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华烟雨下一句是什么

来源:趣味经验馆 8.61K

鹊华烟雨下一句是什么

鹊华烟雨没有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表达美景有一种诗意的境界。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情,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表示对一段话的延续或省略。句子和句子中间有比较大停顿。它的结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省略号或感叹号。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一般常用的句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谁或什么(主语部分);另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样或做什么(谓语部分)。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片纸的诗句片纸的诗句是什么

片纸的诗句有:窗棂留片纸,为传片纸报平安。

片纸的诗句有:片纸病中哀痛诏,片纸珍留奇字。注音是:ㄆ一ㄢ_ㄓˇ。结构是:片(独体结构)纸(左右结构)。拼音是:piànzhǐ。

片纸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一小张纸。2.指简短的文字。3.指便条。

二、引证解释

⒈一小张纸。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壶史》:“帖月於壁上如片纸耳。”《宋史·汪若海传》:“高宗尝以片纸书若海名_张浚曰:‘似此人材,卿宜收拾。’”⒉指简短的文字。引晋干宝《进<搜神记>表》:“片纸残行,事事各异。”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词家绳墨,只在谱韵二书,合谱合韵,方可言才,不则八斗难充升合,五车不敌片纸。”⒊指便条。引宋何_《春渚纪闻·姚麟奏对》:“麟对曰:臣职掌禁旅,宰相非时以片纸召臣,臣不知其急,故不敢擅往。”

三、网络解释

片纸片纸,拼音piànzhǐ,出处宋何_《春渚纪闻·姚麟奏对》。

关于片纸的诗词

《打马·九折羊肠片纸间》《题高丽字迹·片纸殷勤赠跋篇》

关于片纸的单词

postcardpaper

关于片纸的成语

挥毫落纸迷金醉纸洛阳纸贵纸笔喉舌都中纸贵片纸只字落纸云烟翦纸招魂

关于片纸的词语

纸笔喉舌挥毫落纸故纸堆洛阳纸贵落纸云烟翦纸招魂纸老虎迷金醉纸片纸只字都中纸贵

关于片纸的造句

1、好久以后,母亲才收到了儿子从军队寄来的信笺,尽管是片纸只字,但母亲心里得到了慰藉。

2、今天是星期天,热闹的街道,一片纸醉金迷,绿酒红灯的。

3、鹊华烟雨新添黄河更壮观,孟_字画只字片纸金难换。

4、有一天,我的朋友在相片纸上打印了一个高分辨率图象并把它放在咖啡桌上。

5、之后又完成数万幅单幅文献分编工作,只字片纸都有目可查,为完善内务管理、加强文献开发奠定了基础。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片纸的详细信息

济南八景是哪八景

济南八景是: 一、锦屏春晓,二、趵突腾空,三、佛山赏菊,四、鹊华烟雨,五、汇波晚照,六、明湖泛舟,七、白云雪霁,八、历下秋风。济南八景闻名于世,是拥有“山、泉、湖、河、城”独特风貌的旅游城市。

一、锦屏春晓

锦屏春晓为济南八景之首,位于济南市东南龙洞山上。景区内群山环抱,层峦叠障,危峰壁立,山势奇绝,风景秀丽。独秀峰上的锦屏岩高80余米,因其形似屏风,加之周围松柏苍翠、杨柳垂青,故得名“锦屏”。

二、趵突腾空

指趵突泉,古泺水之源、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素有“天下第一泉”之誉。《历城八景》中记载趵突泉“势若云沸,其高数尺,晶渺如练”,所以被称为“趵突腾空”。

三、佛山赏菊

在千佛山东南的佛慧山海拔460米,山势峭拔,巨石危立,涧谷萦回。秋日,满山丹树黄花,重阳节期间,历代文人常于此登高赏菊吟眺,被称作“佛山赏菊”。

四、鹊华烟雨

旧时大明湖南岸还有一拱形石桥,名为“鹊华桥”,春秋阴雨之日,站在桥上向北远眺,但见细雨蒙蒙之中的鹊、华二山,若离若合,时隐时现,云雾缭绕,如青烟两点;再加上田野阡陌、水村渔舍的映衬烘托,简直如诗如梦、颇似一幅绝妙的水乡图画。

五、汇波晚照

泉城济南的珍珠、濯缨、芙蓉等泉的泉水皆汇集于大明湖,然后从湖东北角的晏公庙下流过旧时晏公庙侧建有晏公台,由台上可清楚地看到城北面的景色。若到傍晚时分,夕阳由券门斜映入水,发出柔和的光,把周围的一切都染上一层桔红的颜色,迷人的景色即为“汇波晚照”。

六、明湖泛舟

于波光粼粼的大明湖上荡浆泛舟,乘风破浪,清风拂面,鱼跃船舷,其乐融融。有诗为证“水上看山山更多,明湖舟似镜中过”。

七、白云雪霁

指的是珍珠泉畔的白云楼景色。登楼四眺,全城景物历历在目;尤其雪后,凭栏寻望,只见晴光四野,绮丽景色令人叹为观止,此为“白云雪霁”。

八、历下秋风

古时大明湖历下亭在现在的五龙潭附近。当时每逢秋日,站在高台上的历下。亭内四览全城,可见湖水微波,南山隐约,芦荻瑟瑟,秋风萧萧。微风吹来,杨柳婆娑,荷香四溢,清波拍岸,徐徐凉风,轻拂衣衫,令人心爽。

翁方纲的千佛山一诗的意思

意思:

千佛山正对着古老的济南城,人们都说舜帝曾在这里耕作。

晚秋之时,我登上这见证悠悠历史的千佛山作诗凭吊,山间的云雾与几案齐平,仿佛身在仙境。

北宋的曾巩曾在此作文纪念,文章流传久远。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年号“开皇”,那时佛教延续北朝时兴盛,人们纷纷在千佛山凿石雕刻,于是有了千佛的雕像。

站在千佛山遥望大明湖中的历下亭,山水相依,湖城互绕,美不胜收,日日夜夜都想依着栏杆欣赏这美景。

原诗:

千佛山

清代 翁方纲

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

登临记秋晚,几案与云平。

曾巩文传久,开皇像凿成。

历亭遥望处,寤寐倚栏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亦即翁方纲擢内阁学士的第二年,翁方纲出任山东学政。

在济南任职两年中,  翁方纲在任期间,未及半年,他的足迹就几乎遍及全省。特别在济南,他尽情地畅游在湖光泉韵之中,写下不少表现济南景物的清新自然的诗篇。他时而泛舟大时湖,时而游赏趵突泉,留下很多文化遗迹,曾写下很多关于济南景色的诗篇。

这首《千佛山》就是这时的创作。 登临千佛山之巅,使诗人为济南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所折服。千佛山相传为帝舜的躬耕所在,有北宋文学家曾巩的文章流传,并在隋朝凿成了千佛雕像。登临山上,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仙境中,而在历下亭中遥望风光无限,使人日夜想念。

诗句清新自然,表达了诗人对千佛山的景仰与喜爱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翁方纲

【以诗言表】《七言-大美山东》

文字作者名称:(竞芳)

鲁韵千年伴齐风,

华章瀚宇耀辰星。

泰岱当殊五岳尊,

孔子师表四海通。

黄河奔流归大海,

鹊华烟雨换时空。

风光旖旎景色美,

物产丰富万物生。

趵突泉水甲天下,

明湖翠盖碧波清。

台庄古城赛江南,

聊斋故里闪孤灯。

烟台苹果莱阳梨,

乐陵甜枣章丘葱。

临沂煎饼东阿胶,

德州扒鸡鲜味烹。

周村烧饼肥城桃,

金乡大蒜世界称。

青岛蛤蜊烟台参。

威海扇贝品质精。

平阴玫瑰玉堂酱,

曹州牡丹崮顶松。

家家幸福人勤劳,

街街和谐事业兴。

舍己救困赴危难,

刚正不阿挺襟胸。

沂蒙精神代代传,

仁爱孝悌保国忠。

情满华夏气轩昂,

义薄云天话山东。

济南八景是什么?

