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铜壶滴漏

来源:趣味经验馆 2.73W

元代铜壶滴漏

元代铜壶滴漏是一种制作精美的器物,通常用于冲茶或咖啡。它由一个壶身和一个壶嘴组成,中间有一个可以控制液体流动的滴漏装置。铜壶通常镀有银或金,表面装饰着精美的花纹,有时还刻有文本或图案。元代铜壶滴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饮具,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和实用性使其在历史上一直备受推崇。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铜壶滴漏是谁发明的?(急要)

铜壶滴漏:   时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宝贵的东西,尤其是在远古时代,因为大部份人都以农为主,过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如何掌握时间正是这些人所面对的一大问题。故于西汉时代,已有人发明了一种名为「铜壶滴漏」的计时仪器,这亦是目前所发现最早的计时器。 铜壶滴漏几时开始有?西汉时代  铜壶呈圆筒状,近底部有一个漏嘴,壶盖有小孔插著刻有度数的木箭。当壶水从漏嘴流出,木箭便会下降,从而指示出当时的时刻。  到了元代,从此「铜壶滴漏」加以改良,演变成阶梯式漏壶。壶并分四层,由上而下渐次缩小,水由顶层依次滴到壶的底层,从浮箭的刻度计时。

铜壶滴漏:   时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宝贵的东西,尤其是在远古时代,因为大部份人都以农为主,过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如何掌握时间正是这些人所面对的一大问题。故于西汉时代,已有人发明了一种名为「铜壶滴漏」的计时仪器,这亦是目前所发现最早的计时器。 铜壶滴漏几时开始有?西汉时代  铜壶呈圆筒状,近底部有一个漏嘴,壶盖有小孔插著刻有度数的木箭。当壶水从漏嘴流出,木箭便会下降,从而指示出当时的时刻。  到了元代,从此「铜壶滴漏」加以改良,演变成阶梯式漏壶。壶并分四层,由上而下渐次缩小,水由顶层依次滴到壶的底层,从浮箭的刻度计时。 圭表、日晷(日规): 圭表和日晷都是以太阳为观测目标的计时仪器,它们结构简单是中国流传于世的最古老的天文仪器。它们的创制年代久远,已不可考。现在一般人所言的圭表是由表发展而来,而日晷是再由圭表演变而来。所谓的表,最初就是一根直立于平地上的竿子或石柱,远古人们在生活中就发现太阳照射下的物体影子,其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所在位置而有规律地变化。逐渐地,就有人想到用竹竿或石柱来专门作为观测影子变化的工具,这就产生了最古老的天文仪器----表。表的结构虽然简单,但用途却很多,譬如可依据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定出方向、节气、时刻、地域等。这些工作项目,后来都各自发展出许许多多的专用仪器和观测方法。例如,圭表是根据正午时表影长度的变化来定节气、定年长的仪器。而日晷是利用一日之表影的方向变化来定出时刻的专用仪器。圭表是由直立于平地的表和一个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圭)组成。大约最晚在春秋中叶,利用圭表测量日影,已经是制定历法的重要方法了;利用此法测定出回归年长度为365.25日。 <<圭表>> <<日晷>> 日晷源于圭表。因着地球绕着太阳公转,造成正午时分表影每天有着长短变化而有了节气和年长的差异。又因着地球的自转,形成一天之内表影的方位和影长也有规律的变化。日晷就是利用表影的方位变化来测定每天的时刻。日晷是由一根表(称为晷针)和刻有时刻的晷面所组成。依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日晷可分成地平日晷(晷面水平放置而晷针指向北极,其晷面和晷针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赤道日晷(晷针平行地球自转轴而晷面呈现北低南高状摆放,其晷面和晷针垂直)、立晷(晷面平行卯酉面)、斜晷(晷面置于任何其它方向)等。

