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最經典的一段

來源:趣味經驗館 7.45K

茶經最經典的一段

"香氣由遠而近,色澤由淺而深,滋味由淡而濃,葉底由鬆而緊。" 這句話出自《茶經》的開篇,是茶的品評方法之一。它描繪了茶的香氣、色澤、滋味以及葉底的變化,讓人產生了對茶的深深的嚮往和興趣。這段話成為了茶文化中最經典的一段,被廣泛引用和傳頌。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陸羽茶經經典句子 七句

陸羽《茶經》經典句子七句如下:

1、田田詩客句,閒傾荷露試烹茶。

2、夜掃寒英煮綠塵,松風入鼎更清新。春共山中採,香宜竹裏煎。

3、兀兀醉翁情,欲借斗杓共酌杯。秋夜涼風夏時雨,石上清泉竹裏茶。

4、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大碗茶。竹灶糖嵯悴槐洌,釵隊廡隆?

5、春風修禊憶江南,灑榼茶爐共一擔。煙自抽,茶自酌,説長説短自由天。

6、蠶熟新絲後,茶香煮灑前。客至心常熱,人走茶不涼。

7、住此園林久。其如未是家。葉書傳野意,檐溜煮胡茶。

《茶經》鑑賞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藝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

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術,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茶經》是陸羽在各大茶區觀察了茶葉的生長規律、觀察了茶農對茶葉的加工,進一步分析了茶葉的品質的優劣,並學習了民間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的一套規律。此外陸羽還留心於民間茶具和茶器的製作,且製作出自己獨特的一套茶具。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茶經》

茶經經典句子 茶經中的經典語錄示例

1、茶為累也,亦猶人蔘。

2、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

3、茶之為用,性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4、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5、茶之筍者竽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採焉。

6、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

7、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8、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9、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

10、或用葱、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

茶經最經典的話

《茶經》是我國第一部關於茶的專門著作,唐代陸羽撰,書中的內容分為10門,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一、茶為累也,亦猶人蔘。

出自《茶經·一之源》。茶的質量是有差別的,甚至可能帶來不利影響,這和人蔘的情況相似。

二、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

出自《茶經·六之飲》。稱得上是珍美馨香的茶,最好的是一爐只出三碗,其次是五碗。

三、茶之為用,性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出自《茶經·一之源》。茶能飲用,因為它屬寒性物質,飲茶,對品行端正、節儉有德的最合適。

四、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出自《茶經·一之源》。種茶的土壤,上等的茶樹長在風化石碎爛的土壤上,中等的茶樹長在礫壤土上,下等的茶樹長在黃泥土上。

五、茶之筍者竽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採焉。

出自《茶經·三之造》。壯碩如同竹筍一樣的茶葉,生長在碎爛的土壤中,當長到四五寸的時候,就像那剛剛長出嫩芽的薇、蕨,在凌晨的時候,便可以去採摘它。

六、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

出自《茶經·一之源》。所謂的茶,是南方的一種優良的草木職務。有的茶樹有一尺、兩次,甚至幾十尺之高。

七、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出自《茶經·一之源》。茶樹就如同皋蘆一樣,茶葉就如同梔子一樣,茶花就如同薔薇一樣,茶樹的種子就如同棕櫚子一樣,茶的蒂就如同丁香的蒂一樣,茶樹的根就像胡桃樹的根一樣。

八、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出自《茶經·一之源》。如果在生病頭腦發熱、胸悶口渴,頭痛,眼澀,四肢無力,關節疼痛,這時候喝上四五口茶水,就如同喝上進了醍醐、甘露一樣。

九、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

出自《茶經·六之飲》。製作茶有九種難處分別是:製作,辨別,器物,火力,水質,烘烤過程,加工搗碎,蒸煮和飲品。

十、或用葱、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

出自《茶經·六之飲》。有的人在茶中加葱、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物,煮的時間長了,將茶水揚起起來變清,或者有的人將煮好後的茶水去掉上面的一層沫,這樣留下的茶水,就相當於水溝中的沸水一樣,可是人們卻往往這樣去做。

陸羽茶經經典句子

1、啜苦咽甘,茶也。 

2、茶者,南方之嘉禾也。 

3、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4、茶香寧靜卻可以致遠,茶人淡泊卻可以明志。 

5、要解口渴,就喝湯水;要排憂解悶,就喝酒;要清醒頭腦,就喝茶。 

6、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7、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8、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9、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10、黔中生恩州、播州、費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費、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陸羽《茶經》經典語錄大全

