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来源:趣味经验馆 3.31W

张裕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作为中国最早创办的葡萄酒公司之一,张裕集团的发展历史长达100多年。然而,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张裕集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发展步伐已经远远落后于行业中领先的竞争对手。

可能的原因包括:

1. 品牌认知度和形象不足。尽管张裕是中国最古老的葡萄酒品牌之一,但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认知度和形象不足,很难与国内外的知名品牌竞争。此外,其产品包装和营销策略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2. 市场布局不佳。张裕在全国范围内有多个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但没有形成明显的市场优势,难以对抗其他酒类品牌的竞争。也许需要更加注重市场研究和调整业务结构,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市场的需求。

3. 技术和品质不够领先。张裕需要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创新,以提高产品性能、改进生产流程、降低成本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同时,需要积极向市场传递其对葡萄酒、酿造工艺、技术改进等方面的积极态度和贡献。

总而言之,张裕需要加大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以提升其赢得消费者青睐的能力。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振勋:如何从一个杂工变为被低估的首富?

张裕葡萄酒在2007年时的销售额,已经跻身全球葡萄酒业前十强了,在其后一年,张裕解百纳又被入选为全球葡萄酒30个顶级品牌。

现在的张裕葡萄酒有如此大的发展,你一定想不到他的创始人只是一个店铺中的小杂工。

南洋小杂工

张振勋,字弼士,1841年出生于广东,父亲是一家私塾的先生,自小就家中贫困,只跟着父亲读过三年的私塾就因家中贫困放弃了。

在1858年,张弼士17岁的时候,家中给他娶了一个陈氏女子。婚后张弼士辞别了父母和妻子外出谋生路,最后来到了现在的印尼首都雅加达(古称巴城)。

在那里,初来乍到的张弼士先后做过米店杂工,矿工等工作,后来随着结识的人的增多,有朋友把张弼士推荐到了温氏米行做帮工。

娶老板女儿,继承遗产

到了温氏,因为张弼士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慢慢的受到了老板的器重。后来老板便把张弼士由帮工提拔为了账房先生。

随着老板不断对张弼士的了解,觉得他是一个可以托付的人,于是便把女儿许配给了张弼士做偏房。

几年之后,老板去世了,张弼士作为女婿继承了温氏米行,这时的他有了一定的资金基础。

积累人脉,发展产业

他靠着岳父留下来的遗产,在巴城开了一家酒行,因为当时的酒行是只有富贵人家才会时常光顾,张弼士就是想靠着酒行来积累人脉。

他的谋划也确实得到了回报,当他在酒行中积累了足够的人脉之后,便开始进军税务承包业了。

因为在各处都有人脉关系,所以张弼士的事业进行得非常顺利,在成功拿到税务承包业的所属权之后,他又开始进军种植业,金融业等不同的商业模式,每一个都做得很成功。

在1890年时,张弼士的产业就已经遍布东南亚了,这给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他事业的巅峰时刻,总资产达到了8000万两白银,比当时清廷的收入还要多1000万两。

张弼士巴城故居

创办张裕葡萄酒

张弼士在商业上的影响力慢慢的给他带来了越来越多接触更高端人士的机会。

在张弼士1871年参加的一个法国领事馆的酒会上,听到一位法国人说,如果用中国烟台的葡萄酿制葡萄酒,那味道一定很好。张弼士那时就将法国人的评价记在了心里。

在1891年,张弼士打算在烟台开办矿山时,对烟台的葡萄进行了整体的考察。在第二年,张弼士就拿出了300万两白银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

之后为谋求发展,重金聘请了奥地利酿酒世家的人来作为酿酒师。之后随着酿酒技术的改善,不断地引进新设备,同时张弼士的这种行为也奠定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的基础。

实业兴邦,有家国情怀

在张弼士事业发展如此顺利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家国情怀。他曾多次拒绝过英荷殖民地的封官赏赐,并且在家乡有困难时,多次伸出援助之手。

他被国外的媒体叫做“中国的洛克菲勒”。

在他回到中国后,也成为了被清廷看中的人,但他认得清民族发展现状,在清即将垮台之时,他又开始帮助孙中山先生发展事业,受到了当时人士的敬重和爱戴。

在1916年时,张弼士病逝,享年75岁,在他的遗体被送回家安葬的过程中,不仅中国,就连香港、英、荷都下半旗吊唁,以纪念这位商界奇才。

迫于业绩压力 张裕多位高管离职

公告显示,郭国庆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不过,由于郭国庆辞职将导致公司董事会董事人数少于董事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根据《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公司章程》 等有关规定,郭国庆的辞职报告将在下任董事填补其空缺后生效。

值得注意的是,几天前,张裕刚刚发布过高级管理人员变动公告。公告显示,经2019 年5月28日召开的第八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公司聘任孙健为公司总经理,聘任李记明、姜华、彭斌为公司副总经理,聘任姜建勋为公司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聘任潘建富、刘世禄、肖震波为公司总经理助理,曲为民不再担任公司董事会秘书职务,亦不在公司担任其他职务。

张裕多次高管变动的背后是自身经营压力的加大和尚未得到解决的商标问题。张裕公布的2019年一季度业绩显示,张裕一季度实现营收16.6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7.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5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4.81%。

实际上,自2012年后,张裕的业绩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态势。数据显示,2012年至去年,张裕实现营收分别为56.4亿元、43.2亿元、41.6亿元、46.5亿元、47.2亿元、49.3亿元、51.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7亿元、10.5亿元、9.8亿元、10.3亿元、9.8亿元、10.3亿元、10.4亿元。

为了缓解业绩颓势,张裕董事长曾“押宝”白兰地产品。资料显示,张裕公司董事长周洪江在2018年表示,酒业发展的各阶段有各阶段的风口,洋酒特别是白兰地这一品类,无疑将是中国葡萄酒业未来的一个主流风口。“2018年,张裕在白兰地的市场投入将达到2017年的两倍,并搭建白兰地专职营销体系。”周洪江如是说。

不过,现实却并不如意。2018年年报显示,张裕白兰地业务实现营收9.99亿元,同比仅增长0.94%;毛利率为59.6%,同比下滑4.81%。

业绩增长乏力外,张裕还要向集团上交商标使用费,这也引发投资者的质疑。不久前,张裕发布的承诺公告显示,2013 年至今,张裕集团应用于宣传张裕等商标和本合同产品的商标使用费差额累计达2.32亿元。张裕集团承诺将上述差额以应收取的2019至 2022年四个年度的商标使用费予以抵顶,如有不足则不足部分在2023年一次性补齐,如有多余则从出现多余的年度开始收取多余部分的商标使用费。