铜壶滴漏:   时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宝贵的东西,尤其是在远古时代,因为大部份人都以农为主,过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如何掌握时间正是这些人所面对的一大问题。故于西汉时代,已有人发明了一种名为「铜壶滴漏」的计时仪器,这亦是目前所发现最早的计时器。 铜壶滴漏几时开始有?西汉时代  铜壶呈圆筒状,近底部有一个漏嘴,壶盖有小孔插著刻有度数的木箭。当壶水从漏嘴流出,木箭便会下降,从而指示出当时的时刻。  到了元代,从此「铜壶滴漏」加以改良,演变成阶梯式漏壶。壶并分四层,由上而下渐次缩小,水由顶层依次滴到壶的底层,从浮箭的刻度计时。 圭表、日晷(日规): 圭表和日晷都是以太阳为观测目标的计时仪器,它们结构简单是中国流传于世的最古老的天文仪器。它们的创制年代久远,已不可考。现在一般人所言的圭表是由表发展而来,而日晷是再由圭表演变而来。所谓的表,最初就是一根直立于平地上的竿子或石柱,远古人们在生活中就发现太阳照射下的物体影子,其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所在位置而有规律地变化。逐渐地,就有人想到用竹竿或石柱来专门作为观测影子变化的工具,这就产生了最古老的天文仪器----表。表的结构虽然简单,但用途却很多,譬如可依据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定出方向、节气、时刻、地域等。这些工作项目,后来都各自发展出许许多多的专用仪器和观测方法。例如,圭表是根据正午时表影长度的变化来定节气、定年长的仪器。而日晷是利用一日之表影的方向变化来定出时刻的专用仪器。圭表是由直立于平地的表和一个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圭)组成。大约最晚在春秋中叶,利用圭表测量日影,已经是制定历法的重要方法了;利用此法测定出回归年长度为365.25日。 <<圭表>> <<日晷>> 日晷源于圭表。因着地球绕着太阳公转,造成正午时分表影每天有着长短变化而有了节气和年长的差异。又因着地球的自转,形成一天之内表影的方位和影长也有规律的变化。日晷就是利用表影的方位变化来测定每天的时刻。日晷是由一根表(称为晷针)和刻有时刻的晷面所组成。依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日晷可分成地平日晷(晷面水平放置而晷针指向北极,其晷面和晷针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赤道日晷(晷针平行地球自转轴而晷面呈现北低南高状摆放,其晷面和晷针垂直)、立晷(晷面平行卯酉面)、斜晷(晷面置于任何其它方向)等。

铜壶滴漏:   时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宝贵的东西,尤其是在远古时代,因为大部份人都以农为主,过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如何掌握时间正是这些人所面对的一大问题。故于西汉时代,已有人发明了一种名为「铜壶滴漏」的计时仪器,这亦是目前所发现最早的计时器。 铜壶滴漏几时开始有?西汉时代  铜壶呈圆筒状,近底部有一个漏嘴,壶盖有小孔插著刻有度数的木箭。当壶水从漏嘴流出,木箭便会下降,从而指示出当时的时刻。  到了元代,从此「铜壶滴漏」加以改良,演变成阶梯式漏壶。壶并分四层,由上而下渐次缩小,水由顶层依次滴到壶的底层,从浮箭的刻度计时。 圭表、日晷(日规): 圭表和日晷都是以太阳为观测目标的计时仪器,它们结构简单是中国流传于世的最古老的天文仪器。它们的创制年代久远,已不可考。现在一般人所言的圭表是由表发展而来,而日晷是再由圭表演变而来。所谓的表,最初就是一根直立于平地上的竿子或石柱,远古人们在生活中就发现太阳照射下的物体影子,其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所在位置而有规律地变化。逐渐地,就有人想到用竹竿或石柱来专门作为观测影子变化的工具,这就产生了最古老的天文仪器----表。表的结构虽然简单,但用途却很多,譬如可依据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定出方向、节气、时刻、地域等。这些工作项目,后来都各自发展出许许多多的专用仪器和观测方法。例如,圭表是根据正午时表影长度的变化来定节气、定年长的仪器。而日晷是利用一日之表影的方向变化来定出时刻的专用仪器。圭表是由直立于平地的表和一个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圭)组成。大约最晚在春秋中叶,利用圭表测量日影,已经是制定历法的重要方法了;利用此法测定出回归年长度为365.25日。 <<圭表>> <<日晷>> 日晷源于圭表。因着地球绕着太阳公转,造成正午时分表影每天有着长短变化而有了节气和年长的差异。又因着地球的自转,形成一天之内表影的方位和影长也有规律的变化。日晷就是利用表影的方位变化来测定每天的时刻。日晷是由一根表(称为晷针)和刻有时刻的晷面所组成。依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日晷可分成地平日晷(晷面水平放置而晷针指向北极,其晷面和晷针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赤道日晷(晷针平行地球自转轴而晷面呈现北低南高状摆放,其晷面和晷针垂直)、立晷(晷面平行卯酉面)、斜晷(晷面置于任何其它方向)等。

古代所说的“铜壶滴漏”是用来做什么的?

