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油是哪里的风俗

来源:趣味经验馆 1.74W

过油是哪里的风俗

过油是哪里的风俗:答案是山东和河南。

过油是河南和山东的风俗。

“过油”又称“过菜”,是将各种馅料与淀粉混合后,在油锅里炸。

根据个人的口味,馅料的选择多样化,如炸土豆、炸猪肉、炸鸡块、炸花生豆、炸鱼、炸丸子等。

“过油”寓意为越过越有。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过油是中国的风俗习惯之一。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特别是南方地区,过油是指新婚夫妇进入婚姻生活后,在婚后第三天(或第七天)回娘家拜访,以示对亲人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过油的意义是夫妻离开新娘家庭后,亲戚们用油炸食物来欢迎他们,表示祝福和喜庆。

这种习俗象征着新婚夫妇开始独立生活,同时也象征着亲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过油是一种传统的家庭聚会活动,新婚夫妇和亲戚们可以一起享受美食,互相交流祝福和喜悦。

虽然具体细节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但过油作为中国婚礼文化的一部分,在很多地方都承载着重要的意义。

过油是哪里的风俗

过油是河南和山东的风俗。

“过油”又称“过菜”,是将各种馅料与淀粉混合后,在油锅里炸。

根据个人的口味,馅料的选择多样化,如炸土豆、炸猪肉、炸鸡块、炸花生豆、炸鱼、炸丸子等。

“过油”寓意为越过越有。

什么是过油肉

新疆的过油肉是北方的一道美食,主要是通过牛羊肉过油,保持肉质的鲜美。

其实过油肉是山西的一道名菜,也是一道家常小菜,到过山西省的都知道,山西的饭店里面都有销售这道菜,它色泽金黄鲜艳,味道咸鲜闻起来有醋味,质感外软里嫩,汁芡适量透明,不薄不厚,吃起来一点都不腻,是山西一道有名的菜肴。

新疆的过油肉主要是以牛羊肉为主,首先把里脊肉洗净,切成厚度均匀的薄片,然后加入盐和味精腌制5-6分钟,在腌好的肉片中加入适量的淀粉、鸡蛋液搅拌均匀。

腌制肉片的同时把黑木耳泡发,撕成小朵洗净备用。

锅热后入油,油温烧到7、8成热时把腌制好的肉片倒入油中,快速翻搅过油,滑炒一分钟左右捞出。

另起锅放入蒜片炝出香味,把蒜薹或白菜

放入锅中翻炒至变色后加入木耳大火翻炒,之后锅中加入花椒水和过好油的肉片,再加入适量的盐和味精翻炒均匀,最后放入调好的欠汁,点适量的陈醋,淋上香油,翻炒出锅。

年三十在家供桌上的供品摆放

这个问题各地风俗不一样,就拿我们这里来说,年三十的供桌一般供上去世老人的照片,供品摆单数,一般五样,水饺必不可少,整鸡,整鱼,四四方方一块肉,外加春节过油的东西。

一般都是这五样,年三十点上三柱香,家中男丁需叩拜先人(女人不参与)。

内脏是什么下水是什么

东北地区称动物的内脏谓下水。

下水是内脏,但不全是指内脏。

下水一般是指:大小肠,肾脏、膀胱等物件。

上水一般是指:心、肝、肺之类。

                                         下水广义指一般指动物内脏,或泛指除去肌肉以外的其他动物器官。

狭义指猪肠和猪肺。

因各地的风俗及饮食习惯不同,下水的具体所指范围也有很大不同。

而且在不同的饮食文化中,下水的地位也有巨大差异:有些文化中,动物肉以外的所有器官都在应抛弃的废物之列。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过油肉,过油是哪里的风俗的全部内容,以及过油是哪里的风俗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过油是山东和河南的风俗。在这些地方每到过年的时候都是需要过油的,过油就是用油炸各种各样的美食,比如炸丸子,炸鱼肉,炸鸡肉等。过油其实是取它的谐音,意思就是过得有,是对新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福和向往。

过油,是将备用的原料放入油锅进行初步热处理的过程。过油能使菜肴口味滑嫩软润,保持和增加原料的鲜艳色泽,而且富有菜肴的风味特色,还能去除原料的异味。过油时要根据油锅的大小、原料的性质以及投料多少等方面正确地掌握油的温度。

