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互市交通工具駱駝還是騾馬

來源:趣味經驗館 4.26K

茶馬互市交通工具駱駝還是騾馬

茶馬互市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駱駝和馬。騾馬也有一定的使用,但數量並不多。駱駝因為能夠適應高海拔、乾旱的環境,能夠長時間負重且能夠吃草根和灌木等植物,成為茶馬互市中的主要運輸工具。但在陡峭的山路和狹窄的山谷,馬的靈活性更高,馬也經常作為茶馬互市中的運輸工具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馬古道是什麼意思?在哪個地方?

      茶馬古道是中國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和民間國際商品貿易的通道。茶馬古道處於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主要以馬幫為交通工具。茶馬古道共有陝甘茶馬古道 、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滇藏茶馬古道這三條。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它既是商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通道。這,就是茶馬古道。       陝甘茶馬古道,是中國內地茶葉貿易並換回馬匹的主道。同時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之一。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駱駝。而茶、馬,指的是"販茶換馬"(這裏的茶和馬均是商品)。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近年來又被稱為西南絲綢之路。馬互市形成。最繁華的茶馬交易市場在康定,稱為蹚古道,因此陝康藏茶馬古道是當時可以在國內跨區販茶的茶馬古道。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唐代除南方盛產茶葉並普及飲茶外,中原地區也無處不賣茶和飲茶。不僅如此,甚至當時飲茶已經到了“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於中地,流於塞外”的程度。吐蕃當時地處西南,多以奶製品為主,缺乏蔬菜,但是茶葉裏的生物鹼和茶多酚可以解油膩、助消化的功效成為遊牧民族生活的必需品,所以開始有了茶馬互市。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這條國際大通道,發展了當地經濟,搞活了商品市場,促進了邊貿地區農業、畜牧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沿途地區的藝術、宗教、風俗文化、意識形態也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還進一步促進了各兄弟民族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增進了民族間的團結和友誼。

茶馬古道以騾馬馱運的原因?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形成原因並簡述意義

一、形成原因

川藏茶馬古道的形成是因為“茶馬互市”。“茶馬互市”是以內地的邊茶交換藏區的馬匹。因此,茶馬古道是一條用以貨易貨的貿易方式所形成的重要經濟、文化交流通道。川藏茶馬古道起於雅安經康定到,在明代成為全國邊茶的主要貿易通道。

二、意義

1、茶馬古道是一條、經濟紐帶。促進了與祖國的統一和藏漢人民脣齒相依、不可分離的親密關係。通過這條古道,不僅使藏區人民獲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內地出產的物品,彌補了藏區所缺,滿足了藏區人民所需。

而且讓長期處於比較封閉環境的藏區打開了門户,將藏區的各種土特產介紹給內地。形成了一種持久地互補互利經濟關係。

2、茶馬古道帶動了藏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沿着這條道路、伴隨茶馬貿易不僅大量內地的工農業產品被傳入藏區豐富了藏區的物資生活,而且內地的先進工藝、科技和能工巧匠也由此進入藏區,推動了藏區經濟的發展。

3、促進了藏區城鎮的興起和發展。茶馬古道上的許多交易市場和馱隊、商旅的集散地、食宿點,在長期的商貿活動中,逐漸形成為居民幅湊的市鎮。促進了藏區社會的城鎮化發展。

如打箭爐在元代尚為荒涼的山溝。明代開碉門、巖州茶馬道後,這裏逐漸成對大渡河以西各馱隊集散之地,清代開瓦斯溝路,建瀘定橋,於其地設茶關後,迅速成為“漢番幅湊,商賈雲集”的商業城市。和關外各地的馱隊絡繹不絕地來往於此,全國各地的商人在這裏齊集。

4、溝通了藏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茶馬貿易的興起使大量藏區商旅、貢使有機會深入祖國內地;同時,也使大量的漢、回、蒙、納西等民族商人、工匠、戍軍進入藏區。在長期的交往中,增進了對彼此不同文化的瞭解和親和感,形成了兼容並尊,相互融合的新文化格局。

在茶馬古道上的許多城鎮中,藏族與漢、回等外來民族親密和睦,藏文化與漢文化、文化、納西文化等不同文化並行不悖,而且在某些方面互相吸收,出現複合、交融的情況。

擴展資料

1、茶馬古道是祖國統一的歷史見證,是民族團結的象徵。由藏漢等族人民開闢的這條道路,證明了歸屬中國的歷史必然性,證明了藏區與祖國天然的不可分割的關係。

證明了藏族與漢族和其它兄弟民族間誰也離不開誰的關係。它就象一座歷史的豐碑,穿越千年時空,讓人感受到漢藏情誼的雋永與深厚。

2、茶馬古道是一份豐厚的旅遊資源,在藏區的旅遊業的發展中具有巨大的價值。茶馬古道作為歷史文化遺產,有很大的旅遊吸引力。

古道上茶夫在石上留下的斑斑杖痕、馱隊踏出的蜿蜒草地小徑,能讓人浮想聯翩,追尋那千年的史蹟;古道沿途的村寨、牧場風光綺麗,民俗奇特而各有地域差異。城鎮中多元文化彙集、絢爛多姿,都能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將這些開發為旅遊觀光的項目推出,具有獨特的優勢。

3、深入發掘茶馬古道的文化內涵,對於推進藏漢地區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茶馬古道不僅是一條道路,更是一個歷史文化的載體,藴含着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伴隨這一古道誕生的藏族茶文化、商貿文化就值得深入發掘。

以茶文化而論,藏族對茶的醫療作用見解獨特,早在14世紀時,就根據茶的生長地理環境、施肥種類、烘製方法的差異,將茶分為十六種,分別用以治療流涎、膽熱、痴愚、胃病、血病、風病、魔病等症。藏族飲茶、用茶的禮俗更體現了一種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藴,集中了茶文化的精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怎麼回事

簡介

[編輯本段]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祕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藴藏着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香格里拉進入,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歷史。

起源

[編輯本段]

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着一條神祕的古道,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一個有着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來至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具體説來,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雲南西部洱海一帶產茶區,經麗江、中甸、德欽、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衞藏地區。川藏道則以今四川雅安一帶產茶區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從康定向北,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抵達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衞藏地區;南線則是從康定向南,經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貢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線),再由昌都通向衞藏地區。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馬古道的主要幹線,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對茶馬古道的一種約定成俗的理解與認識。事實上,除以上主幹線外,茶馬古道還包括了若干支線,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連通甘南的支線;由川藏道北部支線經原鄧柯縣(今四川德格縣境)通向青海玉樹、西寧乃至旁通洮州(臨潭)的支線;由昌都向北經類烏齊、丁青通往藏北地區的支線,等等。正因為如此,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線)也應包括在茶馬古道範圍內。也有的學者認為,雖然甘、青藏區同樣是由茶馬古道向藏區輸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確有交叉,但"唐蕃古道"畢竟是另一個特定概念,其內涵與"茶馬古道"是有所區別的。而且甘、青藏區歷史上並不處於茶馬古道的主幹線上,它僅是茶葉輸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馬古道"與"唐蕃古道"這兩個概念的同時存在,足以説明兩者在歷史上的功能與作用是不相同的。正如世界上的道路大多是相互貫通和連結的,我們並不能因此而混淆它們的功能與作用。當然,有的學者主張茶馬古道應包括“唐蕃古道”,主觀上是想擴大茶馬古道的包融性。這一願望可以理解,但這樣做有一個很大的危險,即任何一個概念若將其外延無限擴大,則其內涵亦會隨之喪失。因此,在對待“茶馬古道”這一特定歷史概念乃至在開發利用茶馬古道過程中,採取一種科學的、客觀求實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歐洲。三條大道中,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歷史作用較大。本文僅就川藏茶馬古道論述,它道則非本文所及。

茶馬古道中的滇、藏路線是:西雙版納-普洱-大理-麗江-德欽-察隅-邦達-林芝-拉薩。到達拉薩的茶葉,還經喜馬拉雅山口運往印度加爾各達,大量行銷歐亞,使得它逐漸成為一條國際大通道。這條國際大通道,在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百度百科有更全的內容

參考資料:http://ke.baidu.com/view/2169.htm

茶馬古道路線分佈特點及其原因

【茶馬古道】(古代國際商貿通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大概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 西非紅海海岸。

【中國茶馬古道有三條】

第一條是陝甘茶馬古道,是中國內地茶葉西行並換回馬匹的主道。

第二條是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陝西人開闢的。《明太祖實錄》(卷251)記載:“秦蜀之茶,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思藏,五千餘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無此。”足以説明當時茶葉需求量之大,範圍之廣;

第三條滇藏茶馬古道。

陝甘茶馬古道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之一。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駱駝。而茶、馬,指的是販茶換馬(這裏的茶和馬均是商品)。

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 ,始於漢代,由陝西商人與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由於明清時對販茶實行管制,販茶分區域,其中最繁華的茶馬交易市場在康定,稱為---蹚古道。茶葉來源:一是陝南茶,陝西南部屬漢水流域,是古老的巴蜀茶區,《華陽國志》記載,3000餘年前,陝南的巴人就栽植茶樹,飲用茶葉,並向朝廷進貢茶葉,是中國茶葉原生地和茶文化發祥地。二是南方茶,在湖南安化等地收購茶葉,運至涇陽,加工成便於運輸的磚茶。

川藏茶馬古道是陝康藏茶馬古道的一部分,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藴,是古代和內地聯繫必不可少的橋樑和紐帶。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納易武、普洱市,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歷史。

【發展起源】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

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

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名稱由來】

公元前138 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大月氏,在大夏見到了筇竹及木棉布,經詢問得知,西亞有一條商路經身毒(印度)通往雲南和四川。張騫被囚十年之後,回到漢朝,向漢武帝稟報了西域諸國的各種情況,並告訴他,漢域版圖中的雲南及四川同印度、波斯有着商貿往來。張騫推測的這條蜀身毒道(雲南、四川通往印度的古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被一些學者稱作“南方絲綢之路”。但木霽弘和徐湧濤認為,絲綢並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大西南同外界商品交易的主體。然而,在西南地區,什麼才是這條古道主要的貿易商品呢?木霽弘在採訪當地的一個叫鬆秀清的老人時瞭解到,中甸還流傳着茶會的古老習俗。茶會就是一個以茶為媒,男女青年一塊唱歌跳舞的聚會。“既然當時是拉茶趕馬的,我們能不能叫茶馬之道?”木霽弘後來回憶説。

