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字怎么写

来源:趣味经验馆 2.23W
1. 兰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 兰 ] 繁体字部首“艹”3画 . 部外17画 . 总笔画20 .

阑字怎么写

上下结构 . 上“艹”下“阑”(繁体)。

字形演变

[ 兰 ] lán〈名〉

1. 形声。从艹,阑 (lán)声。本义:兰草,即泽兰。

香艹也。从艹,阑声。落干切。——《说文解字》

2. 泽兰属植物的泛称,属菊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山中湿地,花紫红色,其茎、叶、花都有微香。古人所谓的兰,大抵指此而言,不是指兰科的兰。如:兰臭(朋友相契。引申为友情);兰麝(兰草和麝香。都是高贵的香料,古时用来薰香)

3. 兰花。兰科。多年生常绿草本。观赏植物。如:兰英(兰花);兰香(兰花香味);兰生(形容酒的香淳如兰花开放。芬芳四溢。后引申为引酒名)

4. 兰属植物的泛称。如:长叶兰;多花兰;素心兰;建兰;墨兰。

5. 即“春兰”。亦称“兰花”、“山兰”、“草兰”、“朵朵香”。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簇生、肉质、圆柱形,叶线形、革质,早春由叶丛间抽生多数花茎,每茎顶开一花,花淡黄绿色、清香,供观赏

6. 古指木兰。如:兰桨(用木兰制成的桨。代指船);兰舟(木兰舟。亦用为小舟的美称);兰棹(兰舟)

7. 兵器架。如:兰盾(放置兵器的架子)。|武库禁兵,设地兰锜。——汉· 张衡《西京赋》

8. 假借为“栏”。栏杆。

9. 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汉书·王莽传中》

10. 假借为“籣”。盛弩矢之袋,形如木桶。|轻罪入兰盾鞈革二戟。——《管子·小匡》

2. 一个金一个阑是什么字

拼 音

lán

部 首 钅

笔 画 17

五 行 金

繁 体 镧

五 笔 QUGI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一种金属元素,属稀土金属,可制合金,亦可做催化剂。

百科释义

镧是一种金属元素,原子序数57,原子量138.9055,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隐蔽”。银灰色光泽,质地较软,密度6.174g/cm3,熔点921℃,沸点3457℃;化学性质活泼,暴露于空气中很快失去金属光泽生成一层蓝色的氧化膜,但是它并不能保护金属,继而进一步氧化生成白色的氧化物粉末。能和冷水缓慢作用,易溶于酸,可以多种非金属反应。金属镧一般保存于矿物油或稀有气体中。镧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0183%,在稀土元素中含量仅次于铈。镧有两种天然同位素:镧139和放射性镧138。

英文翻译

lanthanum

3. “阑子”是哪里的方言

在山西的晋中、晋西北一代有很多土语是很古老而优雅的: 1.“居舍”——就是屋子、“家里”; 2.“箸秸”——一种灌木,秸杆很直,质地坚硬,过去老乡很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杆来作筷子的。

箸是筷子,秸是秸杆,箸秸是作筷子的秸杆。现在山西人没有“箸”的说法了,但是“箸秸”的名称一直没 有变; 3.“参差不齐”——不识字的农民都有这样的口头语,而且读音绝对正确:“cencibuqi”。

只有上过学的人才可能读成“canchabuqi” 4.“兀”——一种方形的凳子; 5.“兀的”——语气助词,意思比较宽泛,类似“那么”、“当然”、“可不是嘛”等意思。例:“你会唱京剧?”“兀的哩!”(意思是“哪当然啦!”)这个词在元曲里常常看到,现在仍然是当地人的口头语。

6.“舁”(读yú,阳平)--抬的意思。这个字好像很古老了。

《说文解字》解释是:“舁,共举也”。 7.“荷”(读hě上声)--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带”。

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

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天下之重任”句。 8.“恶色”--就是垃圾。

这也是很古老的用语。色,是种类的意思(如:各色人等)。

恶,是“丑恶”,“卑劣”的意思,和“美”、“好”反意。现在台湾人讲的“国语”中把“垃圾”读作“lè sè”和山西方言接近。

9.“恶水”――是指脏水、污水,不是我们一般说的“穷山恶水”的“恶水”。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 10.“巡田”――就是秋天看护庄稼。

