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由来

来源:趣味经验馆 9.8K

武夷岩茶的由来

武夷岩茶源于福建武夷山地区,据说可追溯到唐朝。相传,唐宪宗年间,武夷山某处山洞中发现了一株茶树,山洞内光线昏暗,温度适宜,空气流通,茶树得到了优越的条件,逐渐生长成为一株茶树巨大的老根,形成一片茶园。由于茶树生长在山洞中,得到了别样的生长环境,在茶树的枝叶中富含了大量的营养物质,茶叶品质极佳,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很高的品质。因此,武夷岩茶被誉为“天下第一岩茶”。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武夷山—乌龙茶与红茶的故乡,种茶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武夷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品质优异、种类多样的武夷茶,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经验和深厚的茶文化思想理念,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物质和非物质的宝贵财富。形成当地特有的茶道。

其中包括:有形的茶艺、无形的茶技及文化理念等,内容广泛、丰富。先叙述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武夷岩茶历史演变

武夷茶自有传颂以来,至今已2000余年。

武夷茶元代以前主要是产制团饼茶和蒸青晒青散茶,明代出现炒青绿茶,清代初研制出乌龙茶(岩茶)、红茶、龙须茶。武夷山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

汉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军灭了闽越国,并诏令将闽越民举迁江淮之间,以虚其地。当地官员将武夷茶献给汉武帝,武夷茶纳贡从汉武帝开始。但史志中未见汉代武夷山产茶记载。

展开剩余93%

汉武帝

考古发现:城村汉城遗址数以万计的陶器里,有大量茶具—茶壶、茶杯,证实汉代闽越国先民种茶饮茶的实事。

唐代:唐玄宗于784年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道教将武夷山列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佛教寺庙也大兴,武夷山名声日高,据林祥瑞、刘祖陛《福建简史》记载:“唐代福建的土特产就是山区的茶和沿海的盐”。武夷山茶自然包含在内,例证有:⑴唐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写到送武夷茶—晚甘候;⑵唐徐寅《尚书惠蜡面茶》(系福建最早的茶诗,已1100多年)写到唐时武夷茶采制的时间、礼祭、制作、运输、煮饮和受赠者的感激之情。

宋代:武夷茶处于兴盛时期,主要制作龙团凤饼茶。

龙团凤饼

⑴武夷茶是建茶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苑上贡团茶中包括武夷茶,如苏轼《荔枝叹》“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清董天工《御茶园旧贡茶有感》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都有记载。

⑵斗茶盛行,成纳贡选品和游艺项目。

⑶武夷茶与儒、道产生了密切联系,朱熹、白玉蟾等,种茶、饮茶、写茶,都留下了许多诗词和美丽传说。

朱熹

元代:主要制作饼茶。

元世祖忽必烈喝到大臣高兴(福建路招讨使行右副都元帅)献送的武夷茶“石乳”,备加赏识,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由当地官员承办贡茶,高兴曾几次亲入武夷山,监制贡茶。元大德五年(1301年),由高兴之子高久住任福建省邵武路总管,奉命到武夷山监制贡茶,并在九曲溪之四曲南畔建皇家御茶园,制作贡茶,当时园中场工250户,采制贡茶360斤,龙凤茶5000饼以入贡,后又逐增,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增至960斤。贡额年年加,茶农苦不堪言,出现茶园抛荒、茶产下降。现今四曲北岸题诗岩还保留3块铭记当地官员建园和监制岩茶的摩崖石刻。

忽必烈

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喊山”仪式就兴其时的武夷山。在御茶园东边筑喊山台,每年惊蛰日,崇安县令率领御茶园官员、场工前往行祭,供置三牲、点香燃炮、宣读祭文,读完后顶礼膜拜、击鼓鸣金、率众人高呼“茶发芽!茶发芽!……”据说祭拜呼喊后,通仙井井水会慢慢升高,系神力所为,传得玄乎。

明代:朱元璋诏令“罢龙团,改制散茶”。武夷茶由蒸春团饼茶逐渐改为晒青、蒸青散茶制法,后期改进为炒青绿茶。提高了武夷茶的产量和质量,陈椽认为“炒青绿茶的发展,可说是制茶工业领域的大革命”。促进了武夷茶的发展。明徐火勃在其《茶考》中记载:“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

