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的由来及传说

来源:趣味经验馆 3.06W

大红袍的由来及传说

据传有个晋阳的秀才赶考,途经武夷山时却突发急况,当地庙里的一个老和尚用茶水将他治愈,后来秀才高中归来,皇帝赐了一件红袍给他,他便披在了这颗救命的茶树上,从此,就有大红袍这个名字了。

大红袍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种名烟,也是一种传统名茶。

大红袍的由来及传说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1. 传说大红袍是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传给明朝皇帝的一种特殊茶。

这种茶品质优良,能够使皇帝保持健康稳定的国家治局。

2. 传说明代一个叫做“白飞”的人被擒住后,他向官府揭示了自己是大红袍山上一位神仙的后代,受神仙授予的神秘力量,他能爬上峭壁采摘茶叶。

而这些茶叶泡出来后,不仅口感绝佳,且具有特殊功效,是国家重要的宝物。

3. 另一个传说是说大红袍是因为一个穷苦的茶农系着袍子到大岩壁上采茶时,不慎滑落悬崖,袍子才救了他的性命。

后来这个茶农采回来的茶叶口感鲜美,且有神奇功效,被称为“大红袍”。

不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如何,大红袍确实是一种口感独特、价值较高的茶品,被视作茶界的“奇珍异宝”,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捧。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大红袍的历史故事

一、大红袍的历史故事:

1385年,明洪武18年,有一穷秀才丁显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棵高大的茶树,,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很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喝了之后治好。

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然后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喝了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

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达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

后来,众人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二、大红袍的品种: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扩展资料:

功效作用:

1、 大红袍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三种有益成分高,具有抗癌、降血脂、增强记忆力,降血压等良好的作用。一是茶多酚特别多,其中最重要的EGCG具有抗癌功能;茶多糖含量是红茶的3.1倍,绿茶的1.7倍,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血脂;作为茶叶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达1.1%,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具有增强记忆力、降低血压的作用。

2、此外还具有明目益思,轻身(减肥)耐老(延缓衰老),提神醒脑,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祛痰治喘,止渴解暑,抗辐射,抗癌防癌,抗衰老,降胆固醇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大红袍

大红袍茶叶的名字由来

一、“大红袍”的由来

关于这一美名的由来,民间广为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1、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悬崖绝壁上,人莫能登,每年采茶时,寺僧以果为饵,驯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称之为“猴采茶”。

2、大红袍茶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长在峭壁上,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3、大红袍茶树为神仙所栽,寺僧每于元旦焚香虔诚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盖以为神仙所栽。

4、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当地县令于每年春季皆亲临九龙窠,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朝拜,在香烟缭绕中众人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待红袍揭下时茶树果然发芽!茶芽红艳如染。

5、勘婆婆的神茶: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灾年间,有一天遇见一位病危的白发老人……急忙扶着老人进屋,把自己当饭吃的野菜汤送到老人手里……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龙头拐杖给老婆婆,又从口袋摸出二粒种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个坑,种下种子盖好土,落些水……而后老人飘然腾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话,把种子种好,不久果真长出了茶树,人们惊叹为神仙所赐的神茶

后来却被当官的知道,可因没能采到、喝到神仙茶恼羞成怒,把茶树连根铲除……老婆婆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拐杖刚出门,就看见几个男人正扛着·树根走过来,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树根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树根在空中打了三个圈,冉冉飞去,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长出了茶树……以后茶树发了,长成三株。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红袍的来历。

6、御封贡茶:

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间寻找仙草秘方,途中遇一老汉跌倒树下险遭猛虎之类,巧遇太子勇猛相救……二人彼此叙述原由,老汉为报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用布包好飞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马直奔京城,将采来的茶叶煮汤给母后喝下,病情日见好转,连喝几天,母后病痊愈,皇帝大喜,连下二道圣旨:一是赐大红袍一件,每年寒冬为茶树御寒,二是封老人为护树将军,世代袭职,每年采制进贡,自此武夷山就把这三株茶树称为大红袍。

7、贡茶珍品:

说某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缘,便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就将

大红袍九龙窠采制的茶叶用沸水冲泡给秀才喝,连喝几碗,就觉得腹胀减退,如此几天基本康复,秀才便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谢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状元,并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见方丈道:“本官特地来报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老方丈帮助状元了却心愿,带领大小和尚采茶制茶,并用锡罐装好茶叶由状元带回京师,此后状元派人把天心寺庙整修一新。谁知状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医无效,状元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入看营,年年采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这三株大红袍就成为贡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断过。”