又称拉油,油温在三成热良曾航刘诉以上,五成热以下,原料多为丁、丝、片来自、条等小型原料。划油适用范围很广,溜响卫白育编生械、爆、炒以及烧、煮中的部分原料都需经过划油。

过油是哪里的风俗

过油是河南和山东的风俗。“过油”又称“过菜”,是将各种馅料与淀粉混合后,在油锅里炸。根据个人的口味,馅料的选择多样化,如炸土豆、炸猪肉、炸鸡块、炸花生豆、炸鱼、炸丸子等。“过油”寓意为越过越有。

过油是河南和山东的风俗。“过油”又称“过菜”,是将各种馅料与淀粉混合后,在油锅里炸。根据个人的口味,馅料的选择多样化,如炸土豆、炸猪肉、炸鸡块、炸花生豆、炸鱼、炸丸子等。“过油”寓意为越过越有。

中国哪些地方春节过油

我这里是浙江温州

这边没有

山东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

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

晋城过油肉属于哪儿的特产

过油肉是山西传统名菜之一,至今在全国享有盛誉,被人们称之为“三晋第一味。”但是,在山西过油肉中,晋城过油肉却独树一帜,其制法、风味另有特色。

晋城过油肉的主料为瘦猪肉,最好是里脊肉或元宝肉。将猪肉顶纹切成柳叶片,用蛋液、湿淀粉拌匀。炒瓢上火放入食油,待油八成热时将挂糊均匀的肉片下入油锅,边炸边用肉叉把肉搅开,要注意掌握火候,油热肉片则会结疙瘩,油凉又会脱芡。炸熟后用手勺滗住瓢沿,倾瓢滗尽油,然后投入葱花、蒜片、姜末、木耳、黄花菜、蒜苔段、烹入少许酸醋,翻瓢后再加入酱油、盐、味精及绍酒,加水勾芡,装入汤盘即成。

过油肉制法,始于北齐奥肉。《齐民要术》中记录有这一名菜的初始技法,即将猪肉切片后置于存有肉、脂油和盐的釜中,缓火慢煮后,再入油瓮腌渍,食时捞出,水煮再熟,拌以韭菜吃。到了唐代,奥肉制法分为煲制、过油两种技法。《中国风俗史》载:“唐人食品薄冶群物,入沸油烹,谓之过门香。”此后,肉过油而食,成为历代宫廷菜式,到了明代,更是御膳第一美味。《晋食纵横丛书名食掌故》记:“过油肉在明代曾被明太祖列为皇宫珍馐第一味,每临庆典盛会,酒席宴前,第一道菜必令先上过油肉,而奉为至上珍宝头肴。”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封其三子朱_为晋王,过油肉这一名菜又重回山西,也成为山西代表菜肴之一。清代时,努尔哈赤和慈禧太后都喜欢吃这道菜。《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载,努尔哈赤称过油肉为“黄金肉”,他当上皇帝后,“盛京清宫膳房也烹制黄金肉”。慈禧太后掌权后,过油肉“是清宫廷普遍食用的一只宫廷菜。”

过油肉自明代以来一直是晋城的代表菜之一,数百年来各县大小饭店都以过油肉为看家菜招揽天下食客,甚至筵席上也用这道菜显示地方风味。山西过油肉片大,晋城过油肉片小;山西过油肉为干食,晋城过油肉为汤食;山西过油肉一般不用蒜苔、豆角之类辅料,晋城过油肉则非放蒜苔或豆角不成。外地人在晋城点过油肉时,一定得讲清要山西过油肉还是晋城过油肉,否则很容易混淆。

制作晋城过油肉,勾芡很重要。不仅是过油肉,在其他菜肴中也很重视勾芡。勾芡是否适当,对菜肴的质量影响很大。因此,勾芡是烹调的基本功之一。勾芡大多用于熘、滑、炒等烹调技法。这些烹调方法共同特点是:旺火速成。用这种方法烹调的菜肴,基本上不带汤。但由于烹调时加入了某些酱汁调料的原料本身出水,使菜肴看上去汤汁增多了。通过勾芡,使汁液的浓稠度增加了,并附于原料的表面,从而达到菜肴光泽、滑润、柔嫩和鲜美的风味。要勾好芡汁,首先就要掌握好勾芡时间,一般应在菜肴九成熟时进行,过早勾芡会使卤汁发焦,过迟勾芡易使菜受热时间长,失去脆嫩的口味。勾芡的菜肴用油不能太多,汤汁要适当,否则不能达到增鲜、美型的目的。在用单纯粉汁勾芡时,必须先将菜肴的口味、色泽调好,然后再淋入混淀粉勾芡,这样才能保证菜肴的味美色艳。晋城菜肴中的汤食较多,厨师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勾芡经验。晋城过油肉之所以区别于山西过油肉,巧妙的勾芡是其重要环节之一。