朱元璋

明万历三十五年,荷兰商船来澳门购运绿茶转运至欧洲,其中主要是武夷茶,开了武夷茶外销先河。

清代:是武夷茶大发展的时代

⑴武夷茶由绿茶发展到乌龙茶—武夷岩茶。清初崇安县令殷应寅曾招安徽黄山僧制松萝茶(发了酵的炒青绿茶)在反复摸索改进的基础上,于康熙后期率先形成了岩茶(乌龙茶)的制作工艺,产制武夷岩茶。

康熙

⑵创制了小种红茶:红茶发源地—武夷山星村桐木关:

当地山高林密、雨多雾浓、湿度大、春季多雨少阳,制茶无法用日光晒青,大多靠室内松柴烘青,炒揉后的茶叶又是用松柴烘烤,茶中有松烟味,称正山小种红茶(烟小种)。

关于红茶起源时间,曾有四种不同说法:①明代中期;②明代末期;③清中期;④19世纪中期等四种说法,多数说法是在清代。

⑶创制了龙须茶:以武夷山八角亭所产最佳,清末民初,主要运输美国旧金山及新加坡一带,深受海外侨胞欢迎。

⑷茶品、茶种及其生产制作技术迅速向外流传,武夷茶名扬中外,并带动了周边地区茶业的发展。

民国期间:战乱影响,茶叶销路不畅,产量下降,1914年茶销量仍达45万斤,到1948年仅13000斤(其中正山小种红茶3000斤)1938年福建茶叶改良场迁到崇安县;1942年在崇安兴建“中央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武夷山成了全国茶叶研究中心。许多著名的茶叶界前辈,如吴觉农、张天福、王泽农等都曾在研究所工作过。他们在武夷山开茶园搞试验,取得许多成果,如试制成功“九一八”揉茶机、林馥泉在此期间撰写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等,为茶业发展作出贡献。

张天福

新中国成立至今,武夷茶经历了从恢复发展到现在的快速崛起发展阶段。现今武夷茶面积达10万亩,总产近1000万斤,比1978年增13倍以上,比1948年总产13000斤,更是天壤之别;2002年武夷岩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种》,2003年武夷山获国家文化部“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6年6月武夷岩茶(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被国家文化部确认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山大红袍和正山小种红茶获国家商标局核准证明商标。进一步提升武夷茶的声誉与地位。茶业已成武夷山支柱产业。

盛世茶兴,武夷茶的发展前景看好,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确保武夷茶稳步发展。

二、武夷岩茶基本认识

武夷茶:武夷山所产之茶,包括历史上所产的多种名茶,也包括现今产制的各类茶。

武夷岩茶:武夷茶之一,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按国家《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定义,“是指在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栽培,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种特征的乌龙茶”。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上品。岩茶与其他乌龙茶区别在于①茶性温和;②首重滋味;③有明确的地理区域性。

大红袍:历史上的茶王,现今武夷岩茶的主打品牌。①大红袍名丛群体,通过无性繁殖扩大栽培,一部分已投产;②配制大红袍:选用上等岩茶为原料科学拼配精制而成,按国家标准进行等级检测。大红袍是岩茶的上品。

大红袍

岩韵:武夷岩茶特有品质特征。由三大因素构成:A、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B、适宜产制岩茶的优良茶树品种;C、独特的传统生产制作技艺。特征表现为岩骨花香,即“茶水厚重润滑,香气清正幽远、回甘快捷明显,滋味滞留长久。”

武夷山桐木关菜茶

武夷菜茶(C.sinensis cv.Wuyi-caicha)与奇种:武夷菜茶是原产于武夷山古老的极为优良的有性系农家茶树品种。是世界茶树分类学上中小叶种的代表种群(林奈 1762.Thea bohea),是当地千百年来的主栽品种,据统计1943年武夷菜茶仍占总面积的85%以上;奇种是用武夷菜茶产制的成品茶。历史上按出产区域分为正岩奇种、半岩奇种、洲奇等。

三、武夷名丛

1、名丛来源:名丛来源于武夷菜茶,是武夷茶区历代先民从武夷菜茶中选出优良单丛,经过不断选择淘汰、优中选优而留存下来的各类优良群体,名丛都有“花名”。

史志中记载的历代名丛有:

