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文化一期一會

來源:趣味經驗館 9.79K

日本茶道文化一期一會

日本茶道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一期一會”(ichigo ichie),意為“一時一會”、“一刻一遇”,強調每個人和每個時刻都是獨一無二的,必須充分珍惜和把握。在茶道中,每次茶會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是唯一的,也就是每個人和每個時刻都應該被視為珍寶。

茶道大師千利休曾經說過:“一期一會,一會不再來。人生如夢,一切往事,都已如煙。把握現在,珍惜所擁有的,才是最重要的。”這個思想強調的是人生的短暫和寶貴,要珍惜當下的一切,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和才華。這個思想在茶道中的體現是,在每個茶會上,主持人要以最好的狀態展示獨特的茶道精神,同時為來賓提供最好的服務和體驗,使每個來賓都能享受到難得的一杯茶,一期一會的美好時刻。

總之,在日本茶道文化中,一期一會是一種深刻的思想,是對人生有價值和珍視時間的精神典範。它不僅僅是茶道的文化遺產,更是一種珍貴的生活態度。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道中一期一會是什麼意思?

一期一會的釋義:

1、在茶道里,指表演茶道的人會在心裡懷著“難得一面,世當珍惜”的心情來誠心禮遇面前每一位來品茶的客人。人的一生中可能只能夠和對方見面一次,因而要以最好的方式對待對方。這樣的心境中也包含著日本傳統文化中的無常觀。

2、一期一會:一生只有一次的緣分,在一定的期限內對某事、物(人)只有一次相遇、遇見的機會。通常此“一定期限”特指某人一生的時間,也就通常解釋為一輩子只有一次的際遇。另外一期一會是既定因緣導致,在不同的時空中不斷演繹數期數會,特定一期(時間)針對特定一會(事件的發生),一期一會包含在數期數會之中。

3、與你相會的這一刻不會再一次來臨。因此這一刻最為珍貴,應該儘自己的潛力,在這僅有一次的機會裡展現出自己最高的水平。即便主客多次相會也罷。但也許再無相會之時,為此作為主人應盡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點馬虎,而作為客人也要理會主人之心意,並應將主人的一片心意銘記於心中,因此主再見的機會。意為,人生不但短暫,而且只有一回。

“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會”則意味僅有一次的相會。百多年前大將井伊直弼詮解道,“茶會也可為‘一期一會’之緣也。即便主客多次相會也罷。但也許再無相會之時,為此作為主人應盡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點馬虎,而作為客人也要理會主人之心意,並應將主人的一片心意銘記於心中,因此主客皆應以誠相待。

此乃為‘一期一會’也。”人生及其每個瞬間都不能重複。 “一期一會”提醒人們要珍惜每個瞬間的機緣,併為人生中可能僅有的一次相會,付出全部的心力;若因漫不經心輕忽了眼前所有,那會是比擦身而過更為深刻的遺憾。

擴充套件資料:

一期一會(いちごいちえ)一期一會是日本茶道用語。是利休集珠光(村田)流、紹鷗(武野)流之義理提出的重要茶之道(不是茶道),後經七哲、三千家和千宗室(裡千家)、速水宗達等人傳修,進一步發揚。一般認為,此理在《山上宗二記》記裡表述的較清楚,但不拘於此,其他如《細川三齋茶書》(細川忠興)亦有說明。後,因為富於禪理,成為日本佛道、茶道的重要思想、概念。

“一期一會”提醒人們要珍惜每個瞬間的機緣,併為人生中可能僅有的一次相會,付出全部的心力;若因漫不經心輕忽了眼前所有,那會是比擦身而過更為深刻的遺憾。一期一會(日語Ichi-go-ichi-e)意思是“在有生之年的唯一機緣(Theonlychanceinone'slife)”或“一生中唯一,初次和最後一次的會晤(Theonly-thefirstandthelast-meetinginlife)”茶道大師山上宗二(YamagamiSoji)在他的作品中,曾經寫及“一生中唯一一次的茶聚”。

其意思在鼓勵人珍惜與友人之間這份難得緣分,以唯一和最後一次的茶典的心情,主人把整個茶道的每一個細節做到最完美.因為主人和客人可能沒有律。因此,它提醒人們要珍惜每分每秒和每回相遇的緣份。此語最初出自《山上宗二記》一書之中,後又為幕府末期、維新時期的大將井伊直弼所引用。他在《茶湯一會集》之書的前言中這樣寫到,“茶會也可為‘一期一會’之緣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一期一會 (日語詞語)

茶道里的"一期一會"是什麼意思?

一期一會是日本茶道用語。是利休集珠光(村田)流、紹鷗(武野)流之義理提出的重要茶之道(不是茶道),後經七哲、三千家和千宗室(裡千家)、速水宗達等人傳修,進一步發揚。一般認為,此理在《山上宗二記》記裡表述的較清楚,但不拘於此,其他如《細川三齋茶書》(細川忠興)亦有說明。後,因為富於禪理,成為日本佛道、茶道的重要思想、概念。

一期一會,字面上的意思已經非常明白。融會到茶道的儀式裡,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茶道活動,包括水、飯、談、茶四大步,最後完成時使亭主和主客、從客靜心清志,由內到外自然湧現出一種“一期一會、難得一面、世當珍惜”之感,蒼涼而略帶寂寥。進而思考人生的離合、相聚的歡娛,使參與者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禮,達到更高的狀態——冥想中的涅盤。這,是一期一會的道理,也是茶中的道理。

“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會”則意味僅有一次的相會。百多年前大將井伊直弼詮解道,“茶會也可為‘一期一會’之緣也。即便主客多次相會也罷。但也許再無相會之時,為此作為主人應盡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點馬虎,而作為客人也要理會主人之心意,並應將主人的一片心意銘記於心中,因此主客皆應以誠相待。此乃為‘一期一會’也。”人生及其每個瞬間都不能重複。 “一期一會”提醒人們要珍惜每個瞬間的機緣,併為人生中可能僅有的一次相會,付出全部的心力;若因漫不經心輕忽了眼前所有,那會是比擦身而過更為深刻的遺憾。

一期一會——日本茶道的心法

在日本,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諺語叫“一期一會”(いちごいちえ),源自日本“茶聖”千利休。

千利休曾親自記錄下茶道的心得,他啟發說“與你這樣相會的時間,今後不可能完全一樣地再次重現了,只有這一次。因此,要把這一瞬間當作最值得珍惜的時刻,併力所能及地以最極致的待客態度來應對”。(原文:あなたとこうして出會っているこの時間は、二度と巡っては來ないたった一度きりのものです。だから、この一瞬を大切に思い、今出來る最高のおもてなしをしましょう)。

這段話,用普通百姓的語言來解說,瞬間表示很短的時間,表示一種機緣。人生由許多的“瞬間”組成,但每一個瞬間有著不同的內涵,不珍惜每一個瞬間,也就意味著並非完全珍惜人生中各種機緣。我們往往從時間的長短來理解“一瞬間”,因而不以為然。雖然人與人之間仍有許多相逢機會,但是我們也應該有“萬一再也見不到了”這樣的認識。

