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十八式紫砂壶图谱

来源:趣味经验馆 6.36K

曼生十八式紫砂壶图谱

抱壶式、挂壶式、撑壶式、抿壶式、托壶式、 拉壶式、推壶式、插壶式、穿壶式、接壶式、倒壶式、 迎壶式、接水式、斜插式、托耳式、披带式、龙头式、 狮钮式。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紫砂壶经典壶型中的曼生十八式,你知道是哪18式吗?

前几日有壶友问我曼生十八式都有哪些壶,经过两天的收集整理后,这里给大家做个分享,文中讲解了曼生十八式的来源故事和每款作品的命名及释义,希望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大家对曼生十八式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何为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是由清代的书画家、篆刻家,当时被称为“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字曼生设计,再经紫砂匠人杨彭年和杨凤年兄妹手作的十八种壶型。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故命名为“曼生十八式”或简称“曼生壶”。

曼生十八式的由来

据相关资料记载,嘉庆年间,陈曼生曾在宜兴周边的溧阳做,后来结缘紫砂壶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壶友经常到宜兴拜访制壶人,后经人推荐结识了杨彭年和杨凤年兄妹。“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制壶”,无论是设计还是制壶,陈曼生和杨彭年兄妹都非常注重紫砂壶的形意结合,皆有独到之处,渐渐被大众认可,因此紫砂壶史上便有了“曼生十八式”的命名。

曼声十八式的特点

曼生十八式的特征明显,诗文、金石或砖瓦文本皆是有意刻在紫砂壶的腹或肩部,十分明显,而且通常也会在壶身明显的位置加注“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落款。陈曼生把金石、书画、诗词与造壶工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创作了一种独特而成熟的紫砂壶艺术风格,开创了文学书画篆刻与壶艺完美结合的先河,因其独特的壶艺风格,曼生壶在壶史上留下“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经典名言。

曼生壶的壶型和铭文

曼生十八式之所以能传颂至今且经久不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制壶者对于创作的热情和执着。今天,虽然紫砂壶市场环境差,但也有一些制壶艺人始终坚守底线,不会因为图谋名利而偷工取巧,又或迷失本心与壶商沆瀣一气。

曼生十八式的壶型及铭文

曼生十八式即陈曼生创作的十八种款式紫砂壶。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本,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石瓢,壶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提梁,壶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笠荫,壶铭: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葫芦,壶铭: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

合欢,壶铭:八饼头纲,为鸾为凰,得雌者昌。

匏瓜,壶铭:饮之吉,匏瓜无匹。

井栏,壶铭: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

汉瓦,壶铭:放下屠刀否,心莲顷刻开,三千今世界,开眼见如来。

汲直,壶铭: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乳鼎,壶铭:水味甘,茶味苦,养生方,胜钟乳。

周盘,壶铭:吾爱吾鼎,强食强饮。

柱楚,壶铭:茶鼓声,春烟隔,梅子雨,润础石,涤烦襟,乳花碧。

石铫,壶铭: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穜。

镜瓦,壶铭:涤我酒脾,润我诗肠。

钿合,壶铭:钿合丁宁,改注茶经。

半瓢,壶铭: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羼泉清玩。

合斗,壶铭: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

却月,壶铭:月盈则亏,置之座隅,以我为规。

何谓曼声十八式?其来历是什麽?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人。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画家和紫砂壶设计家。陈鸿寿以其独特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设计完成了众多壶式,由彭年兄妹成型,再加上陈鸿寿自己的题铭。陈鸿寿号曼生,所以人们把陈鸿寿参与设计的壶叫“曼生壶”。“曼生壶”最主要的特点是去除繁琐的装饰和陈旧的样式,务求简洁明快。其次是壶身大量留白,上面刻铭文诗句。一般来说,“曼生壶”在样式上都有不同的题识, 称“曼生十八式”:   一、 石挑式,上题“挑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种。”   二、 汲直式,上题“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三、 却月式,上题“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   四、 横云式,上题“此云之腴,餐之不 瞿,列仙之儒。”   五、 百衲式,上题“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六、 合欢式,上题“蠲忿去渴,眉寿无割。”   七、 春胜式,上题“宜春日,强饮吉。”   八、 古春式,上题“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丫 。”   九、 饮虹式,上题“光熊熊,气若虹;朝阊阖,乘清风。”   十、 瓜形式,上题“饮之吉,瓠瓜无匹。”   十一、 葫芦式,上题“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十二、 天鸡式, 上题“天鸡鸣,宝露盈。”   十三、 合斗式,上题“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   十四、 圆珠式,上题“如瓜镇心,以涤烦襟。”   十五、 乳鼎式,上题“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十六、 镜瓦式,上题“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   十七、 棋奁式,上题“帘深月回,敲棋斗茗,器无差等。”   十八、 方壶式,上题“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   据考查,曼生壶不止十八式,至少有四十种样式。一般曼生壶底有“阿曼陀室”印章,壶把下有“彭年”小印章。

