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七碗茶歌

来源:趣味经验馆 2.73W

陆羽七碗茶歌

此间绿茶不思蜜,西湖龙井自有神。

黄山云雾品极佳,信阳毛尖品尝醇。

碧螺春香气袭鼻,六安瓜片口感新。

祁门红茶最珍贵,铁观音饮后舒。

一壶好茶煮心灵,尝之甘美瘦身健。

感受韵味如音乐,七碗喝完忘忧愁。

此间绿茶不思蜜,西湖龙井自有神。

黄山云雾品极佳,信阳毛尖品尝醇。

碧螺春香气袭鼻,六安瓜片口感新。

祁门红茶最珍贵,铁观音饮后舒。

一壶好茶煮心灵,尝之甘美瘦身健。

感受韵味如音乐,七碗喝完忘忧愁。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茶入诗画是茶文化的一种反映,有名的《七碗茶歌》的作者为()。

《七碗茶歌》是中国古代的一首著名茶歌,其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陆羽。陆羽是茶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他所著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推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七碗茶歌》是陆羽在《茶经》中所著的一篇茶诗,共七首,每首诗都描绘了不同品种的茶叶的特点和品味。这首茶歌通过优美的诗句和生动的描绘,将茶文化与诗画融为一体,成为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艺术中茶入诗画的重要代表之一。

国学经典《七碗茶歌》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诗人卢仝(公元—835),自号玉川子,范阳(今北京大兴)人。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写的《七碗茶诗》(全名为《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七言古诗,被世人称为茶之千古绝唱。诗中反映封建帝王为了个人奢欲,当春惊蛰节时,驱使茶农入山采摘至精至好的阳羡名茶的情景;另一方面反映了诗人紧闭柴门,独自品茶的无限情趣。历代诗人的咏茶诗很多,但卢仝这首诗堪称是咏茶诗中最著名的一首,卢仝也因此诗而传名于世。

  第一部分: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中,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这一部分,写的是军将送来孟谏议的书信与新茶,信中提到:最新的`阳羡茶(阳羡即江苏宜兴,古称阳羡县。阳羡茶即阳羡紫笋茶,此茶经陆羽的发现和推荐,自唐肃宗时便正式列为贡品),每年都要赶在清明节之前送到皇宫,以备宫中“清明宴”之用(“月团”喻指茶饼。用最好、最新、最嫩的茶叶制好封存之后,立即送往皇宫,剩余的才是王公贵族享用,作者感慨道:好茶、新茶什么时候才能到达这些种茶的山人家呢?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第二部分: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本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这是第二部分,是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破孤闷;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文本五千卷,扬扬洒洒,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之事都能抛到九宵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其中从“一碗喉吻润”到“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一部分,又常被提取吟咏,并被单独命名为《七碗茶歌》。

《七碗茶诗》的解释是什么?

一碗喝下去滋润了嘴唇和喉咙;

两碗下肚打破了孤独烦闷的心情;

三碗喝下后搜肠刮肚寻章摘句,只记得文本五千卷;

四碗喝下轻微发了些汗,平生经历的不平事,都向浑身的毛孔发散;

五碗喝下后感觉全身的肌肉和骨头清爽无比;

六碗下肚感觉飘飘欲仙,通达神灵;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下习习清风徐徐生出。

写作起因

河南沁园景区有五十五眼泉。西湖的桃花岛,四面环水,百竹拥翠,岛下有一泉眼,从入岛的拱桥边喷出,翻涌数尺之高,落入泉组河。其水质清澈甘甜,旧时人称桃花泉。

中唐时的沁园已变成河东、河南、河内的官僚宦族和文人墨客的休闲场所和宴游文化中心。

家住河内济源思礼村的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虽出身名门望族,家境却十分贫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厌恶官场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隐居山野,刻苦攻读。不被厚禄所诱,拒绝仕途,以清贫耿介闻名。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谏议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恶朝廷宦官专权,卑视官场龌龊,都未应命而谢绝。正如他《冬日》诗中所曰"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候。"(《全唐诗》卷588〈卢仝诗集〉)。韩愈尤以喜爱卢仝的才学和狷介高洁的节操,在任河南令时对卢仝时有接济。因此,卢仝一生与韩愈、张籍、孟郊、贾岛混在一起,成为唐代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继而成为中国的"茶仙"。

沁园的所在地博爱县许良镇与沁阳市的山王庄镇至济源市的五龙口镇和九里沟,全长三十多公里,是南太行脚下最美、最有故事的风景带。不满时世,却又放骇自我的卢仝常邀好友,在这一带观景饮游。因此,九里沟的卢仝茶台遗存尚在,沁园里的"韩茶"、"卢泉"和"七碗茶歌"的故事流传至今。

