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来历

来源:趣味经验馆 5.23K

长征的来历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长征的起因,经过和意义

1、起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为摆脱军队的包围,实行战略性转移。

2、经过:1934年10月红军从于都出发,11月湘江之战失败后,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确立了领导地位,1935年5月25日,红军强行渡过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为了中国胜利发展,党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3、意义:宣告了反动派消灭中国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扩展资料: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解除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开始确立了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的领导地位。

开始形成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这是党和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红军到达陕北后,特别是西安事变形成国共合作后,中国党迅速成长壮大并成为全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的思想对于中国的生死攸关的意义,并最终在党的七大确立了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征

长征历史的由来

由来: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 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在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11月13日,在《中国党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

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长征的名称是怎样由来的?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为摆脱军队的包围追击,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名称的由来:

1935年8月5日,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 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在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

10月19日,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

长征一词的来历

长征之初到遵义会议,此次战略转移的远征被称为“突围行动”、“长途行军”、“西征”等。“长征”一词最早见于1935年5月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此布告由红军总部宣传部主编《红星报》的陆定一起草。布告首次用了“红军万里长征”一语。这张布告由朱德总司令签发。布告中的“长征”一词表现了红军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后的振奋和自豪,因此迅速传播开来。可以说“长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定用词是陆定一创造,并经朱德总司令首肯传播开来。同年10月,同志到达陕北吴旗镇后,第一次提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概念。不久,他又写了著名的《七律长征》诗。从此,“长征”就成为红军战略大转移的专用名词了。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