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三的誓言

来源:趣味经验馆 2.91W

路易十三的誓言

路易十三的誓言一般指路易十三世的宣誓。

这幅画描绘的是路易十三跪坐在云端的圣母面前表示对宗教的虔诚的情景。

画中的路易十三双手向圣母献上他的王冠和王笏,意思是说如果他要作继承人的话,他得放弃他的王冠和王笏。

这幅画受到法国王室及保守势力的极度赞赏。

路易十三的誓言又稱古騰堡誓言,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三於1614年在法國國民議會(即三級制議會)舉行的一場兩大貴族派系之間的爭辯中發表的著名誓言。

這場爭辯主要圍繞著國王和國民議會之間的權力分配問題,貴族要求確認議會對國王權力的限制,並保持他們自己的特權地位。

而路易十三則要求確認他的絕對王權,拒絕議會的限制。

最後,在國王的威脅下,貴族們被迫接受了路易十三的誓言。

誓言內容如下:

“我宣佈,我是國家,國家就是我。

議會是我的建議會,只是討論問題的機構,而是我下令給予實行的機構。

我要執行此權力,並不因為我說出來了而有所改變。

此誓言強調了絕對主義的思想,並使路易十三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具統治力量的國王之一。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路易十三世的宣誓的基本信息

【画作名称】《路易十三世的宣誓》又译 《路易十三的誓愿》

【创作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法国)

【题材】宗教

【规格】421×262厘米

【材质】 布 油彩

【现藏地】:法国 蒙特斑大教堂藏

路易十三世的宣誓的作家简介

安格尔,法国画家。1780年8月29日生于蒙托邦,1867年1月14日卒于巴黎。古典主义画派的最后代表。他代表保守的学院派,与当时新兴的浪漫主义画派对立,形成尖锐的学派斗争。他的绘画吸收了15世纪意大利绘画、古希腊陶器装饰绘画等遗风,画法工致,重视线条造型,尤其擅长肖像画。早年入图卢兹学院,6年后在J.-L.大卫的画室工作。1801年以《阿伽门农的使者》一画获罗马大奖。此后到罗马学习和工作近20年,其间曾任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1824年回国为蒙托邦教堂绘制《路易十三的誓愿》,翌年被选为皇家美术院院士。由于他在绘画方面的杰出贡献,蒙托邦市在1863年授予他黄金桂冠称号。

《三个火枪手》的故事梗概

《三个火手》故事内容是没落贵族出身的达达尼昂到巴黎投军,加入国王路易十三的火手卫队,和其他三个火手成为好朋友。

他们为了保护王后西班牙公主安娜·奥地利的名誉,抗击红衣主教黎塞留,击败黎塞留设置的重重障碍,前往英国,从白金汉公爵那里取回王后的钻石,挫败了黎塞留挑拨国王和王后的阴谋。

《三个火手》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它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达达尼昂的机智勇敢、重朋友之情;阿托斯的处事老练、嫉恶如仇;波托斯的粗鲁莽撞、爱慕虚荣,阿拉米斯的举止文雅、灵活善变。

米莱狄的年轻美貌、心狠手辣,红衣主教的深不可测、阴险奸诈;博纳希厄太太的纯真善良以及她丈夫的愚昧可笑的性格都活生生地跃然于纸上,表现得恰到好处,淋漓尽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向人们展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宏伟画卷。

扩展资料:

《三个火手》,又译《三剑客》、《侠隐记》,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曾五次被翻拍成电影作品。故事主角为达达尼昂,三个火手分别是阿多斯,波尔多斯,和阿拉密斯。

这部历史小说以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三朝代和权倾朝野的红衣主教黎塞留掌权这一时期的历史事实为背景,描写三个火手阿多斯、波尔朵斯、阿拉宓斯和他们的朋友达尔大尼央如何忠于国王,与黎塞留斗争,从而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的种种情况。小说时间起止是1624-1628年。

大仲马被称为写作的奇才,他没有家学渊源,也没有受过特别的写作训练,21岁闯巴黎之前,甚至没有听说过拉辛、高乃依等作家的名字。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涌泉般地喷出了80多部小说及大量的剧本、游记。

“大仲马学”从来不是一门“显学”。在他的作品中,小说《三个火手》、《山伯爵》、《玛戈王后》等,几乎被译为世界所有文本;话剧《亨利三世及其宫廷》、《安东尼》一上演就引起轰动,成为19世纪法国话剧改革的先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个火手

三个火枪手讲的是什么故事?

三个火手》故事内容是没落贵族出身的达达尼昂到巴黎投军,加入国王路易十三的火手卫队,和其他三个火手成为好朋友。

他们为了保护王后西班牙公主安娜·奥地利的名誉,抗击红衣主教黎塞留,击败黎塞留设置的重重障碍,前往英国,从白金汉公爵那里取回王后的钻石,挫败了黎塞留挑拨国王和王后的阴谋。

《三个火手》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它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达达尼昂的机智勇敢、重朋友之情;阿托斯的处事老练、嫉恶如仇;波托斯的粗鲁莽撞、爱慕虚荣,阿拉米斯的举止文雅、灵活善变。

米莱狄的年轻美貌、心狠手辣,红衣主教的深不可测、阴险奸诈;博纳希厄太太的纯真善良以及她丈夫的愚昧可笑的性格都活生生地跃然于纸上,表现得恰到好处,淋漓尽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向人们展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宏伟画卷。

扩展资料:

