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的隸書怎麼寫

來源:趣味經驗館 1.41W
1. 用隸書怎麼寫漢字兩個字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型稱爲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讀的隸書怎麼寫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爲大篆。

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爲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爲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型。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爲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爲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

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

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型。 到了宋代,隨着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型。

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型,後世稱爲宋體。當時所刻的字型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

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爲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

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裏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型。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

特別是由於這種字型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爲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型,仍稱宋體,也叫鉛字型。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型,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

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型,它的演進歷史爲我們進行中文字型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

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型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着與衆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裏處處深深地刻着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

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瞭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爲了瞭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範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爲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

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型,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

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型、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

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裏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

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爲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爲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爲"卜辭",也有少數爲"記事辭"。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

因文字多爲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爲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

2. 隸書怎麼寫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爲方折,書寫速度更快。漢隸在筆畫上具有波、磔(zhe)之美。

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曲波,後楷書中變爲撇;所謂磔只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 寫長橫時,起筆逆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

這樣,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筆勢飛動,姿態優美。在結構上,有小篆的縱勢長方,初變爲正方,再變爲橫勢扁方漢隸具有雄闊嚴整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

隸書對篆書的改革包括筆畫和結構兩個方面。 隸化的方法有變圓爲方。

變曲爲直。調正筆畫斷連。

省減筆畫結構等等。其中以橫向取勢和保留毛筆書寫自然狀態兩面點最爲重要。

橫向取勢能左右發筆,上下運動受到制約。最終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筆法。

而毛筆的柔軟性以使漢字筆畫產生了粗細方圓。藏露等各種變化。

還有字距寬。 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點。

3. 怎麼學寫隸書

隸書又稱佐書、八分書。正恆《四體書勢》說:“隸書者,篆之捷也。”許慎《說文解字•敘》說:“秦天經書,滌除舊典,官獄務繁,初有隸書,以趨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實際上隸書就是篆書的簡約與急就。

隸書上承篆籀,下啓行草。隸書產生於戰果,興於漢。隸書作爲一種實用書體,曾通行於漢代。漢以後雖然被草書、楷書、行書諸書體所取代,但仍然由於其字形的美觀、結體的多變,備受人們的歡迎,併成爲今天書法藝術創作中頗受歡迎的一大書體。並由於自漢以來隸書傳世的碑刻、墨跡衆多,也是入門書法的極好途徑。

就初學者學習隸書而言,今人的隸書墨跡,只能看,決不可以直接去臨寫。如果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看也是很有危險的,因爲你尚不知學哪些、棄哪些。故臨習只可以臨寫古人的字帖、碑版。其道理很簡單,我們學習書法只可以學習經過歷史淘洗後而積澱下來的東西,遵循歷史的成功經驗,無疑是件事半而功倍的事。

學習是一個揚棄的過程,要不斷摒棄糟粕,這個難度較大,需要不斷提高審美認識。所以學書先要多看、多讀,提高自己的審美鑑別能力之後,再進行有的放矢的臨寫,這是極爲必要的。如果自己看都看不懂,也不明白哪裏好、哪裏壞,那又如何去學習?如果學了壞的、丟棄了好的,那還不如不學嗎。因此,永遠要眼光在前,動筆在後。否則筆動錯了,還不如不動。

漢隸是漢代隸書的統稱。因東漢碑刻上的隸書 ,筆勢生動,風格多樣,而唐人隸書,字多刻板,稱爲“唐隸”,故學寫隸書者重視東漢碑刻,把這一時期各種風格的隸書特稱爲“漢隸”,以別於“唐隸”。從宏觀上將秦漢隸書劃分爲古隸、漢隸和八分三種形態:一是古隸:古隸的流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09年至公元前111年,即從秦武王時期至漢武帝晚期。這只是大致的分期。古隸的特徵爲縱向取勢,橫不平,豎不直。二是漢隸:廣義的說,所有漢代的隸書都是漢隸,包括漢初的古隸、漢隸(狹義的漢隸)和八分書。狹義的漢隸是指西漢使用最廣泛的隸書體。漢隸較古隸規範,又不像八分那樣具有裝飾性,是西漢直至漢末的通用書體。漢隸的特徵爲取橫勢,突出橫畫,橫平豎直。三是八分:八分是隸書中的藝術書體。八分書的特徵是取左右分佈之勢,突出挑畫和捺畫。

學習漢隸,最好從臨寫漢碑開始。但漢碑裏的字,有些初學者欣賞不了,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臨寫。就必得找個老師請教了。漢碑風格多種多樣:

公正俊逸的如《曹全碑》、《朝侯小子殘石》、《乙瑛碑》、《華山碑》、《張景碑》、《史晨碑》、《禮器碑》、《張壽碑》、《袁博碑》等。此類碑版,技法精妙嚴謹,意態典雅端莊,點畫細膩完善,結體平正勻稱。

