一,以茶雅志,陶冶个人情操:

1.茶道中的-清”“寂”“廉” “美”“静”“俭”“洁”“性”等。

2.侧重个人的修身养性。

3.通过茶艺活动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第二,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

1.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等;

2.侧重于人际关系的调整;

3.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以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三,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

1.茶文化能使人们绷紧的心灵之弦得以松驰,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

2.中国茶道,以利于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以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茶文化与品茶有什么意义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具有积极的、深远的意义。那么茶文化与品茶的意义是什么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品茶的意义,一起来看看。

  试述学习茶文化与品茶的意义

  1、 掌握一种生活技能

  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和习俗,也是表达主客之间深厚友谊的一种方式。在熟悉和掌握了茶艺之后,如有客人来访,我们以茶艺待客,不仅更能融洽关系,而且也能提升品位。大家品茗谈天,在相互交流中感受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平添几分乐趣,无形中也提高了交往的质量和意义。

  2、 掌握一种工作技能

  随着茶叶经营的发展,茶艺馆的普及,以及国际间的茶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茶艺作为一种职业技能也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劳动部门已把茶艺作为从业培训中的一项专门技能,提出相应的培训要求和从业资格的要求。茶艺师已经被列入国家的正规职业工种,并被分为五个级别:初级茶艺师,中级茶艺师,高级茶艺师,茶艺技师和高级茶艺技师。

  3、 提高生活品位

  茶艺是现代时髦的休闲活动,它能使人得到健康的身心。茶是最好的保健饮料,养成饮茶的习惯,能让人精神愉快,保持身体健康,这已被几千年的经验及现代科学所证明。饮茶能振奋精神,开阔思路,消除身心疲劳,保持旺盛的活力。以茶入菜,以茶佐菜,可以发挥茶的美味和营养功效,增添饮食的多样化和生活的情趣。

  4、 修身养性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总在感活得太累,似乎已经失去了自我。而茶具有性俭、自然、中正、纯朴的特质,饮茶作为一种清净的休闲方式,正如一股涓涓细流滋润着人们浮躁的心灵,平和着人们烦躁的情绪,成为人类最好的心灵抚慰剂。清净中令人神怡,和谐中令人轻松。

  5、 弘扬中华茶文化

  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提起茶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日本茶道,殊不知这种被世人称为东方最美的文化艺术,原原本本就是从中国传入的。因此,研习茶艺,学习茶艺文化,普及茶文化,扩大茶文化的影响,可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茶文化与品茶的意义

  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把品茶作为一种艺术修养,讲求心平气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养性,清静心灵的妙处,“志绝尘境,栖神物外”。品茶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二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市场竞争环境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较大。茶文化活动可以使精神和身心得以放松,以应付人生的各种挑战。

  三是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利于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对于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是茶文化的发展对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茶道的目的不是为了饮茶止渴,也不是为了鉴别茶质的优劣,而是通过一些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陶冶情操的目的。

  五是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利于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茶本身也好,围绕在它身边的事物也好,都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更加和谐的生活艺术,将其推广,必有助于人类的和平与幸福。

  茶文化与品茶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可独酌,也宜共饮,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抛 却是非心、名利心。”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说 :“从一粒砂看世界”。但几乎每位爱好绿茶或乌龙茶的东方人都不难体会出----从一片茶叶可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

  何谓茶德即茶之功德。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的“颂茶十德”即位:‘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 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禅是以阐释茶与佛门之密切因缘。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

  如果你嘴里含上一口西湖龙井茶,茶汤的气韵,即很容易在你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乡温柔而秀丽的风光;如果你入口的是安溪乌龙茶、碧天峰铁观音,那么,你看到的将是高山顶上的蓝天白云,同时随着芬芳的茶香与茶气,让你仿佛身处高山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气 息。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地微妙变化着的真味,真香与气… …不失为回归自然的一种简单法门。那么,茶是如何能给予人这一切 的呢?除了自然的奥秘以外,就是人为的配合。

什么是茶道、茶艺、茶文化?

什么是茶艺,茶道,茶文化呢???