《三个火手》,又译《三剑客》、《侠隐记》,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曾五次被翻拍成电影作品。故事主角为达达尼昂,三个火手分别是阿多斯,波尔多斯,和阿拉密斯。

这部历史小说以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三朝代和权倾朝野的红衣主教黎塞留掌权这一时期的历史事实为背景,描写三个火手阿多斯、波尔朵斯、阿拉宓斯和他们的朋友达尔大尼央如何忠于国王,与黎塞留斗争,从而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的种种情况。小说时间起止是1624-1628年。

大仲马被称为写作的奇才,他没有家学渊源,也没有受过特别的写作训练,21岁闯巴黎之前,甚至没有听说过拉辛、高乃依等作家的名字。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涌泉般地喷出了80多部小说及大量的剧本、游记。

“大仲马学”从来不是一门“显学”。在他的作品中,小说《三个火手》、《山伯爵》、《玛戈王后》等,几乎被译为世界所有文本;话剧《亨利三世及其宫廷》、《安东尼》一上演就引起轰动,成为19世纪法国话剧改革的先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个火手

推荐于 2019-10-24

查看全部12个回答

《三个火手》的故事梗概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188****8493 正在咨询一个教育问题

5条评论

热心网友5

沙发

查看全部5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三个火手故事梗概是什么

三个火手又名《三剑客》是以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手握重兵、权倾朝野的首相黎塞留红衣主教的矛盾为背景,穿插群臣派系的明争暗斗,围绕宫廷里的秘史轶闻,展开了极饶趣味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公少年勇士达达尼昂,怀揣其父留给他的十五个埃居,骑一匹长毛瘦马,告别及亲,远赴巴黎,希望在同乡父执的特雷维尔为队长的国王火队里当一名火手。在队长府上,他遇上阿托斯,波托斯和阿拉米斯三个火手,通过欧洲骑士风行的决斗,四人结成生死与共的知己。 其时,国王路易十三,王后安娜·奥地利,以及首相黎塞留三分国权,彼此有隙。国王对达达尼昂几次打败首相部下暗自褒奖,而首相却怀恨在心。恰逢安娜·奥地利王后的旧时情人英国白金汉公爵对她情丝未断,王后便以金刚钻坠相赠以表怀念。主教遂利用契机构陷,向国王屡进谗言,要国王派人组织宫廷舞会,让王后配带国王送给她的那条金刚钻坠以正虚实。王后眼见舞会日期近,惶然无计,幸得心腹侍女波那瑟献计设法,请达达尼昂帮忙相助。达达尼昂对波那瑟一见钟情,颇相见恨晚,便不顾个人安危,满口答应,在三个朋友的全力支持下,四人分头赴英。经过一路曲折离奇的磨难,唯有达达尼昂如期抵达,向白金汉说明原委,及时索回金刚钻坠,解救了王后的燃眉之急,粉碎了红衣主教的阴谋诡计。 红衣主教黎塞留对安娜·奥地利也早已有意,但一直未获王后垂青。于是他妒火中烧,移恨于情敌白金汉公爵,利用新旧教徒的矛盾引发的法英战争,妄图除掉白金汉以解心头之恨。为达此目的,他网罗一批心腹党羽,其中最得力的亲信便是佳丽米拉迪。此女天生丽质,艳若桃李,但却两面三刀,口蜜腹剑,心狠手辣,毒如蛇蝎。达达尼昂为其美貌所动,巧构计谋,潜入内室,诱她失身。就在云雨交欢之中,达达尼昂偶然发现米拉迪肩烙一朵百合花,那是当时欧洲女子犯罪的耻辱刑迹。隐藏数年的这个机密的暴露,使她对达达尼昂恨之入骨,不共戴天,几次设陷阱暗害,但均未成功。 在以围困拉罗舍尔城为战事焦点的法英对垒中,黎塞留和白金汉各为两国披挂上阵的主帅。黎塞留暗派米拉迪赴英卧底,乘机行刺白金汉;米拉迪提出以杀死达达尼昂为交换条件。她一踏上英国的土地,即被预先得到达达尼昂通知的温特勋爵抓获,遂遭其软禁。囚禁中,她极尽卖弄和花言巧语之能事,了温特勋爵的心腹看守费尔顿,后者自告奋勇救米拉迪出获,并侥幸刺死了白金汉。米拉迪在归法途中,巧进修道院,找到了受王后派人庇护的达达尼昂的波那瑟,将她毒死。达达尼昂、阿托斯、波托斯、阿拉米斯四位朋友昼夜兼程,苦苦追踪,会同温特勋爵和一名刽子手,终于在利斯河畔抓到企图潜逃比利时的米拉迪。六位仇人齐讨共诛,揭开了米拉迪的老底:原来她早已遁入空门,但她不甘青春寂寞,了一个小教士与其同居。因败坏教门清规,教士身陷囹圄,她也被刽子手——小教士的胞兄烙下了一朵百合花。教士越狱逃跑,携带米拉迪私奔他乡,刽子手因受株连入狱,替弟顶罪。在异乡,米拉迪嫌贫爱富,又抛弃了小教士,和当地一位少年拉费尔伯爵结婚,弄得后者倾家荡产又弃他而去。拉费尔伯爵恨之切切,便化名阿托斯投军,进了国王火队,以慰失恋受骗之苦。米拉迪逃到英国,骗取温特勋爵伯兄之爱成婚,并生有一子。但为了独占丈夫及兄弟之遗产,她又谋害了第二个丈夫。她罪恶累累,人怨,当即在利斯河畔被杀正法。至此,达达尼昂、阿托斯、波托斯、阿拉米斯、温特勋爵和刽子手各自都报仇雪恨,了却夙愿。 黎塞留得知心腹米拉迪遇害一事中,达达尼昂是主谋,便命亲信罗什福尔将他捉拿。达达尼昂不卑不亢,坦言相陈,明示原委。黎塞留见他视死如归,义勇无双,少年有为,深为感动,非但不加罪行诛,反而擢升其火队副官。阿托斯、波托斯、阿拉米斯三人或归乡里,或娶孀妇,或皈教门,萍飘絮飞,全书就此结局。

