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玛丽事件

来源:趣味经验馆 1.31W

血腥玛丽事件

血腥玛丽事件(Bloody Mary incident)是一种超自然现象,常出现在游戏或尝试召唤灵魂的活动中。传说中,人们需要站在镜子前,念出“血腥玛丽”三次,这样就会召唤出一个女鬼。有人称她是女王玛丽一世,因其对异己变故惨烈的手段而得名。

尽管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血腥玛丽真的存在,但很多人声称在做这个游戏时确实看到了异常的东西,如镜子变形或出现未知的影像等。一些人也指出另一种版本的血腥玛丽游戏,需要用盘子代替镜子,并在盘子上画上一些符号,来召唤出女鬼。

然而,由于没有实证性证据能够证明超自然现象的存在,因此血腥玛丽事件仍然是一个谜。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历史上有名的“血腥玛丽”--伊丽莎白 ,究竟犯下多少血罪?

血腥玛丽的原型为玛丽一世(Mary I,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玛丽一世(1553~1558年在位)成长于欧洲宗教改革的汹涌大潮之中,其时英国也成为天主教和新教进行殊死搏杀的场所。

版本一:她的母亲凯瑟琳是一位笃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公主,而她的父亲亨利八世为了达到与她母亲离婚的目的,不惜背叛天主教,与罗马教皇决裂,并在国内扶持新教,天主教徒。也许由于上述的成长过程,也许源于她本人古板、固执的性格,她成为了一个死硬的天主教徒,并对新教有着刻骨的仇恨。

成年后,她因为拒绝改信新教而几乎被亨利八世推上叛国的审判台,后来又与当时天主教世界的捍卫者——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结婚。登上王位后,她立即宣布恢复天主教,并对新教徒采取了高压,其中的激进分子,在她统治5年中,有300余人被烧死在火刑柱上,包括那个敢于宣布她父母的婚姻为无效、她为私生女的克兰默大主教等,而国外的新教徒则不计其数。

她终于以其暴行获得了英国人民对其“血腥玛丽”的称谓。她病死时,据说整个伦敦响起了欢庆的钟声,即位的就是她的妹妹、后来成为一代明君的伊丽莎白一世。

版本二

还有人说是16世纪的伊丽莎白·巴托里(Elizabeth Bathory),(1560~1614)一个喜欢残酷折磨手下貌美女仆和乡村年轻女孩的女者。通常以她的匈牙利名字Erzsebet被提起。

伯爵夫人住的塞伊特(Csejthe)城堡建在一座丘陵顶上,位于喀尔巴阡山(Carpates)的匈牙利山区。在山顶的一片广阔的土地上,像一座要塞一样。从那里,你可以眺望到Csejthe的村庄。而这里也是女伯爵嗜血狂欢的魔窟。村庄中的农人都痛恨地称她是“嗜血的女伯爵”。《暗黑破坏神》里的女伯爵说的就是她,黑暗馆里反复提到她的名字。还有《探索》频道里的专题片也提到了这一点。

她是历史上有名的Blood Countess,也是个真实的吸血鬼。当时艳名四播欧洲的她认为年轻的鲜血让她的容颜常驻。女伯爵伊丽莎白很可能也为斯托克创作《德古拉》提供了灵感。

1546年,Vlad Dracula(传说中的吸血鬼,电影《吸血僵尸惊情400年》的主角德古拉)和一支由特兰斯瓦尼亚王子Steven Bathory带领的探险队来到Wallachia争取从前统治者的王座。大约一个世纪以后,Steven Bathory的继承者,女伯爵Elizabeth Bathory本人成为了特兰斯瓦尼亚地区恐怖的化身。以下就是Elizabeth Bathory的故事。

伊丽莎白·巴托里,1560年生于匈牙利的名门巴托利家族。巴托利家族是与哈布斯堡王朝有着深切关系的名门贵族,历代均有人出任杜兰西鲁维尼亚公国的国王,是名门中的名门。他们家有许多有权有势的亲戚——其中包括一个红衣主教,一些王子,还有一个担任匈牙利首相职务的表兄,而最著名的莫过于Istvan Bathory——他是特兰西瓦尼亚王子并在1575~1586年是波兰国王。

