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茶場

來源:趣味經驗館 2.35W

嶗山茶場

嶗山茶場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境內,是嶗山名茶的主產地之一,也是全國著名的綠茶產地之一。嶗山茶場始建於1956年,佔地面積約3000畝,茶樹種植面積近2000畝,年產茶葉800餘噸。

嶗山茶區位於青島市南部,海拔700-1000米,年平均氣温14.5℃,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氣候温和濕潤,土壤肥沃,適宜茶樹的生長。嶗山茶以“一芽一葉”為原料,以獨特的“火毛茶”工藝製成,具有清香高爽、滋味鮮爽、葉底勻柳、耐泡多次等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

嶗山茶場既擁有傳統的手工製茶技藝,也不斷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不斷提高嶗山茶的質量和產量。嶗山茶場還積極開展科學種植、茶葉加工和營銷推廣的工作,不斷拓展嶗山茶的市場。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嶗山茶文化博物館怎麼樣

嶗山茶文化博物館始建於2004年,2006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佔地面積7800平方米,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總投資800萬元,由主題建築、文化廣場公園、茶展銷區4部分組成,主體建築分為遊客中心,中國茶博物館,嶗山茶博物館,學術交流中心組成,其中中國茶和嶗山茶館分為6個展區和6個展廳,展出現代各種茶具茶著500餘件。

地址:青島嶗山區王哥莊街道曉望社區

營業時間:9:00-16:00(週一閉館)

遊覽時間:大約2小時

特色景觀:茶俗展廳

遊覽線路:茶史展廳—茶人展廳—茶譜展廳—茶著展廳—茶器展廳—茶藝展廳—茶源展廳—茶興展廳—茶盛展廳—茶香展廳—茶藝展廳—茶俗展廳

講解員價格:50元/團

配套服務設施:

院內有停車場

遊客服務中心:有

交通指南

公交車:

乘106、109、110、371路坐公交車曉望站下車直行150米即到。

自駕車指南:

青銀高速城陽下—S297公路東行10公里—S214東行12公里—曉望村到達景區。下高速大約需要40分鐘到達景區。

停車場信息:

院內

讓人又愛又恨的嶗山茶你瞭解多少?

在青島,隨便走進一家茶葉包裝店,滿牆擺的都是“嶗山綠茶”的包裝盒,大小節日,各種“嶗山綠茶”的禮盒更是氣派。

嶗山綠茶聲名鵲噪,尤其在山東,被當做了綠茶裏的“尖貨”。

然而,你真的喝過嶗山茶嗎?

山東是一個茶葉消費大省,單説膠東一帶,就有着非常濃厚的飲茶氛圍,家家户户必備“嶗山綠茶”、“日照綠茶”,稍微對茶精道的人都能在家裏拿出七八種茶葉。在青島,茶葉店更是“遍地開花”,大大小小的茶葉市場幾十個,甚至在菜市場上,賣茶的店鋪都隨處可見。如此大的需求量,即便是嶗山周邊全部種滿茶,也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吧?

是什麼正在吞噬着嶗山茶的口碑?

嶗山茶以豌豆香顯著聞名,而豌豆香並不只存在於嶗山綠茶之中,許多浙江茶也有類似的特徵,究其原因在於“南茶北引”,南茶北引改變了山東地區不產茶的歷史,而當時引進的也多是浙江和安徽的菜茶品種,這些品種的茶樹在山東偏寒冷的環境中抗性減弱,經濟壽命也隨之降低。

幾十年來,優質品種選育工作有所欠缺。

在嶗山大大小小的茶園中,有一半以上的茶園植株經矮小,產量自然也低,甚至在新種植的種苗中,浙江品種佔到了一多半。這些品種並不一定適合山東的氣候,也逐漸導致嶗山茶產量降低。在幾十公里外的日照,一個鎮的茶場都要多過整個嶗山裏茶場的數量,日照茶的產量也要高過嶗山茶很多。

都説自己喝的是嶗山村民自己種的茶,但那是真的嗎?