51赞·1,234浏览2016-04-08

三个火手的内容梗概

《三个火手》是法国十九世纪作家大仲马1844年出版的小说Les Trois Mousquetaires,又译作《三剑客》或《侠隐记》。故事内容是没落贵族出身的达达尼昂到巴黎投军,加入国王路易十三的火手卫队,和其他三个火手成为好朋友。他们为了保护王后西班牙公主安娜·奥地利的名誉,抗击红衣主教黎塞留,击败黎塞留设置的重重障碍,前往英国,从白金汉公爵那里取回王后的钻石,挫败了黎塞留挑拨国王和王后的阴谋。

6赞·168浏览2016-05-06

求《三个火手》作者简介+故事梗概,300字左右,急求!!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père,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文学界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上半期浪漫主义作家。于1802年7月24日生于法国的维勒-科特莱(靠近巴黎),为黑白混血。同为著名作家的小仲马是其与一个所生,其晚年时曾说,儿子是其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祖父安东尼-亚历山大·达维·德·拉巴叶特里侯爵曾在法国任职炮兵总军需官;1760年移居圣多明各(即现在的海地)。1762年3月27日 ,一个名叫塞塞特·女黑奴仲马的为他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托马-亚历山大,即大仲马之父,受洗时用母姓仲马。 内容梗概:   《三个火手》是法国十九世纪作家大仲马1844年出版的小说Les Trois Mousquetaires,又译作《三剑客》或《三铳士》。 《三剑客》於1843年3月至1844年7月在巴黎《世纪报》上连载,法国文学批评家阿尔梅拉在《亚历山大仲马和〈三剑客〉》一书中指出:「三位才华大相迳庭的作家共同写出这部小说:库尔蒂茨制订了梗概和情节;马凯拟了初稿;仲马赋予它生动的叙述、对话、风格与生命。」。1907年中国的伍光建翻译为《侠隐记》,多有删节,後来李青崖从法文译出全书,取名《三个火手》。 故事内容是平民出身的达达尼昂到巴黎投军,加入国王路易十三的火手卫队,和其他三个火手成为好朋友。他们为了保护王后奥地利的安妮的名誉,抗击红衣主教黎塞留,击败黎塞留设置的重重障碍,前往英国,从白金汉公爵那里取回王后的钻石,挫败了黎塞留挑拨国王和王后的阴谋。

