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歌全文

来源:趣味经验馆 1.58W

斗茶歌全文

斗茶歌,江南好,诗中茶人乐未央。

三分水,七分茶,煮得熟透味才佳。

松火鼎,炭火炉,绵云卷起茶香悠。

峨眉茶,碧螺春,香气袅袅陶人心。

水滴咖啡杯,花香四溢开心味。

品茶一壶,乘兴三盏,香茗好滋味倍顺畅。

清清爽口甜,茶宴添佳味。

爱年龄繁琐,不解茶中趣味。

茉莉香茶,绿茶红茶,品茗贵在切题选。

茶道清心,茶思畅意,轻品香茗境无边。

茶去情留,一杯幸福,斗茶时节又逢盼。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范仲淹《斗茶歌》全文是什么?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先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可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和章岷 《从事斗茶歌》 请问谁有全文的翻译,或者那位高手帮我翻译吧,求急用

是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牙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蒲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轮同降将无穷耻。

于嗟天产石上英,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译文:年年春风先到东南,福建建溪溪水潺潺

溪边茶树名冠天下,这是古代仙人亲手栽在武夷山的

昨夜的新雷告知春天来了,摘茶人穿越晨雾来到茶山

错落生长的茶芽欣欣向荣一片,点缀在茶树上如珠玉版

采了一天围裙未采满,但只求好不敢贪多

将茶芽精心制成茶膏和茶饼,也有如月亮一样圆

这北苑的龙凤团茶要进贡天子,先请权贵高士在茶林品评一番

茶鼎用高高的首山上最珍贵的铜铸成

煮茶的泉水来自江苏镇江的中泠

铜碾畔飞出绿色的茶末,翠碧的茶涛翻滚在碧玉杯中

茶的口味胜过酥酷,它的香味比芷兰的香气更浓

受称赞的胜利者如登仙界,像败将一样满面羞愧的只因未得好评

茶啊!大自然赋予石上生长的精英

你比古代传说中的瑞草更有灵性

喝了好茶可以变浊为清,留言使沉醉的人觉醒

可以找屈原的魂魄,也可以惊醒沉醉的刘伶

诗人卢仝怎能不为之歌唱

茶圣陆羽也必然会把这样好茶收入茶经

在万象丛生的大千世界中,怎知道没有嗜茶的明星?

商山的四位隐士啊!不要吃灵芝草

伯夷、叔齐啊!别再以野菜将饥肠填充

有了茶,长安的酒价顿时下降百万

有了茶,成都的仙药也难独占盛名

什么都不如到仙山去饮壶茶,快飞去吧

乘那悦耳的清风,不要羡慕斗草可赢得许多珠玉

斗茶的乐趣更加无穷

范仲淹写桐庐古诗词

1.范仲淹“潇洒桐庐郡十咏”是那10首诗

潇洒桐庐郡十咏分别为:

1、萧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

翻译:潇洒在桐庐郡,看到乌龙山处于薄薄的雾霭之中,让你感到闲无一事,心情仿佛和白云融为一体,潇洒空灵。这是整组诗的灵魂,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的潇洒心情。

2、萧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翻译:潇洒的桐庐郡,打开门窗立刻就面露喜色;辛劳一生的人们是多么幸福啊,能够每天面对绵绵青山。桐庐郡本来就是一处多山的丘陵地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智者乐山,平民百姓又何尝不乐山呢?

3、萧洒桐庐郡,全家长道情。不闻歌舞事,绕舍石泉声。

翻译:潇洒的桐庐郡,全家老少一起经常相聚谈论,此情此景,其乐融融;两耳不必听那歌舞之乐事,只须听听环绕房舍潺潺流过山石的泉水声就足够了。诗后原有自注:“乌龙山泉,实过公署。”

4、萧洒桐庐郡,公余午睡浓。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

翻译:潇洒桐庐郡,公余时间,中午睡意正浓,那就尽情地睡吧。人生有如此安乐之时之处,谁还再去问有无优厚的俸禄呢?这首诗实在是以小见大,连公余午睡酣浓也能入诗。

5、萧洒桐庐郡,家家竹隐泉。令人思杜牧,无处不潺湲。

翻译:潇洒桐庐郡,家家房前屋后竹林隐藏着泉水,叫人思念起杜牧所写的“无处不潺湲”的诗句。杜牧乃唐朝诗人,曾做睦州太守,写有《睦州四韵》,其中一首有“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二句。

6、萧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

翻译:潇洒桐庐郡,春季来临,漫山遍野多半是茶树,新雷轻发仿佛做了好事,惊起沉睡一冬的茶树在春雨来临前抽出新芽。好山必定有好茶,桐庐郡各县均产优质春茶,桐庐县更是主要产茶区。

7、萧洒桐庐郡,千家起画楼。相呼采莲去,笑上木兰舟。

翻译:潇洒桐庐郡,家家户户仿佛都建起了画中楼阁;人们相呼着一起去采摘莲蓬,嘻笑着登上木兰舟出发。

8、萧洒桐庐郡,清潭百丈馀。钓翁应有道,所得是嘉鱼。

翻译:潇洒桐庐郡,清清的水潭深不可测,仿佛百丈有余。垂钓的渔翁应有独自的门道,他所钓得的都是好鱼。这是一幅渔翁垂钓图,在清潭之畔,坐着静心垂钓的老翁。

9、萧洒桐庐郡,身闲性亦灵。降真稥一炷,欲老悟黄庭。

翻译:潇洒桐庐郡,身体悠闲性情也很空灵;点上一炷降真香,丝丝香烟让人心无杂念,临老便能领悟到《黄庭经》的真谛。

10、萧洒桐庐郡,严陵旧钓台。江山如不胜,光武肯教来?

翻译:潇洒桐庐郡,有一处严子陵遗留下来的钓台。如果这里江山不优美,当初光武帝怎么肯让严子陵来此隐居,垂钓耕作。

扩展资料:

《萧洒桐庐郡十绝》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诗词之一。时年北宋景佑元年春,范仲淹因废郭后一事触怒宰相吕夷简,被贬到两浙西路睦州赴任知州。

睦州别名桐庐郡,此《萧洒桐庐郡十绝》即为当时赴任途中所作,远离了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逐渐接近山明水秀的睦州之地,范仲淹的心境也随之豁然。

2.歌咏桐庐的诗词歌赋

仙境尘寰咫尺分,壶中别是一乾坤。

风雷不识为云雨,星斗何曾见晓昏。天目溪源出于天目山,流经桐庐县城与富春江汇合,被郦道元《水经注》描述为“连山夹水,两岸对峙,……水木相映,泉石争辉”,“溪有十八滩,一滩高一滩”。

富春江美丽的山水风光,激发了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的灵感和创作,他们的许多诗文佳作,使富春山水之美得以艺术的升华,并永恒地留驻在人们心里。悠悠渺渺涉寒波,故寺思归意若何?长忆孤舟三二月,春山偏赏富阳多。

《送僧归富阳》(唐 释。皎然) 归舟一路转青萍,更欲随潮回富春。

吴地陆机称地主,钱唐苏小是乡亲。葛花满地能消酒,屺子同心好赠人。

早晚重过渔蒲宿,遥怜佳句匣中新。《送王少府至富春》(唐 韩羽)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

云低远树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未必柳间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

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去问津。《富春》(唐 吴融) 远岸齐如剪,澄江平似铺。

紫鳞仙客驭,金颗李衡奴。冷叠群山阔,清幽万象殊。

严陵亦高见,归卧是良图。《秋日富春江行》(唐 罗隐) 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

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笋进饶当户,云归半在林。

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题小隐书室》(宋 范仲淹) 苦雨怜朱夏,小舟眠富春。

余生今可乐,归作太平人。《宿富阳舟中》(宋 王十朋) 双橹摇江叠鼓催,伯符故国喜重来。

秋山断处望渔浦,晓日升时离钓台。官路已悲捐岁月,客衣仍悔犯风埃。

还家正逢鸡豚社,剩伴郊翁笑口开。《泛富春江》(宋 陆游) 不到江湖恰五年,歙山青绕屋头边。

富春渡口闲舒目,落日孤舟浪拍天。《下口渡》(宋 范成大) 长山泷石片帆斜,小雨初晴目眩沙。

回首遥看富阳县,轻烟低照一丛花。《晓发富阳县》(宋 方回)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我行三度至,风景数番新。净碧迎窗入,空青拂面匀。

斑斓工点缀,瘦石自嶙峋。《富春舟中选一》(元 李桓) 禹陵云气近,柏翠护禅关。

只有客常到,不如僧最闲。春风浙江水,夜雨富春山。

爱此清居处,长歌日暮还。《真觉院》(元 杨维桢) 山从天目下,潮到富春回。

此地扁舟去,吾生几度来。林红晚日落,江白雨云开。

明日须停桡,呼童看钓台。《浙江放舟至富阳》(元 张以宁) 鹳山台殿压春城,下奠群峰镇百灵。

半石浮鼋波影白,一沙横鮆树痕青。钟鱼水国催僧饭,箫鼓江天送客星。

我亦浪游成底事?又随归雁落前汀。《鹳山》(明 一初) 一山横出大江头,禹凿当年到此留。

地耸石根迎碧海,天移砥柱立中流。社坛夜半风云合,城郭春深紫翠浮。

几度拂衣登绝顶,海门东去是杭州。《鹳山》(明 陈观) 中沙潮落海天长,疏影纷纷下夕阳。

自是江心栖息处,月明何必忆潇湘。《中沙落雁》(明 陈兴) 扬帆溯流上,秋色竞纷纷。

翠荇波仍绣,丹枫壁自文。路疑千岭近,山为一江分。

夕照高低出,滩声远近闻。薜衣过木客,椒洒奠桐君。

《自富春至桐庐道中》(明 王世贞) 扁舟入谷口,登岸坐苔矶。异石千层出,孤泉一道飞。

风和梅放早,山僻鸟音稀。日暮方回棹,钟声隔翠微。

《游天钟山》(明 王之献) 富阳秋色晚,高枕壮江门。县僻山围屋,霜清水长村。

支流源带歙,浙岭细分源。此日探禹穴,应知岳渎尊。

《富阳》(明 侯方域) 百里钱塘路,清江入富阳。人家环水曲,山势压城墙。

客思同天远,秋来柳渐黄。望中风物满,枫叶更含霜。

《富阳县》(清 梁佩兰) 十里江山指顾中,波光淡荡映晴空。相看形势无如昔,共叹英雄所见同。

落照归帆千点白,晓星海起一丝红。孙郎已去烟波没,当代谁兴百世风?《鹳山》(清 邵光尹) 驿路名山应万重,临江落日照青枫。

丹青莫讶黄公望,生长层峦迭嶂中。《富春道中》(清 曾王孙) 江流绵淼曲围沙,村落纷纷聚水涯。

荷插翠移雪后竹,携筐青摘雨前茶。谁家客泛三春酿?无数莺啼十里花。

本是太平饶气象,桃源久与种桑麻。《长沙看桃花》(清 牛奂) 沿江无数好山迎,才出杭州眼便明。

两岸蒙蒙空翠合,琉璃镜里一帆行。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烟水萧疏总画图,若非米老定倪迂。