过油肉是哪里的特产

过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传统特色菜肴,现在更是平遥的著名小吃,历经代代厨师精心烹制相传至今。1957年2月经市饮食公司组织专家评审,将名厨吴万库技师制作的过油肉评为了太原十大名吃。后经名师张殿华、-、方明锁等几位名厨参加全市、全省及全国的烹饪大赛,曾获得金奖,为太原人民争了光。市场经济以来,凡是经营山西饭菜的餐馆、饭店都有过油肉这道菜。但是,可能出于某种意图,有些餐馆将过油肉改造得五花八门、面目全非,派生出什么系列过油肉,如白菜过油肉、尖椒过油肉、麻辣过油肉等等,为适应食客的需要往过油肉里配洋葱、蒜薹、干红辣椒、黄豆芽久而久之,原来那传统的过油肉已难觅踪影了。其实,过油肉应从选料,配菜,烹调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加凸显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

你的家乡有什么特殊的过年习俗?

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嫁出去的闺女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

从清朝流传至今的民间“过年”习俗,都有哪些讲究?

说实话,虽说聊的清朝年俗,但是笔者并不陌生,因为清朝的很多年俗一直流传至今,尤其是在广大东北地区,这清朝年俗规矩几乎是无变化地被传承下来。就以笔者自己家族为例,据宗谱记载,本人先祖早在乾隆年间就从山东闯关东而落脚东北,经过世代人的经营,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一个大宗族。即使现今社会高速发展,在我们农村老家,族人们还是遵循着老规矩过大年,而这些老规矩都是形成于清朝。

那么咱们就聊聊这些过年的老规矩吧。

腊月二十三,在我们东北这一天过小年,从此就正式拉开“年”的序幕了。腊月二十三晚上,有一个重要的活动——辞“灶王爷”,作为最受广大群众爱戴的天庭基层干部,要在今晚返还天庭,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吃穿用度等状况。关于灶王爷,民间传说版本很多,但是可以说灶王爷是一位祥神,正所谓“上天言好事,下届降吉祥”。因为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多言好事,所以天庭又安排了一位监督民间百姓是否有亵渎神灵等“不法”行径之神,它就是熬神,此神位居西北,恰好与位居东南的灶神(即灶王爷)相对。因为熬神多言坏事,被民间百姓视为凶神,时间长了也就没有人祭祀它了,所以也被大家遗忘了。

过了小年就来到大年也就是除夕年三十儿了,这除夕那讲究就更多了。

一早醒来,早餐过后就进入忙碌状态,上午主要的任务是“摆贡”和“封门”。“摆贡”其实就是民间供应神灵与祖先的祭祀活动,要将家族宗谱(大家大户可能是历代先祖牌位),放于正北面南之高堂上位,再将早已准备好的贡品摆放在案抬之上,汉族的贡品比较偏“素”,以粮食、油炸物品为主,满族的贡品多以猪肉为主,生猪头、排骨等乃必需品。“封门”就是贴春联,东北人叫“贴对子”,贴春联是全国各地的民俗活动,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地人文文化有一定差异,所以贴春联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中午午饭以炒菜和炖菜为主,满族人必吃豆腐,原本隶属旗籍的汉人家族,也深受满族文化影响,豆腐也是过年必吃食品。除此之外,还要喝上自家大黄米酿的黄酒,倘若你尝上一口热乎乎的自酿黄酒,你就会感受到这纯粮酝酿之醇香,当然千万不可贪杯,这种黄酒可谓后劲十足,饭桌上微醺的你,很快就会醉倒呼呼大睡。

