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碗茶會

來源:趣味經驗館 2.44W

七碗茶會

七碗茶會是一種傳統的中國茶文化活動,通常是在寒冷的冬天或是夏末秋初舉行。七碗茶會的場景通常是在小小的茶室或是人們私人的家中。七碗茶會是一種有意境的活動,茶席上有七盤不同的小點心、七碗不同的茶和七個人圍坐在一起品嚐。在久遠的時代裡,七碗茶會是一種傳統的藝術文化活動,也是一種社交形式。在這個活動中,人們可以品嚐到不同的茶葉,並且藉此來領略不同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同時,七碗茶會也是一種包容與和諧的方式,尤其是在歷史上很多的文人雅士和藝術家之間,他們通過參加七碗茶會的方式來增進友情、切磋才情。 現今,七碗茶會也成為了一種旅遊文化,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品嚐中國的茶文化。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七碗茶(申時茶)

申時(15點-17點)天氣肅降,地氣升騰,於地表交匯,正是練氣化神之吉時,彼時,也是人體膀胱經執行最快速的時候,頭頂百會穴和腳底湧泉穴都會開啟。此時,正襟危坐,上承天陰,下汲地陽,隨著茶會主持人吟誦的《新七碗茶歌》,分飲七杯活茶。

七碗茶會在飲茶之前要調息靜心,在飲茶過程中閉目止語,感受茶氣在體內遊走。飲用七杯活茶,三刻時間內,保持與自己身體、感覺、意識的連結,達到中正平和,禪定自若的狀態。

追求的是茶和人的身體之間的內在連線。它其實是本源的迴歸,迴歸到它最初的用途——為身體排除掉多餘的、有害的物質。迴歸茶滿足身體健康的「自然」功用。喝的是茶本身最根本的天然功用,通過喝茶把身體多餘不需要的東西帶出體外,通過喝茶構建起茶和人體健康之間的內在關聯,通過喝茶讓身體變得更加的乾淨,通暢。

《七碗茶歌》出自唐代詩人盧仝(tong)的七言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寫出了品茶給人的美妙意境,廣為傳頌。後經過老子學院張三愚老師的創新與改變,形成了《新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文思湧,洋洋灑灑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舊貌換新顏

六碗通仙靈,只羨茶人不羨仙,

七碗罷罷罷,此碗過後,直叫新我替舊他。

一杯有溫度的茶(申時茶會有感)

我一直對我們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深以為然,特別是中國的茶文化,更是秉持著一顆敬畏之心。

6月13日是中國文化遺產日,而剛好在當天,我有幸參加了黃紫蕙老師舉辦的一場別開生面的又非常有意義的申時茶會。

什麼叫申時茶會?

以前我單純的認為申時茶會就是申時(下午的3點到5點)舉辦的茶會而已,殊不知裡面有大乾坤。

從中醫角度來說,申時為膀胱經當值。膀胱經是人體最長的一條的經脈,膀胱經儲存水液,輸送陽氣給腎臟。此時宜用適當的方法在申時補充水分以完成良好的體內水液迴圈。

申時茶會,此緣由來自唐代茶仙盧仝的《七碗茶》中的七碗喝茶感受,詩歌是這樣描述的: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遠古,茶最初是藥。

戰國時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將口傳的茶的起源記載下來:“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

茶,最早寫作“荼”字,知道唐代中期陸羽《茶經》才把“荼”統一改為“茶”。

茶中有道,茶韻芬芳。

喝茶一直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用嘴去品,用心去悟,每個人都能從這茶湯中得到不一樣的東西。

申時茶還有許多好處,下午三四點鐘精神疲倦、缺乏能量時能通過喝茶提提精神,吃吃點心,補充能量。

實驗表明,下午喝茶還可以增強記憶力和應變力上,比其他人的平均分值高出15-20%。

黃紫蕙老師給我們介紹,喝茶前要先學會正確的“呼吸法”。運用腹式呼吸法,先呼後吸,呼氣時肚子收進來,吸氣時肚子鼓出去。

黃紫蕙老師繼續介紹:“喝茶時,左手持杯以為禮,右手托杯以為敬,感恩之心以為品。”

原來,小小的一盞茶,竟然蘊含著這麼深刻做人的道理。

整場申時茶會,黃紫蕙老師結合精妙絕倫的五倫文化,不斷沖刷和洗滌我們那早已塵封的心靈,讓我們再次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突然想起陶淵明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刻,心靈感到無比的自由和愜意。

申時茶會已經過去了好幾天,但是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因為,這是我有生以來喝過的最有溫度的一杯茶。

紫蕙老師,謝謝您!

