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来源:趣味经验馆 2.13W

擂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擂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饮食文化,是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省市的特色小吃之一。擂茶的制作技艺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其中包括配方、研磨、烘焙、混合等多项工艺。此外,擂茶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因此,擂茶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将乐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将乐的风俗习惯有:擂茶、龙池砚、西山纸堪称“将乐三绝”,均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擂茶广场“擂钵铜雕”和玉华洞导游图“玉华洞志”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1、将乐擂茶

请喝擂茶是将乐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礼节。凡人们结婚、添丁、乔迁、参军、提干、升学、做寿,擂茶便成为必不可少的喜庆之品。据考证,将乐擂茶是唐末客家人第二次南迁时传入的。

擂茶的药用功能颇多,酒足饭饱之后喝口擂茶,可感油腻尽退,满腹舒畅。据验证,常喝擂茶有防风祛寒、清肝明目、降血压、润肺健胃、润肤美容、延年益寿等功效,是保健饮品。

2、将乐南词

将乐南词又称“八韵南词”。它的源头来自浙江的婺剧。

3、玉华洞

由浙江的流浪艺人经江西传入将乐县,后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带有将乐地方韵味的剧种。南词的道白采用“土官话”(将乐方言腔普通话)。每场戏必先唱《天官赐福》曲目,后唱其他曲目,如《断桥相会》《合钵妆妖》《昭君和番》《芦林相会》《苏文表借衣》等。

4、接春

立春前夕,将乐县人民从菜地寻一株上好的油菜,或花瓶菜、芥菜等,带回家中,栽入花盆,名曰“春花”。然后用大红纸做成长形条幅,写上“新春大发”、“春到财来”、“迎春接福”之类的吉利话,插到“春花”旁边。立春来临,把“春花”端出来,放到大门前或窗台上,同时摆上清茶、甜酒,点燃线香,待立春时刻一到,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迎接春天的到来。这就叫“春花接春”。

陆丰咸茶是哪里的特产

陆丰咸茶为陆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陆丰咸茶”——咸茶(擂茶),是旧时隆重而又经济的接待客人的方式之一。陆丰咸茶做法独特,首先将茶叶放进牙钵(一种特制的内壁有锯齿纹的陶器),湿润后用石榴木或荔枝木等硬木做成约3尺长的擂槌(木杵)来回搅拌捣碎,接着将熟花生米、芝麻、薄荷叶等陆续投入牙钵擂成浆糊状,放进适量的食盐,将煮沸的开水冲入即成,故又谓之擂茶。陆丰咸茶甘香醇口,既具有茶叶的芬香、薄荷的甘醇,又具有炒米的脆、花生的酥、芝麻的香等口味。故有健脾利胃、延年益寿之功效。

擂茶粥的广东云安区

广东云安区茶洞擂茶粥是一道风味独特的美食。

擂茶粥历史悠久,饮食文化底蕴深厚,2006年12月被云安县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2月被列为云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茶洞擂茶粥选料有田糙米、细青茶、生姜、小葫、八角、砂仁、陈璘皮、茴香、花生仁(炒熟去衣)、花生油、食盐、山泉水等。

制作擂茶粥的工具不过是砂盆(擂盆)一个,擂棍一根。但擂棍的取材很讲究,首选是肉桂树,其次是茶油树或黄牛木,因为这些树木质坚硬、气味芬芳。

制作擂茶粥时,先把细茶、生姜、小葫、茴香、八角、沙仁、果皮捣烂拌匀,再把适量的田糙米和山泉水用明火煮成粥,然后将配料和米粥混合,制成擂茶粥。擂茶粥最好装于瓷盆,在半小时内食用味道最鲜美。 “擂茶粥”也是一道选料上乘的“文化粥”,茶洞村民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古代“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

