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文化特色

来源:趣味经验馆 6.39K

信阳文化特色

信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以下是信阳文化特色的几个方面:

1. 良渚文化遗址

信阳境内发现了良渚文化遗址,证明该地区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这表明信阳文化历史非常久远。

2. 汝南书院

汝南书院始建于唐朝,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书院之一。它曾是道家学派重镇,清朝时更是江南区域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3. 繁华商业气息

信阳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历史上就有“丝绸之路南口”之称。现代信阳经济繁荣,商业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徽州商人文化在这里也有衍生发展。

4. 汝河文化

汝河是流经信阳的一条河流,因其在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被誉为“中原文化的摇篮”。汝河文化的特征是古老、丰富多彩,代表了华夏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5. 民俗文化

信阳是中原区域的省辖市,民俗文化十分丰富,各种传统习俗、节庆活动层出不穷。如“信阳天鼓”、“清明上河”、“小年崇山”等,这些传统节日活动都具有浓厚的信阳地方特色。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信阳文化特色”主要包括:信阳民歌、罗山皮影、火绫子、光山花鼓戏、商城花伞舞、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潢川皮影戏、信阳民歌、罗山皮影、火绫子、光山花鼓戏、商城花伞舞、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潢川皮影戏,并且大部分用户都认为信阳民歌更好。

信阳民歌信阳民歌广泛流传于河南省信阳市境内各县区,而以商城、潢川、固始、新县、光山、罗山等县为主。作为中国汉族民歌的一朵奇葩,信阳民歌与中国民歌的发展历史同步。

潢川皮影戏、罗山皮影等,潢川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艺术门类,源起汉武帝时期,元代后流传到南亚、波斯、埃及、土耳其及欧美。罗山皮影从明朝嘉靖年间繁衍生长,在民间流传,以罗山为代表的信阳皮影戏,是中国皮影四大流派之一,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火绫子演出动作潇洒大方,情节诙谐风趣,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是被省政府第一批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项目之一,目前又被省政府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足以显示它的宝贵价值。

1.信阳民歌 河南省信阳市 2.皮影戏(罗山县) 3.光山花鼓戏(光山县) 4.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信阳市)

—15商城花伞舞,商城, 3?—16商城花挑舞,商城, 3?—17信阳龙灯舞,商城, 3?—18大头和尚逗柳翠,商城, 3?—19信阳高跷舞,平桥, 3?—20信阳竹马舞,光山, 40、?—21信阳狮子舞,光山, 4?—22九连环,息县,

信阳民歌 息夫人传说 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 泼陂河狮舞 豫南花鼓戏与地灯 泼陂河风俗 紫云山庙会 火绫子(商城杈伞舞) 商城花伞舞

娱乐方面,潢川皮影戏,光山花鼓戏,商城花伞舞等民间娱乐行为,历久弥新,从汉朝至今,始终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爱好者不远万里前来观赏,是信阳乃至全国的文化瑰宝。

信阳人怎么样 探寻信阳人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

一、信阳人的文化特色

信阳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信阳人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下面就来一起探寻一下。

信阳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信阳人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下面就来一起探寻一下。

信阳人的饮食习惯以米面为主,以面食为主,如面条、面皮等。此外,信阳人还喜欢吃糖蒜、酱肉、糯米饭等传统美食,这些美食都是信阳的特色。

1.国粹传承

信阳人喜欢休闲娱乐,他们喜欢去公园散步、打太极、跳广场舞等。此外,信阳还有很多景点和旅游资源,如南湖、灵山、云梦山等,这些地方是信阳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追问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信阳有哪些风俗

非常典型的习俗是喝绿茶,可以说对在信阳人的概念里,喝水其实说的就是喝茶,特别是当有人去家里串门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泡茶给客人喝,这是一种礼俗,并且对待尊贵的客人,他们会拿出自己收藏的最好的信阳茶叶泡茶给你喝,以示热情。