大红袍茶是什么关于大红袍茶的传说

中国的传说很多,每一样东西上附加一个传说故事就显得那么有渊源。中国人也喜欢喝茶,关于茶叶的传说也很多。那么大家了解大红袍茶吗?就让小编为大家普及一下关于大红袍茶的传说吧。

大红袍茶的来历

一、大红袍茶

大红袍茶是武夷岩茶中品质的茶。大红袍茶的茶树现经过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经获得成功,经繁育种植,已能大批量生产。“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和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至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初揉、做青、炒青、复揉、走水焙、簸拣、复炒、摊凉、拣剔、复焙、再颠簸、补火而制成。

品质特征: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的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样的美感。

二、大红袍茶的传说

1、大红袍茶的传说之御封贡茶

传说某皇后生病了,久治未愈,太子遵循母命去到民间寻找仙草秘方,途中遇到一个老汉跌倒在树下,险遭猛虎伤害,太子勇猛相救,二人结识。老汉为报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龙窠采下茶树的叶子用布包好飞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直奔京城,将采来的茶叶煮汤喂母后喝下,病情就日见好转,连喝几天,母后的病就痊愈了,皇帝大喜,连下两道圣旨:一是赐大红袍一件,每年寒冬为茶树御寒,二是封老人为护树将军,世代袭职,每年采制进贡,自此武夷山就把茶树称为大红袍。

2、大红袍茶的传说之勘婆婆的神茶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的慧苑岩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灾年间,婆婆有遇见一位病危的老人,老婆婆心善,急忙扶老人进屋,用自己当饭吃的野菜汤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送了一个龙头拐杖给老婆婆,又从口袋里摸出两粒种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个坑,种下种子。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话,把种子种好,不久果真长出了茶树,人们惊叹为神仙所赐的神茶。后来这个消息却被当官的知道,可因没能喝到神仙茶而恼羞成怒,把茶树连根铲除,老婆婆为此病倒了,有老婆婆拄拐杖出门,就看见几个男人正扛着树根走过来,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树根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树根在空中打了三个圈,冉冉飞去,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山腰。

大红袍茶的传说

第二年就长出了茶树,长成三株。这就是早的三株大红袍的来历。

3、大红袍茶的传说之贡茶珍品

传说某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的时候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缘,便让人把他抬回寺中,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就将大红袍茶叶用沸水冲泡给秀才喝,连喝几碗,就觉得腹胀减退,如此几天基本康复,秀才便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谢恩。”不久秀才果高中状元,并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见方丈道:“本官特地来报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老方丈帮助状元了却心愿,带领和尚采茶制茶,并用锡罐装好茶叶由状元带回京师,此后状元派人把天心寺庙整修一新。谁知状元回到朝中,又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状元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给红袍一件,命令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浩荡,同时派入看守,年年采制,悉数进贡。从此,这三株大红袍就成为贡茶,朝代有更迭,但是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断过。

大红袍茶

老方丈见秀才脸色苍白,体瘦腹胀,便从一个精致的小锡罐里抓出一撮茶叶,放在碗里用滚水泡开,送到秀才跟前说:“你喝下去,病就会好的。”

秀才见那茶叶在碗中慢慢舒张,露出绿叶红边,染得水色黄中带红,如琥珀一样光亮,清澈见底,芬芳飘溢,一股带有桂花的清香味浸透心肺。他喝了一口,觉得那茶涩味中带甜,喝下去后口中生津,肚子里“咕咕”发出响声,腹胀消退,神清气爽。

秀才连忙起身,向老方丈拜了三拜说:“多承老方丈见义相救,如果小生今科得中,一定返回此地修整庙宇,重塑金身!”

秀才在寺里歇息了几天,便告辞了老方丈及众和尚,赴京赶考去了。后来,秀才果然金榜题名,得中头名状元。皇上见他人品出众,才华过人,当即招为东床驸马。

状元身居,又贵为皇婿,日夜有美丽的公主相伴,本来是春风得意。可是他时刻记着自己的诺言,想回一趟武夷山,报答老方丈的救命之恩。

但正值新婚燕尔,状元感觉无法向皇上和公主开口,因此有时难免有些闷闷不乐。一天上朝,皇上见他紧锁双眉,便问他缘由?