茶文化的茶艺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陆羽,出生于湖北天门,生活在唐朝时期,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成书后,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神”、“茶圣”、“茶博士”。

湖北天门是茶圣故里,至今还有不少与陆羽有关的遗迹。相传,陆羽出生不久就被遗弃,被一群大雁所庇护,后来被一位名叫智积的和尚收养。智积喜欢喝茶,陆羽经常为他煮茶。经过长期的煮茶、品茶实践,陆羽终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陆羽所煮茶智积不喝。现天门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桥”,传说是当年大雁庇护陆羽的地方。镇北门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陆羽煮茶取水处。井台旁边有一块后人立的石碑“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碑上刻着陆羽坐着品茶的情景,颇有韵味。陆羽亭建于清朝,后毁于兵燹。解放后重建为双层木质结构,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十分令人流连陶醉。位于竟陵西湖之滨的陆羽纪念馆,包括陆羽故居、纪念陆羽的古迹、陆羽茶事活动等建筑群,游览该馆,可以获得陆羽事迹和传说的许多信息。

武夷岩茶文化

武夷岩茶,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地钟气和,天独垂青,育成香肌,产为灵芽。大自然的钟爱,造就武夷岩茶高尚的品德。它与国际无我茶会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越发为世人所瞩目、所向往。

武夷岩茶独有的“活、甘、清、香”的岩韵,饮后齿颊留香,香高而悠远;喉底回甘味,味醇而益清;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令人心旷神怡。它的高贵品质和美 德,集中表现在:一是能给人以解渴、疗疾、健身物质上的享受;二是能给人以愉悦身心精神上的享受。

茶有德,饮茶人有茶德。对于武夷茶德,历代文人名士有精辟的论述。范仲俺赞美武夷岩茶为仙茶,系神仙所栽,为天下第一。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馥郁馨香的兰 芷并以茶的俭朴清淡,由此而引用屈原《渔父》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申明自己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尤其是在范仲淹看来,什么茹芝延寿,采薇养生,都不如到武夷山去喝武夷茶,一啜仙山灵芽,就会轻身换骨,飘然欲仙了。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写道:“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他认为茶具有“清、和、澹、静”的美德。并以此引申为社会伦理美学。他接着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 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推,从事茗饮。天下之士,励志清白,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以不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 中,也谈到武夷茶德:“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他把武夷茶德称赞为: “清芬扑鼻,舌有余甘;”“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现代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把中国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 人)。而且他提出,要通过饮茶方式(茶道茶艺),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

总之,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钟灵毓秀,造就优良茶德。茶性俭,苦而后甘,它的俭朴、清淡、和静、健身的秉性,恰与中国人崇尚先苦后甜,温和谦逊,宁静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们的喜爱。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本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蕴。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福建种茶、制茶、饮茶、贩茶历史悠久。福建产茶的文本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古刻“莲花茶襟太远丙子”(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问世要早三百余年。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及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福建省中国产茶的重要地区,而且盛产名茶,各具特色,蜚声中外。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争奇斗艳。单在乌龙茶中,铁观音、大红袍、本山、梅占、佛手、黄金桂、白芽奇兰等等,品种繁多。

如此,安溪铁观音声名鹊起,在振兴安溪经济、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一跃而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百强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观音铁韵,韵味深长。其超凡之品质,永续之发展,毋庸置疑。

对铁观音的最准确、简洁的表诉,是“不冷不热铁观音,一人一年20斤”。红茶性热,绿茶性凉,铁观音属半发酵茶,不冷不热,其性温和,四季咸宜。 北京人爱饮花茶,北京盖碗茶以及花茶(北京香片)为主要用茶,为了使来宾能品饮到自己喜爱的花茶,表演时特备有四种不同的花茶,以供来宾选择。

表演用具有:印有茶德绢帕、挂绢帕的挂架、装有四种茶叶的茶罐、盖碗、清水罐、水勺、铜炉及铜壶、水盂等。

【关于福建茶文化的茶艺】茶文化与茶艺

福建是产茶大省,是茶文化植根深厚的一块热土。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福建茶文化的茶艺,一起来看看。

关于福建茶文化的茶艺

  安溪是乌龙茶的故乡,是我国著名的茶都,产茶和饮茶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在安溪,不但有独到之处的乌龙茶采制技艺,而且十分讲究品饮艺术。品饮乌龙茶,茶叶选用茗茶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等名茶,茶具用精致的瓷质、陶制小壶、小盅,冲泡选用山泉水、井水和纯净的淡水。名茶茗茶铁观音、色泽黛绿,形如珍珠,汤色金黄,味醇鲜爽,香气独特,犹似玉兰吐芬芳。沏泡讲究款款有序,动作优美,真正达到纯、雅、礼、和的品茶意境。“谁人寻得观音韵,不愧是个品茶人”。