相传明万历年间,云雾山一带,以陈东瓜为首的草寇,四出为害,民不聊生。茶洞圩附近有一个山村,叫茶洞村,尤以罗姓人居多。这里是东西官道沿线数十里唯一的一条山村,是山里人往县城的必经之路,山贼每逢路过该村,均实施抢劫,村民们深受其害。地方禀告朝廷,明万历皇帝下旨陈璘率官兵进剿。

陈璘(1532—1607),字朝爵,号龙崖,广东翁源县人,明万历四年(1576年)率军到罗旁山平乱,后率广东水师援朝抗击倭寇,历任湖广总兵、左都督军职,最后改镇广东,落籍东安(今云安区六都镇)。

一天,村民闻说陈璘将军要率大军由信宜经金鸡直插富林,围剿陈东瓜等草寇。又探得陈璘将军率三千主力途经茶洞,等粮草运到后再折往歌村(今高村)沿江东进。村民们决定盛情款待剿匪大军。可是倾尽所有,全村只集得糙米一石,黄豆三石,茶叶、花生、茴香、八角等什物不足一担。陈璘大军三千人,这些食物哪够吃?于是,他们用糙米熬了十锅白粥,用黄豆制出两千多斤豆腐,采了十来担野菜,用豆渣拌野菜煎了三千多只煎饼。可是熬出来的十大锅白粥,稀得可以照镜。有人提出把茶叶、花生、茴香等什物捣碎,放到粥里,粥也许会变得粘稠一些……那些茶叶等什物擂碎拌到稀粥之后,人们意想不到的奇迹出现了,不但粥变稠了,而且那些香料还发出阵阵清香。

晚上,陈璘率领三千将士到达茶洞村安营扎寨,村民们用他们七拼八凑的食物盛情款待自己的恩人。又累又渴的将士们,大口大口地喝着带有茶叶味儿、香料味儿的稀粥,胃口大开。

虽说行军打仗辛苦,可是陈璘可从未吃过这样七拼八凑的大餐,吃过以后感觉不但胃口大开,而且还觉得胸腹间的滞气全消,觉得特别精神,长途行军也浑身充满了力气,甚觉奇怪。于是,他向村里的长老请教那带味的黑香粥叫什么名堂,老人只好如实道来。

陈璘听后,连连道谢,沉吟道:这粥,以茶叶擂碎拌之,可叫茶粥,吃后消暑去滞,补中益气,使人浑身充满力气,像为我们擂鼓助威一般……那就叫“擂茶粥”吧!

陈璘给这道食物起了名字后,还专门在村里挑选了几名年轻力壮的村民做军队的厨师,随军制作擂茶粥。据说,自从陈璘大军将士吃上这道食物后,体力恢复很快,士气大增,一口气平定了“三罗”(即以前云浮、罗定、郁南一带),立下了旷世奇功。 从此,茶洞擂茶粥就声名远播,成为云浮地区的著名美食。

其实,擂茶粥的发明,与当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据传,明万历年间,石城镇茶洞罗氏家族祖先由南雄珠玑巷南下迁到茶洞大塘尾(现上洞村委会)。当时,整个茶洞地方还是一片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古木参天。罗氏祖先到来定居后,披荆斩棘,发展生产,种粮、种茶。所谓山清水寡,当时罗氏人家经常有人出现肠胃不适、头晕、厌食等水土不服症状。当时就有人提议把家里的茶叶、生姜、茴香、八角、花生等芳香行气的材料磨烂倒入白粥内,以达到消滞健胃的目的。人们选好材料,放时用来磨山草药的砂盘之中,用擂棍捣烂,再放进一些炒好的花生仁拌匀,然后将煮好的白粥盛入砂盘之中混和,再加入食盐进行调味,整盘粥果然色香味俱全。身体不适的人闻到粥的美味后,胃口大增,精神很快就恢复了。此后,罗氏家族就经常以此方法煮粥来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由于制作材料中有茶叶,制作工具是擂棍,人们索性就把这色香味俱全的粥起名为“擂茶粥”。