据说在4、5岁的时候伊丽莎白就表现出了暴力倾向,这可能是由于癫痫病或其它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并且可能和她晚些时候的“精神错乱”行为有关。(就像那个时候欧洲大部分的贵族王朝一样,她的家族也被由近亲通婚导致的精神病所困扰。)波兰的King Stephan算是她的一个比较有名的亲戚了,而她还有一位成性的拥有双重性别的姑妈和一个精神的叔叔。因此,伊丽莎白从4岁开始就突发癫痫症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她从小就被宠坏了,一群女家庭教师围着她,满足她所有的需要。虽然受到她的突发症和冷僻性格的影响,伊丽莎白还是被认为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年轻女性。

在很小的时候,她曾经目击了一次对一个背叛的吉普赛人的处刑过程。他们把那个可怜的吉普赛人塞进一头被活活剖开的马的腹部并且被缝在了里面。在刽子手的脸上并没有浮现出丝毫对受刑者之死的同情和怜悯。这次事件让伊丽莎白明白了一件事——正是这件事使她残忍的个性开始萌芽——杀死一个平民根本无须受罚和担心受到报复。

血腥玛丽鸡尾酒背后的杀人恐怖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吗?

是真实存在的。

实际上这款鸡尾酒和背后的杀人故事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因为该鸡尾酒的鲜红的颜色,生产者为了谋取利益就将它和一个恐怖故事练习起来,并且去了故事里主人公的名字,增加了这款酒的魅力,好让更多的人购买。但是这个故事也不是编造的,或者说架空的,而是真实地发生在16世纪的英国。

故事的主人公玛丽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当时她上位的时候。为了支持天主教的复辟,杀死了300个反对者,可谓是杀戮女皇。这么一个血色的故事就和鸡尾酒鲜红的颜色练习在了一起。

玛丽本来是亨利八世和她母亲的女儿,后来因为亨利八世想要生出儿子来继承自己的王位,所以他想要去除玛丽母亲的身份,去另外一个宫里的女人做王后,所以把玛丽赶出了王宫。后来这个成为新王后的女官也只是生出了一个女儿,所以亨利八世就有重新把另外一个女的立为王后终于生出了一个儿子。

其中玛丽和她的父亲也就是亨利八世因为种种世界结怨,她已经十分痛恨他。后来她答应了亨利八世做他的小儿子的教母,借此重新回到皇宫。等到宫中发生了剧变,她趁机会直接发动政变,从而夺取了皇权。由于玛丽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所以无法容忍那些异教徒,也就是那些信奉新教的人,在她的命令下杀死了300个异教徒,令人们再也不敢反抗。

所以历史上的确有这个故事,具体的细节可能有误,但是大致的框架是没错的。

血腥玛丽是真实事件吗

时至今日,对于血腥玛丽的传说已经很难考证其真假了。至于血腥玛丽是否能够召唤出恐怖的邪灵,网上众说纷坛,大多数人认为此事是无稽之谈,网上也根本查不到玩血腥玛丽死人的案例。

网上流传的血腥玛丽的恐怖传说,有超过50个版本,有人说她是女巫,也有人说她是一位致残的新娘。但故事都是大同小异,就是一位名叫玛丽的女人,残忍的杀死数百名少女,并用这些少女的鲜血沐浴,以永葆青春。时至今日,已经很难找到故事最开始的版本了,也没人知道血腥玛丽是真的吗,但民间的故事传说,往往是根据真实事件加以改编而诞生的。而最靠谱的说法是血腥玛丽乃是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

玛丽一世是极其虔诚的天主教徒,即位后在英格兰复辟罗马天主教(旧教),取代她父亲亨利八世提倡的英国新教。为此,她下令烧死约300名反对人士。于是玛丽一世被称为“血腥玛丽”(BloodyMary)。后来,BloodyMary在英语中就成了女巫的同义词。

请问血腥玛丽是怎么回事啊?