过年的“重头戏”都在除夕晚上“上演”。

项目一、请神

东北的冬天,下午五点多的时候就开始进入黑夜,请神工作就在此时进行。老规矩是要家里的男丁前往家里的祖坟坟茔请神,过程很简单,在列祖列宗坟茔前燃些纸钱,磕头后燃放几个炮仗,然后径直走回家,这回家的路上忌讳回头和交头接耳,尤其不能说一些亵渎神灵的话,如此祖宗神灵以及各路神仙都跟着你回家了。回家进入庭院大门之后,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放下拦马档,也就是一个两米长左右的直木棍放躺在大门口内侧,主要的目的是拦住跟随主人而来蹭吃蹭喝的那些孤魂野鬼和凶神恶煞,这样神仙和老祖宗们就算是请回家了。请回家的神灵们就位居供奉的高堂上位。

项目二、吃饺子

为什么要在傍晚时分,晚饭之前完成请神呢?因为年三十这第一顿饺子是要先给神仙和祖先们品尝的,也就是在晚饭正式开始之前,先要给上位的神仙和祖先们贡上饺子,以示尊重。过一会等神灵和祖先们“用餐”之后,晚饭才能正式开始。

饺子是中国北方地区很流行的一种食品,在广大东北地区,饺子那就是最为吉祥如意带来好运的食物,东北流行这么一句话:“饺子就酒,越吃越有”,是东北地区最受欢迎的食物了。笔者有一位勤劳的母亲,平时我们家基本上每个星期都要吃一回饺子,吃上一口老娘亲手包的饺子,陪老爹喝点小酒,人生之惬意如此,真不敢再有过多奢求。

晚饭过后,通常是一家人聊天说笑,那时候没有春晚,所以主要是打牌聊天作为消遣。

项目三、磕头拜年

在辞旧岁之前,由家中最长者带领家中男子,依照辈分和家中长幼之序排好队,依次给高堂之上的列祖列宗和神灵们以及家中每一位长辈磕头拜年,每一位长辈磕一个头,同时问说一句过年好。笔者小时候回老家过年的时候,要磕上十几个头给每一位长辈拜年,可想而知,老辈人得磕多少个头。

拜年之后,就是到每位长辈那“领取”压岁钱,过去年代,老百姓家里普遍生活困难,尤其是在广大农村,生活水平就更差一些了,所以能从每位长辈那得到一点点压岁钱就很高兴了,哪像现在,没两张大红票都拿不出手。

项目四、放鞭炮

一提放鞭炮,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孩子们不懂什么“爆竹声声辞旧岁的下”,更多是被烟火的美丽和爆竹的巨响所吸引。庭院里高高挂起长长的大挂鞭炮,燃放起来噼里啪啦特别带劲,直冲云霄的礼炮,伴随一声声巨响而绽放的美丽烟花,承载着人们辞去旧岁所有不快和对新岁的美好期盼。这一刻真的是华夏大地普天同庆的大时刻。

放完烟花爆竹时间应该是过了子夜,也就是说辞旧岁迎新春了。这时候,还是要吃上一顿饺子来辞旧迎新。

除夕之夜灯火不能断,院落要大红灯笼高高挂,贡桌上的灯火更不能断,在过去只有燃烧蜡烛保证灯火。现而今都以电力LED灯泡代替了蜡烛,即省了半夜还要更换蜡烛的麻烦,又环保了许多。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正所谓“大年初一头一天”,干啥啊?拜年呗!与城里见面拜年不同,在我们老家,晚辈是要亲自到长辈家中登门拜年的,这也是世代老辈们留下的规矩,甭管血缘关系出没出五伏,只要辈分比自己高,作为晚辈就要登门拜年,问长辈一声“过年好”!当年我爷爷在世之时,在族中辈分较高,初一上午前来拜年的本家人真是络绎不绝,好生热闹。

对了,还要说一下初一早上这顿饺子,这顿饺子不同之处在于以素馅为主且有一两个饺子中包上钢镚钱,谁要是能吃到钱,预示着这一年将会行好运,不缺钱。往往为了吃钱,尤其是孩子们,吃得都特别饱。