嶗山茶產量低並不完全是因為氣候條件。在現在清明節這個時間,大量大田茶樹依然沒有反青,預計在五一前後產量才能逐步跟上來,一畝地全年產茶最多也就是150斤左右,然而這個數字依然是茶農“咬着牙“説的,實際的產量是達不到這個數字的。另一方面,還跟田間管理有所關係。

説真的,嶗山綠茶,一般茶客真的很難喝到。

喝到的多是以假亂真的南方茶、品質不佳的調味茶,如果你按嶗山茶買到的是日照茶,那麼恭喜你,你的這位茶商朋友還算講義氣。

嶗山茶非常緊俏,頭茬的大田春茶,也許5畝地也湊不齊一斤,用有市無價來描述並不誇張,茶農們內部消化消化,幾乎不會流通出來。春茶季節,有經驗的師傅四斤半鮮葉可製成一斤幹茶,稍微雨水充沛一點,這個數字就有可能達到六比一。而清明前無茶導致的採摘時間短,也會在客觀上減少嶗山茶的產量。

看到這裏別懵圈,現在(清明節)這個時間市面上被稱作明前嶗山茶的一般有這樣幾種情況:1、非本地的鮮葉,南方鮮葉轉運現在非常發達;2、大棚茶,有各種大棚茶。

嶗山茶因為生長在我國最北的茶區,大量採摘時間多在穀雨前後,早晚温差大、營養物質積累時間也長,所以茶湯的內質也極為豐富,在綠茶中當屬佼佼者。但嶗山茶的現狀簡直讓人又愛又恨,希望在未來可以讓“想喝到一口正宗又健康的嶗山茶”不再是難事。

嶗山茶 嶗山綠茶 嶗山紅茶 青島哪裏有賣的?哪家最好?

嶗山茶在全國綠茶中享有極高聲譽,被消費者盛譽為“江北第一名茶”,光照較強霜期也較南方長,加之晝夜温差大,茶樹生長髮育慢,有充分時間積累養分,內含營養物質豐富,有大量的多酚類、咖啡鹼、芳香物質和蛋白氨基酸、維生素等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有興奮解乏、促進血液循環、軟化血管、清心明目之優點,特別是茶內氨基酸和咖啡鹼含量高,茶湯濃醇鮮爽、飲後頰齒留香。 嶗山茶,嶗山紅茶 ,嶗山綠茶,自家自產自銷正宗的嶗山茶。 如今的茶葉市場魚龍混雜,借船出海者大有人在,消費者在購買時要格外謹慎,不僅要選茶葉的品類,更要認清茶農自家自產自銷的品質和質量。茶農家七畝茶園豆腐渣雞糞有機肥。 嶗山茶,請認準嶗山茗苑春茶場(自產自銷)。

賣茶一個月能賣多少斤茶葉

賣茶一個月能賣多少斤,得看你所在地方喝茶人數,喜好什麼茶,客流量大小,一般一個月可以賣到四五十斤。

嶗山茶有紅茶嗎?

嶗山茶有紅茶,嶗山綠茶和紅茶都是嶗山茶茶胚製成,只是製茶工藝不同,網上或者外地一般很難買到真的,一般去曉望村李記嶗山茶買茶,他家種茶重品質,不賣茶場,真正私家茶。

嶗山紅茶價格?一般正宗嶗山紅茶多少錢一斤?

嶗山茶價格上到幾千幾萬,下到幾十塊錢。但是有幾何是正宗嶗山茶。我家自產自銷正宗嶗山茶。不以低價爭寵 敢以正宗稱雄。俺家種植7畝嶗山茶。爺爺父親將近二十年的種茶炒茶經驗。我家正宗嶗山茶,嶗山紅茶 ,嶗山綠茶,自家自產自銷正宗的嶗山茶。 如今的茶葉市場魚龍混雜,借船出海者大有人在,消費者在購買時要格外謹慎,不僅要選茶葉的品類,更要認清茶農自家自產自銷的品質和質量。我們茶農本着實事求是,開拓創新,和對消費者及關心支持我的新老朋友的健康負責,以人為本不是虛榮跟風而是對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負責。 嶗山茶,請認準嶗山茗苑春茶場(自產自銷)。137 9243 5277