何须更说江山好,破屋荒林亦自殊。《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三首》(清 纪昀) 秋水涨平沙,秋风送落霞。

隔江一行雁,飞入白芦花。《中沙落雁》(清 王义祖) 潮落空江吹暮笳,孤城壁立浪周遮。

双台名士真千古,三国英雄第一家。子久画添山翠重,赤松碑掩篆文斜。

西风隔岸芦花里,无数渔舟唱落霞。《富春怀古》(清 王义祖) 水送山迎处,春江第一楼。

故乡多好景,欲别且勾留。《丙子岁冬之官江右道中即事选一》(清 朱彭年) 城郭江天俨画图,高楼望眼入寒芜。

山连别县青难了,水浸遥空淡欲无。犀甲千秋遗迹在,鱼竿终古寄情孤。

风帆片片闲来去,付与诗人一拈须。《登春江第一楼》(清 王芮) 春江一带水潆回,桃李争春逐岸开。

惆怅东风残照里,钓鱼船载落花回。《春江》(清 金士芳) 水折帆回到富春,暮春香霭锁江滨。

不平波似银光纸,如画山多荷叶皴。飞鸟有情怜客梦,孤云无定滞归人。

隔船唤买鲈鱼美,我正秋风赋采莼。《富阳》(清 顾恩来) 青山如画绕孤城,十里。

3.范仲淹的诗词全集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 范仲淹《江上渔者》

5.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 范仲淹《江上渔者》.

7、《剔银灯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宋·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8、《定风波·罗绮满城春欲暮》 宋·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

9、《野色》 宋·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羃羃映楼台。白鸟忽点破,夕阳还照开。肯随芳草歇,疑逐。

10、《游庐山》 宋·范仲淹 五老闲游依舳舻,碧梯云径好和途。云开瀑影千门挂,雨过松簧十里铺。

11、《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宋·范仲淹 陇上带经人,金门齿谏臣。雷霆日有犯,始可报君亲。

12、《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宋·范仲淹 君恩泰山重,尔命鸿毛轻。一意惧千古,敢怀妻子荣。

13、《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宋·范仲淹 子屡牵衣,出门投祸机。宁知白日照,犹得虎符归。

14、《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宋·范仲淹 天阍变化地,所好必真龙。轲意正迂阔,悠然轻万锺。

15、《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宋·范仲淹 万锺谁不慕,意气满堂金。必若枉此道,伤哉非素心。

16、《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宋·范仲淹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17、《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宋·范仲淹 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

18、《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宋·范仲淹 风尘日已远,郡枕子陵溪。始见神龟乐,优优尾在泥。

19、《古鉴》 宋·范仲淹 磨此千年鉴,朱颜清可览。君看日月光,无求照人胆。

20、《和葛闳寺丞接花歌》 宋·范仲淹 江城有卒老且贫,憔悴抱关良苦辛。众中忽闻语声好,知是北来京洛人。

21、《和运使舍人观潮》 宋·范仲淹 把酒问东溟,潮从何代生。宁非天吐纳,长逐月亏盈。暴怒中秋势,雄豪。

22、《和运使舍人观潮》 宋·范仲淹 何处潮偏盛,钱唐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海浦吞来尽,江城。

23、《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宋·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24、《鹤联句》 宋·范仲淹 上霄降灵气,锺此千年禽。幽间靖节性,孤高伯夷心。颉颃紫霄垠,飘飘。

25、《九日》 宋·范仲淹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26、《句》 宋·范仲淹 唐世碑犹在,高丽鼓半穿。

27、《句》 宋·范仲淹 劝君莫过南充路,恐被冯休笑一番。

28、《句》 宋·范仲淹 金山寺近尘埃绝,铁瓮城高气象雄。

29、《瀑布》 宋·范仲淹 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势斗蛟龙恶,声吹。

30、《无题》宋·范仲淹 十口相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定是孤儿船。

31、《萧洒桐庐郡十绝》 宋·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

32、《萧洒桐庐郡十绝》 宋·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33、《萧洒桐庐郡十绝》宋·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全家长道情。不闻歌舞事,绕舍石泉声。。34、《萧洒桐庐郡十绝》宋·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公馀午睡浓。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锺。

35、《萧洒桐庐郡十绝》宋·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家家竹隐泉。令人思杜牧,无处不潺湲。

36、《萧洒桐庐郡十绝》 宋·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

37、《萧洒桐庐郡十绝》宋·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千家起画楼。相呼采莲去,笑上木兰舟。

38、《萧洒桐庐郡十绝》宋·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清潭百丈馀。钓翁应有道,所得是嘉鱼。..

4.范仲淹写的诗词

1、《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武夷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4、《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5.有没有关于范仲淹的诗句

野色

非烟亦非雾, 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 夕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 疑逐远帆来。

谁谓山公意, 登高醉始回。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之一

圣宋非强楚, 清淮异汨罗。

平生仗忠信, 尽室任风波。

舟楫颠危甚, 蛟鼋出没多。

斜阳幸无事, 沽酒听渔歌。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之二

妻子休相咎, 劳生险自多。

商人岂有罪, 同我在风波。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之三

一棹危於叶, 傍观亦损神。

他时在平地, 无忽险中人。

6.范仲淹的钱塘江古诗

范仲淹关于钱塘江古诗是《和运使舍人观潮》,全文如下:

何处潮偏盛,钱唐无与俦。

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

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

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

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

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

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

腾凌大鲲化,浩荡六鳌游。

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

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

简评:

他把钱塘江潮排山倒海而来的壮观气势,被描摹的淋漓尽致。潮水汹涌澎湃,惊涛拍岸,江城为之震动摇晃,好像要将岛屿强卷而去,潮声象无数勇士的呐喊。水天之间,云雾迭起变幻,放眼望去,犹如千寻白练不收。广袤天地的汹涌江水,足以让大鲲和大鳌畅游无阻。范仲淹用非常出色的语言和表现力,将自己的观感惟妙惟肖、活龙活现地呈现读者眼前。

这首诗,我们看似范仲淹在写钱塘江气势磅礴的景观,其意实非写景,而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蕴含着很深的意义。

这大潮来的凶猛,南方的吴人,在江里无忧虑地自如的摆弄船只,而“北客”看到这奇观,非常害怕,认为这大潮是要摧毁一切。范仲淹则认为只有这大潮的力量,广阔汹涌的江水,才能使大鲲和大鳌畅游无阻,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条件,是自然法则,而并非想摧毁“巨舟”。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目的是使社会向前发展。他借大潮的自然现象,说明自己在改革大潮面前,无所畏惧。他是吴人,自比“子胥”忠义,告诫“北客”(暗指政敌),并非要推翻朝廷,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的潮流,改革是必然的。

范仲淹胸中的波澜,如钱塘江气势磅礴,潮水般汹涌澎湃,他要将忧患天下冲刷去,誓把快乐乾坤转回来,建立“乐与人共”的理想社会,这是他终身的抱负。此时,晚年多病的范仲淹,面对宽阔的钱塘江,心忧着国家的命运,无尽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无奈,“谁能问天意?”只有自己独见新政改革的“涛头”!事与愿违,最终北宋王朝被历史大潮冲刷而去。以上供参考。

蔡襄原文_翻译及赏析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家、茶学家。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蔡襄

主要成就

书法艺术

主词条:宋四家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欧阳文忠公集》)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山谷文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蔡襄的草书“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朱长文《续书断》:“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仁宗深爱其迹……及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敕书之,君谟辞不肯书。”

从以上三段记载中,可以知道,蔡襄书法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所以传世作品较少。另外可以看出当时书坛的风气已完全转向了诗文尺牍,而书碑则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为士大夫所不屑为,甚至连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这与唐代以前的情况有着根本的不同。不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

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

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北宋著名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蔡襄以督造小龙团茶和撰写《茶录》一书而闻名于世。而《茶录》本身就是一件书法杰作。

另有说法认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应该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恶”,后来人们用蔡襄取代了蔡京。

水利贡献

蔡襄出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奏减五代以来丁口税。并修建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万安桥(洛阳桥),它被称作“福建桥梁的状元”(茅以升)。它的建成,对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唐后期起,泉州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北宋时泉州港湾区帆墙林立,百舰争流,中外商贾荟集,各地货物集散。然而,万安渡成了福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极大障碍,交通问题远远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万安渡建桥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蔡襄等人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置了大量的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然后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筑桥墩,这种石基的开创,是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称之为“筏型基础”。他并种海蛎以固桥基,于桥上下两侧滩涂上,植石以附蛎,以减缓江流速度,使不致动摇桥墩两侧基础。被认为是世界上生物用于建筑上的先例。

桥成之后,蔡襄拟订了千古传诵的《万安桥记》并刻石立碑,它真实地记载了建桥情况和桥的规模。“渡实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全文共150多字,文辞极优美,同时它又是中国书法史上颇为著名的书法珍品

蔡襄曾组织人马,从福州始沿途栽植树至泉州、漳州,计长700里。它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过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时,免受骄阳曝晒之苦。它成为洛阳桥的配套工程,此即《宋史》本传所说的“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一事。近一千年前的蔡襄已能注意到保持生态平衡,保护水土,确是高人一等。时人为此作诗赞之:“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蔡襄在泉州积极组织民众抗旱,兴修水利,生产自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嘉祐三年(1058年),适泉州一地春夏之交久旱不雨,他特地三次带领到泉州飞阳庙祈雨,自责干旱不稔,是“郡守不德之故”。还写下《乞雨题西方院(有序)》:“年年乞雨问山神,羞见耕耘陇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苍何事罪斯民。”他是以此举来劝告各僚属要关心民瘼,组织农民抗旱自救。不久恰好天降大雨,旱情解除,岁以大稔,王十朋因此赞他“爱民心有彼苍知”。

晋江龟湖塘可灌田数千亩。但是,沿塘百姓常为用水及管理维修堤岸等问题争吵、斗殴。加上土豪、无赖好事之徒插手搅浑,沿塘百姓冤冤相报,问题久而不能解决。蔡襄深入民间,详为考察,为更好地保护这一水利工程,加强排涝抗旱作用,以利农耕,相应加强相邻各乡林、黄、苏、郑、吴、蔡六姓的联谊,特制定《龟湖塘规》(后世称为《先宋塘规》),使龟湖有法可依。它明确规定六姓用水及管理维修问题,保证农田能及时得到灌溉。他在制定《龟湖塘规》时,按规定执行管禁,遇有重大违规者,则由陂首呈县府惩处。正因为有蔡襄的《龟湖塘规》在,龟湖塘维护了近千年,为濒湖农民流泽至今。据《晋江县志》载:“自蔡襄定塘规至明朝的五百年间,粮食产量往往二、三倍于他乡。”这是对泉州水利建设的贡献,后人因此为之立《德政碑》。

