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几月份长出来的

来源:趣味经验馆 5.06K

竹荪几月份长出来的

竹笙是一种菌,也叫做“竹菌”、“竹荪”、“竹松”、“竹萼”、“竹笋菌“,生长在竹林中,一年只有一季生长期,为夏季,在我国四川、福建、重庆、浙江、湖南、贵州等地有分布,其中中国西南的地区最名贵。在农历的6-9月份,竹笋菌幼时会看到白色丝状的条纹,后期会形成白色的卵状球体,之后不断生长为稍大的球体。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竹荪长在哪里

竹荪生长在老竹林内

竹荪属于的中温型菌类,一般生长在腐竹叶下的土壤表层,不容易发现,竹荪菌球呈蛋形,白、灰褐色或淡红色,有一菌索深入土层内吸收营养。野生环境下的竹荪,经过大自然的优胜劣汰考核,不乏一些极耐寒或耐热的品种。例如福建省顺昌县2018年3月发现的野生竹荪,生长发育速度正常,而当地2月份的平均气温都低15℃。

竹荪生长适宜的气温:

生长在竹林里的竹荪一般都在上午9点左右开裙,9:30-10:00菌球开张度最宽,10点以后菌球开始收缩。竹荪菌丝的生长温度为4℃-28℃,最适合竹荪的生长温度为20℃-23℃,当温度低于16℃或高出36℃时,竹荪的生长速度明显变缓。

最适合竹荪子实体形成的温度为20℃-24℃,若温度高于28℃,子实体形成的速度变慢,生长速度变弱,当温度低于15℃,竹荪蛋萎缩或者后期出现畸形。竹荪最适合生长在半阳半阴的散射光竹林内,生长竹荪的竹林一般光线都比较暗,光线强或者太暗的地方不利于竹荪生长,这是因为竹荪的菌蕾和子实体生长过程中都需要散射光。

竹荪是怎么长出来的

竹荪,初时菌体呈卵球形,白色或淡紫褐色,成熟时包被破裂,伸出笔状孢托,菌盖钟形,有显著网络,顶端平、有孔口,上有暗绿色粘液状微臭的孢体,菌幕白色,似如长裙。

生长在湿热地区的竹林落叶层下,常于夏秋季节采摘食用。

竹荪又名竹笙、竹参,常见并可供食用的有4种,长裙竹荪、短裙竹荪、棘托竹荪和红托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形状略似网状干白蛇皮,它有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圆柱状的菌柄,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

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

竹荪的生长环境?

竹荪秋季生长在潮湿竹林地,色彩艳丽、具有菌裙,分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主要分布于中国的福建、云南、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广西、海南等地,其中以福建三明、南平以及云南昭通、贵州织金、四川长宁县最为闻名

原野生采集的竹荪,价等黄金,有“真菌之花”、“菌中皇后”之誉。而

竹荪

已有人工栽培。竹荪于20世纪80年代由福建省古田县首先驯化成功。人工栽培使用的原料有竹类、段木、甘蔗渣、木屑等,有箱栽、床栽和露天竹林地栽培形式。用菌蕾作材料进行组织分离,用马铃薯培养基,pH值4.5~5,置于15~20℃培养15~20天得纯母种,纯种菌丝白色,见光会变淡粉红色或紫红色。再用栽培原料制成培养料接入母种,在同样温度下培养30~45天即得原种。原种可直接使用,也可进一步扩制成栽培种。早春气温回升至15℃以上进行栽培,接种完毕需覆土3~5cm,以便保湿和产生菌索。注意保持覆土湿润和栽培场地空气潮湿。子实体发生的适温为23~26℃,若栽培条件适宜,1个月覆土中长出菌索,2个月出现菌蕾,3个月左右就可采收。采收后洗净孢子,剔除菌托和泥土,晒干或烘干便成商品。色白、体大,无虫蛀者为上品。

竹荪菌10月份会长吗?

不容易生长,五月份生长情况比较好。虽然温度合适,但空气湿度太低了。会发育不良然后迅速衰败的,食用价值也变低很多。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