分类: 生活 >> 交通出行

解析:

济南八景 沧桑代变湮没者多

在我国,有许多地方都归纳出最具当地特色的八大景观,如著名的“燕京八景”、“潇湘八景”等等。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秀美的湖光山色的泉城济南自然也不例外。历史上的济南八景曾经广为称道,但如今提到济南的风景名胜,浮上人们记忆的恐怕只有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少数几处了。

济南八景也称历城八景,起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有关八景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的《历乘》(刘敕撰,为济南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昔人标为八景,而沧桑代变,湮没者多。”由此可知,八景之说在明朝时就已存在多年了,但有些景观已随着时代的变迁难以寻迹,所以当时刘敕列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历下十六景”。

但稍后的《历城县志》却在卷首刊出《八景图》8页,并具体标出了“八景”之名:锦屏春晓、趵突腾空、佛山秋菊、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泛舟、白云雪霁、历下秋风。这一说法普遍被人认同,一直沿用到现在。

时光流转,转眼又是数百年,这八景中又有部分景观“湮没”不见。

历下秋风 秋来风景更清冷

白云雪霁 楼毁难觅昔日景

古时大明湖的水域比现在大得多,唐宋以前的历下亭在现在的五龙潭附近。当时每逢秋日,站在高台上的历下亭内四览全城,可见湖水微波,南山隐约,芦荻瑟瑟,秋风萧萧。遗憾的是,明代修建贡院时,历下亭亭台俱毁,“历下秋风”一景随之空留其名。

清康熙年间,历下亭被重建于大明湖中的小岛上,“历下秋风”一景也随之移到湖亭。清代蒲松龄在其《古历亭赋》一文中曾对历下亭周围的景色作过描述。

每至秋日,历下亭周围的景色更美。秋风轻拂,湖水荡漾,清波拍岸,如玉佩相击;岸上的垂柳,随风摇曳,婀娜多姿,好像神女在清波深院中起舞;湖里的荷花,在轻风中颤动,犹如江

妃在水面上凌波微步。此外更有阵阵清幽的荷香扑面而来,令人顿生心旷神怡之感。

历史上“白云雪霁”一景,与珍珠泉紧密相关。金末元初,山东行尚书兼兵马都元帅、知济府事张荣在珍珠泉畔修建了私人宅第,人称“张舍人园子”。后来他的孙子、元大都督张宏又在此处新建了一座白云楼。站在白云楼极目四望,北可观明湖碧波、黄河帆影,南可望梵宇簇立、群山青葱。尤其是雪后初霁之时,凭栏远望,但见晴光四野,白云缭绕,绮丽景色,宛然如画,令人叹为观止。元散曲家张养浩曾作《白云赋》赞曰:“翼截华鹊之烟雨,背摩霄汉之日星”。

岁月更替,白雪楼已不复存在,“白云雪霁”的美景自然也就无从寻觅了。

A

锦屏春晓 八景之首少人识

趵突腾空 当年声势难再现

锦屏春晓 锦屏春晓为济南八景之首,位于济南市东南龙洞山上。景区内群山环抱,层峦叠障,危峰壁立,山势奇绝,风景秀丽。独秀峰上的锦屏岩高80余米,因其形似屏风,加之周围松柏苍翠、杨柳垂青,故得名“锦屏”。明代文人刘敕曾对锦屏岩的景色做过这样的描绘:“丹碧点缀,晓霞掩映,绚若锦屏”。

此外,锦屏山西峰悬崖上有西龙洞,洞壁上镌有佛像,洞顶钟乳石花丛生;东悬崖上有东龙洞,东龙洞又分“金瓶”、“春晓”两洞,相传每逢立春这天,会有阳气自洞中冲出,并有干草枯叶随之飞扬。龙洞下的深谷中,原来建有“寿圣院”。据史籍记载,寿圣院的建筑形式古拙,院内银杏蓊葱、松柏苍翠,并有古碑数方。

过去秋天去龙洞看红叶,是济南及附近群众的一大盛事,现在山上的红叶依然“灿若云锦”,但游客却是稀稀落落,大概是随着众多新景点的开发,人们已经日渐将其淡忘了。

趵突腾空 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素有“天下第一泉”之誉。历史文献上记载趵突泉“势若云沸,其高数尺,晶渺如练”,所以被称为“趵突腾空”。

据史籍记载,趵突泉最高喷涌高度可达1米多,实为济南一大奇景。泉池中青藻浮动,锦鱼穿梭,小泉颇多,簇簇串串,如珠似玉。

自上世纪70年代,趵突泉开始季节性停喷,近年来更是多次休眠,经过多方努力今年9月趵突泉终于复涌,但要重现当年胜景难度很大。

B

汇波晚照 潋滟水波照半城

明湖泛舟 水上看山山更多

汇波晚照 泉城济南的珍珠、濯缨、芙蓉等泉的泉水皆汇集于大明湖,然后从湖东北角的晏

公庙下流过,夕阳由券门斜映入水,所以称为“汇波晚照”。

旧时晏公庙侧建有晏公台,由台上可清楚地看到城北面的景色。台下不远原有一拱桥,即名为“汇波”。桥北是北水门,由砖石砌成,券门四周皆为垂柳,细长的柳丝点入水中,清风徐来,微波荡起。若到傍晚时分,夕阳由券门斜映入水,发出柔和的光,把周围的一切都染上一层桔红的颜色,迷人的景色即为“汇波晚照”。

元朝初年,水门上增建了汇波楼后,斜阳再不能映入,此景随之消失。然而每当暮色降临,登临汇波楼,人们又可看到另一种绮丽的景色:南望晏公庙巍峨壮观,满院杨柳笼罩、修竹郁森,晏公台上古柏老态龙钟,院南一片荷红,远处碧波粼粼,夕阳西下,光辉万丈,晚霞尽染,景色绝佳,故后人又把这一景观称为“汇波晚照”。

明湖泛舟 《历城八景》在描述明湖泛舟时的景象时作诗曰:“水上看山山更多,明湖舟似镜中过”,形象地再现了过去明湖上佛山倒映的绮丽景色和明湖水质的清澈澄明,可是现在即使泛舟湖上,也很难看到这一景观了。

大明湖是一个由泉水汇成的天然湖泊,过去水色澄碧,堤柳夹岸,莲荷叠翠,佛山倒映,形成一幅天然画卷。人们荡舟湖上,“如游香国”,实为人生一大乐事。

近年来众泉多次停喷,再加上污水不断排入,明湖水质日渐恶劣,而且附近高楼不断崛起,“水上看山山更多”只能是一句空话了。

C

佛山秋菊 鹊华烟雨

盛名犹在 只是大不如前

佛山秋菊 在千佛山东南不远处有山名曰“佛慧山”,山上有济南最大的石刻佛像,高约10米;山腰原建有古刹开元寺,寺周悬崖凿有石室,昔日儒生多在里面读书;开元殿前面的石崖下原有甘露泉,水声丁冬,富有琴韵。每逢秋季,山中涧谷萦回,山上怒绽的野菊花满山遍野,红、白、黄、紫,各色俱全,但以为主。野菊盛开时节,如黄金遍撒,点缀在青松翠柏之间,十分好看!