擂茶粥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及沿袭过程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和战胜自然、战胜自我的韧性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和饮食文化的绝好题材进行宣传推广,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打造擂茶粥系列文化品牌,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擂茶粥气味芬芳,除具有食用价值外,其保健价值不可小视。其选用的茶叶、生姜、小葫、八角、陈璘皮、茴香等材料,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中茶叶有分解脂肪、帮助消化的效能,具有提神、解酒、利尿强心、养目保齿、杀菌、消炎等功效;生姜具有驱寒、和胃、健脾的作用;沙仁、小葫、八角、果皮、茴香等具有化气、消滞、暖胃的作用。所以食用这些材料制成的擂茶粥可以改善人们的体质,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陆河擂茶产自哪里

陆河擂茶是客家擂茶传承发展的结晶,是陆河客家先民在适应自然环境中发现的一种饮食。陆河擂茶制作工具有擂茶钵、擂茶棍。擂茶用料有绿茶、芝麻、焙炒的花生仁等。制作时先将茶叶、芝麻放入钵内,用擂茶棍旋磨,后加花生仁并注入少许冷开水旋磨,至磨成糊状的茶泥即“擂茶膏”,后冲入沸水搅拌均匀即可饮用。饮用时佐以爆米花、豆类、青菜等。

另一种用野菜、青草药制成的擂茶称“油茶”,亦称“生茶”。主要用料有鲜艾叶、薄荷叶、生茶叶、枫树嫩芽、紫苏叶、番香、香苏、鸡脚刺、玫嫩芽、芫荽菜等。擂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风祛寒、开胃健脾、清热解毒、延年益寿的功效。2011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客家擂茶制作也很讲究,然客家妇女都有熟练的擂茶功夫,每个客属家庭都有一套擂茶工具──擂钵和擂棍。擂钵为陶制圆形牙钵,直径约1.5市尺,也有1市尺的小擂。内四周为错落有致的罗纹,外型拙秀兼容。擂茶棍长约2─3尺,多选用元樟木、山苍树或油茶树,而其它杂木则不能作为擂棍,若使用了,擂出的茶含有异味,不堪入口。擂茶时,首先选用上好的茶叶连同炒熟了的芝麻放入钵内慢慢擂成粉末,再入熟花生倒少许水慢慢地有节奏地旋转擂棍至成糊状,放适量食盐,然后冲进滚水放数片薄荷入茶,便成了一钵香气袭人的擂茶。闻上一闻清香扑鼻,喝上一口,令你满口生津,齿颊留香,神清气爽,五内俱畅,慢慢品尝,其味无穷。

擂茶不仅可以清饮,也可以配炒米而饮,客家人过春节期间则是用米米呈茶招待客人的。更为独特的是,客家人每天中午餐食的饭茶,则是米放入锅内熬熟后连汤带饭一齐倒入预先擂好的茶叶浆内,搅匀,再炒上芥兰菜、虾仁、鱿鱼、香菇等,此乃上等客家饭茶。

擂茶还有多种用途,如在茶中加入少许胡椒,便起温中散寒之作用,对胃寒体弱、夜尿频密者有神效。

时至今日,陆河人以擂茶招待客人仍是最隆重的礼节,也是从古至今的传统风俗。擂茶,成了客家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饮料。

(照片拍摄--彭桂雄)

有哪些传承百年的非遗食品?

梅州的客家擂茶,民间糖人,潮式月饼,靖江汤包,肉夹馍,重庆鸡公煲,沙县小吃,四川麻辣烫,以及云南过桥米线。

常德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中一个进行详细介绍?