发展茶业

蔡襄不仅是家、文学家、书法家,而且也是茶学家。他为官清正,以民为本,注意发展当地经济,为福建茶业及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历史上著名的北苑御园,就是在建州,旧时又称建溪,建安(今在建瓯县)。种茶最早的文本记载见于唐代孙樵《送茶蕉刑部书》,书中记载:“晚甘侯”(唐代名茶中的一种)产于“建阳碧水丹山之乡,系月涧云龛之品”。当时建溪流域所产品茶统称“建茶”、“建茗”。五代时期,王审知在福建建闽国,北苑茶园成为专门生产贡茶的官家茶园。闽国灭亡之后,南唐后主李煜派专程到建安设立“龙焙”,监制“建茶进御”。指定“龙茶”。历史发展到了宋代。丁谓任福建转运使,监制御茶时,尤重御茶采摘制作的“早、快、新”。如“社前十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繁而造之、社即入贡”。由于采制甚精,在丁谓手中,北苑茶已誉满京华,号为珍品。

到了庆历年间(1041—1048年),蔡襄创造小龙团以进,被旨仍岁贡之”(《熊蕃北苑贡茶录》)。《苕溪渔隐丛话》也说北苑茶大小龙团“起于丁谓,而成于蔡君谟”。的确,蔡襄为福建转运使,把北苑茶业发展到新的高峰,他从改造北苑茶品质花色入手,求质求形。在外形上改大团茶为小团茶、品质上采用鲜嫩茶芽作原料,并改进制作工艺。为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有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欧阳修对蔡襄制作贡茶有非议,但他不得不承认蔡襄制作茶业的工艺之精。蔡襄之侄儿、蔡京之子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对蔡襄在发展北苑御园茶过程有较为详细而客观的记载,肯定了蔡襄负责监制北苑之茶制作精巧,形质至极,呼声最高还是“小龙团”的“密云龙”和“瑞云翔龙”。对于茶叶制作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的高水平程度,同时指出做茶要抓住季节“又茶茁其芽,贵在于社前则已进御”的新鲜感。可见“好茶争相品、盖因品质珍”。就蔡襄本人,对于建安之茶,他也在自己著作《茶录》中有专门论述建安之茶。其“点茶”条云:“建安斗试以水痕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同朝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也提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醒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可见北苑御园茶在北宋时期极负盛誉。这些如此辉煌时期是得益于蔡襄为福建转运使时的监制而精益求精的创新工艺。这茶业发展功绩是不可湮没的。

苏轼在《荔枝叹》中说,“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此诗作於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在蔡襄任福建转运使二十五年后,此时苏轼正被谪贬在广东惠州(今惠阳县)。作者初次尝到南方甜美的果品荔枝、龙眼,极为赞赏,就差点儿将“荔枝”比作“佳人”。但作者能浮想联翩,不禁联想到汉唐时代进贡荔枝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在诗中作者揭示了由于皇家的穷奢极欲、官吏媚上取宠、各地名产都将进贡的弊政。他笔锋又一转,对当时宋代的进茶、进花一并作了深刻的讽刺。这首诗给苏轼带来了许多声誉,但给蔡襄盖上了一顶“买宠”的帽子,这是不应该的。

总之,蔡襄在任福建转运使时,监制北苑贡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争新。他先从改造北苑茶的品质花色入手,将“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提高贡茶的质量,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术革新、茶与茶艺术融为一体。蔡襄制好茶,致使苏东坡喜欢“龙凤团茶”,产生千古名句佳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苏东坡应该感谢蔡襄有了好茶才产生出千古名句佳句。蔡襄的督办,促进了北苑茶的发展。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种技术创新,使福建茶叶在北宋时期名列首位,应功归于蔡襄。

藏书之家

相关争议

据方志记载,蔡襄于宋庆历五年(1045年)4月至庆历七年 (1047年)11月,以右正言直史馆知福州;庆历七年 (1047年)11月至庆历八年 (1048年)10月,升任福建路转运使;嘉祐元年(1056年)8月至嘉祐三年(1058年)5月,以枢密直学士、礼部郎中再知福州。在福州担任要职的5年多时间里,“修复古五塘”是蔡襄的主要政绩之一,也是蔡襄研究的一个学术焦点。然而,“修复古五塘”的地点到底是在福州,还是在莆田(时称兴化军),或者是两地兼而有之,一直困扰著蔡襄研究者。事实上,古人对这一问题早有文献记载,也早有了答案。如果说福州的学者持第一种观点的话,还情有可原,比如肖忠生的论文《蔡襄对福州的贡献》。但莆田的学者金文亨发表的《北宋名臣——蔡襄》和杨祖煌撰写的《蔡襄的业绩》以及蔡庆发出版的《蔡襄评传》等,甚至连莆田市方志委新编的《莆田市志·蔡襄传》也采用了第三种的观点,那就更引人深思。

其实,只要仔细查阅宋、明时期的福建地方志和有关史料,并进行认真分析和对比,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根据宋人的记载:

据梁克家《三山志》水利卷云:“嘉祐二年(1057年),蔡密学襄命三县疏导渠浦” ;“嘉祐二年,郡守蔡襄从乐游桥下开,沿城外至汤门、琴亭、湖心,至北岭下去思桥,北出河尾船场,散入堘北、小浦、中浦、石泉、安国以北。”《三山志》是福建保存至今年代最早的一部地方名志,作者梁克家,字叔子,福建晋江人,南宋状元,曾入阁任右丞相,后出知福州府。由他主纂的《三山志》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历史价值,在方志界享有盛誉,受到历代有识之士的珍视。该志成书于宋淳熙九年(1182年),距蔡襄逝世(1067年)不到120年时间,应该说记下的史料是比较可靠的。在这本志书里,虽然未设蔡襄人物传,但记录了他第二次担任福州郡守时兴修水利的史实,却没有记载蔡襄在福州“修复古五塘”之事。

又据黄岩孙《仙溪志·蔡襄传》云:“蔡襄字君谟,年十八试进士,为开封第一人。天圣八年,登进士甲科,…十月,以亲老出知福州,遂为福建都转运使,复古五塘以溉民田,又奏减闽人丁口税之半”。根据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的统计,我国宋代修的方志约有700部,其中福建就有40多部,由于年代久远,宋代方志大都已失传,如今福建现存宋代的地方志只有《三山志》、《仙溪志》、《临汀志》3部,而《仙溪志》是如今全国唯一现存的宋代县志。作者黄岩孙,字景傅,福建泉州人,宋宝祐二年(1254年)任仙游县尉。该志成书于宝祐五年(1257年),距蔡襄逝世只有190年时间,况且仙游是蔡襄的家乡,蔡襄传的史料也是比较可信的。

另据欧阳修的《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公讳襄,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人也。天圣八年,举进士甲科,…四年,以右正言直史馆,出知福州以便亲,遂为福建路转运使,复古五塘以溉田,民以为立,为公立生祠于塘侧,又奏减闽人五代时丁口税之半。”欧阳修与蔡襄同朝为官,应该说同时代的人记下来的事情是更可靠的。

此外,《宋史·蔡襄传》亦云:“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元人脱脱编纂《宋史·蔡襄传》的材料基本上出自欧阳修的《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

喻政修纂的万历版《福州府志·蔡襄传》亦云:“蔡襄字君谟,仙游人。庆历间,由左正言直史馆,乞郡养亲,出知福州。未几,改转运使。复五塘以溉民田,又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嘉祐初再知福州,复疏导附城湖浦”。该志水利卷记载与《三山志》相同,也没有记载蔡襄第一次知福州时有“修复古五塘”之举,只记录了他第二次担任福州郡守兴修水利的事情。

后世纪念

纪念馆

主词条:蔡襄纪念馆

蔡襄纪念馆位于莆田市城厢区东海镇大埔村,金沙宫旁。

蔡襄墓

主词条:蔡襄陵园

蔡襄墓(蔡襄陵园)位于福建仙游枫亭锦岭将军山下,旧福厦公路西侧。196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海内外蔡襄后裔把其墓重建为“蔡襄陵园”,历时三年,于1999年竣工,占地面积20亩,仍保持宋代艺术造型,增建“山门”、仪门、围墙、端明楼、四垂亭、书法碑廊、以及管理房和停车场,重塑文武石仲翁、石羊石马、石虎,铺平石墓埕、水泥通道等附属设施。墓陵占地一亩,建造古老壮严,围墙绿树参天,绿草成茵,环境幽静优美。陵园前方“仪门”,高7.5米,白色花岗石构筑,横匾前书“庆历名臣”,后书“刚正廉明”;山门及前门,分别刻有对联:“跨海筑桥不尽黎民歌惠政,挥毫飞龙凤何曾勋业掩文章”,“忠国兴邦三谏有诗誉扬端明殿,惠民利涉万安无险功业洛阳桥”,“公慑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气,诚承祖德万家荔谱永留芳”,表达了后人对蔡襄一生品德及其功业的崇高评价和敬仰。

人物生平

蔡襄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二月十二日(1012年3月7日) 。家族世居仙游县枫亭驿,初务农,曾为泉州吏员。母亲卢氏,惠安县德音里(今后龙乡)圭峰村名士卢仁之女。蔡襄童年时受到外祖父的严格教育。

蔡襄十五岁参加乡试,十八岁游京师,入国子监深造。天圣八年(1030年),参加开封乡试,获第一名。

天圣九年(1031年),蔡襄登进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军事判官,在职四年。

庆历三年(1043年),蔡襄主持谏院衙署。他遇事从不回避,奏疏忠诚恳切,大都关系天下利弊、一时缓急。蔡襄认为国家安危取决于人事,君主要知人善任、辨别邪正。由于有蔡襄这样的人直言敢谏,那些权贵心怀畏惧,多有收敛。

庆历四年(1044年),调任福州知州。庆历六年(1046年)秋,改任福建路转运使。蔡襄在福州见百姓患病不就医而向巫觋求拜,多为蛊毒所害,撰《圣惠方后序》,刊刻于碑,劝病者就医治疗,并采取措施,取缔巫觋,“禁绝甚严,凡破数百家,自后稍息。”蔡襄还撰《福州五戒文》,以戒除陋俗。蔡襄倡议官吏,发动百姓,从福州大义至泉州、漳州七百余里的大道两旁栽植松树,荫庇大道,故民谣歌颂道:“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庆历八年(1048年),蔡襄因父亲去世而离职。

皇祐三年(1051年),回朝修《起居注》,参与政事。次年,迁任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注内诠。

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在任上劝学兴善,传播医治蛊毒的药方,教育民众遵法为善,改变陋习,监督官吏深得民心。