状元就把赶考时路上病倒,老方丈如何搭救的事一一作了禀告。皇上见他欲往武夷山谢恩,便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去视察。

一个和暖的春日,状元一行离开了京城,他骑着高头大马,随从前呼后拥,一路鸣锣开道,直奔武夷山而来。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的老方丈接到快马通报,忙召集寺中和尚焚香点烛,夹道欢迎,恭候钦差大臣亲临视察。

状元春风得意来到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前,一见老方丈,立即下马,走上前去连连施礼道:“久违!久违!本官特地前来报答老方丈大恩大德。”

老方丈又惊又喜,双手合十打量着状元说:“状元公休要道谢,救人乃贫僧本分,区区小事,不必介怀。”

在寒暄中,状元问起当年治病的事,想要亲自去看看那棵救命的神茶。

老方丈点头从命,领着新科状元从天心岩南下,经过象鼻岩来到山脚下,再向西行,走进一条幽深的峡谷,只见9座岩峰像9条龙盘绕在沟壑峭壁之间,山谷里云雾弥漫,涧水淙淙,凉风习习,坡上岩下那一片片、一层层的茶树在风里吐芳流香。

状元陶醉在天然的景色里,深深地吸了口气,又见陡峭的绝壁上有一道小石槽,石槽上长着3棵一丈四高的大茶树。

树干曲曲弯弯,长满苔藓,树下泉水叮咚,土黑而肥沃,又粗又壮的枝条,吐出一簇簇的嫩芽来,在阳光下闪着紫红的光泽,煞是逗人喜爱!绝壁上还有一道岩缝,轻风薄雾就从缝里徐徐飘来,吹拂着茶树。

状元不由得感叹道:这茶树吸取了日月的精华,山川的灵秀,难怪这么神奇,这真是天造地设的神茶呀!

老方丈见状元惊叹不已,就介绍说:“这里名叫九龙窠。当年状元因食生冷之物,患了鼓胀病,贫僧就是用半天腰的这棵茶树上的茶叶泡给状元喝的。”

状元兴致勃勃地在九龙窠一直游览到太阳落山,才回到寺里,又听老方丈讲起这3棵茶树的古老传说:很早以前,这茶树是晶亮晶亮的,是武夷神鸟从蓬莱仙岛衔来的,丢在九龙窠的岩壁土上,就长出了这3棵油绿粗壮的茶树。

因为它高高地长在云雾缭绕的半天腰上,人工采摘很难。每年阳春,庙里就打响钟鼓,召集山猴来开山果会。给每个猴子穿上红衣红裤,让它们爬上绝壁,摘下茶叶来制好。

有人病了,就施赠三五片冲开水,喝下去病就好了。因为叫不出树的名字,山里的人就称它为“茶王”。

状元听了以后,更觉得此茶珍贵,人间难得,就向老方丈请求道:“如此神茶,能治百病,请老方丈精制一盒,由我带去进贡皇上如何?”

老方丈连连应承。

此时正是春茶开采季节,第二天老方丈隆重地披上“九条”红袈裟,点上香烛,击鼓鸣钟,招来庙里大小和尚,按僧职穿上条数不同的红、黄、赭各色袈裟。

侍者端着盘,盘里装着香菇、木耳、金针等斋菜,以老方丈为首,后面跟着寺中众僧。有托香炉檀香的,有端器具的,有拿拂尘的,有提灯笼的,排成一队,鱼贯而行,浩浩荡荡地列队来到九龙窠。

焚香点烛,钟钹齐鸣,和尚们合掌念经,唱起香赞,由老方丈带头,左三步,右三步,对茶树拈香礼拜,在烟火缭绕中大家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

山里的群猴闻声而上,快捷地采起茶来。

收过茶叶,老方丈回寺请来最好的茶师,用最好的茶具,将茶叶精工制作之后,装入特制的小锡盒里,用一方丝帕小心包好,交给状元。

状元差人把天心永乐禅寺整修一新,又塑上一尊金身菩萨,才返回京城。

状元进了皇宫,见宫廷内一片忙乱。一打听,才知是皇后患病,终日肚疼鼓胀,卧床不起,请遍了京城名医,用尽了灵丹妙药,都不见效,急得皇上和群臣坐立不安。

状元见这情景,就把那盒茶叶呈到皇上面前,奏道:“臣从武夷山带回九龙窠神茶一盒,能治百病,敬献皇后服下,准保玉体康复。”

皇上接过茶叶,郑重地说:“倘若此茶真能灵验,使皇后得以康复,寡人定前往九龙窠赐封、赏茶!”

皇后喝了皇上亲自冲泡好的茶叶后,果然回肠荡气,痛止胀消,玉体渐渐复原了。状元看皇上喜笑颜开,乘兴邀他前往武夷山赏茶。

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因为朝廷政事很多,实在无法脱身,皇上只好将一件大红龙袍交给状元,由他带往武夷九龙窠,以示皇上驾临。

崇安衙门的和武夷山的和尚、道士,听说状元代表皇上亲临九龙窠,纷纷出来迎候,老百姓也赶来看热闹。十里山路,人声鼎沸,九龙窠里熙熙攘攘,礼炮震天,火烛通明。

半山腰上那3棵大红茶树笼罩在一片烟火中,卷起了叶子,惊得状元急忙取出大红袍,命一名樵夫爬上半山腰,用大红袍盖在3棵茶树上。

说奇也真奇等烟消火灭时,掀开大红袍一看,3棵茶树变得满树通红。有人说这是烟熏火烤的,也有人讲这是皇上的大红袍染的!