唐:正唐梅、正唐树

宋:坠柳条、铁罗汉、宋玉树、石乳、臭叶香茶(又称文公茶)

元:石乳

明:铁罗汉、白鸡冠

清:铁罗汉、白鸡冠、大红袍、老君眉、肉桂、不知春、洞宾茶、木瓜、雪梅、小红梅、素心兰、白桃仁、雀舌、水金龟、半天妖(鹞)、金锁匙、白牡丹等

唐:正唐梅、正唐树

宋:坠柳条、铁罗汉、宋玉树、石乳、臭叶香茶(又称文公茶)

元:石乳

明:铁罗汉、白鸡冠

清:铁罗汉、白鸡冠、大红袍、老君眉、肉桂、不知春、洞宾茶、木瓜、雪梅、小红梅、素心兰、白桃仁、雀舌、水金龟、半天妖(鹞)、金锁匙、白牡丹等

2、名丛种类:

经历了十个多世纪的选育,武夷山共有各类名丛不下千种。据林馥泉1943年调查,仅慧苑各岩茶厂就有830余种。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名丛现今已不复存在了。

武夷名丛传统分类:

茶王:大红袍

四大名丛: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半天妖(鹞)

十红十白、十二金钗等

现代武夷名丛无性系分类:主要按生育期、树型、树姿、叶片大小、叶型、叶片着生状况等进行。

《武夷岩茶名丛录》中,对现有名丛分类如下:

按武夷山茶区茶树春茶达到乌龙茶采摘标准分:早生种1个:采摘期4月中旬;中生种19个,采摘期4月下旬;晚生种34个,采摘期5月上旬;特晚生种16个,采摘期5月中旬及5月中旬以后。

按叶片大小分:中叶类32个,小叶类38个。

按树型分:小乔木型5个,灌木型65个。

3、名丛特点与作用

特点:

①适应性强,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

②种类多、特征特性表现明显;

③部分名丛对生长环境和制作工艺要求更严格(区域性强);

①适应性强,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

②种类多、特征特性表现明显;

③部分名丛对生长环境和制作工艺要求更严格(区域性强);

名丛作用:

①历史上各厂场茶主选育名丛,标新立异、争奇斗艳,提高了武夷岩茶品质和知名度。

②增加了武夷岩茶高档品类,单列于奇种之外。

③武夷茶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名丛都有美丽的传说故事,丰富了武夷茶文化内函。

④分别固定保存了武夷菜茶古老的遗传基因组合类型。

①历史上各厂场茶主选育名丛,标新立异、争奇斗艳,提高了武夷岩茶品质和知名度。

②增加了武夷岩茶高档品类,单列于奇种之外。

③武夷茶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名丛都有美丽的传说故事,丰富了武夷茶文化内函。

④分别固定保存了武夷菜茶古老的遗传基因组合类型。

4、名丛保护、开发利用情况

近百年以来,不断有一批农业科技人员,有识之士和当地群众,为保护和发展名丛而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原崇安茶场和市茶科所等先后建立了名丛观察圃和品种园。

名丛肉桂经过开发,1985年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现已做为武夷茶区当家品种栽培,栽培面积占全市总面积1/3以上。省内外广泛引种。

但由于种种原因,名丛资源保护工作明显滞后,原崇安茶场在民国年间建的名丛观察圃和50年代建的茶树品种园已不复存在,岩茶区许多名丛有的失管枯死,有的被抛毁改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本人1969年底到综合农场工作,综合农场是大红袍管理单位,还管理着九龙窠、内鬼洞等名丛集中区,从此与岩茶结下不解之缘。

⑴1980年组织课题组在九龙窠建立名丛圃2.1亩,收集保护栽培各类名丛资源112份;

⑵1990年又组织课题组,扩大对名茶区各主要岩山的单丛茶树资源收集保护,在水濂洞霞宾岩溪仔边建立单丛茶树资源圃11.5亩,收集保护栽培各类单丛资源1066份;

⑶1989年起,以名丛圃为重点,连续多年对名丛资源生长状况观察记载,并对部分名丛分别采制评审,经过反复对比鉴别和资料积累整理,共整理鉴别70个名丛,于2006年9月通过省市专家组鉴定;

