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风俗有哪些

来源:趣味经验馆 1.27W

梅州客家风俗有哪些

1、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

2、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爱吃的油炸小吃,如:南瓜圆、煎圆、馓子、芋圆等。

3、忌用猪、猫无偿赠亲友。

客家俗谚"猪来穷、狗来富、猫来带麻布"之说,带麻布是指要穿孝服,不吉利。

即使对方收了狗猫也要回赠礼物才算吉利。

4、胞衣,保密,即将胞衣埋藏于自家祖居地范围。

5、食饭挟菜忌用筷敲击盘碗。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梅州客家风俗有哪些”主要包括:赛龙舟、烧火龙、舞狮、春祭、迎灯迎阿娘闹元宵、踩船灯、大埔花萼楼祈福、跳火堆、迎白马、吃岁饭、卤鸡鸭、高脚师、赛龙舟、烧火龙、舞狮、春祭、迎灯迎阿娘闹元宵、踩船灯、大埔花萼楼祈福、跳火堆、迎白马、吃岁饭、卤鸡鸭、高脚师,并且大部分用户都认为赛龙舟更好。

赛龙舟一直都是端午节的主要风俗习惯之一,基本上每年都会有一些城市专门搞这项活动的,可以说这项活动还是比较吸引很多人观看的,非常不错的风俗习惯之一。

烧火龙:埔寨火龙是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日。

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惯。

土楼客家人每逢传统重要节日,一般少不了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继承了中原汉族的艺术传统,又由于它与土楼客家人其他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融合了本地特有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梅州客家传统文化风俗有“大埔花萼楼祈福”、“迎白马”、“春祭”、“跳火堆”、“迎灯迎阿娘闹元宵”、“烧火龙”等

梅州客家传统文化风气有“大埔花萼楼祈福”、“迎白马”、“春祭”、“跳火堆”、“迎灯迎阿娘闹元宵”、“烧火龙”等

踩船灯。

踩船灯一般多在春节,元宵节演出,各地的名称虽有所不同,但表现形式基本大同小异,如“跑旱船”,“荡旱船”,“打渔船”,“采莲船”,“花船灯”等。

福建有些地区也叫“陆地行舟”,都是同一形式的“旱船”,只是在表现的内容和船形有所差异。

梅州客家传统文化风俗有“大埔花萼楼祈福”、“迎白马”、“春祭”、“跳火堆”、“迎灯迎阿娘闹元宵”、“烧火龙”等

梅州客家传统文化风俗有“大埔花萼楼祈福”、“迎白马”、“春祭”、“跳火堆”、“迎灯迎阿娘闹元宵”、“烧火龙”等

梅州客家传统文化风气有“大埔花萼楼祈福”、“迎白马”、“春祭”、“跳火堆”、“迎灯迎阿娘闹元宵”、“烧火龙”等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

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

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

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接着一连几天,家家户户忙着灼酒、做年糕(甜粄)、煎油果(油挤子)、炸酥烧、炸肉丸、熏鱼、卤鸡鸭等。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1来自、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

2、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爱吃的油炸小吃,如:南婷注手船最宗瓜圆、煎圆、馓子、芋圆太房答田差团述等。

3、来自忌用猪、猫无偿赠亲友。

客家俗谚就陆府"猪来穷、狗来富、猫来带麻布玉价调言国夫环政"之说,带者装浓似权液麻布是指要穿旧造孝服,不吉利。

即使对方收了狗猫也要回赠礼物才算吉利。

4、胞衣,保密,即将胞衣埋藏于自家祖居地范围。

5、食饭挟菜忌用筷敲击盘碗。

客家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

移甲曾兰爱孙绝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称为客家人。

客家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

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来自汉语的活化石,能与《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保留大量文言文本眼,如客家语发音的你、我、他就是尔、吾、其的古音。

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其他比较有用的内容推荐1:

1、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

2、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爱吃的油炸小吃,如:南瓜圆、煎圆、馓子、芋圆等。

3、忌用猪、猫无偿赠亲友。

客家俗谚"猪来穷、狗来富、猫来带麻布"之说,带麻布是指要穿孝服,不吉利。

即使对方收了狗猫也要回赠礼物才算吉利。

4、胞衣,保密,即将胞衣埋藏于自家祖居地范围。

5、食饭挟菜忌用筷敲击盘碗。

梅州家乡的风俗是什么?

梅州家乡的风俗:

1、烧火龙:埔寨火龙是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日。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惯。

2、 在客家地区,正月初一凌晨打开大门,有的地方又称接财神。过去每年选择吉时,现多以零时为准。大门一开,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万爆齐鸣此起彼伏。人们竞相欢叫,热闹非常,在爆竹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3、客家文化特色 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的聚集地。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是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形式,其中以客家情歌最为精彩。

4、客家建筑风格 :围龙式围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整体呈圆形,犹如太极图,多依山而建。还有土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等多种建筑形式。

5、客家饮食文化 :以梅州菜为代表的客家菜,味鲜咸,特色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醋溜鱼,炒鱼肚等等。

6、初一,是新的一年开始,天还未亮,到处燃放鞭炮,人人说好话,互相道贺。一早,金狮队敲锣打鼓,串村过户,到每家“拜新年”。年初二,是客家人转妹(娘)家、探亲访友的一天。家家热情待客,处处谈笑风生,说不尽新年快乐。

广东梅州有哪些风俗?