【位置境域】

茶馬古道是位於中國西南地區。

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滇藏茶馬古道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 區、香格里拉進入,直達拉薩。

茶馬互市詳細資料大全

“茶馬互市”起源於唐、宋時期,是中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中心內容的貿易往來。茶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區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商業貿易的主要形式,實際上是朝廷在西部遊牧民族中尚不具備徵税條件的地區實行的一種財政措施。

基本介紹

中文名 :茶馬互市 外文名 :Tea ma hu 出自 :《封氏聞見記》 起源 :起源於唐、宋時期 簡介,起源,形成,,變化,歷史演變,盛行中原,請求和市,宋代茶馬貿易,形成原因,組織機構,實施辦法,歷史意義,洞市茶路,路線,由來,

簡介

據封演《封氏聞見記》謂:“(飲茶)……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亦足怪焉。”可知以茶與外蕃易馬,不始於宋,實始於唐,亦可見中國茶葉輸人外蕃,開始於唐。外蕃嗜好中國之茶蓋亦有故。《宋史·職官志》雲:“(宋哲宗)元符末,程元邵言,戎俗食肉飲酪,故茶而病於難得,專以蜀易上乘。”《明史·食貨志》謂:“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用制羌、戎。”與此正同。而陸游《南唐書》提及:契丹雖通商南唐,徒持虛辭,利南方茶葉珠貝而已。確係實情。北蕃好食肉,必飲茶,因茶可清肉之濃味。今蒙古人好飲茶,可為例證,不飲茶,多困於病,無怪其常以名馬與漢人易茶也。唐宋者名之團茶,蕃人尤嗜之,常以重價買之,宋·張舜民《畫漫錄》雲:“熙寧中蘇子容使遼姚鱗為副,曰:‘蓋載些小團茶乎。’子容曰:‘此乃上供之物。’儔敢與北人,未幾有貴公子使遼,廣貯團茶,自爾北人非團茶不納也,非小團不貴也,彼以二團易蕃羅一匹。” 似此唐代之回鵲,宋代之契丹,以至夏金國之藏古,食肉飲酪之民,亦莫不好茶。故至明代,對於洮河西寧一帶之西蕃,皆以茶馬為羈縻。 據黃現璠《古書解讀初探》謂:“明代對於茶之貿易,雖不行,但禁止私茶出境,犯者斬,並立茶馬司,以便與西蕃交茶易馬。同時,又於產茶之地,十株取一,無主茶樹,十分取八,其對於茶之需要,可為盡心而為之,而要不外為“西戎之術”。由此可知,中國茶葉傳於外蕃,一方面因由於外蕃生活上之要求,他方面亦由於中國無力平蕃,或需要外蕃馬,不得不投其所好,用茶與之交易或為之羈摩。故茶自唐課税之後,對內既為國庫所關,對外復為安危所繫。

起源

“茶馬互市”起源於唐宋,是中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中心內容的貿易往來。 唐宋時期茶馬互市安化古道圖 茶馬互市雛形大約起源於公元5世紀,南北朝時期。唐代時逐漸形成了規則,宋朝時進一步完善,甚至設定了“檢舉茶監司”這樣的專門管理茶馬交易的機構,明朝基本上沿襲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的地方設定“茶馬司”。 湟源--茶馬互市湟源縣西鄰藏地,是古代漢地西面最邊緣的地區,這個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來就是漢藏通商的“口岸”,是一處著名的“茶馬互市”故地。茶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區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商業貿易的主要形式,實際上是朝廷在西部遊牧民族中尚不具備徵税條件的地區實行的一種財政措施。

形成

茶馬交易,最早出現於唐代,但直到宋朝才成為定製。宋朝統治階級為什麼如此重視“茶馬互市”,主要原因是為了維護宋朝的邊疆安全。宋朝初年,內地用銅錢向邊疆少數民族購買馬匹,但是這些地區的牧民則將賣馬的銅錢漸漸用來鑄造兵器,這在某種程度上威脅到宋朝的邊疆安全,因此,宋朝在太平興國八年,正式禁止以銅錢買馬,改用布帛、茶葉、藥材等來進行物物交換,為了使邊貿有序進行,還專門設立了茶馬司,茶馬司的職責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馬於四夷,率以茶易之。”這就是茶馬互市的源起。而且,茶馬互市也是制約藏族的一種重要方式。由於自然環境方面的原因,藏族對茶葉十分依賴,茶能解毒去病,可以解油膩、助消化,因此,控制了茶葉的供給,就等於控制了藏族人的生活,所以,茶葉自宋以來不但成為中原王朝與西北和西南地區的藏族之間的大宗經貿產品,而且也成為與藏族之間保持友好關係的物質手段。“茶馬互市” 對維護了宋朝在西南地區的安全與穩定起到重要作用,是兩宋王朝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的治邊。其次,通過茶馬貿易,還滿足了封建王朝對戰馬的需要,又為朝廷提供一筆鉅額的茶利收入解決軍費之需。

確立 中國古代以官茶換取青海、甘肅、四川、等地少數民族馬匹的和貿易制度。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行茶馬法,於成都置都大提舉茶馬司主其政。1371年(明洪武四年),户部確定以陝西、四川茶葉易番馬,於是在各產茶地設定茶課司,定有課額。又特設茶馬司於秦州(今甘肅天水)、洮州(今甘肅臨潭)、河州(今甘肅臨夏)、雅州(今四川雅安)等地,專門管理茶馬貿易事宜。明代的茶馬有着明顯的目的。清代茶馬是明代茶馬的延續。雍正十年,雲貴總督鄂爾泰以茶馬互市控制雲南邊疆土司以及邊境諸國戰馬數量,最後成功平叛並順利推行改土歸流就是一個著名案例。由於茶是邊疆少數民族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明統治者嚴格控制茶葉的生產和運銷,並嚴禁私販。以茶易馬,在滿足國家軍事需求的同時,也以此作為加強控制少數民族的重要手段和鞏固邊防、安定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策略。後來隨着內地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交流的發展,民間往往突破明朝 *** 的禁令進行貿易。後茶馬貿易制度崩壞日甚,雖時下禁私茶之令,但民間茶馬貿易愈益興盛。 在茶馬互市的確立之後,宋朝於今晉、陝、甘、川等地廣開馬市,大量換取吐蕃、回紇、党項等族的優良馬匹,用以保衞王朝邊疆。到南宋時,茶馬互市的機構,相對固定為四川五場、甘肅三場八個地方。四川五場主要用來與西南少數民族交易,甘肅三場均用來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馬匹,因而邊茶主要以銀兩和土貨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馬互市再度恢復,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漸漸廢止。 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後,“茶馬互市”作為一種重要制度逐漸從歷史的地平線上淡出,取而代之出現了“邊茶貿易”制度。由於交通和經濟的發展以及漢藏交流的增加,進入茶馬古道沿線的商品種類大幅增加。藏族對茶葉的需求有增無減,同時對其他產品如絲綢、布料、鐵器以及生產生活資料等商品的需求也開始增加;而內地對藏區的皮革、黃金以及蟲草、貝母等珍貴藥材有更大需求。這樣,漢藏之間的貿易範圍更加廣泛,“茶馬古道”沿線的民間貿易則益加繁榮。直到清文宗,地方馬場奉命裁撤,各地軍隊所需馬匹統歸自購,官府設定的茶馬交易隨之停廢,延續400餘年的茶馬互市交易自此終止。

變化

歷史演變

隋唐時期,互市有專門的 *** 機構,如隋代設有“交市監”機構管理包括民族間貿易之事宜。唐代初期沿用隋代的“交市監”互市管理機構,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年)將交市監改名為“互市監”。武則天垂拱元年(685年),曾經一度改稱為“通市監”,但是不久又恢復為“互市監”。機構的多次調整,表明最高決策者對民族互市的重視以及對理順互市管理渠道的積極態度。 在唐代茶馬互市出現之前,中原王朝或農耕民族主要用金銀、絹帛及各種手工業品來交換周邊少數民族的馬匹及其它畜產品,歷史上將這種互通有無的民族貿易稱之為“絹馬貿易”。絹馬貿易在歷史上維持的時間比較長,它曾經是中原王朝或農耕民族同周邊少數民族進行聯繫和經濟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國有關茶葉的記載比較早,而茶葉作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必需品,則是唐代或準確説是中唐以後的事。

盛行中原

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採其葉煮,是為茗粥。至開元天寶(713-756年)之間,稍稍有之,至德大曆(756-779年)遂多,建中(780-783年)以後盛矣。 陸羽《茶經》 據《封氏聞見記》載:唐代除南方盛產茶葉並普及飲茶外,中原地區也無處不賣茶和飲茶。不僅如此,當時飲茶已經到了“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於中地,流於塞外”的程度,唐代就有“因南臨茶山,縣以為名”的例子。有唐一代,“荼”去一劃,始有“茶”字;陸羽撰寫經典著作《茶經》而標誌著出現了茶學;茶始徵收税,意味着有了比較系統的茶政;茶葉開始銷邊,開始了茶馬互市。唐代中國的茶葉生產進一步擴大、飲茶之風更加盛行,飲茶習俗已經從南方地區擴大到廣大北方地區,甚至連周邊少數民族也以飲茶為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唐代茶葉專家陸羽撰寫的不朽著作《茶經》,不僅僅在內地廣為流傳,而且對邊疆少數民族的影響也非常深遠。