我国古代的“铜壶滴漏”是用来做什么的?答案为:计算时间 (和沙漏原理一样)漏壶是我国古代计时器的一种,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成组型滴搂是元代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铸造,全组由4个安放在阶梯上的漏壶组成,最上层称日壶,高75.5厘米,外口径74厘米,内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第二层称月壶,高58.5厘米,外口径59.5厘米,内口径54.5厘米,底径53厘米;第三层称星壶,高55.4厘米,外口径51厘米,内口径44厘米,底径39厘米;最底下一层称受水壶,高75厘米,外口径38.5厘米,内口径32厘米,底径31厘米。各壶都有铜盖,受水壶铜盖插一把铜尺,该铜尺长66.5厘米,尺上刻有12时辰的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插一木制浮剑,木剑下端是一块木板,叫浮舟。水由日壶按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剑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 该铜尺长66.5厘米,尺上刻有12时辰的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沙漏是一种计时仪器,也叫沙钟。由于漏壶中的水不受温度影响,为计时的准确性增加了困难,用水银作动力又很不经济,于是用一种新的材料——细沙来代替水和水银。沙钟由上下两个相同的瓶子组成,中间用小口连在一起,上部瓶子所盛的细沙通过中间水口慢慢流入下部瓶中,这样上部瓶子细沙的平面渐渐降低,瓶子时间刻度就能显示出时间。这种沙钟的优点是可以两面使用,翻过来,就可以下部成为上部继续使用。

铜壶滴漏是什么意思?铜壶滴漏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铜壶滴漏 tóng hú dī lòu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铜壶滴漏】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铜壶滴漏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铜壶滴漏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铜壶:古代计时的漏器。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

[成语出处]  唐·温庭筠《鸡鸣埭歌》:“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

[例句]   静听得~,夜月微残。(《白雪遗音·马头调·好梦儿》)

百科解释如下:

目录 • 成语 • 漏壶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成语[回目录]

  【名称】铜壶滴漏

  【拼音】tóng hú dī lòu

  【解释】铜壶:古代计时的漏器。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

  【出处】唐·温庭筠《鸡鸣埭歌》:“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

漏壶[回目录]

  

漏壶是我国古代计时器的一种,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成组型滴漏是元代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铸造,全组由4个安放在阶梯上的漏壶组成,最上层称日壶,高75.5厘米,外口径74厘米,内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第二层称月壶,高58.5厘米,外口径59.5厘米,内口径54.5厘米,底径53厘米;第三层称星壶,高55.4厘米,外口径51厘米,内口径44厘米,底径39厘米;最底下一层称受水壶,高75厘米,外口径38.5厘米,内口径32厘米,底径31厘米。各壶都有铜盖,受水壶铜盖插一把铜尺,该铜尺长66.5厘米,尺上刻有12时辰的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插一木制浮剑,木剑下端是一块木板,叫浮舟。水由日壶按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剑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

  沙漏是一种计时仪器,也叫沙钟。由于漏壶中的水不受温度影响,为计时的准确性增加了困难,用水银作动力又很不经济,于是用一种新的材料——细沙来代替水和水银。沙钟由上下两个相同的瓶子组成,中间用小口连在一起,上部瓶子所盛的细沙通过中间水口慢慢流入下部瓶中,这样上部瓶子细沙的平面渐渐降低,瓶子时间刻度就能显示出时间。这种沙钟的优点是可以两面使用,翻过来,就可以下部成为上部继续使用。

百度百科地址:ke.baidu.com/view/83391.htm

SOSO百科地址:ke.soso.com/v379251.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铜壶滴漏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铜壶滴漏的工作原理是在某一条件下,每个滴落水珠的大小及其形成的时间相等。水从高度不等的几个容器里依次滴下来,最后滴到最底层的有浮标的容器里,根据浮标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据最底层容器里的水位来读取时间。这样,无形的时间转换成了有形的尺寸。

1、漏壶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这种计时装置最初只有两个壶,由上壶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壶,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即时间)。保持上壶的水位恒定是滴漏计时准确的关键。这个问题后来是互相衔接的多级(3~5级)水壶来解决的。宋朝王普所著《官术刻漏图》(公元1135)曾描述一种莲华漏,后该书失传。根据宋朝杨军的《六经图》(公元1155)转述:莲华漏由4个壶组成。天池壶、平水壶逐级向平水小壶供水。

2、平水小壶上有溢水口,可是多余的水泄入减水桶以保持水面恒定。在莲华漏中还采用一个浮子式阀门作为自动切断阀。当受水壶水位升至满刻度时,浮子式阀门就会自动阻塞上级水壶的出水孔,切断水滴。