饮食习俗:与河南其他区域不同的是,信阳不是以吃面食为主,日常主食是大米。信阳被誉为“河南的小江南”,这个可不是浪得虚名的,是由于信阳气候温润,处在南北分界线淮河边上,信阳的山水是出了名的好,所谓“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扩展资料:

还有其他方面的风俗习惯:

1、定亲:通常由男方请媒人提媒,备礼传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女方接帖后,将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若相和即回简应允,名为允帖,视为正式定亲。定亲后,男方或男女双方设宴谢媒,备礼相送,谓之喝定亲酒。

2、择吉:俗称下日子,即男方向女方请求婚期。先请阴阳先生算出吉日,忌单日、晦日,尚双月双日,以花朝节和腊八节的日子最多。选好后,用红纸写上喜日,备礼由媒人送至女方。女方若无异议,双方着手各项婚事的准备。 

3、备婚:男方修建新房,装饰室内,女方购置嫁妆。嫁妆有全嫁、半嫁之分。全嫁者箱柜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兴旺之意;半嫁则各样两套,象征成双成对。中等人家多置全嫁,农户以半嫁者居多。豪富置超全嫁妆,极尽奢华。

4、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备大礼送至女方家中,内有大肉、鸡、鹅、衣物等。潢川县南部在迎亲前两日,过礼必有1只公鸡,女方须回1只母鸡,而在县北部则分别为公鹅、母鹅。商城县在迎亲前日,男方要在自家院中进行暖轿仪式,晚上宾客满坐,喝暖房酒。

5、迎娶:迎亲的时间,淮滨、固始、息县等地均在凌晨或清晨,潢川、商城县城关在午夜。是日,男家洞房、中堂、门、窗及树干张贴大红“囍”字,有正贴和倒贴,倒贴者取“喜到”之意。迎亲时,男方备彩轿至女家接亲。

6、曲艺:信阳灶戏,是信阳特有的民间曲种,其唱腔音乐与端公祭神唱的"灶书"唱腔相近,修称"唱灶"。它最早流行于固始东乡、北乡的罗集、分水、蒋集、往流等地乡村的木匠群体中,至今约150年历史,其代表曲目为《郭丁香》。

信阳饮食文化与豫菜饮食文化的关系

信阳饮食文化是指具有信阳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特色。而豫菜饮食文化是指河南省传统的菜系之一,以河南地方特色为主要风格。二者的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1、信阳地处河南省南部,与湖北、安徽接壤,其饮食文化受到这些地区的影响。信阳的饮食特色包括蒸炖、烧煮等烹饪技法,并且以鱼、肉类、竹笋等为主要食材,以清淡为特点。

2、豫菜是指河南省的传统菜系,豫菜以河南省原料为主,以特色调味品为辅,以烹调工艺精细为特点。豫菜有“鲁派”,以郑州为代表,有“运河菜”,以开封为代表,有“黄河菜”以洛阳为代表等不同的流派。

3、信阳饮食文化更注重鲜嫩、清淡、不偏辣,以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为主。而豫菜注重色、香、味的全面提升,采用熬、炖、炒、炸等多种烹调方法,调味丰富多样,口味较重。

4、信阳的人民饮食文化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菜品,如黄粱糯米饭、豆腐猴头、竹筒烧鸡等。豫菜则以豫菜菜单上广泛的菜品为特色,如水煮鱼、河南泡椒、汴京醋团鱼等。

信阳茶文化 信阳茶文化介绍

1、信阳茶源远流长,起源于东周,盛名唐朝,宋代兴盛,清代兴盛,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朝的陆羽、李肇分别在《茶经》和《国史补》中把义阳(今信阳)茶列为国之名茶。数千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介,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信阳茶文化。

2、信阳茶叶文化节依托“信阳毛尖茶”绿茶的品牌优势,每年4月28日至30日举办一次大型的茶文化盛会。电视台、人民日报、河南电视台、人民日报主流媒体、网络媒体以及香港商报等海外新闻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采访和报道。自2010年第18届会议以来,信阳茶叶文化节正式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

谁知道有关信阳特色饮食文化的信息??