請求和市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突厥、吐谷渾等西北少數民族請求和市,百廢待興的唐王朝下令批准了這一要求。唐朝同意在承風戍(今青海省貴德境內)互市。唐朝曾經派遣使者李遠等人出使吐谷渾,“與敦和好”。有的學者指出,這次吐谷渾與唐朝的互市,實際上首先是由唐朝主動提出的,與其説是吐谷渾請求互市,不如説是唐朝主動要求互市,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一方面反映了當時恢復和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是唐王朝所面臨的當務之急,另外對戰馬和畜力的迫切需求,以及緩和與強大的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也是客觀形勢發展的必然。唐朝及時恢復了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互市”,在較短時期內就收到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出現了“雜畜被野”的盛況。我們今天已經難能確定當時雙方用何物進行互市的,但是至少有一點是比較明確的,這就是內地所產的絲織品和茶葉是唐王朝用於互市的基本內容,而牲畜則是少數民族用於互市的主要商品。唐玄宗開元(713~741年)年間,長安 *** 曾經“發使及典縑等,大賚繒錦,將於石國和市犬馬”。這裏已經明顯地具有官方組織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互市的性質,而不是色彩濃厚的貢賜貿易。當時互市不僅僅是中原王朝的願望和要求,少數民族方面同樣也有這一方面的需求。如唐玄宗開元(713~741年)時期,突厥突騎施可汗蘇祿,就曾經派遣牙官送馬1,000匹到安西互市。雖然因具體環節出問題而沒有成功,但卻反映各族之間要求互市的強烈要求。 對正常的民族貿易有了深度認識 唐代前期,最高統治者已經對正常的民族貿易有了比較深度的認識,清楚這是和平年代互惠互利的經濟活動,正如唐玄宗在開元九年(721年)所指出的:“國家舊與突厥和好之時,蕃漢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國家買突厥馬、羊,突厥將國家彩帛,彼此豐足,皆有便利”。實際上,按唐玄宗所言,當時已經認識到民族互市的作用遠遠超過了經濟意義。即是如此,唐代 *** 和少數民族之間的民族貿易――諸如絹馬貿易――只能保持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才能使王朝的財政負擔接受,如果出現逆差,則必然會成為經濟上的一種壓力。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就對與突厥之間的絹馬逆差表示不滿和擔憂: 往者先(毗伽)可汗在日,每年納馬不過三四千匹,馬既無多,物亦易辦。此度所納,前後一萬四千,緣兒初立可汗,朕又結為父子,恩義相及,不可卻回,所以總留,計物五十萬匹,兼屬國家大禮,並放天下租調,用度無窮,非特和市,緣此馬價,通容稍遲,處羅達幹未還,不是故為留滯,念悉此意,當復寬心。今見續續市易,不久望了,即當發遣,回日非賒,在此還如當家,去住亦何異也。此後將馬來納,必不可多,還如先可汗時,約有定準,來使交易,發遣易為,事須長久,不是限隔。 按唐玄宗的看法,當時唐朝與突厥的絹馬貿易中以年3,000-4,000匹馬數為宜,如果年交易額達14,000匹馬,則須花費絹帛達50萬匹,這實際上已經超過了唐王朝正常的承受能力。當然,也能從唐玄宗的這道敕書中看出,唐代前期 *** 與突厥的絹馬貿易是相當活躍的。

宋代茶馬貿易

形成原因

1 . 宋代茶葉生產的大發展,為朝廷開拓茶馬互市貿易提供了豐宮的物質基礎。宋代東南地區的淮南、江南、兩浙、荊湖、福建諸路植茶在唐代基礎上有較大的發展。東南9路產茶遍及60個州242個縣。福建的建州,不但產區集中,產量較多,而且品質優異,引起朝廷的關注.因而設定規格宏大,管理嚴密,專造貢茶的“北苑龍焙”,以代替顧渚貢茶院。每到採茶季節,“千夫雷動,一時之盛,誠為偉硯”。同時北宋王朝繼唐朝開發江南廣袤土地之後,繼續向嶺南開發。在廣東、廣西開闢了很多新茶園。如廣東的南雄、循州,廣西的靜江府及融、潯、賓、昭等州。東南地區的茶葉產量,在北未嘉祐四年(1059),已達到兩幹多萬斤,成為全國茶業經濟中心,因此北宋 *** 規定專榷東南茶。大祖乾德三年(965),茶利“歲人百餘萬緒”。景德元年(1004),茶歲課“五百六十九萬貫”,茶利直線上升,成為國家財政重要支柱,對籌措軍響起了關鍵性作用。 2. 邊疆少數民族以畜牧為業,以肉,乳為上,而茶“攻肉食之羶膩,滌通宵之昏寐”。到宋代牧民飲茶已很普遍,已是“夷人不可一日無茶以生”,上至貴族,下至庶民,無不飲者。 3. 以茶易馬是諸物資中最佳選擇。宋初以銅錢、絹、茶等易馬。以銅錢買馬,存在三個問題,據史載,綜合平衡計算馬價,平均每匹約30貫錢,以每年買馬二萬五千匹計算,耗資七十五萬貫,非國家財力所能負擔,此其一。北宋初年。銅餞大量流往宋朝統治以外地區。導致錢荒,影響貨幣流通與市場繁榮。此其二。更為重要的是是,“戌人得錢,悉銷鑄為(兵)器”,這就等於為對方輸送武器,增強了他門進攻的能力。從而削弱了本身的抵禦能力,在軍事上造成極大的危害,此其三。所以不能以銅錢買馬。 再看以絹買馬。太宗、真宗時,宋 *** 二税收入的綢絹每年不足二百萬匹。一匹絹值一貫,一匹馬值三十貫,則需三十匹絹買一匹馬,絹賤馬貴。平均每年買馬二萬五千匹,則財政絹的支出幾乎佔全年二税收入的三分之一多,也是宋 *** 財力無法承受的。只有茶貨源充足,牧民又喜愛,故以茶易馬是財政最佳方案,從而推動了茶馬互市貿易的發展。

組織機構

買賣茶機構,在成都府路八個州設定24個買茶場。在陝西設定50個賣茶場。賣茶場按國家規定的價格全部收購茶農的茶葉,茶商必須向茶場買茶,不能和茶農直接交易。官、商、民一律禁止私販,許人告捕、治予重罪。買茶場屬茶馬司直接領導,但“茶場所在,州委都監,縣委令佐兼監”,各級地方長官,均有義不容辭的監督之責。各買茶場並設有專典、庫秤、牙人等辦理買茶和徵税事宜。並制定了各場收購定額和超額獎勵欠額懲罰條例。賣茶場主要任務是把四川運去的茶葉按官價出賣或易馬,同樣屬茶馬司領導,地方長官也有監督之責,同樣制定了銷售定額和獎懲條例。 買馬機構:熙寧八年,在熙河路設定六個買馬場,後又在秦風及四川的黎州、雅州、滬州等地增設。茶馬管理機構的設定與調整,組織的嚴密,獎勵和懲罰諸措施,對保證茶馬貿易的貫徹執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實施辦法

茶馬比價 :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比價是否公平合理,關係到事業的成敗。宋 *** 確定“隨市增減,價例不定”的原則,是符合商品交換和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是深謀熟慮的結果。元豐間,馬源充裕,一百斤茶可換一匹馬。後以茶價格下滑,要二百五十斤茶才能換一匹馬。崇寧年間,“馬價分為九等(良馬三等,綱馬六等).良馬上等者每匹折茶250斤,中等者220斤,下等者200斤。綱馬六等,每匹分別折茶176斤、169斤、164斤、154斤、149 斤、132斤”。南宋時,馬源鋭減,馬價上漲十多倍,要千斤茶才能換一匹馬。可以看出,茶馬比價是按照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和馬質優劣來確定的,可説是既公平又合理。 為了鼓勵吐蕃以馬易茶,宋 *** 還規定易馬的茶價低於專賣的價格,這種削價,既 *** 了戰馬的來源,又“馬來既眾,則售茶亦多”,薄利多銷,同樣獲得厚刊。同時又規定好茶專用易馬,不得商賣,雅州名山茶是川茶中的上等茶,“蕃戎性嗜名山茶,日不可闕”,用名山茶易馬,最受少數民族歡迎。 宋代買馬分 兩種,其一曰良馬,用於 戰爭 ,主要來自今甘肅,青海地區的吐著等少數民族,其二曰“羈縻馬,產於西南諸蠻,短小不及格,今黎、敍等五州所產是也。”買這種馬的意圖有二,一是從羈縻馬中挑選一部份良健的為戰馬,以補充戰馬來源的不足。二是安撫西南少數民族,使他們不致反抗宋 *** 。在當時、經濟中產上了很大的影響。

歷史意義

宋代茶馬貿易已臻完善,各種舉措也很有力。如易馬數額與價格“隨市增減,價例不定”;“馬價分九等”,各等按馬駿駕折茶不一;買馬的茶價低於專賣的價格,“馬來既眾,財售茶亦多”有利多銷;又規定品質好的雅州名山茶專用於博馬,在博馬任務沒有完成之前,禁止商人販運等等。所有這些規定都是符合商品交換原則和商品經濟市場客觀規律的,贏得了少數民族的歡迎和擁護,使茶馬貿易得以持續開展,所以筆者認為茶馬互市貿易是雙方經濟上的互相依賴,物資上的餘缺調劑,是互惠互利的,是符合人民共同利益的。 宋代與吐蕃等少數民族通過茶馬互市貿易促進了經濟的緊榮。首先擴大了茶和馬的市場,推動了畜牧業和茶業的發展;同時帶動了其他商品的交換,高寒草原地區的牛,羊、獸皮、藥材和其他農副上特產大量流入漢族地區,而漢族地區的絹、布、陶瓷、食鹽及其他手工業品和農副土特產也大量進入少數民族地區,不但促進了當地手工等產業的發展,同時頻繁的經濟貿易活動,也促進了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交流,對推動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社會進步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宋代茶馬貿易在上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統一。吐蕃驅馬來買茶,少則幾百人,多則幾千人,既有,也有百姓,與漢族各階層人士進行廣泛的聯繫和接觸,這就有利於促進雙方的溝通,增進理解與友誼。西北地區的吐蕃就是通過茶馬交往而願意接受宋王朝的統治,邊疆地區也比較安寧,並共同抵抗西夏的進攻。西夏與宋對峙,茶無來源,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滿,迫使與宋一度議和,購進茶葉。而宋孝宗時,四川黎州青塘羌族就是因為宋朝一度中斷茶馬貿易而聚眾擾邊,要求恢復互市。所以茶馬貿易對增強民族團結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對宋王朝的鞏固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洞市茶路