由于《山东通志》把千佛山与佛慧山混称,故亦有人把“佛山赏菊”中的“佛山”当成千佛山。另据志载,千佛山南侧原有“赏菊崖”,是古人赏菊处。为使人们更好地观赏这一景观,1984年,人们在山顶巨石上建起了“赏菊阁”,为人们秋日赏菊提供了一个驻足之处。

不过,近年来由于到佛慧山游玩赏菊的游人数量越来越多,对山上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佛慧山上的秋菊数量已大不如以前。此外,原来的著名景观开元寺和甘露泉都已不复存在,只能到历史典籍中寻觅了。

鹊华烟雨 鹊、华两山在济南市城北,山势俊秀,景色迷人。鹊山横列如屏,无主峰,山上林木青翠,旧有鹊山院、鹊山亭、扁鹊墓等古迹,传说是名医扁雀居住行医之处。山下据说原有钟、鼓二石,如以石击之,其声可远扬数里。

华山原名“华不注山”,与鹊山隔黄河相望。华山历史悠久,历代文人客都曾登临此山,并多有咏赞。唐朝诗人李白即有诗句赞此山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华山上建有华阳宫、三元宫、泰山行宫等庙观。庙观院内古柏苍翠,蔚为壮观。山脚下古有华阳湖,而鹊、华二山之间原有鹊山湖,碧波万顷,湖光浩渺。旧时大明湖南岸还有一拱形石桥,名为“鹊华桥”,春秋阴雨之日,站在桥上向北远眺,但见细雨蒙蒙之中的鹊、华二山,若离若合,时隐时现,云雾缭绕,如青烟两点;再加上田野阡陌、水村渔舍的映衬烘托,简直如诗如梦、颇似一幅绝妙的水乡图画。

可惜后来湖水日渐干涸,山体也多遭破坏,景色已大不如前了。

济南古八景是哪八景

说济南这个城市,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城市以泉水而出名,所以才称之为“泉城”。然而泉城济南在历史上就已经比较出名了,而且还有八处美景,也就是所谓的济南古八景。那么这八初美景是哪几个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锦屏春晓

济南城区东南约10公里处有一座叫做龙洞的山,现在已经开发为龙洞风景区,锦屏春晓描写的就是龙洞山的风光。龙洞山风光最秀美的地方在独秀峰,独秀峰上有一处状似屏风的岩石,人们称作锦屏岩。锦屏岩的周围松柏苍翠,杨柳青绿,风光绝佳,宋代的苏辙、元代的赵孟_、张养浩等文化名流都曾来到过这里游览,留下了很多关于龙洞山的诗作。

2、趵突腾空

虽然济南的泉水众多,但是趵突泉无疑是名气最大的一处泉水。趵突泉的名气之大不但现在如此,在古代也是如此。从宋代到明清时期,很多文化名人都到过济南趵突泉游览,比如元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赵孟_就游览过趵突泉,并且还不止一次,在他的《趵突泉》诗作中这样描写他看到的趵突泉: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所以趵突泉的“趵突腾空”被评选为历城八景之一绝对是实至名归。

3、鹊华烟雨

济南城区有两座比较有名的山,一座鹊山,一座华山。鹊山相传是因为神医扁鹊曾在此炼丹,死后葬于此处而得名,也有传说是因为这里经常看到很多乌鹊布满山巅,所以被叫做鹊山。华山全名叫做华不注山,是济南历史上的一座名山。

鹊、华两座山都位于济南城区的北面,山势俊秀,景色迷人,每当烟雨迷蒙的时候,鹊、华两山连亘于城北,若即若离,时隐时现,云雾缭绕,远远看去就是一幅风光优美的水乡画面,因此有了“鹊华烟雨”的美景。

4、明湖泛舟

对于济南来讲,大明湖就相当于杭州的西湖,如果没有大明湖,泉城济南一定少了很多灵气。所以很多外地游客来到济南,大明湖是一定要逛的。当年才女李清照在湖中泛舟误入藕花深处的奇遇令很多文人客对大明湖趋之若鹜,而琼瑶阿姨笔下一句“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更是让无数的游客来到大明湖探寻夏雨荷的故事。

游览大明湖最好是在六七月份,大明湖中的荷花盛放时,荷香袭人,碧波万顷。在大明湖中划着一首小船,感受古人在大明湖中泛舟的乐趣,于是就形成了一幅优美的明湖泛舟画面。

5、历下秋风

大明湖中有一座湖心岛,湖心岛上有一座亭子,取名历下亭。除了历下亭,岛上还建有御碑亭、名士轩、蔚蓝轩以及曲廊等建筑。金秋时节登上湖心岛,倚坐在历下亭中观赏大明湖的湖光山色,但见湖光渺渺、青山隐约,岛上芦荻瑟瑟、秋柳萧萧,形成一幅优美的历下秋风图。

6、汇波晚照

历城八景中有三景都和大明湖有关,除了明湖泛舟和历下秋风,还有汇波晚照。济南城中有众多的泉水,这些泉水最终汇入到大明湖中,在大明湖的东北隅有一座城门,因为众多泉水从此处汇入大明湖,因此被命名为汇波门。汇波门内有汇波桥,每当夕阳西下时分,站在汇波桥上向南眺望大明湖,湖水被万霞的霞光映照得通红,大明湖因此而变得格外的妖娆动人,于是就形成了一幅“汇波晚照”的画面。

7、佛山赏菊

现在济南每年金秋时节都会举办菊花展,济南菊展的主会场一般都在趵突泉公园,所以趵突泉公园就成为很多游客观赏菊花的地方。其实在古代,济南也有菊花展,不过主会场不是在趵突泉,因为那时候的趵突泉还没有开辟为公园,而是在佛慧山,即现在的千佛山佛头。佛慧山位于千佛山的东南,也叫大佛头山,海拔约460米,是济南城区的制高点,站在山顶上可以俯瞰泉城济南的全景。秋天到来时,佛慧山上红叶满山,黄花满地,鸟语花香,成为当时人们的游览胜地。

8、白云雪霁

明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的第二子朱见_被封为德王,封地在济南府历城县,即现在的济南。朱见_的德王府又叫德藩故宫,修建的异常豪华,王府内不但建有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还有修建有楼台水榭,并且还有一处珍珠泉。珍珠泉边曾经建有一座白云楼,登楼远眺,既可以看到大明湖的碧波点点和黄河中的孤帆远影,也能够看到梵宇簇立和群山青葱。尤其是大雪之后,登上白云楼凭栏寻望,晴光四野,绮丽多姿,让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历城八景中的“白云雪霁”。

有心长作济南人

如果你不知道“有心长作济南人”出自于何人之手?来,我给你提个醒。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你想起来了吗?

对,没错。就是宋末金初时期北方文学的文坛盟主“一代文宗”元好问的手笔。

为什么元好问在诗中写到:“有心长作济南人呢”?