信阳饮食习俗

信阳主食:主食类型分为两种:淮河以南米为主,每日早晚为稀食,中年为干米饭;还有本地独特的高桩馍、油酥火烧、潢川贡面、三股酥油条等。面条吃法除常见的用菜下面外,还有清水面条、捞面条、热干面条、蒸面条等。包子的馅常用菜、肉、豆等,均蒸食。面饼的品种有锅饼、蒸饼、烧饼、馅饼等,多是贴锅烙制,油条、麻花家常炸食者不多。此外,还有一些节日食品,如腊八粥、汤圆、粽子、糍粑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由以米面为主的主食型结构,逐步向主、副食品结构发展,高营养食品有所增加。�

信阳菜肴:豫南人“会吃”,对菜肴甚为讲究,家庭主妇大都是熟饭能手,男子擅烹饪的也比比皆是。菜味不咸不淡,稍喜麻辣。日常做菜,以炒、焖为主,其次是炖、煮。待客时,蒸、煎、炸、爆、熘、拌、卤样样皆有。油、盐、酱、醋、味精、五香粉、麻辣粉、辣椒粉是制菜的基本调料。菜肴熟食居多,生拌常在夏季和酒席上出现。商城、新县由于山高水寡,水质偏酸、缺碘,熟制菜肴用猪油,尤其是农忙季节,劳动强度大,一日不吃猪肉就感到力乏心慌,故有“吃块肥肉才能把庄稼种”之说。植物油被视作水油,只作拌生菜和炸制食品用。在商城,人们还偏爱用有异臭味的腊猪油调菜。带有臭味的筒鲜鱼和风干熏制的羊肉、鸭蛋干、臭豆腐卷、臭豆腐渣等,被视为佳味。过年的腊肉一直可吃到次年农历七月十五以后。

鱼头酒的来历: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全德考证,流行全国的鱼头酒就起源于信阳一带。信阳人摆宴最讲究客人“酒要喝好”,有“怪酒不怪菜”之说,若不喝醉几个客人就觉得不尽人意,为此想方设法敬酒,更多的是行酒令。旧时的文人士绅常行雅令,现在流行通令,最通用的是划拳。此外,主人的辈份低的要给客人、长辈敬酒。为让客人多喝酒,上整鱼时将鱼头对着首位的客人,此人必须喝鱼头酒,鱼尾所指的人则要陪喝鱼尾酒。鱼头酒不下肚,喝鱼头酒者不在鱼身上动筷,他人不得先行动筷吃鱼。鱼头酒一般为2一3杯,鱼尾酒1一2杯,近年又有“头三尾四背五腹六”之说,意在劝客人多喝几杯。�

商城饮食:过去,光山南五县(商城、潢川、固始、新县、光山),在民间都曾以自己的一个社会人文特色而冠名流传,如“吃家”、“打家”、“穿家”、“说家”等。商城以饮食上吃的精美、吃得考究而得“吃家”之名。传说,英法联军进京时,慈禧曾安排南北两条出逃路线,时任大学士的商城籍京官周祖培,将御厨10多人提前安排到自己老家等待南辙。但后来慈禧与咸丰北逃热河,这些御厨便留在了商城,同时将御菜的做法及吃法和北方菜系的风格也带到了商城,与商城的饮食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尤以做鱼最有特色,一条鲜鱼可有鱼丸、鱼糕、鱼片等50多种变化。客人光临,厅内桌上铺着桌布,摆十个凉盘,酒杯、餐盘下面放着红绿纸垫(供擦筷、盘、勺之用)。客人分左右座次而坐,坐席的左下方留下空隙,谓之“席口”。酒过一巡,席二爷(席间的服务人员)捧上一道热菜,盛菜的器皿上罩着盖子,盖上贴有条谱(菜谱)。片刻后,席爷二揭开盖子,先让客人观其色,闻其味,再由主人引筷尝其味。上菜时,一般上3个煎炒菜后,第4个必上汤,或吊炉点心,或甜食,3个档次不断的更换,一直吃到首席客人告退,陪客方退席,若首席客人不告退,酒宴要饮至日落或午夜。最后压桌菜是四大碗,两道点心,客人一般不吃,不吃的点心,由席二爷用纸分装成包,席散后,客人每人一包,叫“带包”。�

新县饮食习惯:新县人对吃菜比较讲究,每日三餐无菜不食。且多以熟菜为主,偶有凉拌菜,也很进究,须加拌各种佐料、调料,使之色、香、味俱佳,方可入食。待客之餐,往往是菜肴满桌。即使是贫寒之家,也要借钱拉债殷勤待客,待客除三餐之外,还要过“晌午”和过“晚上”,有汤类,有甜食。�许多家庭主妇均是烹饪能手,能做出煎、炒、烩、烧、焖、炖、炸各种拿手好菜。平时亲朋往来,必酒菜相待,至少有八、九个菜上桌。如遇红、白、喜、丧则大设宴席,一桌正饭要布20至30多道菜。隆重时待客酒席名曰“双抬席”,即每样菜肴均是双份,也叫“吃一席看一席”,菜肴往往达50个之多,近年来,城镇待客趋向“冷盘”化,“热钵”化,即:首先通用各样冷盘凉菜,饮酒后上“热钵”(火锅及各种热菜),吃、喝两便。

农村待客,除学习新式做菜方法外,迄今仍保留着大块烧肉、大块煎鱼的习惯,以此表示待客厚道。�待客或逢年过节主要传统菜肴有:虎皮肉(红烧肉)、粉蒸肉、炖鸡、煎鱼、豆油卷肉、鸡旦肉饺、八宝饭、油炸丸子、滑肉、火锅羊肉、火肉、排骨肉、肉丸子、清炖牛肉、辣子狗肉、心肺汤、咸鸭蛋、菠菜麻油凉拌、芫荽麻辣凉拌、臭豆腐、腐乳、辣子咸豇豆、咸蒜瓣、炸鱼、咸韭菜等。南部地区还有血豆腐、鱼糕、煨葫芦、南瓜炖泥鳅等。�

息县饮食习俗:息县群众平时生活较为俭朴,以米面杂粮和蔬菜为主,逢年过节或来客时,才舍得吃较好的饭菜。县境内南片人以吃米为主,中部以米面两掺,北片以面杂粮为主。息县人待客隆重、厚诚,俗言有“宁穷百天,不穷一顿”之说,即来客时尽力办得丰盛一些。凡来了贵客或婚丧等事酬谢待客,多以成席招待。专请名师高厨,购买所需鸡鱼肉蛋,蔬菜佐料,配料品种,由厨师巧手拼配,烧制成席。常规席面:先摆出八个凉菜盘,其中为四晕四素,然后逐个上热菜和汤,冬季桌中间设一暖锅,热菜中的名贵菜多少,数量多少,显示出宴席的丰盛程度。以菜的色、香、味看厨师的技术高低。热菜品种有杂伴(先上桌,份量多,让客人可借此充饥)、红烧肉(鸡、鱼、肚)片、烧回肠、红焖肉(猪肉、牛肉、羊肉、鸡)、辣子鸡丁、爆炒血肝、红烧整鱼、清炖整鸡、鸡汤烩春卷(豆腐皮卷肉沫热油炸制)、拔丝山药(或苹果)、炒皮丝(或水花猪肉皮)、红烧大肉(肥猪肉)。根据不同菜所需要,配料有蘑菇、黑木耳、黄花菜、玉兰片、姜、葱、蒜等。汤类有咸酸肉(鱼)丸汤、清炖鸡汤、鸡片汤、肚片汤、羊(牛)肉汤、鸡蛋甜(咸)汤、海参汤、鱿鱼汤、银耳汤等。平时红(婚)白(丧)事待客为八个凉菜、十个热菜(包括汤),在上热菜时最后一道菜必须是红烧大肥肉,俗言“大肉上了桌,有菜也不多”,故大肉上罢,最后以四个汤菜碗结束。若来贵客,凉菜仍为八个,但质量可以提高,热菜16—20不等,数目得为双数。1981年香港五分行商人来息洽谈生意,息县招待所一顿共做出60个不重样菜肴。如此丰盛,不足为奇。本县曾有“富贵不断头”宴席,即轮流不停地上菜,不计其数。�

光山饮食习俗:光山人好客,春节时请春酒或平时招待过重亲朋,酒席颇为丰盛。建国初期,席上用(两荤六素)八个菜,主人会歉意地说:“没菜,只几个干菜碗。怪酒不怪菜,大家多喝几盅”。20世纪60年代菜肴有所增加,一般设八个菜,一个暖锅,另有几盘凉菜(卤肉,生菜之类的凉拌),都是一次端上桌。进入80年代,酒席内容更加丰盛,花色多样,也不是一次端上桌,而是边吃边端。一般有八个凉菜、四个爆炒(如肉丝、鸡杂腰花、肚片等)、四个煎炸(如糖醋鱼、春卷、红焖鸡、藕夹或茄夹肉等)、四个烹蒸(如米粉肉、红薯糕等),四羹汤(如炖猪蹄、莲子羹、圆鱼汤等)。桌上摆放水果酒和白酒外加啤酒或其它饮料,随客人选用。

上第一道菜时,由主人亲自端放在桌上,一一敬酒,并客套一番;筵宴中间上“圆子”菜时,主人又二次敬酒,以示热情。

信阳的文化习俗有哪些啊?民俗是?

建国前,信阳农民家庭多居住土墙草顶的房屋,稍好的砌成砖墙草顶房屋。富裕人家多系砖石为墙,八柱落脚,房盖瓦,房内铺砖,门坎用石条或硬木铺成。深山区叶岩石颇多,农房多用天然石片砌成墙壁,坚固耐用。沿淮渔家多为船居,一家人按辈份长幼、未婚已婚而分前、中、后舱居住。建房是一大事,讲究颇多。首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地基,审查山川形势,讲究方位、向背、排列结构等。房前有山,称有靠山;房前屋后水向里流,意为生财。山岭烟霞腾绕,植被葱绿,流泉甘冽,土腻石润的地方,“生气行于地”,利于建宅。取坐北向南最好,但限于地形,通常只考虑山形向背,不建正北正南房屋。一般地方坐西北向东南的农房约占一半,坐东北向西南的约占35%。水乡农民多居住在水围中,四周环以塘、沟,设路坝供出入。城镇房屋取决于街道走向,非临街房屋尽可能取坐北朝南方向。建房用料崇尚杉、松、椿、柳、泡桐等,忌用桑、槐(因与丧、坏谐音)和楝树(因其为苦楝)。严禁前屋高于后房、右房高于左房,即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只许青龙高万丈,不许白虎抬头望”。自家的门、窗不能正对着他人家的屋梁头、过梁头和山墙尖。因为民间视门窗为人的口眼,而“尖”即“箭”,对口、眼不利。窗楣低于门楣,堂屋门不与院门直对。讲究前后墙要一样长,3间屋两头的暗间要一样大,屋两头山墙要一样长等。

上梁是建房最隆重的场面。上梁时,请树的主人喝酒或赠送礼物酬谢。送梁多是至亲好友所为,将梁披上红布,名曰梁衣,由两名童男抬着,伴以唢呐锣鼓,吹吹打打送到。上梁前一天夜里,燃香烧纸祭梁,俗称暖梁。上梁之日,主人摆宴请工匠,亲友送礼品相贺,大梁、中柱、斜梁上贴对联,写上“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巧遇紫微星”、“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幕卷西山雨”之类。有的在梁画一太极阴阳图。上梁过程中,由会说彩头、唱赞歌的木工或泥工骑在梁头,边唱边抛撒花生、糍粑、糖、烟、果等,梁下的人们哄抢喝彩,热闹非常。近年来,固始一带还流行在上梁时“燎锅底”“呼墙根”等习俗,刚打好地基,亲朋好友就来祝贺,当然少不了带有赞助性质。