后来,人们就把这3棵茶树叫做大红袍,有人还在石壁上镌刻了“大红袍”3个红艳艳的大字。渐渐地,不少游人、茶商慕名而来,皇上怕它被人偷走,就派专人看守,还下了道圣旨,要天心永乐禅寺年年岁岁进贡神茶“大红袍”。从此,大红袍就成了人间珍品,“茶中之王”,与武夷的碧水丹山一起驰名于天下。

大红袍的传说及茶文化发展史

   大红袍的传说

  福建的“大红袍”是武夷山中的一种著名的药茶,关于它的传说更是引人入胜。

  传说有位老和尚在山脚下救起一位昏倒在路旁的穷季才。穷季才病愈后告别老和尚赴京赶考,老和尚从山上一棵茶树上摘了三片叶子,用对戏布包好送给他,并嘱咐道:若遇急难时,茶叶可以帮忙。穷秀才来到杭州,身上的盘缠已经用尽,住在客栈里一筹莫展。这时,城里的一位员外夫人得了急症,四处求医无效,正在以重寻聘良医。穷秀才心想,员外家终日鱼肉饱食,莫非吃坏了胃口。便带了一片茶叶到员外家,将茶叶泡好端给员外夫人。谁知,茶到病除,穷秀才得到一笔赏金直奔京城。可等赶到京城,考期已过,穷秀才懊丧不已,绝望之极便想投河一死了之。路过城门时,看到一张皇榜,说皇太后有疾欲求神医。穷秀才摸了摸包里的茶叶,心想反正也无路可走了,不如去碰碰运气。他揭了皇榜,进了皇宫,将茶叶冲泡。太后饮后,病居然好了。皇帝极为高兴,召见了穷秀才,问他有什么要求。穷秀才便把赶考误期一事讲了一遍。皇帝恩准他参加科考,见其文章句句华彩,便御赐状元。

  新状元衣锦还乡时,没有忘记拜见救命恩人老和尚,并将身上的状元红袍披在那棵茶树上。从此,“大红袍”的名字就传开了。

   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1、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

   中国茶叶的发展史

  茶在我国的传播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

   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的悠久历史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人们不可以须臾离开的。正由于人与茶息息相关,久而久之,对于茶的品类,烹茶之水,泡茶之法,饮茶之具,敬茶之礼,有着许多讲究。于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中已形成饮茶之风。唐代中期,一些较大城市开始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江淮一带的茶叶,被商人车装舟载贩往各地。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浮梁即今景德镇,为当时茶叶集散地。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

  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今天,我们在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

  谈到茶具,最为珍贵者要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了。其造型优美,纹饰清雅,钴兰纯正,极富美感。如此高贵的茶杯,专供皇宫和贵族之家享用,烧制的数量自然甚少。据载,万历时已所剩无几,尽管历代皆有仿制,但皆难以企及其艺术高度。现时,永乐压手杯世间仅存三只,当是稀世之宝;且不说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残片,也难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后以壶泡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砂茶壶最受称颂。因为紫砂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曹雪芹是一位谙于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红楼梦》中,有97回写了与茶有关的情节。最为精彩的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招待贾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自是不凡。而与宝钗、黛玉吃的体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恺定制、苏轼鉴赏过的“分瓜瓜包”,似钵而小镌着垂珠篆字的“点犀”;水则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无比。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贵族的气派,大约也是最高层次的茶文化了。

茶文化知识大全之武夷山大红袍

大红袍作为茶中精品,更是被称为中国十大名茶中的“茶王”,其原产于福建省武夷山,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香高而持久,实属为茶中精品,那么本期的茶文化,我就带大家来了解下茶中之王—武夷山大红袍吧。

大红袍的起源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读kē)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大红袍的形态特征

植株灌木型,树冠半披张,树高可达2米以上,主干尚明显,分枝较密,叶梢向上斜生长,叶,一般在6~7cm,长者可达11~11cm;宽一般3cm左右,宽者可达4~4.3cm,中叶型,近阔椭圆形,先端钝略下垂、叶缘略向面、叶绿光亮,叶肉稍厚微隆质脆。