3、漏壶是我国古代计时器的一种,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成组型滴漏是元代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铸造,全组由4个安放在阶梯上的漏壶组成,最上层称日壶,高75.5厘米,外口径74厘米,内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第二层称月壶,高58.5厘米,外口径59.5厘米,内口径54.5厘米,底径53厘米;第三层称星壶,高55.4厘米,外口径51厘米,内口径44厘米,底径39厘米;最底下一层称受水壶,高75厘米,外口径38.5厘米,内口径32厘米,底径31厘米。

4、各壶都有铜盖,受水壶铜盖插一把铜尺,该铜尺长66.5厘米,尺上刻有12时辰的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插一木制浮剑,木剑下端是一块木板,叫浮舟。水由日壶按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剑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

铜壶滴漏的拼音?

铜壶滴漏的拼音tóng hú dī lòu。

铜壶滴漏,汉语成语,拼音是tóng hú dī lòu,意思是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出自《鸡鸣埭歌》。出处:唐·温庭筠《鸡鸣埭歌》:“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

成语历史

漏壶是我国古代计时器的一种,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成组型滴漏是元代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铸造,全组由4个安放在阶梯上的漏壶组成,最上层称日壶,高75.5厘米,外口径74厘米,内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

第二层称月壶,高58.5厘米,外口径59.5厘米,内口径54.5厘米,底径53厘米;第三层称星壶,高55.4厘米,外口径51厘米,内口径44厘米,底径39厘米;最底下一层称受水壶,高75厘米,外口径38.5厘米,内口径32厘米,底径31厘米。

各壶都有铜盖,受水壶铜盖插一把铜尺,该铜尺长66.5厘米,尺上刻有12时辰的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插一木制浮剑,木剑下端是一块木板,叫浮舟。

铜壶滴漏怎么做

说来也巧了 这东西俺也做过

你没什么材料的话俺建议你用硬纸制作

不知道你是做模型 还是。。。。。

我觉得外形你肯定做的出来 也许就内部设计不好完成

主要注意各个壶都要开一个孔 流水或者流沙

最下面的壶里面放刻度表  是用尺上12时辰的刻度

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记时的

它们的长度你可以按比例 不怎么要求的话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元代铜壶如下

最上层日壶,高75.5厘米,外口径74厘米,内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

第二层月壶,高58.5厘米,外口径59.5厘米,内口径54.5厘米,底径53厘米

第三层星壶,高55.4厘米,外口径51厘米,内口径44厘米,底径39厘米

底层受水壶,高75厘米,外口径38.5厘米,内口径32厘米,底径31厘米

铜尺66.5cm    这样就能换算比例了

希望你成功  我只能说   要是能帮你制作 我也很乐意的

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

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有沙漏、日晷、土圭、铜壶滴漏等。日晷,本义是太阳的影子,日晷工具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其原理为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

沙漏,也叫沙钟,一般是由两个玻璃球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道组成的,玻璃球里面装有沙子,通过沙子从一个玻璃球流入到另一个玻璃球所需要的时间对时间进行测量。

土圭构造十分简单,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

铜壶滴漏,即是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算时间,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成组型滴漏是元代仁宗延祐三年铸造的。

漏壶有哪些用途?

春秋以前,我国发明了漏壶(又叫壶漏,刻漏和铜壶滴漏)。漏壶是一种水时计仪器。它的构造各个朝代不同,基本原理却是一样的。如清代的一种漏壶:上面三个壶底都有漏水孔,白天壶里装满了水,依次漏到水壶中。上面二个壶的深度依次减少一寸,使平水壶的水量可以常满。平水壶的后壁上方有一个孔,如果水多了,就可以从这里漏到下面的受水壶中,这样可使平水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水量漏进水壶去。受水壶中有一个铜人,抱着一根可以上下活动的漏箭,上面刻有用标尺去量度的时刻。漏箭下端装一个浮舟浮在水面。受水壶的水逐渐满起来,从漏箭上升的位置就可以知道时间。

汉朝以后,我国唐代的梁令瓒和一行僧等利用水力和齿轮,创造出了巧妙的计时工具:水运浑天仪和计时器。另一种水仪象台是宋代天文学家苏颂制造的,它高约3丈,有上上下下7层,台的最上层是龙柱支撑着的浑天仪,用来观星。第二层装着一种天球仪,露出半球,表示一半在地面上。另一半球隐没在地平线下,昼夜自动运转。下面五层木楼中,第一层有3个门,到了每个时辰的时初,就有穿红衣的木人在左门内摇铃;每逢时整,紫衣木人在右门敲钟;逢刻,绿衣木人在中间击鼓。第二层,每逢时初时整,拿着报时牌的木人就在中门出现。第三层专报刻的时间,到时候也有拿着牌子的木人出现。第四层的木人敲着铃报告晚上的时刻,打着更。第五层的木人报告日出日没。