當然,這樣的解釋畢竟有些偏了。但是,沒有關係,權當一個開頭吧。

千利休有一個弟子叫山上宗二,他在所撰寫的《山上宗二記》中提出了“茶道十要”,並把“一期に一度の會”(一期一會)列入其中。這就是“一期一會”一語的直接來源。

原文的“一期に一度の會”,直譯意為“一期之中唯一的一次機緣”。其中,“一期”是禪宗佛語,在佛教的理論中,人從生下來到死為“一期”。而俗世之中不懂輪迴,只知當世,不知來世,所以只懂“一生”的概念,而不知“一期”的概念。(當然,這是佛教觀點,切不可與現世的事物混為一談,免得走火入魔)。

由於佛教講究生死輪迴,因而生生死死終無盡頭,所以人活在世上只算是生死輪迴中的一站,所以稱之為“一期”。事實上,對於漫漫宇宙而言,人活百年也不過是曇花一現,一瞬而已。任何長與短的比較都是相對的。因此,珍惜一刻光陰與珍惜一生其本質是一樣的。而“一會”的意思並不單指能相聚一起的一次機緣,而是另有一層含義,原指集大成的意思,也就是說是指佛教的法要精練於一點。猶如蓮花將全部的精華集中於花蕾而含苞待放,此刻只需有一點陽光的觸發,就可藉以完成美麗的蛻變。也就是說,人生的“一期”之中處處是機緣,精神昇華只需一瞬間。我們總認為精神昇華的等待時間需要很長,機會難 得。事實上並非機會難得,只是個人的覺悟未到。

後來,“一期一會”這句話漸漸成為學習日本茶道的心訣之一,但意思上有了一些變化。由於日本的茶道直接傳承於日本禪宗,而日本茶道的宗旨在於修養心性,講究“在以茶會友之際,主客雙方均要把自己置身於‘一生之中只有這一次’那樣的精神境界,莊重謹慎。由此,主客雙方彼此坦誠相見,珍惜當下,惟恐機緣之不再”。可見,茶道強調的“只有這一次”仍留有禪宗的一部分影子。

如何理解“只有這一次”呢?事實上,每次舉辦茶會時,主人和客人的組成不同,時間也不同,茶葉的品味也不同,泡茶的水也不同,更關鍵的在於每次的心境也不同。所以,每一次的茶會都是全新的,也是唯一的,因此才需要懷有珍惜之情。由珍惜才有坦誠。日本茶道的修身養性,關鍵就在於此。事實上,世界確實沒有完全相同的事物。

以上是直接按照佛教禪宗和茶道的本意解釋,恐怕不懂佛教和茶道的人聽了不知所云。沒有關係,我們通過其它的途徑來看看它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西方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命題,“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由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古代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提出)。那麼,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其實,這句話的本意在於萬事萬物都在不斷運動變化中的,無法始終保持同一性而不改變。也就是說,在兩個不同的瞬間,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同一事物”其實已發生了變化,也就是前後並不是真正的同一事物了。

河流在不斷的流動之中,在某一個瞬間所看到的流過河流的河水,並非與之後某一瞬間流過的河水完全相同(河流的表面、中部及底部的水流流速不一樣)。河水不同了,河流也就不是同一條了。何況,河床事實上也在作輕微的變化,河中的漂流物也在變化,河流的背景也在變化,時間也在流逝。時過境遷,相當於原先的河流被移走了,又換了一條新的河流。所以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具體的河流尚且如此,那麼對時間的“河流”而言,更是無法兩次踏進同一條時間“河流”了。千利休說品茶的時間“只有這一次”的意思就是如此。

但茶道的禪機其深意還不侷限於此。“一期一會”也可以進一步理解,假如把飲茶的時間當成是短暫的“一期”,那麼我們可以理解什麼是“人走茶涼”和“時過境遷”了。人心的缺陷在於老是掛念於自己過去的成功,或者悔恨於過於的失敗,或者不滿於過去的平庸,或者執著於過去的惡行。也就是說,總是放不下在過去所發生過的一切。然而,逝去的不再來,老是記住過去的事情,在過去的回憶和追悔中渡過一生,是一件與事無補且又浪費時間的事情。何不把渡過的每一段時光都當作又一次重生呢?事實上,又有誰去追悔上輩子的事情?原因在於對於是否有上輩子是沒有記憶的,而人之所以自找麻煩在於無法拋棄過去曾經經歷過的事情,斬不斷過去的記憶,因而無法在精神上得以重生。

如果還不能理解,可以再舉一個例子。比如人體,每隔一段時間,身體的器官細胞都會重新更換一遍。那麼,我們如何認定這是否與原先是同一個人呢?也就說,當“同一個人”全部更換了所有的細胞後,那麼這個人是否會成為了另一個人?

或者說,當一個人移植了別人的器官後,那麼我們怎麼認定這個人,也就是說這人究竟是誰呢?

因此,無論是“一生”也好,“一期”也好,都是從時間流逝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的。當時間逝去後,原來的事物也發生了變化,所以活在當下,把當下活明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當下才是最真實的,才是唯一的。

如果不懂得當下,就不會懂得未來,也更不會明白生死。畢竟人生的本質、歷史的本質就是一個個的“當下”串聯起來的。由於一個個的當下是不同的,所以珍惜當下尤其重要。理解了這一點,就很容易理解“一期一會”的意思了。

也就是說,“一期一會”的真正意義,猶如中國俗語所說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道理一樣,在大千世界之中,機緣只能相遇但無法事先設定。彼此能相聚就是一個奇蹟,就是一個精彩,就應當值得珍惜。這就是說,所謂幸福或不幸全在於看待機緣的心境。

我有時在想,人類的不幸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原因,這就是人生所擁有的時間太長了,因此才會不珍惜眼前的人生階段。假定明天就要死了,那麼有誰還會不去珍惜眼前的時光?這種認識對於擺脫個人的煩惱也有幫助。

對“一期一會”的解讀,我頓時領悟了另一個困擾已久的問題,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前總是不能理解,拿屠刀的人怎麼能立地成佛呢?透過“一期一會”的玄機,可以對其引伸出另一種解讀。當一個緊握屠刀的人,心中充滿惡念,自然不可能化惡為善。但是,惡與善只是一念之間的事,只隔著一層很薄的窗紙,只是看你願不願意跨出這一步了。也就是說,“過去”猶如前世,“當下”猶如今生,放下屠刀的一瞬,猶如重生,跨出向善的關鍵一步。

茶道里的一期一會是什麼意思

茶道里的一期一會是什麼意思

  “一期一會”源自佛教的無常觀,是指世事無常。“一期一會”的思想是十五世紀末茶道大師千利休的弟子山上宗二首次提出的,後經江戶時代末期的茶人井伊直弼在其著作《茶湯一會集》中引用,作為茶道的基本精神廣泛流傳。文中寫到:“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

  “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會”則意味僅有一次的相會,井伊直弼認為,人在每時每刻的心境都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個地方,和同樣的人在一起,用同樣的茶具喝同樣的茶,內心的感受會隨心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因此,飲茶的時候,主人要熱情相待,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要用心體會主人的細微用心,以誠相交,珍惜彼此相會的每一個瞬間。

  所謂茶道,就是有關沏茶,飲茶的禮儀,有一整套形式,用以修心養性,增進友誼和學習禮法。在茶道的儀式裡,“一期一會”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茶道活動,包括水、飯、談、茶四大步,使品茶者靜心清志,由內到外自然湧現出一種“一期一會、難得一面、世當珍惜”之感,蒼涼而略帶寂寥,進而思考人生的離合、相聚的歡娛,使品茶者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禮,達到更高的狀態——冥想中的.涅磐。這是“一期一會”的道理,也是茶中的道理。