以後我還要繼續參加您舉辦的申時茶會!

七碗茶詩原文及解釋

七碗的解釋

見“ 七椀茶 ”。

詞語分解

七的解釋 七 ī 數名,六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柒”代)。 文體名,或稱“七體”,為賦體的另一種形式。 舊時人死後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稱“做七”。 部首 :一; 碗的解釋 晚 ǎ 太陽落了的時候:晚景。晚霞。晚會。晚報。 一個時期的後段,在 一定 時間 以後:來晚了。晚年。晚期。晚節。晚婚。 後來的:晚生(舊時文人對前輩的自謙)。 晚輩 。 姓。 早 部首:日; 筆

杭州有哪些有趣的陪嫁習俗

杭州是中國的一座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的城市,擁有著豐富的陪嫁習俗。以下是一些杭州有趣的陪嫁習俗:

1. 荷包禮:在杭州,新郎需要準備一個特殊的荷包,裡面裝滿了象徵著幸福、財富和好運的吉祥物、紅包、金餅等。在結婚儀式上,新郎會將這個荷包贈送給新娘,象徵著對新娘的祝福和關愛。


2. 胭脂水:在杭州的一些傳統婚禮中,新郎需要為新娘化妝,其中包括塗抹胭脂水。這一傳統認為塗抹胭脂水可以讓新娘更加美麗動人,也象徵著新郎對新娘的呵護和關愛。


3. 財神爺陪嫁:在一些杭州的婚禮上,新郎會請一位扮演財神爺的演員,陪同新娘一同出嫁。這一習俗認為財神爺可以給新娘帶來好運、財富和幸福。


4. 特色婚車:在杭州的婚禮上,新郎和新娘通常會選擇一輛裝飾華麗的特色婚車,如古典的婚轎或者現代的豪華車,用於婚車和接新娘。婚車的裝飾通常充滿了濃厚的傳統文化元素,展現了杭州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5. 游龍戲鳳:在杭州一些傳統的婚禮中,新郎和新娘會一同參與“游龍戲鳳”的儀式。這一儀式中,新郎會扮演龍,新娘會扮演鳳,二人一同舞動,象徵著美滿的婚姻和幸福的未來。


6. 七碗茶:在杭州的一些婚禮上,新娘會在七碗茶中加入七種不同的食材,如紅棗、花生、糯米等,然後由新娘親自端著茶杯,依次敬給七位長輩,表示對他們的尊敬和感激。


這些只是杭州婚禮中的一部分有趣的陪嫁習俗,每個習俗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傳承。這些習俗不僅豐富了婚禮的儀式和氛圍,也反映了杭州人民對婚姻和家庭的傳統觀念和價值觀。

除了以上提到的陪嫁習俗外,杭州還有許多其他有趣的婚禮習俗,如新郎在新娘家門口踩“三逕”,新娘披上象徵純潔的白紗,新郎敲擊大鼓,新娘家人為新郎準備難度不小的“試繡”等。這些習俗都寓意著祝福、幸福和美滿的婚姻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的進步,一些傳統的陪嫁習俗在杭州和其他地方逐漸減少或者變得不再普遍。在參與或者觀察這些陪嫁習俗時,應尊重當地的文化傳統和習俗,儘量避免對習俗產生歧視或誤解。

餃子錄酈波老師《七碗茶歌》講解(第三碗)