路線

自湖南長沙府安化牛田保上中下三區,腳挑馬馱集中於牛田驛今洞市,用竹排木排順麻溪於麻溪口入資水,然後用船順資水,經益陽,經湘陰,一百二十里入洞庭湖;一百三十里,經岳陽府巴陵入長江,經臨湘,湖北武昌府嘉魚,江夏,四百二十五里達漢陽府漢陽縣漢口鎮。計一千一百里許。 洞市-安化-恰克圖萬里茶路地圖 或自湖南長沙府安化牛田上中下三區,腳挑馬馱集中於牛田驛今洞市 ,用竹排木排順麻溪於麻溪口入資水,然後用船順資水,經益陽,經湘陰,一百二十里入洞庭湖;過洞庭四百二十五里集中於長沙靖港入湘江 另有陸路2線經新化至寶慶 經梅城,寧鄉至長沙萬里茶路地圖。 麻溪洞市茶集中到漢口後,再由漢口水運到襄樊及河南唐河、社旗;而後上岸以騾馬馱運北上,經洛陽過黃河,過晉城、長治、太原、大同至張家口,或從玉右的殺虎口入內蒙古的歸化,再用駝隊在荒原沙漠中跋涉1000多公里至中俄邊境口岸恰克圖, 然後由恰克圖銷往歐洲和遠東地區。並走西口經包頭、哈薩克斯坦供應當地的牧民。 然後從輸入的貨物主要是皮毛、哈喇、呢子、毛毯、嗶嘰、鐘錶、金沙、皮毛、五金、玻璃器具等。 由洞市茶農和晉商家族共同開闢。

由來

晉商是明清商幫中重要一支,其中的茶商以明茶馬互市為發端,至清代日漸興盛,成為國內主要茶葉商幫之一。湖南是著名茶葉產區,晉商在湖南安化採茶、製茶,並將加工後的茶葉運銷到西北茶市,實現了一體化的經營方式,促進了國內及國際茶葉貿易的發展。隨着茶葉貿易的興盛,安化當地形成了以茶葉生產、加工及包裝一體化的地區生產格局,極大地促進了湖南及安化當地經濟的發展,晉幫茶商也因此獲利,二者在茶葉貿易中形成了良性的互動機制 山西茶商來安化收購黑茶,首選喬口設莊,時安化黑茶以高馬二溪及六洞茶最好,即田莊鄉的高家溪、馬家溪及思賢溪之火燒洞、竹林溪之條魚洞、大酉溪之漂水洞、檀香洞、黃沙溪之深水洞、竹坪溪之仙缸洞。其次是資江北岸的香爐山、黃茅衝、白巖山、黃標界、任家坪、雲皮溪、湖南坡等處,質量也很有名,產量比較集中,都距喬口較近。同時,喬口地處資江江邊,茶葉輸出極為方便,説明晉商已具商業行銷的戰略眼光。步晉商之後,是陝、甘等省茶商,再後是鄂及省內商販。 茶莊經營黑茶,開始比較簡單。明朝規定茶商先向朝廷納税,領取“引票”,憑引票來安化採購,按規定重量壓成包,再運往西北銷售,所以稱為“引茶”,又稱官茶。按制每引正茶100斤(當時1斤合596.82克,即56.68公斤)可帶損耗10斤,稱為“附茶”或副茶,總計110斤(65.65公斤)。運至陝西茶馬司。清順治年間(1644-1661)附茶增至14斤,雍正七年(1729)更增加到28斤,連同正茶共128斤(合76.39 公斤)。以後茶商借口茶農交售的茶葉水分,灰分過多,任意增加附茶,最後竟每引高達90公斤。左宗棠早年曾在安化小淹陶澍家中作家庭教師多年,對茶區生產、生活及茶市情況洞悉一切。同治末年(1773)出任陝甘總督以後,改以票代引,每票40引,正附茶為3205.5公斤,比雍正年間的引票,茶農少交茶1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茶農利益。 引茶分“陝引”、“甘引”,“陝引”色黑,葉質較嫩;“甘引”色黃,葉質較粗。清順治時,茶商將“甘引”運至陝西涇陽委託當地茶坊加工成茯磚,數量佔引茶的四分之三以上。茯磚運輸、邊民收藏、飲用更加方便。過去那種每包90公斤重的引茶遂成歷史。乾隆時(18世紀)晉、陝茶商在安化採辦“陝引”,就地加工成散茶成品,分“芽尖、白毛尖、天尖、貢尖、鄉尖(即生尖)、捆尖”幾種。芽尖、白毛尖為高檔禮品茶。天尖以下各茶為商品茶,清末以後,只產天、貢、生尖三種。 道光元年(1821)以前,陝商託人下鄉採辦“陝引”,踩捆成包,叫“澧河茶”,後改稱“百兩茶”,踩成小圓柱形。同治年間(1862)晉商的《三和公》茶行在“百兩茶”的基礎上選用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片與篾簍捆壓而成花捲茶,每支淨重1000兩(含37.27公斤),又稱“千兩茶”,以邊江為主要產地,在邊區用駱駝運輸極為方便,與磚茶一樣,愈陳質量愈好,產品問世以後,深受銷區歡迎。 洞市老街座子坳碑刻文字內容可以充分反映這段茶葉貿易的歷史。

古代以中國為始發點,向亞洲中部西部,歐洲等地遠送絲綢等物的交通道路的恣稱。

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沙漠綠洲絲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幹道,全長7000多公里,分東、中、西3段。東段自長安至敦煌,較之中西段相對穩定,但長安以西又分3線:

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

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邽(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臨夏),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

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莊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後來成為主要幹線。

南北中三線會合後,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嶺(今帕米爾高原)或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城)。

自玉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葱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為北道。北道西逾葱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鹹海間)。

北道上有兩條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瑪干沙漠至南道的於 闐;一是從龜茲(今庫車)西行過姑墨(阿克蘇)、温宿(烏什),翻拔達嶺(別壘裏山口),經赤谷城(烏孫首府),西行至怛羅斯。

由於南北兩道穿行在白龍堆、哈拉順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條件惡劣,道路艱難。東漢時在北道之北另開一道,隋唐時成為一條重要通道,稱新北道。原來的漢北道改稱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經伊吾(哈密)、蒲類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薩爾)、輪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葉(托克瑪克)至怛羅斯。

西段。葱嶺(或怛羅斯)至羅馬。絲路西段涉及範圍較廣,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歷史上的國家眾多,民族關係複雜,因而路線常有變化,大體可分為南、中、北3道:

南道由葱嶺西行,越興都庫什山至阿富汗喀布爾後分兩路,一西行至赫拉特,與經蘭氏城而來的中道相會,再西行穿巴格達、大馬士革,抵地中海東岸西頓或貝魯特,由海路轉至羅馬;另一線從白沙瓦南下抵南亞。

中道(漢北道)越葱嶺至蘭氏城西北行,一條與南道會,一條過德黑蘭與南道會。

北新道也分兩支,一經鈸汗(今費爾干納)、康(今撒馬爾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與中道會西行;一經怛羅斯,沿錫爾河西北行,繞過鹹海、裏海北岸,至亞速海東岸的塔那,由水路轉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

海上絲路起於秦漢,興於隋唐,盛於宋元,明初達到頂峯,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有泉州、番禺(今廣州)、明州(今寧波)、揚州、登州(今蓬萊)、劉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絲路起點可能有兩處乃至更多。規模最大的港口是廣州和泉州。

廣州從秦漢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商港。明清實行海禁,廣州又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泉州發端於唐,宋元時成為東方第1大港。

歷代海上絲路,亦可分三大航線: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朝鮮、日本。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東南亞諸國。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

雲南茶馬古道導遊詞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旅遊從業人員,通常需要用到導遊詞來輔助講解,導遊詞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那麼導遊詞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雲南茶馬古道導遊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雲南茶馬古道導遊詞1

  茶馬古道風景區在思茅(普洱)州普洱(寧洱)縣的那柯里村,區內遺存有一條鋪就於崇山峻嶺的石子大道——茶馬古道。由人工磨製的條石和礫石鋪成,石板上深達兩釐米的馬蹄印是古道的最好見證。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此為滇越茶馬古道),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陝甘茶馬古道,由明代陝西商人與古代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而此時所謂的茶馬古道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駱駝。而茶、馬,指的是販茶換馬(這裏的茶和馬均是商品)。之所以用駱駝是因為明朝時要有數百萬斤茶葉要販運(從四川到西北),到清朝時達到了數千噸,馬不能勝任,所以用駱駝。由於明清時對販茶實行管制,販茶分區域,因此陝甘茶馬古道是當時唯一可以在國內跨區販茶的茶馬古道。

  川藏茶馬古道始於唐代,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藴,是古代和內地聯繫必不可少的橋樑和紐帶。

  要進束河古村,村口的青龍橋是必經之路。雖然它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卻依然寬闊平整。清得發藍的青龍河從橋下流過,河邊有茂密的白楊樹和柳樹。白的梨花、紅的海棠花和桃花年年開放,為村裏人提供香甜的果實。這家鄉的美味,是古道藏客和走四方的束河皮匠永遠的記憶。

  沿青龍橋向西走,有一條五花石板路,石頭上暗紅的線條至今可見。老人説,這是束河一幫常年奔波在茶馬古道上的商人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捐資鋪砌的。因他們常和藏人做生意,當地人叫他們“藏客”。束河街是他們的牽掛,也是他們商旅生涯的起點和最終的期盼。

  束河像一個街心大花園,有四條巷道從束河街上向四面延伸出去。向東的一條穿過麗江古城,往南的一條通往古濟行政村,往北的'一條通向白沙行政村,往西北的一條是過去通往迪慶藏區的要道,即“茶馬古道”。

  沿着源自九鼎龍潭和坡底小潭的小河,藏客走上兩條艱險的商旅古道:一條從鬆雲村通往西南方向的古關隘黃山哨,從拉市到石鼓、巨甸、魯甸,翻越慄地坪,過維西保和鎮,到瀾滄江邊後,沿江北上,過燕子巖棧道,到德欽後再從溜筒江過溜索進藏;第二條路,從九鼎龍潭和坡底小潭邊經過,蜿蜒伸向西部的玉龍雪山。經過文海村直達麗江龍蟠,渡金沙江,翻越十二欄杆,到中甸縣城,然後過上橋頭,從奔子欄用獨木舟渡江,翻越白茫雪山抵德欽城,然後再從溜筒江過溜索,翻梅里雪山進藏。兩條古道行程各六千里,走一趟需要三個多月。