大年初二,有一个重要的仪式,那就是送神。送神的具体时间,由于各地规矩不同,多有差异,一般是在初二子时与初三交替之时,或是初三入夜时分,我们老家的规矩是前者。年三十请来做客的列祖列宗和各路神仙,此时是要回去的时候了。有句话“请神容易送神难”,所以送神这个仪式要比请神复杂的多:首先是熬夜到深夜,其次要在贡桌前焚烧大量准备好的纸钱,再次全家老少在神灵和先祖牌位前磕头谢恩,祈求保佑一家人这一年远离病灾,最后燃放大量烟花爆竹,恭送各位离开。

送走了祖先和神灵,就开始串门拜年了,尤其是女婿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拜年,所以初三、四车马上道,往来大多是回门拜年的人。现在,家里孩子也少了,也没有了男尊女卑,嫁娶之分,所以女婿“回门”时间也没有那么硬性规定了,甚至就在岳父母家过年也属于正常,这在过去封建思想极深的旧社会是绝不能被允许的。

东北的年俗还没有结束,还有正月十五闹花灯,二月二龙抬头等等都有不少讲究的活动。过了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这个年就算彻底结束了。

通过年俗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中国最为重要之节日的重视。人们通过这一系列的年关活动,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和家人幸福安康,我们更会从这些年俗活动中,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蒸蒸日上和祖国的繁荣昌盛。

天下第一县的息县方言、节俗、礼仪

息县位于黄淮流域南缘,方言属北方方言,同时融入部分吴楚方言成分。总体上息县方言是北方方言中江淮次方言的一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对外交流,普通话逐渐普及,在公务、商务,汇演过程中,普通话得到广泛使用。 1、名称

坡 儿 坐的地方(多指椅、凳)。 接下壳子:多嘴惹人烦. 绝窝头:没子老人自嘲

路坝子 水宅的出路。 扁咀子: 鸭子. 脚鱼:鳖 . 虫船子:蚯蚓. 物件:东西

坡豇子 豇豆。 梦孩:智障者. 寡汉条子:光棍. 业雄(去球)勒:人或事不行了

砍干子宝 一种的方式(通常分 对子和干子)

荷 包 衣服口袋。 二饼:眼镜. 秀咪(南关多称呼):长得好看 甜杆子:甘蔗.

粪远子 挑粪的浅竹篮 牙狗:公狗 下碱脚:打地基 鸡婿眼:夜间视力差.

2、人品,称谓

大 : 父亲 . 老干爷:岳父 老干娘:岳母.

大大 : 大伯父 .

花娘 : 小婶子.

3、日常生活

克饭 吃饭 (又有些地方吃饱饭了叫: 斗饱勒 海饱勒 )

咽菜 劝人吃菜 ; 叨菜 用筷子夹菜. 菜狠子:指大量吃菜的人.

不咋作 一般化 (也有叫: 不咋哋 )

荷包蛋 水煮去壳的整生鸡蛋(溏心).

黑饭 晚饭 豌豆油酱:一种扁形的油炸豌豆拌面食品.

衣篓灌子 一种安葬死人用的由自已女儿手捧,用灌头瓶子里面装上米饭上面叉上筷子做的一种祭品

孝帐 一种安葬死人用的由晚辈打着,用白布和竹竿做的一种祭品

孝手巾 一种安葬死人发给每个前来的亲友的白布块

刀头 儿 大年三十晚上或正月十月晚上去租坟祭奠租宗 用大块肥肉上面叉上筷子做的一种祭品

过油 用油炸食品

燎锅底儿 贺迁新居

送筐子 为生小孩的人家送礼

4、动作行为 .

嗯 是的(肯定应答)

送灯 大年三十晚上或正月十月晚上去租坟上烧纸烧香 供刀头儿 放鞭炮祭奠租宗

喊彩 一种男女结婚时新郎头

放炮 1 放鞭炮 2 指矿山上按放炸药炸石头 3 车胎爆炸 4 打麻将点炮了 5 男女

哎咬流歪:一种口头语(一搬表惊讶)

给你不把豆呀子:(侮辱人)表骂人的意思

日他姐:一种口头语 牛吊二:指某人很牛

夯:用粗棍打. 挄(Kuo):用细棍打. rou:用手背打.

白兴 别高兴得太早

跑窝子 暗指女的乱找男人.

窝囊 肮脏 活的差劲.