(12分)百年“张裕”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它经过了产生——发展——衰落——再发展的过程。阅

⑴实行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3分,只要答出3点即可)

⑵由国有企业发展成为股份制公司。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分)

⑶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的环境和的支持;先进的技术是企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只有不断改革、调整,企业才能充满活力。(3分)

试题分析:⑴“张裕”公司建立后,仅用二十几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世界著名企业的原因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可以从国内和国外两个大的方面去考虑。国内方面:实行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国外方面: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⑵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张裕公司的性质由国有企业发展成为股份制公司。在1994年企业制度改革之后,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成为国内同行业中首家上市公司。张裕公司发生这一变化的背景包括两个方面: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⑶本题是开放型论述题。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开放性思维拓展。思路可以不拘一格,答题要注意全面性。比如此题的原因可以从经济、技术、改革等各个方面去考虑。另外要注意措辞的专业性。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的环境和的支持;先进的技术是企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只有不断改革、调整,企业才能充满活力。

中国葡萄酒市场为何会出现“垄断”?

” 两份资料说的都是事实。然而两厢对比,却会发现矛盾的地方。市场混乱、品牌忠诚度低、进入门槛低,那么中国葡萄酒市场应该是一个很分散的市场,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几个品牌占据七八成市场份额的“垄断”现象呢?进入本世纪后,三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增长,而新兴品牌和二三线品牌却出现增长乏力、纷纷遭遇困境的情况,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三大品牌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市场占有率 三大品牌市场地位的确立是和历史机遇分不开的。《糖烟酒周刊》2003年发表的《中国葡萄酒十年》一文中对此有比较准确的描述。中国葡萄酒业真正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长城、王朝、张裕等品牌抓住1995~1997年葡萄酒市场快速膨胀的机遇,加速扩张,在1999年确立了三大品牌领导市场的格局。进入本世纪之后,中国葡萄酒行业进入了产品结构调整和平稳增长阶段,三大品牌的格局也就一直持续下来。本世纪初的这几年,三大品牌产销量都保持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葡萄酒市场集中度得以继续抬升。现在来看,如果葡萄酒行业没有突发性增长,或者由于突发事件引起行业震荡的话,三大品牌主导市场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改变,只可能因市场容量和品牌数量的增加出现占有率的稀释。 其次,三大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形成了较高的品牌壁垒。长城有中粮集团的资金和贸易优势;王朝是最早的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消费者对其品质有高度的认同;张裕通过对自身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树立起领导性品牌的概念。葡萄酒和白酒一样,是典型的感性消费产品,价值不透明,品牌的作用大,甚至可以说产品的价值就是取决于品牌的知名度。三大品牌构筑起的品牌壁垒阻挡了其他品牌前进,消费者要么不买,要买就买领先品牌,其他品牌失去了机会。而观察葡萄酒行业的跟进品牌,真正创新性的产品少,有创新性的产品又没有足够强大的资金来支持其运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其三,三大品牌采用的都是全品系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带来了品牌不专业的弊端,同时也带来了对市场全方位占有的好处。前些年,几大品牌都以中低档产品为主,近几年,他们都在加速进行着从低档酒向高档酒的延伸。低档酒有规模优势,实现的战略目的是提高市场占有率,高端产品有品牌的支持,可以提升品牌形象和增加利润。全品系的运作模式使得一个品牌可以覆盖多个阶层的需求,也因此给想凭借一两款产品突围的企业设置了障碍。 其四,三大品牌不断推出差异化概念。我国葡萄酒产品的同质化很突出,一样的品种,雷同的口味,产品本身的区隔不显著,同时,消费者也不具备体察产品细微区别的水平。三大品牌在概念创新上一直走在前列———虽然大家对此有争论,但是不可否认,在产品同质化的前提下概念创新对消费者吸引和分化的有效性。年份酒、庄园酒、小产区酒、陈酿酒等概念都是由几大品牌制造并推向市场高峰的,这些概念性产品也成为三大品牌一个又一个利润源。 容量有限是出现市场高度集中的基础 葡萄酒和白酒产品特性类似,都属于一般竞争性行业,国家没有垄断性的。但是白酒前十名的品牌只占有不到一半的市场份额,葡萄酒三四个品牌就实现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市场占有,主要原因在于两者市场容量的不同。白酒每年有四五百万吨的销售量,从乡镇到中心城市,消费都很密集,没有哪个品牌能够实现如此大跨度的垄断。葡萄酒行业每年只有三四十万吨的销量,这个量只要几大品牌开足马力就能够满足,缺少足够的运作空间。 所以我们也看到,新天、当然包括前两年热炒的印象等品牌,在进入葡萄酒市场的时候都打出了“井喷论”这张牌,以此来吸引招商。但是井喷不是几家企业引导就能够实现的,井喷没有来,几家企业就陷入了困境。从目前情况来分析,葡萄酒行业保持稳定增长的可能性大,出现爆发性增长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平稳增长对大品牌有利,他们可以按照步骤有计划地扩张和设置壁垒,而对小品牌的切入十分不利,因为不容易找到切入点,除非有划时代的产品出现。 葡萄酒市场集中度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产品主销区和消费群体集中。葡萄酒的销售区域集中在华东、华南城市群和内陆地区的中心城市。在主销区,各葡萄酒品牌已经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几大品牌之间。大品牌的相互争斗造成市场运作成本的不断提升,从现在来看,葡萄酒行业已经不是一个低门槛的行业,虽然生产门槛低,但是真正进入市场的门槛很高,所有的品牌一面世就要和几大品牌竞争,没有回旋的余地。 产业集中度高,但是不表明葡萄酒市场没有机会。相反,一个本来不应该“垄断”的产业,在现阶段却表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正好反映出这个产业酝酿着的机会。机会,一个是产品真正的差异化,一个来自市场的区域化,另外还有强势资本对现有格局的冲击。

品牌成长中的竞争与合作

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大量品牌充斥在市场中,并使出浑身解数来讨好它们的目标消费者,企图能从市场这块大蛋糕中分得其中一份。于是,竞争已成为了整个市场的常态,企业为了稳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并抢占对手的市场份额,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在打击竞争对手当中,以最终实现市场突围。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在目前的营销环境下,投入大量的资源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并不是一种高效地资源分配法,甚至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最终导致两败俱伤,于是现代企业开始谋求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通过合作来实现优势的互补,以达成“双赢”的局面。

历史上,许多企业在面对不同的市场态势时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竞争手段或合作方法,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大致了解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并总结出相应的竞争与合作策略。经过研究,我将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总结为四种,即直接竞争、领导竞争、跟随竞争和补缺竞争,将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总结为三种,即战略合作、项目合作和一般合作。