宋仁宗至和、嘉祐年间(1054年—1063年),蔡襄两次知泉州,第一次自至和三年二月至嘉祐元年六月,第二次自嘉祐二年七月至嘉祐五年秋。蔡襄在泉州任上,首先整顿吏治。当时晋江县令章拱之贪赃枉法,蔡襄奏疏,把他革职为民。后朝廷发现这是冤案,蔡襄因而被贬。他又修建沿海州县城池,加强军事防备,教习舟船熟记水势,防备海寇。泉州城东郊有洛阳江,下游出海口江面宽五里,有渡口名万安渡。“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无算”。并奏请减免漳、泉、兴三州身丁钱一半,大大减轻民众负担。

蔡襄知泉州时期,连年发生旱灾,他调动民力,加强水源管理,制定《龟湖塘规》,制止用水纠纷。他任转运使期间又在郡南小乌石山访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众饮用和灌田。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晋江县令王克俊在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为纪念。

嘉祐六年(1061年),被授为翰林学士、权理三司使,主管朝廷财政。此时,宋廷财政入不敷出,“积贫”已深。蔡襄善于理财,“较天下盈虚出入,量入以制用。划剔蠹,簿书纪纲,纤悉皆可法”。不久,宋英宗继位,正式任命蔡襄为三司使。蔡襄撰《国论要目》一文,阐述改革主张,提出择官、任才、去冗、辨邪佞、正刑、抑兼并、富国强兵的改革方案。英宗不但不采纳,反而夺其三司使职。蔡襄在朝廷难于容身,请求外任。

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出知杭州,拜端明殿学士后才去上任。次年十月,母亲卢氏去世,蔡襄护丧南归。

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十六日(9月27日),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五十六岁,追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葬在枫亭蔡岭,欧阳修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其曾孙蔡洸为蔡襄奏请谥于朝,孝宗赐谥“忠惠”。

逸闻趣事

百衲碑

韩琦曾在家乡修建昼锦堂,欧阳修为其撰文,蔡襄书丹,时人称之为“三绝”。蔡襄每一个字都一定写数十张,等到字合于法度之后才采用,世人称其为“百衲碑”。

诗名远扬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与宰相吕夷简争执,被黜知饶州。当时秘书丞余靖上书请求修改诏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馆阁校勘欧阳修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蔡襄当时也作《四贤一不肖》诗,攻击高若讷。此诗在东京流传,人们都争着传写,买书的人在街上售卖此诗,获利颇厚。辽朝的使者来访,偷偷将其买回。后来张中庸出使辽朝经过幽州时,在舍馆看见有人将蔡襄此诗写在墙上。

置髯何处

蔡襄有一把美胡须。仁宗一天偶然回头问蔡襄说:“你的胡须非常漂亮,晚上睡觉时把它盖在被子之下吗,还是把它放在外面呢?”蔡襄无法回答。回到家后,晚上睡觉时,蔡襄思索仁宗的话,把胡须放在被子里面和外面,都感到不适,一个晚上无法睡着。

蛇精转世

蔡襄知福州时,曾因病多日到官署办公,每天晚上都梦到登上鼓楼靠著鼓睡着。通判奇怪击鼓之人多日没有在三更打鼓,那人回答说这几天有一条大蛇盘踞在鼓上,他因而不敢接近。蔡襄病愈后,向通判说了自己的梦,正巧与击鼓之人说的话相同,人们便认为蔡襄是蛇精。

上元罢灯

蔡襄在福州任职,一次适逢上元日,他让百姓点七盏灯,陈烈制造大灯一丈多,上面用大字写道:“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蔡襄看见后,下令罢灯。

事母至孝

蔡襄对待母亲非常孝顺,他曾经步行碰到一个妇人,样貌非常衰老,蔡襄询问她的年龄,她说:“我活了一百单二岁了。”蔡襄拜了又拜后说:“希望我的母亲的年纪也能像您一样。”后来果然像他说的一样。

地下阎罗

蔡襄病重时,兴化郡守李遘梦到一位神仙紫绶金章,自称是来迎接下任的。李遘询问是谁,神仙说:“我是阎罗王,蔡襄将要接替我。”次日,蔡襄即去世,李遘作挽诗道:“不向人间为冢宰,却归地下作阎罗。”

廿一日酉

蔡襄的诗文瑞雪满京都,宫殿尽成银阙。常对素光遥望,是江梅时节。如今江上见寒梅,幽香自清绝。重看落英残艳,想飘零如雪。——宋代·蔡襄《好事近》

好事近

瑞雪满京都,宫殿尽成银阙。常对素光遥望,是江梅时节。

如今江上见寒梅,幽香自清绝。重看落英残艳,想飘零如雪。可笑夭桃耐雪风,山家墙外见疏红。为君持酒一相向,生意虽殊寂寞同。——宋代·蔡襄《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

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

可笑夭桃耐雪风,山家墙外见疏红。

为君持酒一相向,生意虽殊寂寞同。醉后归来月满衣,重重花影帽帘欹。人行道畔犹相笑,未似山翁倒接{上四下离}。——宋代·蔡襄《醉后》

醉后

醉后归来月满衣,重重花影帽帘欹。

人行道畔犹相笑,未似山翁倒接{上四下离}。查看更多蔡襄的诗文>>

有关于即羡的诗句

1.含思和羡有关的诗词

《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

年代: 宋 作者: 汤恢

摘青梅荐酒,甚残寒、犹怯苎萝衣。正柳腴花瘦,绿云冉冉,红雪霏霏。隔屋秦筝依约,谁品春词。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寄隐孤山山下,但一瓢饮水,深掩苔扉。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销魂远,千山啼鴂,十里荼。

《再和》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眼花错莫鬓霜匀,病马羸驺只自尘。奉引拾遗叨侍従,思归少傅羡朱陈。

衰年壮观空惊目,险韵清诗苦斗新。最后数篇君莫厌,扌寿残椒桂有余辛。

忆观沧海过东莱,日照三山迤逦开。桂观飞楼凌雾起,仙幢宝盖拂天来。

不闻宫漏催晨箭,但觉檐阴转古槐。供奉清班非老处,会稽何日乞方回。

《次林伯玉侍郎韵赋西湖春游》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西湖一别不知年,陈迹重寻麦岭边。山远往来双白鹭,波平俯仰两青天。

残骸自觉难支久,一笑相从亦宿缘。旅食京华诗思尽,羡公落笔思如泉。

《咏史下·张翰》

年代: 宋 作者: 陈普

晋家事势若崩河,忘却吴松好月波。莫把李膺夸二陆,思鲈羡鹤不曾多。

《梅》

年代: 宋 作者: 方回

玉楼仙去老逋坡,天下诗人奈尔何。茅舍一枝元不少,水村千树未为多。

力排杀气回元造,善保阳神养内和。暗处寻香疏认影,可容冶思羡凌波。

《和张主簿喜雪》

年代: 宋 作者: 吕声之

夜续书窗未觉贫,朝看万瓦没鱼鳞。飘来灞岸春风絮,演下瀛洲玉斛尘。

笑我冗怀多俗事,羡君清思犹凝神。遥怜夜月山险道,还有扁舟乘兴人。

《舟过柴步寺》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野寺隔疏樾,远舟见深殿。独径通绝崖,长萦度微线。

曩游携重弱,攀岸已震眩。前瞻足未到,下窥意先转。

朝来经云根,尘思起清羡。野夫三二辈,走过疾於箭。

俛仰二十年,今老怀昔健。

《留题许国博申申堂》

年代: 宋 作者: 余靖

宴居潇洒一斋宽,每到高谈暮忍还。境胜自容巢燕托,时清谁顾卧龙闲。

桥前水石纷华外,窗下琴书寂寞间。兼济未成归有地,羡君因此转思山。

2.求同时含有"如""羡"两字的诗词,不甚感激

1、英雄割据虽已矣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岂知英雄主

杜甫

《后出塞五首》

3、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

《蜀相》

4、何处逐英雄

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

5、咸阳原上英雄骨

李商隐

《浑河中》

6、安得有英雄

李晔

《菩萨蛮·登楼遥望秦宫殿》

7、天地英雄气

刘禹锡

《蜀先主庙》

8、世上英雄本无主

李贺

《浩歌》

9、圣明驭英雄

白居易

《放鹰》

10、所谓天下英雄

白居易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并序》

11、杯酒英雄君与操

白居易

《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12、天下英雄

白居易

《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13、英雄割据非天意

杜甫

《夔州歌十绝句》

14、英雄见事若通神

杜甫

《承闻河北诸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3.有只羡鸳鸯不羡仙的诗词吗

《长安古意 》卢照邻 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全文: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凰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尾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凰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顾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粱,罗帏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4.怎样赏析诗句“即此羡闲逸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是出自唐·王维《渭川田家》。

吟式微:《诗经·邶风·式微》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这里只取“胡不归”之意,表示欲归隐田园的思想。这两句大意是:看到田家安闲晚归的情景非常羡慕,惆怅地产生了归隐田园的愿望。

《渭川田家》原诗为:“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雌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诗作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

宁静安适的农村生活,诚挚淳朴的乡土人情,恰和喧嚣倾乳的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速了诗人退出官场、归隐田园的思想。~两句正表露了诗人这样的心迹。

5.有关羡慕的诗句

1.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卢照邻《长安古意》

2. 自笑此身无定在,风蓬易转孤根。羡君归意满离尊。——元好问《临江仙》

3. 尽室未寒衣,机声羡邻女。——皮日休《贫居秋日》

4. 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刘长卿《喜李翰自越至》

5. 荷花欲拆犹微绽,此叶此花真可羡。——晏殊《渔家傲》

6.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袁枚《湖上杂诗》

7.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郑谷《海棠》

8. 君莫羡花间女郎祇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9. 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白居易《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

10.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白居易《新井篇》

11. 报君一事君应羡,五宿澄波皓月中。——白居易《泛太湖书事寄微之》

12. 因生江海兴,每羡沧浪水。——白居易《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

13. 结网空知羡,图荣岂自诬。——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

14. 却羡故年时,中情无所取。——储光羲《田家杂兴》

15. 他年名上凌烟阁,谁羡当时万户侯。——贯休《献钱尚父》

16. 狼藉红衣脱尽,羡芳魂不埋黄土。——赵孟頫《水龙吟》

17.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李白《寄崔侍御》

18. 尝嫌玳瑁孤,犹羡鸳鸯偶。——李白《去妇词》

19. 羡君素书尝满案,含丹照白霞色烂。——李白《 下途归石门旧居》

20. 方从桂树隐,不羡桃花源。——李白《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

21. 羡君戏集他人诗,指呼市人如使儿。——苏轼《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五首》