你自己上网找

参考资料:http://wenwen.soso.com/z/q29151235.htm?sp=1136

家里有一个曼生壶,有陈曼生老师的铭词“一勺水,八斗才”,把手底部有“彭年”字样。请老师帮忙看一下。

前辈好,我来说两句。您这把是托款壶,与曼生、彭年无关。从壶的图图看(后三张图与此壶无关)泥料、款式确有古意神韵,壶身铭刻曼生句子,增添不少分量。但我认为,一则这不是曼生壶。鸿寿小官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凡是他的壶壶底款落名定是阿曼陀室,您的这壶没有这样的惯例,即便算万千漏一,也轮不到少峰盖印。此外陈鸿寿是个才子,当时西泠八家之一,其篆刻功底了得。您这壶壶上铭刻的几个字功力不够,落款名刻的也另类,不像出自曼生手笔。二是这不是彭年做的。陈鸿寿与杨彭年合作多年,强强联手。杨的作品线条明快,做工规整,力道十足,尤其方圆变化古朴稳健。前辈这把壶流身把空间比例偏失,颈肩过渡不清,身筒臃散缺乏张力,不像出自二泉之手,至于彭年小钤更显失范。那么,既然否定了是曼生、彭年的作品,干脆顺带说说这壶的出处吧!清代道光年间,江苏有个姓蔡的小子是富二代文化人,小名叫少峰(大名蔡锡恭)。他是个壶痴,专门花了银两让彭年做了把托款壶,壶上的名堂更您这把一样,即底款落少峰,壶把钤彭年,壶身刻了一句“一勺水八斗才曼生”字样。只是那小子托款的是扁石壶式。您这把壶应该是走蔡锡恭的路子,拿清道光年份说事的。就事论事不对勿怪,对不起了!晚辈云衣山人,如若想骂敬请联系。追问你好前辈,我不懂壶,只是家里恰巧有把,之前爷爷年轻时当会计时候用的茶壶,后来家里一直拿来喝茶。再后来感觉铭的字有点意思就查了一下,感觉是把好壶就发上来让懂壶的老师帮忙看一看。

那按照您的意思,这把壶既不是曼生的,也不是蔡锡恭的吗?

再就是您说的跟我这壶有相同铭文的那款,您那儿有图片吗?可否看一看呢,谢谢

追答对不起了,无意遇见了您的提问,没多想随便说了几句,不对不妥不准之处还望谅解。从泥料看像是老东西,只是不好单从泥料判断,可能的话上几张腹内、墙唇、水孔等图图估计会更贴切些。

对了,您提出的那把壶壶,我记得很清楚是扁石壶式,也是刻字落款跟您作品一样。当时引申我对谢灵运的“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感慨过,所以留下记忆。我尽快去泥料处查找,到时拍给您。

曼生十八式的中华壶王·曼生十八式

曼生壶是文人与紫砂艺术、文人与艺人珠联璧合成功创作的一代典范,以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壶,曼生壶简洁明快造型、深刻隽永的题铭乃至书法篆刻、在壶体上的布局章法都值得后人细细品味,使紫砂壶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也才使得文人紫砂壶升华为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绝佳载体,令后人叹为观止,从此便以纯粹文人化的身份跻身于艺术珍品之列,被紫砂界奉为珍品。

《中华壶王·曼生十八式》是由郭莉萍、徐永君、张暗军、周海英、许学芳五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从“泥、型、工、款、功”五方面严格遵循曼生壶的特征,精工制作而成的当代紫砂艺术精品。