元好问祖籍山西。出生于山东忻州农村一个书香门第的士大夫家庭里。

由于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没有儿子,恰巧元好问又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个。

根据中国传统习俗,元好问他老爸在他七个月的时候,将他过继给了他的二叔元格。

元好问第一次与济南结缘应该是在他五岁那一年。

当时,他叔叔元格要去山东掖县走马上任,荣升县太爷。于是,五岁的元好问跟随叔叔元格初次来到济南。

由于仅仅五岁,所以元好问只记得济南府很大。后来,每当人们说起济南的风土人情时,他还常常因为没能在济南逗留和游玩而遗憾。

并且始终耿耿于怀,直到四十二年以后,他终于得如愿以偿。

再次来到济南,而且兴致勃勃地记录下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当金朝灭亡以后,元好问一家被蒙古士兵做为俘虏,押往山东聊城看管。

幸好被惜才如命的冠县县太爷赵天锡将他从监管的住处捞了出来。然后又帮他把家安置在冠县。

不知不觉中两年就这么过去了。一天,在济南做官的好朋友李辅之邀请他到济南去做客。

此时此刻,己经整整四十二年了。在济南,元好问一待就是二十多天,在作为东道主的李辅之陪同下,元好问西到匡山,东到华山、可以说整个济南的山水名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同时,他也为我们留下了"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的上乘佳句。

济南一行,对于拘押已久的元好问来说,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自由”的重要性。

所以,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除了每天都沉醉在济南的美轮美奂之中以外,他还真想从此以后就做个济南人。

我想,这就是元好问在颠沛流离之际最大的梦想和希望吧。可遗憾的是20多天以后,他只能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济南。

到了1239年秋天,在朝廷为官的朋友想请元好问再次出山为官。

但是,己经五十多岁的元好问却心如止水。早己无心重返仕途啦。

不但如此,他还下定决心重返故里。回到老家山西著书立说,终老一生。

在回山西的途中,元好问再一次来到了山东济南。人到晚年,特别是经历了亡国之耻的朝廷一员。

我们能够想象得到,他的内心创伤是多么沉重,曾经沧海难为水,斗转星移世事难料。

可见在元好问的内心世界里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唉!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与其说在庙堂之上日夜操劳,还要饱受内忧外患之苦,倒不如潇潇洒洒长居济南做个散淡之人。

可滑稽的是,命运再一次给元好问挖了个坑,让他三去济南,还发自内心的感慨一番:

“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到头来充其量不过是昙花一现。眨眼之间又让他匆匆地离了开济南。

《济南杂诗十首》,不仅记录了元好问笫二次到济南的见闻和心路历程。

而且从根本上扭转和改变了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一点我们通过他的《济南杂诗十首》也可以看出端倪。

《济南杂诗十首》第一首诗写道:儿时曾过济南城,暗算存亡只自惊。四十二年弹指过,只疑行处是前生。

第二首写匡山;

第三首写华不注;

第四首写鹊山;

第五首写历下亭;

第六首写灵泉庵;

第七首写趵突泉;

第八首写鹊华烟雨景;

第九首写大明湖;

第十首写旅游的总体感受。

正所谓,看山看水自由身,着处题诗发兴新。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

元好问以擅长作诗、文、词、曲。而闻名。其中他的诗文成就最高。

他曾经先后三次来到济南。而且每来一次,都不遗余力地写下赞美济南山山水水的篇章。

特别是“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做济南人”。的诗句。

时至今日早已演变成为宣传和介绍齐鲁大地济南城的金字招牌啦。

济南,你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魅力?让名动千秋的文坛盟主元好问信誓旦旦的要做济南人呢?

一城山色半城湖,求下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幅刻在济南市大明湖大门的楹柱上的楹联描写的是“泉城”济南的秀丽风光。这是一处以泉水众多、风光明秀而著称于世的美丽城市。

据说这幅楹联是被誉为“江西才子”的清朝人刘凤诰所作。

刘凤诰(1760~1830),字丞牧,号金门,是萍乡市上栗县赤山乡石观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后,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其间先后任过广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学政,充当过湖北、山东、江南等省的乡试正考官。乾隆皇帝很赏识他,称他为“江西大器”。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泉城三景之一“大明湖”

2018年12月,在一年的最末几天,我有幸被派往济南,参加高研班的高考改革培训。

临行前,想起老家有个侄子在济南工作,才辗转和他联系上。

我心想:自打他小时候5-6岁,我们回老家探亲见过一次,以后就不曾会面,亲情是不是淡漠了?再说,人家是省厅的,平时工作一定很忙,最多去火车站接我一下,吃个饭,也就OK了,哪有闲工夫陪我呢?

结果,我想错了,侄子不仅派两位帅哥接了我们,吃了午餐,还陪我们游览了大明湖,晚上逛了济南音乐喷泉广场,又吃了丰盛的晚餐;第二天晚上,侄子开车来接我,又去吃了海鲜大餐;走前一天晚上,又请我们几位老师,去千佛山景区内,在风景优美的“八不食”宴会厅,领略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三次,一次比一次规格高,真是让人如沐春风,给了我好几个意外惊喜,和大大的面子,令我这个当姑姑的倍感亲切,回味无穷。

下面先来看看冬日大明湖的美景。

大明湖位于“泉城”济南城北部,面积约46万平方米,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大明湖历史悠久,其名始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书中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东西两面则湖”。宋代称“四望湖”,后渐堙塞。金代起,在元好问的《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记》中写道:“园林美丽,堪悦心目,湖光山色,应接不暇”。大明湖为诸泉汇流而成,出小清河入渤海,有“淫雨不涨,久旱不涸”的特点。

一湖烟水,绿树蔽空,碧波间菡萏映日,景色佳丽。公园内亭台楼榭,曲径回廊,文人墨迹,错落其间,其中清人刘凤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尤为人们所称颂。沿湖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参差有致。湖南有稼轩祠、遐园、明湖居、秋柳园,湖东北有南丰祠、张公祠、汇波楼、北极阁,湖北有铁公祠、小沧浪,湖中有历下亭、汇泉堂等名胜古迹。

大明湖水来源于城内珍珠泉、濯缨泉、王府池等诸泉,有"众泉汇流"乏说,水质清冽,天光云影,游鱼可见。大明湖水源充足,排水便利,故有"恒雨不涨,久旱不涸"的长处,经年水位恒定。水深平均两米左右,最深处约四米,沿湖岸边一米左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风景的最好写照。

据说,每当春夏之际,沿湖八百余株垂柳环绕,柔枝垂绿,婀娜点水。湖中四十余亩荷池,碧叶田田,白荷红莲,交相辉映,争奇斗艳,荷香飘溢,沁人心脾。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时有鱼儿跳波,偶见鸢鸟掠水。碧波之上,画舫穿行,小舟荡波。各处游客云集,指点观赏,欢声笑语,一派繁华景胜,俨若北国江南。若于湖之北岸远眺,南山苍翠,环列似屏,倒映入湖,画图难足。漫游湖畔,处处花繁树茂,点点亭台楼阁掩映绿荫之间,历下亭、铁公祠、北极庙、汇波楼等二十多处名胜景点,令人应接不暇,可谓步移景换,游趣无穷。

济南八景中的鹊华烟雨、汇波晚照、佛山倒影、明湖秋月均可在湖上观赏。大明湖以它的秀美风姿赢得古往今来众多人士的咏赞,还吸引了“夏雨荷”,成就了一段佳话,令游人纷纷慕名而来。

清代嘉庆年间的山东学政刘凤诰撰写的对联在描绘什么?