22. 古来容光人所羡,况复今日遥相见。——刘希夷《公子行》

23. 肯羡孤松不凋色,皇天正气肃不得。——皎然《湛处士枸杞架歌》

24.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高适《金城北楼》

25. 嗟我久离别,羡君看弟兄。——高适《别张少府》

26. 我亦不羡季伦富,我亦不笑原宪贫。——孟郊《伤时》

27.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元结《系乐府十二首》

28. 怀玉尚悲迷楚塞,捧金犹羡乐燕台。——许浑《七律》

29.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渭川田家》

30. 犹羡松下客,石上闻清猿。——王维《瓜园诗》

6.“只羡鸳鸯不羡仙”是哪首诗的诗句

长安古意 【唐】卢照邻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蔡襄简介

蔡襄简介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 。北宋著名书法家、家、茶学专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南宋干道(1165年—1173年)年间,追谥忠惠,故称“蔡忠惠”。 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着《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所着《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着作”。 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蔡襄(1012——1067),字君谟,汉族,原籍福建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先后在宋朝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正楷端正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传世碑刻有《万安桥记》,书迹有《谢赐御书诗》等。

  蔡襄曾出为福建转运使,奏减五代以来丁口税。主持建造万安桥,全长三百六十丈。后知杭州任上卒。官至端明殿学士。工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为“宋四家”。楷书端重,行书温媚。着有《蔡忠惠集》等。字君谟,仙游县人,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生。世居仙游县枫亭驿,初务农,曾为泉州吏员。母亲卢氏,惠安县德音里(今后龙乡)圭峰村名士卢仁之女。蔡襄童年受到外祖父的严格教育。15岁参加乡试,18岁游京师,入国子监深造。天圣八年(1030年),参加开封乡试获第一名。天圣九年登进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军事判官,任职四年。庆历三年(1043年),蔡襄主持谏院衙署,遇事从不回避,奏疏忠诚恳切,大都关系天下利弊、一时缓急。他认为国家安危取决于人事,国君要知人善任、辨别邪正。由于有蔡襄这样的人直言敢谏,那些权贵心怀畏惧,多有收敛。庆历四年,蔡襄调任福州知州,庆历六年秋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庆历八年,因父亲去世而离职。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参加政事。

  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参加政事。皇祐四年,迁任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注内诠。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在任上劝学兴善,传播医治蛊毒的药方,教育民众遵法为善,改变陋习,监督官吏深得民心。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蔡襄奏请减免漳、泉、兴三州身丁钱一半,大大减轻民众负担。至和、嘉祐年间(1054年——1063年),蔡襄两次知泉州,第一次自至和三年二月至嘉祐元年六月,第二次自嘉祐二年七月至嘉祐五年秋。蔡襄在泉州任上,首先整顿吏治。当时晋江县令章拱之贪赃枉法,蔡襄奏疏,把他革职为民。后朝廷发现这是冤案,蔡襄因而被贬。他又修建沿海州县城池,加强军事防备,教习舟船熟记水势,防备海寇。泉州城东郊有洛阳江,下游出海口江面宽五里,有渡口名万安渡。“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无算”。皇祐五年(1053年),王隽首倡建造石桥,蔡襄主持这项工程,费时6年8个月,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完工,桥长360丈(折1105.92米),宽广1丈5尺(折4.6米),酾水(排水孔)47道,称名万安桥,又称洛阳桥。于是“渡石支海,去舟而徒,易危为安,民莫不利”。

  洛阳桥建成后,蔡襄亲自撰写《万安渡石桥记》,刻碑立在左岸。此碑文章简约,书法遒劲,镌刻传神,被誉为“三绝”。蔡襄知泉州时期,连年发生旱灾,他调动民力,加强水源管理,制定《龟湖塘规》,制止用水纠纷。他任转运使期间又在郡南小乌石山访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众饮用和灌田。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晋江县令王克俊在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为纪念。嘉右四年(1059年),蔡襄在泉州写成《荔枝谱》一书,分3卷7篇,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服食、加工、贮藏、运销,介绍荔枝品种32种。嘉右五年(1060年),蔡襄奉诏还京,嘉右六年拜翰林学士权理三司使。嘉右八年,仁宗去世,英宗即位,正式任命蔡襄为三司使。这年蔡襄又写成《茶录》一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道,包括辨茶、煎茶、品茶等10个问题;下篇论茶器,包括制茶工具、饮茶器具等9件器物,生动详尽。史家说:“蔡君谟善辨茶,后人莫及。”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出知杭州,拜端明殿学士后才去上任。治平三年十月,母亲卢氏去世,蔡襄护丧南归。治平四年八月,

  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56岁,赠吏部侍郎,葬在枫亭蔡岭,欧阳修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干道年间(1165年——1173年),赠谥忠惠。庆元年间(1195年——1200年),在洛阳桥南街尾建蔡襄祠。

  古载

  《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朱长文《续书断》: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仁宗深爱其迹……及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敕书之,君谟辞不肯书。

  从以上三段记载中,可以知道,蔡襄书法从当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所以传世作品较少。另外可以看出当时书坛的风气已完全转向了诗文尺牍,而书碑则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为士大夫所不屑为,甚至连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这与唐代以前的情况有着根本的不同。不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

  书法艺术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欧阳文忠公集》)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山谷文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蔡襄的草书曰:“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朱长文《续书断》: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仁宗深爱其迹……及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敕书之,君谟辞不肯书。

  从以上三段记载中,可以知道,蔡襄书法从当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所以传世作品较少。另外可以看出当时书坛的风气已完全转向了诗文尺牍,而书碑则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为士大夫所不屑为,甚至连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这与唐代以前的情况有着根本的不同。不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北宋著名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蔡襄以督造小龙团茶和撰写《茶录》一书而闻名于世。而《茶录》本身就是一件书法杰作。

  在书法史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应该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恶”,后来人们用蔡襄取代了蔡京。这一点值得商榷。

  水利贡献

  蔡襄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古今中外,论蔡襄者必先提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安桥(洛阳桥),它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被称作“福建桥梁的状元”(茅以升)。它的建成,是蔡襄的一个贡献,对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福建文化蔡襄与洛阳桥福建文化民间保护网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唐后期起,泉州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北宋时泉州港湾区帆墙林立,百舰争流,中外商贾荟集,各地货物集散。然而,万安渡成了福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极大障碍,交通问题远远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万安渡建桥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这万安渡并不“万安”,在暴风狂潮袭击下,经常发生船沉人亡事件,人们认为这一现象是“水怪”捣乱,故望而生畏。传说蔡襄跟随仁宗皇帝下江南,沿途不断为民请命,赈粮灾民,赈款扶贫,受到百姓深切爱戴。当他巡至泉州与惠安的万安古渡,看到水深流急,白浪滔天,每当涨潮时,更是波涛汹涌,游船摇撼,过往客人时有溺毙,不禁潸然泪下,当即又运筹建桥的雄心。他吩咐手下买来蜂蜜,在海岸上写着“君命蔡襄建造洛阳桥”。皇帝漫步至此,见蜜蜂拥扑地觅食,好不美丽壮观,凑近一看,朗朗诵起“君命蔡襄建造洛阳桥”。蔡襄听罢马上跪地领旨。皇帝被弄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我分明在看群蜂排字,怎么会变成了下旨?这又是爱卿设下的圈套让我钻,爱卿戏朕也!蔡襄伏地力谏,吾皇恕罪,皇上金口玉言,怎能有戏于臣。蔡襄略施小计,使皇帝吃了哑巴亏。鉴于蔡襄爱民心切,也不十分计较。谕批他任泉州太守领款督建洛阳桥。蔡襄知难而上,挑起这副前所未有的重担。

  九百多年前的科技状况,要建一座跨江桥梁,海神也惧怕三分。蔡襄面对放肆翻滚的大江,无法下椿,心如刀绞,一急之下头发白了一半。他拳拳爱心感动了兴风作浪的龙王。传说有一天,吕洞宾托梦对蔡襄说:“此事无需过虑,我给东海龙王写封信,让他停潮一天,就可以把桥基砌起来了。”蔡襄听后大喜,从梦中醒来,只见桌上果然放着一封信,上书“面呈东海龙王”。于是他在堂上问道:“谁下得海?”差役夏德海连忙叩见说:“小人便是夏德海,不知大人有何吩咐?”蔡襄一听大喜,便道:“你既下得海?那就把这封信面呈东海龙王吧!”原来这夏德海是他的名字,并不谙水性,下不了海,但上命难违,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夏德海领命回到家中,把下海投书之事告诉了妻子,其妻不禁失声痛哭,但也无可奈何,只得给夏德海置酒饯行。夏德海喝得酩酊大醉,昏昏沉沉来到海边,瘫倒在海滩上,被巡夜的虾兵蟹将发现,将其捉入龙宫,把信交给龙王。东海龙王与吕洞宾交情颇深,便让夏德海带回一信。黎明时分,夏德海从昏睡中醒来,看见有一封信,上写:“面呈蔡襄收”,急忙将信交给蔡襄。蔡襄将信打开,只见信中只有一个“醋”字。他琢磨了好一会儿恍然大悟,立刻下令二十一日酉时开始抢修桥基。原来“醋”字可拆为廿一日、酉。到了那天,果然海潮退落,水底 *** ,桥工们昼夜施工,桥基得以牢固下奠。

  这巨大的工程,朝廷拨款力不应支,蔡襄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身体力行,忍受家庭变故(丧子亡妻)的痛楚,在其母的支持下,把他家仅有埭田二百“捐一百六十石助役”。该桥共投资一千四百钱,却不用国库分文,都是靠集资募捐而来的。传说天庭这边发现蔡襄的壮举,就让观音菩萨下界助一臂之力。观音受旨下凡,先在岸上张贴告示:“某日有一才貌双全少女别具一格要在洛阳江上荡舟择婿,叟少不分,贵贱无欺,只要能够用钱掷中她身上,就嫁与谁。”蔡襄不识玄机,可从中得到启示,若能找一女子荡舟索银资助建桥,不正是一件好事。但是当时社会妇女从不涉足社会。能让谁去抛头露面出这洋相?无奈之下他只能“大义灭亲”,舍妻冒险。他把妻子认真化妆一番倒也美若天仙。购选一艘特大船只进行精心包装,船四周放上磁铁,充夫人的挡兵之箭。当蔡夫人潇洒地出现在江上时,人们认为是告示上的女子择婿,一时洛阳沸腾,上至官家子弟,下至平民百姓,两岸人山人海,争先恐后,把一串串银钱往她身上掷去,皆被强磁铁吸住。蔡襄神机妙算,早已森严壁垒,保护大贤大德的蔡夫人安然无恙。观音菩萨在云端看得真切,赞叹人间竟有这般奇女子。她怕蔡夫人万一有个闪失,马上脱下绣花鞋化作一艘大船,乘舟而至,人们神魂颠倒,转向新目标倾囊投掷。观音满载银钱驶向蔡夫人与她结为金兰之好,并把一艘银钱作为见面礼帮助建桥,而后消失在茫茫的云雾之中。蔡襄夫妇仰望天际,感慨万千,真是失道寡助,得道神助。