一、品牌成长中的竞争

1、直接竞争关系:

所谓直接的竞争关系,即是指提供相同或相似的市场供应品的不同企业为了争夺同一市场内的消费者而展开的一种直接的、对抗性的竞争。在竞争中,企业针锋相对,以对方为目的,通过广告、价格、渠道等方式来排除其他竞争者的干扰,从而保卫自己在市场的地位。

2004年,青岛啤酒大举进攻北京市场,企图挑战燕京啤酒长年在北京市场耕作而建立起来的市场地位,面对来势汹汹的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展开了一场“北京保卫战”。在广告方面,针对青岛啤酒当时主打的“大优”系列产品,燕京创作了一条极富轻蔑意味的广告语——喝来喝去,还是燕京清爽,啤酒,还是燕京醇香——来直击青岛啤酒的挑战,广告中还特地邀请陈宝国为代言人,企图与消费者进行情感沟通,通过感性诉求来唤起北京消费者对于燕京啤酒的感情,抓住他们对燕京的品牌忠诚;在渠道方面,燕京充分利用多年来在北京地区建立的渠道网络优势,率先跟许多经销商和大型酒店签订“排他协议”,规定签约经销商和酒店不得经销其他品牌的啤酒,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青岛啤酒进入北京市场的难度。经过十多年的激战,燕京牢牢控制了北京85%的市场份额。

同样的竞争手法在“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中也有所体现。2008年,统一集团集中上下资源将这一产品作为翻身之作进行推广,短短的一年的时间就拿下了当年的方便面单品销量的冠军。此后,竞争对手纷纷跟进,统一为打击对手的模仿,签约汪涵为代言人,并推出了新的广告语:有人模仿我的脸,有人模仿我的面,模仿再像也不是统一老坛。这一广告有力的打击了模仿者,再次奠定了统一在这一口味方便面的代表性地位。

2、领导竞争关系:

所谓领导竞争关系,是指企业间是一种引领和被引领的关系。领导企业先于竞争对手做出革新,从产品到理念,从质量到设计都进行创新,甚至是性的变革,来打破整个行业的规则,树立行业新的标准,并通过自身的创新优势来牢牢把握竞争节奏,引领竞争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促进保险业的发展,我国放宽了保险行业的准入条件,保险公司纷纷成立。作为一家成立的股份制保险企业,平安保险事事先人一步,以巩固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1994年,平安保险在国内率先推出一款个人寿险产品。之后,平安又以创新眼光和敏锐洞察力,把电子商务以及企业信息化与业务流程结合起来,率先推出无纸化投保方式,大大优化了投保流程,提升流程效率。在赔付速度上,平安遵循“客户有利原则”,赔付速度也一直走在行业前面。

波司登羽绒服也是领导竞争的典型代表。早期的冬大衣大都比较厚重,穿着不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波司登通过技术创新,将原本厚重的冬大衣改为轻便舒适的羽绒服,并利用先进技术开发新的面料,解决了羽绒服防钻绒性和透气性的矛盾。此外,波司登还迎合环保的时代主题,率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智能化保暖特征的羽绒服,引导了羽绒服的流行趋势,扩充羽绒服的销售市场,同时也奠定了自己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

3、跟随竞争关系:

所谓跟随竞争关系,是指企业间是一种模仿与被模仿,赶超与被赶超的关系。市场上处于二线地位的企业跟随市场的步伐来开展竞争,而不是冒然行动,通过对进行模仿来夺取市场份额,完善自身条件,同时在模仿的过程中通过创新来慢慢实现超越。

蒙牛在创业初期,的奶业市场已被伊利、光明等品牌牢牢掌握,如何实现市场突围成为了蒙牛是否能在行业立足的关键。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蒙牛采用了比附定位的策略,将自己的品牌目标设为“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在广告宣传中也谦称自己为老二。这一策略既有效地规避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帮助蒙牛获得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同时又巧妙借用了行业品牌的知名度,赢得了消费者的关注。

在这一方面,腾讯则将“超越式模仿”演绎得淋漓尽致。腾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路走来,无论是从最初的QQ通讯软件,到后来的门户网站,再到后来的游戏大厅,以至于现在的微博,腾讯都是亦步亦趋地跟随着别人的步伐,通过模仿来参与市场的竞争。但腾讯的每一次模仿又并非完全的抄袭,而是通过“微创新”的模式对模仿对象进行改进升级,从细节上提供给顾客更好的使用体验,从而实现对被模仿者的超越。

4、补缺竞争关系:

所谓补缺竞争关系,是指企业通过开发新的细分市场或提供新的市场供应品来参与竞争所形成的间接竞争关系。有的企业为了获得自身的发展会避开与市场的直接竞争,转向他们没有涉入的领域来开展活动,通过补缺的方式来获得自己的空间,从而壮大自己的竞争实力。

在洋河经典进入市场之初,市面上流行的主要是高度烈性酒,为此,洋河设立白酒攻关小组,并研制出了一种全新的“绵柔型”白酒,弥补了市场的空白。在包装上,洋河也刻意避开了其他白酒品牌常用的红色和,大胆地启用了蓝色,以传达一种宽广开放的海洋文化。同时,蓝色与洋河“绵柔型”创新口味又不谋而合、契合了海洋、天空和梦幻的意境。这种做法不仅有效地实现了品牌的差异化,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

当洋河在产品和包装上实现差异的时候,邮政储蓄则选择了在渠道上进行补缺。伴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推进,的许多银行都将发展重心和资源集中到重心城市、优势行业以及获利前景更好的中高端个人客户,三农、社区、中小企业等在内的小微金融市场也因此留下大片空白。在大批银行纷纷进军城市的同时,邮政储蓄却反其道而行之,以较低的成本接收四大行撤离农村所留下的部分网点,纳入到自己的邮政储蓄网点体系之中,并将自己的业务重点定位到农村、社区和中小企业,走上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二、品牌成长中的合作

1、战略合作关系

所谓战略合作关系,是指企业间是一种基于战略层面而建立起来的长期合作关系。企业双方或多方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整体性、协同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以期在合作期间实现共赢。

2001年,张裕葡萄酒为了实现自己的国际化战略,与国际葡萄酒巨头卡斯特结盟,借助卡斯特的资本、技术以及品牌优势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并以此为突破口来主攻欧洲市场。到了06年,张裕加快了向国际市场迈进的步伐,一方面,通过代理国际知名品牌帝萨诺、苔丽雅的相关葡萄酒系产品来搭建一个贯通中外市场的平台,另一方面又与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干邑白兰地厂商法拉宾干邑公司进行从技术到贸易的全方位合作。这一系列措施不仅奠定了自己在国内市场的龙头地位,同时也帮助张裕顺利打开国际市场。

