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野狗原文及翻譯

來源:趣味經驗館 2.39W

原文

聊齋志異野狗原文及翻譯

於七之亂[1],殺人如麻。鄉民李化龍,自山中竄歸。值大兵宵進[2],恐罹炎昆之禍[3],急無所匿,僵卧於死人之叢,詐作屍。

兵過既盡,未敢遽出。忽見闕頭斷臂之屍[4],起立如林。內一屍斷首猶連肩上,口中作語曰:“野狗子來,奈何?”羣屍參差而應曰[5]:“奈何!”俄頃,蹶然盡倒[6],遂寂無聲。李方驚顫欲起,有一物來,獸首人身,伏齧人 首,遍吸其腦。李懼,匿首屍下。物來撥李肩,欲得李首。李力伏,俾不可得。物乃推覆屍而移之,首見。李大懼,手索腰下,得巨石如椀,握之。物俯身欲齕。李驟起,大呼,擊其首,中嘴。物嗥如鴟[7],掩口負痛而奔,吐血道上。就視之,於血中得二齒,中曲而端鋭,長四寸餘。懷歸以示人,皆不知其何物也。

翻譯

於七之亂,殺的人多得數不清。鄉下人李化龍,從山中逃回來,正碰上晚上過大兵。害怕受到殺身之禍,他急切間無處藏身,便僵卧到死人堆裏佯裝死人。大兵過完後,李化龍還沒敢爬起來,睜眼一看,忽然見掉了頭斷了胳膊的屍體,都站了起來,像小樹林一樣。其中一具屍體,已經斷了的頭仍連在肩膀上,嘴裏説道:“野狗子來了,怎麼辦?”其它屍體也一起亂嘈嘈地説:“怎麼辦?”一霎時,都撲哧撲哧倒下了,隨即一點聲音也沒了。

李化龍戰戰兢兢地才想爬起來,就見一個獸頭人身的怪物,正趴在死屍堆裏吃人頭,挨個吸人的腦子。他害怕被吃,便把頭藏在屍體底下。怪物來撥弄他的肩膀,想吃他的頭,李就用力趴在地上。怪物幾次都沒能得到他的頭,就推去蓋在李頭上的屍體,使他的頭露了出來。李害怕萬分,慢慢用手摸索腰下,摸到一塊石頭,有碗那樣大,握在手裏。怪物找到了李的頭趴下就想啃。李突然跳起,大喊一聲,用石頭猛擊怪物的頭,結果打中了它的嘴。怪物像貓頭鷹那樣大叫了一聲,捂着嘴負痛跑了。它路上吐了一些血,李化龍就地查看,在血裏找到了兩顆牙齒,中間彎曲,末端鋭利,長四寸多。拿回村給別人看,誰都不知道那是什麼怪物。

註釋

[1]於七之亂:指清順洽年間山東半島地區於七領導的一次頗具規模的農 民起義,自首事至失敗,起伏持續達十五年之久。於七,名樂吾,字孟熹, 行七。明崇禎武舉人,山東棲霞縣人。順治五年(1648),他領導起義農民 佔據鋸齒山。七年(1650),攻寧海,殺死登州知州。後清政府籠絡招撫, 授於七棲霞把總。順治十八年(1661),於七不堪壓迫,再度起事,以鋸 齒、 昆嵛、鰲、招虎諸山為根據地,活動範圍及於棲霞、萊陽、文登、福山、寧 海等縣。清廷命禁軍及山東總督統兵會剿。康熙元年(1662)春,於七潰圍 逃去。起義失敗後,清廷株連興獄,對該地區人民進行血腥屠殺。事見《清 史稿》、《山東通志》、《續登州府志》、《棲霞縣誌》等書有關記載。

[2] 大兵宵進:圍剿義軍的清兵夜間進發。大兵,指清政府軍隊。

[3]炎昆之禍: 玉石俱焚之災,比喻不加區別,濫肆殺戮。《尚書·胤徵》:“火炎昆崗, 玉石俱焚。”昆崗,就是崑崙山,產玉。

[4]闕:通“缺”。

[5]參差(cēn-cī)而應:七嘴八舌地附和。參差,不齊貌。

[6]蹶然: 僵仆貌。

[7]物嗥(háo 嚎)如鴟:怪物發出貓頭鷹般的叫聲。嗥,號叫,一般指 獸類。鴟,鴟鴞,貓頭鷹。

讀後感、啟示

《野狗》出自《聊齋志異》卷一第二十五篇,篇幅短小,故事離奇。講述了於七動亂的時候,被殺死的人到處都是,一片悽慘景象。鄉民李化龍遇見了一件離奇的事,一個獸首人身的怪物在吸死人的腦子,極盡殘忍之能事。李化龍奮力自救,致怪物受傷逃去。這篇故事寓意深刻,值得我們學習

文章短小,故事情節確實扣人心絃,使讀者好像進入故事中那樣的情景一樣,引人入勝。按我個人的理解,蒲松齡不會就簡簡單單描寫一個鬼怪靈異的故事,文章開頭就寫了‘‘於七之亂’’,就揭露清朝順治年間山東於七領導的一次前後起伏時間長達15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

於七,於七,名樂吾,字孟熹,行七。明崇禎武舉人,山東棲霞縣人。公元1648年即順治五年,他領導起義農民佔據鋸齒山。公元1650年,攻寧海,殺死登州知州。後清政府籠絡招撫,授於七棲霞把總。順治十八年即公元1661年,於七不堪壓迫,再度起事,以鋸齒、昆嵛、鰲、招虎諸山為根據地,活動範圍及於棲霞、萊陽、文登、福山、寧海等縣。清廷命禁軍及山東總督統兵會剿。康熙元年春即公元1662年,於七潰圍逃去。起義失敗後,清廷株連興獄,對該地區人民進行血腥屠殺。

其次也揭示了清朝封建統治階級對待農民起義者手段之殘忍。文中寫到‘‘忽見闕頭斷臂之屍,起立如林,內一屍斷首猶連肩上’’,可見清庭的手段何其殘忍,讓人看讀到此處不僅不寒而慄,又憤慨。從歷史的角度看,這個時候,清朝已經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了,於七做亂,統治者不曉得去了解正真的原因,緩和矛盾,而一味的血腥鎮壓,這樣的統治者是多麼殘酷和無情呀。清朝統治者治下的人民的生活是多麼的悲慘。

然後,看到李化龍先由恐懼而藏身於屍海之中,當野狗挨個吸死屍腦髓,要吸到躲藏於其中的李化龍時,他感到自己的生命收到嚴重的威脅,而奮起反擊,‘‘得巨石如碗,握之。物俯身欲齕,李驟起大呼,擊其首,中嘴。物嗥如鴟,掩口負痛而奔,吐血道上’’。看到這裏人人都感覺暢快,為李化龍的勇敢反抗拍手叫好。

文章已經過去幾百年了,謝謝蒲松齡先生的精彩故事還能使幾百年以後的人讀了如親臨現場般,的確是部奇精彩絕的好作品。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