15赞·603浏览2016-10-06

《三个火手》内容梗概

剧情简介   法国王后奥地利的安娜,因把自己的项链送给英国情郎白金汉公爵,最后被红衣主教黎塞留抓住把柄,她在生日宴会那天戴上国王给她的这条项链,企图让她奸情败露,从而借国王路易十三之手除掉她,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荣誉,这个女人派人送信去给情郎,索要项链,又派四个特雷维尔队长的火队队员,前往英国追讨.   她之所以信任他们这些来自红衣主教的手下,最主要因为王后的忠实而美丽的女仆波那雪太太 ,又名康斯坦丝。   一天,波那雪太太带着王后的情书悄悄溜出凡尔赛,红衣主教知道她是皇后的人,就派人刺杀她,火队队长达达尼昂刚好是波那雪太太的房客,达达尼昂听到了楼下打斗和呼救的声音,就冲下去救了她,并被她的美貌迷住了。虽然她一再逃避,不想让不相干的人知道她的行动,但后来达达尼昂猜透她的身份,以此她与自己相爱.康斯坦丝很高兴,就把他介绍给皇后。   红衣主教也不甘示弱,面对政敌派出的特种部队,他派了一个罗斯福伯爵去刺杀他们,可惜先后三次被达达尼昂打败,最后伯爵被关进巴士底狱.主教又派了一个更美丽的女间谍 名唤米拉蒂,去勾引达达尼昂。并且非常成功。达达尼昂毫不犹豫就咬钩了,并几乎彻底忘记了过去的爱人波那雪太太。   可惜,非常不幸,这个更美丽的女间谍虽然很可能改变达达尼昂的决心,可她却惹怒了她无数个前任丈夫之一的,也是这次行动的另一个火手---达达尼昂的好朋友阿托斯.并且坚决要与前妻的主人红衣主教决裂.   阿托斯决心将她杀死,他请来一个刽子手想用私刑了结自己的耻辱,虽然达达尼昂舍不得这个女人,但为了兄弟情义,最后达达尼昂只好答应不插手。   考虑到阿多斯在无数个日日夜夜所忍受的屈辱和仇恨的煎熬,他因信任和爱情而受到的欺骗,达又怎么忍心再背叛他忠实的兄弟来增加他的痛苦,当然,这个刽子手也是米拉蒂的丈夫,刽子手死去的修道士弟弟也是,所以,丈夫们同仇共慨地杀害了的米拉蒂,(这件事让阿多斯在续集中非常内疚和悔恨)   于是,最后他们成功地抢回了项链.白金汉公爵却死在狱卒手上,因为米拉蒂生前曾勾引了那个狱卒,命令他去杀死那个英国人,另一方面,她的情敌博纳希厄太太也被软禁在修女学校,最后死在米拉蒂的手里.   结局:   王后非常高兴地戴上项链,参加她丈夫的生日宴会,路易十三也很高兴,他以为他老婆很爱他,对他很忠实.红衣主教很生气,但也只好装出高兴的样子为国王和王后祝福。   而火手们则因为他们倒戈相向的行径而被他们的主人红衣主教,失去了仕途,从此各奔前程。   而背信弃义的皇后 奥地利的安娜 则由于此事牵扯到自己的隐私,而在所有公开场合避开火手们,并且拒绝接见他们,她装得好像从来没有这回事,直到二十年后她又遇到麻烦,才想起有这4位英雄。   火手们的去向:   阿多斯回到自己的庄园,过着隐居的生活,不久,收养了雪弗拉斯夫人的私生子,因为他不确定那是不是他的亲儿子,所以一直以叔侄相称。   波多斯娶了他的丑陋的肥婆,并得到了她的遗产,每天钓鱼,打猎,和农奴斗嘴,感慨生活的无聊。   阿拉密斯正式加入了教会,但他很快看透了教会成员假仁假义的伪善的嘴脸,于是唾弃他们,每天以修道士的身份做幌子,到处和人决斗比剑,并积极参与斗争,还同时拥有雪弗拉斯夫人(她同时是阿多斯的人)和隆格维尔夫人(她和亲弟弟)作为他的。而他这两个分别是两个相互敌对的势力。   达达尼昂则完全过着颓废堕落的生活,每天酗酒,决斗,做些小任务,追忆往事,他把一个叫马德莱娜的客栈女老板发展成他的,并长期蜗居在她的客栈里。他的理想是当个火队的小队长,可惜十几年都没有成功。   但很快,他们会在《二十年后》重新相遇。   ——————————————————————————————————   这本书主要记叙了四个火手与一个女人--米拉迪,红衣主教--黎塞留,斗智斗勇的故事.其中不乏宫廷内部的权利斗争,及腐朽的社会风气的描述,可以说展现了当时法国个个阶层的生活.然而最可笑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明争暗斗,实际上只是几个情人间的争风吃醋.不过其中令读者印象最深刻的,相信应该是四个火手之间千金难求的珍贵友谊.尤其是四个朋友默认的那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吧!   后来的故事   正如开头所说,王后利用完三个火手后,就彻底了他们,把他们完全忘了, 并且和她的新情夫红衣主教马萨林过着快乐的生活,但后来被他利用来政变,下场很凄凉.   国王卫队长达达尼昂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有一个水性杨花的女房东叫马德莱娜的,一直很关照他.最后就属于他了.   阿托斯回到庄园,亲手带大他和斯芙莱丝夫人的私生子.   波尔多斯从他肥丑的——诉讼官老婆那里继承了一块领土,但每天很郁闷,渴望新的冒险,和那些下人无法合得来.   阿拉米斯去修道院,但他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平静,看透了那帮伪善而奴态的教会人士以后,他变得更追求自己过去的辉煌,每天寻衅找茬与人决斗,同时有一群贵妇是他的.其中包括阿多斯的斯芙莱丝夫人,还有大亲王的同时也是大亲王的姐姐隆格维尔夫人.   那位杀死米拉迪的刽子手本来是她的英国丈夫的兄弟;米拉迪第二个丈夫的弟弟,即温特勋爵,由于米拉迪为了她丈夫的财产毒死了他,不让米拉迪的儿子(摩尔东特)继承他们家族的财产与姓氏,并把他赶出家门,使他流落街头。摩尔东特从此下决心报复,几经波折,最后死在阿托斯的刀下。

62赞·4,928浏览

三个火手的内容梗概

路易十三时期的法国风云变幻,大仲马以此为契机,完成了这部波澜壮阔的不朽名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誓言,更是让人感受到刀光剑影中的爱与恨,忠诚于背叛的痴缠

20赞·728浏览

正在加载

评论

5163

安格尔的《泉》是什么主义的代表

安格尔 Ingres

(1780-1867),法国画家,父亲是装饰雕刻家、皇家美术院院士。六岁学习绘画音乐雕刻,一生都是拉斐尔的粉丝。17岁因绘画成绩优异被拿破仑免除兵役。到罗马深造,成为意大利古典艺术的崇拜者40岁的安格尔移居佛罗伦萨,四年后由于为故乡画了一幅《路易十三的誓言》而回到巴黎,意外地受到欢迎并被选入皇家美术院院士,可悲的是他的古典主义风格作品仍遭冷遇,无奈再度回到罗马,他说:“巴黎对我有敌意,我决心离开这里,寻求安宁,我争取到了做罗马学院院长的任命,去代替维尔涅。”61岁的安格尔在罗马的艺术活动取得成功,这次载誉回到巴黎,法国为了弥补过去对他的冷落,这次组织了有426人参加的盛大宴会,还受到法王的欢迎款待。68岁那年他获得第二共和国美术委员称号,且成为沙龙评审委员之一,掌握了美术评选大权,在美术界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70岁时荣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还获得元老院参议员的称号,故乡赠给他黄金花冠,安格尔的晚年是在光荣和辉煌中度过的。

《泉》大概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时就开始酝酿了,那是在1820年的事,为什么事隔36年后才最终完成此稿呢?这还得从他的学生保罗?巴尔泽和亚历山大?德戈弗两人说起。最初在安格尔心中构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师们在画维纳斯时的愿望,他早在1807年就画过一些草图,后来不满足前人已画过的“维纳斯”样式,企图使形象更单纯化。有人认为这幅画最初是由上述两个学生协助完成的。