嶗山茶的相關傳説

嶗山深山裏面長有茶樹,這在當地是普遍為大家所能接受的説法,關於嶗山茶的傳説當地流傳着這樣一個民間故事:若干年以前,嶗山太清宮處來了一位年輕的白面書生。據説,該書生原籍杭州,家境殷實,只因自小有兩大嗜好,一是酷愛品茗飲茶,二是廣習琴棋書畫,而於八股學業上則聊無用心,所以屢試不第,遂心灰意冷,終致攜琴揣茗,離家出走,遍訪華夏名山大川,廣尋天下畫朋琴友。一日,來到嶗山太清宮處,但見山清水秀,石奇草異,浩瀚大海,一碧萬頃,清風徐來,花香鳥鳴,大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超然物外的愉悦心境。遂借居廟中,早晚與廟中道士或品茗論道,或撫琴賞樂,樂不思蜀,竟在此住了下來。話説東海龍王的三女兒一日閒暇遊玩來至嶗山太清宮,似神仙窟宅、類靈異府地的嶗山美景,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在寂寞深宮中長大的小龍女。走在綠蔭小徑上,忽然和煦的細風,從綠樹掩映的山路深處送來了一陣委婉幽雅的琴聲。循着琴聲,來到一處道舍窗外。但見屋內一白面書生正在撫琴,面前的几案上放着一杯熱茶,裊裊上升的熱氣中,股股濃郁的茶香沁人肺腑。近觀白面書生,耳聞陽春白雪,嗅品濃郁茶香,小龍女醉了。於是他們相愛了,結為夫妻,嶗山就成了他們的家。遊山玩水,品茗撫琴,終日廝守相伴,其樂融融。卻説光陰如梭,轉眼已是數月。忽一日小龍女見書生面帶愁容,經再三究問,原來書生自杭州帶來的茶葉已經沒有了,嶗山當地又沒有茶,斷了吃茶這一嗜好之源,令書生整日無精打采、心思不安,大有迴歸故里的意思。小龍女一聽,原來如此,笑對書生説:“相公,嶗山乃天下神山,不管是江南的,還是塞北的,只要是世上有的,嶗山就有,何況是一株茶呢。嶗山巨峯頂下、比高崮上,就有一株神茶,趕明天,我和您一起去採回來,茶葉不就有了嗎?”小龍女説完,從頭上摘下一支珠花簪子,揚手一扔,只見這支簪子隨風飄飄搖搖,朝着比高崮飛了上去。待到第二天書生和小龍女來到比高崮上時,但見崮頂上石縫中,已經長出了數株翠綠鮮嫩的茶樹來了。從此以後,書生和小龍女也就在嶗山安居樂業、白頭偕老了。

這個嶗山茶的民間故事,是20多年前,一位80多歲的宋姓老人在當時的嶗山林場裏給周圍的人講的。老人還講了下面一個故事。

嶗山比高崮附近有兩座廟。東南不遠處的一座叫“鐵瓦殿”,此廟初建於何時沒有記載,只知曾於明朝萬曆年間重修過,據説因為當時所用的屋瓦都是從江南定製的鐵瓦,因而稱“鐵瓦殿”,但因清朝康熙初年遭雷擊引發火災而成廢墟。西南不遠處的一座叫“白雲庵”,建成於明朝嘉靖年間,略早於鐵瓦殿的重修,至清朝康乾時期,因已經無人居住而逐漸傾廢。故事説,早年間有一位住在鐵瓦殿的老道士,因為年紀大了,為延緩體衰、祛病健身,所以經常出門爬山,一為鍛鍊身體,二為採集山藥,堅持數年,自覺確實有益。鄰近的白雲庵裏住着一位老道姑,年紀跟老道士相仿,也經常出門爬山,有時候與老道士相伴一起走上一段山路,不過,很少見到老道姑採集山珍草藥一類的東西。令老道士百思不解的是,雖兩人年紀相仿,但多年來自覺自己堅持不懈的鍛鍊和藥補,確實於身體有益,可是終究年紀不饒人,一年一年,老相益深。再看老道姑,鍛鍊是一樣的,雖從未見老道姑服用什麼靈丹妙藥,但老道姑多年來始終是鶴髮童顏。想至此,老道士自愧弗如,見面時就覺矮人三分,時間一長,竟因此而病,一直卧牀不起。忽一日,但聞“吱呀”一聲,鐵瓦殿柴扉輕啟,老道姑來到了老道士的病榻前。只見道姑從懷中摸出一小紙包,從中取出幾片黑褐色的樹葉狀的東西,放在碗裏,衝上開水,扶起老道士,給他喝了幾口。昏睡中的老道士正迷迷糊糊危在旦夕,忽然覺得一股熱流入口後直衝丹田,只聽得“啊”一聲,老道士緩過氣來了。睜開眼的老道士見老道姑坐在自己身旁,知道是老道姑救了自己一命。遂轉問老道姑給自己喝的是什麼藥。老道姑回道,是比高崮上神茶葉子,並且告訴他説,自己就是因為常年喝這種神茶水,所以體質健壯,百病不染,容顏不衰。老道士恍然大悟,只覺得精氣神又回到了自己的軀體內。從此,每日與老道姑一起到比高崮下尋撿神茶落下來的葉子,常年飲用,兩人相偕百歲之後無疾而終。