光山县做梁习俗,一般都用红椿树,但不是由主家自备,而是由家庭主妇的娘家负责(这一历史习俗,流传至今),而且在上梁的头一天就要送来。送梁这天,梁木披红搭彩,送梁粑还有贺幛,一路吹奏鸣炮,烟酒、果品等礼物随后。进村前,主家鞭炮鼓乐出村迎接。夜晚暖梁(迷信的做法,烧香供奉),有的主家请班子唱戏,有的请艺人说书,有的请唢呐吹奏。次日上午7至9时前后上梁,上梁时,鞭炮鼓乐齐鸣,由黑白匠的掌线师傅喊彩头,一边喊,一边撒梁粑,邻人围观看热闹,小孩争着抢梁粑。

新县有“偷梁”习俗。梁大多是偷砍别人的活立木,名曰“偷梁”。“偷梁”之风始于何时,无从查考,但偷砍他人树木做梁,被视为天经地义,无可非议之事。偷梁一般在深夜寂静时,由身强力壮的数人进行,以不被树主发现为最佳,如被发觉,只要好言好语道谢,不会发生麻烦,但要面接树主去吃喜酒。偷砍梁木时,切忌从树木上跨越,凡跨越了的,一律不用,须重新偷砍。

饮食习俗

主食主食类型分为两种: 淮河以南以米为主, 每日早晚为稀食, 中午为干米饭; 淮河以北面食占一半(其中又以麦面为多, 杂粮面极少), 早晚为面粥或红薯、玉米等杂粮粥; 午时除米饭外, 有时以馍为主, 亦有捞面、蒸面等。稀饭用米, 或在米中掺以红薯、红豆、虹豆之类熬煮而成。面食除馍外, 有面条、包子、面饼、水饺、油条、麻花等, 还有本地独特的高桩馍、油酥火烧、潢川贡面、三股酥油条等。面条吃法除常见的册菜下面外, 还有清水面条、捞面条、热干面条、蒸面条等。包子的馅常用菜、肉、豆等, 均蒸食。面饼的品种有锅饼、蒸饼、煎饼、烧饼、馅饼等, 多是贴锅烙制, 油条、麻花家常炸食者不多。此外, 还有一些节日食品, 如腊八粥、汤圆、棕子、糍粑等。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镇居民由以米面为主的主食型结构, 逐步向主、副食品结构发展, 高营养食品有所增加。

菜肴: 豫南人“会吃”, 对菜肴甚为讲究, 家庭主妇大都是烹饪能手, 男子擅烹饪的也比比皆是。菜味不威不淡, 稍喜麻辣。日常做菜, 以炒、焖为主, 其次是炖、煮。待客时, 蒸、煎、炸、爆、熘、拌、卤样样皆有。油、盐、酱、醋、味精、五香粉、麻辣粉、辣椒粉是制菜的基本调料。菜肴熟食居多, 生拌常在夏季和酒席上出现。商城、新县由于山高水寡, 水质偏酸、缺碘, 烹制菜肴用猪油, 尤其是农忙季节, 劳动强度大, 一日不吃猪肉就感到力乏心慌,故有“吃块肥肉才能把庄稼种”之说。植物油被视作水油, 只作拌生菜和炸制食品用。在商城, 人们还偏爱用有异臭味的腊猪油调菜。带有臭味的筒鲜鱼和风干熏制的羊肉、鸭蛋干、臭豆腐卷、臭豆腐渣等, 被视为佳味。过年的腊肉一直可吃到次年农历七月十五以后。