安格尔经常在同一主题或构思中进行复制,有时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工夫。二十六年以后,当他已是七十六岁高龄时才画完此画。

安格尔说,曾有五个商人争相购买此画,闹得不可开交。

1857年,《泉》被迪麦泰尔伯爵收购,成为私人藏画品。后根据这位伯爵的遗嘱,他的家属于1878年将此画赠给国家,终于成为巴黎卢浮宫内又一镇馆之宝。

1856年象征“清高绝俗和庄严肃穆的美”

的最杰出的作品《泉》的诞生,标志着安格尔艺术达到光辉的顶峰。《泉》也是西方美术史上描写女性人体的优秀作品之一。

他在处理轮廓边线时,始终本着虚--实--虚--实进行,这一 方面是为了空间感和立体感的需要,同时,更体现了一

种节奏感,从最高的右肘向至最下面的右脚为止:强---弱---强-- -弱,清晰——模糊——清晰——模糊,这样就产生了美感。

这幅画的姿势,从最高点肘关节开始,向下穿过头部,上身到右边的臀部,再向下走,直到左边的脚,是一

根长长的s形曲线!从右手的手臂向左延伸,通过优美的左手指托住了瓶,然后 这一

条线非常流畅地从瓶口的水直泻而下。此画重心在左脚上,因此身体的两边曲线是不一样的。左边较平缓,右边曲的厉害些,尤其是右边的腰和骨盆处。这些都体现了变化和统一的规律。

他在这幅画上展示了可以得到人类普遍赞美的美的恬静、抒情和纯洁性。安格尔笔下的这个少女纯洁,典雅,恬静,健康,美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朝气。画面左下角那朵含苞未放的雏菊下是她的象征。头顶上的绿叶,脚下明净如鉴的潭泉,幽静的山都增加了这幅画的意境。从这幅画里,人们感到的是一个宁谧,幽静的抒情诗般的境界,心灵得到慰藉,感情得到升华的崇高境界。《泉》使人联想到山泉,联想到生命的源泉,联想到少女的纯洁……《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出色地表现了少女的天真的青春活力。有一位评论家参观了《泉》后说:“这位少女是画家衰年艺术的产儿,她的美姿已超出了所有女性,她集中了她们各自的美于一身,形象更富生

气也更理想化了

关于《泉》是有个故事的,后来有人让模特摆一模一样的姿势,拿个一样的水罐,发现右臂是够不着的。说明画家在画这幅画的时候,有意将右臂加长了。这并不影响她的美丽!

浅析安格尔的绘画题材和绘画特点 安格尔的作品泉的绘画特点

十九世纪是法国绘画的辉煌时期,其主流是由学院派掀起的新古典主义绘画运动。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是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的领导人,他继大卫之后将古典主义推向新的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确立了古典主义。安格尔画风线条工整,轮廓确切,色彩明晰,构图严谨,极力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一、安格尔的绘画题材

  安格尔作为古典主义学院派大师,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其创作主要包括历史画、女性人体画和肖像画。

  (一)历史画

  安格尔受学院派正统影响,积极创作历史画,并自称是“历史画家”,历史画代表作有《朱庇特与特提斯》《路易十三的誓言》《荷马的礼赞》等。这些画作极力追求庄严、典雅的古典主义艺术形式。在安格尔的历史画中体现其对拉斐尔的强烈的崇拜。《路易十三的誓言》在构图和圣母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都受到了拉斐尔《西斯廷圣母》的影响,极其相似。他的另一画作《荷马的礼赞》则模仿了拉斐尔《雅典学院》。

  由于安格尔强调对形式的追求、“为艺术而艺术”,对法国人民的斗争和命运并不关切,其历史画中人物形象臻于完美但缺乏鲜活的个性,缺乏借古讽今的积极作用。《洛哲营救安吉莉卡》曾遭到批评——“过分注重细节的精雕细刻和画面工整,在这幅画中,人物形象十分呆板,动作也比较僵硬,失去了题材中原有的而显得做作,甚至连龙头形象都酷似面具”。

  (二)肖像画

  安格尔的肖像作品为十九世纪肖像艺术做出了杰出贡献。安格尔注重服饰和环境的质感以及主题人物的细节刻画,整体和谐而华美,《里维耶夫人肖像》《皇座上的拿破仑》《卡洛琳娜·里维埃小姐》等作品,人物外形肖似、手法严谨、画风典雅。

  除油画之外,安格尔的肖像素描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以精确、流畅的线条刻画形象,准确而生动。这些素描充分展现了安格尔对线条的敏锐而熟练的驾驭能力,“安格尔使用的虽然是单线,却从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他通过轻重缓急、虚实变化的整体处理,赋予单线以极大的表现力,巧妙地传达出各种对象的不同质感和体积感。”

  (三)人体画

  安格尔的画作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女性人体画,而且在他的历史画中,也出现了众多女性人体。安格尔对女性胴体的描绘相当细腻的,波特莱尔曾说:“当安格尔的天才同青春的美丽妖娆争艳时,他的幸运和强有力往往是空前的。肌肉、曲线、酒窝、柔韧的皮肤——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在他的油画上看到。”安格尔有大量优秀的画作,如《瓦尔品松的浴女》《土耳其宫女》《大宫女》《泉》等。这些画作中的女性体态匀称、神态宁静,画面色彩柔和、笔法细腻且趣味典雅。