嶗山茶源遠流長,有記載的歷史可上溯到千年前,傳説在嶗山的名峯中,最富有神祕色彩的要數“天茶頂”了。它的神祕就在於那棵富有傳奇性的“天茶”。天茶頂位於巨峯東側“明霞洞”北面。海拔近千米,遠望巍峨雄偉,直刺青天,山勢陡峭險峻,懸崖石壁如刀削斧斫,古人説它“鳥飛不過,獸跡難通”最奇的是東面絕崖之處,石峯中竟凌空生長着一顆古老的茶樹。幾百年來,春天泛綠,夏季葱蘢,深秋凋落,從來沒有人敢攀登採摘,所以稱為“天茶”。於是引起不少有趣的傳説。民間相傳在天茶頂上住着一個老道士一個小道士。一天老道士派小道士下山採購日常用品。小道士辦完事後一看天色還早。就在集市上轉轉。聞到一股誘人的香味,一看是賣牛肉的。小道士這個饞啊。忍不住買了幾斤。回山的路上翻山越嶺的走餓了,再加上也怕發現了受罰。就把牛肉拿出來狼吞虎嚥的吃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小道士就覺得腹脹難耐,不止。老道士進來問明原由就出屋了。不一會拿來一碗綠瑩瑩的透着奇香的湯水,小道士喝後感覺肚裏一陣咕嚕嚕的響,腹脹感覺神奇的消失了。小道士翻身跪謝,並問剛才喝的是什麼。老道士呵呵笑道:“此乃天茶也。”自此天茶頂上有神茶的傳説也流傳了下來。

青島的嶗山茶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1958年,毛指示在“在山坡上多多種茶,種樹”,當時的譚啟龍倡導“南茶北移”的嘗試,青島市園林局從安徽黃山購5000株茶苗在青島中山公園試種。但是,因為氣候、土壤等條件以及品種的適應能力所致,當年樹苗幾乎全部死亡。1959年,青島市園林局吸取經驗教訓,從浙江引入抗寒能力強的茶樹品種,選擇適宜茶樹生長的嶗山林場引種育苗,終於奇蹟般地試種成功,結束了中國幾千年茶不生北方的歷史。接着,先後在嶗山太清宮、王哥莊、姜家村、曉望村等地引種,到20世紀70年代,嶗山茶的種植面積近百畝。九十年代以後,嶗山區委加大對嶗山茶栽培種植的激勵和資金扶持力度,嶗山茶的種植進入迅速發展的軌道。“海上第一名山”的嶗山是我國海岸線上唯一海拔超過千米的高山,山青海碧、雲霧繚繞。氣候温暖濕潤,光照較強,霜期也較南方長,加之晝夜温差大,茶樹生長髮育慢,採摘間隔時間長。所以茶葉有充分的時間積累營養成分,故嶗山茶葉鮮茶葉面厚實,內含營養物質豐富。有大量的多酚類、芳香物質和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等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加之嶗山山泉水的滋潤使嶗山茶本身有一種天然的、獨特的豌豆麪香、山栗子面的香氣。“南茶北引”的舉措鑄就了青島又一閃亮的品牌,40多年的精心培育和辛勤耕耘,使嶗山茶蠃得了“江北第一茶”“茶中新貴”的聲譽。

中國茶的神奇魅力,不僅在於其事關民生,更在於其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在茶的滋養下,浸透出“廉、美、和、敬”的中華文化。茶在中國,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修養之道。提倡茶為國飲,有助於培養清廉之風,節儉之風,清明之氣。作為生活與文化的載體,茶無所不在,通過對茶文化的弘揚,以茶行道,淨化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和諧,這應該成為當前中國茶的一項使命,也是嶗山茶深入發展的一個目標。

茶乃天地之精華,蒼生之殊榮!