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太多,具体的介绍请分别百度搜索)

(共23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1-国1常德丝弦

2-国2常德高腔

3-国3澧水船工号子

4-国4澧州荆河戏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

5-省1刘海砍樵的传说

6-省2津市嘉山孟姜女的传说

7-省3桃花源传说

8-省4澧州夯歌

9-省5安乡硪歌

10-省6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11-省7石门土家族跳丧舞

12-省8常德花鼓戏

13-省9临澧九澧渔鼓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

14-市1临澧宋玉的传说

15-市2石门桩巴龙的传说

16-市3汉寿杨幺的民间故事

17-市4安乡蚌舞

18-市5桃源虾灯舞

19-市6澧州皮影戏

20-市7澧州大鼓

21-市8临澧民间纸扎

22-市9桃花源擂茶

23-市10鼎城龙灯

常德丝弦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常德丝弦是流行于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带的地方曲种。明末清初,江浙一带的民歌和时调小曲传入常德后,经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不断演变、发展而成。

目录

简介

历史溯源

艺术特色音乐结构和演唱方法

演出形式和伴奏方法

音乐形式

传承意义

传承人杨建娥

朱晓玲

谌晓辉

简介

历史溯源

艺术特色音乐结构和演唱方法

演出形式和伴奏方法

音乐形式

传承意义

传承人杨建娥

朱晓玲

谌晓辉

展开编辑本段简介

常德丝弦是湖南曲种湖南丝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已然具有了曲种的地位。流传于湖南各地常德丝弦演唱

,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胡琴等丝弦乐器伴奏而称之为丝弦,还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称常德丝弦[1]。2006年5月20日,常德丝弦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历史溯源

常德是湘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歌舞之风颇盛,亦是名人雅士荟萃之地,素有"文物之邦"、"人文渊薮"的美誉。地方文化也一直受到文艺巨匠们的影响和培育。屈原、王安石、陆游、袁宏道等人曾在这里留下不少传世之作,为常德文化添加了绚丽的色彩,使本地歌舞习俗升到更高的档次。据《常德府志》记载,自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传世以来,历代文人雅士如唐刘禹锡、宋苏轼等也多次荟萃桃花源,他们的诗文很近似于常德丝弦的唱词。此后,《桃花源记》被常德丝弦的艺术家们认为是常德丝弦早期的唱词的雏形。宋元时期,常德城市的经济进一步繁荣,各地商贾云集,随同而来的江浙乐师、歌女等往返于沅澧之间,他们带来的时令小曲也在滨湖地区逐渐传播。元末战乱,大量外地人涌入常德,使各地的民间艺术广为交流。王府的娱乐活动,对民间歌舞曲艺的发展无疑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逐步形成了常德丝弦这一独特的地方曲种。她上承唐代诗文,有说有唱的形式,借鉴诸宫调、元杂剧、昆曲的音乐格局,从本地及外省的民歌小调、时令小曲中吸取营养,兼容并蓄,用通俗易懂的常德方言演唱。清中叶以后,由于商业的繁荣,常德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常德丝弦的演唱活动逐渐由文人雅士的自娱自乐走向市场,加上常德人具有大碗喝擂茶的习惯,于是,常德丝弦在茶社中找到了孕育的胎盘。商贾老板为了招揽生意,热闹门面,纷纷邀请丝弦艺人演唱,以示祝贺。随着丝弦艺术的日益流行,道光年间,已有以演唱小曲为业的歌妓。丝弦班社在各地纷纷出现,并涌现出一批有建树的丝弦艺人,他们与文人墨客一起整理编写丝弦唱本。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贺小昆,经他整改并流传至今的传统曲目有《双下山》、《二度梅》、《黛玉葬花》等十多个。

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1.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长沙武术。

2. 传统音乐:长沙山歌、跳马涧。

3. 传统舞蹈:地花鼓、舞龙。

4. 传统戏剧:长沙花鼓戏、长沙皮影戏、宁乡皮影戏。

5. 曲艺:长沙弹词、快板、评书、相声、数来宝、快板书、道情、牌子曲、宁波走书、说鼓子、四川盘子。

6. 传统美术:望城剪纸、望城版画、长沙(望城)灰汤刻花、长沙根雕、长沙火宫殿木雕、徐特立书法、湖湘印钞、长沙湘绣、宝庆竹刻、湘潭石雕、洞庭麻绣、岳阳针法字。

7. 传统技艺: 浏阳花炮制作技艺、火宫殿豆腐制作技艺、长沙窑铜官陶瓷制作技艺、塑年画、滩头木版年画、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剪纸、雕花剪纸、菊花石雕、竹编(浏阳孔明灯)、湖湘木刻、湖湘竹刻、湖南扎纸、烟花制作技艺、资兴印花衬布、宝庆夏布织造技艺、湘绣等。