  安格尔最著名的女性人体作品是《泉》,是他晚年完成的,与他中年时所作的《海上出来的维纳斯》在体态上十分相似,但构图和色彩都简化了不少,体现安格尔在不同时期精神表达的变化和艺术追求的提高。

  二、安格尔绘画特点分析

  安格尔是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领导人,他固守古典主义美术理念,强调线条、素描和造型。

  (1)平稳的构图。“古典主义的作品是建立在一种单纯而稳定的构图之上,对称是平衡画面的总则,古典主义油画中最大的特征是三角形构图。”利用几何学的严格和科学透视的运用,古典主义绘画,尤其是油画,讲求利用三角形构图实现稳定的画面感。安格尔画作中经常采用三角形的构图方式,如模仿拉斐尔构图风格的《荷马的礼赞》和《路易十三的誓约》,以及《朱庇特与泰提斯》等,这些作品都呈现出一种平稳而和谐的画面感。

  (2)精准而优美的线条美。线条和色彩是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争论的焦点,安格尔终其一生都在强调线条和素描的表现力和重要性,而贬低色彩的作用。

  安格尔称素描为“高度的艺术诚实”,认为“除了色彩,素描是包罗万象的。”正如在前面所谈到的,安格尔在素描上颇有造诣,主要体现在线条的精准和熟练上,他认为失去了线条的精准就是“虚构人物和虚伪的感情”。安格尔在油画中也利用线条给作品注入了生命,在肖像画中对服饰、环境及神态的细致刻画,在人体画中对女性体态细腻且富有弹性的描绘,都是安格尔用线条表现出的张力和感染力。

  (3)微妙的色彩。古典时期的绘画,冷暖色彩变化十分微弱,缺乏色彩对比关系,色彩仅仅是素描的附属物。安格尔说,“色彩是装饰绘画的,打个比方,它不过象个宫廷小姐,仅仅对艺术的真正完美起些促进作用,所以她往往显得格外迷人一些。”在安格尔的绘画中一般没有强烈的色调和明暗色彩的对比,色彩淡雅明净。

  安格尔将色彩视为从属物并不意味着不善使用色彩,他在《安格尔论艺术·谈色彩》中就对色彩的使用进行了大量说明,诸如“有闪光的白色织物就会影响黝黑的、带有橄榄色调的人的肤色,特别要善于鉴别柔和的金与冷色调子之间、人体身上意外的色调与局部性的色调之间的关系”等等,可见他对于构造色彩的和谐有着深刻思考。安格尔作品的色彩不会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其宁静而微妙的色彩奠定了整体和谐的基础。

  安格尔作为新古典主义最后一面旗帜,将古典主义的绘画原则和技巧发挥到极致,创作了众多优秀作品。他强调线条、素描和造型,在这三方面极力雕琢,创造出典雅华丽的作品,而他所追求的理想美和永恒美在其画作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杨孝鸿.安格尔与德拉克洛瓦[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2]纪学艳.安格尔画传[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

  [3]陈世宁.西方美术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冉 晨(1992-),女,湖北咸丰人,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本科生,攻读对外汉语专业。)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安格尔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安格尔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Dominigue Ingres,1780—1867)法国著名古典主义绘画大师。1797年入巴黎达维特画室学习。1806年,安格尔在意大利滞留十八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崇尚艺术的原始风格,认为“艺术发展早期阶段的那种未经琢磨的艺术,就基础而论,有时比臻于完美的艺术更完美。”后来他决定“通过希腊人和拉斐尔的媒介去研究自然”,以古希腊艺术大师和拉斐尔的眼光去观察再现对象,开辟新古典主义艺术道路。他埋头致力于艺术创作,不停地把作品送往巴黎展览会上展出,1824年《路易十三的誓言》作品获得法国荣誉团勋章。从意大利返回巴黎后,他被选为法兰西美术学院院士。此时,安格尔已被公认为法国古典主义、 “学院派”的主要代表。在艺术上与新兴的浪漫主义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安格尔主张: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艺术是艺术创作的规范、蓝本,而他自己就是以这种“纯真美术的保护人”资格来反对美术的“毁灭者”——浪漫主义提出的艺术原则。安格尔的文艺美学主张主要表现在他的书信与谈话中,后来辑为《安格尔论艺术》。他认为绘画艺术首要的是精确的写实性,它“取决于作者的丰富的素描知识;撇开绝对的准确性,就不可能有生动的表现。”他论述艺术美,特别强调美以真为基础,他说: “要把美隐藏在真实之中。” “当它酷似造化到这种程度,以致把它当成自然本身了时,才算达到高度完美的境地。”为了达到这样的美学理想,安格尔说: “要创造艺术作品,首先应以大自然为典范,并且忠诚地去临摹它”。 “世界上不存在第二艺术,只有一种艺术,其基础是:永恒的美和自然。”只有在对自然把握中才能获得古典艺术的造型美,美寓于自然之中。

与此同时,安格尔主张要对对象的外在形体变化上进行分析,应尽量避免用方形的或带棱角的轮廓,必须使形体圆润,因为曲线的柔和,会在人们的视角与心理的感觉上不受任何阻力,而引起舒适的 *** 。安格尔把绘画色彩看成是次要成份。他说鲁本斯和凡·代克这样画家之所以能“娱人耳目”,因为他们是“谎言学派色彩家”。他的著名口号是“艺术的写实在于线条。”