在青島哪裏買質量好、正宗青島嶗山茶?

推薦去“素攬青島龍鬚茶。青島嶗山龍鬚茶是高質量茶,是青島高檔茶,鮮香甘醇。嶗山綠茶是地標名優品,傳統大眾接觸到多為豌豆香及4嶗山扁茶,青島嶗山龍鬚茶是高端品類,特產高檔選品的現在流行找青島龍鬚茶,區別於大眾豆香,龍鬚茶香清鮮甘醇醇正,又具北方龍鬚茶湯感厚實耐沖泡特性,高端茶典型代表。

目前青島茶業品牌企業,素攬品牌家茶葉質量優口碑較好,素攬龍鬚連續幾年都是市場最高價及行業最高質量獎單位,要質量高一些我們周邊朋友現在都是選素攬龍鬚茶。在茶葉素攬嶗山龍鬚專櫃及高檔場所禮品超市能買到,素攬家也有品鑑分場門店,我們常去東李素攬嶗山龍鬚產品會更全一些,打開地圖搜“素攬嶗山龍鬚”導航能去。

素攬牌茶葉主為有機茶,健康理念,綠色純天然,在青島茶界是尖端質量超一線品牌,是山東龍鬚茶創立發起單位,有北方龍鬚茶之首的稱呼。

他們家茶匠心製茶,高端青島鮮醇系列有,龍吟、素攬龍鬚、龍骨。之外,素攬旗下還有鳳羽紅茶、嶗山有機茶禮、青島龍鬚等。打開地圖搜“素攬嶗山龍鬚”可去專櫃優惠購買,素攬龍鬚行業典範,山東龍鬚茶倡導者,行業第一

嶗山紅茶怎麼樣?聽説很好喝

迄今為止有50多年曆史的嶗山茶一直以綠茶的面目展現在世人面前,“嶗山紅茶”的概念幾乎從來未被人們提起過。由於品種單一,嶗山茶自然也和全國眾多的紅茶消費人羣無緣。目前,嶗山茶種植面積16000多畝,年產成品茶800餘噸,產值過億元,但一直是靠綠茶獨打天下。

“綠茶屬於寒性茶,而紅茶屬於暖性茶,如果能利用咱嶗山的新鮮茶葉研製出紅茶,會對提高嶗山茶的知名度大有好處。”曉陽工貿董事長匡新告訴記者,為了改變嶗山茶“單兵作戰”的局面,曉陽工貿邀請了精英團隊,早在2003年就開始研製嶗山紅茶。為了確定嶗山的新鮮茶葉是否適合製作紅茶,公司於春夏秋三季分別空運當季的新鮮茶葉到安徽做實驗。試驗結果表明,嶗山茶尤其是春茶很適合做紅茶。隨後,公司利用品質最好的春茶製作了屬於嶗山茶的紅茶品系——嶗山金螺。

2004年,公司開始批量生產紅茶嶗山金螺,成為江北地區第一家研製、開發紅茶的企業,而嶗山金螺則毫無爭議地成為江北第一紅茶。

記者品了一杯嶗山金螺,發現嶗山的紅茶有一種甘甜的味道,清新淡雅,口感爽滑。“準確地説這叫蜜香,是嶗山金螺由內而外散發的,這也是嶗山紅茶與其它紅茶最大的不同。”匡新告訴記者,普通紅茶口感略澀,一般需要牛奶、檸檬等來調味,而曉陽工貿在對紅茶的加工工藝進行改進,再加上嶗山茶鮮葉的優秀品質,製作出來的紅茶不但不澀,還有一股蜜香味。

隨着消費人羣的增加,嶗山金螺的名聲越來越大。憑藉這奇特的蜜香,曉陽工貿有限公司研製生產的嶗山金螺在2004年和2006年連續兩年榮獲國際名茶評比的金獎,從而名聲大振,引起海內外的廣泛關注。