《茶經》

作者:陸羽

《茶經》簡介: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由中國茶道的奠基人陸羽所著。此書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一部劃時代的茶學專著。它不僅是一部精闢的農學著作,又是一本闡述茶文化的書。它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它是中國古代專門論述茶葉的一部重要著作,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陸羽《茶經》經典語錄大全

1、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陸羽《茶經》

2、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陸羽《茶經》

3、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陸羽《茶經》

4、茶香寧靜卻可以致遠,茶人淡泊卻可以明志。——陸羽《茶經》

5、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陸羽《茶經》

6、啜苦咽甘,茶也。——陸羽《茶經》

7、要解口渴,就喝湯水;要排憂解悶,就喝酒;要清醒頭腦,就喝茶——陸羽《茶經》

8、茶者,南方之嘉禾也。——陸羽《茶經》

9、黔中生恩州、播州、費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費、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陸羽《茶經》

10、《永嘉圖經》:“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陸羽《茶經》

11、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陸羽《茶經》

茶聖陸羽的故事

陸羽出生於唐時復州竟陵,就是現在的湖北天門,可竟陵這個地方留給陸羽的只是難以言説的辛酸。你只要翻開陸羽寫的自傳《陸文學自傳》,就能迎面聞到這一濃郁的傷感氣息。他寫道:(陸羽)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雖然用語詼諧,但其實也屬事出無奈。貌醜和結巴也就罷了,可不知何許人也一句,實在讓人無限同情。

陸羽是一個棄嬰,《唐國史補》、《新唐書》和《唐才子傳》裏,對此都毫不隱諱。公元733年深秋的一個清晨,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路過西郊一座小橋,忽聞橋下羣雁哀鳴之聲,走近一看,只見一羣大雁正用翅膀護衞着一個男嬰,男嬰讓嚴霜凍得瑟瑟發抖,智積把他抱回寺中收養。這座石橋後來就被人們稱為古雁橋,附近的街道稱雁叫街,遺蹟至今猶在。

積公是唐朝著名高僧,而附近的寺西村裏那時正卜居着一位飽學儒士李公。李公曾為幕府官吏,時棄職,在景色秀麗的龍蓋山麓開學館教授村童,與積公感情深厚。積公就請李公夫婦哺育拾得的棄嬰,當時,李氏夫婦的女兒李季蘭剛滿週歲,就依着季蘭的名字取名季疵,視作親生一般。季蘭季疵同一張桌子吃飯,同一塊草甸上玩耍,一晃長到七八歲光景,李公夫婦年事漸高,思鄉之情日篤,一家人千里迢迢返回了故鄉湖州。

季疵回到龍蓋寺,在積公身邊煮茶奉水。積公有意栽培他,煞費苦心地為他占卦取名,以《易》佔得漸卦,卦辭上説: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意思是鴻雁飛於天空,羽翼翩翩,雁陣齊整,四方皆為通途。於是定姓為陸,取名羽字,以鴻漸為字。積公還煮得一手好茶,讓陸羽自幼學得了藝茶之術。十二歲那年,陸羽終於離開了龍蓋寺。此後,陸羽在當地的戲班子裏當過丑角演員,兼做編劇和作曲;受謫守竟陵的名臣李齊物賞識,去火門山鄒老夫子門下受業七年,直到十九歲那年才學成下山。

陸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亂前後,中國文化史上儒釋道三家並行,南方則儒禪匯流。

陸羽隨關中難民南下,遍歷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蒐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葉產製資料,並積累了豐富的品泉鑑水的經驗,撰下《水品》一篇,可惜今已失傳。但同代文人張又新在《煎茶水記》裏,曾詳細地開列出一張陸羽品評過的江河井泉及雪水等共二十品的水單。如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而把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列為第七品。有意思的是張又新還記下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州刺史李季卿在揚子江畔,遇見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陸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聞説附近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極佳,即令士卒駕小舟前去汲水。 不料士卒於半路上將一瓶水潑灑過半,偷偷舀了岸邊的江水充兑。陸羽舀嘗一口,立即指出此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陸羽品嚐後,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陸羽面前,告訴了實情,陸羽的名氣隨後也就越發被傳揚得神乎其神了。 明清時的一些茶藝專家認為,南零水和臨岸江水,一清一濁,一輕一重,對茶聖陸羽來説是不難分辨的。