  “一期一會”作為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粹,其中貫穿著禪宗的思想。日本的茶文化是7世紀初由中國傳入的,當時日本僧侶去中國學習佛教,將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帶回了日本。其中之一便是飲茶與茶禮。十五世紀初,名僧村田珠光采用“茶寄合”的大眾化形式,結合佛教莊嚴肅穆的儀式,創立了茶道藝術。由此可見,日本的茶文化自始就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係。

  對於日本茶人而言,茶道也是一場靜心清魂的佛事,茶中有禪理,禪理在品茶中能感受到。所以,日本的茶道思想其實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正如16世紀末日本著名的茶道大師千利休所提出的“茶禪一味”、“茶即禪”觀點,從更深的層面而言,實則反映了日本人力圖從茶道儀式中尋求一種心神上的安逸,以淨化心靈,培養冷峻、恬淡、閒寂的性情。

  “一期一會”也包含了一種樸素的哲學思想,“人不會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人生無法重來,生命不可複製,因此應該倍加珍惜,人生無常,所以應該活在當下。“一期一會”的理念沿至當下,其意義已演變為“珍惜”。茫茫人海,大千世界,能彼此相聚在一起就是緣分,品茗過程中的每一個瞬間,都將是最美的記憶。 ;

"一期一會"的涵義、有誰知道?

一生只有一次的緣分。

與你相會的這一刻不會再一次來臨。因此這一刻最為珍貴,應該儘自己的潛力,在這僅有一次的機會裡展現出自己最高的水平。即便主客多次相會也罷。但也許再無相會之時,為此作為主人應盡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點馬虎,而作為客人也要理會主人之心意,並應將主人的一片心意銘記於心中,因此主再見的機會。意為,人生不但短暫,而且只有一回。

人生及其每個瞬間都不能重複,若因漫不經心輕忽了眼前所有,那會是比擦身而過更為深刻的遺憾。

日本茶道一期一會的文章欣賞

  日本茶道一期一會,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茶道活動,包括水、飯、談、茶四大步,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一期一會的文章欣賞,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一期一會的文章欣賞1

  一期一會

  “一期一會”起源於茶道,一期是佛教用語,意思是“人的一生”;一會是佛教中的一次法事,字面意思大致是“人的一生僅有一次的相會”。

  學茶道兩年半,既然「一期一會」源起於茶,我就通過自己熟悉的抹茶道來寫寫我所理解的“一期一會”。

  一 、緣起

  第一次進茶室,是兩年多前夏天,M小姐於我家中小住三月,彼時她學茶已逾一年。她習的是日本茶道中裡千家(Urasenke)一流,湯沫以細膩濃郁為上乘。將茶遞予我時,順時針將茶碗轉九十度。後來才知道,茶道中茶具分「前」與「後」,無論主客,但凡將手中之物遞出,且記以前方示人,表以尊重。

  M輾轉入她老師的老師家學茶,拉我前往。

  七月末是炎夏,夏氣十分清和。第一次見田內老師,她戴厚鏡片,穿天水碧色無地(iromuji)和服,是全美享譽盛名的裡千家茶師。年近八旬仍精神矍鑠,提釜打水親力親為。

  她將家中一間闢為茶室,室外建一茶庭,庭中高木參天,木旁為一角亭,由角亭入茶室,中途道路為石砌。石道側是一石築洗手缽。每逢正式茶會,茶客初候於亭,後經石道入室赴會。步入茶室前,需在洗手缽前洗手漱口,以達清淨身心之目的。

  除茶外, 田內老師好茶花,至盛時於庭遍植各式茶花九十六種。庭之南,兩株吉野櫻並不醒目。然每到三月暖日當暄,漫天飛英蕤於昊蒼,是一番至盛的景緻。

  茶道起源中國,毋庸置疑。至盛,又以宋時杭州徑山寺“徑山茶宴”為最。

  徑山茶宴是個怎樣情景?

  僧侶圍坐,談經論佛。大慧宗所建明月堂外千尋翠嶺,白柳橫坡。茶宴十分鄭重,僧侶圍坐處有司客按盞奉茶,主持僧人依次注水調茶,後賓主互致意,各自舉盞,淺呷半口字尾飲品茗,發出簌簌聲響,此動作接連四次,稱為“行茶”。茶禮畢,僧侶士林可談茶,論事,誦經,賦句。此茶宴莊明嚴謹,沖泡,遞接,致意,品飲皆有其既定禮數,茶具亦盡其精緻。

  南宋開慶元年(1259),日僧蘭溪道隆門下弟子南浦昭明入宋求法,輾轉入徑山寺山居五年。咸亨三年(1267),昭明歸國,帶回宋朝“點茶法”,茶臺子,茶典七部與揚名天下的“徑山茶宴”。由昭明肇始,禪院茶禮完整傳入日本。時隔300年,千利休鋪敘新,提出“和,敬,清,寂”之思想,終成日本茶道集大成者。

  二、一碗薄茶

  「一期一會」最先的意思,「難得一面,世當珍惜」。

  學茶兩年多,記得最清楚一次是山崎麻裡做薄茶給我。

  麻裡和我一樣,在田內老師這學茶,是傳統的日本居家主婦,溫柔賢惠,做好吃的點心,會縫紉,會各式手作。她是四歲女孩的母親,近四十,乍看二五出頭,一張巴掌大鵝蛋臉,水杏眼,長相上佔盡便宜。其實是十分溫軟小心的女人,這從她做茶方式可以看出來。

  三月的茶室,地爐上方空懸一方釣釜。那時舉行的是山崎麻裡的告別茶會。她要回日本了,短期都不再回來。算起來,我和她認識不足一年。

  釣釜是燒水用的爐具,釜小而偏長,兩側銜銅環,環連鉤,鉤上繫有長鏈,長鏈自天花板上懸垂而下,將銅釜懸於四方的地爐之上。茶道中講究時令,夏日風爐,冬日地爐,風爐與地爐又依據月份變化而不同。最奇特是一年中三月,只用釣釜。由釣釜中取水極考驗茶人功力。最好的時候,執杓舀水,釜身晃而不亂,滿滿是古樸春趣。

  麻裡的告別茶會分三部分,初始是炭(給地爐里加炭),而後濃茶,最後薄茶。我做的是濃茶儀式,薄茶由小林宗和完成。她習茶最久,算來大概十七年。名字中,小林是姓,宗和是茶名(學完全部茶儀式,老師會替學生向裡千家總部申請茶名,加一「宗」字。拿到茶名並不意味學成,只是招式會了,達到火候,往往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彼時茶客圍爐,室中水為二沸,白檀香低迴綿長。去年是暖春,白梨和櫻都開得早。爐中炭火噼啪,大概是炭烤得茶室過份的暖,有客將東角移門開了一隙。這一開,東風隨春色入,明亮的光在涼的席上照出小方陰晴。枝上春鳥時鳴,使我想到與她初相識的那個三月,一個下中雨的早晨,茶課上只有我,她與田內老師三人。