  展示茶具

  茶匙、茶斗、茶夹、茶通是竹器工艺制成的,安溪盛产竹子,这是民间传统贯用的茶。茶匙、茶斗是装茶用,茶夹是夹杯洗杯用的。

  炉、壶、瓯杯以及托盘,号称“茶房四宝”这主要是遵循本地传统加工而成。安溪茶乡有悠久历史的古窟址,在五代十国就有陶器工艺,宋朝中期就有瓷器工艺。这不仅泡茶专用,而且有较高的收藏欣赏价值。而用白瓷盖瓯泡茶,对于放茶叶、闻香气、冲井水、倒茶渣等都方便。

  烹煮泉水

  沏茶择水最为关键,水质不好,会直接影响茶的色、香、味,只有好水好茶味才美。冲泡安溪茗茶铁观音,烹煮的水温需达到100摄氏度,这样最能体现茗茶铁观音独特的香韵。

  沐霖瓯杯

  “沐霖瓯杯”也称“热壶烫杯”。先洗盖瓯,再洗茶杯,这不但是保持瓯杯有一定的温度,又讲究卫生,起到消毒作用。

  观音入宫

  右手拿起茶斗把茶叶装入,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茗茶铁观音装入瓯杯,美其名曰:“观音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左手提起瓯盖,轻轻地在瓯面上绕一圈把浮在瓯面上的泡沫刮起,然后右手提起水壶把瓯盖冲净,这叫“春风拂面”。

  瓯里酝香

  中国茶叶有六大类,其中红茶全发酵,绿茶不发酵,乌龙茶是半发酵。铁观间乌龙茶中的极品,其生长环境得天独厚,采制技艺十分精湛,素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具有防癌、美容、抗衰老、降血脂等特殊功效。茶叶下瓯冲泡,须等待一至两分钟,这样才能充分地释放出独特的香和韵。冲泡时间太短,色香味显示不出来,太久会“熟汤失味”。

  三龙护鼎   斟茶时,把右手的拇指、中指夹住瓯杯的边沿,食指按在瓯盖的顶端,提起盖瓯,把茶水倒出,三个指称三条龙,盖瓯称为鼎,这忠“三龙护鼎”。

  行云流水

  提起盖瓯,沿托盘上边绕一圈,把瓯底的水刮掉,这样可防止瓯外的水滴入杯中。

  观音出海

  “观音出海”民间称它为“关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依次巡回均匀地斟入各茶杯里,斟茶时应低行。

  点水流香

  “点水流香”在民间称为“韩信点兵”,就是斟茶斟到最后瓯底最浓部分,要均匀地一点一点滴到各茶杯里,达到浓淡均匀,香醇一致。

  敬奉香茗

  茶艺小姐双手端起茶盘彬彬有礼地向各位嘉宾、朋友敬奉香茗。

  鉴赏汤色

  品饮茗茶铁观音,首先要观其色,就是观赏茶汤的颜色,名优茗茶铁观音的汤色:清澈、金黄、明亮,让人赏心悦目。

  细闻幽香

  这就是闻其香,闻闻茗茶铁观音的香气,那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桂茶香,清气四溢,让您心旷神怡。

  品啜甘霖

  这叫品其味,品啜茗茶铁观音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当你呷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送入喉中,顿时会觉得满口生津,齿颊流香,六根开窍清风生,飘飘欲仙最怡人。

  福建茶文化的历史

  古时丰州是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一八五一-一八七四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相继而来,进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一八久零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成了中国茶的代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乌龙东渡创奇迹。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元代始成为皇室贡品,并在武夷创办御茶园,茶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山中。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诗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清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之乡。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谈谈你为何选择茶艺行业,并描述茶文化与品茶的意义

茶道

茶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茶艺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道与茶艺是什么

茶道与茶艺是什么

  导语: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

  茶道、茶艺既是茶文化形态也是茶文化核心,把茶道、茶艺形成某种程式,作为习茶之人的操作规程,具有便于学习和传播的功能,如工夫茶、龙井茶礼、白族三道茶等,核心则在其中,就是它们所表达的内容、精神境界。

  1 茶 道

  何谓茶道?指饮茶的道理、方法及其应当遵循的规则。古代以茶招待宾客所形成的一套礼节或仪式,茶道是茶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次生文化现象。