  得此银钱,蔡襄力排艰难险阻,建成了洛阳桥。蔡襄集思广益,与大桥建设者们一起科学地解决桥梁建筑及固基问题。他们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置了大量的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然后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筑桥墩,这种石基的开创,是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称之为“筏型基础”。他并种海蛎以固桥基,于桥上下两侧滩涂上,植石以附蛎,以减缓江流速度,使不致动摇桥墩两侧基础。被认为是世界上生物用于建筑上的先例。桥成之后,蔡襄拟订了千古传诵的《万安桥记》并刻石立碑,它真实地记载了建桥情况和桥的规模。

  “渡实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全文共150多字,文辞极优美,同时它又是中国书法史上颇为著名的蔡襄书法珍品福建文化民间保护网植树绿化重农惠民f蔡襄曾组织人马,从福州始沿途栽植树至泉州、漳州,计长700里。它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过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时,免受骄阳曝晒之苦。它成为洛阳桥的配套工程,此即《宋史》本传所说的“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一事。近一千年前的蔡襄已能注意到保持生态平衡,保护水土,确是高人一等。时人为此作诗赞之:“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蔡襄在泉州积极组织群众抗旱,兴修水利,生产自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嘉祐三年(1058年),适泉州一地春夏之交久旱不雨,他特地三次带领到泉州飞阳庙祈雨,自责干旱不稔,是“郡守不德之故”。还写下《乞雨题西方院(有序)》:“年年乞雨问山神,羞见耕耘陇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苍何事罪斯民。”他是以此举来劝告各僚属要关心民瘼,组织农民抗旱自救。不久恰好天降大雨,旱情解除,岁以大稔,王十朋因此赞他“爱民心有彼苍知”。晋江龟湖塘可灌田数千亩。但是,沿塘百姓常为用水及管理维修堤岸等问题争吵、斗殴。加上土豪、无赖好事之徒插手搅浑,沿塘百姓冤冤相报,问题久而不能解决。蔡襄深入民间,详为考察,为更好地保护这一水利工程,加强排涝抗旱作用,以利农耕,相应加强相邻各乡林、黄、苏、郑、吴、蔡六姓的联谊,特制定《龟湖塘规》(后世称为《先宋塘规》),使龟湖有法可依。它明确规定六姓用水及管理维修问题,保证农田能及时得到灌溉。他在制定《龟湖塘规》时,按规定执行管禁,遇有重大违规者,则由陂首呈县府惩处。正因为有蔡襄的《龟湖塘规》在,龟湖塘维护了近千年,为濒湖农民流泽至今。据《晋江县志》载:“自蔡襄定塘规至明朝的五百年间,粮食产量往往二、三倍于他乡。”这是对泉州水利建设的贡献,后人因此为之立《德政碑》。蔡襄卒于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八月十六日,享年56岁。时至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其曾孙蔡洸事亲至孝,为曾祖父蔡襄逝时朝廷并无赐谥号,由他奏请于朝,赐蔡襄为“忠惠”,寓意谓:忠之实曰廉,公方正;惠之实曰遗,爱在民。为蔡襄芳名立下风范,彪炳千秋,而享誉古今,昭示后人,教仰先贤。

  发展茶业

  蔡襄是北宋一代名臣,他不仅是家、文学家、书法家,而且也是茶学家。他为官清正,以民为本,注意发展当地经济,为福建茶业及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历史上著名的北苑御园,就是在建州,旧时又称建溪,建安(今在建瓯县)。种茶最早的文本记载见于唐代孙樵《送茶蕉刑部书》,书中记载:“晚甘侯”(唐代名茶中的一种)产于“建阳碧水丹山之乡,系月涧云龛之品”。当时建溪流域所产品茶统称“建茶”、“建茗”。五代时期,王审知在福建建闽国,北苑茶园成为专门生产贡茶的官家茶园。闽国灭亡之后,南唐后主李煜派专程到建安设立“龙焙”,监制“建茶进御”。指定“龙茶”。历史发展到了宋代。丁谓任福建转运使,监制御茶时,尤重御茶采摘制作的“早、快、新”。如“社前十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繁而造之、社即入贡”。由于采制甚精,在丁谓手中,北苑茶已誉满京华,号为珍品。到了庆历年间(1041—1048年),蔡襄创造小龙团以进,被旨仍岁贡之”(《熊蕃北苑贡茶录》)。《苕溪渔隐丛话》也说北苑茶大小龙团“起于丁谓,而成于蔡君谟”。的确,蔡襄为福建转运使,把北苑茶业发展到新的高峰,他从改造北苑茶品质花色入手,求质求形。在外形上改大团茶为小团茶、品质上采用鲜嫩茶芽作原料,并改进制作工艺。为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有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欧阳修对蔡襄制作贡茶有非议,但他不得不承认蔡襄制作茶业的工艺之精。蔡襄之侄儿、蔡京之子蔡绦在谪贬广西白州(今广西博白县)写一部著名笔记《铁围山丛谈》,文中对蔡襄在发展北苑御园茶过程有较为详细而客观的记载,这里肯定蔡襄负责监制北苑之茶制作精巧,形质至极,呼声最高还是“小龙团”的“密云龙”和“瑞云翔龙”。对于茶叶制作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的高水平程度,同时指出做茶要抓住季节“又茶茁其芽,贵在于社前则已进御”的新鲜感。可见“好茶争相品、盖因品质珍”。就蔡襄本人,对于建安之茶,他也在自己着作《茶录》中有专门论述建安之茶。其“点茶”条云:“建安斗试以水痕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同朝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也提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醒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可见北苑御园茶在北宋时期极负盛誉。这些如此辉煌时期是得益于蔡襄为福建转运使时的监制而精益求精的创新工艺。这茶业发展功绩是不可湮没的。

  苏东坡在着作《荔枝叹》中说,“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这首七言古诗,作为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晚于蔡襄在福建转运使二十五年,苏东坡正被谪贬在广东惠州(今惠阳县)。作者初次尝到南方甜美的果品荔枝、龙眼,极为赞赏,就差点儿将“荔枝”比作“佳人”。但作者能浮想联翩,不禁联想到汉唐时代进贡荔枝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在诗中作者揭示了由于皇家的穷奢极欲、官吏媚上取宠、各地名产都将进贡的弊政。他笔锋又一转,对当时宋代的进茶、进花一并作了深刻的讽刺。这首诗给苏东坡带来了许多声誉,但给蔡襄盖上了一顶“买宠”的帽子,这是不应该的。

  总之,蔡襄在任福建转运使时,监制北苑贡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争新。他先从改造北苑茶的品质花色入手,将“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提高贡茶的质量,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术革新、茶与茶艺术融为一体。蔡襄制好茶,致使苏东坡喜欢“龙凤团茶”,产生千古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苏东坡应该感谢蔡襄有了好茶才产生出千古名句。蔡襄的督办,促进了北苑茶的发展。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种技术创新,使福建茶叶在北宋时期名列首位,应功归于蔡襄。蔡襄不愧是一位茶学家。

蔡襄的主要成就

主词条:宋四家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欧阳文忠公集》)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山谷文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蔡襄的草书“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朱长文《续书断》:“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仁宗深爱其迹……及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敕书之,君谟辞不肯书。”

从以上三段记载中,可以知道,蔡襄书法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所以传世作品较少。另外可以看出当时书坛的风气已完全转向了诗文尺牍,而书碑则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为士大夫所不屑为,甚至连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这与唐代以前的情况有着根本的不同。不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

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

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北宋著名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蔡襄以督造小龙团茶和撰写《茶录》一书而闻名于世。而《茶录》本身就是一件书法杰作。

另有说法认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应该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恶”,后来人们用蔡襄取代了蔡京。 蔡襄出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奏减五代以来丁口税。并修建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万安桥(洛阳桥),它被称作“福建桥梁的状元”(茅以升)。它的建成,对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唐后期起,泉州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北宋时泉州港湾区帆墙林立,百舰争流,中外商贾荟集,各地货物集散。然而,万安渡成了福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极大障碍,交通问题远远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万安渡建桥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蔡襄等人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置了大量的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然后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筑桥墩,这种石基的开创,是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称之为“筏型基础”。他并种海蛎以固桥基,于桥上下两侧滩涂上,植石以附蛎,以减缓江流速度,使不致动摇桥墩两侧基础。被认为是世界上生物用于建筑上的先例。

桥成之后,蔡襄拟订了千古传诵的《万安桥记》并刻石立碑,它真实地记载了建桥情况和桥的规模。“渡实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全文共150多字,文辞极优美,同时它又是中国书法史上颇为著名的书法珍品

蔡襄曾组织人马,从福州始沿途栽植树至泉州、漳州,计长700里。它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过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时,免受骄阳曝晒之苦。它成为洛阳桥的配套工程,此即《宋史》本传所说的“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一事。近一千年前的蔡襄已能注意到保持生态平衡,保护水土,确是高人一等。时人为此作诗赞之:“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蔡襄在泉州积极组织群众抗旱,兴修水利,生产自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嘉祐三年(1058年),适泉州一地春夏之交久旱不雨,他特地三次带领到泉州飞阳庙祈雨,自责干旱不稔,是“郡守不德之故”。还写下《乞雨题西方院(有序)》:“年年乞雨问山神,羞见耕耘陇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苍何事罪斯民。”他是以此举来劝告各僚属要关心民瘼,组织农民抗旱自救。不久恰好天降大雨,旱情解除,岁以大稔,王十朋因此赞他“爱民心有彼苍知”。

晋江龟湖塘可灌田数千亩。但是,沿塘百姓常为用水及管理维修堤岸等问题争吵、斗殴。加上土豪、无赖好事之徒插手搅浑,沿塘百姓冤冤相报,问题久而不能解决。蔡襄深入民间,详为考察,为更好地保护这一水利工程,加强排涝抗旱作用,以利农耕,相应加强相邻各乡林、黄、苏、郑、吴、蔡六姓的联谊,特制定《龟湖塘规》(后世称为《先宋塘规》),使龟湖有法可依。它明确规定六姓用水及管理维修问题,保证农田能及时得到灌溉。他在制定《龟湖塘规》时,按规定执行管禁,遇有重大违规者,则由陂首呈县府惩处。正因为有蔡襄的《龟湖塘规》在,龟湖塘维护了近千年,为濒湖农民流泽至今。据《晋江县志》载:“自蔡襄定塘规至明朝的五百年间,粮食产量往往二、三倍于他乡。”这是对泉州水利建设的贡献,后人因此为之立《德政碑》。 蔡襄不仅是家、文学家、书法家,而且也是茶学家。他为官清正,以民为本,注意发展当地经济,为福建茶业及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历史上著名的北苑御园,就是在建州,旧时又称建溪,建安(今在建瓯县)。种茶最早的文本记载见于唐代孙樵《送茶蕉刑部书》,书中记载:“晚甘侯”(唐代名茶中的一种)产于“建阳碧水丹山之乡,系月涧云龛之品”。当时建溪流域所产品茶统称“建茶”、“建茗”。五代时期,王审知在福建建闽国,北苑茶园成为专门生产贡茶的官家茶园。闽国灭亡之后,南唐后主李煜派专程到建安设立“龙焙”,监制“建茶进御”。指定“龙茶”。历史发展到了宋代。丁谓任福建转运使,监制御茶时,尤重御茶采摘制作的“早、快、新”。如“社前十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繁而造之、社即入贡”。由于采制甚精,在丁谓手中,北苑茶已誉满京华,号为珍品。