古拙雄強的有《鮮于璜碑》、《張遷碑》、《開通褒斜道刻石》等。此等碑刻,形貌古拙質樸,意態簡遠雄渾,點畫蒼勁凝重,結構方正稚拙。

疏曠蕭散的有《衡方碑》、《西狹頌》、《郙閣頌》、《封龍山頌》等。其藝術風格雍容大度,意態安閒古雅,筆畫風后遒潤,結構疏擴方滿。

奇倔縱容類的有《石門頌》和一些簡牘墨跡等。意態疏放恣肆,筆畫圓渾灑脫,結構富於變化。

4. 學習隸書的方法,怎樣寫一首好的書法

1,先選帖再臨摹,還要找技法書--還是在當地的找個書法班做個入門學習吧--去當地賣筆墨紙硯的店問問

2,讀讀--中國書法 書法藝術 怎樣學書法 或中國書法史 論 鑑 評 集 帖

3,看看專業的網站 期刊--報紙雜誌 展覽--尤其是各級書法家協會主辦或協辦的--

4,還要看看--道釋儒的書--知道書法美的思想來源

5,還要看你的天賦 才情 悟性 眼界 方法 胸懷 學養 意志力 投入的時間 做事的專注度 專業的修養----

好吧就這些,做個參考吧

5. 初學練字隸書怎樣入門快

掌握隸書的書寫技巧,要多臨貼,堅持每天一小時練習,要寫出自己的風格.

首先要練眼,即認真讀帖。宋代的書法家黃庭堅說:“古代人學習寫字不都是依靠臨摹,他們常常把古人的書法作品張掛在牆壁上,專心致志的觀看它,看準了才下筆。”唐朝的歐陽詢發現了晉代索靖寫的碑,愛不忍離,索性坐下讀碑三天。讀的帖越多,眼力就會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寫纔好,好在哪裏。有一個成語叫“眼高手低”,我認爲:眼高是手高的前提。發現不了美,不知什麼是美,就更談不上創造美了。有不少同學以爲書寫潦草是所謂的行書,導致他們以醜爲美的原因是他們“眼低手也低”。

其次要練腦或說練心。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還要把寫得好的範字牢牢地記在心裏,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腦裏,無論何時,一旦提到這個字,馬上就能想出這個字在字帖上的形狀。做到胸有成帖,腦有成字。

第三要練手。練眼和練腦是爲了搞清字該怎樣寫。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寫出這種最好效果,因爲腦不一定能指揮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揮得了筆。練手就是要達到心手一致,手筆一致的境界,所以練手也是至關重要的。練手主要是練指力、練腕力、練手感。寫字的時間長了會感到手指發痛,手腕發酸,手不聽使喚,多鍛鍊這一現象就會消失。經常幫老師在黑板上抄題的學生和辦黑板報的學生寫字往往又快又好,他們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練出來的。還要注意練手感,讓大腦能指揮手,感覺到筆變成了手的一部分,變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輕鬆的指揮筆,想快則快,想慢則慢,想輕則輕,想重則重,想寫出什麼樣的效果就能寫出什麼樣的效果。

第四要練結構,因爲練字的關鍵是掌握字的結構。字的結構是指字的筆畫的長短比例及筆畫間的穿插避讓關係。謝曉東在歌曲《中國人》中唱道:“最愛寫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方方正正做人要象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漢字的結構特點。掌握了漢字的結構,寫出了方方正正,結構美觀的黑體字,將其筆畫稍加變化就能寫出宋體、魏體、楷體、仿宋體、龐體、司馬體、隸書等各種字型的漢字。如果掌握不住漢字的結構,無論如何對字的筆畫進行修飾,進行美化,都是難看的贅物,越變越難看。所以掌握字的結構,寫好黑體字是練好一切字型的關鍵和基礎。

第五要練筆畫。不少同學練過書法,他們從楷書練起,許多運筆的規則都忘了,只記住了頓筆。結果寫出來的字拖拉累贅,狀如鬼畫符。我提倡大家從黑體字練起,抓住字形,取消頓筆。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筆畫的寫法和大多數同學在書寫這些筆畫時容易出現的毛病:

①點,由左上方向右下方運筆,有一個運筆過程。注意“點”也是有長度的,不能厾成圓點。

②橫,由左至右平等運筆。關鍵是“橫要平”,不能一頭高一頭低,或頓筆頓成波浪形。根據方塊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長短,不要太短或太長。

③豎,從上往下垂直運筆。關鍵是“豎要直”,不能左右歪斜,更不能寫成豎鉤。根據方塊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長短,不要太短或太長。

④撇,從右上方往左下方運筆,不要寫成點撇或橫撇。

⑤折,寫折筆時,折角宜方不宜圓。不要在轉角處大肆頓筆,寫成脫肩的兩個鈍角,要寫成一個直角。

這樣寫出來的字,如用圓珠筆寫,就是類似火柴棍的幼圓體美術字;如用鋼筆書寫,就是標準的黑體字。雖然筆畫單調,但只要結構準確,照樣美觀好看。就像蹲馬步是練武術的基本功一樣,橫平豎直是寫漢字的基本功。許多人寫不好字的原因就是橫不平豎不直、結構不準確。如果結構不對,筆畫的變化再豐富也寫不出好字來。

隸書:

《石門頌》(文物出版社)

《禮器碑》(文物出版社)(用筆的技巧性很強哦!!本人正在臨~~)

《張遷碑》(文物出版社)(筆勢有力!!)

——可以用鶴腳筆(筆鋒很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