⑷2007年6月《武夷岩茶名丛录》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5000册;

⑸从1993年起自筹建办了龟岩种植园约20亩,扩大示范种植名丛,并逐年采制对比,选择优良名丛扩大繁育供生产示范。

⑴1980年组织课题组在九龙窠建立名丛圃2.1亩,收集保护栽培各类名丛资源112份;

⑵1990年又组织课题组,扩大对名茶区各主要岩山的单丛茶树资源收集保护,在水濂洞霞宾岩溪仔边建立单丛茶树资源圃11.5亩,收集保护栽培各类单丛资源1066份;

⑶1989年起,以名丛圃为重点,连续多年对名丛资源生长状况观察记载,并对部分名丛分别采制评审,经过反复对比鉴别和资料积累整理,共整理鉴别70个名丛,于2006年9月通过省市专家组鉴定;

⑷2007年6月《武夷岩茶名丛录》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5000册;

⑸从1993年起自筹建办了龟岩种植园约20亩,扩大示范种植名丛,并逐年采制对比,选择优良名丛扩大繁育供生产示范。

近几年来,茶区业主对名丛生产越来越重视,大红袍已较大面积栽培,正在申报审定品种,四大名丛都有较快扩大;此外还有北斗、白牡丹、金锁匙、雀舌、玉麒麟、向天梅、老君眉、金罗汉等一批名丛扩大生产示范。

如此众多的珍贵名丛资源,将为武夷茶稳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武夷学院学术讲座提纲 罗盛财 2011.3.14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浪微博:福茶之心

交流QQ群:166543714;166545051;166544703

新浪微博:福茶之心

交流QQ群:166543714;166545051;166544703

福茶之心

微信 | fuchazhixin

茶觉先生,食茶交友

其他比较有用的内容推荐1:

武夷山茶的文化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介绍: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 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时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起来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处设置了“御茶园”,龙团贡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变了加工工艺,成为品质优异的散茶,誉满天下。

地理环境: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相邻的边界,产茶历史悠久,自蔡襄以后,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

品质特点:其品质、外形肥壮匀整、紧结卷曲似蜻蜒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象背,具青翠、砂绿、蜜泽且光润;内质香气馥郁芬芳、持久; 滋味醇厚甘滑;花果香扑鼻,喉韵明显;汤色澄黄,清澈艳丽;叶底柔软明亮,叶缘红边鲜艳,中部浅黄绿色,俗称“绿叶红镶边”,耐于冲泡。总之,岩茶具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的品质特点。集“香韵”味韵和“喉韵”为一体的“岩韵”特色。

武夷岩茶的典故介绍

武夷山茶叶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属半发酵的青茶。清鲜甘爽回味悠悠。它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齐备的茶中珍品。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就武夷岩茶贵为贡茶的历史做一详细介绍。

古时候,有个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被天心庙的老方丈救回庙中。老方丈见秀才脸色苍白,体瘦腹胀,便从一个精致的小锡罐里抓出一撮茶叶,放在碗里用滚水泡开,让秀才喝下去,秀才见那茶叶在碗中舒张,片片绿叶红镶边,染得水色黄中带红,如琥珀一样光亮,一股带有桂花的.清香味沁心透肺,啜了几口,立觉腹胀消退、精神爽快。秀才连忙起身,向老方丈拜了三拜说:"多承老方丈见义相救,倘若小生今科得中,定返此修整庙宇,重塑金身!"后就赴京赶考去了。

果然不久,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并被皇上招为东床附马。他虽春风得意,但仍未忘报恩之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状元骑着高头大马,离开了京城,回武夷山天心庙还愿。

与天心庙方丈相见后,谈及当年治病之事,状元问是何仙药,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听了,认为这是救命的神茶,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第二天老方丈就带领庙内大小和尚和状元一同来到九龙窠,采来茶叶,由最好茶师加工,并用特制小锡罐盛装,由状元带回京城。

谁知状元回到朝中,正值皇后犯病,百医无效,上下慌乱。状元一问病情,乃肚疼鼓胀,食无味,寐不安。于是向皇上陈述神茶药效后取出那罐茶叶呈上。皇帝马上命人熬煮让皇后服下,说也怪,皇后饮服以后,但觉回肠荡气,痛止胀消,精神渐爽,身体不仅逐渐复原了,而且比没有病之前更加健康、美丽。

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去九龙窠披在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专人看管茶树,年年岁岁采下茶叶,悉数进贡朝廷,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的珍品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

以上就是对武夷岩茶贵为贡茶的历史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

武夷岩茶为什么叫岩茶?