所以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所以到第三碗的時候境界更上一層了,這是說什麼呢?這是說盧仝遇到知己,盧仝在與老友交談,這個時候有非常強烈的表現的,傾訴的,這隻有和相互理解的相互信任的朋友之間才有這樣強烈的,所以三碗搜枯腸,當然了,根據整首詩的表現,盧仝這時候高睡才起嘛,也沒吃過早飯,這時候說他這時候是空腹,也可以說搜枯腸,但是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他那種傾訴表達的,所以他說唯有文字五千卷,滿腹才華,平常是不屑於去表現的,連朝廷徵替他,他都不肯出山,但是三碗茶喝下去,他腹內文字五千卷的才華都想充分的展示出來,所以這時候的茶,不僅如新知,如老友,甚至如師長、如志同道合的高格之士,會影響刺激你的興奮和你的全部訴求的。

餃子語:所以愛茶的人文采總是很好

喜歡章老師的隨口短句

夜空,樸兮素兮

佈滿星星的補丁

茶舍,簡兮陋兮

羅列匝匝的器什

天生陸羽傳茶道,求下句及其典故!

去過天福茗茶的細心之人會在步入茶香四溢的茶室前,看到天福的一副茶聯。這是一副藏頭聯:

天生陸羽傳茶道

福報盧仝品茗歌

關於這副茶聯,其實還有著許多津津樂道的故事包含其中。這副茶聯上聯說的是茶聖陸羽,下聯說的是寫出《七碗茶詩》的盧仝。

那為什麼說“天生陸羽傳茶道”呢?因為陸羽恰恰既與禪門有淵源,而又醉心茶道,他獨特的經歷像是上天降生陸羽來人間傳揚茶道似的。陸羽3歲時遭父母遺棄,“未知孰是”,後被竟陵西塔寺(原名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並收養。智積禪師將小陸羽抱回寺院之後,可能是出家人沒有撫養孩子的經驗,加上寺廟中的誦經坐禪的生活環境也不適合撫養孩童,智積禪師便只得託人代為撫養。這位受託之人是當地的一儒士,姓李。陸羽在李家大約生活了五六年,得以浸潤於濃厚的文化氛圍之中。也就是他歲的時候,李儒士因出仕江南而離開了竟陵,因此,他又重新回到了龍蓋寺智積禪師身邊。然而,在李家生活的五六年,卻對陸羽以後的成長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對於陸羽日後能寫出《茶經》的文字功底作了很好的鋪墊。

回到寺院以後,智積禪師自然承擔起了教育陸羽的責任。智積禪師自然就想陸羽在寺院裡唸經誦佛,剃度受戒,出家為僧。但是,陸羽在李家的五六年讓他深信儒學,他不願皈依佛祖。智積禪師為了在思想上“壓服”陸羽,就讓他“歷試賤務”,什麼灑掃清洗、挑瓦蓋房的雜事繁役都讓他去做,陸羽卻仍然對儒學文化甚感興趣。後來陸羽終於忍受不了寺院裡的受飢餓、苦役、鞭笞的奴婢生活,逃離了寺院。有唐一代,寺院裡面飲茶之風已然盛行,僧人們藉助喝茶提神,解除坐禪的睏乏以及借飲茶入定已經流傳開來。從小在這樣禪茶一味的環境裡成長,對他日後與茶結下不解之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於陸羽名字的由來,一直是個謎。一種說法,據說智積禪師為陸羽取名時曾占卦,佔得“漸”卦,卦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按卦詞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或有另一種說法,陸羽姓名的取得也頗有意思,據說陸羽年長後以《易》自況,佔得《漸》卦,卦辭雲:“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按此卦義,當時還沒有姓名的陸羽自定姓為“陸”,取名“羽”,又以“鴻漸”為字。這彷彿喻示著:本為凡賤,實為天驕;來自父母,竟如天降,從這方面來看,也說“天生陸羽”。

陸羽在寺廟裡成長,怎麼會寫出《茶經》呢?陸羽逃出寺院後,有過一段“優伶”生活,據說在戲劇上頗有造詣,因此他逐漸被同行和社會認可。在一次的大型戲樂活動中,陸羽的戲劇才能及組織才幹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也因此陸羽的人生又發生了重大的轉折。當時,新任的竟陵太守李齊物很欣賞陸羽,便出面介紹他求學於當地名儒鄒夫子。