  是一節極平常的茶課,因為下雨,室中冷光翳翳,山崎麻裡要做一碗薄茶給我。

  記得是在一片壓抑的昏色中,她端入茶碗,開始薄茶儀式。

  雖是雨天,她仍穿了身櫻色小紋和服,沒化妝,只在脣上擦了薄薄粉釉。遠遠看,偏麗得驚人。

  那一天,她選了與和服顏色相近的粉五瓣櫻花碗,碗中擱著茶巾,巾前茶筅(茶刷)斜傾,碗上茶杓倒扣。幾步跪坐入席,她將一應茶具置妥,後於懷中取出帛紗(擦拭茶具的手帕)仔細摺疊,鄭重擦拭裝有抹茶的薄器(裝抹茶粉的茶罐)與竹製茶杓。

  我坐於對坐客席,見壁上插了支白茶。麻裡也偏頭看一眼,而後瞪大眼讚歎。平日裡茶課十分隨意,只要田內老師沒意見,大夥怎麼愜意怎麼來。麻裡一邊點頭稱讚,一邊取疊整的帛紗將釜蓋掀開。彼時釜中水聲沸若泉湧,蓋掀起,一陣白煙繚繞。白煙後,麻裡取柄杓自釜中舀半瓢水,後至茶碗上方緩緩注下。此刻,滿室寂靜只聞水聲潺湲,似三月春分清溪瀉雪,於此翳翳昏色中破出一抹春麗。

  人是容易被小事所愉悅的,至少我是這樣。聞水聲,又見她俯身垂眸,專心清洗茶筅與茶碗,心情便莫名愉悅起來。

  清洗茶筅時,麻裡蹙眉,半晌,以食指摘掉茶筅上斷去的一梢。而茶碗的擦拭亦十分緩慢用心。將茶具一一擦拭妥當,才取薄器開啟,以茶杓取二勺茶粉入碗,臨末,於碗壁上一磕,發出極輕的聲響。此時水煮剛好,放回薄器與茶杓,又取柄杓沒至釜中最深處,滿取一瓢煮水,傾適量注入茶碗。

  她刷茶的動作很可愛,臉通紅,有種較勁的認真在。手中茶筅在碗中因攪動發出沙沙的響。極快的節奏,像春潮帶雨,晚來風急。少傾,碗中茶沫初成,刷茶聲亦次漸慢了下來。此時刷茶,似閨中女子淡掃峨眉,緩緩若干來回,旨在將茶沫勻平。

  印象深刻還因為,雨停了,大約她刷茶那會,有光線自身後移門魚貫而入。那光初初只在茶席一角,後躍上素壁,攀上晚開的白茶,不到片刻,將原先暗的茶室照得敞亮。按奈不住,我轉身將移門推開一隙,雨後春色喧騰而入,我從麻裡手中接過茶碗。只覺那裡有濃濃春色一甌,幾番拂了還滿。

  的確,是我喝過最好的一碗薄茶。

  此情此景,不可複製,只在日後偶爾想起。

  田內老師說,人生聚散匆匆,唯茶事永恆。於此永恆中生出萬種偶然變數,遇到了,便遇到了。是「一期一會」最原始的解釋。

  三、 一碗濃茶

  到濃茶,對「一期一會」有了另一番理解。

  濃茶禮法繁瑣,且較之薄茶鄭重許多。是之後中高階茶禮的基礎。

  茶道中有個不說破的道理,做茶千遍,其義自見。比如田內老師,做了幾十年茶,年近耄耋,再繁瑣茶儀式都可臨堂教授。她說美的事物並非腦記,而是身體。身體記憶來自感知。此刻做什麼,下一步什麼,茶道步驟他人問起時你也許忘了,可一旦跪坐茶席,近身於釜,水,碗,杓,一切當如春溪瀉於石隙,美之流露自然而然。

  薄茶茶碗可素可豔。濃茶中最常使用是黑樂碗。

  當年千利休指導第一代樂茶碗師次郎製出第一個黑樂茶碗,後世認為此茶碗樸質天然,最能代表利休茶道思想。而在製作工藝上,黑樂茶碗不使用燒陶所用的轉輪,靠手捏製,因此每個茶碗之匠心世間獨一。暗合了茶道中「世間獨一」之思想。

  濃茶之於薄茶十分不同一處在於對「茶入」(裝濃茶粉的罐子)的擦拭上。擦拭是一種拂塵的過程。塵於茶具,亦在於心。(下圖左側為普通濃茶儀式「茶入」,右側為中階唐物儀式「茶入」)

  具體擦拭方法是,取出帛紗(茶道中用於擦拭各種茶具的......手帕) 展開,捏住其上兩角,在身前微微內折後再展開。左移變換兩角,對摺再展,按此步驟依次變換四次,至第五次時方照薄茶中帛紗折法疊整置於掌心,開始擦拭茶入。

  記得初學濃茶那會,很多都只在形似。有一次櫻花祭茶會是我主持,做此擦拭時田內老師在一旁向眾茶客講解。她說,此四折四展別有深意。一折,為父母雙親,拂其憂心。二折,為知交友人,撣其亂心。三折,為此間茶客,去其煩心。四折,為自己,收心凝神,拂盡塵寰間風塵僕僕,跪坐茶席,只留慈悲與靜心隨三分春色入茶。

  不同於薄茶一客一碗,濃茶中一碗茶由多人共飲。薄茶取兩杓茶粉,濃茶初取三杓,後放下茶杓,轉動茶入傾適量濃茶粉入碗,再取茶杓將碗中茶粉碾平(橘色的那塊就是帛紗)。

  之後取茶杓沒入釜中滿舀一瓢水,於碗上方寸許緩緩注入,此為一注水,水為成茶後的四分之三。一注水後,取茶筅入碗輕攪和勻,手法沉穩,旨在將沉底凝團的茶粉徐徐揉開。

  二注水,左手橫持茶筅,右手執柄杓,再取一瓢,杓中沸水注下,經茶筅,將所滯茶湯一併帶入碗中,成就最後四分之一。之後刷茶,茶筅如先前一般緩緩揉碾,直至茶水交融,湯濃而不滯,滑而不膩。

  這是最難的一步,卻是濃茶最精妙所在。

  一碗茶該留予幾客同飲,倒多少茶粉為好,水一注幾分,二注又幾分,所有細微之處,全憑做茶人經驗火候,有心量度。初習濃茶,時而茶多水少,則茶湯稠而滯,入喉乾澀。又或者水多茶少,湯稀而色乏,雖入口容易,卻少了鄭重與端嚴。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做濃茶,便是忖他人之用,度他人之心。

  將移門闔上,茶室中便自成一世界。室外煩憂,困擾,閒愁種種再與此間無關。而後低頭為茶,抬頭是客,上有花開五分,下則水煮二沸。好的茶人執著於眼前,彷彿一杓,一罐,一水,一碗皆是生動。好的茶人亦存善全之心,若茶為美,水為好,濃茶便是低眉垂眸,以茶筅將最美與最好細細和勻,待成就一碗春色無邊,再謙敬奉予人前。

  做好茶,將茶碗於手中轉兩次後遞上。茶客飲第一口,茶人問,此茶尚可入口否?客答,甚好。

  習茶愈久,愈體會「一期一會」另一層含義:美好的相遇背後是一顆體察他人的善全之心,更少思慮自我,更多思慮他人。茶道中許多細節都體現這點,作為茶客,是能感受到那種以物代言的周全。

  也只有本一顆為他人存留美好的善心,才有「無常」中使人紀念的「一期一會」。所謂「世當珍稀」,惜的是「緣」,更是「心」。

  四、 一茶一器

  世間相遇何止人與人?人與物遇見亦屬「一期一會」。

  任何茶儀式,主人做完茶,都有一個茶客「拜見」茶具的步驟,日文是「拝見はいけん」。薄茶中拜見的茶具包括,裝抹茶粉的「薄器」與「茶杓」。濃茶儀式的拜見包括裝濃茶粉的「茶入」,「茶杓」,以及包裹茶入的「仕覆」。當然,茶客飲茶後對茶碗也有「拜見」的步驟,是客禮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卻並不包括在做茶結束的最後的「拜見」環節。

  所謂「拜見」,是人與物的相遇,更是當下之人與造物之人遙遠的遇見。

  想著,是什麼人做了這裝茶的茶入,今日裝了什麼茶,使一碗飲盡滌人清明?