回族人不食奇形怪状、丑恶的禽兽肉, 一切自死之物, 一切动物之血, 一切未诵“安拉”之名而杀的畜禽都在禁食之列, 尤其禁食猪肉。可食的有: 凡以吃水草和粮食为主, 住情温顺、形状俊美的禽类, 如天鹅、大雁、鸽子、鸡、鸭等; 草食类动物头上有角、足蹄分瓣且反刍的, 如牛、羊等; 鳞介类动物有腮、有鳞、个头不大的鱼类, 如鲫、鲤、链 鱼等, 鱼类属冷血动物且有腮, 故虽自死的亦准食用。任何可食的畜禽, 须诵经之后屠宰方可食用。平时吃肉多请阿甸宰牲。

信阳茶文化

信阳是名茶之乡,盛产白毫细嫩、汤色碧绿的上乘“信阳毛尖”。信阳人茶文化——爱喝茶、会喝茶,茶喝得可谓尽心尽意而又家常至极。信阳饮茶文化的最大特点是普及。无论各色人等,男女老幼,朝野雅俗,无论为文的为商的为官的为民的,也无论有身份的无身份的钱多的钱少的,几乎人人皆有嗜茶之好!

信阳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信阳茶,以信阳毛尖为代表,是中国一流名茶之一,是绿茶中的佼佼者。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信阳茶文化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信阳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特产,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能。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1982年、1986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销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信阳市、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一带。据查证。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余亩,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对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阳毛尖的产量和质量均有很大提高。目前,全市茶园面积有80万亩,开采面积70万亩,茶叶总产值8亿多元,社会总收入12亿元以上。

  信阳毛尖是所有信阳人的骄傲、河南人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信阳茶文化的历史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末年(1903-1905),原是清住信阳缉私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信阳——一座饱含茶叶文化底蕴的城市

六月的最后一天,凌晨四点,伴着头顶微微亮的晨光与脚下凉爽的清风,商学院调查茶文化实践团队的小伙伴们坐上了前往信阳的火车,在睡意缭绕的五个小时后,终于抵达信阳站,出站豁然开朗,睡意瞬间被眼前繁华的景象所打破,整整齐齐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十字街头,我们终于到达了中国毛尖之都——信阳。

初次走在信阳街头,是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里的与众不同,区别于河南大部分城市,信阳的空气非常湿润,在燥热的夏季,微风中透着一丝凉意,天气忽而晴朗忽而阴雨,变幻莫测,这也是为何毛尖茶叶在此发源的重要原因之一。毛尖属中国十大名茶,被誉为“绿茶之王”,创制于明国初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汤色明亮清澈,味道清香扑鼻,入口回甘生津,具有清心明目、去腻消食等多种营养价值。信阳街头随处可见茶铺与茶楼,城市周边遍布茶山,与市民的交谈中感受到他们的朴实,整座城带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在三天的调研时间里,我们走访了多家茶市与茶庄,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更加深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喜爱。可能是从小受父亲影响,有了爱喝茶的习惯,看到茶叶市场里琳琅满目的各色茶具,茶街上一家又一家的茶铺,都令我激动不已。我们还去爬了茶山,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的接触,整整齐齐的茶树好似一拨又一拨的绿色海浪,站在山顶俯瞰大地,清香的茶味弥漫四周,令人神清气爽。

信阳人爱喝茶,是一种骨子里的喜爱,他们愿意花时间去茶楼喝喝茶,走访各个茶市寻找好的茶叶,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营销方式在信阳与其他地方却有不同差别,毛尖不仅带动了信阳的经济,更养育了信阳人由内而外如茶叶般清雅的气质,使得这座城市更加丰富多彩,希望毛尖茶文化可以更加发扬光大,在世界的茶盘上绽放属于它的耀眼光芒。

信阳有什么特点

信阳,古称义阳、弋阳、申州,又名申城,为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东连安徽,南接湖北,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间的战略要地,鄂豫皖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毛尖之都。

信阳处于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中原经济区的结合部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的京广、京九“两纵”经济带的腹地,东中部人口密集区的中间位置。

信阳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被誉为山水茶都,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信阳有着豫风楚韵的地域文化,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信阳独特的人文环境。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