广东梅州的风俗:入年界、过大年、洗柚叶澡、守岁、“开墟”。

1、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当然,这个时候理发,就要付“年价”了,比平时贵了不少;甚至一些服务性行业的收费,也纷纷起价。

2、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具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作“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3、洗柚叶澡

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这一风俗逐年淡化。

4、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5、“开墟”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会到集上表演,叫作“开墟”。

梅州客家风俗有哪些

1、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

2、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爱吃的油炸小吃,如:南瓜圆、煎圆、馓子、芋圆等。

3、忌用猪、猫无偿赠亲友。客家俗谚"猪来穷、狗来富、猫来带麻布"之说,带麻布是指要穿孝服,不吉利。即使对方收了狗猫也要回赠礼物才算吉利。

4、胞衣,保密,即将胞衣埋藏于自家祖居地范围。

5、食饭挟菜忌用筷敲击盘碗。

客家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称为客家人。

客家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与《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古代韵载的发音对应,保留大量文言文本眼,如客家语发音的你、我、他就是尔、吾、其的古音。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梅州客家生活风俗习惯是什么

客家节俗八月半又谓中秋。这一天人们自己吃的、供先人的、彼此交往的活动,均离不开月饼,月饼简直成了八月半的象征。民间置酒欢宴,以月饼祭祖,以月饼相赠送,月饼为八月半的主要时令食品,取其团圆之意端午节是传统的重要节日,在节日期间,出嫁的女子均需转妹家省亲。具体时间各地不一#,其中梅州城乡则为初六,乡俗有年初二节初六之说。龙舟竞渡。龙舟,是龙与舟的结合物,即将船制作绘画成龙形。旧时,在梅州城乡,端午节前后,梅江水系各江、河沿江墟市均有举办龙舟比赛活动,是时,江面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沿河两岸围观者人潮如涌,好不热闹。五月十三为关圣帝君诞辰日。民间传说,这一天是旱灾怪物旱魃经过的日子,故祀关公祈其显灵,普降甘霖,以解农忧。倘有雨,则因是日为关公单刀赴会之时所降的磨刀雨。故祀典特别隆重。有客家山歌中唱道:五月十三迎关爷,郎戴草帽妹擎伞;保佑上天落大雨,一人擎扎(伞)两人扎(遮)。夏至,意味着炎热的夏天来临。据传,当天杀狗吃狗肉,有御蛊毒、解虐之效。梅州习俗有夏至狗,满山走或夏至狗,无处走之谚。这两则谚语说法虽不同,但意思却是一致的。即是说,由于夏至杀狗成风,故迫使狗满山跑或被至无处可藏。此俗形成之因,当系在炎热夏天降临之际,吃狗肉这种阳性食物,有增强体质和解毒防病之功用。与中医寒病夏治,三伏天治百病的理论近似。梅县、兴宁、大埔等乡村都有过秋节的习俗。过秋节又叫做秋。这时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已基本结束,进入相对农闲的季节,人们辛苦了一个多月,正是该休整的时候。秋在此处是客家话完了、好了的意思。既然农事做完了做好了,就要庆祝一番。此日,人们不干田园活,叫做嬲秋。清明,它是农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立春以后第5个节气,为公历每年4月4日或5日。按六十甲子计算,从冬至日后第105或106日。这一天,客家人地区大都有这样的传统习俗:各家各户用青艾与大米和糯米磨成粉面做成青色的米米反,送到某个固定的大草坪或河边、路口,摆在地上,然后再烧起香、纸以公祭那些孤魂野鬼(没有后人祭扫的先人),以求保佑乡村平安清洁,六畜兴旺,田禾大熟。

更多关于梅州客家生活风俗习惯是什么?,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233d0a1615731518.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梅州有什么习俗?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

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接财神

年三十临晨要接财神,每年有具体财神来的时辰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掌妹家”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初二是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路上人群熙来攘往很是热闹,妇女们手提鸡臂、糖果以及其它孝敬父母的物品,到娘家与父母兄弟姐妹欢聚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初十后享灯以及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梅州客家传统文化风俗

梅州客家传统文化风俗有“大埔花萼楼祈福”、“迎白马”、“春祭”、“跳火堆”、“迎灯迎阿娘闹元宵”、“烧火龙”等,以上风俗是客家先民结合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逐渐演变而成,也是客家人勤劳、勇敢、智慧的表现。

梅州客家文化特色

客家先民多由中原“书香门第“家族整体迁移,多次迁徙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饮食习惯,建筑风格等客家独特的人文特点。

1、客家文化特色

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的聚集地。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是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形式,其中以客家情歌最为精彩。

2、客家建筑风格

围龙式围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整体呈圆形,犹如太极图,多依山而建。还有土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等多种建筑形式。

3、客家饮食文化

以梅州菜为代表的客家菜,味鲜咸,特色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醋溜鱼,炒鱼肚等等。

梅州客家人过年风俗有哪些?

除夕日,上午贴门神对联, 敬天地祖宗和过往神灵, 家家响鞭炮。 午餐后洗澡穿新衣,(客家习俗,年三十会用长命草,松柏,大桔叶煮水洗澡。) 晚餐一般提早, 一家汇聚一堂,隆重而丰盛, 俗谓“团年饭” 。

临近入夜, 家家户户灯烛辉煌, 一直亮到子夜过后, 谓之“接财神” 。 夜幕降临, 每室起码要有一盏灯亮到通宵, 谓之“点年光” 。 长辈们给小儿女发“压岁钱” , 多少不等, 取“人人有钱” 的吉利。

未过子时,大家都不入睡, 谓之“守岁” 。 至子时, 家家户户鞭炮烟花一齐鸣放,震耳欲聋, 灿烂辉煌,整个天地为之沸腾, 谓之“接新年” , 节日欢乐的气氛达到。

客家分布:

1、客家人遍布全球,在国内也有重要聚居地。

2、客家四州:惠州、梅州、赣州、汀州(福建长汀)值得一提的是,江西赣州近千万人,95%都是客家人,是客家比例居首的地区。还有七个城市被称为客家大本营: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关、赣州、龙岩

3、客家人中亦是藏龙卧虎,名流辈出,在各自领域有着非凡成就。

梅州客家结婚习俗?

梅州这边确实是比较"封建",而且也相对广东其他地区也比较穷。在梅州,有几个地方是比较富有---梅城(包括梅江区和梅县),焦岭,兴宁(直辖市),在这几个地方中呢,一般都是自由恋爱居多,当然父母要插上一脚是很正常的,但主动权几乎都在子女自己手中。

而在其他的县当中呢,除了县城附近的几个城镇外,买办婚姻(就是主要由父母决定)还有比较严重的。 上面说那么多,主要是告诉你这里的一些情况, 梅州梅县的结婚习俗:梅县 客家男青年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

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 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

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

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 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

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 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