喳呼 乱说话

撤吊蛋:否定某人所说的话(不正确或不合理与自已不差别)

搞煞子(弄啥子) 干什么

你真懈 好多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比如说你干什么事儿搞的很个性可以说你真懈,你说的话很幽默,我们可以说你真懈, 比如说某人很坏,我们可以说:他最懈了!这个词语用途很广,用不同的语调说出来的意思也是不同的!

蛋(戗蛋) 这个意思也有很多,比如淮河以南的几个乡镇的意思通常是说某人很幽默说的话很有意思,很少情况说别人很坏,但在广大的淮河北部他们那边的意思是某人非常之坏,而且很奸!!!(有故意想找岔激惹出个事)

搞某鸟〔diao}啊(淮南叫:搞摸醒) 问一个熟人在干什么 城关附近叫(搞啥家什)

唉哟儿来(有的叫: 幺海) 通常表示大吃一惊,口头语. 去个球哎:算了.

5、新时期流行的语言

面的 (港田)机动三轮车客载 牛:时髦 前卫.

蹦迪 跳迪斯克舞 咪细咪细:让人请客.

开筹备会 婚礼前喝酒会餐 抹点油:额外给点好处.

卡拉OK 利用VCD音响唱歌 脑子进水:办事或说话不合付常理.

上点家伙: 给相关有权的人送财或物,使事情办的顺利. 春节,节时为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元旦节。现代人们多于春节期间给长辈拜年。

上元节,节时为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元宵节。息县人自古以来对此特别重视,故有“十五大似年”之说。人们习惯于天不黑就吃“午饭”。吃节饭就标志着过节,故有“早十五,晚年下”之俗。社会上众人欢度元宵节是从当天夜晚举行,其形式有门前挂灯笼;大集镇放焰火,举行灯展,玩龙舞狮,偏僻村庄儿童提灯笼相聚玩耍等,前后三天,往往玩至深夜方散。现于正月十六日,接姑娘回娘家颇有盛行。

清明节,节时在农历三月初,公历4月5日前后,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也是春耕农时季节,稻区开始[泡稻种。各家各户门口插几条嫩柳枝,头带柳叶的风俗。

端午节,节时农历五月五日,又称端午节。过端阳节的意义,是纪念屈原。是指家家户户用糯米,竹裤叶包三角行粽子,门头插艾,点燃菖薄驱毒虫,饮雄黄酒。

乞节,节时在农历七月七。传说为牛郎、织女相会日期,是日夜晚姑娘们遥看牛郎、织女星,暗暗祝愿祈祷,希望能选配理想伴侣。少男少女,于是日夜嘴咬丝瓜根,能听到牛朗和织女说话,实为无稽之谈。

中秋节,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为三秋恰半,金风荐爽,瓜果成熟,丹桂飘香,秋收到仓,银蟾满光,是赏月的良好机会。过此节源于传统习惯,以佳节庆祝全年来辛勤劳动获得的丰收成果。举家团圆,吃月饼,鲜果,焦馍,赏明月,喝佳酿,趁月光到田野“摸秋”。

重阳节,节时在农历九月九日,古代过此节形式有登高泛萸,酿菊花酒,作糕点敬老师,逆女忏悔等。

腊八节,节时在农历十二月八日,家家做“腊八粥”(糯米、红枣、莲子、豆类、糖等煮制而成)吃。腊八又是出嫁迎娶的好日子。

小年,节时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过小年主要是为了祭灶神,为其送行。据民间习惯认为,灶神是上天派驻到各家各户主持小神,一年一度于小年夜晚回到天堂,向玉黄大帝汇报民间情况,并领受第二年的旨意,于大年夜晚返回驻家。各家是日杀掉启明老公鸡,给灶神当马骑,更换新灶历,烧掉旧历,寓意迎接美好的新年,制作米糖,摆酒菜,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待到天黑时,焚香烧纸,鞭炮齐鸣,把灶神送上天。送走灶神,举家入席,欢度小年。到大年夜晚,少不了烧香放鞭炮迎接灶神一举,此俗民众对此颇为重视。