  什麼人手作此茶杓,杓「銘」為何?

  又是何人織此「仕覆」,以何種花案圖紋與包裹的茶入相符?

  曾經在某茶店中買過一個茶碗,店老闆原是京都茶人,到三藩開了茶具店。買的不算什麼名貴茶碗,只是他仍然讓我一定將木盒存好,失了木盒,不知何人所作,任何茶具都失了價值。物本身不值錢,是造物人之「匠心」使人記得。一茶一器,一器一心,流傳著用下去,是無數中人與物,人與人的「一期一會」,不必遇見,仍有真意可以傳達。

  五、 一期一會

  我不確定是不是真的講對了「一期一會」。學茶時,田內老師沒提過關於「一期一會」的要義,她沒說,但彷彿很多處都有它的影子。比如這本小小的茶會簽到簿,每次來的人不一樣。留下名字的人,有些還在,許多走了。人走了,剩下名字和名字挨在一起,或是舊照幾張,是曾有的「一期一會」。

  日本茶道一期一會的文章欣賞2

  一期一會

  “一期”是指人的一生,“一會”表示僅有一次的相會,“一期一會”包含在“數期數會”中。作為日本茶道的一個重要思想,源自佛教的無常觀。

  世事無常,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無常”本是源自中國古代典籍和佛經裡的說法。意思是說世間萬物不間斷地流傳變遷,不能長久存留。

  日本列島遠離,南北狹長。火山、地震、海嘯、颱風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方丈記》中記載:“地震當時,人們都說,人生真是虛幻無常,禍福莫測。”這種思想早已滲透到日本民眾的精神生活裡。平安末期日本歌人鴨長明在《方丈記》開篇寫到“滔滔河水流淌不絕,可眼下之水並非原來之水。”日本中世隱士文學家吉田兼好在隨筆《徒然草》中說:“初學射箭的人,不可手持兩隻箭。”他告誡學習武道之人,不要以為會有“再試一次”的僥倖心理而掉以輕心。面臨生死關頭時,一旦失手,便一切都不可挽回。在日本文學比如《竹取物語》、《伊勢物語》、《大和物語》、《源氏物語》、《平家物語》裡也多有體現。日本文學的本身就在給人們灌輸一種無常觀。幕府後期至江戶時期開始在日本流行的浮世繪繪畫,畫家們受到禪學“生命無常觀”的影響,極力描繪仕女青春妖豔美麗,因為女人容貌會像櫻花花季那樣短暫並隨風而逝。就連離別詞語也能看出日本民眾受無常觀影響之深,中國人的離別詞語“後會有期”[ 元朝喬孟符《揚州夢》第三折,“小官公事忙,後會有期也。”]與日本人“一期一會”進行比較,得出不管是“後會有期”還是“一期一會”,“二者都表達重視和他人見面的意思,但是前者偏重於分離之後,是期待下次的相見;而後者偏重於現在的相會之時,人與人的每次見面都是一生之中只有一次,每次都需要重視。”進而可以看出中國的“有常”觀念和日本強烈的“無常”觀念。

  生活在這樣一種危機感強烈的自然環境中的日本人對於“無常”的理解難免消極;但是也可以看出,他們擁有對美好願望的追求,讓人依然可以感受到這個民族慢慢積蓄著的理性力量。“一期一會”的茶道思想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例證。

  日本茶道一期一會的文章欣賞3

  一期一會

  日本茶道源於中國,並在日本不斷的發展,成為了融合了宗教,哲學與美學的綜合性文化活動,茶道有著很強的儀式感,雖然以品茶為主,其文化含義卻早已超出了茶本身,可以說茶道不僅僅是一種品茶的活動,更是一種體悟人生的方式……

  “一期一會”便是由茶道而悟出來的人生哲理……

  “一期一會”是一個微妙的概念,字面意思:一生只有一次。有人說,它與日本人的“無常”理念相關,但我個人細想後似乎那樣簡單:此時此地喝過的茶,說過的話,不會再出現一次。事實上,我們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是獨一無二的,過去了就不會再來。

  “一期一會”提醒我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瞬間,抑或,每一杯茶……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的茶道雖承襲中國茶文化的種種,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中國茶藝影響頗深。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一起來看看。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精神主要與禪的思想相聯絡。總結起來即“和敬清寂”,“一期一會”,“獨坐觀念”。

  “和敬清寂”。為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築,點茶,道具,茶點心等。

  “一期一會”。這一詞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說: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獨坐觀念”。此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面對茶壺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時此日再不會重演,此刻茶人的心裡不禁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為“主體的無”。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的特點

  日本茶文化的歷史是隨著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它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首先是受中國唐朝的餅茶煮飲法影響的平安時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衝飲法影響的鎌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最後則是受明朝的葉茶泡飲法的江戶時代。其中第二個時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則在第三個時期。

  與藝術、繪畫、舞蹈等藝術形式相比,茶道藝術有許多特殊性:

  第一,茶道是通過人的眼、耳、舌、鼻、身來同時感受的,茶道藝術中有色、有聲、有香、有味、有觸感。

  第二,茶道藝術試圖包羅永珍,並使之藝術化。把山川風月、春夏秋冬、花草蟲鳥、歷史文學等等都包容進四小時的茶事之中。

  第三,茶道藝術不是由個人或單方面獨自完成的。它要求參加茶事的客人一起參加表演,客人的舉止和對茶道的修養程度直接關係到茶道是否成功。 第四,茶道藝術是無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無形是說茶事完成一次藝術的創作便隨之消失,永久是說茶道要求茶人日夜埋頭於藝術創造與藝術修行之中。 茶道首先是茶事,每次茶事都有主題,確定主題後也就確定了首席客人,再根據首席客人選擇陪客,這一切都是為了使茶事的氣氛融洽。為了辦好茶事,主人要親自東奔西跑,選擇好茶、好水、好茶食。最後,主人還要精心準備最後一項工作---清掃。清掃茶室、茶庭是茶人每日的必修課,在舉行茶事時更為重要。茶庭的地面上不能有一片多餘的樹葉,樹葉上的灰塵也不能放過。主人要把客人將要經過之處的樹葉一片一片用抹布擦乾淨。