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璧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梅州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蕉岭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在长期手产生活中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意识。 x0dx0a一、生产习俗 x0dx0a以耕田为主业,禾分早晚两季。农忙时村人互帮互助,不计报酬。男人多外出谋生。理家与耕作由妇女担任。传统农具有犁耙、辘轴、脚头、铁扎、禾镰、荡耙、木制龙骨水车等。 x0dx0a妇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鲁萁,客家妇女鲁萁担最有特色,一担鲁萁二头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绑担,四平八稳,旧时,园中种苎,妇女用其织为夏布,名曰家机布。另种黄麻以编绳,作萝索、牛索等。 x0dx0a二、生活习俗 x0dx0a服饰 旧时用自织的织家机布制被和衣着,今已淘汰,清至初期,官吏豪绅及儒生穿长袍马挂,平民男女服装为开襟式,女的为在则开襟上衣,称大襟衫,衣长齐膝,现在服饰多样中西服盛行。 x0dx0a鞋帽 旧时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粤俗传统木履,现时的品种多,式样日趋新颖,旧时冬天男人戴毡帽、礼帽和棉帽。妇女冬日戴帽(头裙)蓝布所做。 x0dx0a饮食 一日三餐,米饭为主。旧时早上用锅煮饭,用罩捞把饭捞起,盛于饭曾瓦 中,供一天吃,传统名菜、名吃有“蒜头焖猪肉”、“焖狗肉”、“炒鸡酒”、“盐火局 鸡”、“扣肉”、“蘸仔鸭”、“酿豆腐”、“鱼生”、“仙人板”、“猪油板”、“锅笃板”、“黄板”等。 x0dx0ax0dx0a民居 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其所采用的建筑工艺,是中原汉族建筑艺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其结构一般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屋前有一晒禾坪,大门之内,分上、中、下3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以两厢向后延伸,形成马蹄形的后围,其特点是以南北子午为半轴,左右对称,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屋结合成一个大极形整体。 x0dx0ax0dx0a三、婚姻习俗 x0dx0a解放前,蕉岭人的嫁娶分为“大行嫁”、“童养媳”、“等郎妹”、“二婚亲”。大行嫁,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程序有定亲、纳彩、迎亲、拜堂闹洞房、做三朝等礼节。迎亲之日,女子穿旗袍、戴凤冠、乘花轿,出嫁时,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开路,谓拖青,男家鼓乐迎亲,花轿到男家后,新郎要踢轿门扶新娘入屋拜堂成亲,旧时小户人家生有男孩后,就向邻近外姓人捡(收)一女孩,俗谓“细心舅”。待成年后于除夕晚成亲,称圆房,此为童养媳。等郎妹即旧时有些贫苦人家当时自己没有儿子,先买个女孩来抚养,等自己生有男孩后,即配为偶,长大后即行婚配。有的媳妇长到十八岁,“小丈夫”才几岁,故有“十八娇妻三岁郎”的说法。二婚亲即妇女再嫁,旧时多受歧视,新中国成立后,婚事新办,大兴文明之风,有集体婚礼、男到女家、旅行结婚、开茶话会等形式,婚礼简朴而热烈。 x0dx0a四、祭祀习俗 x0dx0a旧时,老人逝世,俗称“过身”;安葬,俗称“还山”。葬礼亦有许多繁文缛节,有钱人家还要延僧诵经(俗称做斋)。蕉岭县用棺木土葬为尚,今已除旧习实行火葬,祭祀,蕉岭各姓均有祖祠,设于县城者为宗祠,设族中曰家襟祠亦称祠堂。祭祀祖先分春祭与秋祭,春祭主要为扫墓形式,秋祭在八月,每姓各有祭日,从八月初一至秋分为止。但也有部分地区祭祀祖先日期七月半或其他时间。

求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急急急!!请简便回答、谢谢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称为“春节”,俗称“过年”。正月初一前一天为“除夕”,俗谓“年三十日”。

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传统节日。从农历十二月十五日起,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室内室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过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架”,着手准备过年的食物和用品。接着一连几天,家家户户忙着做年糕(甜粄)、煎油果(油挤子)、炸酥烧、炸肉丸、熏鱼、卤鸡鸭等。到年二十八、二十九,家家贴春联,贴门神。从这天到年初三或年初五晚上各家点灯照明到天亮,俗称“点年光”。

年三十日为统一祭祖时间,家家户户挑着竹装的三牲、斋果、酒、菜等,到祖祠祭祖。这天老嫩大小穿着新衣服,村子里锣鼓喧天,鞭炮放得特别多。

初一,是新年的一年开始,天还未亮,到处燃放鞭炮,人人说好话,互相道贺。一早,金狮队敲锣打鼓,串村过户,到每家“拜新年”。金狮先到厅堂伏拜(俗称参神),再到各家厨房伏拜,拜时户主放炮竹,狮头朝向喜炮舞动,户主给红包表示谢意。年初一直至初十,均有舞金狮表演。表演时,2人饰演猴子,1人饰沙僧,1人顶狮头,1人牵狮尾,伴演狮子,猴子活泼,跳来跳去,翻筋斗,飞桌面,穿桌角。猴子和沙僧合作,表演弄狮各种动作。然后,由金狮队武术人员表演拳、棍、刀、钩镰、耙头等项武术,表演便告终结。舞金狮是群众喜爱的传统节目。

春节期间,白天人们很活跃,男女老幼总爱热闹。有的逛街、游公园、拍照留念;有的舞狮、打锣鼓、弹琴吹唱;有的玩扑克、打麻将,等等。晚上四处锣鼓喧天,爆竹连天,烟花腾空,五颜六色,歌声笑声,欣心悦耳,家家热闹,人人欢乐。

年初二,是转娘家、探亲访友的一天。家家热情待客,处处谈笑风生,说不尽新年快乐。转娘家的妇女,有的舍不得离开娘家,因此有:“初一就话初一头,初二又话年下头,初三又话穷鬼日,初四嬲一日,初五‘唱也圩’,初六唔好归,七不去,八不归,初九初十看打狮,十一十二又有龙灯会,索性月半才来归”的儿歌。

初五日,俗称“出年架”或“唱也圩”。因这天原是圩日,人们来往街上,一见熟人就互相拱手拜年恭喜。初七那天称“人日”,家家吃“七样菜”:芹、葱、蒜、春菜、芫荽、甜菜、韭菜等,取其勤劳、聪明、会划算、有春光、团圆、甜蜜、长久之意。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松口过正月半的时间,一般定在十二、十三、十四,以十四那天过月半的为多,却无人定在十五,这与别地在十五过月半完全不同。