陸羽在求學鄒夫子的兩三年裡,經常去附近的野生茶林採茶,煮茗烹茶。就是從現在開始,陸羽對茶事發生興趣,並有意對它進行一番考察、研討,不過這時候陸羽還沒有遠走他鄉。直到22歲時,他終於首次告別家鄉,開始了他的周遊考察。他先後遊歷巴蜀、淮南、河南、贛北、皖南,後“安史之亂”爆發,為避戰亂,陸羽渡江南下,從此再也離不開江南的山山水水,在江浙一帶考察、隱居、著述、交遊,自得其樂。他在此過程中結識了許多文人,像顏真卿、孟郊、釋皎然、戴叔倫……陸羽在青山綠水間煮水煎茶,直至804年,茶聖陸羽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迴歸於自然,享年72歲。

陸羽從小“學屬文”,後來還曾受封“太子文學”,可見陸羽的文學造詣也非同一般,不然一班文人、學士也不會與他往來,陸羽除了詩文創作外,費時最多、用心最勤的也就是他的著述活動了。《茶經》會從陸羽手中誕生,確實是上天註定的。一則唐代禪宗興起,飲茶已經深入日常,二則文人雅士推波助瀾,陸羽恰恰既與禪門有淵源,又與文人士大夫關係密切,加上他“恥一物不盡其妙,茶術尤著”所以《茶經》出自其手,就順理成章了。

陸羽首次考察歸來棲身竟陵東岡時就開始著手創作《茶經》,764年,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二年,《茶經》初稿告竣。據說當時就有不小影響,許多人都競相傳抄。但陸羽本人對此不滿意,後來在755年對《茶經》作了一次大的修訂,尤其是充實了歷史上有關茶學的典故事實。這就是一直流傳至今的《茶經》定稿本。

《茶經》分上、中、下三卷,共計十篇,即“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論述茶的起源、器具、發展、產地,以及如何採茶、製茶、選水、煎茶、品飲等。陸羽在《茶經》這一篇中,正式為“茶”確立了這一名稱,從那以後一直為後人沿襲。茶以前都寫作“荼”,陸羽的這一改動,對於茶的讀音、字形、含義都正式確立,還了“茶”木本植物的自然屬性以及“人坐草木間”的深刻意義。《茶經》大道至簡,短短七百字,澤被後世。

荒野棄兒成聖人,天生陸羽傳茶道。

飲茶風尚到了唐代,逐漸普及開來,喝茶的人日多,喝茶方式日益講究,茶成為許多詩人、文學家醞釀、累積靈感時不可或缺的飲品。於是產生了大量有關飲茶的詩歌,其中最膾炙人口的首推唐代詩人盧仝的一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這首詩道出了品茶悟道的獨特感受,形象生動,浪漫飄逸,歷來受人推崇。之所以說“福報盧仝品茗歌”,是盧仝受了陸羽《茶經》的福澤,才寫出瞭如此令人稱道的好詩,為後人傳誦。

茶中亞聖盧仝與他的七碗茶歌(茶仙盧仝七碗茶歌賞析)

盧仝簡介

盧仝(約795-835),唐代詩人,漢族,初唐四傑盧照鄰嫡系子孫。

出生地河南濟源市武山鎮思禮村,祖籍范陽,河北省涿州市。早年隱少室山,後遷居洛陽。

自號玉川子,破屋數間,圖書滿架,終日苦哦,鄰僧贈米;刻苦讀書,博覽經史,工詩精文,不願仕進,被尊稱為“茶仙”。

性格“高古介僻,所見不凡近”,狷介類孟郊;雄豪之氣近韓愈。韓孟詩派重要人物。835年十一月,死於甘露之變。


盧仝生平經歷

盧仝少有才名,未滿20歲便隱居嵩山少室山,不願仕進。家中貧困,只有圖書堆積滿室。後卜居洛陽,只有破屋數間,一奴長鬚,不裹頭,一婢赤腳,老而無齒,家中僅靠鄰僧送米度日。

盧仝為人清正耿直,朝廷曾兩度禮遇要起用他為諫議大夫,均不就。盧全曾經被惡少恐嚇,向韓愈訴說,韓愈要為他評理,盧仝考慮到不法之人會恨韓愈,不想再追究此事,韓愈更加佩服他的度量。曾作《月蝕詩》諷刺當時宦官專權,受到韓愈稱讚,但其他很多人都很不滿。

等到甘露之變時,盧仝恰巧與宰相王涯的幾位幕僚在相府的書館中吃飯,於是留宿在此,吏卒祕密行捕,盧仝說:“我是盧山人,和大家沒有結怨,有什麼罪?”官吏說:“既然是山人,來宰相的宅院,難道不是有罪嗎?”