  1 .1 茶道词源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皎然有一首杂言古体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秋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有《封氏闻见记》云“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茶。”

  封演是唐天宝至贞元年间的学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茶道名词。

  在唐以前,如晚唐诗人皮日休所说,称茗饮者“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喝茶就和煮菜喝汤一样,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茶道。至唐代中期,自陆羽《茶经》面世以后,如封演《闻见记》所记,鸿渐为《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器,“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僧侣通过种茶、制茶而精于茶术,士大夫们则创造性的发挥,把茶的知识艺术化、理论化。当时的茶道思想集儒、佛诸家精神,主张以茶修德。饮茶者,应是“精行俭德之人”(《茶经》开篇),贯穿了和谐、中庸、淡泊的思想内容,强调饮茶自修内省。这便是唐代的茶道。以后茶道被传承、传播到国外,东渡日本后,在日本与日本文化结合后形成日本茶道。

  1 .2 茶道的概念

  许多学者研究茶道文化,潮州师范学院历史系陈香白教授认为,茶道乃以“品”为主的饮茶艺术之结晶,它显示高雅、表达礼仪、象征友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茶道之形成于盛唐。台湾陆羽茶艺中心蔡荣章先生认为,茶道指品茗的方法、功能及其意境。茶文化专家丁文先生在《中国茶道》中概括: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结晶。中国茶道深深根植于华夏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不仅重视饮茶艺能,还重视饮茶时的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和茶人心态;它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以民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

  2 茶 艺

  2 .1 茶艺词源

  据报道,台湾“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首的一批民俗界人士,为推动茶文化的发展,并注入人文精神为主旨,经过反复思考讨论,为避免模仿日本茶道之嫌,为此创立了“茶艺”这个新名词,同年台湾成立了茶艺协会(1976-1977 年),当时在台湾出现了“文化寻根”现象。

  台湾于1976 年出现了管寿龄的第一所茶艺馆。此后,中国功夫茶馆等陆续出现,至90 年台湾已有1000 多家。中国茶馆历史悠久,但以茶艺馆命名的品茶场所,福建博物馆茶艺馆是当时第一家。目前仅福州市的茶艺馆、茶艺居就有数百家。

  2 .2 茶艺的概念

  茶艺是一种形式和精神相互统一的品茗文化,包括品评、鉴赏艺术的操作手段和品茗的美好环境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学意境。它往往偏重于生活艺术上的享用,除讲究茶叶冲泡方法礼节与用具外,更重视不同茶叶的'色、香、味的品尝,以及在饮茶过程中修身养性,注重茶在人际间的关系。人们常说的“喝茶”是将茶作为解渴饮料时称之。“品茗”细品茶味,将茶作为生活艺术享用时称之,与喝茶有不同之意,宋徽宗撰《大观茶论》:“啜英咀华”“争鉴裁之别”,带有品茶之意义。而“茶艺”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

  2 .3 茶艺的基本类型与特色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中国人品茶有其独到之处,不仅利用了茶的自然属性,而且认识了茶的精神属性,饮茶文化源远流长,传统茶艺类型多样,以其主导阶层和艺术性质来分有文人茶、禅师茶、富贵茶、仕女茶、工夫茶、孺子茶等六大类型,各类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的烙印。茶叶品饮的方法很多,以茶类可分为绿茶品饮、红茶品饮、乌龙茶品饮、花茶品饮、紧压茶品饮等。以添加佐料于否可分为清饮和调饮,清饮可品饮茶叶的真香真味,调饮因民族、地域、风习而异,且意义不同。现代茶艺在生活中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为休闲型茶艺,另一种为表演型茶艺,在社会活动中有不同的功能。休闲型茶艺随处可见,通过茶艺活动过程,调节精神状态,传递友情。表演型茶艺是对历史上、生活中的茶俗、茶礼、茶艺或茶道的挖掘、收集、整理、提炼,溶进现代科技,使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其类型大体可分为民族型、地方型、宫廷型、文士型、寺院型、少儿型、科普型。它们都有各自的品饮技艺和文化意蕴,在茶艺过程中流动着美的旋律。在品饮技艺上以乌龙茶品饮技艺尤为精湛。茶艺是饮茶风习和品茶技艺的艺术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茶的品味清芳,茶艺的流韵典雅。

;

茶文化的介绍和茶道~

茶文化:

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 《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古代众多的茶道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讲求水沸适度。(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茶道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茶道法则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日本茶道

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