过正月半那天像过年一样,以三牲敬神祭祖,人来客往,吃丰盛的菜饭。

松口人有闹元宵的风俗习惯。清代直至期间,在米圩坪搭花灯棚,举行闹花灯的盛会。看花灯的人摩肩接踵,十分热闹。凡添了男丁的家户,要在祖公厅供祭品祭祀祖宗,并悬挂花灯,以庆添丁之喜俗称“上灯”。元宵节晚上不少人还放孔明灯(相传为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李氏家庙曾放过用160张纱纸做的孔明灯,用特制油灯盏挂进孔明灯内,点燃充气使其升空。孔明灯放油盏的下边还挂电光炮、小鞭炮、火箭、烟花,升到高空时鞭炮、电光炮间隔隆响,火箭四射,烟花闪光吐艳,十分好看,热闹非常。各姓祖屋大门两旁还要挂上大灯笼照明,放烟花、火箭、鞭炮。

新中国成立后,仍有过正月半闹元宵和升丁的传统习惯。但为防止放孔明灯引起火灾,故禁止放孔明灯。至于放烟花、火箭则指定到安全的地方燃放。1955年正月半,在中山公园北边牛角塘洛阳桥燃放烟架、火箭、烟花,观众站满了牛角塘的四周,一片欢腾热闹。

清明

有史以来,松口就有过清明节的活动。清明那天,客家话叫“青名”。宋代高菊卿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天,牵儿带孙去扫墓的人很多。

清明那天,人们要做“清明粄”吃。此习惯流传已久,至今还有人用苎叶、艾叶、白头翁等植物叶子混和米粉做成的清明粄这一习俗。

太阳生日

“太阳生日”是梅县城乡各地民众特有的一种节日。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吊颈”的日子,从此明朝灭亡。据说,李二何为了让人们加深对明朝的思念,又不敢明明白白宣传,怕遭当政者,危及当地百姓,便号召民众祭太阳,说这日是“太阳生日”。他还写了一首《太阳经》,把明朝皇帝当作太阳来拜祭。

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那天,不少家户挂上红灯,对着太阳摆一张桌子,放上斋果寿面祭祀,口中念着《太阳经》。《太阳经》的内容大致是:“太阳三月十九日生,家家户户点红灯。太阳一出满天红,家家门前挂灯笼。太阳明明珠光佛,四大神明掌乾坤……”。还要烧纸制的太阳衣、太阳帽等。当天还要吃炒面以作纪念,所以街头打面店买面条的人很多。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叫做端午节或端阳节。是人们纪念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的日子。初四日,家家办节料,裹粽子。传说战国时人们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粽子投汩罗江,借以悼念屈原,沿袭成俗,故有裹粽子风俗。初四那天,除裹粽子外,家家还准备好过端午节的肉类、食品和用品。

初五为端午节,各家的大门、间门、厨房门都要挂香蒲,午餐时要喝点雄黄酒,有避邪之意。这日上午,家家摆出三牲、果品祭祖宗。中午,家人团聚在家里,共吃一顿丰富的团圆餐。初六日,就是转娘家、走亲戚的一天,各家都以酒肉款待来客。

端午节,旧时在松口镇沿南北两岸地方,有龙舟竞渡的风俗。由溪北(五显宫和王显宫)的龙舟与溪南(汉帝宫和月泮宫)的龙舟进行比赛,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至初十的每天下午,端午节前各宫“福首”邀集群众筹款,主持赛龙舟的事务。四月里就各自修理龙舟,三十日下水。

五月初一、初三和初五上午,各宫装彩龙舟进行“朝宫”活动。不论龙舟往上划或往下划,凡到各个神宫前(上行有月半宫、王显宫、关帝庙、谭公庙、广福宫、集福宫;下行为王镇宫,天后宫、五显宫、汉帝宫、显龙宫、金盘宫、王济宫、王明宫),龙舟指挥员须进宫焚香朝拜(故谓“朝宫”)。龙舟上驶或下驶,沿途彩旗招展,鼓乐齐鸣,鞭炮连天,划者欢欣活跃;两岸群众伫立观看,挥手助兴。

初一至初十下午均有龙舟比赛。初五为初赛,初十为龙舟决赛。比赛更是精彩,两岸观众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每一龙舟上,有划手32人,舵手1人,指挥员1人,敲锣及舀水的各1人,共36人。现在的龙舟略小一些,只有27人。比赛时,双方齐头向前划进,互有前后。指挥员观察水势,认为有利时就将指挥棒(由短秆龙旗捆成)在龙头边唇上一击,表示下决战的号令。双方头划手齐下,其它划手则更加使劲,到终点时胜负已分,胜方则举桨划欢呼,鸣炮以示胜利。在比赛过程中,两岸观众热烈呼喊,为划手助威,尤其在双方下令决赛时更是喊声雷动,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抗日战争期间,龙舟竞赛曾一度停止。建国后的1950年至1952年还有龙舟比赛,1953年终止,直至2000年中断了47年的龙舟赛又恢复活动了一年,后来不知何故又停锣息鼓了。

秋日

立秋那天,农事已完,是为收的节日。是日,家家做味酵粄。松口人的吃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蒜仁和油煎黄糖水做成“红味”,浇拌着吃;另种吃法,是用肉料、菜和味酵粄混着炒来吃。

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古称中元节,俗叫“七月半”,又称“盂兰节”,俗称亡魂节。那天,松口镇一般家户须备三牲拜祖宗、敬亡魂。有少数姓氏要扫墓。多数人只在那天加菜,而没明显过七月半祭亡魂的习惯。

作福

“作福”对松口客家地区的老百姓来说,是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是善男信女祈祷神明保佑的一种习俗。

作福的名目和时间,有一村或一姓特有的,但时间都有固定,一般在农历八月初三,每年如期举行。

作福之日,各户人家的亲戚朋友都会来祝贺和“看热闹”,可说宾客盈门。家家户户办丰盛午宴,以招待客人,有的还要煎圆、踏粄、酿豆腐。

旧时,作福这天,一些村寨有游神“扛公王”出巡的活动,晚上请木偶戏班在村中演出。松口地区的各村各姓都有公王庙。松口镇附近的王济宫和五显宫可称当地最大的公王庙。公王是受人们崇拜敬仰的一偶像,当地人把本姓人曾做过官的先祖或历史上受人尊崇的忠臣、清官的雕像立在庙中为公王供人膜拜,祈祷公王保一方平安。如仙口村人的公王是梁氏先祖梁克家(梁氏64世孙南宋绍兴年间进士官至右丞相)立为村中公王,后裔设庙纪念他。每年按规定时把公王从庙中抬出来在村中逐屋巡游。