干茶的外形色泽也可以作为品质鉴别的参考。通常要求外形匀整,条索紧结壮实,稍扭曲,色泽油润带宝色。陈茶则色泽灰褐。条形不完整或碎茶多的就差了。另外,茶叶的叶底也可以作为茶叶品质的参考,应软亮匀齐,叶底红边明显。

大红袍的喝法

洁具:这一环节对于大红袍来说非常重要,首先是必须把冲泡器(盖碗或紫砂壶)内外冲洗干净,而且必须热透,经过几次用心的试验,这都很好完成。

赏茶:无论是冲泡者还是品饮者此时都应该认真地看看这个茶的外形,色泽,包括干茶的香气。当然,此时香气尚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那么通过下面的步骤就可以闻到大红袍的迷人香气了。

置茶:置茶时,动作要快,尽可能地保持冲泡器的温度。

洗茶:大红袍的外形不像铁观音那么紧结,所以这个洗茶过程可以简单一些。入水之后,就可以马上把洗茶水倒出来。还是不建议倒入公道杯中,然后分入品茗杯的做法。

冲泡:在岩茶的冲泡中,高冲显得非常重要。高冲时,最好让茶叶在盖碗中能翻滚起来。冲水后大约十五秒中即倒茶(利用这时间将温杯水倒回池中)。

大红袍的功效

大红袍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三种有益成分高,具有抗癌、降血脂、增强记忆力,降血压等良好的作用。一是茶多酚特别多,其中最重要的EGCG具有抗癌功能;茶多糖含量是红茶的3.1倍,绿茶的1.7倍,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血脂;作为茶叶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达1.1%,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具有增强记忆力、降低血压的作用。

寻茶记丨大红袍:故事传说(六)

每一杯好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无论真假,总能让我们在喝茶时

浮想联翩、莞尔一笑

“大红袍”名字由来的传闻之一:

某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但是好在他饮用了此地茶叶泡出的茶水后病好了,从而后来才能高中状元,中状元后他将袍子围绕在茶树上表示感谢。

实际上,除了这个故事外,关于 “大红袍” 还有很多有趣的神奇传说......

相传在 武夷山慧苑岩 曾经居住着一位 善良的老婆婆 。灾祸年间,老婆婆偶遇了一位病危的白发老人,老婆婆好心扶着老人进屋并且给老人准备汤饭,老人也因此活了下来。

老人心存感激,于是送了 一副龙头拐杖 给老婆婆并从口袋中取出了 两粒种子 。老人交代老婆婆需要 用拐杖挖个坑然后种下种子 ,说完,老人便腾空离开了。

老婆婆按照老人的话,将种子种好,并且长出了茶树。人们都惊叹这是神仙所赐的茶,后来被当官的得知后,想要采茶却没有采到,所以一气之下将茶树连根拔起,老婆婆为此伤心病倒。

后来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拐杖出门,遇到了几个男人正扛着树根走来,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树根上,谁知道 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 ,载着树根在空中打了三个圈,一头扎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这里就生出了 三株茶树 。

有一位皇后重病,久治未愈。太子遵循母命来到民间寻找仙草秘方,途中遇到一老汉跌倒在树下,险遭猛虎攻击,巧遇太子相救。

在得知太子正在寻找仙草秘方时,老汉为了报恩便陪着太子前往 武夷山九龙窠 采下茶叶。

太子带着茶叶日夜兼程回到宫中,将用茶叶煮成的茶汤给母后喝下。连喝几日,病情日渐好转,皇帝大喜连下两道圣旨:一是 赐大红袍一件 ,每年寒冬为茶树御寒,二是 封老人为护树将军 ,世代袭职,每年采制进贡, 自此武夷山就把这三株茶树称为大红袍 。

 1、大红袍被称为猴采茶 

因为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悬崖峭壁上,人莫能登,每年采茶时, 寺僧就会用果子当做诱饵训练猴子去采茶 ,因此被称为 猴采茶 。

 2、大红袍茶树是神仙所栽 

传说大红袍是神仙栽种的茶树,寺僧每逢元旦都会焚香虔诚礼拜, 冲泡大红袍放于佛前 。如果有人偷窃就会感到腹痛,不能治愈,原因是因为 大红袍是神仙所种,凡人不用饮用 。