2014年6月12日,《中华壶王·曼生十八式》与杭州唐云艺术馆馆藏8把曼生壶进行联展并被收藏 。

超全紫砂壶壶型攻略__新手必看

超全紫砂壶壶型攻略‼️新手必看。

器皿的由来:一把紫砂壶,用得久了,浸润了主人对茶的喜好与执念。原本的泥胎,也沾染上了茶的灵气,茗韵入骨。

竹段壶:竹段壶是茶壶的一种外形酷似竹子而得名。制品,成功的利用色泥和塑形,营造出竹子的精神气质。

松竹梅壶:松竹梅壶,以松竹梅命题而造的紫砂壶,称松竹梅,又称“岁寒三友”。是作者对于人间真性的歌颂与祝愿。

东坡提梁壶:以其圆纯端重的造型,简巧虚空的提梁设计,恰到好处的布局安排,以致它引取大文豪「苏东坡」之名为壶.历来为壶界所珍。

唐羽壶:唐羽壶创作构思源于唐代宫廷中的羽觞壶,唐羽的造型与它的造型非常贴近因而壶的手柄一般都较细长,似有羽翼飞升之感。

佛手壶:佛手壶,又称《双色佛手》,最早由清末范占、范锦甫制作。创意来源于一种叫五指橘的水果。

汤婆壶:壶身饱满,壶壁挺秀,端庄古朴。看似纯实用的茶器却蕴生出美学上的高点。反而使观赏者生出油然的摹古之情。

水平壶:水平壶的发明者是明末清初的壶艺大师惠孟臣,他制作的朱泥小品水平壶简练朴素,做工精细。

秦权壶:秦权壶是清代制作的紫砂壶,制造人是林园。此壶泥色深红,秤砣式形制短流,环耳形把手,嵌盖微鼓。

德钟壶:德钟壶是清代紫砂壶。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泥色紫润,系最佳天青泥之呈色。

石瓢壶:石瓢壶,此款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

茄段壶:茄段紫砂壶,造型灵感来自枝头成熟的茄子,茄子,古名“落苏”,江浙人称“陆蔬”,广东人称“矮瓜”、“紫瓜”。

半月壶:半月壶是清代的陈曼生所创作的,也是曼生十八式的经典壶型之一。凡事,全则半,半则全,欲求十全十美反而不及。

葫芦壶:葫芦壶是紫砂壶中常见的一种经典壶型,之所以常见和经典,这是由于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

匏尊壶:匏尊壶,以瓜果植物葫芦为壶的紫砂壶型,为曼生十八式之一。以葫芦为壶的匏瓜壶,造型圆润,线条柔和,外形朴素。

扁腹壶:扁腹壶,或者叫扁仿鼓壶,依壶身矮壶口大而得名。扁腹壶身,扁而不塌,沉稳宁静。

汉铎壶:汉铎壶是清代制作的工艺品,尺寸是高9.2厘米。此壶身如钟,平嵌盖,柱钮上部置圈线,流直口平,耳把似方,形筒古朴。

合欢壶:泥质呈朱红色。壶肩部刻行书:“八饼头网,为鸶为凤,得雌者昌。壶身用两器皿对合而成,所以得名合欢,寓意合而则欢。

容天壶:壶型由来:取材于源于佛教中的大肚罗汉,取名源于“肚大能容天下事”。视觉上稳重大度,在质朴中见深厚。

报春壶:报春民俗的另一层用意在于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壶嘴像劲松一样向上傲立,代表着松树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汉瓦壶:汉瓦壶属于圆器当中的一种,历来多位艺人都有仿制此种款型。壶盖子口制作圆而不规,转捻即紧,拈钮可以翕起全壶。

孟臣壶:孟臣壶,以惠孟臣名字命名的砂泥壶壶体光泽莹润,胎薄轻巧,线条圆转流畅,成为孟臣壶突出的风格特征。

思亭壶:思亭壶是由陆思亭制造的紫砂壶,壶身如葫瓢,弯嘴自腹向上胥出,圈把秀丽,高虚盖与壶口相切,呈一完整的器体。

美人肩壶:美人肩是一种紫砂壶,以体现圆润的壶身为主,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没有空隙。