清代嘉庆年间的山东学政刘凤诰撰有一副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把大明湖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木刻的楹联一直悬挂在大明湖北岸的小沧浪亭上。历经元明清历代的修建和重建,大明湖杨柳垂岸,画舫游艇穿行其上,楼台亭阁点缀其间,祠堂庙宇林立,成为济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元、明、清代有“济南八景”之说,而大明湖以历下秋风、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泛舟独占其半。

片纸的诗句片纸的诗句是什么

片纸的诗句有:窗棂留片纸,为传片纸报平安。

片纸的诗句有:片纸病中哀痛诏,片纸珍留奇字。注音是:ㄆ一ㄢ_ㄓˇ。结构是:片(独体结构)纸(左右结构)。拼音是:piànzhǐ。

片纸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一小张纸。2.指简短的文字。3.指便条。

二、引证解释

⒈一小张纸。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壶史》:“帖月於壁上如片纸耳。”《宋史·汪若海传》:“高宗尝以片纸书若海名_张浚曰:‘似此人材,卿宜收拾。’”⒉指简短的文字。引晋干宝《进<搜神记>表》:“片纸残行,事事各异。”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词家绳墨,只在谱韵二书,合谱合韵,方可言才,不则八斗难充升合,五车不敌片纸。”⒊指便条。引宋何_《春渚纪闻·姚麟奏对》:“麟对曰:臣职掌禁旅,宰相非时以片纸召臣,臣不知其急,故不敢擅往。”

三、网络解释

片纸片纸,拼音piànzhǐ,出处宋何_《春渚纪闻·姚麟奏对》。

关于片纸的诗词

《打马·九折羊肠片纸间》《题高丽字迹·片纸殷勤赠跋篇》

关于片纸的单词

postcardpaper

关于片纸的成语

挥毫落纸迷金醉纸洛阳纸贵纸笔喉舌都中纸贵片纸只字落纸云烟翦纸招魂

关于片纸的词语

纸笔喉舌挥毫落纸故纸堆洛阳纸贵落纸云烟翦纸招魂纸老虎迷金醉纸片纸只字都中纸贵

关于片纸的造句

1、好久以后,母亲才收到了儿子从军队寄来的信笺,尽管是片纸只字,但母亲心里得到了慰藉。

2、今天是星期天,热闹的街道,一片纸醉金迷,绿酒红灯的。

3、鹊华烟雨新添黄河更壮观,孟_字画只字片纸金难换。

4、有一天,我的朋友在相片纸上打印了一个高分辨率图象并把它放在咖啡桌上。

5、之后又完成数万幅单幅文献分编工作,只字片纸都有目可查,为完善内务管理、加强文献开发奠定了基础。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片纸的详细信息

济南八景是哪八景

济南八景是: 一、锦屏春晓,二、趵突腾空,三、佛山赏菊,四、鹊华烟雨,五、汇波晚照,六、明湖泛舟,七、白云雪霁,八、历下秋风。济南八景闻名于世,是拥有“山、泉、湖、河、城”独特风貌的旅游城市。

一、锦屏春晓

锦屏春晓为济南八景之首,位于济南市东南龙洞山上。景区内群山环抱,层峦叠障,危峰壁立,山势奇绝,风景秀丽。独秀峰上的锦屏岩高80余米,因其形似屏风,加之周围松柏苍翠、杨柳垂青,故得名“锦屏”。

二、趵突腾空

指趵突泉,古泺水之源、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素有“天下第一泉”之誉。《历城八景》中记载趵突泉“势若云沸,其高数尺,晶渺如练”,所以被称为“趵突腾空”。

三、佛山赏菊

在千佛山东南的佛慧山海拔460米,山势峭拔,巨石危立,涧谷萦回。秋日,满山丹树黄花,重阳节期间,历代文人常于此登高赏菊吟眺,被称作“佛山赏菊”。

四、鹊华烟雨

旧时大明湖南岸还有一拱形石桥,名为“鹊华桥”,春秋阴雨之日,站在桥上向北远眺,但见细雨蒙蒙之中的鹊、华二山,若离若合,时隐时现,云雾缭绕,如青烟两点;再加上田野阡陌、水村渔舍的映衬烘托,简直如诗如梦、颇似一幅绝妙的水乡图画。

五、汇波晚照

泉城济南的珍珠、濯缨、芙蓉等泉的泉水皆汇集于大明湖,然后从湖东北角的晏公庙下流过旧时晏公庙侧建有晏公台,由台上可清楚地看到城北面的景色。若到傍晚时分,夕阳由券门斜映入水,发出柔和的光,把周围的一切都染上一层桔红的颜色,迷人的景色即为“汇波晚照”。

六、明湖泛舟

于波光粼粼的大明湖上荡浆泛舟,乘风破浪,清风拂面,鱼跃船舷,其乐融融。有诗为证“水上看山山更多,明湖舟似镜中过”。

七、白云雪霁

指的是珍珠泉畔的白云楼景色。登楼四眺,全城景物历历在目;尤其雪后,凭栏寻望,只见晴光四野,绮丽景色令人叹为观止,此为“白云雪霁”。

八、历下秋风

古时大明湖历下亭在现在的五龙潭附近。当时每逢秋日,站在高台上的历下。亭内四览全城,可见湖水微波,南山隐约,芦荻瑟瑟,秋风萧萧。微风吹来,杨柳婆娑,荷香四溢,清波拍岸,徐徐凉风,轻拂衣衫,令人心爽。

翁方纲的千佛山一诗的意思

意思:

千佛山正对着古老的济南城,人们都说舜帝曾在这里耕作。

晚秋之时,我登上这见证悠悠历史的千佛山作诗凭吊,山间的云雾与几案齐平,仿佛身在仙境。

北宋的曾巩曾在此作文纪念,文章流传久远。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年号“开皇”,那时佛教延续北朝时兴盛,人们纷纷在千佛山凿石雕刻,于是有了千佛的雕像。

站在千佛山遥望大明湖中的历下亭,山水相依,湖城互绕,美不胜收,日日夜夜都想依着栏杆欣赏这美景。

原诗:

千佛山

清代 翁方纲

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

登临记秋晚,几案与云平。

曾巩文传久,开皇像凿成。

历亭遥望处,寤寐倚栏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亦即翁方纲擢内阁学士的第二年,翁方纲出任山东学政。

在济南任职两年中,  翁方纲在任期间,未及半年,他的足迹就几乎遍及全省。特别在济南,他尽情地畅游在湖光泉韵之中,写下不少表现济南景物的清新自然的诗篇。他时而泛舟大时湖,时而游赏趵突泉,留下很多文化遗迹,曾写下很多关于济南景色的诗篇。

这首《千佛山》就是这时的创作。 登临千佛山之巅,使诗人为济南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所折服。千佛山相传为帝舜的躬耕所在,有北宋文学家曾巩的文章流传,并在隋朝凿成了千佛雕像。登临山上,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仙境中,而在历下亭中遥望风光无限,使人日夜想念。

诗句清新自然,表达了诗人对千佛山的景仰与喜爱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翁方纲

【以诗言表】《七言-大美山东》

文字作者名称:(竞芳)

鲁韵千年伴齐风,

华章瀚宇耀辰星。

泰岱当殊五岳尊,

孔子师表四海通。

黄河奔流归大海,

鹊华烟雨换时空。

风光旖旎景色美,

物产丰富万物生。

趵突泉水甲天下,

明湖翠盖碧波清。

台庄古城赛江南,

聊斋故里闪孤灯。

烟台苹果莱阳梨,

乐陵甜枣章丘葱。

临沂煎饼东阿胶,

德州扒鸡鲜味烹。

周村烧饼肥城桃,

金乡大蒜世界称。

青岛蛤蜊烟台参。

威海扇贝品质精。

平阴玫瑰玉堂酱,

曹州牡丹崮顶松。

家家幸福人勤劳,

街街和谐事业兴。

舍己救困赴危难,

刚正不阿挺襟胸。

沂蒙精神代代传,

仁爱孝悌保国忠。

情满华夏气轩昂,

义薄云天话山东。

济南八景是什么?