公王出巡时要举行出宫、入宫仪式。出巡时公王坐在公王轿中由4人抬,阵容和古装戏中的大官出巡时的阵容一样。人们敲锣打鼓擎着彩旗,数十数百人列队而行,非常热闹。

1950年以后,松口没有游公王的活动了,而作福习俗的一般活动延续至今。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

月到中秋分外明,故有赏月的传统习俗。那天晚上,各家的人都团聚一起吃月饼,谈心赏月,欢庆“月圆人更圆”。旧时有扛“菜篮神”、“伏仙姑”、“扛猪屎长工”等习俗。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九,是汉族传统的民俗节日。

相传晋朝孟嘉在重阳那天游龙山,风吹落了帽子,后人就以“秋风落帽”代替重九登高。唐代诗人王维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七言绝句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重阳登高习俗早已形成,客家人继承了这一中原风俗。

在客家地区,此日多作登高活动,含避灾之意。旧时,“重阳节”放风筝活动很普遍,孩子们也参与。重阳登高沿古俗,至今仍极盛行,登高游览者络绎不绝。在梅州地区,人们在重阳节那天游览名山胜景,如梅县阴那山五指峰、王寿山、平远南台山、五指山、蕉岭长潭等。松口地区的人不能外出远游者,则登元魁塔或万宝山。每年重阳节都属旅游旺季,各地名山胜景游人如鲫,盛况空前。现在,梅州客家地区称“重阳节”为“敬老节”、“老人节”。

冬至

松口有“冬至挪圆,夏至买田”的俗谚,所以冬至那天做“圆粄”(汤圆)吃的家户很普遍。还有不少家户根据“冬至羊,夏至狗”的滋补经验,买羊肉炖酒吃。

上述种种习俗,与中原一带大体相同,也是梅州各地客家居民多为中原南迁汉人又一佐证。

梅州家乡的风俗是什么?

梅州家乡的风俗:

1、烧火龙:埔寨火龙是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日。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惯。

2、 在客家地区,正月初一凌晨打开大门,有的地方又称接财神。过去每年选择吉时,现多以零时为准。大门一开,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万爆齐鸣此起彼伏。人们竞相欢叫,热闹非常,在爆竹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3、客家文化特色 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的聚集地。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是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形式,其中以客家情歌最为精彩。

4、客家建筑风格 :围龙式围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整体呈圆形,犹如太极图,多依山而建。还有土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等多种建筑形式。

5、客家饮食文化 :以梅州菜为代表的客家菜,味鲜咸,特色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醋溜鱼,炒鱼肚等等。

6、初一,是新的一年开始,天还未亮,到处燃放鞭炮,人人说好话,互相道贺。一早,金狮队敲锣打鼓,串村过户,到每家“拜新年”。年初二,是客家人转妹(娘)家、探亲访友的一天。家家热情待客,处处谈笑风生,说不尽新年快乐。

广东梅州有哪些风俗?

广东梅州的风俗:入年界、过大年、洗柚叶澡、守岁、“开墟”。

1、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当然,这个时候理发,就要付“年价”了,比平时贵了不少;甚至一些服务性行业的收费,也纷纷起价。

2、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具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作“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3、洗柚叶澡

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这一风俗逐年淡化。

4、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5、“开墟”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会到集上表演,叫作“开墟”。

梅州客家风俗有哪些

1、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

2、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爱吃的油炸小吃,如:南瓜圆、煎圆、馓子、芋圆等。

3、忌用猪、猫无偿赠亲友。客家俗谚"猪来穷、狗来富、猫来带麻布"之说,带麻布是指要穿孝服,不吉利。即使对方收了狗猫也要回赠礼物才算吉利。

4、胞衣,保密,即将胞衣埋藏于自家祖居地范围。

5、食饭挟菜忌用筷敲击盘碗。

客家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称为客家人。

客家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与《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古代韵载的发音对应,保留大量文言文本眼,如客家语发音的你、我、他就是尔、吾、其的古音。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梅州客家生活风俗习惯是什么

客家节俗八月半又谓中秋。这一天人们自己吃的、供先人的、彼此交往的活动,均离不开月饼,月饼简直成了八月半的象征。民间置酒欢宴,以月饼祭祖,以月饼相赠送,月饼为八月半的主要时令食品,取其团圆之意端午节是传统的重要节日,在节日期间,出嫁的女子均需转妹家省亲。具体时间各地不一#,其中梅州城乡则为初六,乡俗有年初二节初六之说。龙舟竞渡。龙舟,是龙与舟的结合物,即将船制作绘画成龙形。旧时,在梅州城乡,端午节前后,梅江水系各江、河沿江墟市均有举办龙舟比赛活动,是时,江面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沿河两岸围观者人潮如涌,好不热闹。五月十三为关圣帝君诞辰日。民间传说,这一天是旱灾怪物旱魃经过的日子,故祀关公祈其显灵,普降甘霖,以解农忧。倘有雨,则因是日为关公单刀赴会之时所降的磨刀雨。故祀典特别隆重。有客家山歌中唱道:五月十三迎关爷,郎戴草帽妹擎伞;保佑上天落大雨,一人擎扎(伞)两人扎(遮)。夏至,意味着炎热的夏天来临。据传,当天杀狗吃狗肉,有御蛊毒、解虐之效。梅州习俗有夏至狗,满山走或夏至狗,无处走之谚。这两则谚语说法虽不同,但意思却是一致的。即是说,由于夏至杀狗成风,故迫使狗满山跑或被至无处可藏。此俗形成之因,当系在炎热夏天降临之际,吃狗肉这种阳性食物,有增强体质和解毒防病之功用。与中医寒病夏治,三伏天治百病的理论近似。梅县、兴宁、大埔等乡村都有过秋节的习俗。过秋节又叫做秋。这时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已基本结束,进入相对农闲的季节,人们辛苦了一个多月,正是该休整的时候。秋在此处是客家话完了、好了的意思。既然农事做完了做好了,就要庆祝一番。此日,人们不干田园活,叫做嬲秋。清明,它是农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立春以后第5个节气,为公历每年4月4日或5日。按六十甲子计算,从冬至日后第105或106日。这一天,客家人地区大都有这样的传统习俗:各家各户用青艾与大米和糯米磨成粉面做成青色的米米反,送到某个固定的大草坪或河边、路口,摆在地上,然后再烧起香、纸以公祭那些孤魂野鬼(没有后人祭扫的先人),以求保佑乡村平安清洁,六畜兴旺,田禾大熟。