倉促忙亂中自己也不能辯解清楚,竟然一同遭受了甘露之禍,被牽連誅殺。

盧仝年老沒有頭髮,太監就在他的腦後訂個釘子。先前盧仝生個兒子取名“添丁”,人們認為是中了預示吉凶的讖語。

據清乾隆年間蕭應植等所撰《濟源縣誌》載:在縣西北十二里武山頭有“盧仝墓”,山上還有盧仝當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好友賈島有《哭盧仝》詩:“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


盧仝的“七碗茶歌”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讀詩筆記#茶#《七碗茶》

我個人一直覺得該詩的作者一生經歷非常奇葩,所以除了愛茶,還愛詩詞的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讀詩筆記。

茶友們熟知的《七碗茶歌》是唐代詩人盧仝(音tóng )的作品,是其《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中描繪自己喝了七杯茶的狀態,描述了茶給他帶來的身心感受,是全詩最精彩的部分。

盧仝,號玉川子,是" 初唐四傑 "之一 盧照鄰 的嫡系子孫,雖出身名門望族,家境卻十分貧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厭惡官場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隱居山野,刻苦攻讀。不被厚祿所誘,拒絕仕途,以清貧耿介聞名。朝廷聞知盧仝的才學,曾兩次徵他為 諫議大夫 (官位五品),但他憎惡朝廷 宦官專權 ,卑視官場齷齪,都未應命而謝絕。正如他《冬日》詩中所曰"上不識天子,下不識王候。"韓愈尤以喜愛盧仝的才學和狷介高潔的節操,在任河南令時對盧仝時有接濟。因此,盧仝一生與韓愈、 張籍 、 孟郊 、 賈島 渾在一起,成為唐代 韓孟詩派 的重要人物。

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茶聖”陸羽相提並論。

我原以為盧仝是一位隱於野的隱士,人生會有一個的隱士結局,不想卻非常出乎意料的死於非命。

盧仝雖是一介布衣,卻因出身名門且有才情,還是經常出入名流官宦之府邸。誰料發生 甘露之變 時,盧仝恰巧與宰相 王涯 的幾位幕僚在相府的書館中吃飯,於是留宿在相府,吏卒前來行捕,盧仝說:"我是盧山人,和大家沒有結怨,有什麼罪?"官吏說:"既然是山人,來宰相的宅院,難道不是有罪嗎?"倉促忙亂中盧仝自己也不能辯解清楚,竟然一同遭受了甘露之禍,被牽連誅殺。

好友 賈島 有《 哭盧仝 》詩:“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天子未辟召,地府誰來追。”

盧仝的詩作對當時的朝政與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特,近似散文,"唐詩體無遺,而仝之所作特異,自成一家,語尚奇譎,讀者難解,識者易知。後來仿效比擬,遂為一格宗師。" 現存詩103首,有《玉川子詩集》。

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元好問 在他的論詩三十首第十三首批評 盧仝 :“ 萬古文章有坦途,縱橫誰似玉川盧?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盧仝受到韓愈的影響,詩作過於好奇逞怪。 元好問 否定了這種詩歌風格,認為這種創作是“鬼畫符”。這可能也是雖然盧仝現存詩103首,但是除這首《七碗茶歌》之外,非詩詞愛好者對他了解不多的原因吧。

書法作品後面既是盧仝的《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全詩,大家一起欣賞一下吧!