分类: 生活 >> 交通出行

解析:

济南八景 沧桑代变湮没者多

在我国,有许多地方都归纳出最具当地特色的八大景观,如著名的“燕京八景”、“潇湘八景”等等。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秀美的湖光山色的泉城济南自然也不例外。历史上的济南八景曾经广为称道,但如今提到济南的风景名胜,浮上人们记忆的恐怕只有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少数几处了。

济南八景也称历城八景,起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有关八景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的《历乘》(刘敕撰,为济南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昔人标为八景,而沧桑代变,湮没者多。”由此可知,八景之说在明朝时就已存在多年了,但有些景观已随着时代的变迁难以寻迹,所以当时刘敕列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历下十六景”。

但稍后的《历城县志》却在卷首刊出《八景图》8页,并具体标出了“八景”之名:锦屏春晓、趵突腾空、佛山秋菊、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泛舟、白云雪霁、历下秋风。这一说法普遍被人认同,一直沿用到现在。

时光流转,转眼又是数百年,这八景中又有部分景观“湮没”不见。

历下秋风 秋来风景更清冷

白云雪霁 楼毁难觅昔日景

古时大明湖的水域比现在大得多,唐宋以前的历下亭在现在的五龙潭附近。当时每逢秋日,站在高台上的历下亭内四览全城,可见湖水微波,南山隐约,芦荻瑟瑟,秋风萧萧。遗憾的是,明代修建贡院时,历下亭亭台俱毁,“历下秋风”一景随之空留其名。

清康熙年间,历下亭被重建于大明湖中的小岛上,“历下秋风”一景也随之移到湖亭。清代蒲松龄在其《古历亭赋》一文中曾对历下亭周围的景色作过描述。

每至秋日,历下亭周围的景色更美。秋风轻拂,湖水荡漾,清波拍岸,如玉佩相击;岸上的垂柳,随风摇曳,婀娜多姿,好像神女在清波深院中起舞;湖里的荷花,在轻风中颤动,犹如江

妃在水面上凌波微步。此外更有阵阵清幽的荷香扑面而来,令人顿生心旷神怡之感。

历史上“白云雪霁”一景,与珍珠泉紧密相关。金末元初,山东行尚书兼兵马都元帅、知济府事张荣在珍珠泉畔修建了私人宅第,人称“张舍人园子”。后来他的孙子、元大都督张宏又在此处新建了一座白云楼。站在白云楼极目四望,北可观明湖碧波、黄河帆影,南可望梵宇簇立、群山青葱。尤其是雪后初霁之时,凭栏远望,但见晴光四野,白云缭绕,绮丽景色,宛然如画,令人叹为观止。元散曲家张养浩曾作《白云赋》赞曰:“翼截华鹊之烟雨,背摩霄汉之日星”。

岁月更替,白雪楼已不复存在,“白云雪霁”的美景自然也就无从寻觅了。

A

锦屏春晓 八景之首少人识

趵突腾空 当年声势难再现

锦屏春晓 锦屏春晓为济南八景之首,位于济南市东南龙洞山上。景区内群山环抱,层峦叠障,危峰壁立,山势奇绝,风景秀丽。独秀峰上的锦屏岩高80余米,因其形似屏风,加之周围松柏苍翠、杨柳垂青,故得名“锦屏”。明代文人刘敕曾对锦屏岩的景色做过这样的描绘:“丹碧点缀,晓霞掩映,绚若锦屏”。

此外,锦屏山西峰悬崖上有西龙洞,洞壁上镌有佛像,洞顶钟乳石花丛生;东悬崖上有东龙洞,东龙洞又分“金瓶”、“春晓”两洞,相传每逢立春这天,会有阳气自洞中冲出,并有干草枯叶随之飞扬。龙洞下的深谷中,原来建有“寿圣院”。据史籍记载,寿圣院的建筑形式古拙,院内银杏蓊葱、松柏苍翠,并有古碑数方。

过去秋天去龙洞看红叶,是济南及附近群众的一大盛事,现在山上的红叶依然“灿若云锦”,但游客却是稀稀落落,大概是随着众多新景点的开发,人们已经日渐将其淡忘了。

趵突腾空 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素有“天下第一泉”之誉。历史文献上记载趵突泉“势若云沸,其高数尺,晶渺如练”,所以被称为“趵突腾空”。

据史籍记载,趵突泉最高喷涌高度可达1米多,实为济南一大奇景。泉池中青藻浮动,锦鱼穿梭,小泉颇多,簇簇串串,如珠似玉。

自上世纪70年代,趵突泉开始季节性停喷,近年来更是多次休眠,经过多方努力今年9月趵突泉终于复涌,但要重现当年胜景难度很大。

B

汇波晚照 潋滟水波照半城

明湖泛舟 水上看山山更多

汇波晚照 泉城济南的珍珠、濯缨、芙蓉等泉的泉水皆汇集于大明湖,然后从湖东北角的晏

公庙下流过,夕阳由券门斜映入水,所以称为“汇波晚照”。

旧时晏公庙侧建有晏公台,由台上可清楚地看到城北面的景色。台下不远原有一拱桥,即名为“汇波”。桥北是北水门,由砖石砌成,券门四周皆为垂柳,细长的柳丝点入水中,清风徐来,微波荡起。若到傍晚时分,夕阳由券门斜映入水,发出柔和的光,把周围的一切都染上一层桔红的颜色,迷人的景色即为“汇波晚照”。

元朝初年,水门上增建了汇波楼后,斜阳再不能映入,此景随之消失。然而每当暮色降临,登临汇波楼,人们又可看到另一种绮丽的景色:南望晏公庙巍峨壮观,满院杨柳笼罩、修竹郁森,晏公台上古柏老态龙钟,院南一片荷红,远处碧波粼粼,夕阳西下,光辉万丈,晚霞尽染,景色绝佳,故后人又把这一景观称为“汇波晚照”。

明湖泛舟 《历城八景》在描述明湖泛舟时的景象时作诗曰:“水上看山山更多,明湖舟似镜中过”,形象地再现了过去明湖上佛山倒映的绮丽景色和明湖水质的清澈澄明,可是现在即使泛舟湖上,也很难看到这一景观了。

大明湖是一个由泉水汇成的天然湖泊,过去水色澄碧,堤柳夹岸,莲荷叠翠,佛山倒映,形成一幅天然画卷。人们荡舟湖上,“如游香国”,实为人生一大乐事。

近年来众泉多次停喷,再加上污水不断排入,明湖水质日渐恶劣,而且附近高楼不断崛起,“水上看山山更多”只能是一句空话了。

C

佛山秋菊 鹊华烟雨

盛名犹在 只是大不如前

佛山秋菊 在千佛山东南不远处有山名曰“佛慧山”,山上有济南最大的石刻佛像,高约10米;山腰原建有古刹开元寺,寺周悬崖凿有石室,昔日儒生多在里面读书;开元殿前面的石崖下原有甘露泉,水声丁冬,富有琴韵。每逢秋季,山中涧谷萦回,山上怒绽的野菊花满山遍野,红、白、黄、紫,各色俱全,但以为主。野菊盛开时节,如黄金遍撒,点缀在青松翠柏之间,十分好看!