柱础壶:柱础壶材质为紫泥调砂,呈赭褐色,壶体似圆石鼓凳,上小下大,腰间微敛,短流,嵌盖,环形把,造型稳健。

大彬提梁:由明代制壶大家时大彬所创制的,这把经典的提梁作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似在静静地讲述着紫砂的历史变迁。

龙蛋壶:龙蛋壶明季古式,殊为可爱,以椭圆线构成基本轮廓,造型单纯、流畅,粗犷敦厚,整体感强。

文且壶:文旦创于明未清初形与西施、贵妃壶相近,后两者为清中末后所创,重玲珑娇秀,前者则重古拙,这也与当时艺术审美注重相关。

潘壶: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于梳妆台装发油之用。

华颖壶:华颖壶是顾景舟先生根据传统壶体"掇球"演变所创作品。作品摘手圆、盖圆壶身圆、三圆垒叠在圆壶底上,分外精神。

笑樱壷:“笑樱壶”是明代时期泡茶的一种器具,是紫砂壶中的经典壶型之一。型制沉重扎实,有种绝不妥协的硬汉风格。

你能说出几种紫砂壶的起源

1.供春壶

世间第一把紫砂壶的作者是供春。他生于明朝正德嘉靖年间 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吴读书于金沙寺中,供春利用侍候主人的空隙时间,仿老僧制壶,制成树瘿壶,寺僧叹服,后以制紫砂壶为业,世称“供春壶”。

2.秦权壶

秦权王者之壶,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就是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

3.茄段壶

茄段壶,造型灵感来自枝头成熟的茄子,以茄蒂为壶纽,生动有趣;气度饱满,将张力处理在欲破不破之间;流、把的呼应自然顺畅,静动如一。

4.水平壶

因为喝"功夫茶"时,还必须将壶放在茶碗或茶海内,用沸水浇淋茶壶的外面。为了使壶浸在水中时能保持水平状,故在制壶坯时不仅壶嘴和壶把要协调,重量也要均衡一致,故称之水平壶。

5.虚扁壶

虚扁是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中最难得的器型,行话“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从围身筒成筒型,然后用“泥拍子”逐步拍成这么扁,力要匀,扁又不能塌,对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6.笑樱壶

据说,“笑樱壶”的造型原是出自“婴宁一笑”的历史典故——“婴宁一笑千愁解”。壶型制沉重扎实,有种不妥协的硬汉风格,有行家以激昂之态。以交融而又谐调之态漫流的几种色彩,表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内质。

7.德钟壶

“德钟”壶型为钟,“德”是修辞,并以邵大亨的德钟壶最具代表。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泥色紫润,系最佳天青泥之呈色。技艺手法的表现已达紫砂传统基础技艺的巅峰。壶身手感极佳,触摸舒服,造型简洁质朴,一洗清季宫廷之繁缛习气。

8.龙蛋壶

龙蛋壶是紫砂壶器型中的经典一类,其圆滑可爱的造型深受壶友喜爱。以“龙蛋”来命名,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与寄托,圆润可爱的造型,吉祥美好的寓意,让这个“龙蛋壶”平添了一种拙味和稚气的亲切感。其做工小巧精致,壶身通体为蛋状,壶身光滑圆润,短嘴为直流状,倒把拿捏方便,扁圆珠纽。

9.潘壶

其源自一个叫潘仕成广东人,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潘氏嗜好饮茶,其订制的紫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该型制紫砂壶称为“潘壶”。

10.汉瓦壶

汉瓦属于圆器当中的一种,历来多位艺人都有仿制此种款型,圆筒形壶体,上侈下教,短流势较直。盖平略见弧,桥式钮。

11.周盘壶

其创制功在曼生先生。罗盘虽如铜勺,表面圆通,却坚持己见,曲直合一,乃为人之道。此壶圆润而不失刚劲,周盘暗蕴太极,有形而无穷,或曰大视野,宽胸怀,任凭大风大浪,我自巍然不动。

12.汉铎

汉铎,即汉朝之铎,铎为大铃铛、甬钟的意思。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

13.四方壶

在方壶领域里有句话:“方非一式,方中寓圆”,方壶的美不止在点线面,一度空间指的是两点相连成的一直线,二度空间是平面所呈现种种面相,三度空间是立体的概念,四度空间是加上本来就连转不息的时间。