陸羽初到江南,結識了時任無錫縣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狀元出身,當世名士,為陸羽的茶事活動提供了許多幫助。但對陸羽茶事活動幫助最大而且情誼最深的還是詩僧皎然。皎然俗姓謝,是南朝謝靈運的十世孫。皎陸相識之後,竟能結為忘年之交,結誼凡四十餘年,直至相繼去世,其情誼經《唐才子傳》的鋪排渲染,為後人所深深欽佩。皎然長年隱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顯要有着廣泛的聯繫,這自然拓展了陸羽的交友範圍和視野思路。陸羽在妙喜寺內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資料,後又是在皎然的幫助下,結廬苕溪之濱,閉門對書,開始了《茶經》的寫作。

陳師道在《茶經序》裏這樣寫道: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上自宮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蠻狄,賓祀燕享,預陳於前。山澤以成市,商賈以起家,又有功於人者也。也就是説,陸羽是天下第一個寫茶書的人,對茶事人事功不可沒。

因為有了一部《茶經》,陸羽從唐代起,就開始被人尊稱為茶聖,這可是亙古未有的巨大榮譽。而陸羽為之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難以估量的。

從火門山上下來之後,年僅十九歲的少年陸羽便心無旁騖,立志於對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全唐詩裏收錄了他著名的《六羨歌》:不羨黃金盞,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安史之亂後,陸羽一路考察茶事,輾轉來到江南的湖州,當時年僅二十四歲,從此定居於此,起早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為友,以茶葉為伴,用大量的實地考察資料充實《茶經》的寫作。

茶聖陸羽的詩有哪些

陸羽的詩

一、啜苦咽甘,茶也。

二、黔中生恩州、播州、費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費、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三、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四、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五、《永嘉圖經》: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

六、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七、茶者,南方之嘉禾也。

八、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九、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十、要解口渴,就喝湯水;要排憂解悶,就喝酒;要清醒頭腦,就喝茶。

十一、茶者。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十二、茶香寧靜卻可以致遠,茶人淡泊卻可以明志。

十三、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陸羽簡介】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江南各地,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著。《全唐文》中撰載有《陸羽自傳》。曾編寫過《謔談》三卷。他開啟了一個茶的時代,為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茶道經典語錄

  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麪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經典語錄,一起來看看。

  茶道經典語錄

  1、黃昏又舟上 話別 堂辭後駐杖

  杖駐後辭堂 別話 上舟又昏黃

  賞句茶經茗留香 巷深悠悠淌 嘗盞故飲一酌你來訪

  廊亭畫色淺 如若 風清隱舊窗

  窗舊隱清風 若如 淺色畫亭廊

  香留茗經茶句賞 淌悠悠深巷 訪來你酌一飲故盞嘗

  2、黃昏又舟上 話別 堂辭後駐杖

  杖駐後辭堂 別話 上舟又昏黃

  賞句茶經茗留香

  巷深悠悠淌

  嘗盞故飲一酌你來訪

  廊亭畫色淺 如若 風清隱舊窗

  窗舊隱清風 若如 淺色畫亭廊

  香留茗經茶句賞

  淌悠悠深巷

  訪來你酌一飲故盞嘗

  山晚樵漁 迴環 誰遣月嵐

  嵐月遣誰 環回 漁樵晚山

  展靈味古傳 我 傳古味靈盞

  淡淡煙裊裊 沏 裊裊煙淡淡

  廊亭畫色淺 如若 風清隱舊窗

  窗舊隱清風 若如 淺色畫亭廊

  香留茗經茶句賞

  淌悠悠深巷

  訪來你酌一飲故盞嘗

  3、山晚樵漁 迴環 誰遣月嵐

  嵐月遣誰 環回 漁樵晚山

  展靈味古傳 我 傳古味靈盞

  淡淡煙裊裊 沏 裊裊煙淡淡

  廊亭畫色淺 如若 風清隱舊窗

  窗舊隱清風 若如 淺色畫亭廊

  茶道的發展

  儘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詞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 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唐呂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取經,交流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出現很早,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不過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説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説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説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陸桐説茶經】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茶經曰: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這句話是茶經第一章中非常有名的句子,包括當今很多的茶從業者都會時不時引用,但這段話並不是很好理解,如果用現在人的固有認知去思考,反而會覺得有所矛盾,讓我們來解析一下。