  日本人的審美,則在茶食、茶花中得到充分體現。茶道崇尊自然,追求與大自然的同化。茶點心與一般點心不同的是它不僅要求營養價值高、味道好、外形美,而且要求色彩與形狀樸素淡雅,易化,尺寸小。茶點心要達到使五感滿足: 第一是視覺。當點心端出後,點心的外形、色彩及容器的藝術風格要給人以美感。

  第二是觸覺。人們通過手拿、口嚼、舌頭的觸動,可以感覺到茶點心的柔軟、易化,使人感到親切和陶醉。

  第三是味覺。茶點心要求尊重原材料本身的味道,不主張加過多的配料,要選用新鮮的材料,使客人感覺到每一種材料的香味。

  第四是嗅覺。隨季節的變換,茶點心有時還用樹皮之類做外皮。如櫻花開放時,將櫻樹葉用於點心;端午節將槲樹葉用於點心等等,都可以使人們嗅到一種大自然的清新氣息。

  第五是聽覺。人們在吃完茶點心之後,要向主人提問:"請問今日茶點的名稱。"人們聽了主人的介紹,對已吃進的點心產生一種奇妙的回味。

 

一期一會之日本茶道

在國中的時候看過日本最好看的電視劇之一《花樣男子》時,對於其中的西門這個茶道傳人的角色很有印象。當時的我困惑的是為什麼一個茶道世家可以打入上流社會,或者說為什麼日本的茶道地位那麼高。後來還看見他們對於喝茶的一系列的講究。直到現在我學了日語,上了茶道的課,才有點後知後覺。

冥冥之中我覺得我和日本的茶道有緣。特別喜歡茶道中的“一期一會”的思想。即人世間所有的相遇都只有一次,今天我和你的相遇,與昨天我和你的相遇是不一樣的。每次的相遇都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鮮活。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把每天當做世界末日來相愛,一分一秒都美到淚水掉下來。所以將這種一生只有一次的相遇的思想運用到茶道中,便能體會到每一個細節的良苦用心。

我們學校的茶道課,因為條件的因素有些呈茶的步驟是經過簡化的,在這就簡單和大家分享一下客人和主人關於呈點心和呈茶的過程。

日本的茶室最標準的是四個半的榻榻米大小,大小約為7.5平方米,就在這樣一個狹小的空間裡,甚至有些茶室的光線比較的灰暗。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的步驟都是主人和客人跪在榻榻米上,全程說很少的話,只需用一切的感官感受當下的一切。

因為我們是學校開設的茶道課,更多的想法是推廣茶道,所以我們就只學了兩個步驟,呈點心和呈茶。

在茶室裡,客人們靜靜地跪坐著,彼此也不交談,等著主人用一張懷紙(かいし),呈著點心,然後慢慢地跪在客人面前,將點心放在榻榻米上,雙手併攏放在榻榻米上,頭低下行一個禮,並說:お菓子をどうぞ(請用點心)。這時客人也相應的還禮,用同樣的禮節,並說: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謝謝您的款待)。之後主人起身去準備茶,客人就開始用點心。這時主人走後,還不能就馬上吃點心。要將點心拿著放在離自己最近的正前方,然後將手掌的一半放在榻榻米上,頭低下,所有的客人一起說:ご一緒に(我們一起吧)。這個地方也是我最喜歡的地方之一,不僅有主客之間的敬意流動。連一起參加這次活動的人都是一個整體,一個都不能少的感覺。之後才能開始正式享用。教授我們這門課的老師是日本老師,於是我們很多時候吃的果子都是老師從日本帶來的。到目前為止吃過抹茶味的小餅乾,杏仁味的大餅乾,中間是紅豆沙的餡兒餅,中間是抹茶的叫不出中文名的點心。

接下來就是呈茶了。這個過程規矩之繁多,老是記不住老是要忘記,後來也漸漸地能夠感覺得到這麼多的步驟的背後的敬意。

這個時候主人端著薄茶來了。日本茶道中的茶分為兩種,一種是薄茶,一種是濃茶。薄茶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但是我們已經沒有再使用這種方式喝茶了。就是把茶磨成粉狀,然後加入一定比例的熱水,用一種叫做茶筅(ちゃせん)的工具將水和抹茶粉徹底的調和,這時就是考驗主人手藝的時候到了。通常一碗很好的茶是要有很多很多的茶泡沫。就是用茶筅在碗裡快速滑動產生的。濃茶就是加了很多很多的抹茶粉的茶,我們還沒有喝過這種茶,不知道那種濃稠的流體劃過喉嚨的感覺。我猜想大概和不放太多水的芝麻糊差不多的感覺吧。

主人這個時候就像先前呈點心一樣,將茶碗的正面朝向客人然後茶放在榻榻米上行禮然後說:お茶をどうぞ(請用茶)。客人就同樣的行禮。之後客人將茶碗放在自己的左前方或者是右前方,然後再放在自己的面前,說お點前頂戴致します(表示感謝主人為我呈的茶)。然後將茶碗端起來。這個時候還不能喝茶,要將茶碗舉起來。然後舉到眉眼的位置,用茶碗拜見一下神靈,感謝賜予這一杯完美地茶。然後將碗的正面朝向主人再喝。喝的時候是一隻手拖住碗身,另一隻手放在碗底,一般分三口喝完,喝完的地方要用手擦拭一下,再用吃過點心的懷紙擦拭一下手。這個時候再把碗轉回來,讓正面朝向自己,然後放在榻榻米上。

這個時候就要拜見一下這麼美麗的茶碗,小小的行個禮,只需用幾個手指接觸榻榻米就可以了。然後再把茶碗拿起來仔細地欣賞花紋,再把茶碗放在榻榻米上,最後再拿起來,將正面轉向主人。這個時候客人這方的喝茶過程就結束了。主人問:おさけいたします(表示現在要撤茶碗了)。客人就說: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謝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這個時候的謝謝是用的過去式,代表這時呈茶已經到結束邊際。

我最頭疼的地方就不停地在轉茶碗。其實每一次轉茶碗都體現了為對方考慮的良苦用心,希望對方看見美麗的茶碗正面的花紋,因為是一期一會的原則,所以一切的細節都考慮的很周全,充滿了儀式感。

我喜歡大家不約而同的喝茶的咕咕聲,喜歡大家相互彼此行禮時的真誠,喜歡為了讓茶泡更多而用茶筅快速地在茶碗裡劃拉。

這些動作在著急趕時間的人看來毫無意義,簡直是浪費時間吧,但是卻是一個放鬆和感恩的好機會。我特別喜歡的就是這種感恩的心情,感謝一切為我們奉上茶的一切可能的因素。現在的我們步伐都太快了,你說,你多久沒有感恩了,是那種由衷的感恩。

現在的我們真的很幸運,謝謝現在的生活,謝謝看到這兒的你。

日本茶道用語中的一期一會(いちごいちえ)是什麼意

源自茶道心得。意思是參加茶道會時,應該思考其機會在一生中只有一次,無論主人客人都應當滿懷誠意。 一期一會,機會難得。一生中僅一次的機會。

日本茶道文化的發展

日本茶道受到中國茶道的影響,日本茶道的歷史 文化 發展狀況瞭解嗎?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日本茶道文化的發展,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日本的茶道精神

  學術界對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釋主要使用三個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會;(三)獨坐觀念。這些概念與禪的思想是相聯絡的。