由于《山东通志》把千佛山与佛慧山混称,故亦有人把“佛山赏菊”中的“佛山”当成千佛山。另据志载,千佛山南侧原有“赏菊崖”,是古人赏菊处。为使人们更好地观赏这一景观,1984年,人们在山顶巨石上建起了“赏菊阁”,为人们秋日赏菊提供了一个驻足之处。

不过,近年来由于到佛慧山游玩赏菊的游人数量越来越多,对山上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佛慧山上的秋菊数量已大不如以前。此外,原来的著名景观开元寺和甘露泉都已不复存在,只能到历史典籍中寻觅了。

鹊华烟雨 鹊、华两山在济南市城北,山势俊秀,景色迷人。鹊山横列如屏,无主峰,山上林木青翠,旧有鹊山院、鹊山亭、扁鹊墓等古迹,传说是名医扁雀居住行医之处。山下据说原有钟、鼓二石,如以石击之,其声可远扬数里。

华山原名“华不注山”,与鹊山隔黄河相望。华山历史悠久,历代文人客都曾登临此山,并多有咏赞。唐朝诗人李白即有诗句赞此山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华山上建有华阳宫、三元宫、泰山行宫等庙观。庙观院内古柏苍翠,蔚为壮观。山脚下古有华阳湖,而鹊、华二山之间原有鹊山湖,碧波万顷,湖光浩渺。旧时大明湖南岸还有一拱形石桥,名为“鹊华桥”,春秋阴雨之日,站在桥上向北远眺,但见细雨蒙蒙之中的鹊、华二山,若离若合,时隐时现,云雾缭绕,如青烟两点;再加上田野阡陌、水村渔舍的映衬烘托,简直如诗如梦、颇似一幅绝妙的水乡图画。

可惜后来湖水日渐干涸,山体也多遭破坏,景色已大不如前了。

济南古八景是哪八景

说济南这个城市,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城市以泉水而出名,所以才称之为“泉城”。然而泉城济南在历史上就已经比较出名了,而且还有八处美景,也就是所谓的济南古八景。那么这八初美景是哪几个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锦屏春晓

济南城区东南约10公里处有一座叫做龙洞的山,现在已经开发为龙洞风景区,锦屏春晓描写的就是龙洞山的风光。龙洞山风光最秀美的地方在独秀峰,独秀峰上有一处状似屏风的岩石,人们称作锦屏岩。锦屏岩的周围松柏苍翠,杨柳青绿,风光绝佳,宋代的苏辙、元代的赵孟_、张养浩等文化名流都曾来到过这里游览,留下了很多关于龙洞山的诗作。

2、趵突腾空

虽然济南的泉水众多,但是趵突泉无疑是名气最大的一处泉水。趵突泉的名气之大不但现在如此,在古代也是如此。从宋代到明清时期,很多文化名人都到过济南趵突泉游览,比如元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赵孟_就游览过趵突泉,并且还不止一次,在他的《趵突泉》诗作中这样描写他看到的趵突泉: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所以趵突泉的“趵突腾空”被评选为历城八景之一绝对是实至名归。

3、鹊华烟雨

济南城区有两座比较有名的山,一座鹊山,一座华山。鹊山相传是因为神医扁鹊曾在此炼丹,死后葬于此处而得名,也有传说是因为这里经常看到很多乌鹊布满山巅,所以被叫做鹊山。华山全名叫做华不注山,是济南历史上的一座名山。

鹊、华两座山都位于济南城区的北面,山势俊秀,景色迷人,每当烟雨迷蒙的时候,鹊、华两山连亘于城北,若即若离,时隐时现,云雾缭绕,远远看去就是一幅风光优美的水乡画面,因此有了“鹊华烟雨”的美景。

4、明湖泛舟

对于济南来讲,大明湖就相当于杭州的西湖,如果没有大明湖,泉城济南一定少了很多灵气。所以很多外地游客来到济南,大明湖是一定要逛的。当年才女李清照在湖中泛舟误入藕花深处的奇遇令很多文人客对大明湖趋之若鹜,而琼瑶阿姨笔下一句“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更是让无数的游客来到大明湖探寻夏雨荷的故事。

游览大明湖最好是在六七月份,大明湖中的荷花盛放时,荷香袭人,碧波万顷。在大明湖中划着一首小船,感受古人在大明湖中泛舟的乐趣,于是就形成了一幅优美的明湖泛舟画面。

5、历下秋风

大明湖中有一座湖心岛,湖心岛上有一座亭子,取名历下亭。除了历下亭,岛上还建有御碑亭、名士轩、蔚蓝轩以及曲廊等建筑。金秋时节登上湖心岛,倚坐在历下亭中观赏大明湖的湖光山色,但见湖光渺渺、青山隐约,岛上芦荻瑟瑟、秋柳萧萧,形成一幅优美的历下秋风图。

6、汇波晚照

历城八景中有三景都和大明湖有关,除了明湖泛舟和历下秋风,还有汇波晚照。济南城中有众多的泉水,这些泉水最终汇入到大明湖中,在大明湖的东北隅有一座城门,因为众多泉水从此处汇入大明湖,因此被命名为汇波门。汇波门内有汇波桥,每当夕阳西下时分,站在汇波桥上向南眺望大明湖,湖水被万霞的霞光映照得通红,大明湖因此而变得格外的妖娆动人,于是就形成了一幅“汇波晚照”的画面。

7、佛山赏菊

现在济南每年金秋时节都会举办菊花展,济南菊展的主会场一般都在趵突泉公园,所以趵突泉公园就成为很多游客观赏菊花的地方。其实在古代,济南也有菊花展,不过主会场不是在趵突泉,因为那时候的趵突泉还没有开辟为公园,而是在佛慧山,即现在的千佛山佛头。佛慧山位于千佛山的东南,也叫大佛头山,海拔约460米,是济南城区的制高点,站在山顶上可以俯瞰泉城济南的全景。秋天到来时,佛慧山上红叶满山,黄花满地,鸟语花香,成为当时人们的游览胜地。

8、白云雪霁

明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的第二子朱见_被封为德王,封地在济南府历城县,即现在的济南。朱见_的德王府又叫德藩故宫,修建的异常豪华,王府内不但建有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还有修建有楼台水榭,并且还有一处珍珠泉。珍珠泉边曾经建有一座白云楼,登楼远眺,既可以看到大明湖的碧波点点和黄河中的孤帆远影,也能够看到梵宇簇立和群山青葱。尤其是大雪之后,登上白云楼凭栏寻望,晴光四野,绮丽多姿,让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历城八景中的“白云雪霁”。

有心长作济南人

如果你不知道“有心长作济南人”出自于何人之手?来,我给你提个醒。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你想起来了吗?

对,没错。就是宋末金初时期北方文学的文坛盟主“一代文宗”元好问的手笔。

为什么元好问在诗中写到:“有心长作济南人呢”?