 3、大红袍是被红袍染红的 

“大红袍”受过皇封,被皇帝赐名 ,每年春季当地的县令都会亲自前往九龙窠, 把披的红袍盖在茶树上 ,顶礼膜拜。

周围的人需要一起高喊: 茶发芽!茶发芽! 待红袍揭下时茶树就会发芽并且茶芽红艳如染。

在这些传闻故事中,我们能经常看到三个字—— 九龙窠 。

九龙窠是大红袍的原生地。作为一条狭长的峡谷,因为 两侧峭壁连绵,逶迤起伏,形如龙, 人们遂把峡谷喻之为 游龙的窠穴 ,故名 九龙窠 。

在出峡谷的平旷之处的岩壁上,凿满了历代名人题咏 武夷岩茶的摩崖石刻 ,其中有北宋范仲淹、南宋朱熹的咏茶名诗以及唐代茶圣陆羽的后裔、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的诗作。

陆氏诗句云: “桑苎家传归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水,含露溪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昼论文。春雷催茁仙岩笋,雀舌龙团区次分。”

涧水长流,茶园碧绿,好景好水好茶

也不怪乎大红袍备受茶友喜爱

最全、最系统的茶知识,尽在 茶文库

行走的茶学百科库,让好茶有迹可循

武夷山大红袍的起源与传说

武夷山大红袍的起源与传说

大红袍的起源传说很好。据说古代有个穷书生去北京赶考。当他路过武夷山时,他在路上病倒了。幸好被天心寺老方丈看到,泡了碗茶给他喝。果然,他病好了。后来做状元,中了状元,被招为东床大夫。

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他一拥而上,到达了九龙之巢。但他看到悬崖上长着三棵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色的光。很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患了鼓胀,用这种茶泡茶就治好了。很久以前,茶树春天发芽的时候,敲锣打鼓集合猴子,穿上红裤子,爬上悬崖采摘茶叶,炒熟后采集,可以治百病。

这位周农行为艺术的冠军听从了制作一箱贡品献给皇帝的请求。第二天,寺里烧香点烛,击鼓敲钟,召集僧众,向九龙进发。大家来到茶树前烧香祭拜,并高呼“茶芽!”“然后把芽叶摘下来,用精致的工艺做出来,放在铁盒里。状元把茶带到北京后,和皇后的肚子在床上。冠军马上奉上茶水让皇后服用,果然,茶水治好了。

皇帝喜出望外,递了一件大红袍给状元,状元让他代自己去武夷山。一路礼炮响,火光通明。到了九龙,状元命一个樵夫爬到半山腰,把皇帝赐的大红袍放在茶树上,以示恩情。说也奇怪,大红袍一开,三棵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着红光,人们都说是被大红袍染红了。后来,人们把这三种茶树叫做“大红袍”。也有人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此后,大红袍年年成为贡茶。

武夷山大红袍的神话传说

  “大红袍”自古是武夷岩茶至尊,现在是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也是武夷山的第二张名片.但因为历史久远,战乱频仍,文献流失,“大红袍”的身世和武夷山的船棺一样,成了一个千古之谜,招引着人们去苦苦探寻和考证.但大都没有结果,仍然停留在民间说法和神话传奇的层面.关于武夷山大红袍名字的来历我整理了一下几点,仅供参考。

  武夷山大红袍的传说之“皇后治病说”纯属无稽之谈.历史上离武夷山最近的京城是南宋的杭州城,依当时的信息和交通条件,从皇后“突然得病”(急性病),到找到“大红袍”治好病,起码要花费几个月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个说法显然不符合一般的逻辑.

  “武夷山大红袍传说县丞祭茶说”也十分牵强.武夷山虽然自古有喊山祭茶的习俗,但县丞作为七品小官穿大红袍祭茶也不合乎古代严格的着装礼制.

  投保一亿人民币的“大红袍母树”虽然生长在岩壁上,但不至于高不可攀,早在3000多年前,武夷山的山民们都能把船棺安放到几百米高的悬崖上,何况那区区的几十米岩壁.无疑流行于广东地区的“猴子采茶说”低估了武夷山人的智慧.

  最令人信服的还是“丁显状元报恩说”.武夷山大红袍导游词(wuyishan dahongpao guide)中主要是持这个观点,说是明朝福建籍举子丁显北上赶考,途经武夷山,中暑昏厥路边,被天心寺僧人所救,以茶入药为其治疗.举子病愈后高中状元,回天心寺报恩,方丈说救他性命的不是僧家,而是茶叶,嘱其以红袍披盖茶树,以表谢恩.“大红袍”故事从此不胫而走.靖难之变后,朱棣夺取侄子建文的帝位,为追杀传说出家为僧的建文帝,便派胡潆遍访寺院宫观,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查询建文帝的下落.胡潆也因此到武夷山,入驻天心寺,爱喝茶的胡潆听了“大红袍”的故事,明代胡潆把天心禅茶带回并进贡给朱棣.明成祖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正名,降旨天心庵“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现在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还能见到“永乐茶坊”的遗存.