到了庆历年间(1041—1048年),蔡襄创造小龙团以进,被旨仍岁贡之”(《熊蕃北苑贡茶录》)。《苕溪渔隐丛话》也说北苑茶大小龙团“起于丁谓,而成于蔡君谟”。的确,蔡襄为福建转运使,把北苑茶业发展到新的高峰,他从改造北苑茶品质花色入手,求质求形。在外形上改大团茶为小团茶、品质上采用鲜嫩茶芽作原料,并改进制作工艺。为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有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欧阳修对蔡襄制作贡茶有非议,但他不得不承认蔡襄制作茶业的工艺之精。蔡襄之侄儿、蔡京之子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对蔡襄在发展北苑御园茶过程有较为详细而客观的记载,肯定了蔡襄负责监制北苑之茶制作精巧,形质至极,呼声最高还是“小龙团”的“密云龙”和“瑞云翔龙”。对于茶叶制作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的高水平程度,同时指出做茶要抓住季节“又茶茁其芽,贵在于社前则已进御”的新鲜感。可见“好茶争相品、盖因品质珍”。就蔡襄本人,对于建安之茶,他也在自己著作《茶录》中有专门论述建安之茶。其“点茶”条云:“建安斗试以水痕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同朝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也提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醒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可见北苑御园茶在北宋时期极负盛誉。这些如此辉煌时期是得益于蔡襄为福建转运使时的监制而精益求精的创新工艺。这茶业发展功绩是不可湮没的。

苏轼在《荔枝叹》中说,“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此诗作于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在蔡襄任福建转运使二十五年后,此时苏轼正被谪贬在广东惠州(今惠阳县)。作者初次尝到南方甜美的果品荔枝、龙眼,极为赞赏,就差点儿将“荔枝”比作“佳人”。但作者能浮想联翩,不禁联想到汉唐时代进贡荔枝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在诗中作者揭示了由于皇家的穷奢极欲、官吏媚上取宠、各地名产都将进贡的弊政。他笔锋又一转,对当时宋代的进茶、进花一并作了深刻的讽刺。这首诗给苏轼带来了许多声誉,但给蔡襄盖上了一顶“买宠”的帽子,这是不应该的。

总之,蔡襄在任福建转运使时,监制北苑贡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争新。他先从改造北苑茶的品质花色入手,将“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提高贡茶的质量,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术革新、茶与茶艺术融为一体。蔡襄制好茶,致使苏东坡喜欢“龙凤团茶”,产生千古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苏东坡应该感谢蔡襄有了好茶才产生出千古名句。蔡襄的督办,促进了北苑茶的发展。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种技术创新,使福建茶叶在北宋时期名列首位,应功归于蔡襄。 蔡襄家富藏书,刘克庄题跋蔡端帖时说:“又一借六典刘茂才,何人藏书,乃富于蔡公耶?”其收藏书法作品和图书在当时富于一方。

范仲淹著名诗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秋思》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译文: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怀旧》

译文: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4.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渔者》

译文: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5.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御街行·秋日怀旧》

译文: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译文: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译文: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8.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

译文: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9.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苏幕遮·怀旧》

译文: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10.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译文:只有中间那,一段年轻,怎忍心用来追求功名利禄。

范仲淹最擅长写什么样的古诗?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

散文

宋建国至仁宗七十多年来,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谨,浮华奢靡的背后潜伏着种种危机。范仲淹洞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重视文章的教化作用,主张文章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价值取向上与扬雄、王勃、韩柳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 [157] 

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苏轼曾评价《上政事书》“天下传诵”[158]  ;《灵乌赋》一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献;名篇《岳阳楼记》,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159-161] 

诗歌

诗歌上,范仲淹主张“范围一气”、“与时消息”。范仲淹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又将曹丕的“文气说”、陆机、钟嵘的“感物说”和“天人合一”的诗学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与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气”,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范仲淹的“与时消息”则继承了刘勰的“为情而文”观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把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不为空言。

范仲淹诗歌存世305首,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抱负;或关注民生,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或纪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咏物寄兴,展现自己的人格操守。诗意淳语真,艺术手法多样,以清为美的特点尤为突出,以文为诗、议论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同时注意白描手法和叠字的运用,与当时的白体、晚唐体及西昆体相比,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成为宋初诗歌由唐音向宋调转变的重要一环。 [157]  [162] 

范仲淹

范仲淹词作存世共五首 [163]  ,虽然数量较少,但首首脍炙人口,在宋词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国至宋仁宗,生活享乐渐成风尚,以艳情为主要创作话题的歌词亦趋向繁荣。范仲淹于仁宗年间登上词坛,其词作内容和风格丰富多样,有直接写艳情者,也有跳出艳情之外者,正是过渡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刻痕迹。

《渔家傲·秋思》一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作者反对入侵、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来描写边塞生活,唐人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因而,范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不仅如此,这首词的内容和风格还直接影响到宋代豪放词和爱国词的创作,为词世界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和《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两词,读史、咏风景,题材宽泛,与艳情无关,与北宋前期词坛的创作风格合拍,表现了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歌坛衰变的一个过程。

范仲淹的艳情之作(《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总是写出一种宏大的时空背景,与同时代其他词人“小圆香径”、“庭院深深”的狭深环境迥然不同。而沉挚真切、婉丽动人的风格,也极大地改变了宋人的创作观念,引导着词坛创作风气的转移,对后世词坛产生着深刻影响。 [164-166] 

范仲淹写桐庐古诗词

1.范仲淹“潇洒桐庐郡十咏”是那10首诗

潇洒桐庐郡十咏分别为:

1、萧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

翻译:潇洒在桐庐郡,看到乌龙山处于薄薄的雾霭之中,让你感到闲无一事,心情仿佛和白云融为一体,潇洒空灵。这是整组诗的灵魂,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的潇洒心情。

2、萧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翻译:潇洒的桐庐郡,打开门窗立刻就面露喜色;辛劳一生的人们是多么幸福啊,能够每天面对绵绵青山。桐庐郡本来就是一处多山的丘陵地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智者乐山,平民百姓又何尝不乐山呢?

3、萧洒桐庐郡,全家长道情。不闻歌舞事,绕舍石泉声。

翻译:潇洒的桐庐郡,全家老少一起经常相聚谈论,此情此景,其乐融融;两耳不必听那歌舞之乐事,只须听听环绕房舍潺潺流过山石的泉水声就足够了。诗后原有自注:“乌龙山泉,实过公署。”

4、萧洒桐庐郡,公余午睡浓。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

翻译:潇洒桐庐郡,公余时间,中午睡意正浓,那就尽情地睡吧。人生有如此安乐之时之处,谁还再去问有无优厚的俸禄呢?这首诗实在是以小见大,连公余午睡酣浓也能入诗。

5、萧洒桐庐郡,家家竹隐泉。令人思杜牧,无处不潺湲。

翻译:潇洒桐庐郡,家家房前屋后竹林隐藏着泉水,叫人思念起杜牧所写的“无处不潺湲”的诗句。杜牧乃唐朝诗人,曾做睦州太守,写有《睦州四韵》,其中一首有“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二句。

6、萧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

翻译:潇洒桐庐郡,春季来临,漫山遍野多半是茶树,新雷轻发仿佛做了好事,惊起沉睡一冬的茶树在春雨来临前抽出新芽。好山必定有好茶,桐庐郡各县均产优质春茶,桐庐县更是主要产茶区。

7、萧洒桐庐郡,千家起画楼。相呼采莲去,笑上木兰舟。

翻译:潇洒桐庐郡,家家户户仿佛都建起了画中楼阁;人们相呼着一起去采摘莲蓬,嘻笑着登上木兰舟出发。

8、萧洒桐庐郡,清潭百丈馀。钓翁应有道,所得是嘉鱼。

翻译:潇洒桐庐郡,清清的水潭深不可测,仿佛百丈有余。垂钓的渔翁应有独自的门道,他所钓得的都是好鱼。这是一幅渔翁垂钓图,在清潭之畔,坐着静心垂钓的老翁。

9、萧洒桐庐郡,身闲性亦灵。降真稥一炷,欲老悟黄庭。

翻译:潇洒桐庐郡,身体悠闲性情也很空灵;点上一炷降真香,丝丝香烟让人心无杂念,临老便能领悟到《黄庭经》的真谛。

10、萧洒桐庐郡,严陵旧钓台。江山如不胜,光武肯教来?

翻译:潇洒桐庐郡,有一处严子陵遗留下来的钓台。如果这里江山不优美,当初光武帝怎么肯让严子陵来此隐居,垂钓耕作。

扩展资料:

《萧洒桐庐郡十绝》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诗词之一。时年北宋景佑元年春,范仲淹因废郭后一事触怒宰相吕夷简,被贬到两浙西路睦州赴任知州。

睦州别名桐庐郡,此《萧洒桐庐郡十绝》即为当时赴任途中所作,远离了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逐渐接近山明水秀的睦州之地,范仲淹的心境也随之豁然。

2.歌咏桐庐的诗词歌赋

仙境尘寰咫尺分,壶中别是一乾坤。

风雷不识为云雨,星斗何曾见晓昏。天目溪源出于天目山,流经桐庐县城与富春江汇合,被郦道元《水经注》描述为“连山夹水,两岸对峙,……水木相映,泉石争辉”,“溪有十八滩,一滩高一滩”。

富春江美丽的山水风光,激发了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的灵感和创作,他们的许多诗文佳作,使富春山水之美得以艺术的升华,并永恒地留驻在人们心里。悠悠渺渺涉寒波,故寺思归意若何?长忆孤舟三二月,春山偏赏富阳多。

《送僧归富阳》(唐 释。皎然) 归舟一路转青萍,更欲随潮回富春。

吴地陆机称地主,钱唐苏小是乡亲。葛花满地能消酒,屺子同心好赠人。

早晚重过渔蒲宿,遥怜佳句匣中新。《送王少府至富春》(唐 韩羽)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

云低远树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未必柳间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