唐元和四年,家住河内孟州的河南令韩愈与河内济源的卢仝一起逍遥河内的沁园。两人与艺妓坐饮,歌舞一阵,便唤侍女上茶。而唐时的河内人,只喝当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卢仝虽也是河内人,毕竟为"茶仙",龙井、毛尖无所不用,所以菊花茶虽然淳和甘甜,却缺少清苦之美,因此大为不快。韩愈是来这里移竹的常客,对竹林植物甚是了解,就带卢仝在竹林里采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议将其泡茶试饮。结果竹串子未经泡制,泡出的茶苦涩有余,清香不足,卢仝很是苦恼。片刻之后,卢仝突然提议出去看泉,韩愈不解其意,跟在后边。只见卢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结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胀,逗韩愈捧腹大笑。稍后,卢仝让侍女将桃花泉水盛起,再次烹煮,让韩俞酌饮。韩愈品后,顿解其意,不尽乐道:"甘苦相济,清雅漫延,别有滋味,好茶、好茶!"原来,竹串子的药理,就是生津和血,清热去火,和肺解毒,加上桃花泉的甘甜和矿物成份的药化反应,竹串子茶变得柔绵、清心,益脾、养神,的确为上佳饮品。

以后的日子,韩、卢二人常邀张籍、孟郊、贾岛等朋友多次来桃花泉煮饮,歌赋词呤,留下了很多佳话和诗篇。

唐元和六年,卢仝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送来的茶叶,又邀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时,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产生。卢仝的茶歌所表达的饮茶感受,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是将"竹串子茶"的药理、药效溶入其中,醒神益体,净化灵魂,激发文思,凝聚万象,制造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境界。

作品赏析

《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帮人赶走孤闷;第三碗就开始反复思索,心中只有道了;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作者简介

卢仝(音tóng 〈形〉)(约795~835年),号玉川子,济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唐代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

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至今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

读诗笔记#茶#《七碗茶》

我个人一直觉得该诗的作者一生经历非常奇葩,所以除了爱茶,还爱诗词的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诗笔记。

茶友们熟知的《七碗茶歌》是唐代诗人卢仝(音tóng )的作品,是其《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中描绘自己喝了七杯茶的状态,描述了茶给他带来的身心感受,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

卢仝,号玉川子,是" 初唐四杰 "之一 卢照邻 的嫡系子孙,虽出身名门望族,家境却十分贫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厌恶官场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隐居山野,刻苦攻读。不被厚禄所诱,拒绝仕途,以清贫耿介闻名。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 谏议大夫 (官位五品),但他憎恶朝廷 宦官专权 ,卑视官场龌龊,都未应命而谢绝。正如他《冬日》诗中所曰"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候。"韩愈尤以喜爱卢仝的才学和狷介高洁的节操,在任河南令时对卢仝时有接济。因此,卢仝一生与韩愈、 张籍 、 孟郊 、 贾岛 浑在一起,成为唐代 韩孟诗派 的重要人物。

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我原以为卢仝是一位隐于野的隐士,人生会有一个的隐士结局,不想却非常出乎意料的死于非命。

卢仝虽是一介布衣,却因出身名门且有才情,还是经常出入名流官宦之府邸。谁料发生 甘露之变 时,卢仝恰巧与宰相 王涯 的几位幕僚在相府的书馆中吃饭,于是留宿在相府,吏卒前来行捕,卢仝说:"我是卢山人,和大家没有结怨,有什么罪?"官吏说:"既然是山人,来宰相的宅院,难道不是有罪吗?"仓促忙乱中卢仝自己也不能辩解清楚,竟然一同遭受了甘露之祸,被牵连诛杀。

好友 贾岛 有《 哭卢仝 》诗:“平生四十年,惟着白布衣。天子未辟召,地府谁来追。”

卢仝的诗作对当时的朝政与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似散文,"唐诗体无遗,而仝之所作特异,自成一家,语尚奇谲,读者难解,识者易知。后来仿效比拟,遂为一格宗师。" 现存诗103首,有《玉川子诗集》。

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 在他的论诗三十首第十三首批评 卢仝 :“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卢仝受到韩愈的影响,诗作过于好奇逞怪。 元好问 否定了这种诗歌风格,认为这种创作是“鬼画符”。这可能也是虽然卢仝现存诗103首,但是除这首《七碗茶歌》之外,非诗词爱好者对他了解不多的原因吧。

书法作品后面既是卢仝的《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全诗,大家一起欣赏一下吧!