武夷茶之所以被称之为岩茶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有关系。按照官方的定义的,岩茶是在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武夷岩茶讲究特定产区,以正岩为上。提到正岩山场的范围,按陈老师那句经典解释,“你到武夷山景点买票看到的茶就是正岩茶。”

武夷山景区范围内的小气候,适宜茶树生长,当地含有风化岩的土壤是一种砂砾壤,是产生“岩韵”的前提。

以正岩茶为圆心一路往外,还有半岩、外山等说法。越接近正岩核心,岩韵则越明显。反之则越来越淡。

像是半岩地域内,土质含有的风化岩的量比正岩少,岩韵气息不如正岩茶明显。而不少种在黄泥地的外山茶,一丝丝岩韵也无。

参考资料来源:小陈茶事

武夷山的茶为什么这么出名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武夷岩茶驰名中外,与优异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武夷山四周皆溪壑,与外山不相连接,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曲溪所组成,自成一体。岩峰耸立,秀拔奇伟,群峰连绵,翘首向东,势如万马奔腾,堪为奇观。澄碧清澈的九曲溪,萦绕其间,折为九曲十八湾。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之貌。而沿溪两岸,群峰倒影,尽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实为"碧水丹山"人间仙境。前人题"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连逶迤,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轮廓。名山胜境,陶冶出岩茶的天然灵气。武夷岩茶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山峰岩壑之间,有幽涧流泉,山间常年云雾弥漫。正如沈涵《谢王适庵惠武夷茶诗》云:“香含玉女峰头露,润滞珠帘洞口云”。茶园大部分在岩壑幽涧之中,四周皆有山峦为屏障,日照较短,更无风害。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岩茶独特的韵味。武夷山之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班岩,中部为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沙岩及页岩组成。《茶经》称茶山之“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茶园土壤系烂石或砾壤。明代徐火勃《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土气宜茶”。适宜的土壤,造就出岩茶的优良内质。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迷雾沛雨,早阳多阴,“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武夷岩茶独享大自然之惠泽,它奉献给人们以独特的“花香岩骨”,使同属自叹不如。武夷岩茶可分为岩茶与洲茶。在山者为岩茶,是上品;在麓者为洲茶,次之。从品种上分,它包括吕仙茶、洞宾茶、水仙、大红袍、武夷奇种、肉桂、白鸡冠、乌龙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还有另一说法,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所以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正由于数量稀少,采摘困难,这种茶在市场上是价格昂贵的珍品。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介绍武夷茶文化的历史

  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茶乡,武夷茶在元代就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武夷山“大红袍”制作技艺又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目前国内茶叶类惟一获此殊荣者。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介绍武夷茶文化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介绍武夷茶文化的历史

  “我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入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日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尚未见饮茶。......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固误。《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

  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

  由前之说,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本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本上也是异彩纷呈,对同一事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本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武夷茶文化的茶艺程序

  焚香静气叶嘉酬宾

  活煮山泉孟臣沐霖

  乌龙入宫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重洗仙颜

  若琛出浴游山玩水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三龙护鼎鉴赏三色

  喜闻幽香领略岩韵

  游龙戏水尽杯谢茶。

 