可聯繫我 I D 免費品嚐正宗嶗山紅茶 原產地供應

參考資料:來源:第一食品網

沙子口街道辦事處的經濟發展

建國前,糧食畝產不足50公斤,農民過着“半年糠菜半年糧,遇到災年去逃荒”的苦難生活。1951年春實行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由於生產力落後, 糧食產量仍然很低。1956年成立高級社,糧食畝產123公斤。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土地全部歸集體所有,糧食畝產180公斤。1970~1977年,在“以糧為綱”的指導下,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公社成立“整田改土指揮部”,平整土地,修攔河壩,挖井蓄水,建水庫塘壩。到1978年糧食畝產483公斤,總產達849萬公斤。由於人口密度大、耕地少、土地薄、水澆條件差,發展變化不大。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辦事處不斷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產高效農業,根據不同土質條件,採取“退耕還林果”“退耕還牧”“確權發證”等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2000年,全街道耕地面積150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3.33公頃,主要種植玉米、地瓜、花生、雜糧等;林果業發展嶗山茶、寒露蜜桃、蘋果等。

域內海岸線長達29.5公里,海域寬闊,港灣平緩,海產資源豐富。沙子口人的先民就能“捆筏園網”,近海捕魚, 休養生息。以後逐漸學會造船使帆,開始了遠洋捕撈和商賈販運。 1949~1950年,漁產私有制。1951~1957年,成立互助合作化,1958年後歸集體所有。 1978年有9個漁業村,近海捕魚船278條,從事漁業捕撈的勞動力338人,年海洋捕撈1758噸。全公社漁業總收入1.89萬元,佔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3%。1990年近海捕魚船500餘條, 從事漁業的勞動力1407人,年海洋捕撈7400噸。發展捕撈業的同時,積極開發灘塗及淺海海珍品養殖,養殖品種有:鮑魚、對蝦、扇貝、海蔘、 海帶、裙菜等。1990年養殖鮑魚42.67公頃,對蝦47.67公頃,扇貝86.67公頃,養殖水產品總量4200噸。 1990年水產品總量1.2萬噸,漁業總收入1692萬元,佔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0%。 到2000年,近海捕魚船發展到800條,從事漁業生產的勞動力2400人,年海洋捕撈2.2萬噸,養殖海珍品133.33公頃,養殖水產品總量1.8萬噸,全年水產品總量4萬噸,漁業總收入22473萬元。此外,重視海產品深加工,碧灣海產有限公司、海天水產有限公司加工的金鈎海米、鮑魚等,產品全部銷往日本。 建國前,僅靠幾台烘爐走街串巷為村民修理小農具,打製馬蹄鐵,另有幾家木工作坊,工業幾乎為零。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了農具修配廠、 化工廠、 磚廠、海帶養殖場等小型企業,從業人員不滿1000人。197 4年公社成立基建隊(現沙子口建設工程總公司) ,部分靠山村辦起採石場。1976年動工興建沙子口漁港碼頭,北龍口村、段家埠村辦預製構件廠,於戈莊、松山後村辦電鍍廠等村辦企業。到1978年工業總產值62.88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6萬元。1985年實行經濟改革,工業發展有了新的轉機,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到1995年,先後建起了漢河電力電線電纜廠、沙子口塑鋼廠、嶗山玻璃廠、塑料廠、五金廠等17家鎮辦企業和150家村辦企業, 村以下企業2000餘家。1996年工業總產值22億元,完成利税1.66億元。20世紀末,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加快工業結構調整,積極開發高新技術產品,企業實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多元化發展格局,先後規劃建設了南龍口、北龍口工業園,已有“裕隆傢俱”“恆豐公司”等20餘家企業落户園區。漢纜集團、嶗塑建材集團、嶗山玻璃有限公司等企業在規模、效益、產品等方面有了新突破。