一个女人右手托着一只罐子的画

《泉》。布面油画,法国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Auguste Dominique Ingres)杰出的新古典主义美术画家,作于1856年。163×80cm(一说为164×82厘米),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 卢浮宫过桥便是)藏,为西欧美术史上描写女性人体的优秀作品之一。《泉》大概从1830年安格尔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就开始酝酿,但一直没有完稿。最初在安格尔心中构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师们在画维纳斯时的愿望,他早在1807年就画过一些草图,后来不满足前人已画过的“维纳斯”样式,企图使形象更单纯化。26年以后,当他已是76岁高龄时才画完此画,据说曾有助手帮他绘制,如有人认为这幅画最初是由他的两个学生保罗·巴尔泽和亚历山大·德戈弗协助完成的。安格尔一生在素描上下过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当面对模特儿时,他的现实主义真知灼见才显现出来。《泉》,(1856年)是安格尔最著名的画作之一。为了创作好这幅作品,安格尔竟酝酿了36年的时间。它通过一个抱罐倒水的少女形象,表现了画家终身追求的古典美。这幅作品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它匠心独具地表现了少女的纯洁,在画面上创造出了一种恬静、思雅和抒情诗般的意境。实际上,画中少女上肢的姿态并不符合人体的动态规律。安格尔为了使少女的动态看起来更美,为她编造了这样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动作。这幅作品对于水的表现非常神奇。从水瓶中倾泻而出的泉水是宁静的画面上最具动态的因素。但经过画家的巧妙处理,飞泻的清泉非但没有打破画面的宁静感,还使之平添了一种流动的韵律。《泉》内容为年轻的拿着壶罐让水倒出来,其中展示了可以得到人类普遍赞美的美的恬静、抒情和纯洁性。《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少女的肌肉因安格尔美丽柔缓的曲线而更具魅力,色彩运用非常柔和而富于变化。有一位评论家参观了《泉》后说:“这位少女是画家衰年艺术的产儿,她的美姿已超出了所有女性,她集中了她们各自的美于一身,形象更富生气也更理想了。”背景安格尔一生中在素描上下过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当他面对模特儿时,他的现实主义真知灼见才特殊地显现出来。他曾说:“标准的美——这是对美的模特儿不间断观察的产物”,还认为:“一幅画的表现力取决于作者的丰富的素描知识;撇开绝对的准确性,就不可能有生动的表现。掌握大概的准确,就等于失去准确。那样,无异于在创造一种本来他们就毫无感受的虚构人物和虚伪的感情。”这位古典主义绘画的末代风流画家,吸收文艺复兴时期前辈大师的求实的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这里所不同的只是,像马萨卓、米开朗基罗、乔尔乔奈等大师的体现的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时代理想,而安格尔在上所寄予的理想,则是“永恒的美”这一抽象概念。究其实,乃在于寻求以线条、形体、色调相谐和的女性美的表现力。这在他那些描写土耳其宫女的画上尤为明显。晚年,安格尔画了这一幅《泉》,则进一步反映了画家对美的一种全新观念,那就是他深深觉得用精细的造型手段创造一种抽象的古典美典范的必要性。76岁高龄的安格尔,终于在这一幅《泉》上,把他心中长期积聚的抽象出来的古典美与具体的写实少女的美,找到了完美结合的形式。安格尔经常在同一主题或构思中进行复制,有时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工夫。例如,他的一幅《罗哲与安吉莉卡》有两幅复制,均作于1841年。《保罗与弗朗切斯卡》有五幅复制,最早的作于1819年,其余的分别作于1856年以后。有时,他在这幅画上出现了在另一幅画上曾经出现过的个别人物形象,比如《瓦尔平松的浴女》上的形象,再次出现在后来的《土耳其浴室》一画上;在《授圣餐的圣母》中的圣母,是从另一幅《路易十三的誓言》一画的构图中搬来的,其中有一个天使的脸差不多和他的《土耳其浴室》上的一模一样。这一幅《泉》(1856年作,现藏巴黎卢浮宫)基本上与《阿纳底奥曼的维纳斯》(1848年作,现藏法国尚蒂伊贡德美术馆,画的内容为从海水泡沫中诞生的女神,故此处画的是维纳斯从海水泡沫中升起,周围有许多小爱神簇拥着)相雷同,仅具有微小的变化。此外,周围一群小天使形象被删去了。这种创作特点过去有人认为是安格尔创作思想枯竭的表现,这样说未免太武断了些。当然,古典主义画家除了画模特儿很少到现实生活中去,但安格尔本人却解释为,这是使主题更接近自己的理想,形象更趋完美的一种求索精神的反映。归属当《泉》完成之后,画家对人说:“同时出现了五个买主,有人简直向我猛扑过来。他们争执不休,我几乎要让他们抓阄。”《泉》确实具有人们所向往的那种“纯粹的美”的品质,尽管她是画家深藏心底历半个世纪的理想化身,一旦付诸画布上,人们确为这位艺术家的镂月裁云之作而发出由衷的赞叹。1857年,《泉》被迪麦泰尔伯爵(也翻译为为玖沙泰里伯爵)收购,成为私人藏画品。后根据这位伯爵的遗嘱,他的家属于1878年将此画赠给国家,成为巴黎奥赛博物馆内又一镇馆之宝。意义《泉》,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作品,所谓的《泉》其实就是一个陶瓷小便池,而且这个小便池也不是杜尚自己制作的,而只是从商店买来,署上“R·Mutt”的标记,并冠以《泉》的名字而已。杜尚自己对这件作品的具体阐述为:“这件东西是谁动手做的并不重要,关键在于选择了这个生活中普通的东西,放在一个新地方,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和新的观看角度,它原来的作用消失了,却获得出了一个新内容。”1917年,杜尚将一个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起名为《泉》,匿名送到美国艺术家展览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这一举动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杜尚之所以把小便池命名为《泉》,除了它确实水淋淋的外表之外,也是对艺术大师们所画的泉的讽刺。2004年,在英国艺术界举行的一项评选中,《泉》击败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和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金色玛丽莲》,被推选为现代艺术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品,在这次评选中,64%的评委把票投给了杜尚的《泉》,而名列第二位的毕加索名画《亚威农少女》只得到了42%的选票。《亚威农少女》被看作是立体画派的开山之作,也一度被艺术界奉为现代艺术的第一部伟大杰作。杜尚的《泉》意在质疑人们关于何为艺术品的观念:很少会有什么东西去让人们思考艺术实际上是什么,或它是如何被表达的问题;他们只是假定了艺术要么是绘画,要么就是雕塑。所以才会很少有人会将《泉》视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个小便器可能是件艺术品吗?”在小便器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品的过程当中,名字的变化原来是如此的重要。正是这个名字的变化,变得不同寻常,使得人们审视物体的角度也发生改变。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便器,也就随之被视为格调高雅的艺术。