武夷岩茶饼由来

武夷茶的起源和发展  武夷山不仅是武夷岩茶的原产地,也是中国红茶的发源地,又是宋元两朝的贡茶基地,茶叶栽培和制作历史悠久,在茶叶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丰富和发展茶学,繁荣我国经济作过杰出贡献。武夷茶起源于南北朝  纵观《茶经》及其以后的茶学典籍,武夷茶最早见诸于文本的记载,是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才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孙樵以拟人化的笔法称武夷茶为“晚甘侯”,书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请勿贱用之!”自此,“晚甘侯”成为武夷茶之别称,成名于世。  然而,“晚甘侯”是不是就栽于唐代呢?由于缺少文本资料可考,我国著名茶学家——安徽农学院教授陈椽就以“晚甘侯”出现的时间推断“武夷茶约在南北朝的齐时起源”。陈椽教授考证发现:“晚甘侯”最早出现于南齐(公元479—502年)尚书右仆射王奂之子王肃死后,同人送给他的谥号,以表其节。王肃在南齐是个谏官、诤臣,“御使都谏”。王肃嗜茶,故同人送给的谥号为“晚甘侯”,这是“晚甘侯”最早出现的时间和来源。据此陈椽教授推断武夷茶约在南北朝齐时起源。  武夷茶起源于南北朝,与茶史专家郭孟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茶叶生产已遍及东南各地,茶产区域已初具规模”的观点相一致。由此印证了陈椽教授的推断是正确的。  为什么“晚甘侯”就是武夷茶呢?有三个依据可以解疑:(1)丹山碧水是武夷山特指,是南朝江淹给武夷山的题词。这个题词来自于九曲溪二曲渡口,当时武夷山市的前身崇安县尚未建县,属建阳县,故孙樵写建阳丹山碧水。茶是武夷山的特产,送礼佳品。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实际上是一封夸“晚甘侯”名贵,以期引起受礼人重视的信。(2)古时,古人对茶特别崇尚,认为茶品圣洁森然,品质高尚。又认为做人也要有人品,要刚直不阿,清正廉洁。(3)王肃嗜茶,是一位精于品茶的人,同时又是一位谏官、诤臣,其人品如茶品,故同人为表其节,私谥为“晚甘侯”。因此,可以认为“晚甘侯”是一个双关词,将它称之为武夷茶的名字或别称,就好理解了。

武夷岩茶的历史发展

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

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别名的最早的文本记载。

宋代中国制茶技术进入改革时期,饮茶风气盛行,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各地产茶不下百种,仅贡茶就几十种。此时的武夷茶也是北苑贡茶的一部分,运往建州进贡。

元代的统治者嗜茶成性,且颇有品茶功夫,武夷茶便成了首选,于是在元代武夷茶正式成为贡茶。

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为了监制贡茶,特地在武夷山的四曲溪畔设置“御茶园”当时武夷茶就大量进贡了,而且长达255年,从客观上扩大了武夷茶的影响。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帝朱元璋诏令产茶地,禁止蒸青团茶,改制芽茶入贡,逐渐向炒青绿茶转变;明末清初由于加工炒制方法不断创新,在制茶过程中不断摸索,就出现了乌龙茶。

清代是武夷岩茶全面发展时期,武夷茶区不仅有生产武夷岩茶、红茶、绿茶,而且还有许多的名从。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分茶山到农民,以户进行个体生产。尔后成立互助组,农户联户生产,扩大了加工规模,岩茶产量达3000担。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农民茶山归集体所有,以生产队为核算,进行生产、分配。

17世纪,武夷茶开始外销。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英国最早的茶叶文献中的“Bohea”意即为“武夷”之音译。当时在伦敦市场上,武夷茶的价格比浙江的珠茶还要高,为中国茶之首。

19世纪20年代开始,武夷茶在亚非美一些国家中试种,至今已在30多个国家中安家落户。进入本世纪80年代,武夷茶又风靡东瀛,被视为健美茶而倾倒无数佳丽。

1962年,岩茶总产仅2800多担。此后的十多年,岩茶缓慢增加,至1978年总产才6400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茶叶生产得到重视。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全市有茶山10万亩,总产约8万担(毛茶),产值近亿元,有大小茶家130个,茶业从业人员3万人,茶叶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科研上也获得新成绩。武夷肉桂无性繁育成功,由名枞上升为品种,栽种面积约3万里。

1995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对大红袍经过十多年的反复实验,无性繁育获得成功,免除了断代之忧,保持茶王大红袍的特征,并经省科委鉴定通过。

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规范了一系列生产、制作、产品标准。6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GB18745《武夷岩茶》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武夷岩茶按茶树品种分为名枞、传统品种二类,按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五类。大红袍、名枞不分等定级;肉桂分特、一、二级;水仙、奇种分特、一、二、。