  棧道、溜索、雪山,古道上的每處險路都可能是藏客的歸宿。在他們勇敢而壯美的一生中,往往需要浪漫的牽掛,一些藏客在家娶一個“披星戴月”勤勞孝順的姑娘,在藏區娶一個温柔賢良的“卓瑪”。遠隔千山萬水,許多納西姑娘和卓瑪一輩子沒見過面,確都會在心裏寬容甚至感激對方,在那個“把頭別在腰帶上”的男人身上,傾注悠長的思念。這樣的傳統如今已不存在,但因藏客而成為親戚的納西人和藏人卻常常在束河相聚。因此在束河喝到純正的酥油茶並不是一件難事。

  藏客走過的茶馬古道有跡可尋,而源自束河的另一條古道卻從來沒有蹤影,這條無形的道上走着另一羣人,他們“只要一把錐子,一紮紗線就能走遍天下”,他們是束河皮匠。

雲南茶馬古道導遊詞2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域,以馬幫為首要交通器材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換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很黑白凡的區域稱呼,是一條天下上天然風物最壯觀,文化最為隱祕的旅遊絕品線路,它儲藏着開拓不盡的文化遺產。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方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昌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毗連川滇藏,延長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滇藏茶馬古道約莫形成茶馬古道汗青照片。

  茶馬古道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顛末本日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域、香格里拉進入,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域一條重要的商業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上風的貨品產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着久長的汗青。

雲南茶馬古道導遊詞3

  束河,一個間隔麗江古城僅僅有七公里的古城。她是曾經的茶馬古道重鎮,汗青乃至比麗江還要長遠。風光勝景束河古鎮依山傍水,民居房舍犬牙交織,面對故鄉阡陌;北瞰玉龍,東南瞻象山、文筆,四時風物幻化,尤其村頭兩處根源,箇中一潭水,稱為"九鼎龍潭",又稱"龍泉"。潭周綠柳垂地,翠柏指天,泉水清亮,游魚可數。從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於村中道旁,遠近汩汩有聲,潤澤陌頭巷尾,清洌甘爽,湧流一直,使黎民沾恩無限。

  汗青上以"束河八景"而聞名,它們是"煙柳平橋、夜市螢火、斷碑敲音、西山紅葉、魚水親人、龍門望月、雪山反照、石蓮夜讀"。九鼎龍潭邊有清代構築"三聖宮",綠樹掩映、花木扶疏、飛檐翹角,登臨其上,令民氣曠神怡。青龍橋畔,河水譁鬧,煙柳拂波,更有古樸民居,粉牆青瓦,坎坷錯落,依山而築,臨水而居,一派"小橋流水"情調。最佳旅遊時刻束河茶馬古道地處雲南麗江,麗江的大部門地域冬暖夏涼。年均勻氣温在12.6℃~19.8℃,最熱月的均勻氣温為18.1℃~25.7℃,最冷月均勻氣温為4℃~11.7℃,四序皆宜旅遊。

  汗青文化束河茶馬古道汗青:公元680年,吐蕃南征,在麗江設立"神川都督府",茶馬古道由此起始:唐明皇禁茶入藏,促成滇茶進藏;宋王朝的軍事必要,刺激"茶馬互市的繁榮";於是,從元、明以來到近代,茶馬古道成為滇、藏、川之間經濟文化交換的紐帶。茶馬古道起於滇南,顛末大理、麗江、迪慶、拉薩,止於印度,貫串中國西部人文風情和天然風物最具魅力的"三江並流"和"香格里拉"區域,分外引人存眷。

雲南茶馬古道導遊詞4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二戰後期最為昌盛,分川藏和滇藏兩線。

  滇藏茶馬古道南起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和思茅(今普洱市),經大理、麗江、香格里拉進入地區,並轉口至印度、尼泊爾和不丹境內;川藏茶馬古道東起雅安,經打箭爐(康定),最後到達拉薩。茶馬古道是中國古代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藴,更是地區與內地聯繫的重要橋樑和紐帶。

  茶馬古道不僅是貿易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在茶馬古道上,多元文化開始融合,教徒與商隊結伴而行,為沿途地區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和信仰,增進了沿途各民族之間的友誼。

雲南茶馬古道導遊詞5

各位:

  束河,一個距離麗江古城僅僅有七公里的古城。她是曾經的茶馬古道重鎮,歷史甚至比麗江還要久遠。風景名勝束河古鎮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錯落有致,面臨田園阡陌;北瞰玉龍,東 南瞻象山、文筆,四時風光變幻,尤其村頭兩處泉源,其中一潭水,稱為"九鼎龍潭",又稱"龍泉"。潭周綠柳垂地,翠柏指天,,泉水清澈,游魚可數。從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於村中道旁,遠近汩汩有聲,滋潤街頭巷尾,清洌甘爽,湧流不絕,使百姓受惠無窮。

  歷史上以"束河八景"而著名,它們是"煙柳平橋、夜市螢火、斷碑敲音、西山紅葉、魚水親人、龍門望月、雪山倒映、石蓮夜讀"。九鼎龍潭邊有清代建築"三聖宮",綠樹掩映、花木扶疏、飛檐翹角,登臨其上,令人心曠神怡。青龍橋畔,河水喧譁,煙柳拂波,更有古樸民居,粉牆青瓦,高低錯落,依山而築,臨水而居,一派"小橋流水"情調。最佳旅遊時間束河茶馬古道地處雲南麗江,麗江的大部分地區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温在12.6℃~19.8℃,最熱月的平均氣温為18.1℃~25.7℃,最冷月平均氣温為4℃~11.7℃,四季皆宜旅遊。

  歷史文化束河茶馬古道歷史:公元680年,吐蕃南征,在麗江設立"神川都督府",茶馬古道由此起始:唐明皇禁茶入藏,促成滇茶進藏;宋王朝的軍事需要,刺激"茶馬互市的繁榮";於是,從元、明以來到近代,茶馬古道成為滇、藏、川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茶馬古道起於滇南,經過大理、麗江、迪慶、拉薩,止於印度,貫穿中國西部人文風情和自然風光最具魅力的"三江並流"和"香格里拉"地域,格外引人關注。

雲南茶馬古道導遊詞6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二戰後期最為昌盛,分川藏和滇藏兩線。

  滇藏茶馬古道南起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和思茅(今普洱市),經大理、麗江、香格里拉進入地區,並轉口至印度、尼泊爾和不丹境內;川藏茶馬古道東起雅安,經打箭爐(康定),最後到達拉薩。茶馬古道是中國古代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藴,更是地區與內地聯繫的重要橋樑和紐帶。

  茶馬古道不僅是貿易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在茶馬古道上,多元文化開始融合,教徒與商隊結伴而行,為沿途地區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和信仰,增進了沿途各民族之間的友誼。

雲南茶馬古道導遊詞7

  茶馬古道風景區位於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境內,距離益陽市區120公里,景區座落在享有湖南省八大旅遊名鎮之一的江南鎮,屬於柘溪國家森林公園腹地與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交匯處。既是大梅山文化的發祥地,古稱“梅山蠻地”;又以完整的茶馬古道、歷史古蹟遺存著稱於世。

  這裏保留着原生態的高山民居和峽谷風光,遠離塵世、秀美獨特,故被稱為“高山之城,茶馬遺風”。

  綿延不絕的羣山古道、神祕原始的馬幫部落、歲月滄桑的洞市老街、如龍似虹的風雨廊橋、質樸純淨的山林水澗,妙境天成,驚險刺激的峽谷探險、鬼斧神工……集“雄、奇、險、秀、幽”等特點於一身,有山皆奇、有水皆秀、林秀水美、山高谷深,讓遊客心馳神往。

  關山峽谷,原名峒空峽谷。峽谷內古木參天、山高谷深,是茶馬古道必進隘口,高城古寨之門關,故名“關山”,自古以來被視為當地的守護神山,為世人尊崇和保護。峽谷全程3公里。淡木防護欄和灰色石板小道,蜿蜒伸向幽谷,涓涓細流,清澈見底。谷內層巖疊翠,飛瀑流泉;地勢險要,巨石林立;危崖高聳,怪石嶙峋;錯落有序,氣勢磅礴。沿途跌宕起伏,有竹排浮橋、棧道飛渡、金壁江山、犀牛腳化石、飛龍瀑布、三才瀑布、穿洞、天梯、天門、關山密境等景觀。

雲南茶馬古道導遊詞8

  從麗江古城以西10千米的玉龍縣拉市鄉到金沙江河谷地帶,在歷史上是從麗江古城前往藏區的滇藏線茶馬古道必經之地,也是連接麗江古城和三江並流這兩個世界遺產的交通要道。海市田園民俗生態旅遊公司立足這一區域的資源優勢,紮根農村廣闊天地,致力於保護和建設良好生態,公司下轄生態旅遊部、茶馬中心、觀鶴山莊、吉冷當生態農莊等。提供拉市海一茶馬古道生態旅遊的食、住、行、遊、購、娛一條龍服務。現將公司的旅遊線簡介於下。

  旅遊線路:麗江古城一茶馬中心一拉市海一觀鶴山莊一指雲寺一吉冷當生態農莊一蒙古哨一鋪石古道一大勝莊

  茶馬中心位於麗江騾馬交流會場旁邊,目前主要展示茶馬古道飲食文化。在這裏,可以品嚐納西風味的高、中、低檔“茶里拉的生活原型就在麗江。從清朝中期直至20世紀30年代,從拉市海往西到金沙江河谷屬香格里。在這裏,波狀起伏的高原上是一片片青翠的松林和廣闊的牧場,其間散居着幾個由茶馬古道而形成的納西小山村,他們亦農亦牧,生活安寧祥和,還基本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蒙古哨是古代為官府和馬幫傳遞信息的一個重要哨卡,視野開闊,可以盡情地領略希爾頓所想象的壯美的香格里拉山谷。從麗江古城前往藏區的兩條茶馬古道從這裏經過,留下了眾多的茶馬古道文化遺存。在原香格里境內,至今還奇蹟般的保存着一條鋪有石塊的近五千米長的茶馬古道。走上這條鋪石古道,司的導遊將帶您走進已經逝去的古道歲月。