元好问祖籍山西。出生于山东忻州农村一个书香门第的士大夫家庭里。

由于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没有儿子,恰巧元好问又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个。

根据中国传统习俗,元好问他老爸在他七个月的时候,将他过继给了他的二叔元格。

元好问第一次与济南结缘应该是在他五岁那一年。

当时,他叔叔元格要去山东掖县走马上任,荣升县太爷。于是,五岁的元好问跟随叔叔元格初次来到济南。

由于仅仅五岁,所以元好问只记得济南府很大。后来,每当人们说起济南的风土人情时,他还常常因为没能在济南逗留和游玩而遗憾。

并且始终耿耿于怀,直到四十二年以后,他终于得如愿以偿。

再次来到济南,而且兴致勃勃地记录下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当金朝灭亡以后,元好问一家被蒙古士兵做为俘虏,押往山东聊城看管。

幸好被惜才如命的冠县县太爷赵天锡将他从监管的住处捞了出来。然后又帮他把家安置在冠县。

不知不觉中两年就这么过去了。一天,在济南做官的好朋友李辅之邀请他到济南去做客。

此时此刻,己经整整四十二年了。在济南,元好问一待就是二十多天,在作为东道主的李辅之陪同下,元好问西到匡山,东到华山、可以说整个济南的山水名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同时,他也为我们留下了"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的上乘佳句。

济南一行,对于拘押已久的元好问来说,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自由”的重要性。

所以,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除了每天都沉醉在济南的美轮美奂之中以外,他还真想从此以后就做个济南人。

我想,这就是元好问在颠沛流离之际最大的梦想和希望吧。可遗憾的是20多天以后,他只能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济南。

到了1239年秋天,在朝廷为官的朋友想请元好问再次出山为官。

但是,己经五十多岁的元好问却心如止水。早己无心重返仕途啦。

不但如此,他还下定决心重返故里。回到老家山西著书立说,终老一生。

在回山西的途中,元好问再一次来到了山东济南。人到晚年,特别是经历了亡国之耻的朝廷一员。

我们能够想象得到,他的内心创伤是多么沉重,曾经沧海难为水,斗转星移世事难料。

可见在元好问的内心世界里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唉!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与其说在庙堂之上日夜操劳,还要饱受内忧外患之苦,倒不如潇潇洒洒长居济南做个散淡之人。

可滑稽的是,命运再一次给元好问挖了个坑,让他三去济南,还发自内心的感慨一番:

“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到头来充其量不过是昙花一现。眨眼之间又让他匆匆地离了开济南。

《济南杂诗十首》,不仅记录了元好问笫二次到济南的见闻和心路历程。

而且从根本上扭转和改变了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一点我们通过他的《济南杂诗十首》也可以看出端倪。

《济南杂诗十首》第一首诗写道:儿时曾过济南城,暗算存亡只自惊。四十二年弹指过,只疑行处是前生。

第二首写匡山;

第三首写华不注;

第四首写鹊山;

第五首写历下亭;

第六首写灵泉庵;

第七首写趵突泉;

第八首写鹊华烟雨景;

第九首写大明湖;

第十首写旅游的总体感受。

正所谓,看山看水自由身,着处题诗发兴新。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

元好问以擅长作诗、文、词、曲。而闻名。其中他的诗文成就最高。

他曾经先后三次来到济南。而且每来一次,都不遗余力地写下赞美济南山山水水的篇章。

特别是“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做济南人”。的诗句。

时至今日早已演变成为宣传和介绍齐鲁大地济南城的金字招牌啦。

济南,你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魅力?让名动千秋的文坛盟主元好问信誓旦旦的要做济南人呢?

一城山色半城湖,求下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幅刻在济南市大明湖大门的楹柱上的楹联描写的是“泉城”济南的秀丽风光。这是一处以泉水众多、风光明秀而著称于世的美丽城市。

据说这幅楹联是被誉为“江西才子”的清朝人刘凤诰所作。

刘凤诰(1760~1830),字丞牧,号金门,是萍乡市上栗县赤山乡石观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后,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其间先后任过广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学政,充当过湖北、山东、江南等省的乡试正考官。乾隆皇帝很赏识他,称他为“江西大器”。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泉城三景之一“大明湖”

2018年12月,在一年的最末几天,我有幸被派往济南,参加高研班的高考改革培训。

临行前,想起老家有个侄子在济南工作,才辗转和他联系上。

我心想:自打他小时候5-6岁,我们回老家探亲见过一次,以后就不曾会面,亲情是不是淡漠了?再说,人家是省厅的,平时工作一定很忙,最多去火车站接我一下,吃个饭,也就OK了,哪有闲工夫陪我呢?

结果,我想错了,侄子不仅派两位帅哥接了我们,吃了午餐,还陪我们游览了大明湖,晚上逛了济南音乐喷泉广场,又吃了丰盛的晚餐;第二天晚上,侄子开车来接我,又去吃了海鲜大餐;走前一天晚上,又请我们几位老师,去千佛山景区内,在风景优美的“八不食”宴会厅,领略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三次,一次比一次规格高,真是让人如沐春风,给了我好几个意外惊喜,和大大的面子,令我这个当姑姑的倍感亲切,回味无穷。

下面先来看看冬日大明湖的美景。

大明湖位于“泉城”济南城北部,面积约46万平方米,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大明湖历史悠久,其名始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书中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东西两面则湖”。宋代称“四望湖”,后渐堙塞。金代起,在元好问的《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记》中写道:“园林美丽,堪悦心目,湖光山色,应接不暇”。大明湖为诸泉汇流而成,出小清河入渤海,有“淫雨不涨,久旱不涸”的特点。

一湖烟水,绿树蔽空,碧波间菡萏映日,景色佳丽。公园内亭台楼榭,曲径回廊,文人墨迹,错落其间,其中清人刘凤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尤为人们所称颂。沿湖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参差有致。湖南有稼轩祠、遐园、明湖居、秋柳园,湖东北有南丰祠、张公祠、汇波楼、北极阁,湖北有铁公祠、小沧浪,湖中有历下亭、汇泉堂等名胜古迹。

大明湖水来源于城内珍珠泉、濯缨泉、王府池等诸泉,有"众泉汇流"乏说,水质清冽,天光云影,游鱼可见。大明湖水源充足,排水便利,故有"恒雨不涨,久旱不涸"的长处,经年水位恒定。水深平均两米左右,最深处约四米,沿湖岸边一米左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风景的最好写照。

据说,每当春夏之际,沿湖八百余株垂柳环绕,柔枝垂绿,婀娜点水。湖中四十余亩荷池,碧叶田田,白荷红莲,交相辉映,争奇斗艳,荷香飘溢,沁人心脾。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时有鱼儿跳波,偶见鸢鸟掠水。碧波之上,画舫穿行,小舟荡波。各处游客云集,指点观赏,欢声笑语,一派繁华景胜,俨若北国江南。若于湖之北岸远眺,南山苍翠,环列似屏,倒映入湖,画图难足。漫游湖畔,处处花繁树茂,点点亭台楼阁掩映绿荫之间,历下亭、铁公祠、北极庙、汇波楼等二十多处名胜景点,令人应接不暇,可谓步移景换,游趣无穷。

济南八景中的鹊华烟雨、汇波晚照、佛山倒影、明湖秋月均可在湖上观赏。大明湖以它的秀美风姿赢得古往今来众多人士的咏赞,还吸引了“夏雨荷”,成就了一段佳话,令游人纷纷慕名而来。

清代嘉庆年间的山东学政刘凤诰撰写的对联在描绘什么?

清代嘉庆年间的山东学政刘凤诰撰有一副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把大明湖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木刻的楹联一直悬挂在大明湖北岸的小沧浪亭上。历经元明清历代的修建和重建,大明湖杨柳垂岸,画舫游艇穿行其上,楼台亭阁点缀其间,祠堂庙宇林立,成为济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元、明、清代有“济南八景”之说,而大明湖以历下秋风、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泛舟独占其半。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