《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琲瓃”拼音:bèi léi ;釋義為蓓蕾。本詩中喻茶之嫩芽。

陽羨茶:產於江蘇宜興,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歷史悠久,自古享有盛名,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歡。"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

 蘇軾愛茶,熙寧六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時,一日,以病告假,獨遊湖上淨慈、南屏、惠昭、小昭慶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謁惠勤禪師。這天他先後品飲了七碗茶,頗覺身輕體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示病維摩元不病, 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 且盡盧仝七碗茶。

(文中插圖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的美圖!)

有誰知道盧同的那首膾炙人口的“七碗茶歌”的全部內容?(《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盧仝,自號玉川子。這首詩就是同陸羽《茶經》齊名的玉川茶歌。

全詩可分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著力之處,也是全詩重點及詩情洋溢之處。第四段忽然轉入為蒼生請命,轉得乾淨利落,卻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來的飽滿酣暢的氣勢。

頭兩句:送茶軍將的扣門聲,驚醒了他日高三丈時的濃睡。軍將是受孟諫議派遣來送信和新茶的,他帶來了一包白絹密封並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讀過信,親手開啟包封,並且點視了三百片圓圓的茶餅。密封、加印以見孟諫議之重視與誠摯;開緘、手閱以見作者之珍惜與喜愛。字裡行間流溢兩人的互相尊重與真摯友誼。

第二段寫茶的採摘與焙制,以烘托所贈之茶是珍品。

頭兩句說採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嘗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樹而開花。接著說帝王的“仁德”之風,使茶樹先萌珠芽,搶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著重渲染珍品的“珍”。以下四句,說象這樣精工焙制、嚴密封裹的珍品,本應是天子王公們享受的,現在竟到這山野人家來了。在最後那個感嘆句裡,既有微諷,也有自嘲。

以上兩段,全用樸素的鋪敘,給人以親切之感。詩中雖然出現了天子、仁風、至尊、王公等字樣,但並無諂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卻把自己和他們區別開來,把自己劃入野人群中。作為一個安於山林、地位卑微的詩人,他有一種坦直淡泊的胸襟。盧仝一生愛茶成癖。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慾,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似乎只有在這片天地中,他那顆對人世冷暖的關注之心,才能略有寄託。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現他內心風雲的不平文字。

反關柴門,家無俗客,這是一種極為單純樸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環境。只有在這種環境中,才能擺脫可厭的世俗,過他心靈的生活。紗帽,這裡指一般人用的紗巾之類。紗帽籠頭,自煎茶吃,這種平易淡泊的外觀,並不說明他內心平靜。讀完全詩,才會見到他內心熾熱的一面。

碧雲,指茶的色澤;風,謂煎茶時的滾沸聲。白花,煎茶時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裡,煎茶自是一種極美好的享受,這裡也不單純是為了修飾字面。以下全力以赴寫飲茶,而所飲之茶就象一陣春雨,使他內心世界一片蔥翠。在這裡,他集中了奇特的詩情,並打破了句式的工穩。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淺出”,或說“險入平出”。七碗相連,如珠走阪,氣韻流暢,愈進愈美。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看似淺直,實則沉摯。第三碗進入素食者的枯腸,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腸中搜索的結果,卻只有無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卻又使人平添無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緊處。看他寫來輕易,筆力卻很厚重。心中鬱積,發為深山狂嘯,使人有在奇癢處著力一搔的快感。

飲茶的快感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說是匪夷所思了。這,雖也容或有之,但也應該說這是對孟諫議這位飲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讚譽。同時,從結構上說,作者也要用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飄飄欲仙的感覺,轉入下文為蒼生請命的更明確的思想。這是詩中“針線”,看他把轉折處連縫得多麼熨貼。

蓬萊山是海上仙山。盧仝自擬為暫被謫落人間的仙人,現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風,返回蓬萊。因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億萬蒼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萊山,替孟諫議這位朝廷的言官去問一下下界蒼生的事,問一問他們究竟何時才能夠得到蘇息的機會!