2003年,武夷山市牵头,将武夷星茶业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强强联合,组合为新的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形成了以武夷星为龙头的武夷岩茶生产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武夷岩茶产业。

2010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同年,武夷山市申报的“武夷山大红袍”被国家工商总局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1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推出的“印象大红袍”专属茶品牌。这是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的“印象铁三角”合作执导的中国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的第一个衍生茶类品牌,揭开中国茶叶品牌突围序幕。同年,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武夷星WUYISTAR及图”获中国驰名商标。 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 ,回味无穷。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乌龙茶中的明珠。“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武夷山市(原祟安县)武夷山岩上乌龙茶类的总称。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

元代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武夷岩茶佛手的来历

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别名的最早的文本记载。宋代中国制茶技术进入改革时期,饮茶风气盛行,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扩展资料:

武夷岩茶的特点:

绿叶镶边兮红袍罩身,善缘接善兮一泡心宁,这应该是对武夷岩茶品质特征的精炼概括。武夷岩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

武夷岩茶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香高而持久,锐则浓长、清则幽远,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含有多种矿物质,如人体细胞不可缺少的钾,保护牙齿的氟及其他磷、钙、镁、铁、锌、钠、硼、硫等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人类必需的多种氨基酸以及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对人体营养的补充有所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为什么叫岩茶?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武夷岩茶是什么茶?武夷岩茶俗称青茶,属于乌龙茶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从发酵的角度讲武夷岩茶属于什么茶: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

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究。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乌龙茶中的明珠。“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武夷山市(原祟安县)武夷山岩上乌龙茶类的总称。

为了使大家更深刻的理解武夷岩茶是什么茶,聚祥春茗茶在以下为大家介绍一下武夷岩茶的特征。

1、武夷岩茶产于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中。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可分为岩茶与洲茶。在山者为岩茶,是上品;在麓者为洲茶,次之。新茶不宜多喝。

2、品种包括大红袍、肉桂、吕仙茶、洞宾茶、水仙、武夷奇种、白鸡冠、乌龙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大红袍是无性繁育,亲本的优点能遗传而不变异。

3、武夷岩茶属“叶红镶边”半发酵茶,特点甘、清、香,色泽绿褐鲜润,茶汤呈深橙,茶性和而不寒,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最适宜泡工夫茶,18世纪传入欧洲后,曾有“病之药”誉。流传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让猴子穿上红色坎肩,爬绝壁采摘茶叶,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

武夷岩茶饼由来

一、大红袍茶砖的发展史 宋代有“龙团凤饼”,清代有“武夷茶砖”,今有“大红袍茶砖”。

陈德华于20世纪80年代取得“大红袍无性繁殖”的成功,为大红袍茶砖的研制提供了可能。

1996年陈德华首创了“大红袍茶砖”,得到了我国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的积极支持。

2005年又对茶砖的外型进行了改进,填补了历史上没有“大红袍茶砖”的空白,近年来武夷山许多厂家也相继推出了“大红袍茶砖”。

“大红袍茶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景象。

二、大红袍茶砖饮用方法:

1、泡茶器具:紫砂壶或大盖杯一套

2、投茶量:一小片

3、泡茶用水:以山泉水为上,用纯净水,或矿泉水亦可。

4、浸泡时间:水温度需现开现泡为宜。

第一泡浸泡时间约1-2分钟,以后每冲一泡,浸泡时间可依据个人喜好而定。

一般而言浸泡时间的调整原则为1至7泡的汤色基本一致。

冲泡次数与浸泡时间及投茶量有关。

三、品茶要领

品茶时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并反复几次。

闻香有闻干茶香、杯盖香、水香、杯底香等等;尝味时须将茶汤与口腔和舌头的各部位充分接触,并重复几次,细细感觉茶汤的醇厚度及各种特征

四、大红袍茶砖的储存方法

大红袍茶砖宜储存在通风、阴凉、干燥、避光、无异味的地方,茶砖不需密封包装储存,储存得当则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性温不寒,久存不坏,具有收藏的价值。

五、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砖的功效

1、提神2、明目3、消食4、醒酒5、去痰6、坚齿7、降血脂8、消热解毒9、怯风解表10、养生益寿11、可降低冠心病发病率12、对癌症有一定防治作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