2、项目合作关系

所谓项目合作关系,是指企业之间以某个项目为纽带而进行的短期合作关系。在某段时期,企业为了实现某一具体目标,会联合相关企业进行项目的共同开发与研究,以求能够以最优的方式获得最大的效益。

早期的羽绒服厚重不便,波司登为了从本质上革新羽绒服,开始与美国杜邦公司强强联合,采用杜邦公司的高科技羽绒内衬TyvekPlusdown,这种内衬产品具有轻巧、牢固、既抗风又透气的特点,使羽绒服手感更柔软、穿着更舒服。同时波司登还与日本帝人合作开发外可防水内可透气的“密可柔”面料,它与杜邦衬里的有效搭配,从整体上提高了波司登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穿着舒适性,解决了羽绒服防钻绒性和透气性的矛盾。

3、一般合作关系

所谓一般合作关系,是指企业间进行的一种简单的合作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企业没有具体的营销目标,也不存在共同的利益追求,仅是在企业日常活动中进行的一种较为松散的合作。

20世纪90年代,的啤酒行业进入了一个并购与整合的时期,包括青岛、雪花、燕京在内的众多啤酒品牌相继走上了一条“大品牌战略”的发展方向和资本运作的道路。但随着版图的扩张,如何保证在不同地区生产的啤酒在口感上能保持一致成为了它们面临的一项任务。为此,青岛啤酒开始向百威啤酒取经,通过合作来学习保持啤酒口味一致性的处理方法,并形成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的啤酒酿造、检测、品尝、上市的流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三、总结

作为市场的两种常态,竞争与合作已成为了企业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面临的两项决策。在产品层面,企业可以通过产品革新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的战略来塑造自身的品牌特色;在渠道层面,企业可以与下游经销商结盟,通过签订“排他协议”来将竞争对手拒之门外,也可与上游供应商结盟,垄断生产资料,提高行业壁垒;在广告方面,企业可以利用隐晦的广告语来直击竞争对手,通过强调来奠定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独特的地位。而在合作中,企业可以通过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来快速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也可以通过项目合作来实现产品在市场上的突围。

实际上,竞争与合作是相辅相成的,竞争需要通过合作来提高竞争力,而合作又是为了参与更大的竞争。如今,一个企业想要单匹马地去征服整个市场是不可能的,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必定是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谁有 红酒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加上促进内需的实施,促使国民未来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得到提振,有效刺激我国居民对葡萄酒的消费需求。

同时,国家产业支持、葡萄酒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推动我国葡萄酒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前瞻产业研究院《互联网对中国葡萄酒行业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专项咨询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指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的葡萄酒产量达到138.16万千升,平均每五年翻一番,近十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6.98%,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5.75%;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47.68亿元升至438.46亿元,增长了8.19

倍。2013年,由于消费市场的改变以及进口葡萄酒持续冲击的影响,我国葡萄酒行业景气度下滑,产量降至117.8万千升,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降至408.17亿元。2014年,行业发展状况稍有回暖,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420.57亿元,较上年上升3.04%,产量下降了1.44%至116.1万千升。到2014年底,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达到217家。

我国葡萄酒需求快速增长的利好发展势头吸引外国葡萄酒不断进入中国,给国内品牌葡萄酒生产企业带来较大冲击。2008年以来,我国葡萄酒进口量一直保持较快增长,进口量和进口金额分别以年均24%和31%的增长率逐年增长至2012年4.26亿升和25.73亿美元的水平。2013年的中国进口葡萄酒总量为4.06亿升,同比下降4.65%,进口葡萄酒总额为

23.98亿美元,较2012年下降6.83%。2014年中国进口葡萄酒数量基本持平,全年进口葡萄酒4.09亿升,同比增长0.87%,进口葡萄酒总额为22.13亿美元,同比下降7.69%,进口葡萄酒对柜内市场仍有一定冲击。

2006年以来,国内葡萄酒行业的利润率总体保持上升态势,主要原因为在葡萄酒市场需求旺盛的态势下,葡萄酒产品销售价稳步上升,基本抵消了包装成本及其他费用上升带来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行业的利润率出现了短期波动,但2011年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2012年,我国葡萄酒行业利润率出现下滑,主要是由于进口葡萄酒的不断增加给国内葡萄酒企业带来较大冲击:至2013年,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出现变化,高档葡萄酒销售下滑较大,加之进口葡萄酒对国产葡萄酒市场的持续性冲击,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利润率水平。2014年的行业数据显示,葡萄酒行业在消费结构和进口酒的冲击下利润率进一步下滑。

一、未来三到五年中国葡萄酒市场将会出现高速增长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没有哪个时代离开过酒,“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欢”,这虽然更多说的是白酒,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饮酒习惯也在发生着悄然变化,这种变化我们身边随处可见,那些还在酒桌上拼杀白酒的几乎都是60、70一代人,40、50一代身体已经不能再允许太多折腾了,而80、90后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饮酒习惯明显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了: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添一添,那种被动的饮酒方式在他们身上已经不易见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生活化、更自由地饮酒了。

未来3到5年,80后一代将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这一代人对葡萄酒的喜爱将远超过白酒,因为80、90年一代的消费习惯变化,未来白酒市场将有一大部分会被葡萄酒所取代。

近年来无论是国内外葡萄酒企业,还是葡萄酒知识传播培训机构都在积极地推广葡萄酒知识。几年前这些还都是少数精英阶层才可涉及的,葡萄酒也被认为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奢侈品,可也就是几年时间我们再看,很多葡萄酒培训已经深入到二线城市,而且葡萄酒市场推广更是已经深入到三线城市,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甚至已经到乡镇一级市场。葡萄酒知识的普及度也越来越高,葡萄酒在中国老百姓心中已不再那么神秘和高不可攀,在未来3到5年内相信葡萄酒知识在中国会越来越普及。

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这几年在中国迅猛发展,她们所带来的影响力中国老百姓已经切身体会到,新媒体不但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更推动了传统商业模式的变革。新媒体是新时尚,葡萄酒是时尚品,所以当葡萄酒遇上新媒体,必将掀起行业波澜。也买酒、酒美网等新媒体与葡萄酒的结合,已经彻底终结了葡萄酒行业的暴利时代;微信等的快捷分享让无数菜鸟都变成小半个专家。这些新媒体毫无疑问未来几年仍将会高速发展,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推波助澜。

行业内统计,中国葡萄酒目前仅300亿左右的市场总量,相对于白酒数千亿市场来说目前还只是“小兄弟”,但是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加之葡萄酒知识的普及以及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我们相信未来3到5年中国葡萄酒必将会高速增长,甚至会出现暴发性增长。

二、国产葡萄酒行业的三大难关

中国葡萄酒市场简单来看可分为国产酒与进口酒,未来到底谁更有机会搭上中国葡萄酒市场高速增长的“动车”呢?