别的地方叫“看秋”,“护秋”,远不如“巡田”富有韵味。每到秋天,村里会指定专人担负巡田的职责,担负这种责任的人被称为“巡田的”。

“巡田的”很厉害,一般都会几下拳脚。基本的装饰是,腰里缠一条长长的蓝布作的腰带,腰间别一个小小的“马床”。

所谓马床,是一种三条腿的袖珍小凳子。马床有两个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可以随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打人――打那些偷庄稼、蔬果的大人小孩。

一般是打屁股。据说打上很疼,但是又不至于打坏筋骨。

11.“胡阑”――圆圈、环的意思。引申为“那一片地方”。

元曲《高祖还乡》(作者睢景臣)有云:“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这里“胡阑”是环的意思,曲连是圈的意思。现在的山西中部和北部也还是这样的说法。

这是一种单字复音的语言现象。胡阑,取“胡”字的声母,和“阑”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就近似于是“环”;曲莲,取“曲”字的声母,和“连”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也就近似于“圈”。

在山西中部、西北,以及内蒙古西部的方言里,这样的现象还可以举出许多。比如,“圪劳”是“角”的意思(角,在古音里读如“高”,现在江浙一带还是这样的读音),山西民谚:“得过且过,阳圪劳劳暖和”,“阳圪劳劳暖和”就是靠着墙角晒太阳;不阑,是“拌”的意思。

山西有一种面食,是用莜麦面(就是燕麦粉)拌成小块状然后蒸熟,称为“不阑子”;再比如,木板受潮变形,普通话谓之“翘”,山西方言说“圪料”等等。据有的语言学者说,这种单字复音,是更加古老的一种语言现象。

据说,有很多单音的词汇,本来就是复音,比如上面说的“环”、“圈”等,但是在文本产生以后,古人为了减少刻、写文本的工作量,就尽可能地用单音的字来表达,这就是“胡阑”变成“环”、“曲莲”变成“圈”、不阑变成“拌”的原因。 12. 网友心行先生问:“这个‘兀’。

真的不是那个‘杌’吗?你描述的就是我印象中的‘杌子’”。 兀子,就是“杌子”,兀是本字,木字边是后来加的。

汉字的发展,是由简到繁的历程。现在有的人以为汉字越是繁体越古典优雅,其实不是。

山西方言说“兀”,不会这样“突兀”,口语里是说“兀兀”或“杌子”。如果再进一步地分析,“兀兀”和“杌子”也是有区别的。

兀兀是指小的那种,可以随意搬动;兀子,是指大的一种,不可以随意搬动的。 顺便说一下,山西方言里的字词的组合结构是很有意味的,不但有感情色彩,也有概念的区别。

比如说“牛”,一般不会说这一个字,而是说“牛儿”,这是指大的牛。说小牛,不说小牛,说“牛牛”,就有了可爱的情感色彩。

但是“牛牛”还有另外的意思,是指那些可爱的小虫子。再比如“狗”,也是这样,称大狗为“狗儿”,称小狗为“狗狗”。

狗狗也有另外的意思,是父母对年幼的孩子的最亲切的称呼。再比如,吃饭用的勺,山西人说“勺子”,是指用来从锅里往碗里舀饭(山西人不说盛饭,说舀饭,这也是古老风韵的又一例证)的大勺,至于放在碗里碟里的小勺,山西人称之为“勺勺”。

山西有很多人的小名叫“狗狗”,如果是排行老二,往往叫“二狗”,老三就叫“三狗”。都是昵称,爱称。

我们老家村里叫二狗三狗的很多,为了区别,就在前面冠以姓氏曰“张三狗”“李二狗”。当然,他们都有正式的官名(就是现在说的学名),但是除了村上开会,一般不用。

如果这“二狗”“三狗”的有什么特点,就在前面加以标记,比如叫“疤三狗”--是说脸上有麻子的。 说到名字,也透露。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