  大勝莊位於金沙江河谷,是當年茶馬古道上的要津之一,可西望從萬里長江第一灣滾滾東來的江水,北眺白雪晶瑩的玉龍哈巴;這裏有如綠色長龍的柳林,是長江上游重要的防護林帶;每當陽春三月,這裏江水碧、柳林翠、麥苗青、菜花黃,一派江南春色,遠處卻是白雪皚皚的玉龍哈巴,形成一幅陽春白雪的絕美畫卷;山谷中有神奇的“三股水”,在不到300平方米的範圍內,有多股泉水奔湧而出,流量達1。85立方米/秒,它們有的清有的渾,成為又一不解之謎。

雲南茶馬古道導遊詞9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祕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藴藏着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 茶馬古道歷史照片。

  茶馬古道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香格里拉進入,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歷史。

茶馬古鎮旅遊指南雲南茶馬古鎮旅遊指南

1.雲南茶馬古鎮旅遊攻略

茶馬古鎮隸屬墨江縣。雲南省墨江縣碧溪區碧朔古城(又名碧溪古鎮),在原思茅地區(今普爾市),已有千年歷史,是雲南茶馬古道上必經的茶馬驛站和古鎮。我不不知道是誰看中了這塊風景如畫的風水寶地,給後人留下了這麼美麗的故鄉。

碧朔古城盆地佔地1萬畝。位於古城盆地北部,依山而建。北山森林茂密,城後三裏山上有一片茶林。山谷裏的溪流經常流動,在東邊匯成一條小河。城東的斜坡逐漸進入森林。河水在城西流淌,小魚在徜徉,梯田入林。

在城南,有兩兄弟森林茂密的小山。左邊是寺廟,泥菩薩殿,幾間廂房,右邊是觀音寺,一尊觀音菩薩。敦哥前兩裏是盆地的天然出水口。兩座小山覆蓋着茂密的叢林,夾住了一條路。沿着兩條小河自東向西形成的大河,蜿蜒十餘里,進入墨江縣城。古城之美如陶淵明從南入口可以看到碧朔古城。它看起來像一個廣場,鑲嵌在青山綠水中,銀灰色的瓦房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房子很平。有些人稱之為小莫斯科。

古城四周有城牆,周長約4000米。柵欄下面有一條溝,常年流淌,看起來像護城河。圍牆的東、西、北三面都沒有進城的門。兩層小樓,左耳室有人看守,右耳室配有梯子可以上樓。樓上城裏有門窗,城外有漏洞。南面無大門,建義倉,儲糧防災。東西門外有一座石板橋,橋下常年流水。大門外200米處有一口水井,深三米,井旁有三根小石柱和馬樁。城北有兩口井,東和西。東井深兩米,西井深三米。

盆地古城周林,林木繁茂,植被極佳,盆地水量充沛,城內地下水豐富。除了城外供居民飲用的水井,城裏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水井。

古城最高的建築叫八角樓,高約10米。外面有木製八角形建築,裏面沒有梯子。都是用短木頭斜着,沒有窗户,也沒有平整的被褥。孩子們玩耍追逐捉迷藏,依靠屋頂的光線在木頭上爬上爬下。整個城市多為二層瓦房,少數有三層夾層。城裏的瓦房幾乎都是連在一起的,小孩子們在玩耍打鬧的時候有時會跑到房頂上去追。

在城西三英里的山上有一片草地,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是有錢人家的年輕人練武練箭的地方。它叫箭場山。古城富家子弟,可能有賽馬之風。馬道出西歸東。其路線是:騎馬出西門,經西水井小腳,兩旁稻田專修馬道,過觀音閣、大廟,回東門,在東水井旁的小石柱上拴馬。道路兩旁種着紫色的花樹。小時候,東西城門外的路旁有零星的紫薇樹,稻田上也有零星的幾棵。

碧朔古城有幾百户人家,包括地主、小土地出租人、地主,60多户。他們剝削哈尼人致富。這個城市的所有居民都是漢族。黃姓、張姓居多,還有餘、馮、李、何、陳、車等幾個家族。在城外35英里的地方,東、西、南、北,數千個村莊

據記載,明朝時,大量囚犯被流放到雲南,難民也隨之而來。碧朔金礦吸引了江西、湖北等地的富商、地主前來淘金,修建古城。因此,古代城市不是由囚犯或武裝人員建造的。古代的畢碩人可以不要做罪犯和囚犯。從城堡式建築、箭山、賽馬道等。更可信的是,江西、湖北等地的一些富裕地主帶着他們的馬和僕人在這裏為淘金而建。

可以推斷,古城盆地原本是哈尼族的故鄉,入侵者通過武力奪取了哈尼族的牧地,將哈尼族驅趕到盆地外圍,逐漸成為城中富裕漢人的佃户。為了防止哈尼族反抗,他們建造城堡,練習武術和射箭,賽馬。目的只有一個:鞏固自己的統治。碧朔古城的故事,可能就是一部碧朔哈尼族的血淚史。

2.雲南茶馬古城

平樂是當時比較繁華的城鎮,水路和陸路都比較發達。絲綢之路從成都往南過平樂後,路就不好走了。

為了爬山,許多商人會選擇在平樂休息,這也促進了平樂的發展許多交易都發生在平樂。平成為絲綢之路上從成都出發的最大貿易點。所以有天府來到南方第一州鎮之説,足見平樂當時的繁榮及其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3.雲南的茶馬古道路線的著名景點

茶馬古道路線:滇藏線、川藏線。1.滇藏線:它始於雲南普爾茶(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經下關(大理)、麗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迪慶、德欽,到芒康、昌都、波密、拉薩,再經藏南澤當、後期江孜、亞東,然後出境。2.川藏線:起點是雅四川安,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薩,再經日喀則出尼泊爾、緬甸、印度。3.茶馬古道簡介: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我國西南、西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貿易通道,是我國西南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神祕的獨特旅遊線路。它包含着取之不盡的文化遺產。茶馬古道起源於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貿易,盛於唐宋,盛於明清,盛於二戰中後期。茶馬古道分為川藏路和滇藏路,滇藏路連接川藏路,一直延伸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這是雲南和越南之間的茶馬古道),直到西亞和西非的紅海沿岸。

4.雲南茶馬古道古鎮

;茶馬古道文化系列是一本關於茶、古道、商隊和人的故事指南的生活條件。它只是簡單地試圖用描述來吸引人們,讓每個人都能看到並欣賞我們的茶馬古道。

該系列全面介紹了香格里拉、怒江大峽谷、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西雙版納、產茶區思茅等中國西南地區,但我們仍然緊扣“世界文化遺產”這個詞。茶馬古道。對於茶馬古道來説,旅行者、商人、探險者、僧侶都只是路過。在人類歷史上最長的艱難道路上,促進古道繁榮的茶馬互市已經消失,但我們仍然可以想象那動人的畫面和熱氣騰騰的生活。的精神茶馬古道人類不怕困難,這將給中國西南地區帶來光明的前景。過去的輝煌已沉入西方的地平線,未來的壯麗將在東方的天空升起。

在岡倉天心《説茶》,他通過別人的口説出了茶道的真正精髓。茶道就是這樣一種藝術,隱藏着你能發現的美,一種隱含着你不敢表達的東西的藝術。坦然而充分地自嘲是一種高尚的祕密,本身就是這樣一種幽默的——哲學式的微笑。這是一種精神的表達

:

5.貴州茶馬古鎮介紹

1.盧氏古鎮是滇西茶馬古道上的第一鎮,是中國最神祕的三大古鎮之一。

2.鎮遠古鎮,位於貴州省東部,毗鄰湖南,素有滇楚之鑰、黔東門户之稱。

鎮遠古鎮四面環山。河水呈S形蜿蜒流過市區,北岸是老府城,南岸是老衞城。從遠處看,它像一個太極圖。

3.烏鎮,位於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坐落在金三角江浙滬之濱,杭嘉湖平原腹地,距杭州、蘇州60公里,距上海106公里。屬於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縱橫交錯,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

6.雲南茶馬古鎮在哪裏

碧桂園茶馬古鎮的房子還可以。你可以自己實地考察一下,看看他們是否符合你的標準。

7.去茶馬古鎮

茶馬古道萌芽於西漢,興起於唐宋。它曾是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國際貿易通道。如今,這條千年古道的大部分路段已經被現代化的道路所取代,而許多散落在山野鄉間的步道仍在使用,連接着沿途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壯美的自然風光,形成了一系列旅行者嚮往的重量級旅遊線路。

茶馬古道核心區是典型的南亞板塊和東亞板塊擠壓形成的地球褶皺區。地形非常複雜。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造就了世界上最獨特的高山峽谷地貌,峯巒聳立、山路崎嶇、河流湍急、雪崩泥石流,是世界上公認的最複雜、最獨特的高山峽谷區。

茶道的後夫主要聚集在四川進入藏區之前的路段。不像雲南和,那裏有很多善於在山區和高原行走的騾子和馬,四川依靠人力運送所有的物資。漢源、天泉、滎經等地的許多農民,閒暇時會充當挑夫,當地人叫他們貝子或者貝兒哥。搬運工把茶包一個個放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好,扛在肩上。每個茶葉袋重約16磅,一個身體強壯的搬運工一次可以搬運20袋茶葉。茶包比人站得高多了。為了保持平衡,丈夫們手裏拿着一根丁字枴杖。在茶馬古道四川段,沿途總能看到小石窩,比藏區段那些騾馬踩出來的蹄印小很多。這些小石窩常年被老公們用藤條捅出來。

古茶道上的最後一代背夫現在已經八十多歲了。雅的上裏古鎮可以看到北府的塑像;安,阿壩州松潘古鎮,普茶馬古道公園爾等地紀念這一古道上的經典形象。最喜歡上裏古鎮的那組扛夫雕像。它位於古鎮老街的中間。一小隊揹着丈夫的人正在向前搬運他們的貨物,遊客們在旁邊穿梭。那一刻,人就像與歷史同行。