国产葡萄酒目前主要是张裕、长城、王朝这三大品牌,也就是传统定位认为的行业第一阵营,第二阵营目前也就威龙、华东等,第三阵营主要是一此地方性品牌,如云南红、汉森、通天、皇轩、怡园莫高等。实际上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是比较畸形的,国产葡萄酒行业明显的三大现象是:一、第一阵营受限;二、第二阵营后劲不足;三、第三阵营难以突破。

深入分析三大现象背后是国产葡萄酒行业存在的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在未来3到5年仍将是制约国产葡萄酒发展的三大难关。

难关一:关。国内一线酒企,无论是白酒还是葡萄酒,大多还是国有或受国有的影响。国产葡萄酒企业最明显的就是王朝,应该来说,王朝真正是中国葡萄酒品牌的代表,但是因为受限,这些年来几乎没有发展,南部的改革刚见成效又被的框架活活拖死;再说说长城吧,中粮兼并后几经折腾仍然没有走出误区;发展相对好一些应属张裕了,改制给其带来了发展的澎湃动力,但第一阵营如果仅此一家发展仍然不变改变行业的大格局。

难关二:底蕴关。中国白酒文化历经几千年传承,源源不断,底蕴深厚,所以才能支撑其品牌的高附加值。而相对于白酒,现代意义上的葡萄酒在中国真正发展也才30余年,尽管这些年来业界有人在谈中国西部也有几千载的葡萄酒史,但那终归也只是在业界谈谈而已,历史的断档是无法去修复的。相比欧洲几千年葡萄酒发展史,我们的葡萄酒明显存在文化底蕴上的不足,正是因为这一重要原因影响了国产葡萄酒品牌附加值的提升,这一点是中国葡萄酒最难以突破的一关。从当前国产葡萄酒行业现状来看,行业本身还难以形成合力(这部分内容另撰文研讨)来引导国民对于国产葡萄酒价值的进一步认知。实际上业内都知道2011年在北京举办的一场盲品比赛中,来自宁夏产区的葡萄酒击败了法国波尔多名庄酒,再现1976年那场经典的美法葡萄酒大赛之盛况,这足够说明了中国葡萄酒这些年来所取得的发展,可这些信息也仅在行业内流传。笔者从事一线国产葡萄酒营销推广多年,常遇到消费者对于国产葡萄酒的不认同,初遇时十分懊恼,理性分析后也淡定多了。这一难关的突破需要国产酒品牌形成合力,特别是第一、二阵营的合力引导,可现实是只有张裕一家在极力呐喊,王朝、长城都还深陷在自身的泥潭中苦苦挣扎,而威龙却主打“有机”概念自立门户了。所以这一关将是未来3到5年内国产葡萄酒难以跨越的最大障碍。

难关三:价值意识关。国产食品这几年不断被曝光的阴暗面在葡萄酒行业也存在,2011年央视曝光了河北昌黎一带的假酒事件,2012年张裕的药残门事件沸沸扬扬,山东烟台一代至今仍然能大量提供所谓的“超低价原酒”。国内食品行业从业者的行业自律仍然令人担忧,这是从加工业方面来说的。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竞争的无序性也导致渠道商一再压缩采购成本,迫使制造企业一再压低制造成本,乃至以次充好,造成恶性循环。这两方面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行业从业者的价值意识和道德意识缺失,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所以未来3到5年也将会成为影响国产葡萄酒发展的一大难关。

三、进口酒市场潜力巨大

我们分析了国产葡萄酒因为三大难关不易跨越,未来3到5年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中国葡萄酒市场高速增长已是必然,所以进口酒巿场机会巨大,这种机会也源自于进口酒自身的几大优势:一是中国老百姓还是认为进口品牌文化底蕴相对深厚,特别是旧世界地区的品牌,葡萄酒行内有句话:老外是看酒喝酒,咱中国人更多是看人喝酒,意思说的是中国人特有的“面子”文化,喝进口酒比喝国产酒更有面子;二是相比国产酒,进口酒的品类更丰富,消费者可选择性更强,先不去说葡萄酒新、旧世界共有多少产区,每个产区又有多少种自己的特色产品,举个简单的例子,目前在国产酒中几乎就没有优秀的起泡酒,而起泡酒却深受年轻一代喜爱,那咋办?于是乎世界各地琳琅满目的起泡酒纷纷抢滩登陆;三是相对于国产酒,进口酒市场价格不透明,更有利于保持渠道利润,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三方面归结到一点来看还是因为国产酒行业自身的发展受限,服装行业就是明显的例子,十到十五年前,中国市场的中高价位服装几乎都是洋品牌,可随着中国服装业的快速发展,现在我们身上几乎都是福建、广东等地产的民族品牌。国产葡萄酒行业如果能摆脱,高速发展,那未来巿场格局完全不一样。

张裕葡萄酒怎么样?

张裕集团的前身是 "张裕酿酒公司",1892年,由著名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创办,是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厂家。1994年,组建成立了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1997年和2000年张裕B股和A股先后成功发行并上市,成为国内同行业中唯一同时发行A、B两种股票的上市公司。892年,著名的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先生为了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

了"张裕酿酒公司",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的序幕由此拉开。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张裕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1997年和2000年张裕B股和A股先后成功发行并上市,2002年7月,张裕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评为"最具国际竞争力向世界名牌进军的16家民族品牌之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联合进行的2004年度企业竞争力监测中,张裕综合竞争力指数位列中国上市公司食品酿酒行业的第八名,成为进入前十强的唯一一家葡萄酒企业。张裕给高端葡萄酒贴上了电子标签,通过这种全球唯一号码的“身份证”,消费者可查询到一瓶酒从葡萄园到生产、仓储、物流、销售各环节的信息,确保产品的全程回溯和问题产品的快速召回。

高端酒市场一直是中外葡萄酒争夺的主战场,其中酒庄酒已成为高端葡萄酒市场消费的主流。此后,张裕酒庄酒建设的步伐加快,逐渐形成了涵盖国内6大酒庄(在建3个酒庄)、国际4大酒庄的国际酒庄联盟,全面覆盖高端市场。北京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还在国内首次推出私人酒窖服务,率先将期酒这一国际通行的高端葡萄酒营销方式引入中国。

针对国内一些人认为“高端葡萄酒都是进口的,中国的葡萄原料是否能做出世界顶级葡萄酒”的怀疑,张裕公司总工程师李记明博士表示,“中国已经形成了十大葡萄产区,张裕完全有能力在布局的六大优质产区生产出与国际著名产区相媲美的葡萄酒。

张裕个人简介及张裕葡萄酒的发家史?