14.合欢壶

此壶乃曼生喜极而制,故此壶风格绮丽,所谓雾余水畔,红杏在林,典美精工,余味无穷。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

15.匏尊壶

紫砂“匏尊”壶的形象,创意来自这种有苦意的匏瓜,壶型和谐,孤寂沉静,且又有成熟后的厚实圆润。

16.葫芦壶

葫芦壶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造型呈葫芦状,壶流短直而微向上翘,把成半环形,盖顶设有套环钮装饰,深得艺人们的喜爱。整器形制的线条以浑圆为主,十分流畅。

17.匏瓜壶

匏瓜壶是曼生十八式之一,与曼生葫芦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其独特之处亦是其他造型无可比拟的,把玩此壶有如返璞归真之意,此壶最初用意是以解相思之若。

18.西施壶

徐友泉先生首创,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

19.文旦壶

文旦创于明未清初,形与西施、贵妃壶相近,“文”指柔和、外表、容态;“旦”指戏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文旦壶同时像水果柚的仿生器,文旦柚,金,食之清甜甘酸,金本身就是一种艳丽的颜色,而那成熟的果实清甜甘酸的滋味,含蓄而绵长。

20.半月壶

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所谓“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21.石瓢壶

最早称为“石铫”,顾景舟时期后称之“石瓢”。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壶身八字造型,造成一个主视角度内的表面,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的气度。

22.仿古壶

“仿古壶”圆润精巧,简单而不失古意,灵妙天然,造型雅致,线条流畅,比例恰当,清雅无双,宁静淡泊。

23.井栏壶

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类似古代井旁边之护栏。井栏壶寓意,深井有如文山书海,知识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诫世人:学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24.掇球壶

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型是壶钮,壶盖,身壶。该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

25.掇只壶

“掇只”是紫砂壶造型中特有的一种壶型,最早出自宜兴制壶大师邵大亨之手。其造型像是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掇只壶。

请教紫砂壶各位前辈,有没有 “陈曼生制”底款 的紫砂壶?壶底部写着 陈曼生制四字篆书体。

有﹐陈曼生是清代乾隆三十三年生人﹐卒于清道光二年(1768—1822)﹐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曼寿、曼公等﹐还有‘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道人’等别称。清乾、嘉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陈士璠之孙。他于嘉庆六年(1801年)应科举中拔贡。善古文辞、以古学受知于阮云台尚书。后曾任漂阳知县﹐淮安同知﹐南河海防同知等官职。他又是位著名的书画家、金石家。他的篆刻被后世尊为西冷八家之一。所刻铭文包括﹕篆、隶、行、楷﹐行楷有度。

制壶方面很少有记载是否其亲自制作。一生与宜兴的制壶名手“杨氏三杰”合作﹐他则主要是镌壶铭及画壶式样。绘有壶式样十八款﹐故称之为“曼生十八式”﹐在紫砂壶史上亦产生了‘曼生壶’的专有名词。此种制壶名手与制铭名士的合作结晶同属两美﹐堪称“珠联璧合”,传世之作品均为历代收藏家所殷切所求。

曼生壶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还多数钤有“彭年”、“二泉”等小印章。

至于你的壶是真是伪,那要上传照片才可以看个大概,结论必须看到实物方可下定。希望能邦到你。如有兴趣可进入我空间,里面有许多这方面的资料,日后还将逐步填充。

李荷生的曼生十八式紫砂壶上为什么没有自己印章

因为那是仿品。

印章亦称图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从明正德嘉靖年间供春的树瘿壶、六瓣圆囊壶,到季汉生创意设计、曹安祥制作的。

曼生壶是采用什么方法做的

曼生壶是采用设计与铭文相结合的方式制作的。曼生壶是由身为“西泠八家”之一的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设计,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亲手制作的十八种经典紫砂壶款式,因陈鸿寿字曼生,故名“曼生十八式”或“曼生壶”。

陈曼生把金石、书画、诗词与造壶工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创作了一种独特而成熟的紫砂壶艺术风格,开创了文学书画篆刻与壶艺完美结合的先河,创造了独特的壶艺风格,曼生壶在壶史上留下“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经典名言。

曼生壶的特点。

在曼生壶上,无论是诗,诗文,或是金石、砖瓦文本,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