解析:這一句講的是茶葉的種植環境,什麼樣的土壤適合種植茶葉。上述的三種土壤,和我們一般情況下直譯理解都不太一樣;以爛石為例,它指山石經長期風化形成的山間土壤,這種土壤有兩個優點,第一點:它的排水性優秀;茶葉在生長期既喜歡水分滋養,同樣也害怕水分一直排不出去導致爛根。第二點:這類的風化土壤一般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和腐殖質,是茶葉生長不可或缺的優質養分。其實礫壤也並不是我們所説的沙土,當然黃土更不是指黃土高原的那個黃土,這就是為什麼説直譯理解會產生歧義。

這一句話看着抽象,實際上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去理解。相信愛茶之人都知道武夷巖茶的正巖、半巖、洲茶和外山吧,就讓我們以它們之間土壤的區別來説明。

正巖產區:武夷景區茶園土壤絕大部分為火山礫巖和頁巖組成,土壤下部為石英巖,中部為礫巖、紅砂巖、頁巖、凝灰巖及火山礫巖,五者相間成層,層次十分清晰。這個就相當於茶經裏所説的爛石。

半巖產區:九曲溪下游穿過武夷單斜山內部,將景區分為溪南和溪北(佔三分之二)兩個地區,地殼運動後的火山巖風化成了肥沃的土地,茶園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有機質含量高。正如史料記載的“溪北地厚溪南次”,所以九曲溪以北是正巖產區,以南是半巖產區,與正巖類似的土壤中夾雜着半風化母巖及石礫,這樣的土壤,就相當於我們所説的礫壤,這種土質也不算差。(畢竟半巖的武夷巖茶也不便宜)

洲茶和外山:洲茶大多為武夷山三條溪流靠武夷巖兩岸的沖積土,這類的土壤也有一定的營養物質,但對比真正的半巖和正巖山場氣息還是有一定差距。像外山大多為紅壤土、黃壤土,這類的土地大多沒有那麼疏鬆,排水性較差,營養物質相對而言也不足。介於二者之間用來代表黃土我認為是合適的。

如果這樣理解還有困難,我們不妨可以再舉一個這樣的例子,武夷山核心產區的土壤好比“上者生爛石”,一般的低山茶產區的土壤好比“中者生礫壤”,平原茶區就可以用“黃土”來表示了。要説生長於這三種土壤茶葉的區別,個人認為最鮮明的特點應該是山場氣息,內含物質豐富和貧瘠的地方,生長出來的茶還是有區別的,這也是我倡導的“一款茶好看固然重要,但健康和好喝更重要”。

茶的句子經典詩詞

分享以下這些。

1.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納蘭容若《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2.武夷春暖月初圓,採摘新芽獻地仙。——徐寅《尚書惠蠟麪茶》

3.詩情茶助爽,藥力酒能宣。——劉禹錫《酬樂天閒卧見寄》

4.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陸羽《茶經》

5.啜苦咽甘,茶也。——陸羽《茶經》

6.凡炙茶,慎勿於風燼間炙,熛焰如鑽,使涼炎不均。——陸羽《茶經》

7.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陸羽《茶經》

8.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陸羽《茶經》

9.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陸羽《茶經》

10.茶為累也,亦猶人蔘。——陸羽《茶經》

陸羽茶經

鏈接:

 提取碼: u14t

《陸羽茶經:經典本》是由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將於2019年01月出版發行的一部傳統文化書籍,作者是茶文化專家王建榮老師。

唐代陸羽一本《茶經》,堪稱茶文化經典,你讀了嗎

説起茶文化,我們自然會想到唐代‘’茶聖‘’陸羽,以及他寫的《茶經》。

陸羽《茶經》

陸羽,字鴻漸,出生於公元733年,也就是唐代開元年間。相傳,陸羽出身貧寒,年幼時被一位高僧收養。他學習用功,獲得了淵博的文學知識,寫詩寫文章都非常好。唐天寶十三年,年輕的陸羽遊歷於巴山峽川,沿途詳細地考察了當地茶樹種植情況,親自登山採茶,尋泉品水,研習烹茶。後來,陸羽又到了現在的南京棲霞寺這個地方,潛心研究茶葉。當時有位大詩人叫皇甫冉,寫了一首陸羽採茶的詩:‘’採茶非採菉,遠遠上層崖。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舊知山寺路,時宿野人家。借問王孫草,何時泛碗花。‘’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瞭解到陸羽研究茶葉的辛苦和熱情。