大年,年时在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又称除夕。过大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进入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的吃穿用物,谓为“办年货”,将室内外打扫一新,寓有“除旧岁”之意。城镇各家店铺货物齐全,堆摊垒架,供顾客挑选,农民将农副、土特产品带到集市销售,再买回所需年货,呈现购销两旺的繁荣景象,使新年气氛更加浓厚。临近过年,于二十七、八日,开始以清油炸鱼肉鸡等,称为“过油”。年三伞(或二十九)早上,开始换挑符,贴门神(春联),更换中堂和神祖牌位。也有穷家于二十八就把门神贴上,故有“二十八,贴花花”民谚。早贴门神的含义是拒讨帐上门,民俗中有“门神贴上门,要帐不进门”之戒规。年三十晚上设香案列猪头(或大块刀肉)、酒肴、果品,焚香烧纸放鞭炮,举家以辈次,年岁大小跪垫叩拜。然后,合家吃过年团圆饭,年饭是尽其所有,以丰盛为好。饭后撤席,家长端坐堂屋中上方,晚辈依次叩头,向老人“辞岁”,老人赏赐“压岁钱”。除夕夜晚通宵达旦不眠,称为“守岁”(或称为守皮袄)。五炉香后,家长到屋外门前,烧纸焚香放鞭炮,为“接年“(迎财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农历传统节日,由原来以封建迷信为主要内容的形式,逐渐转变为家人团聚,吃顿丰盛的酒宴,亲朋互访,设宴招待,以示对节日的庆祝,但有许多老年人,仍有敬神祭祖活动,多不公开举行。除农历传统节日外,以公历命名的新节日,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元月1日为元旦节。3月8日为妇女节,3月12日为植树节,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5月4日为青年节,6月1日为儿童节,7月1日为中国党纪念日,8月1日为中国人民建军节,9月10日为教师节,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届时,或单位组织集体庆祝活动。 拜年礼,自古以来,于春节闲遐之际,互相往来,访亲探友,尊长隆师,称为“拜年”。从正月初一至十六日,拜年盛行,初一至初五为拜年高峰期,十六以后拜年称“晚年”,出了正月相互来往不再称拜年。到主要亲族拜年的顺序为:“初一叔(伯),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即初一,二给本族和姥娘家长辈拜年,初四以后,次要亲戚,朋友之间才开始相互交拜。拜年时,多数都要带几包糕点,红糖之类的礼物。新女婿给岳父、母拜第一个新年,要带上比较丰富的礼物(原封退回),凡拜客至家,主人都要准备丰盛的酒宴招待,临走时,主人只收下礼物的一部分,余下留作“压筐底”,主人并给新女婿和儿童拜客串钱。同辈或朋友之间先为年轻者至年长者家拜年,受拜者必回拜,否则为不礼貌。晚辈行拜年礼为“叩头”,平辈相拜礼为“作揖”,现代拜年均改为握手问好。

过春节长辈给晚辈,特别是儿童给串钱,又称压岁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绝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过年给儿童馈以重金,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并相互攀比,此类现象既浪费,又不文明,容易影响儿童成长。

婚礼礼仪,改革开放以来,息县基本形式新式的结婚礼仪,结婚需持双方身份证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书方能生效,婚礼有主婚人,证婚人,证婚人讲话,新婚夫妇给与会同志鞠躬,夫妇相互鞠躬,介绍自己的恋爱经过,请同志们吃喜糖,给来客敬酒,并表示今后互敬互爱。另有旅游结婚形式,即新婚夫妇领取结婚证后,或由公家集体组织,或任其自由行动,到大城市或名山佳水胜地度婚假,称为“度蜜月”。但在农村,仍有媒人说亲,父母强当家的订婚旧俗,父母往往以女为贵,向求婚者索取大量钱财,对方待媳妇到家门,已是一贫如洗,债务高垒。有些家境困难者,盼媳心切,逐独出心裁,想出换亲绝招,换亲是两家有儿有女,且年龄相当互换为媳,可减少大量聘礼,但往往因感情不好而引起不良后果。

生育喜庆之礼,历代把生男孩称为大喜,生女成为小喜。无论是大喜或小喜,亲友送礼贺喜,主人以礼设宴招待。所送礼品主要有油条、馓子、鸡蛋、母鸡、红糖及小孩衣物,现多为送钱。妇女生育休假一般为一个月时间,故称为“坐月子”,一月后称为“满月”。妇女在坐月子期间,忌进别人家宅,更不准进他家屋门,误犯者得赔礼道歉,并位其烧纸焚香放鞭炮,称为“祭宅”,妇女生小孩忌在娘家(入赘者例外)