  在日本茶道中, 飲茶 被視為是參究佛法、修行得道的藝術活動。日本茶號稱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和結晶。茶道四諦——“和、敬、清、寂”是茶道的規範和法則,是日本茶道精神最主要的思想理念。

  “一期一會”一詞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說: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獨坐觀念”一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面對茶壺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時此日再不會重演,此刻茶人的心裡不禁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為“主體的無”。

  日本茶道流派較多,各個流派的做法又有所不同,儘管如此,他們的基本精神仍是一致的,也就是“一期一會”的精神。一期一會為日本茶道用語,一期即人的一生,一會即僅有一次。一期一會強調要將一碗茶當做一生的唯一、最後一碗茶,要懷著感激的心態品味香茶,故在整個日本茶道禮儀中,鞠躬禮貫穿始終。

  日本茶道歷史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早在唐代時便有“茶道”這個詞。隨著中國茶的對外傳播,茶道隨之傳到國外,與當地的風土人情相融合,開出了茶道中的朵朵奇葩。

  9世紀時,日本僧人前往中國求學取經,將佛教傳入日本,同時也使飲茶在日本普及開來。15世紀中後期,日本茶道的開山之祖田珠光開創了禪與茶相結合的、力求簡潔的草菴茶風。後來他又將使日本茶事活動從娛樂互動的領域拓展到了藝術、哲學、宗教的領域,獲得 “道”的地位,正式開創了日本茶道。

  1586年,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被任命為茶道高僧,他還原了茶道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使茶道從物質因素的束縛中掙脫了出來。明治維新之後,茶道有所衰落,直至二戰之後,隨著日本經濟的復甦和發展,茶道才開始興盛和流傳。

  日本茶道與中國茶道大小異

  茶道由品茶演繹而來,品茶有如品味人生的過程,品位不同的茶有如品位不同的人生。她帶給你幸福、高貴、陶醉,讓你感受苦澀、卑微、風雨。令你沉思、明白責任、懂得包容。

  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動物,雖然可能是無限的,但實際需求仍然是有限度的。日本元祿時代的茶書《南方錄》中,立花實山闡述千利休所追求的日本茶道的理想形式時說:“小草菴的茶之湯,首先要依佛法修行得道為根本。追求豪華房宅、美味食品,乃俗世之舉。屋,能遮雨;食,能解飢,足矣,此乃佛之教誨,茶之湯之本意也。

  汲水、取柴、燒水、點茶,供佛,施人,亦自飲;立花,焚香,此等行為皆為踐行佛祖之舉止也。”

  《南方錄》開篇這段對日本茶道真諦的闡釋文字,非常精當地概括出了日本茶道的最大特色,即它是基於對人的、對作為人的最低需求進行深刻反省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文化,它不僅恰到好處地滿足了修習者的生物性需求,同時還得體地滿足了修習者的社會性需求,並且亦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修習者的情感需求。日本茶道的這一特色,就集中體現在其主要的修行內容--“茶事”上面。

  “茶事”概說

  學習日本茶道,其基本程式是先學習行禮、寒暄的 方法 ,接下來是學習每一個茶道具的操作方法及其相關知識,然後是由淺入深地學習各種點炭、點茶的方法及其相關知識。這些分步修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完成一次理想的“茶事”。那麼,什麼樣的“茶事”,才是茶人理想中的“茶事”呢?

  在具體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對“茶事”一詞的含意,進行簡單地整理和界定。由於日語的表記本身受中國漢字的影響很大,所以日語中使用的許多漢字與我們中國的現行漢字不但字形一樣,而且在字意上也一樣或者很相近。但是,我們切不可因此就望文生義,想當然地把日語中的漢字詞等同於漢語來理解,如對待“茶事”和“茶會”這兩個詞就要格外注意這一點。

  在漢語中,自古以來,“茶事”一詞很少用來表達“吃茶”的含義,它大多是用來表示茶的 種植 、採摘、製作、銷售等茶業方面的事情;只有“茶會”這個詞才是專門用來表達吃茶含義的詞,但需特別注意的是,漢語的“茶會”也只有吃茶的含義,並沒有特意將吃茶禮儀與 飲食禮儀 合併而行之意。

  與之相對,日語中的“茶事”與“茶會”則不同,它們都有吃茶之意。而且,在16世紀之前,“茶事”與“茶會”的含義區分不是很明確。例如,在《看聞御記》中,到處可見“茶事”與“茶會”的記錄,細考其含義,基本都是指“鬥茶”遊戲之會而言的。對於《看聞御記》的記錄者--後崇光院貞成親王而言,鬥茶遊戲可謂是他及其周邊的王公貴族們最為喜歡的遊戲方法之一。這些王公貴族及其屬下們每次舉行這樣的鬥茶遊戲時,都要預先決定一個“御頭”(即負責人)並且大家輪流坐莊。一般情況下,“御頭”要負責準備賭品,有時也會由參會者“賭品各持參”(《看聞御記》嘉吉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條等)。賭品的內容也是各色各樣,“有茶會,賭品為三色綿、圓鏡一面、扇子一把、厚紙一束”(《經覺私要鈔》寬正三年正月四日條等)。而且,“茶前一獻”,即每次舉行鬥茶遊戲前還要先喝上一杯酒,然後才開始鬥茶。勝者各取所贏之物,賭品如有剩餘,則用擲色子的方式來進行分配。“茶了酒宴催興”,鬥茶結束後往往還會盡情地大吃大喝一頓,大有一種小賭怡情的感覺。不過,有時這種鬥茶遊戲會連日進行,甚至會“朝行藏庵順茶事……晚又茶事”夜以繼日地鬥茶(《看聞御記》永享七年七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條等),這就有點兒難以用“小賭”名之,大概該稱之為“豪賭”了吧。

  但是,大體上自16世紀中後期開始,隨著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發展,文獻中逐漸趨向於用“茶會”來稱呼一般意義的飲茶,而將“茶事”限定為日本茶道的專用語。那麼,二者的區別何在呢?“所謂茶事,即通過點一碗濃茶,總括主客交流的所有要素,綜合所有的文化,創造出新的美,時而作為一種社交活動來進行,時而作為一種莊嚴的儀禮來舉辦,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千宗室:《正午之茶事》“序言”,淡交社1985年)。簡言之,“茶事”,就是食禮與茶禮的精美結合,即“茶事”不單包含飲茶,還伴有懷石料理的應酬,茶事的參加人數最多在5人左右,其更加重視和追求精神層面的內容;而“茶會”則多指單純的飲茶,不伴有懷石料理的應酬,參加人數少可幾十、數百,多可達幾千,其重視的更多的是飲茶的社交性。在現代日本,有時舉辦茶會時,也會採取與“茶事”極為近似的形式,即分設“茶席”和“點心”席,在“茶席”專門喝茶,在“點心”席主人為客人提供一點兒簡單的飯菜,簡單得有時甚至就是一份盒飯或者一小碗蕎麵條,根本談不上禮儀上的應酬。所以,我們在談到日本茶道時,將其主要的修行內容“茶事”翻譯成“茶會”是不夠準確的,中文文獻中對日本茶道的專業用語“茶事”的處理,直取其形意而不做翻譯的做法,源自清人黃遵憲,筆者亦贊同其做法。