  那么大红袍的到底怎样呢?

  饮水思源,喝茶寻根.笔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跑遍了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了许多相关的历史文献,采访了多位权威茶人,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各种民间说法和神话传说予以一一求证和排除,终于得以按图索骥地把点滴的历史碎片加以精心拼接,基本上还原出了“大红袍”的本来面目,以飧世人.

    “大红袍”因何得名

  顾名思义,大红袍,就是红色的袍服.在中国服饰的发展史上,衣着大红色的袍服主要见于明朝.继元之后,汉族统治者重新建立了延续近300年的明王朝,包括服装制度在内的汉族礼制得到了全面的恢复.明朝洪武时期,依据周礼,参考汉、唐、宋历代的服饰,花了20年时间确立了基本的官服定制.服装的类别基本延续过去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的区分,官品、职位、身份在服装的颜色和配饰上却有更加明显的辨别.《明史》记载:

  洪武三年,礼部言:“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旗帜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

  在公服穿着上,明朝廷也明确规定“一至四品着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文中“赤”、“绯”都是指大红色.因此,明以后红袍渐渐成为清廉的代名词.如成书于清代的《海公大红袍传》、《海公小红袍传》,描写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海瑞一生的遭际,刻画了一个忠于职守、无私无畏、敢于锄强诛暴、关心百姓疾苦、清廉耿介的清官形象.

  可见,“大红袍”是明代清官的指代.那么为什么又引以借代武夷山的茶树呢?可以推测:“大红袍”茶出现于明代,并与当时某位清正廉明的或朝廷有一定的联系.

  这一推测与“状元报恩说”比较接近. 说来巧合,武夷岩茶(wuyi rock tea)的产生和朱元璋的“罢龙团,改制散茶”的诏令有很大的关系

    “大红袍”身世大揭秘

  如果按“命名说”,虽然有“大红袍,三十二年,吴石仙题”的摩崖石刻,从而有人推测“大红袍”得名于1943年,但《武夷山茶与风景》一书出版于三十三年(1944年),书中却清楚地交代大红袍“成名虽然出于品质的优良,但大半还是宣传的功效.”假使大红袍得名于1943年,但在命名不到一年,又值战乱年代,显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宣传功效.而且,在成书于1921年的《蒋叔南游记》(蒋希召著)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可见,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便有“大红袍茶”了.

  清朝道光年间,著名学者郑光祖撰写的百科全书《一斑禄·杂述》(1839年)卷四里说:“……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建”,即指建宁府(武夷山当时隶属建宁府);“旗”,指的是茶(古代新采茶芽状似旗、,古人常以“旗”、“”指代茶叶),按照“五十年来盛行于世”推算,“大红袍”在清初就已经名扬天下了.这段文本的发现填补了清朝“大红袍”文本记载的空白,把“大红袍”有据可考的历史至少往前推了二百年.

  经过茶叶科学部门检测,现存母树大红袍的树龄在360年以上.360年前,正是明末清初.现在“大红袍母树”仅剩一处,不排除天游、北斗等他处的已故“大红袍”母树的树龄超过360年的可能.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大红袍”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明代.

  近年来,随着“大红袍祖庭”——天心永乐禅寺佛教文化和寺院历史的深入挖掘,为“状元报恩说”、“大红袍”始于明代增添了诸多佐证.1991年,天心永乐禅寺大雄宝殿重建时,工地挖出两个明代的圣旨碑、一对石龙和三尊石雕佛像.从中可以断定天心永乐禅寺受明代朝廷敕封.那么,天心永乐禅寺为什么受封呢?

     《明史·胡潆传》记载: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潆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潆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潆至,急起召入.潆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潆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这段文本说的是:明成祖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有人说建文帝流落海外了,有人说建文帝出家当了和尚.为了赶尽杀绝,免除后患,明成祖派礼部胡潆(1375—1463)与宦官郑和分别以寻访张邋遢(张三丰) 与“下西洋”为幌子,在国内与海外排查建文帝的下落.同时,文中“遣潆颁御制诸书”之句,其实是指明成祖为了掩人耳目,收买人心,忏悔恶业,广泛“颁御制诸书”敕封寺院宫观.受封的寺院宫观大都冠以“永乐”字号,至今在全国许多省市仍有许多以“永乐”年号命名的寺院.天心永乐禅寺于此际受敕封,自在情理之中.