8. 传统医药:伤科正骨疗法(何氏正骨术)、侗医药(胡氏骨康疗法)、新化山歌药疗法、安化擂茶保健制作技艺。

9. 民俗:中国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中国七夕节(发云寺“七月七”赶会)、中国中秋节(“火宫殿庙会”)、中国春节(火宫殿春节庙会)、苗族赶秋、鼻烟习俗。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

擂茶是哪里的特产

擂茶主要流传于广东汕尾市、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

待钵中的东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又一说,擂茶源于中原,盛于长江中下游。

扩展资料

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选择差别较大。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两大类。比如福建西北部民间的擂茶是用茶叶和适量的芝麻置于陶制的擂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

广东的清远、英德、汕尾市、揭西、普宁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叶放进牙钵(内壁有纹路的擂茶陶盆)擂成粉末后,依次加上熟花生、芝麻后旋转研捣,再加上一点盐和香菜,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

湖南的桃花源一带有喝芝麻擂茶的特殊习俗。是把茶叶、生姜、生米放到山楂木做的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若能再放点芝麻、细盐进去则滋味更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

湖南的桃江擂茶是芝麻和花生为主,放入碾钵里擂碎,后用白开水冲泡,再放点白糖。擂茶制成后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气扑鼻,入口滑溜柔润、甜爽。

制法大致和桃源相同,只是在吃法上各有不同。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为“甜饮”。而桃源擂茶则放盐,大多为“咸食”。桃江的妇女怀孕后,有特别要喝擂茶的习俗,说喝擂茶越多,养出的婴儿越白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擂茶

擂茶是哪里的特产

擂茶是湖南益阳桃江的一种特产,但是现在在很多地方都有。擂茶和普通的茶不太一样,准确的来说它是一种冲制的饮品。

擂茶主要用生米、生姜、生茶叶擂制,所以又名三生汤。发源于汉代、盛于明清,是一种汉族特色的养生茶饮。也有传说,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

现在擂茶在中国华南六省: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都有分布。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选择差别较大。

扩展资料:

保留擂茶古朴习俗的地方有:湖南的桃源、临澧、安化、桃江、益阳、凤凰、常德等地,广东省的海陆丰、英德、陆河、揭西、五华等地;江西省的赣县、石城、兴国、于都、宁都、瑞金等地;福建省的将乐、泰宁、宁化等地;广西的贺州黄姚、公会、八步等地;台湾的新竹、苗粟等地。

另外,在江西省丰城市下辖的荷湖、罗山、蕉坑、铁路、洛市、秀市等地(即当地所称的河东地区),江西抚州南丰县(桑田、太源、太和)等地,也有擂茶的习俗,不过仍不清楚其流传的开始时间。其制作方法比客家人的擂茶简略了许多。

云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六祖诞

每年的二月初八和八月初三,是佛教禅宗惠能的诞生日和圆寂日,被誉为“春秋二诞”。届期海内外各地佛教徒、游客、信众纷纷前来贺诞、观光、瞻仰,高峰期人数达十万之多。“六祖诞”活动主要在新兴县龙山国恩寺举办。

据记载,“六祖诞”始于中唐714年,是由六祖弟子发起,民间信众自发参与的祭祀活动。诞期新兴县内龙山国恩寺、六祖故居、龙潭寺等寺庙均举行佛事活动。千百年来,六祖诞活动一直绵然不断,并形成了固定的活动时间和传统的表现形式,是新兴县乃至岭南地区较具地方特色的大型宗教信仰活动,是以民间宗教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