更多关于梅州客家生活风俗习惯是什么?,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233d0a1615731518.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梅州有什么习俗?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

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接财神

年三十临晨要接财神,每年有具体财神来的时辰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掌妹家”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初二是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路上人群熙来攘往很是热闹,妇女们手提鸡臂、糖果以及其它孝敬父母的物品,到娘家与父母兄弟姐妹欢聚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初十后享灯以及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梅州客家传统文化风俗

梅州客家传统文化风俗有“大埔花萼楼祈福”、“迎白马”、“春祭”、“跳火堆”、“迎灯迎阿娘闹元宵”、“烧火龙”等,以上风俗是客家先民结合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逐渐演变而成,也是客家人勤劳、勇敢、智慧的表现。

梅州客家文化特色

客家先民多由中原“书香门第“家族整体迁移,多次迁徙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饮食习惯,建筑风格等客家独特的人文特点。

1、客家文化特色

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的聚集地。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是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形式,其中以客家情歌最为精彩。

2、客家建筑风格

围龙式围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整体呈圆形,犹如太极图,多依山而建。还有土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等多种建筑形式。

3、客家饮食文化

以梅州菜为代表的客家菜,味鲜咸,特色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醋溜鱼,炒鱼肚等等。

梅州客家人过年风俗有哪些?

除夕日,上午贴门神对联, 敬天地祖宗和过往神灵, 家家响鞭炮。 午餐后洗澡穿新衣,(客家习俗,年三十会用长命草,松柏,大桔叶煮水洗澡。) 晚餐一般提早, 一家汇聚一堂,隆重而丰盛, 俗谓“团年饭” 。

临近入夜, 家家户户灯烛辉煌, 一直亮到子夜过后, 谓之“接财神” 。 夜幕降临, 每室起码要有一盏灯亮到通宵, 谓之“点年光” 。 长辈们给小儿女发“压岁钱” , 多少不等, 取“人人有钱” 的吉利。

未过子时,大家都不入睡, 谓之“守岁” 。 至子时, 家家户户鞭炮烟花一齐鸣放,震耳欲聋, 灿烂辉煌,整个天地为之沸腾, 谓之“接新年” , 节日欢乐的气氛达到。

客家分布:

1、客家人遍布全球,在国内也有重要聚居地。

2、客家四州:惠州、梅州、赣州、汀州(福建长汀)值得一提的是,江西赣州近千万人,95%都是客家人,是客家比例居首的地区。还有七个城市被称为客家大本营: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关、赣州、龙岩

3、客家人中亦是藏龙卧虎,名流辈出,在各自领域有着非凡成就。

梅州客家结婚习俗?

梅州这边确实是比较"封建",而且也相对广东其他地区也比较穷。在梅州,有几个地方是比较富有---梅城(包括梅江区和梅县),焦岭,兴宁(直辖市),在这几个地方中呢,一般都是自由恋爱居多,当然父母要插上一脚是很正常的,但主动权几乎都在子女自己手中。

而在其他的县当中呢,除了县城附近的几个城镇外,买办婚姻(就是主要由父母决定)还有比较严重的。 上面说那么多,主要是告诉你这里的一些情况, 梅州梅县的结婚习俗:梅县 客家男青年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

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 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

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

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 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

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 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

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璧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梅州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蕉岭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在长期手产生活中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意识。 x0dx0a一、生产习俗 x0dx0a以耕田为主业,禾分早晚两季。农忙时村人互帮互助,不计报酬。男人多外出谋生。理家与耕作由妇女担任。传统农具有犁耙、辘轴、脚头、铁扎、禾镰、荡耙、木制龙骨水车等。 x0dx0a妇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鲁萁,客家妇女鲁萁担最有特色,一担鲁萁二头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绑担,四平八稳,旧时,园中种苎,妇女用其织为夏布,名曰家机布。另种黄麻以编绳,作萝索、牛索等。 x0dx0a二、生活习俗 x0dx0a服饰 旧时用自织的织家机布制被和衣着,今已淘汰,清至初期,官吏豪绅及儒生穿长袍马挂,平民男女服装为开襟式,女的为在则开襟上衣,称大襟衫,衣长齐膝,现在服饰多样中西服盛行。 x0dx0a鞋帽 旧时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粤俗传统木履,现时的品种多,式样日趋新颖,旧时冬天男人戴毡帽、礼帽和棉帽。妇女冬日戴帽(头裙)蓝布所做。 x0dx0a饮食 一日三餐,米饭为主。旧时早上用锅煮饭,用罩捞把饭捞起,盛于饭曾瓦 中,供一天吃,传统名菜、名吃有“蒜头焖猪肉”、“焖狗肉”、“炒鸡酒”、“盐火局 鸡”、“扣肉”、“蘸仔鸭”、“酿豆腐”、“鱼生”、“仙人板”、“猪油板”、“锅笃板”、“黄板”等。 x0dx0ax0dx0a民居 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其所采用的建筑工艺,是中原汉族建筑艺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其结构一般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屋前有一晒禾坪,大门之内,分上、中、下3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以两厢向后延伸,形成马蹄形的后围,其特点是以南北子午为半轴,左右对称,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屋结合成一个大极形整体。 x0dx0ax0dx0a三、婚姻习俗 x0dx0a解放前,蕉岭人的嫁娶分为“大行嫁”、“童养媳”、“等郎妹”、“二婚亲”。大行嫁,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程序有定亲、纳彩、迎亲、拜堂闹洞房、做三朝等礼节。迎亲之日,女子穿旗袍、戴凤冠、乘花轿,出嫁时,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开路,谓拖青,男家鼓乐迎亲,花轿到男家后,新郎要踢轿门扶新娘入屋拜堂成亲,旧时小户人家生有男孩后,就向邻近外姓人捡(收)一女孩,俗谓“细心舅”。待成年后于除夕晚成亲,称圆房,此为童养媳。等郎妹即旧时有些贫苦人家当时自己没有儿子,先买个女孩来抚养,等自己生有男孩后,即配为偶,长大后即行婚配。有的媳妇长到十八岁,“小丈夫”才几岁,故有“十八娇妻三岁郎”的说法。二婚亲即妇女再嫁,旧时多受歧视,新中国成立后,婚事新办,大兴文明之风,有集体婚礼、男到女家、旅行结婚、开茶话会等形式,婚礼简朴而热烈。 x0dx0a四、祭祀习俗 x0dx0a旧时,老人逝世,俗称“过身”;安葬,俗称“还山”。葬礼亦有许多繁文缛节,有钱人家还要延僧诵经(俗称做斋)。蕉岭县用棺木土葬为尚,今已除旧习实行火葬,祭祀,蕉岭各姓均有祖祠,设于县城者为宗祠,设族中曰家襟祠亦称祠堂。祭祀祖先分春祭与秋祭,春祭主要为扫墓形式,秋祭在八月,每姓各有祭日,从八月初一至秋分为止。但也有部分地区祭祀祖先日期七月半或其他时间。