  日本茶道舉辦的茶事,種類很多,根據舉辦茶事的主題來進行分類的話,則既有以賞雪、月、花為主題的季節性茶事,也有慶祝某人新婚或逝世幾週年之類的茶事等;若根據茶事具體舉辦的時間來分,則又可分為“拂曉茶事、早晨茶事、正午茶事、晚間茶事、臨時茶事”這樣五種。

  舉辦茶事時,主人在決定了茶事的主題、時間、地點以後,一般要充分考慮到客人回覆的時間,大約在舉辦茶事的一到兩個星期以前,正式向客人發出請帖,請帖裡要註明茶事的時間、地點以及所邀請的客人。在現代社會,由於通訊手段愈來愈發達,親密朋友間往往也會通過傳真、電話來發出邀請,但在一般情況下,如舉辦正午茶事,主人都會用毛筆親自書寫請帖,函寄相邀。客人收到請帖以後,如果決定參加茶事,就要在舉辦茶事的兩三天前給主人答覆,並且要在正式舉辦茶事的前一天,去向主人當面致謝,這被稱為“前禮”,而且在茶事結束的第二天,客人還要再一次到主人家,向舉辦茶事的主人表示感謝,這被稱為“後禮”。

  茶事是“用餐儀禮”與“飲茶儀禮”的一種組合。一次正規的茶事,一般是由“前席(初座)”、“席間休息(日語稱之為‘中立’)”、“後席(後座)”這樣三部分構成。客人按約定的時間由茶庭進入茶室,先是主客的禮儀性寒暄,隨後是點炭(初炭)、為客人獻上懷石料理、茶點心。客人用完懷石料理、點心後退席至茶庭中小憩,此即所謂的“中立”。客人席間休息時,主人則要迅速重新整理和裝飾茶室,一切準備停當後,按著約定好的擊打方法敲銅鑼以通知客人再次入席。這席間休息後的茶席即所謂的“後席”。“後席”的主要內容是點濃茶、點炭(後炭)、上茶點心、點薄茶、主客互致感謝辭別之禮。

  “一汁三菜”的懷石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因為人是動物,所以人也自然有著與動物一樣的維持個體延續之需求,即“生物性需求”或“生理要求”。“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飲食”則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日本茶道的特色之一就在於,“茶事”將飲茶禮儀與用餐禮儀合而為一,首先滿足了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

  前席進餐→席間休息→後席吃茶,這種茶事的形式,大約是在日本天文年間(1532-1555)形成的(筒井hóng一:《懷石之研究》,淡交社2002年版,第56-57頁)。日本茶道成立初期的茶事料理,是對本膳料理的一種簡化。日本室町時代的正式料理--本膳料理,也被稱作是七五三料理,一般是在擺放一個食案(一之膳),在其兩側擺兩個食案(二之膳、三之膳),再多的時候還會在對面擺出四之膳至七之膳,而且一般在每個膳裡各要擺放上七種、五種、三種點心。“紹鷗的時候,直到十年前,大家還會不吝金銀準備二之膳、三之膳”(《山上宗二記》)。由此可見,茶事的料理雖然沒有本膳料理那麼正式,但在茶事成立初期也是相當講究的。而且,由於過度追求滿足客人的口福,如元龜3年(1572)的《烏鼠集四卷書》所述:“準備料理時的要點是,給山區的客人準備海河之物,給海濱之人準備山野之物。依此類推,給居住北方的人準備南國食物”,結果導致茶人將能否給客人獻上珍奇物品看得很重要,茶事料理中的獵奇想法非常嚴重。

  但是,隨著茶人對茶事的精神層面追求的加強,促動了茶人對作為日本茶道的料理的反省和深思,因而使帶有二之膳、三之膳的茶事料理逐漸遭受到了被排斥的命運,於是才有了“懷石”料理的問世。《南方錄》“墨引”卷中的“應在適當時候添炭,然後奉上懷石”,這大概是茶書中把茶事料理稱作“懷石”的首次記錄。

  那麼,為什麼要使用“懷石”一詞呢?“懷石在禪林亦稱作藥石,僧人將溫暖的石頭抱在懷中抵擋飢餓感,因此有了‘懷石’的名稱。禪林所謂的小食、夜食等,與藥石和點心意同,吃得都十分簡單清淡。‘懷石’是非常適合稱呼草菴茶料理的文字,頗具有chà意並且非常有意趣”(《吃茶南方錄坤》)。也就是說,茶人將日本茶道的茶事料理命名“懷石”,是受了佛教禪宗的影響,是茶人為了追求“chà”的意境和體現“chà”的精神而特意選定的名稱。“小草菴的茶之湯,首先要依佛法修行得道為根本。追求豪華房宅、美味食品,乃俗世之舉。屋,能遮雨;食,能解飢,足矣,此乃佛之教誨,茶之湯之本意也。”(《南方錄》)“懷石”之意,可以說恰好順合了日本茶道之本意。“懷石”這一重視日本茶道精神意義的表記,是在天明7年(1787)以後才得到了統一,並固定下來(筒井hóng一:《懷石之研究》,第92-95頁)。

  理想的懷石料理,一般由“一汁三菜”構成。所謂一汁三菜,就是一種醬湯和一小碟生魚絲、燉煮菜蔬、燒烤菜蔬。“草菴的料理,汁一,菜二或三,酒也要少些。過分費心思預備豐盛的料理是不適合chà茶室的(《南方錄》)。”以《南方錄》為首的茶書,都一致認為是千利休改革了以往的茶事料理,並吸收了禪院精進料理做法,才創立了一汁三菜的懷石。“利休在舉辦茶會時,料理超過三菜的極為稀少。”(《給宗甫公古織的疑問書》);“從前招待貴人是二汁三菜,但自利休改正後,即使是貴人也是僅用一汁三菜或一汁兩菜,chà者一汁一菜。”(《茶道古典全集》第3卷,第438頁)在chà茶形成的過程中,也唯有千利休是徹底遵照其師武野紹鷗“無論是何等珍奇客人也不可超過一汁三菜”的要求來做的。即使是對現世最大的當權者,只要是草菴的茶事,茶席裡的料理也必須符合chà茶的精神趣向。(筒井hóng一:“會席料理”,載《京料理的歷史》,柴田書店1979年)

  在對日本茶道的禮儀做法尚沒有家元制度下這麼容易統一的時代,關於“懷石”的形成,將其歸功於某個個人是否妥當,或許還有值得商榷之處,歷史如何,也還有待於歷史學家們今後的努力。總之,從一味追求飽口福的“會席”、“會膳”,到“食,能解飢,足矣”這一契合日本茶道之本意的“懷石”的誕生,可以說實現了茶人從生物性需求向社會性需求、情感性需求的飛躍,也將日本茶道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精神層面。“懷石”不僅滿足了茶人要“吃飯”這一生物性需求,而且因其是為宴請招待客人而製作的飯菜,自然也免不了要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性作用。按照日本茶道的禮法,在進食“懷石”的前席,一般壁龕上都會掛著一幅昭示著茶事主題的禪僧墨寶,主客間基於此進行“懷石”的應酬,雖不像在禪堂進餐那樣要很莊重地合掌唱誦“食事五觀文”,但彼此在同一主題下,共享一期一會的時空,可以說,這不僅滿足了彼此交往的社會性需求,同時也實現了彼此間情感的互動,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彼此的情感需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