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二首和悯农二首的区别

来源:趣味经验馆 2.27W

古风二首和悯农二首的区别

古风二首和悯农二首没有区别。《悯农》又名《悯农二首》《古风二首》,被收录到《全唐诗》,是创作于中唐时期的五言古诗。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语近意深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李绅《古风二首╱悯农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风二首/悯农二首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风二首/悯农二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2粟:泛指谷类。3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5犹:仍然。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7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古风二首/悯农二首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 *** ;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 唐代 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像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古风二首/悯农二首创作背景

  根据 唐代 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诗词作品: 古风二首╱悯农二首 诗词作者:【唐代】 李绅 诗词归类: 【忧国忧民】、【农民】、【组诗】

古风二首主题与特点

古风二首一般指悯农二首。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全诗如下: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悯农的区别是什么?

《悯农》和《锄禾》没有区别,都是指《悯农二首》。《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语近意深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悯农二首》赏析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是那首诗里面的?《锄禾》还是《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读来朗朗上口,是妇孺皆知的佳句。然而,此诗究竟出是出自《锄禾》还是《悯农》?

一说此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绅。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进士,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与著名文人白居易、元稹等交往甚密。元稹称李绅说:“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显见,李绅的诗风,与“锄禾日当午”诗的格调相一致。《全唐诗》收录李绅的诗,题《古风二首》,又称作《悯农二首》,其中之一就是“锄禾日当午”,另一首诗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两首诗的意义相同。

一说“锄禾日当午”诗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唐朝另一位诗人聂夷中。此说的主要理由是:一,《全唐诗》于聂夷中和李绅名下分别收录这两首五言绝句,李绅《古风二首》诗后无篇章互见的说明,而在聂夷中《田家二首》诗后,加了一个脚注,称“锄禾日当午”等四句一作李绅诗。后来,人们选注聂夷中诗,干脆不取“锄禾”四句,这才引起误传。二,影印宋刻本《全芳备祖》列“锄禾”诗于聂夷中名下,所辑《田家二首》诗全文曰:“父耕原上田,子削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山;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而此书在李绅名下仅收录“春种一粒粟”等四句,可见古人把这首诗判归了聂夷中。三,聂夷中(837~?),字坦之,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西)人,咸通进士。《唐诗纪事》说:“(聂夷中)奋身草泽,备尝辛楚,尤为清苦。”聂夷中出身贫寒,入仕后仅做过县尉小吏,对农民的疾苦比较了解,才有如此贴近生活的诗句。《全唐文》共收聂夷中诗一卷,诸如《田家》这类题材的诗歌占四分之一,看来“锄禾日当午”诗的作者,非聂夷中莫属。

悯农的作者是谁什么朝代 悯农的作者是谁什么朝代的

《悯农》的作者是李绅,是唐代诗人。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亳州谯县古城人(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生平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

原文:

  悯农二首

  (唐)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译: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士。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悯农二首·李绅》原文与赏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原作新题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但与其立意、主旨相同的《悯农二首》(亦称《古风二首》)足以弥补这一缺憾。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以对偶句的形式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农家的劳动生活图画。用“春” “秋”二字代指农民一年的劳动时间,用“种”和“收”笼括了农民一年的耕耘劳作,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的变化描绘丰收景象。诗人这样着笔,虽然不无夸张成分,却去粗取精,切中事物的肯綮——五谷的丰登来源于农民的劳动。第三句进一步,从空间的横向展开。“无”字将“四海”与“闲田”二者联在一起,说普天之下,没有一块荒芜的田地;千万颗种籽播种下去,亿兆斤粮食收获归仓,这是何等宏伟壮观的场面!这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它上承一、二句而来,由点及面,从微观之分析进到宏观之考察,使全诗具有小中见大的典型意义。诗读至此,仿佛以为诗人将描绘开元、天宝年间那“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繁荣局面。可是诗的结尾勾勒出的,并不是欢收的场景,而是一幅悲惨的画面:创造如此巨大财富的农民,却要活活地饿死。由于第三句已将春种秋收之成果写足写透,似乎美好的生活图景在望,第四句一下子坠入万丈深谷之底,就更显得凝重和沉痛。第四句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使第三句的意义有了另一种解释。强烈的对比,极大的落差,自然会使读者产生一个疑惑不解发人深思的问题:农夫作出巨大贡献却要饿死,究竟为何?作者没有正面回答,而将其留给读者自己去思索。在这里,一切是那样的奇峰突变,一切又是那样的情随事迁,一切是那样的含蓄,而一切又是那样的明了。

第二首诗是对前一首诗的补充和阐释。一、二两句展示了一幅富有立体感的真画面;赤日炎炎的正午,农民在田间锄草松土,一颗颗豆大的汗珠,滴落在灼热的土地上。而正是由于千千万万农民汗水的浇灌,才把“一粒粟”培养成“万颗子”,才使“四海无闲田”。而这些得来不易的劳动果实,却进入富贵人家,成为他们的盘中之餐。这是一个强烈的对比,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农民劳碌一生,最终饿死街头;相反,富贵人家坐享其成,还不珍惜粮食,不知其来之艰。

这两首诗的内容既有相对的性,又紧密联系。其最大的特点,便是触及当时社会的弊端,鞭辟入里,尖锐深刻。诗人从宏观的角度,抒写唐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农民的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深入浅出地提出了人人关心的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问题。它不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单纯的说教,而是凝合着作者感情与心血在内的高度概括的艺术结晶。两诗语言通俗,言简意深,既象歌谣,又象谚语,也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初,李公赴荐,尝以《古风》求吕化光温,谓齐员外煦及弟恭曰: “吾观李十二秀才之文,斯人必为卿相。”果如其言。(王谠《唐语林》卷四)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理原不足以碍诗之妙,如元次山《春陵行》、孟东野《游子吟》、韩退之《拘幽操》、李公垂《悯农诗》,真是六经鼓吹。乐天《与微之书》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然其平生所负,如《哭孔戡》诸诗,终不谐于众口。此又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必理与辞相辅而行,乃为善耳,非理可尽废也。(《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

公垂作此诗,宜乎克昌其后。此题“悯”字,自必点出; “苦”说得透彻,则“悯”字在其中矣。(徐增《说唐诗》卷九)

诗苦于无意,有意矣又苦于无辞。如聂夷中(当为李绅)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之所以难得也。(吴乔《围炉诗话》卷一)

此种诗纯以意胜,不在言语之工。《豳》之变风也。(李锳《诗法易简录》)

古风悯农二首的作者是谁?

悯农二首分别是以春种一粒粟的和锄禾日当午开头的,作者是李绅。

唐代诗人李绅作《古风二首》(又名 《悯农二首》)。其一为:“春种一粒 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

(2)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 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 有土地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 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残 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 ②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 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 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 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 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 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悯农二首是指《锄禾》和什么两首古诗

《悯农》(一)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三)

【唐】李绅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