举杯回首望云烟,一二到今天”,正如这首名为《葡萄美酒不夜天》的张裕之歌歌词所言,烟台张裕集团作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先驱和中国食品行业为数不多的百年老店之一,缔造了令人回味无穷的百年传奇。

昔日先驱,今朝龙头

张裕集团的前身是 “张裕酿酒公司”,1892年,由著名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创办,是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厂家。1994年,组建成立了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1997年和2000年张裕B股和A股先后成功发行并上市,成为国内同行业中唯一同时发行A、B两种股票的上市公司。

经过110多年的发展,张裕集团公司已经成长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至2004年末,张裕集团的总资产为23.7亿元,净资产为16.6亿元。张裕集团的主要产品为葡萄酒、白兰地、香槟酒、保健酒四大系列数百个品种。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综合占有率为20%以上,连年保持行业第一。

近几年来,张裕集团发展速度加快,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长,2004年,主要产品的产量为7万余吨,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税6亿元,利润3亿元,三项指标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在行业总额中所占比例也都在30%以上。在2004年的中国酒业百强评选中,张裕集团以6亿元的利税总额进入酿酒行业十强,位列第七,这也是进入十强的唯一一家葡萄酒企业。

潜心酝酿,“品重醴泉”

孙中山先生曾为张裕题词“品重醴泉”,盛赞张裕产品质量极佳。自百余年前张裕公司创立以来,质量始终是其坚定不移的信仰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葡萄酒素有“七分原料、三分工艺之说”,张裕的产品质量首先就是从葡萄原料这个源头抓起。据介绍,张裕公司已在烟台建立了8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其中以“蛇龙珠”等为代表的高档葡萄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其中的90%以上。为了保持高端产品的持续竞争力,张裕从2005年到2008年将分阶段投入3000万元资金,打造中国最大的“蛇龙珠”种植基地,确保生产解百纳、酒庄酒以及高档白兰地所需葡萄原料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酿造出高质量的葡萄酒,张裕在引进先进的酿造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开发新技术上亦不惜重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张裕投入3亿多元,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公司单班灌装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还对国外葡萄酿造设备进行引进、吸收和消化,使张裕的技术装备保持与发达国家葡萄酒的生产设备同步。近几年,又每年投入上亿元,不断进行自动化、信息化的升级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目前张裕的技术和工艺水平均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业内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在张裕的设立则使张裕拥有一大批包括博士、高级工程师在内的科研队伍。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张裕集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顺应市场变化,推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大大增强了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营销兴企”,网络致胜

在全球迈入整合营销时代的背景下,张裕确立了“营销兴企”的发展战略,在同行业中率先构筑起了一个全国性、多品牌共享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张裕始终坚持“终端致胜”的营销理念,不断扩大和完善营销网络体系,提升了营销网络竞争优势。

张裕采用营销体系,即销售公司总部——各销售分公司——经销处。其中,销售公司作为决策中心,分公司作为指挥中心,经销处作为执行中心,各自行使自己的职能。目前,张裕已在全国建立了39个省级分公司、500多个城市经销处。

2003年以来,张裕开始实施“一个布局,四个调整”的营销思想。“一个布局”即在全国所有发达的县级以上市场,都要有张裕的市场业务人员和一级经销商;“四个调整”即向高档产品、向酒店终端、向多酒种发展、向整合投入调整。经过一年多的实施,目前张裕已拥有1000余人的市场人员队伍和2700余家代理商队伍,形成了一个基本上覆盖全国所有发达县级以上市场的营销网络。在产品结构上,稳步向高档方向发展,酒庄酒、解百纳等高档产品的销量均以5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成为国内高端消费群体的首选品牌之一。

文化传播,培育市场

虽然我国的葡萄酒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生活习惯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目前中国的葡萄酒消费群体较小,人们对葡萄酒知识和文化的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对葡萄酒的鉴赏。因此张裕认为,对于葡萄酒市场这个有待培育的市场来说,传播文化就等于开拓市场。

而在文化传播方面,张裕有着独有的优势。张裕公司是中国最早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在110多年的发展史中不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也为中国葡萄酒文化写下了灿烂的一笔。在此基础之上,张裕近几年来加大了对积淀下来的丰厚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播力度。

始建于1992年、重建于2000年的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专业酒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通过历史实物、珍贵照片、翔实资料等,真实的展示了张裕公司100余年的传奇故事,向消费者展示了中国葡萄酒文化的无穷魅力,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中外游人前来参观。

2002年,张裕又与法国葡萄酒业巨擘卡斯特集团合资兴建了张裕·卡斯特酒庄,这是中国第一座严格遵循国际酒庄3S(阳光sun,大海sea,沙滩sand)原则兴建的世界级葡萄酒庄,集高档葡萄酒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通过高档葡萄酒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展示,宣传葡萄酒文化、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葡萄酒,理性消费葡萄酒,成为国内首家酒庄文化的传播阵地。

2004年张裕还设立旅游公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以更广泛地传播葡萄酒文化和张裕品牌文化。目前张裕形成了以酒文化博物馆为中心,串联酒庄、葡萄基地、葡萄发酵中心、现代化生产线的旅游线路,以独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张裕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张裕名品专卖店”都是统一规格,里面古色古香的欧式酒架,张裕百年来的重要历史图片、流光溢彩的张裕主流产品,成为展示张裕历史文化、品牌文化和普及葡萄酒文化的窗口。

2005年3月,张裕又在广州成立了中国首个酒庄俱乐部——张裕·卡斯特酒庄VIP俱乐部,积极倡导和引领葡萄酒文化高端消费。该俱乐部还出版了一本会员刊物《葡萄酒鉴赏》,专门提供葡萄酒鉴赏的指导。

多种渠道和形式的文化传播,不仅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葡萄酒知识和文化,培养了大量的葡萄酒潜在消费者,还扩大了张裕品牌的影响,带动了张裕产品的销售。