8.雲南茶馬古城簡介

茶馬古道是指西南地區一條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貿易通道,是西南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世界上最壯觀、文化最神祕的旅遊線路。它包含着取之不盡的文化遺產。茶馬古道起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貿易,盛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繁榮。古茶路分為川藏路和滇藏路,連接川藏路,一直延伸到不丹、尼泊爾、印度,直到西亞、西非的紅海沿岸。的茶馬古道始於唐朝,從雅安,亞洲的茶葉產地,東經箭爐(今康定),西至拉薩,最後到不丹、尼泊爾、印度。全長近4000公里,歷史超過1300年。有着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藴,是古代與內地不可或缺的橋樑和紐帶。雲南的茶馬古道形成了公元6世紀後期茶馬古道的歷史照片。這件事是從思茅和溥呃,雲南的主要產茶區,今天又經過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市和香格里拉到,直接到達拉薩。其中一些從再出口到印度和尼泊爾,這是古代中國與南亞之間的重要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特的貨物原產地和中轉集散地,歷史悠久。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中,在雲南、四川和的叢林中三角形,有一條神祕的古道,那就是茶馬古道,世界上載播文明文化最高的古道之一。其中,麗江古城拉市海、大理州劍川縣沙溪古鎮、祥雲縣雲南驛、普洱市是保存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茶馬古道起源於茶馬貿易在唐宋時期。因為康藏是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高山地區,巴贊、牛奶、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要吃高熱量的脂肪,但是沒有蔬菜,又熱又幹。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不僅能分解脂肪,還能防止燥熱。所以藏族人在漫長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內地公務員和軍事戰役需要大量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交界地區出產良馬。因此,茶和馬之間的互補性貿易,即茶馬互市,應運而生。就這樣,藏區和川滇交界地區生產的騾馬、皮毛、藥材和茶、布、鹽、器皿,以及川滇和內地生產的茶、布、鹽、器皿,在橫斷山脈的崇山峻嶺和山谷中由南向北流動,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益繁榮,形成了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一個有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是指唐宋至時期漢藏之間茶馬互市形成的一條交通大動脈。具體來説,茶馬古道主要分為兩路,即滇藏路和川藏路。滇藏公路起於雲南西部洱海的產茶區,途經麗江、中甸(今s香格裏拉縣)、德欽、芒康、察雅到昌都,再從昌都到衞藏地區。川藏公路始於雅安的產茶區。安,四川人,初入康定。從康定開始,川藏公路分為兩條支線:北線從康定向北,經過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到達昌都(川藏公路北線),再從昌都到衞藏地區;南線從康定向南,經過雅江、理塘、八灘

事實上,除了上述幹線,茶馬古道還包括幾條支線,如從雅安到松潘乃至甘南;川藏路北支經原鄧柯縣(今四川德格縣)至青海玉樹、西寧乃至周濤(臨潭)的支線;從昌都向北經魯烏旗、丁青至藏北的支線,等等。正因為如此,一些學者認為歷史唐蕃古道(現在的青藏線)也要納入茶馬古道。也有學者認為,雖然甘肅和青藏地區也是茶馬古道向藏區運送茶葉的重要目的地,茶馬古道也確實與唐蕃古道相交,但唐蕃古道是另一個具體概念,其內涵與茶馬古道不同。而且甘肅和青藏地區在歷史上並不在茶馬古道的主要幹線上,只是茶葉運輸和儲存的目的地之一。兩個概念的共存茶馬古道和唐蕃道足以説明它們在歷史上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歷史上不僅有一條茶馬古道,還有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是以川藏路、滇藏路、青藏路(幹青路)為主線,眾多支線、附線為輔的道路系統。它橫跨四川、雲南、青海、,延伸到南亞、西亞、中亞、東南亞,遠至歐洲。三條路中,川藏路開通最早,車流量最大,歷史作用巨大。本文只討論川藏茶馬古道,其他道路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茶道古道中的滇藏路線是西雙版納-普爾-大理-麗江-香格里拉-德欽-察隅-邦達-林芝-拉薩。到達拉薩的茶葉也經由喜馬拉雅山口運往印度加爾各答,大量銷往歐洲和亞洲,使其逐漸成為國際門户。這個國際門户在抗日戰爭中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揮了重要作用。據史料記載,中國茶最早傳播到海外,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中國商人通過與蒙古邊境的易貨貿易向土耳其出口茶葉。隋唐時期,隨着邊貿市場的發展和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s茶通過回鶻和西域運往西亞、北亞、阿拉伯等國,再到西伯利亞,最後到達俄羅斯和歐洲各國。所謂茶馬古道,其實是地道的馬幫路。茶馬古道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從雅安,四川,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航線總長度3100多公里;另一條路線從雲南的原產地普爾茶(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經大理、麗江、中甸、德欽,到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龍、工布江達、拉薩,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航線全長3800多公里。沿着兩條主線,有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把雲南、和四川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大三角地區,形成了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遠的茶馬文明古道。古道上有成千上萬辛勤勞作的商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風餐露宿的艱難旅途中,千百年來山川峽谷的寧靜被清脆的鐘聲和奔騰的馬蹄聲打破,從而開闢了一條對外貿易的道路。在雪域高原謀生的特殊經歷造就了他們忠貞不渝的性格。鍛鍊了他們辨別是非的勇氣和能力。他們不僅是貿易經商的商人,也是開闢茶馬古道的探索者。他們以自己的剛毅、勇氣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向茶馬古道傾注了一條生存、探索、生命之路。舊時,昌都與其他地方的人和動物交流的小道是由人和動物長期行走而自然形成的。公元7世紀,吐蕃阿羅斯

明朝繼續加強驛道建設。清代,美國郵局更名為唐唐驛站的管理更加嚴格細緻。清末民初,茶商大量增加。抗戰中後期,茶馬古道成為西南大後方主要的國際商業通道。1950年以前,昌都成為東部的商業中心。茶馬古道的歷史路線主要有三條:青藏線(唐代古道)、滇藏線、川藏線。滇藏線茶馬古道出現於唐代,大致與現在的滇藏公路相似,即從雲南大理出發,向北至劍川,再向北至麗江,過鐵橋城,繼續沿長江向北,至尉犁城,至燕京,再沿瀾滄江向北至馬爾康(今芒康)。龔去有兩條路:一條是經巴圖邦達、察雅去昌都;一路從八宿到波密,經過林芝到拉薩。歷史上,滇藏線茶馬古道沿線有三條路:一條是從內江鶴立鎮巡堤塔城出發,經奔子欄、阿德酋長、天竺村、毛法公等地進藏;一條白劍川從未夕出發,汛期,經過阿德萊德,然後與之前的進藏之路匯合;一條從中甸出發,經過尼塞洛、仙道、本玉蘭、努連多、阿布拉卡等地到達。它的主航道靠近現在的滇藏線。以高出印度茶十倍的價格購買四川茶,卻拒絕吃印度茶。面對印刷茶在銷售帶來的經濟危機,地方強烈主張禁止印刷茶進入。十三世喇嘛親自上告清廷,要求清配合行動,停止印度茶葉的銷售和儲存。清代四川巡撫劉甚至主張禁止印製和儲存茶葉,以免後患無窮。0755年至79000年受清廷之命與英國談判的張,考慮到川藏茶葉、漢藏經濟、收税、茶農和茶商的利益,也強烈反對英國在侵銷印度茶,以保護川藏茶葉銷售。後來,為了反對英國入侵,保衞邊疆,四川巡撫趙爾豐在雅安支持藏族人民抵制印茶。公司改良茶葉品種,整頓川茶,在箭爐設立分公司,打破邊茶不出爐的。此外,在理塘、巴塘、昌都設立茶葉銷售分號,減少中間環節,快速將川茶運往。川茶成為漢藏民族共同反對英帝國主義入侵和傾銷印茶的戰鬥武器。時期,由於內戰,印度茶葉大量銷往藏區,當地上層在英帝國主義的策動下進攻四川邊境地區,川藏發生軍事衝突。雙方的密切關係減弱了,渭川茶依然在川藏之間順暢運行。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川茶成為一種國防商品溝通了內地與的重要經濟聯繫,增進了地方與的關係和漢藏民族的團結。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或者地球的世界屋脊。所以説茶馬古道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文明之路是沒有問題的。由於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幾乎橫穿整個青藏高原,其交通難度在世界所有文明古國中首屈一指。都説茶馬古道是世界上最難走的文明之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茶馬古道穿越的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是最複雜、最獨特的一座山