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去问津。《富春》(唐 吴融) 远岸齐如剪,澄江平似铺。

紫鳞仙客驭,金颗李衡奴。冷叠群山阔,清幽万象殊。

严陵亦高见,归卧是良图。《秋日富春江行》(唐 罗隐) 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

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笋进饶当户,云归半在林。

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题小隐书室》(宋 范仲淹) 苦雨怜朱夏,小舟眠富春。

余生今可乐,归作太平人。《宿富阳舟中》(宋 王十朋) 双橹摇江叠鼓催,伯符故国喜重来。

秋山断处望渔浦,晓日升时离钓台。官路已悲捐岁月,客衣仍悔犯风埃。

还家正逢鸡豚社,剩伴郊翁笑口开。《泛富春江》(宋 陆游) 不到江湖恰五年,歙山青绕屋头边。

富春渡口闲舒目,落日孤舟浪拍天。《下口渡》(宋 范成大) 长山泷石片帆斜,小雨初晴目眩沙。

回首遥看富阳县,轻烟低照一丛花。《晓发富阳县》(宋 方回)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我行三度至,风景数番新。净碧迎窗入,空青拂面匀。

斑斓工点缀,瘦石自嶙峋。《富春舟中选一》(元 李桓) 禹陵云气近,柏翠护禅关。

只有客常到,不如僧最闲。春风浙江水,夜雨富春山。

爱此清居处,长歌日暮还。《真觉院》(元 杨维桢) 山从天目下,潮到富春回。

此地扁舟去,吾生几度来。林红晚日落,江白雨云开。

明日须停桡,呼童看钓台。《浙江放舟至富阳》(元 张以宁) 鹳山台殿压春城,下奠群峰镇百灵。

半石浮鼋波影白,一沙横鮆树痕青。钟鱼水国催僧饭,箫鼓江天送客星。

我亦浪游成底事?又随归雁落前汀。《鹳山》(明 一初) 一山横出大江头,禹凿当年到此留。

地耸石根迎碧海,天移砥柱立中流。社坛夜半风云合,城郭春深紫翠浮。

几度拂衣登绝顶,海门东去是杭州。《鹳山》(明 陈观) 中沙潮落海天长,疏影纷纷下夕阳。

自是江心栖息处,月明何必忆潇湘。《中沙落雁》(明 陈兴) 扬帆溯流上,秋色竞纷纷。

翠荇波仍绣,丹枫壁自文。路疑千岭近,山为一江分。

夕照高低出,滩声远近闻。薜衣过木客,椒洒奠桐君。

《自富春至桐庐道中》(明 王世贞) 扁舟入谷口,登岸坐苔矶。异石千层出,孤泉一道飞。

风和梅放早,山僻鸟音稀。日暮方回棹,钟声隔翠微。

《游天钟山》(明 王之献) 富阳秋色晚,高枕壮江门。县僻山围屋,霜清水长村。

支流源带歙,浙岭细分源。此日探禹穴,应知岳渎尊。

《富阳》(明 侯方域) 百里钱塘路,清江入富阳。人家环水曲,山势压城墙。

客思同天远,秋来柳渐黄。望中风物满,枫叶更含霜。

《富阳县》(清 梁佩兰) 十里江山指顾中,波光淡荡映晴空。相看形势无如昔,共叹英雄所见同。

落照归帆千点白,晓星海起一丝红。孙郎已去烟波没,当代谁兴百世风?《鹳山》(清 邵光尹) 驿路名山应万重,临江落日照青枫。

丹青莫讶黄公望,生长层峦迭嶂中。《富春道中》(清 曾王孙) 江流绵淼曲围沙,村落纷纷聚水涯。

荷插翠移雪后竹,携筐青摘雨前茶。谁家客泛三春酿?无数莺啼十里花。

本是太平饶气象,桃源久与种桑麻。《长沙看桃花》(清 牛奂) 沿江无数好山迎,才出杭州眼便明。

两岸蒙蒙空翠合,琉璃镜里一帆行。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烟水萧疏总画图,若非米老定倪迂。

何须更说江山好,破屋荒林亦自殊。《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三首》(清 纪昀) 秋水涨平沙,秋风送落霞。

隔江一行雁,飞入白芦花。《中沙落雁》(清 王义祖) 潮落空江吹暮笳,孤城壁立浪周遮。

双台名士真千古,三国英雄第一家。子久画添山翠重,赤松碑掩篆文斜。

西风隔岸芦花里,无数渔舟唱落霞。《富春怀古》(清 王义祖) 水送山迎处,春江第一楼。

故乡多好景,欲别且勾留。《丙子岁冬之官江右道中即事选一》(清 朱彭年) 城郭江天俨画图,高楼望眼入寒芜。

山连别县青难了,水浸遥空淡欲无。犀甲千秋遗迹在,鱼竿终古寄情孤。

风帆片片闲来去,付与诗人一拈须。《登春江第一楼》(清 王芮) 春江一带水潆回,桃李争春逐岸开。

惆怅东风残照里,钓鱼船载落花回。《春江》(清 金士芳) 水折帆回到富春,暮春香霭锁江滨。

不平波似银光纸,如画山多荷叶皴。飞鸟有情怜客梦,孤云无定滞归人。

隔船唤买鲈鱼美,我正秋风赋采莼。《富阳》(清 顾恩来) 青山如画绕孤城,十里。

3.范仲淹的诗词全集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 范仲淹《江上渔者》

5.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 范仲淹《江上渔者》.

7、《剔银灯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宋·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8、《定风波·罗绮满城春欲暮》 宋·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

9、《野色》 宋·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羃羃映楼台。白鸟忽点破,夕阳还照开。肯随芳草歇,疑逐。

10、《游庐山》 宋·范仲淹 五老闲游依舳舻,碧梯云径好和途。云开瀑影千门挂,雨过松簧十里铺。

11、《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宋·范仲淹 陇上带经人,金门齿谏臣。雷霆日有犯,始可报君亲。

12、《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宋·范仲淹 君恩泰山重,尔命鸿毛轻。一意惧千古,敢怀妻子荣。

13、《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宋·范仲淹 子屡牵衣,出门投祸机。宁知白日照,犹得虎符归。

14、《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宋·范仲淹 天阍变化地,所好必真龙。轲意正迂阔,悠然轻万锺。

15、《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宋·范仲淹 万锺谁不慕,意气满堂金。必若枉此道,伤哉非素心。

16、《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宋·范仲淹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17、《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宋·范仲淹 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

18、《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宋·范仲淹 风尘日已远,郡枕子陵溪。始见神龟乐,优优尾在泥。

19、《古鉴》 宋·范仲淹 磨此千年鉴,朱颜清可览。君看日月光,无求照人胆。

20、《和葛闳寺丞接花歌》 宋·范仲淹 江城有卒老且贫,憔悴抱关良苦辛。众中忽闻语声好,知是北来京洛人。

21、《和运使舍人观潮》 宋·范仲淹 把酒问东溟,潮从何代生。宁非天吐纳,长逐月亏盈。暴怒中秋势,雄豪。

22、《和运使舍人观潮》 宋·范仲淹 何处潮偏盛,钱唐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海浦吞来尽,江城。

23、《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宋·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24、《鹤联句》 宋·范仲淹 上霄降灵气,锺此千年禽。幽间靖节性,孤高伯夷心。颉颃紫霄垠,飘飘。

25、《九日》 宋·范仲淹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26、《句》 宋·范仲淹 唐世碑犹在,高丽鼓半穿。

27、《句》 宋·范仲淹 劝君莫过南充路,恐被冯休笑一番。

28、《句》 宋·范仲淹 金山寺近尘埃绝,铁瓮城高气象雄。

29、《瀑布》 宋·范仲淹 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势斗蛟龙恶,声吹。

30、《无题》宋·范仲淹 十口相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定是孤儿船。

31、《萧洒桐庐郡十绝》 宋·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

32、《萧洒桐庐郡十绝》 宋·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33、《萧洒桐庐郡十绝》宋·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全家长道情。不闻歌舞事,绕舍石泉声。。34、《萧洒桐庐郡十绝》宋·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公馀午睡浓。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锺。

35、《萧洒桐庐郡十绝》宋·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家家竹隐泉。令人思杜牧,无处不潺湲。

36、《萧洒桐庐郡十绝》 宋·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

37、《萧洒桐庐郡十绝》宋·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千家起画楼。相呼采莲去,笑上木兰舟。

38、《萧洒桐庐郡十绝》宋·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清潭百丈馀。钓翁应有道,所得是嘉鱼。..

4.范仲淹写的诗词

1、《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武夷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4、《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5.有没有关于范仲淹的诗句

野色

非烟亦非雾, 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 夕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 疑逐远帆来。

谁谓山公意, 登高醉始回。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之一

圣宋非强楚, 清淮异汨罗。

平生仗忠信, 尽室任风波。

舟楫颠危甚, 蛟鼋出没多。

斜阳幸无事, 沽酒听渔歌。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之二

妻子休相咎, 劳生险自多。

商人岂有罪, 同我在风波。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之三

一棹危於叶, 傍观亦损神。

他时在平地, 无忽险中人。

6.范仲淹的钱塘江古诗

范仲淹关于钱塘江古诗是《和运使舍人观潮》,全文如下:

何处潮偏盛,钱唐无与俦。

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

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

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

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

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

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

腾凌大鲲化,浩荡六鳌游。

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

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

简评:

他把钱塘江潮排山倒海而来的壮观气势,被描摹的淋漓尽致。潮水汹涌澎湃,惊涛拍岸,江城为之震动摇晃,好像要将岛屿强卷而去,潮声象无数勇士的呐喊。水天之间,云雾迭起变幻,放眼望去,犹如千寻白练不收。广袤天地的汹涌江水,足以让大鲲和大鳌畅游无阻。范仲淹用非常出色的语言和表现力,将自己的观感惟妙惟肖、活龙活现地呈现读者眼前。

这首诗,我们看似范仲淹在写钱塘江气势磅礴的景观,其意实非写景,而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蕴含着很深的意义。

这大潮来的凶猛,南方的吴人,在江里无忧虑地自如的摆弄船只,而“北客”看到这奇观,非常害怕,认为这大潮是要摧毁一切。范仲淹则认为只有这大潮的力量,广阔汹涌的江水,才能使大鲲和大鳌畅游无阻,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条件,是自然法则,而并非想摧毁“巨舟”。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目的是使社会向前发展。他借大潮的自然现象,说明自己在改革大潮面前,无所畏惧。他是吴人,自比“子胥”忠义,告诫“北客”(暗指政敌),并非要推翻朝廷,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的潮流,改革是必然的。

范仲淹胸中的波澜,如钱塘江气势磅礴,潮水般汹涌澎湃,他要将忧患天下冲刷去,誓把快乐乾坤转回来,建立“乐与人共”的理想社会,这是他终身的抱负。此时,晚年多病的范仲淹,面对宽阔的钱塘江,心忧着国家的命运,无尽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无奈,“谁能问天意?”只有自己独见新政改革的“涛头”!事与愿违,最终北宋王朝被历史大潮冲刷而去。以上供参考。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