张裕:消费者喊你回家反省解百纳“被商标”一年一度的3.15即将来临,消费者权益再度成为热议话题,的推动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企业的每一个行动都被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山雨欲来风满楼”紧张氛围下,前段时间媒体热议的解百纳商标案再度被推倒了风口浪尖。根据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法汉词典》载,“cabernet”指法国西南部栽培的一种葡萄品种。而1998年第2次印刷的《英汉食品工业词汇》第二版更直白地把“cabernet”一词的解释为“解百纳葡萄”(酿酒葡萄品种)。事实上,作为国际公认的葡萄品种,解百纳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400余年的种植历史,原产于法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进行开始大范围的种植以来,中国葡萄酒行业生产解百纳的企业达数百家,解百纳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酿造红葡萄酒原料,是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共有资源。目前,国内市场上多个品牌、多种价格区间的解百纳产品为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了多元选择。然而,在解百纳商标案中,张裕却一再辩解“解百纳”是张裕取“携海纳百川”之意独创的葡萄酒品牌,置事实于不顾站到整个葡萄酒行业的对立面,究竟意欲何为?在担忧张裕企图独占解百纳将对行业公共利益造成极大损害,阻碍中国葡萄酒行业有序健康发展的同时,许多业内人士流露出另一个层面的担忧:张裕独占解百纳势必造成行业资源的垄断,届时为此买单的恐怕将是无辜的消费者。换言之,张裕不惜得罪同行独占解百纳的目标在于每年15亿销售额的解百纳市场及市场垄断后巨大的利润空间。威龙酒业常务副总经理焦复润曾这样表示:“如果张裕最终获得了”解百纳“商标,其他企业将不得不放弃”解百纳“这一名称。而”一旦张裕将‘解百纳’作为品牌垄断之后,消费者再想喝到‘解百纳’这种普通葡萄酒,就只能花几百元的价格买张裕一家生产的。让消费者为企业的恶意注册买单,这是不公平的。“据估算,”抢注“成功将给中国消费者增加接近20亿元的消费成本。企业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但为了高额利润而去破坏经济规则、侵占行业公有资源、恶意排挤竞争对手是绝对不允许的。中国葡萄酒行业如果得不到有序的发展,受伤害最深的必定是无辜的消费者,面对张裕赤裸裸的逐利行为,难怪媒体和消费者热议纷纷,在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张裕是否该反省一下如此明目张胆的掠夺公有资源、忽视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是否是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企业所该有的行为?

张裕的公司往事

1987年,“国际葡萄酒和白兰地感官品评讨论会”按事先部署选定在中国烟台举行。这次品评讨论会将要对张裕历年所产10余种名优酒作出世界级的品评检验。

国际品酒大师依次品评张裕所产雷司令干白葡萄酒、解百纳干红葡萄酒、李将军半甜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大师们的评语几乎一致:诸种产品有典型葡萄酒的纯香和果香,尤其是有中国烟台产地的特点。专家对烟有的气候和土壤特点情有独钟,认为张裕葡萄酒的品味得利于烟台的地理环境。

善于挑剔的国际品酒大师对张裕VSOP级金奖白兰地的评价却是如此:非常美,有优美的橡木桶香,酒体细腻柔和,非常协调。

作为“压轴戏”的张裕X0级陈年金奖白兰地将这次世界级评酒会推向。评酒开始后不久,一位国际高级品酒大师悄然离去。张裕高品味的金奖白兰地使他产生错觉,他要取一瓶同样高品质的法国白兰地作“对比酒”,结果这位资历颇深的国际评酒专家仍感困惑:法国酒与中国张裕酒竟然难分高下。

几乎所有的国际品酒大师都交口称赞:中国张裕所产白兰地典型性很强,香气沁人,口味柔顺、圆润,酒的质量是非凡的。有的评酒专家私下说:“简直难以置信。” 李鸿章,国人不知者不多。在近代,他有时被画成白脸,有时被描成红脸。不过,若非李中堂大人亲手所批,也就不会有张裕的昨天与今日。要知道,1894年大清国首家葡萄酒公司开办的准照上,李鸿章的名字赫然在目。

这位李中堂大人对张弼士的兴趣亦并非停留于此。自从他力主张君为清廷驻槟榔屿首任领事和驻新加坡总领事以来,1897年他又荐张君参与筹办大清银行(中国银行前身),任该行总董。以后的事情可真有些戏剧性,三十年代,因张裕借中行款无力偿付,而被中国银行接管,这真是一家人不知一家人。

1898年,接中堂电召,张弼士得清廷召见,亦参与朝中议事。后得粤汉铁路和广东佛山铁路总办职。看样子,作为北洋大臣的李中堂决意要拉张君入围了。故而,中堂将张裕视为“北洋新政”的一面标新立异的旗帜而倍加关照。有例为证,由中堂亲批的张裕准照中称,“准予专利十五年,凡奉天、直隶、山东三省地方,无论华、洋商民不准在十五年限内,另有他人仿造,以免篡夺。”洋务派那种不可一世的垄断意味是蛮浓的。

也别说,这张裕也没给中堂大人丢脸。且不说那酒品质甚优,销路广开,单说有一次,公司首任总经理张成卿(弼士侄儿)奉弼士命往天津卫谒见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中堂命于花厅传见,只见成卿青衣小帽,疾步厅前,谈吐不卑不亢,举止不惶不火,让在座的二、三品北洋大员为之侧目。强将之下无弱兵,张成卿如此威风,可见张裕当时之显赫 事情的开端还要从1956年初毛在一次轻工业汇报会的明确指示说起。这年3月2日,轻工部向及毛做例行汇报,对这次汇报很关心,当即指示:“为了更好地了解部、局(指轻工部及糖酒工业管理局)及所属各企业的生产工作情况,望部、局及各企业分别直接向我写一次生产工作报告。”轻工部会后即刻做出布置,糖酒局代曹鲁则于3月7日发文向全国各所属包括张裕在内的20余家糖酒企业,下达“向报告一次工作”的指示令。

3月底,张裕报告人向毛写了“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生产情况报告”。报告涉及张裕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本年的工作规划、今后发展诸方面内容。张裕报告的文本摆放于桌上时,引起了对葡萄酒业更深地思索,藉一次糖酒食品工业的汇报会,向张裕也向中国葡萄酒业表明态度:“要大力发展葡萄和葡萄酒生产,让人民多喝一点葡萄酒(原文载1984年12月17日《经济日报》)。”

1956年之后建置的食品工业部制酒工业管理局领导下属企业张裕等,按指示进行实际操作,先以张裕为龙头启动中国整个葡萄酒业。几年间,北京东郊、山西清徐、河北沙城、江苏宿迁以及黄河故道区域的民权、郑州、兰考等地的葡萄酒行业如雨后春笋,相继建起。张裕派出能工巧匠赴各地助建厂舍、教做酒桶等,为各兄弟葡萄酒厂代培技术工人,手把手传授传统酿造工艺。1958年成立的张裕酿酒大学,为中国葡萄酒业造就出40余名“拔尖人才”,撒向全国后,遂成为中国葡萄酒业的脊梁。 张弼士在南洋的30余年里,获得惊人的成功。鼎盛时期,资本达八千万荷兰盾,号称亿万富翁。这时他“实业兴邦”包括创办中国第一家葡萄酒公司的念头与日俱增。可横在他面前的障碍是,只有资本,而没有清廷官家身份,欲投资国内却难奏效。机遇终于来临:清光绪十六年(1890),清驻英钦使龚照瑗奉命考察欧美富国之道,回经摈城时,特意拜访了南洋首富张弼士。

张弼士对龚照瑗说:西洋人善于发挥人的特长,并以法律规范行为;对于农工及商业的关系,洋人也摆正了位置,张弼士归纳为“商业不兴,则三宝绝”。总之,南洋的繁荣依赖于西洋人制定的“兴商获利”的方略。

龚氏兴奋之余,接着又问:“张君致富又采取何种方略呢?”