據統計,從川藏茶道到拉薩全長約4700裏,有驛站56處,渡口51處,索橋15座,鐵路橋10座,山口78處,千尺以上山口11處,千尺以上山口27處。全程需要三四個月才能到達。清朝人生動地描述了茶馬古道的險峻和崎嶇。焦戚穎s《藏印通商章程》註釋:在冰上滑雪,萬仞崇拜小山,喜歡銀子。往下看,頭腦發昏,心悸毛骨悚然,想死.它的確,我從來沒有活過,也沒有吃過苦。張s《康藏史地大綱》筆記,從射箭到拉薩,五月讀,旅途的艱辛是我一生中前所未有的。杜長鼎等人s《藏程紀略》滇藏茶道説,十二腐朽路是中甸的主幹道,路停久了。即使兩個騎手相遇,也會先避開山樑,過了才走。高高在上,俯瞰羣山,還有深深的壕溝.它這是一生的風險。茶道的難度可見一斑。二是茶馬古道沿線,天寒地凍,氧氣稀薄,氣候變幻莫測。的現象瘴氣和製造死亡沿途清人記錄的其實是嚴重缺氧引起的高山反應,古人誤認為瘴氣因為他們沒有我不知道那是什麼。茶馬古道沿線的氣候被稱為一天四季。可在一天內同時經歷大雪、冰雹、烈日、大風,氣温變化大。一年之中,氣候變化更加劇烈。正如民間諺語所説,它“才二三點,大雪封山;五六個,濕透了哭;789,輕鬆一點;十冬,學狗爬。其路途之艱難可想而知。千百年來,人們就是這樣馱着牲畜,歷盡艱辛,將茶葉運往藏區各地。藏區有句話叫茶越爬過的山越珍貴,形象地體現了藏區茶葉的來之不易。755-79000年:從麗江的釣魚門到的多安,喝茶的地方有五千多英里。如此漫長而艱辛的高原之路,使得茶馬古道成為世界上最難走的路。要進入束河古村,村口的青龍橋是必經之路。雖然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但是依然寬闊平坦。碧藍清澈的青龍河從橋下流過,沿河有茂密的楊柳。白梨、紅海棠、桃花年年開,為鄉親們提供了香甜的果實。這個家鄉的美味,是古代藏族遊客和四面八方行走的束河皮匠的永恆記憶。沿着青龍橋往西走,有一條五花的石板路,石頭上的暗紅紋路依然可見。老人説,這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羣常年走在茶馬古道上的束河商人捐款鋪成的。因為他們經常和藏人做生意,當地人叫他們藏族客人。束河街是他們的牽掛,也是他們商旅生涯的起點和終極期待。束河就像街的一個大花園,四條小巷從束河街向四面八方延伸。一條向東穿過麗江古城,一條向南通往吉谷行政村,一條向北通往白沙行政村,一條向西北是過去迪慶藏區的主要道路,即茶馬古道。沿着九鼎龍潭和坡底譚笑的小河,藏族遊客走了兩條險象環生的古商道:從鬆雲村向西南的一個古隘口黃山崗哨,從拉什到石鼓、巨甸、魯甸,穿過栗子樓,穿過未夕保和鎮,到達瀾滄江,沿瀾滄江北上,越過雁子巖棧道,再經劉同和六索,到德欽入藏。第二條路,經過九鼎龍潭和坡底的譚笑,蜿蜒到西邊的玉龍雪山。過文海村到麗江龍蟠,過金沙江,爬十二欄杆到中甸縣城,然後過橋,從奔子欄坐獨木舟過河,過

在遠離千山的地方,很多納西族姑娘和卓瑪一生都沒有見過面,所以她們在心裏都是互相包容甚至感激的,把長長的思念都獻給了把他的頭放在腰帶上。這個傳統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因為藏族客人而成為親戚的納西族人和藏族人卻經常在束河聚會。所以在束河喝純酥油茶並不難。藏族遊客走過的茶馬古道有跡可尋,而另一條從束河出發的古道卻從未見過。在這條看不見的路上,還有另一羣人只用一把錐子和一束紗線就可以環遊世界。他們是束河鞋匠。1646年,開始在康定謀生。現在,有400多名穆斯林住在康定縣。清真寺旁邊,當地已經建起了一所回族小學。72歲的回族大媽陳風雲正在清真寺裏為即將到來的開齋節做準備。她有很多藏族朋友,有的信仰藏傳佛教,有的信仰天主教。我們關係很好,都是很好的朋友。陳阿姨説。據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宗教局副張建全介紹,他在康定從事宗教工作15年,很少遇到各種宗教之間的衝突。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康定,歷史上曾是繁華的商貿中心。70年來,藏商從帶着麝香、蟲草、黃金、馬匹來到康定,與內地商人帶來的茶葉、絲綢進行交易。正是這種族際貿易的繁榮,造就了康定各民族的大融合。離清真寺不到100米就是康定的天主教堂。1860年,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丁奉羅馬教廷之命赴傳教。他在回康定途中受阻,在康定北郊設立教堂傳教,從而開啟了天主教在康定傳教的歷史。現在,全縣300多名天主教信徒中,藏族信徒佔200人。天主教堂的牧師李倫説:雖然藏傳佛教在全縣三萬多人中佔絕大多數,但當地積極保護信徒較少的宗教,這裏有良好的宗教信仰環境。距離康定天主教堂約150米,是安覺寺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已有380多年曆史。安覺寺鐵棒喇嘛王佳告訴記者,在康定,無論你信仰藏傳佛教、教還是天主教,大家都應該平等團結。如果其他宗教的信徒來我們寺廟,我們也會熱情的介紹給他。我們永遠不會強迫任何人信仰我們自己的宗教。在安覺寺,一位65歲的藏族大媽謝乃正在轉經筒前轉圈,一遍又一遍地繞着轉經筒轉圈,默默唸經。我們的宗教信仰是個人觀點,都是為了行善。不同的宗教只是看法不同,但都是做好事。綱井説。055-79000是中國第一家研究和展示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的博物館,也是麗江第一家研究、宣傳和推廣普爾茶文化。古茶道博物館由八部分組成:《爐藏道里最新考》,《藏行紀程》,《明史食貨志》,《茶馬古道博物館》,《序廳》,《史事1廳》,《史事2廳》。博物館的建築最初是400多年前穆氏土司蜀河院的一部分。其中,大覺宮壁畫是江南著名畫家馬孝賢的作品。一直保存到現在,筆法精煉嫻熟,保留了唐代的畫風。1998年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駱駝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長篇小説之一。

作品以舊中國北平為背景,描寫了人力車伕祥子由人墮落為“獸”的悲慘遭遇,表達了作者對掙扎在社會最低層勞動者苦難命運的關懷和同情,歌頌了祥子勤勞、樸實、善良、向上的優良品質,深刻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劇命運的原因。

作品圍繞着祥子買車所經歷的三起三落為情節發展的中心線索,將筆觸伸向廣闊的城市貧民生活領域,通過祥子與兵匪、與偵探、與車廠主、與虎妞、與同行等各個方面關係,描繪了一幅動盪不安、恐怖黑暗的社會生活圖景,從社會、心理、文化等層面展示了祥子從充滿希望,到掙扎苦鬥,直至精神崩潰,走向墮落的悲劇一生。祥子原是一個年輕健壯的農民,忠厚善良,勤勞樸實,沉默寡言,堅忍要強,但經過三起三落挫折打擊,他的理想終於破滅,性格扭曲,墮落成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祥子的悲劇反映了城市畸形文明病及愚昧文化給人性帶來肉體、精神上雙重傷害,凝聚了作者對城市文明病與人性關係的藝術思考和批判性的審視。

作品以嚴肅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樸實明朗的語言,代替了過去失之油滑的詼諧。作品採用大量的敍事、抒情夾議論的心理描寫,替祥子訴説着血淚凝成的痛苦心聲,既刻劃了人物性格,又表達了作者摯熱的感情,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濃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從語言、環境到風俗人情,顯示了作者日漸成熟而富有魅力的藝術風格。

這是一個可悲的故事,講述了北平老城裏活生生的一幕。祥子來自農村,在他拉上租來的洋車以後,立志要買一輛車自己拉,做一個的勞動者。他年輕力壯,正當生命的黃金時代;又勤苦耐勞,不惜用全部力量去達到這一目的。在強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換來了一輛洋車。但是沒有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接着反動的偵探又詐去了他僅有的積蓄,主人躲避特務追蹤還使他丟了比較安定的工作;虎妞對他的那種推脱不開的“愛情”又給他的身心都帶來磨難。迎着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仍然執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來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願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願望“像個鬼影,永遠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與委屈”;在經過多次挫折以後,終於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於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盤碾得粉碎。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祥子是一個性格鮮明的普通車伕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勞動人民的許多優良品質。他善良純樸,熱愛勞動,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的精神。平常他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格中也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楊宅的發怒辭職,對車廠主人劉四的報復心情,都可以説明這一點;他一貫要強和奮鬥,也正是不安於卑賤的社會地位的一種表現。他不願聽從高媽的話放高利貸,不想貪圖劉四的六十輛車,不願聽虎妞的話去做小買賣,都説明他所認為的“有了自己的車就有了一切”,並不是想借此往上爬,買車當車主剝削別人;他所夢想的不過是以自己的勞動求得一種自主的生活。這是一種個體勞動者雖然卑微、卻是正當的生活願望。作品描寫了他在曹宅被偵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攢來的積蓄以後,最關心的卻是曹先生的委託,就因為曹先生在他看來是一個好人;還描寫了他對於老馬和小馬祖孫兩代的關切,表現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劇之所以能夠激起讀者強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會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這些性格特點也起了無法磨滅的作用。象這樣勤儉和要強的人最後也終於變成了頭等的“刺兒頭”,走上了墮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會腐蝕人們心靈的罪惡。

這故事是一個悲劇,徹徹底底的悲劇。一個曾經勤勞堅忍,有着自己目標的人最後卻淪為了社會垃圾。從前的祥子善良淳樸,正直誠實,對生活有着像駱駝一般積極和堅韌。周圍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鍾,而祥子卻不安於現狀,他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奮鬥,他寧願冒着極大的風險去賺多一點的錢,來達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斷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這樣,也終究沒有改變他最後的悲慘結局。

也許這才是現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也不會是完美無瑕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斷奮鬥,最終卻不一定能夠真正獲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樣,他努力,就是為了尋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結局卻是那樣得悲慘。

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然而他最終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也許是因為社會的極度黑暗,也許是因為個人的因素。不管怎樣,環境對人的改變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當時的社會治安好一點,祥子也許就能實現他的理想,也許就不會變成一具行屍走肉。人離不開社會,而社會又決定着人,如果無法處理好現實與理想、社會與自己的關係,很有可能就會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但是要因人而異,因社會而異。如果總是無法實現理想,那麼就有可能變成“祥子”,墮落、衰敗,厭惡生活。畢竟能夠一生都堅忍不拔的人是少數。追求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然而這一過程會很複雜,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會迷失方向,甚至墮落。

作品本生寫道:“苦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果,苦人的耍刺兒含有一些公理。”又説:“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到野獸裏去。祥子還在那文化之城,可是變成了走獸。一點也不是他自己的過錯。”老舍正是從這樣一種認識出發,懷着對於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深切同情,寫下這個悲劇的。這就使這部作品具有激憤的控訴力量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讀者的心坎。

讀罷這本書,我對祥子的評價為:祥子是一個經不住生活的考驗,而失去生活的人。俗話説:“路慢慢之遠兮,吾將上下之求索。”他為何不再尋求新的路,而成為社會的人渣,敗類?他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謀生活呢?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為他是農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次次對他的打擊,他放棄了。所以釀成了書中的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後果啊!

明天會怎樣?我不得而知。而現在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今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