  上文虽然只交代了胡潆“十七年(公元1419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并没有明确说明他来过武夷山.但在《武夷山志》(清·董天工著)专门记载来过武夷山的历代名贤的篇章《名贤下·遗补》中有“胡潆,字源洁,武进人,明建文庚辰进士,官礼部尚书”的记载.说明胡潆确实来过武夷山.《武夷山志》还收录了他的《题画武夷图》、《望武夷,因文公精舍在此,不胜感慨》诗两首.此外,在佛教古籍《瑞岩实录·诗偈》(清释元贤著)中有胡源洁的《夜宿天心》诗: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

  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胡潆夜宿天心寺,彻夜品饮“大红袍”的情形.可见在当时,尚在明初的时候,天心寺的茶就已经冠上了“大红袍”之名.这些事实与“状元报恩说”几乎吻合.

  圣旨是古代最高规格的文书,颁发给寺院的圣旨一般是敕封或表彰功德.圣旨碑,一般是作为门坊等建筑的构件,或单在显眼的地方,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受过皇帝的敕封或嘉奖.但天心永乐禅寺为什么有两个几乎一样的圣旨碑呢?另一个是否是“状元报恩说”所指的朝廷对“大红袍”的敕封呢?

  据天心永乐禅寺住持泽道法师说,“状元报恩说”原记载于《天心寺志》,后来寺志失传于战火,便由天心永乐禅寺僧人口头代代相传下来.该寺院后来还受过光绪敕封,林则徐、陈宝琛等朝廷命官先后为其题额,可见天心永乐禅寺在历史上曾经十分显赫.可以想象,这样显赫的寺院肯定有自己的寺志.“状元报恩说”和其他版本的传说相比,更具有历史性、文化性、逻辑性、书面性,可见其确实出自正规的文献,而且口头相传的时间跨度不会太长.因为故事情节、时间、人物、事件与以上考证的史实相符,并无走样.综合“状元报恩说”和上述考证结果,“大红袍”是否受过敕封便不得而知了.

  至此,上百年来众说纷纭的“大红袍”的身世终于大白.

古谚丨大红袍名字的由来, 有哪些典故?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的茶,被誉为“茶中之王”,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大红袍茶冲至9次,尚不脱原茶真味──岩骨花香,而其它名茶,冲至7次,味就极淡,从而夺得了“茶中之王”桂冠,名闻海内外。那么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还有些历史传说?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读 kē)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传说很久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的老婆婆,有一年大灾,一位病危的老人倒在老婆婆门外,被老婆婆救下,老人醒来后,为表示感谢,将自己的龙头拐杖送给老婆婆,还拿出了一粒种子,要老婆婆去种在屋后,随后就腾云而去。老婆婆觉得这是仙人指示,便依言去做。

不久,种子发芽,长出茶树,用采摘下来的茶叶制成茶,能治百病,老婆婆把茶分给了乡亲们,大家都很开心。后来,这件事给当地的知道了,便派人来抢这株茶树,这时,仙人送的龙头拐杖突然发威,击倒了来抢茶树的人,又变成一片红云,载着茶树飞到半山腰,这棵茶树在山上,一变二,二变三,长成了三株,就是后来的大红袍。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个朝代的皇后生病,可是怎么治都无法医治好,于是皇帝就命太子去民间寻找治愈之方,太子就出来寻找了,在找寻途中碰到有一老人被老虎攻击,于是就将老人救下,老人为感谢太子救命之恩,于是问太子有什么可以帮助的,太子就将皇后生病的事情告诉了老人家,于是老人家陪太子往武夷山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太子将茶叶带回京城让皇后饮用,果然皇后病好了,皇帝很高心于是赏赐大红袍给茶树御寒,封老人为护树将军,后来这茶就被称为大红袍了。

话说古时有一位上京赶考的穷秀才,路过武夷山时却病倒在路上。幸而天心庙的老方丈发现了他,带他回庙,泡了一碗茶给他喝,秀才的病才好了。

不久,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一个春日,状元身穿皇帝御赐的大红袍,回到武夷山谢恩。老方丈击鼓鸣钟,召集大小和尚,和状元一起到了山上的茶树下焚香礼拜,状元还把皇上御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

这时,奇迹发生了,大红袍掀开后,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都说是大红袍染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

几个传说,尽管内容不同,表达的却都是从善惩恶、茶能治病的主题。大红袍虽然未必能像传说中那样包治百病,但长期饮用,能强身健体却是事实。

秋冬季节天气寒冷,而大红袍属于温性茶,在这两个季节饮用对身体很有好处,能够帮助身体蓄积阳气,御寒暖胃,增强人体对寒冷的抗御能力。

而且大红袍富含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迅速补充人的水分,在寒冷干燥的冬季,常喝大红袍能保持肌肤水润不干燥,让每一个爱美的你即使在冬季也能水润动人。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