直到唐上元元年,陸羽隱居於現在的浙江湖州,開始專心致志寫作《茶經》。歷時十多年而成。這部《茶經》共7000多字,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個部分。主要的內容和結構:一之源:敍述茶的起源和性狀;二之具:描述製茶器具;三之造:記載茶葉種類和採製;四之器:説明煮茶和喝茶所用的器皿;五之煮:論述煮茶方法以及用水的優劣;六之飲:主要記載喝茶習俗;七之事:記載茶葉典故和藥用;八之出:論述茶葉產地和各區域內茶葉品質;九之略:論述煮茶器皿可以因地適宜;十之圖:圖解採茶、加工、飲茶的全過程。

《茶經》篇幅不長,卻論述全面,科學有據,敍述簡約,文筆優美。總結提升了當時的茶樹種植、茶葉採製和飲用經驗,首開中國茶道之先河。

陸羽《茶經》的問世,很快就受到當時人們的認可。特別是文人客們,一時間津津樂道於品茶論道,使茶文化漸漸成風。文人喝茶,講究滋味,興文吟詩,才叫品茶。中唐後的許多詩人,大都寫過飲茶詩。最有名的是盧仝的,“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傳頌頗廣。

晚唐時期,詩人皮日休與陸龜蒙,兩人詩友與茶友兼具,情誼深厚。皮日休寫了《茶中雜詠》十首詩,給陸龜蒙,表達自己對品茶的心得體會。陸龜蒙收到後,詩意大發,隨即寫了十首詩,唱和皮日休。由此可見,唐代飲茶吟詩乃是文人士大夫的雅好。在眾多的飲茶詩中,元稹的金字塔詩,以意趣脱穎,至今樂道。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婉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大唐盛世以後,我國茶文化逐漸融合了儒、道、佛各派思想,形成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數千年芬芳而甘醇。

古代最經典茶詩詞40句: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九日山僧院,

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

誰解助茶香。

陸羽的《茶經》,為唐代中期茶文化和茶文學的創作起了倡導作用,而陸羽的「緇素忘年之交」皎然更是這一時期茶文學創作的能手,皎然的茶詩、茶賦鮮明地反映出這一時期茶文化活動的特點和詠茶文學創作的趨向。《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詩中提倡以茶代酒的茗飲風氣,俗人尚酒,而識茶香的皎然似乎獨得品茶三昧。《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湯衡、海上人飲茶賦》:「晦夜不生月,琴軒猶未開。城東隱者在,淇上逸僧來。茗愛傳花飲,詩看卷素裁。風流高此會,曉景屢徘徊。」將描寫了隱士逸僧品茶吟詩的閒雅情趣。他有一首《飲茶歌送鄭容》,詩云:「丹丘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雲宮人不識。雲山童子調金鐺,楚人茶經虛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常説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蕩憂慄。日上香爐情未畢,亂踏虎溪雲,高歌送君出。」詩中皎然推崇飲茶,強調飲茶功效不僅可以除病祛疾,滌盪胸中憂慮,而且會踏雲而去,羽化飛昇。

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云:「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全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飄沬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加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此詩為皎然同友人崔刺使共品越州茶時的即興之作,詩中盛讚剡溪茶(產於今浙江嵊縣)清鬱雋永的香氣,甘露瓊漿般的滋味,並生動描繪了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與盧同《飲茶歌》有異曲同工之妙,全詩旨亦在倡導以茶代酒,探討茗飲藝術境界。皎然在茶詩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鮮明藝術風格,對唐代中晚期的詠茶詩歌的創作,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皎然是陸羽的一生中交往時間最長、情誼亦最深厚的良師益友,他們在湖州所倡導的崇尚節儉的品茗習俗對唐代後期茶文化的影響甚鉅,更對後代茶藝、茶文學及茶文化的發展產生莫大的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