张弼士笑答道:“我于荷属领地,效法李克,开发地土资源;我于英属领地,效法白圭,乐观事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发能收,选择人和天时。同时效法伊吕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效法他们善于权变的智慧,当机立断的勇气,以及仁义宽容,能屈能伸的境界。我时常存此信念,因此致富。”

龚照瑗听完这番理论,喷喷称赞,向前执其手说:“君并非商界中人,而是天下奇才,现中国贫弱,归救祖国如何?”

张弼士早存“实业兴邦”的宿愿,为此欣喜答道:“怀此志向已很久了!”

龚氏回国后,甘当伯乐,将张弼士推荐给朝廷,张君遂得到清廷的加官晋爵,头衔是大清国驻马来槟城首任领事,后又升迁为驻新加坡总领事。

自从成为红顶商人后,张弼士才得到投资国内、实业兴邦的通行证,开办葡萄酒公司的意念由此得以坐实 第一位酒师是英国的俄林,最终被张弼士相中。俄氏原来想从南洋到烟台大干一番,搞出点名堂。于是,他携来小型制酒机连同妻小,大有一去不返之慨。哪知他途经上海滩,未染大病,却因小小的拔牙感染而命丧黄泉。这应准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了命。

第二位是荷兰酒师。张弼士经人介绍,认识了自称拥有国家考核凭照的雷德勿,只因志不在此,故将凭照留存国内,连荷兰银行大班亦为其证明,这不能不让张弼士信以为真。可酿酒技术却来不得半点虚假。1895年,雷德勿将所酿之酒样寄到新加坡,经英荷化验师分析后认为,其酒发酵有问题,且酿酒配方欠妥,总之是技艺不精所致。张弼士正在举棋未定时,雷德勿之叔来到新加坡,彻底拆穿了其侄的“西洋镜”。原来雷氏对酿酒门道并非精通,只是随兄经营酒类生意时,略得皮毛之术,并袭取了书中成说,实际操作时全无把握。张弼士这才看清滥竽充数之辈的居心。

正在这时,奥匈帝国驻烟领事拔保毛遂自荐,愿意领此重任。而拔保在奥国显赫的家族地位也让张弼士深信不疑。原来他1862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区的科劳斯·特莫哥伯地区,是奥匈帝国弗朗兹·约瑟夫家族的世袭男爵。其父则是一位葡萄酿造专家,曾发明过测定葡萄的糖度表,后人称“拔保糖度表”。拔保青年时期,随父学过酿制葡萄酒,并在该国葡萄酒业初露锋芒。1896年他来到张裕任酒师,当然还有奥匈的正式推荐书。拔保过人的气魄还表现在他仍兼任奥国驻烟副领事之职,而领事馆即设在张裕门内,故该公司门首经常悬挂奥国旗帜。由此,张裕更成为人们可望不可及的神秘之地。 1841年生于广东梅州大埔县,由于家乡受灾,18岁就只身闯荡南洋。从学徒工做起,先后从事过建筑、垦殖、矿物、船运、药材等产业,逐步发迹。其鼎盛时期资产居南洋侨商之首,达到八千万荷兰盾,被人们称为亿万富翁。发迹后张弼士先生提出实业兴邦的爱国理念,在给清的奏折中提出了“招商引资,振兴农工路矿”的先进思想。张弼士先生先后投巨资在国内兴办工厂,参与筹办大清银行(中国银行之前身)并任总董,修建铁路等,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献。

张弼士先生平生致力于教育和慈善事业,备受华侨拥戴。在南洋期间曾任清驻槟榔屿领事、新加坡总领事,并三次被清廷召见,得赏头品顶戴,任太仆寺正卿职。1892年创办张裕酿酒公司。期间历任广东商会总理、全国商会联合会长、约法会议议员、参议院参政、赴美报聘团团长等职。

1912年孙中山先生亲临张裕公司视察并为公司亲笔题词“品重醴泉”。以示对张弼士先生崇高人品的赞赏和对张裕酒品的赞扬,这是中山先生唯一一次为企业题词。

1916年病逝于印尼雅加达。

张弼士在马来西亚的故居--光禄弟,现为马来西亚国家级博物馆。 张裕的领导人名录上有一个颇有分量的名字:朱梅。

朱梅是中国第一代葡萄酿酒专家,20世纪30年代在法国巴斯德学院专攻酿酒,后来对中国葡萄酒和啤酒工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朱梅何以会到张裕主事,其中还有一段周折。

1934年,因负债过多,张裕公司抵押给中国银行,由烟台支行经理徐望之出任总经理。徐望之对张裕技术大权一直由外国人执掌颇为不满。洋酒师很善于“留后手”,每到发酵、勾兑的机密处,必定把在场的中国人借故支走。你越是想偷看,他越防贼一样地警觉,经常把一些重要原料的商标及外包装统统撕掉,让你摸不着头脑。

徐望之曾在《酿酒杂志》呼吁:杯酒之饮,何以不能自酿?生产之权,何以操诸人手?为了找到中国自己的酿酒英才,他时常悉心察访,四处打探。

1936年,朱梅学成回国,上海《申报》和《新闻报》立时发布了消息。徐望之得知后心中大喜,马上赶赴上海,通过《新闻报》编辑严独鹤、《申报》记者黄寄萍辗转找到了朱梅。

不速之客的来访使朱梅感到意外,加之他对张裕缺乏了解,一时面有难色。徐望之非但没有见怪,反而表现出极好的风度:“我们有啤酒厂和葡萄酒厂,可是技术人员都是外国人,我们希望您能与我们合作,请您去烟台工作。你可以先到张裕看看,能留下就留下,如果不愿意就回来,来回路费由我们负责。”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