辦事處實施國際化戰略,創新招商機制,結合區位優勢,實行“招商引資與招商引智並舉,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堅持內資外資齊上”的戰略。到2000年共引進外資項目120個,合同利用外資13523.18萬美元。主要工業產品有化工、機械、食品、建材、電線電纜等50多種,其中15種產品分別獲國優、部優及省優稱號,產品遠銷日本、瑞士、 德國、 美國、 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2000年全街道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5.7億元,實現利税3.3億元。 1982年,漢河村拿出僅有的3000元資金創建了“漢河電力電線電纜廠”,經過艱苦創業, 發展迅猛,到1992年,工業產值達2億元,固定資產5000萬元,年創利税2000萬元, 純收入700萬元。1997年組建了“青島漢纜集團”,是擁有青島電纜研究所、 漢河液壓件有限公司、青島漢纜線材廠等9個全資公司以及60%控股國有大連電纜廠、 新疆疏勒河電纜有限公司、青島酶工程中心等4個控股公司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多元化發展的企業集團。2000年從業人員發展到1300人,實現工業總產值7.6億元,利税9000萬元。

漢纜集團先後被評為青島市十強企業,山東省優秀民營企業,全國最佳經濟效益企業,全國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全國鄉鎮企業創名牌重點企業,利税在全國同行業排第一位。 1998年5月,山東、青島張惠來、青島市王家瑞視察漢纜集團並召開座談會,研究“漢纜現象”,加快鄉鎮企業創業步伐,探索“漢河模式”,建設新型村鎮。 沙子口地處青島東部開發前沿,充分發揮嶗山旅遊經濟帶的優勢,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旅遊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僅符合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也符合世界農業的發展方向。隨着農業產業化的興起,1 997年籌建了以“西登瀛農業科技示範園” 和“嶗山萬里江茶場”為依託的“嶗山茶科研開發基地”。

西登瀛農業科技示範園有6.67公頃山坡地、 250公頃荒山,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開發,在省果科所、市農科所指導下,確立了綜合治理方法,上部山體進行疏林補植,中下部種植茶葉、銀杏、果樹、苗木,利用北部山前地勢建造“梯田型”冬暖式大棚,山林處建小水庫。到2000年新整土地4公頃,冬暖式大棚1.33公頃,修環山路5公里,橋涵1座、谷坊2座,水庫容量25萬立方米,節水灌溉13.33公頃。發展茶園2公頃,苗圃2公頃,優質果樹4公頃,2000年產值達50萬元,被國家財政部、水利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治理開發四荒示範户”,成為綜合治理、全面發展、高效農業小流域治理的楷模。

道教聖地下清宮一帶早有茶樹,何位道家仙人種植無從考究。1959年“南茶北引”,在嶗山林場試種成功,但發展緩慢。1984年,隨着改革開放,組織大範圍調查研討後認為嶗山茶種植前景廣、經濟效益高。其產地雲霧繚繞、甘露滋潤,孕育出的嶗山茶為茶中佳品。1985年制定“林果基地,發展百畝茶園”的規劃,極大調動了茶農的積極性。 嶗山茶以其可觀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成為沙子口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萬里江茶場”“登瀛茶場”“北嶗茶廠”“嶗山茶場”“大河東茶場”等順應經濟潮流而興建, 並不斷髮展壯大。 “萬里江茶場” 從承包村中0.67公頃茶地發展到2000年擁有7.33公頃茶園, 植有16個優良茶種,年加工優質茶10多噸,從業人員發展到170人, 年銷售收入百萬元。為了進一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發展都市農業,投資90萬元成立“北方茶葉研究所” , 聘請科研專家6人, 從事茶葉研究。研究所以“立足嶗山,服務周邊”為服務宗旨,無償為茶農提供技術諮詢,幫助茶農掌握引種、栽培、防治病蟲害、加工等技術,切實推行無公害化管理。2000年研究課題“抗凍耐旱”品種的選育和“去殘保鮮”技術,使嶗山茶加大科技含量,出精品,創名牌,提高茶葉生產附加值。第四屆“中茶杯”全國名優綠茶評比中,“萬里江茶場”參評的“江雪”“江茗”兩種產品分獲“一等獎”和“優質綠茶獎”。茶場被國家農業部列為“農業綜合開發基地” , 獲省“科技示範茶場”“無公害茶園示範基地”稱號。“茶藝中心”被青島市旅遊局定為“涉外旅遊定點單位”。2000年全街道共有茶園46.6公頃,年產量25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