求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急急急!!请简便回答、谢谢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称为“春节”,俗称“过年”。正月初一前一天为“除夕”,俗谓“年三十日”。

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传统节日。从农历十二月十五日起,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室内室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过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架”,着手准备过年的食物和用品。接着一连几天,家家户户忙着做年糕(甜粄)、煎油果(油挤子)、炸酥烧、炸肉丸、熏鱼、卤鸡鸭等。到年二十八、二十九,家家贴春联,贴门神。从这天到年初三或年初五晚上各家点灯照明到天亮,俗称“点年光”。

年三十日为统一祭祖时间,家家户户挑着竹装的三牲、斋果、酒、菜等,到祖祠祭祖。这天老嫩大小穿着新衣服,村子里锣鼓喧天,鞭炮放得特别多。

初一,是新年的一年开始,天还未亮,到处燃放鞭炮,人人说好话,互相道贺。一早,金狮队敲锣打鼓,串村过户,到每家“拜新年”。金狮先到厅堂伏拜(俗称参神),再到各家厨房伏拜,拜时户主放炮竹,狮头朝向喜炮舞动,户主给红包表示谢意。年初一直至初十,均有舞金狮表演。表演时,2人饰演猴子,1人饰沙僧,1人顶狮头,1人牵狮尾,伴演狮子,猴子活泼,跳来跳去,翻筋斗,飞桌面,穿桌角。猴子和沙僧合作,表演弄狮各种动作。然后,由金狮队武术人员表演拳、棍、刀、钩镰、耙头等项武术,表演便告终结。舞金狮是群众喜爱的传统节目。

春节期间,白天人们很活跃,男女老幼总爱热闹。有的逛街、游公园、拍照留念;有的舞狮、打锣鼓、弹琴吹唱;有的玩扑克、打麻将,等等。晚上四处锣鼓喧天,爆竹连天,烟花腾空,五颜六色,歌声笑声,欣心悦耳,家家热闹,人人欢乐。

年初二,是转娘家、探亲访友的一天。家家热情待客,处处谈笑风生,说不尽新年快乐。转娘家的妇女,有的舍不得离开娘家,因此有:“初一就话初一头,初二又话年下头,初三又话穷鬼日,初四嬲一日,初五‘唱也圩’,初六唔好归,七不去,八不归,初九初十看打狮,十一十二又有龙灯会,索性月半才来归”的儿歌。

初五日,俗称“出年架”或“唱也圩”。因这天原是圩日,人们来往街上,一见熟人就互相拱手拜年恭喜。初七那天称“人日”,家家吃“七样菜”:芹、葱、蒜、春菜、芫荽、甜菜、韭菜等,取其勤劳、聪明、会划算、有春光、团圆、甜蜜、长久之意。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松口过正月半的时间,一般定在十二、十三、十四,以十四那天过月半的为多,却无人定在十五,这与别地在十五过月半完全不同。

过正月半那天像过年一样,以三牲敬神祭祖,人来客往,吃丰盛的菜饭。

松口人有闹元宵的风俗习惯。清代直至期间,在米圩坪搭花灯棚,举行闹花灯的盛会。看花灯的人摩肩接踵,十分热闹。凡添了男丁的家户,要在祖公厅供祭品祭祀祖宗,并悬挂花灯,以庆添丁之喜俗称“上灯”。元宵节晚上不少人还放孔明灯(相传为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李氏家庙曾放过用160张纱纸做的孔明灯,用特制油灯盏挂进孔明灯内,点燃充气使其升空。孔明灯放油盏的下边还挂电光炮、小鞭炮、火箭、烟花,升到高空时鞭炮、电光炮间隔隆响,火箭四射,烟花闪光吐艳,十分好看,热闹非常。各姓祖屋大门两旁还要挂上大灯笼照明,放烟花、火箭、鞭炮。

新中国成立后,仍有过正月半闹元宵和升丁的传统习惯。但为防止放孔明灯引起火灾,故禁止放孔明灯。至于放烟花、火箭则指定到安全的地方燃放。1955年正月半,在中山公园北边牛角塘洛阳桥燃放烟架、火箭、烟花,观众站满了牛角塘的四周,一片欢腾热闹。

清明

有史以来,松口就有过清明节的活动。清明那天,客家话叫“青名”。宋代高菊卿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天,牵儿带孙去扫墓的人很多。

清明那天,人们要做“清明粄”吃。此习惯流传已久,至今还有人用苎叶、艾叶、白头翁等植物叶子混和米粉做成的清明粄这一习俗。

太阳生日

“太阳生日”是梅县城乡各地民众特有的一种节日。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吊颈”的日子,从此明朝灭亡。据说,李二何为了让人们加深对明朝的思念,又不敢明明白白宣传,怕遭当政者,危及当地百姓,便号召民众祭太阳,说这日是“太阳生日”。他还写了一首《太阳经》,把明朝皇帝当作太阳来拜祭。