2、张公庙庙会

张公庙位于郁南县连滩镇,是为纪念明朝万历年抗倭将领、广东总兵张元勋而建的,至今已有400多年。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是张公庙庙会,云浮、肇庆、广西梧州等邻近地区的群众自发前来参拜祈祷,并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庙会主要内容有:参拜、烧香、烧炮、打蘸、唱山歌、演戏、传统扮相巡游、将军出巡、八音朝贺等等。庙会盛期前来参与的信众达十万人之多。大缘首是庙会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文化大期间,庙宇受到损坏,庙会停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复庙宇并恢复庙会。1991年当地以庙会为基础举办民间艺术节,现已举办了12届,并发展成为云浮市一项大型的文化活动。

张公庙庙会保留了粤西地区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吉祥文化。是研究南江流域地区民众世界观和生活情况的重要根据,在云浮市民俗研究中有较重要的作用。

3、连滩山歌

据《西宁县志》记载,连滩山歌始于明朝隆庆年间,因源于郁南县连滩镇而得名。主要流传于两广邻近农村。演唱内容主要是爱情和劳动生活,多在丰年、集会、节日、办喜事时演唱。表演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打擂台三种。深受民间群众喜爱,是民间群众自娱自乐、抒发情感的民歌,是云浮市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山歌。连滩山歌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传授。目前演唱连滩山歌的人已不多。

4、泷州歌

泷州歌因起源于罗定(古称泷州)而得名。是一种不同于山歌,近乎于竹枝词又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对研究南江地区的、经济、文化,对研究文言与方言的结合,格律诗与民歌体的融合都有一定的作用,目前泷州歌已处于濒危状态。

5、字眼调

字眼调,又称新娘歌、哭嫁歌,其内容多为对包办婚姻的控诉和分别亲友时的衷情倾诉。南江地区民间旧俗,女子出嫁前几晚,邀同村未婚女子为“伴娘”,集其家中,出嫁者则唱字眼,以向亲戚朋友——泣别。歌词内容多由新娘根据所唱对象不同而即时抒发,或赞颂祝祷,或惜别叮嘱,或埋怨谴责,或揭露诅咒。

字眼调主要流行于云浮市各地农村及信宜县、广西岑溪一带。是研究云浮市社会民俗的重要依据,目前字眼调已处于濒危状态。

6、云浮石艺

石材雕刻艺术是云浮市一项传统的民间工艺,起源年代已不可考。明朝期间,石材雕刻就已分为建筑实用装饰,家居用品,石板画,石碑等工艺行业,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云浮市民间文化有较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受到现代科技的冲击,传统的手工技艺濒临失传。

7、花灯制作工艺

新兴县花灯制作较具特色,过去每逢春节、元宵、婚礼、添丁、新屋入伙等喜庆日子,民间群众都有挂灯笼的习惯,是民间喜庆的一种独特形式和民间吉祥文化。新兴的花灯制作工艺主要由中原流入,灯式品种主要有大红灯笼、宫灯、走马灯、彩灯、龙凤灯等等。形式多样,色彩艳丽,富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是研究民俗民间文化生活的依据。目前新兴县花灯制作工艺已处于濒危状态。

8、禾楼舞

禾楼舞据传源于郁南县连滩镇,是古百越民族的一种祭祀舞蹈。

禾楼舞舞蹈动作原始、粗犷,跳舞者男扮女妆,身穿黑色衫裙,头戴黑色凉帽,腰扎围巾,脚穿麻鞋。领舞者分别手拿禾穗,边唱禾楼歌边摆身、摇手、踏足,向着东南西北方起舞。禾楼歌旋律固定,曲调悠扬。

禾楼舞对研究岭南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作用。目前该舞已处于濒危状态。

9、擂茶粥

擂茶粥主要源于云安县茶洞镇,是民间流传的保健食品,据传已有400年的历史。是云浮市富有特色的一种民间知识。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