建宅乔迁喜庆之礼,建宅为人生一件大事。经数年积蓄和工料筹备,选择合适基础,设计好看实惠式样,建宅盖房都希望经久坚固,居住安全舒适,避免在建造和居住时出事故,以求大吉大利,故于上梁或结顶时,贴楹联(以红纸或红绫,写上“姜太公在此,百物禁忌”或“吉星高照”等字样),撒谷雨(或点红小蒸馍),放大鞭,既表示欢庆,又寓意吉祥。而建宅必须立饮灶,待宅灶落成,迁入新居后,亲友多提肉掂酒前来祝贺乔迁之喜,俗称“燎锅底”,现多为送钱。更有一些风流雅士,粉饰升平,则集资镌匾相赠,匾位木制,红低金字,大书“瑞映华堂”等字样,为新宅更增光彩。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一些外出务工的人员,回村盖起新居,但由于长年在外,盖好后即离去,形成空居,形成浪费。

开业、考取中专大学、参军入伍、转正进级、升官提拔、选送出国等,亲朋好友纷纷馈赠礼品或钱至家祝贺。人们多在喜庆时,以鸣鞭示众,设宴招待。此类馈赠送礼,相互攀比,礼金越来越重,已造成日常开支的重要负担开支。有些人已因此负债。

丧礼,改革开放以来,息县城区全部实行火葬,农村地区及国家允许的(例如因宗教信仰不同者)还以土葬为主。家里有丧事,首先请持事者,息县俗称持事客,共商安葬事宜。通常是停丧三日(也有4—7日者),亲朋前来治丧。火化后,将骨灰盒葬入墓穴。后设丧宴致谢。

过油肉是哪里的菜

过油肉在山西、江苏、上海、浙江都有,山西的最为有名。

过油肉是中国传统菜肴,在山西、江苏、上海和浙江地区都有,从选料到制作上都与众不同,山西过油肉较为出名,具有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号称“三晋一味”,其起源于明代晋东名城平定(今山西省阳泉平定县),各地做法不一。

较著名的有大同、太原、阳泉、晋城过油肉,晋城的“大米过油肉”,特色是多汤水,搭配刚出锅的大米饭一起吃堪称一绝。2018年9月10日,“中国菜”正式发布,“山西过油肉“被评为山西十大经典名菜。此菜成菜要求:色泽金黄鲜艳,味道咸鲜闻有醋意,质感外软里嫩,汁芡适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

菜品特色:

过油肉是一个官府名菜,后来传到了太原一带,并逐渐在山西传播开来。经过历代厨师的改进,此菜已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由于山西“过油肉”从选料到刀工,从腌浸到烹制,特别是在调味料的运用上,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明显体现了山西地方风味特色。山西人好吃醋,对醋的炒用在烹调中很有讲究,此菜的用醋方法便是一例。

山西“过油肉”一菜还有很多姐妹品种,如“红白过油肉”即用猪通脊和鸡脯肉为主料制作;“海参过油肉”即用水发海参做为菜的主要配料。还有“过油肉加腰花”等品种,质感不同,风味各异,既可佐酒,又可用来拌食面条,是一道非常理想的佳肴。

河南过年都用什么特色风俗啊?

送神慌年忙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二十八大贴刮。要贴门神,贴对子。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三十捏仁、出锅。捏仁即捏扁食,出锅即用油炸食品。这两项是腊月三十这天最紧张而繁重的活儿。是日,从早开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后,就围在炕边捏扁食。婆媳小姑边捏边逗,十分快乐。所包的扁食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点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锅,捞到小盘内,每个盘子两个,由主妇在家烧香点纸祷告列祖列宗:"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财发。"另由家中男人用条盘端着到坟上祭祖,每个坟头放一小盘,燃炮叩头。这些事办完后,开始油炸,凡是该过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头(上供用的猪肋条),菜类食品统统下锅炸,但头一锅都要先拿一点,填入灶膛里,让灶王初一五更回来吃。当然,如果农历腊月小,这一天的活动就放在二十九了。

送灯。三十傍晚,县南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熬年。又叫"守岁"。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1980年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有条件的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电视屏上子时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起火、烟花、两响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

破五节。农历正月初五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们认为,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后的第一个不吉日,非常忌讳"走亲串友",积压自在家改善生活过节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