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那天,不少家户挂上红灯,对着太阳摆一张桌子,放上斋果寿面祭祀,口中念着《太阳经》。《太阳经》的内容大致是:“太阳三月十九日生,家家户户点红灯。太阳一出满天红,家家门前挂灯笼。太阳明明珠光佛,四大神明掌乾坤……”。还要烧纸制的太阳衣、太阳帽等。当天还要吃炒面以作纪念,所以街头打面店买面条的人很多。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叫做端午节或端阳节。是人们纪念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的日子。初四日,家家办节料,裹粽子。传说战国时人们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粽子投汩罗江,借以悼念屈原,沿袭成俗,故有裹粽子风俗。初四那天,除裹粽子外,家家还准备好过端午节的肉类、食品和用品。

初五为端午节,各家的大门、间门、厨房门都要挂香蒲,午餐时要喝点雄黄酒,有避邪之意。这日上午,家家摆出三牲、果品祭祖宗。中午,家人团聚在家里,共吃一顿丰富的团圆餐。初六日,就是转娘家、走亲戚的一天,各家都以酒肉款待来客。

端午节,旧时在松口镇沿南北两岸地方,有龙舟竞渡的风俗。由溪北(五显宫和王显宫)的龙舟与溪南(汉帝宫和月泮宫)的龙舟进行比赛,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至初十的每天下午,端午节前各宫“福首”邀集群众筹款,主持赛龙舟的事务。四月里就各自修理龙舟,三十日下水。

五月初一、初三和初五上午,各宫装彩龙舟进行“朝宫”活动。不论龙舟往上划或往下划,凡到各个神宫前(上行有月半宫、王显宫、关帝庙、谭公庙、广福宫、集福宫;下行为王镇宫,天后宫、五显宫、汉帝宫、显龙宫、金盘宫、王济宫、王明宫),龙舟指挥员须进宫焚香朝拜(故谓“朝宫”)。龙舟上驶或下驶,沿途彩旗招展,鼓乐齐鸣,鞭炮连天,划者欢欣活跃;两岸群众伫立观看,挥手助兴。

初一至初十下午均有龙舟比赛。初五为初赛,初十为龙舟决赛。比赛更是精彩,两岸观众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每一龙舟上,有划手32人,舵手1人,指挥员1人,敲锣及舀水的各1人,共36人。现在的龙舟略小一些,只有27人。比赛时,双方齐头向前划进,互有前后。指挥员观察水势,认为有利时就将指挥棒(由短秆龙旗捆成)在龙头边唇上一击,表示下决战的号令。双方头划手齐下,其它划手则更加使劲,到终点时胜负已分,胜方则举桨划欢呼,鸣炮以示胜利。在比赛过程中,两岸观众热烈呼喊,为划手助威,尤其在双方下令决赛时更是喊声雷动,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抗日战争期间,龙舟竞赛曾一度停止。建国后的1950年至1952年还有龙舟比赛,1953年终止,直至2000年中断了47年的龙舟赛又恢复活动了一年,后来不知何故又停锣息鼓了。

秋日

立秋那天,农事已完,是为收的节日。是日,家家做味酵粄。松口人的吃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蒜仁和油煎黄糖水做成“红味”,浇拌着吃;另种吃法,是用肉料、菜和味酵粄混着炒来吃。

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古称中元节,俗叫“七月半”,又称“盂兰节”,俗称亡魂节。那天,松口镇一般家户须备三牲拜祖宗、敬亡魂。有少数姓氏要扫墓。多数人只在那天加菜,而没明显过七月半祭亡魂的习惯。

作福

“作福”对松口客家地区的老百姓来说,是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是善男信女祈祷神明保佑的一种习俗。

作福的名目和时间,有一村或一姓特有的,但时间都有固定,一般在农历八月初三,每年如期举行。

作福之日,各户人家的亲戚朋友都会来祝贺和“看热闹”,可说宾客盈门。家家户户办丰盛午宴,以招待客人,有的还要煎圆、踏粄、酿豆腐。

旧时,作福这天,一些村寨有游神“扛公王”出巡的活动,晚上请木偶戏班在村中演出。松口地区的各村各姓都有公王庙。松口镇附近的王济宫和五显宫可称当地最大的公王庙。公王是受人们崇拜敬仰的一偶像,当地人把本姓人曾做过官的先祖或历史上受人尊崇的忠臣、清官的雕像立在庙中为公王供人膜拜,祈祷公王保一方平安。如仙口村人的公王是梁氏先祖梁克家(梁氏64世孙南宋绍兴年间进士官至右丞相)立为村中公王,后裔设庙纪念他。每年按规定时把公王从庙中抬出来在村中逐屋巡游。

公王出巡时要举行出宫、入宫仪式。出巡时公王坐在公王轿中由4人抬,阵容和古装戏中的大官出巡时的阵容一样。人们敲锣打鼓擎着彩旗,数十数百人列队而行,非常热闹。

1950年以后,松口没有游公王的活动了,而作福习俗的一般活动延续至今。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

月到中秋分外明,故有赏月的传统习俗。那天晚上,各家的人都团聚一起吃月饼,谈心赏月,欢庆“月圆人更圆”。旧时有扛“菜篮神”、“伏仙姑”、“扛猪屎长工”等习俗。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九,是汉族传统的民俗节日。

相传晋朝孟嘉在重阳那天游龙山,风吹落了帽子,后人就以“秋风落帽”代替重九登高。唐代诗人王维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七言绝句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重阳登高习俗早已形成,客家人继承了这一中原风俗。

在客家地区,此日多作登高活动,含避灾之意。旧时,“重阳节”放风筝活动很普遍,孩子们也参与。重阳登高沿古俗,至今仍极盛行,登高游览者络绎不绝。在梅州地区,人们在重阳节那天游览名山胜景,如梅县阴那山五指峰、王寿山、平远南台山、五指山、蕉岭长潭等。松口地区的人不能外出远游者,则登元魁塔或万宝山。每年重阳节都属旅游旺季,各地名山胜景游人如鲫,盛况空前。现在,梅州客家地区称“重阳节”为“敬老节”、“老人节”。

冬至

松口有“冬至挪圆,夏至买田”的俗谚,所以冬至那天做“圆粄”(汤圆)吃的家户很普遍。还有不少家户根据“冬至羊,夏至狗”的滋补经验,买羊肉炖酒吃。

上述种种习俗,与中原一带大体相同,也是梅州各地客家居民多为中原南迁汉人又一佐证。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