這首詩寫得揮灑自如,宛然毫不費力,從構思、語言、描繪到誇飾,都恰到好處,能於酣暢中求嚴緊,有節制,盧仝那種特有的別緻的風格,獲得完美的表現。

盧仝的“七碗茶詩”

大約在公元813年(唐憲宗元和八年),當時隱居在少室山唐代詩人盧仝,收到時任常州刺史的友人孟諫議(孟簡)寄送的新茶,品飲之後詩興大發,留下了傳送千載的詩篇《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因為詩人在詩中所描述的品茶從一碗到七碗時的傳神感受,這首詩同時也被稱作“七碗茶詩”。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1]

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閱月團三百片。[2]

聞道新年入山裡, 蟄蟲驚動春風起。[3]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4]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5]

碧雲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麵。[6]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作者】

盧仝(775?-835),唐代,自號玉川子,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年輕時隱居河南少室山,家境窮困,刻苦讀書,不願仕進。甘露之變時,由於留宿宰相王涯家,同王涯為宦官所害。其詩對當時之朝政及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特,近於散文。盧仝著有《茶譜》、《玉川子詩集》,被尊稱為”茶仙“。

【評析】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唐代詩人盧仝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作品。其中《七碗茶歌》最廣為人知和傳頌,甚至在日本也極受推崇,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

詩歌可分三個部分,不妨簡言之為“得茶、飲茶、悟茶”。

1.得茶

開頭寫孟簡送來的新茶,至精至好,這本該是天子、王公、貴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寵若驚之感。其中“陽羨”為今江蘇宜興的古稱,“陽羨茶”則在唐朝達到了空前的鼎盛,經過陸羽等人的舉薦,“陽羨茶”為首選的貢茶,皇帝滿足後會賜給近臣。宋代文豪蘇軾曾留下了“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泉”的詠茶名句,這還讓人聯想到蘇軾與王安石間“王安石驗水”的故事,可見當時陽羨茶、與巫溪水之精妙。

盧仝一生愛茶成癖,作為社會地位較低的白衣,獲贈好茶三十片,確實是件樂事。“至精至好”“開緘””手閱”等誇張的修飾把嗜茶之人得到好茶喜悅之情演繹的淋漓盡致。而在“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之句中,可見對愛茶之人把煮水煎茶的過程也視為一種樂趣的情景。

2.飲茶

中間敘述煮茶和飲茶的感受,這段《七碗茶歌》也最廣為傳誦。其大意是由於茶味好,所以一連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時,覺得兩腋生清風,飄飄俗仙,寫得十分浪漫。這七碗茶的不同感受,語言通俗,雖十分誇張,但在我們飲茶時多多少少也會有其中類似的感受。“發輕汗”“毛孔散”想是愛茶人都會有的飲茶的一種快意與歡欣。這也許正是此段廣為傳誦的原因。

但也有文人雅士的不同看法,如清代詩人袁枚認為茶應該細品,曾在《試茶》中批評盧仝“嘆息人間至味存,但教魯莽便失真。盧仝七碗籠頭吃,不是茶中解事人。”其實這是因為個人遭遇不同,感受自然不同。盧仝飲茶的一種快意,也不失為百姓一種茶的幸福。

3.悟茶

最後,忽然筆鋒一轉,轉入為蒼生請命,希望養尊處優的居上位者,在享受這至精好的茶葉時,知道它是多少茶農冒著生命危險,攀懸在山崖峭壁之上採摘來的。茶似乎給盧仝創造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似乎只有在這片天地中,他那顆對人世冷暖的關注之心,才能略有寄託。這倒是具有現實的意義,常言“高山雲霧出好茶”,一杯好茶從採摘、到加工,經歷了勞作的茶農的辛勤,值得我們去珍惜。

【註解】

[1]走筆:謂揮毫疾書。

[2]月團:指茶餅。茶餅為圓狀,故稱。

[3] “聞道”二句,指茶農春天採茶之艱辛。

[4]”仁風”二句:意謂天子的”仁德”之風,使茶樹先萌珠芽,搶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琲瓃,珠玉,喻茶之嫩芽。

[5]紗帽籠頭:紗帽於隋唐以前為貴胄官吏所用,隋唐時則為一般士大夫的普通服飾。有時亦指普通人的紗巾之類。

[6]碧雲:指茶的色澤。風,指煎茶時的滾沸聲。白花:指煎茶時浮起的泡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