《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本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琲瓃”拼音:bèi léi ;释义为蓓蕾。本诗中喻茶之嫩芽。

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历史悠久,自古享有盛名,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宜兴阳羡紫笋茶历来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

 苏轼爱茶,熙宁六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时,一日,以病告假,独游湖上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谒惠勤禅师。这天他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颇觉身轻体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示病维摩元不病, 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 且尽卢仝七碗茶。

(文中插图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的美图!)

唐朝诗人卢仝《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本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首诗是来自他的《玉川子诗集》的“走笔谢孟谏义寄新茶”,因为太过精彩,所以把这几句单 列,单独成篇,被后人屡屡提及。

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

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

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天生陆羽传茶道,求下句及其典故!

去过天福茗茶的细心之人会在步入茶香四溢的茶室前,看到天福的一副茶联。这是一副藏头联:

天生陆羽传茶道

福报卢仝品茗歌

关于这副茶联,其实还有着许多津津乐道的故事包含其中。这副茶联上联说的是茶圣陆羽,下联说的是写出《七碗茶诗》的卢仝。

那为什么说“天生陆羽传茶道”呢?因为陆羽恰恰既与禅门有渊源,而又醉心茶道,他独特的经历像是上天降生陆羽来人间传扬茶道似的。陆羽3岁时遭父母遗弃,“未知孰是”,后被竟陵西塔寺(原名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并收养。智积禅师将小陆羽抱回寺院之后,可能是出家人没有抚养孩子的经验,加上寺庙中的诵经坐禅的生活环境也不适合抚养孩童,智积禅师便只得托人代为抚养。这位受托之人是当地的一儒士,姓李。陆羽在李家大约生活了五六年,得以浸润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也就是他岁的时候,李儒士因出仕江南而离开了竟陵,因此,他又重新回到了龙盖寺智积禅师身边。然而,在李家生活的五六年,却对陆羽以后的成长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对于陆羽日后能写出《茶经》的文本功底作了很好的铺垫。

回到寺院以后,智积禅师自然承担起了教育陆羽的责任。智积禅师自然就想陆羽在寺院里念经诵佛,剃度受戒,出家为僧。但是,陆羽在李家的五六年让他深信儒学,他不愿皈依佛祖。智积禅师为了在思想上“压服”陆羽,就让他“历试贱务”,什么洒扫清洗、挑瓦盖房的杂事繁役都让他去做,陆羽却仍然对儒学文化甚感兴趣。后来陆羽终于忍受不了寺院里的受饥饿、苦役、鞭笞的奴婢生活,逃离了寺院。有唐一代,寺院里面饮茶之风已然盛行,僧人们借助喝茶提神,解除坐禅的困乏以及借饮茶入定已经流传开来。从小在这样禅茶一味的环境里成长,对他日后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陆羽名字的由来,一直是个谜。一种说法,据说智积禅师为陆羽取名时曾占卦,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或有另一种说法,陆羽姓名的取得也颇有意思,据说陆羽年长后以《易》自况,占得《渐》卦,卦辞云:“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按此卦义,当时还没有姓名的陆羽自定姓为“陆”,取名“羽”,又以“鸿渐”为字。这仿佛喻示着:本为凡贱,实为天骄;来自父母,竟如天降,从这方面来看,也说“天生陆羽”。

陆羽在寺庙里成长,怎么会写出《茶经》呢?陆羽逃出寺院后,有过一段“优伶”生活,据说在戏剧上颇有造诣,因此他逐渐被同行和社会认可。在一次的大型戏乐活动中,陆羽的戏剧才能及组织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因此陆羽的人生又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当时,新任的竟陵太守李齐物很欣赏陆羽,便出面介绍他求学于当地名儒邹夫子。

陆羽在求学邹夫子的两三年里,经常去附近的野生茶林采茶,煮茗烹茶。就是从现在开始,陆羽对茶事发生兴趣,并有意对它进行一番考察、研讨,不过这时候陆羽还没有远走他乡。直到22岁时,他终于首次告别家乡,开始了他的周游考察。他先后游历巴蜀、淮南、河南、赣北、皖南,后“安史之乱”爆发,为避战乱,陆羽渡江南下,从此再也离不开江南的山山水水,在江浙一带考察、隐居、著述、交游,自得其乐。他在此过程中结识了许多文人,像颜真卿、孟郊、释皎然、戴叔伦……陆羽在青山绿水间煮水煎茶,直至804年,茶圣陆羽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回归于自然,享年72岁。

陆羽从小“学属文”,后来还曾受封“太子文学”,可见陆羽的文学造诣也非同一般,不然一班文人、学士也不会与他往来,陆羽除了诗文创作外,费时最多、用心最勤的也就是他的著述活动了。《茶经》会从陆羽手中诞生,确实是上天注定的。一则唐代禅宗兴起,饮茶已经深入日常,二则文人雅士推波助澜,陆羽恰恰既与禅门有渊源,又与文人士大夫关系密切,加上他“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所以《茶经》出自其手,就顺理成章了。