一副著名的油画,画的是一个女人,双手举着一个罐子,举过头顶,胳臂弯曲,有清水从罐子里流出,叫什么名

这幅油画作品出自安格尔的《泉》。

《泉》(spring),别名《春之仙女》,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于1830年至1856年所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藏于法国奥塞美术馆。

该画运用柔和并且富有变化曲色彩和柔美的曲线,表现出女性人体的古典之美。年轻的手拿陶罐,让里面的永缓缓地倾例出来,微屈的双膝和因举起陶罐所表现出的肌肉曲线营造一种典雅、纯洁的脱俗之美。

安格尔(Ingres,1780—1867)大卫的学生,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安格尔追求“绝对的美”,认为古希腊和拉斐尔的艺术是完美无瑕的典范,并认为造型的形式美才是绘画的根本。

他推崇古典的艺术法则,强调理性原则,重视素描和线条的作用,忽视色彩的表现作用,并反对直接表达感情和想象。代表作有《路易十三的誓言》《荷马的礼赞》《利维尔夫人像》《大宫女》《土耳其浴室》《泉》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在西方古典艺术家的眼里,女性形象是他们普遍钟爱的表现对象,米洛的维纳斯,被奉为永恒的经典,代表爱与美的维纳斯,即使双臂残缺仍不失为一种美;提香塑造了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达·芬奇塑造了好多女性形象,代表了古典艺术的典型形象……安格尔的题材并不多,甚至反反复复画同一题材、使用同一造型——女性。

1830年,安格尔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开始为作品《泉》起稿创作,可是迟迟没有完稿。直至1856年,76岁高龄的他才在助手亚历山大·莱格菲和吉恩·保罗艾蒂安·巴尔泽的协助下完成此画。

最初在安格尔心中构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师们在画维纳斯时的愿望,企图使形象更单纯化的“维纳斯”样式。

介绍一些学院派绘画大师给我吧!

1.雅克·路易·大卫(J.L.David 1748-1825)十八世纪末与十九 世纪初法国卓越的画家,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出生于 巴黎商人家庭,少年时跟历史画家维恩学画。18岁入皇 家绘画雕塑学院,26岁以《安蒂奥赫和斯特拉尼卡》而 获得罗马奖,随后与维恩去意大利访问和学习。1780年 回国后创作了《贝利萨利乞求施舍》、《安德洛马哀悼海克多》等,1784年成为皇家艺术院院士。1785年再次赴 罗马完成《荷拉斯兄弟之誓》获得成功,1789年创作 《护从官给布鲁都抬来他儿子的尸体》。

1792年法国大期间他成为国民议会委员,赞成判处国王路易十六的死刑, 并积极参加活动。1793年创作了名画《马拉之死》(布鲁塞尔美术馆藏)。法国大到来时,大卫积极投身其中,为国民议会创作了不少绘画。此画便是其中一幅重要的历史画,题材取自画家亲眼所见的悲剧场面。。雅各宾派失败后,他被捕入狱,后经画家夫人与学生多方恳请, 最后获释。获释后立即创作完成了《萨宾妇女》。

1799年 拿破仑政变后被指定为画家,画了《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雷卡米埃夫人像》、《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 《发旗》等,受到皇帝拿破仑嘉奖与授勋。波旁王朝复辟后,画家被剥夺公民权和财产,逃亡国外,晚年从事教学和肖像画,学生有热拉尔、格罗、安格尔等。77岁逝世於布鲁塞尔。

2.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年 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古典主义画家。父亲是位雕塑家和室内装饰画家。安格尔从小学习绘画和音乐,曾为生计参加过乐队作小提琴手。1797年来到巴黎,进大卫的画室继续学画。1805年画了一组里维埃尔家族肖像,以绝妙的技巧使人们赞叹不已。1806年去罗马,在那里一生活就是18年。 他一方面学习、临摹古代大师的原作,一方面进行素描肖像和油画创作。主要作品有《解开人面狮身像之谜的奥狄普斯》、《瓦尔松的浴女》、《大宫女》、《奥西安的梦》,以及《德沃塞夫人像》、《帕格尼尼像》等。1824年返回巴黎,在沙龙展出《路易十三的誓言》获得成功。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