元代的郭守敬专门制造了一种报时的仪器,同宋代的报时器装置相似,不同的是,另外装有龙、虎、朱鸟、龟等四灵动物模型,逢到时刻会跳跃起来。

由此可见,古代人已经懂得用标尺去量度延续不断的时间,难怪民间流传着:“一寸光阴一寸金。”就是说光阴可以用“寸”来量度。

漏壶有个缺点,每当天寒地冻时,会因水结冰而不能运转,人们便改用沙代替水,成了“沙钟”。它是用3根柱子构成的圆柱形木器,中间放置着两个烧瓶似的玻璃瓶子。底大口细,两个瓶子口相对,有固着物相连,一只瓶子里装有洁净的沙粒。要开“钟”,只要把它倒转过来就行了。上面瓶子里的沙往下漏,当沙粒全部漏进下面的瓶子后,可以测量一个较短的时间:10分钟或30分钟,每隔30分钟,人们只要把“沙钟”的瓶子倒转过来,钟又“走”啦!

元代铜壶滴漏示意图明代,詹希元创造了一种“五轮沙漏”,这是一种专门报时的机械钟。初轮上装有16个沙斗,当沙池里的沙不断地漏进斗中,压动初轮转动,通过小齿轮分别带动二轮、三轮、四轮,最后传动到水平旋转的中轮。中轮的长轴穿过一个测景盘,长轴顶端装一根指针,随长轴转动,测景盘上刻有时刻,指针转到的地方,就是当时的时刻。中轮上的特别装置,带动测景盘两旁的两个木人,按时敲铃报告时间。

壶漏是什么意思

壶漏是古代计时器的一种。

春秋以前,我国发明了漏壶(又叫壶漏,刻漏和铜壶滴漏)。漏壶是一种水时计仪器。它的构造各个朝代不同,基本原理却是一样的。

如清代的一种漏壶:上面三个壶底都有漏水孔,白天壶里装满了水,依次漏到水壶中。上面二个壶的深度依次减少一寸,使平水壶的水量可以常满。

平水壶的后壁上方有一个孔,如果水多了,就可以从这里漏到下面的受水壶中,这样可使平水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水量漏进水壶去。

古时,人们没有钟表,计时所用的仪器是漏壶,又叫壶漏、铜漏、刻漏、漏刻、铜壶漏刻或铜壶滴漏等。据《周礼》《史记》等记载,周朝时,漏壶就已出现,至春秋时期已经被普遍使用了。

我国还曾使用过以滴水的重量来计时的称漏,最早制造于北魏时期,唐、宋时代盛行过。此外,还有一种以沙代水的沙漏,其记载最早见于元代,但使用得并不普遍。中国历史上用得最多、流传最广的还是箭漏。

漏壶是以漏壶滴水在刻箭上表示出时刻的记时器。漏壶一般由铜制成,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夏、商时期。

漏壶也叫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在古代计时中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 那么一个时辰又分多少刻呢? 一刻是多少时间?

刻是用沙漏的计算,一个时辰就大约分为4.167刻,一刻是14.4分钟。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5分12秒

扩展资料

沙漏是为了避免水因气温变化而影响计时精度而设计的。其原理是通过流沙推动齿轮组﹐使指针在时刻盘上指示时刻。最早记载见于元代。

一、按计时方法分

漏壶按计时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箭漏和称漏。

箭漏:箭漏是通过水刻度来计量时间的漏壶。

二、箭漏又分两种:

一种是观测容器内的水漏泄减少情况来计量时间﹐叫作泄水型漏壶(也称沉箭漏)。

另一种是观测容器(底部无孔)内流入水增加情况来计量时间﹐叫作受水型漏壶(也称浮箭漏)。

在一些文明古国﹐如中国﹑埃及﹑巴比伦等﹐都使用过漏壶。

称漏:称漏是以滴水的重量来计量时间漏壶。

三、漏壶也叫漏刻,古代利用滴水、沙多少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按流媒分可分水漏和沙漏。按计时方法分可分箭漏和称漏。各种漏壶漏壶因原理不同在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水漏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历史可追溯到夏、商时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沙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