陆羽首次考察归来栖身竟陵东冈时就开始着手创作《茶经》,764年,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二年,《茶经》初稿告竣。据说当时就有不小影响,许多人都竞相传抄。但陆羽本人对此不满意,后来在755年对《茶经》作了一次大的修订,尤其是充实了历史上有关茶学的典故事实。这就是一直流传至今的《茶经》定稿本。

《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共计十篇,即“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论述茶的起源、器具、发展、产地,以及如何采茶、制茶、选水、煎茶、品饮等。陆羽在《茶经》这一篇中,正式为“茶”确立了这一名称,从那以后一直为后人沿袭。茶以前都写作“荼”,陆羽的这一改动,对于茶的读音、字形、含义都正式确立,还了“茶”木本植物的自然属性以及“人坐草木间”的深刻意义。《茶经》大道至简,短短七百字,泽被后世。

荒野弃儿成圣人,天生陆羽传茶道。

饮茶风尚到了唐代,逐渐普及开来,喝茶的人日多,喝茶方式日益讲究,茶成为许多诗人、文学家酝酿、累积灵感时不可或缺的饮品。于是产生了大量有关饮茶的诗歌,其中最脍炙人口的首推唐代诗人卢仝的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本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首诗道出了品茶悟道的独特感受,形象生动,浪漫飘逸,历来受人推崇。之所以说“福报卢仝品茗歌”,是卢仝受了陆羽《茶经》的福泽,才写出了如此令人称道的好诗,为后人传诵。

为什么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为他嬴得了茶中亚圣称号

陆羽被誉为“茶圣”,有第一就有第二,那茶中亚圣是谁呢?其名曰——卢仝。识茶者都听过《七碗茶》吧!卢仝的《七碗茶歌》,自唐出,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不衰。

《七碗茶歌》,又名《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他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全诗共262字(不含标点),诗人直抒胸臆,一气呵成,尽情抒发了对茶的热爱与赞美。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本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诗的开头,卢仝称赞孟谏议寄来的新茶至精至好,连天子都会羡慕。中间部分是全诗的重点,卢仝以排比句法,从一碗到七碗,将饮茶的愉悦和英感推到极致,直至两腋生风,飘然若仙,被无数后人所引用。最后四句借茶喻政,希望统治者慈悲为怀,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卢仝在才子辈出的唐代并不出彩,但唯独这首《七碗茶诗》让卢仝独领,堪称绝唱。它优美空灵,给读者以无穷想象,广为传诵,历久不衰,对后世的茶文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就连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提到“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可见他对卢仝茶诗的仰慕与推崇。卢仝本人因为这首诗被称为仅次于陆羽的茶中“亚圣”。

《七碗茶歌》在日本更是广为传颂,并演变成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据历史专家考证,卢仝在日本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因此在抗日时期,卢仝的家乡还避免了一次被日寇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之灾。

《七碗茶歌》的作者是()。

《七碗茶歌》的作者是()。

A.李白

B.卢仝

C.陆羽

D.苏轼

正确答案:卢仝

名人论茶道经典名言

1、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陆羽论茶道

2、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唐.陆羽论茶起源和历史

3、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表敬意,以茶散闷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驱腥气,以茶立礼仪,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唐.刘贞亮论茶“十德”

4、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本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唐.卢仝《七碗茶歌》

5、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唐.皎然

6、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唐.张可久

7、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唐.白居易

8、从来佳茗似佳人。——宋.苏轼

9、茶本苦物,吃过却甘。——宋.朱熹

二、明清名人论茶

1、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明.徐渭论品茶

2、一人得其神,二人得其趣,三人得其味,七八人是名施茶,饮茶者愈众,则离品茶真趣越远。——明.陈继儒论饮茶

3、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明.张源论茶与水

4、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清.张大复论茶与水

5、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清.俞蛟论工夫茶

6、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蘧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清.袁枚品工夫茶

三、近代名人论茶

1、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鲁迅论喝茶

2、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周作人论喝茶

3、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周作人论茶道

4、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梁实秋论中国茶文化

5、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犹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了。——.林语堂论品茶

6、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林语堂论中国茶文化

求卢仝<七碗茶歌>全文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本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喝不得也,徐徐两腋轻风生。

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本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 生。……" 茶的功效,和卢仝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茶的领悟,我们达到了何等层次,这首茶歌可以帮助我们衡量,在寄情于茶,融情于茶,忘情于茶中的层次。

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至今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