血腥玛丽的原型为玛丽一世(Mary I,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理论上她是从1553年7月6日, 实际上从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时)。 她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君主,极其虔诚的天主教徒。 她的主要事迹是曾经努力把英国从新教恢复到罗马天主教(1555年)。 为此,她曾处决了差不多三百个反对者。而被称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y)。从此以后,Bloody Mary在英语中就成了女巫的同义词。 但是她的宗教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继任者伊丽莎白一世所

国内各大论坛最普遍也是最不可信的说法)   传说中,欧洲有四大鬼宅。其中有一座闹得最凶的鬼宅,坐落在布达佩斯的郊外。这是一幢中世纪古堡,它的主人,就是当时艳倾一时的李·克斯特伯爵夫人。 在她的一生中,为她决斗而死的青年贵族,据说超过了100 个。甚至在她60岁那年,两位浪漫的青年诗人因为得不到她的垂青,而举剑自杀。 最后,她被法官下令活埋在地下室,言传说她被活埋时的笑容仍然是非常的天真甜蜜,刽子手都看呆了,   是什么样的魅力才让他们疯狂至此?她究竟美丽到什么地步呢? 据野史中记载,在一次李·克斯特伯爵举行的盛大晚宴上,她一身飘逸长裙,出现在众人眼前。黑色长发在空中飘舞,两颗宝石般的眼眸蕴涵着摄人心魄的光芒,火红色长裙就像流动的烈焰一样,包裹着她白玉似的修长身躯,整个人宛如一团移动的火之精灵。   当她停下脚步的时候,银白色的月光从窗外照进来,使她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他们搞不清楚,这位李·克斯特伯爵夫人究竟是顺着月光而下凡的天使,还是将要循着月光飘向天宫的圣女。   她的美丽,据说保持了近50年,而她的美丽秘方,实在令人恐怖万分。 她用鲜血沐浴。而且只用纯洁少女的鲜血。她相信,只有浸泡在她们纯洁的血液中,方能不断吸取其中的精华,而让她永葆青春。每次洗澡前,她还要喝下至少半升的血液,她管这叫「内洗」。她洗一次澡,至少要杀掉两个少女。就这样,在漫长而黑暗的50年里,一共有2800名少女惨被杀害,所有的尸体全部埋在她私人的浴室底下。这也是她的主意,因为她相信,少女们的魂魄能够驱走衰老和迟钝。   由于常用血液洗澡,她身上总带着浓烈的血腥气。 但她却从不用任何香水掩盖,任其自然。 美丽的外貌和血腥的气味相结合,竟然产生了一种无可名状的妖异魅力,使无数青年贵族为之倾倒。一时之间,李·克斯特伯爵夫人的艳名远播欧洲,连法皇路易十四也不远千里,拜倒在其石榴裙下。有一款鸡尾酒的名字叫「血腥玛丽」便由此而来。   一直到后来,大爆发。愤怒的群众将已经快70高龄的李·克斯特伯爵夫人抓住,群情激愤之下,大家将她活活烧死在她自己的浴室中。并且封掉了古堡。从此,一代艳后香消玉殒。   但是,在此后的400 年里,每逢月圆之夜,古堡里就会传出一阵阵如海潮般幽怨的恸哭,彷佛是千鬼夜哭,万魂哀鸣,连10里之外布达佩斯的居民都能听见。 他们不堪其扰,请来了神甫,术士驱魂作法,结果连梵蒂冈和耶路撒冷的大师们都为力。最后,教皇无奈,只能将这块地方列为禁地,禁止凡人出入。   (迄今为止,在布达佩斯的郊外,这幢古堡依然贴着教皇的封印。离它不远处,当地写了块牌子:游人勿进)   整个中世纪欧洲有很多诡异恐怖的怪谈,但李·克斯特伯爵夫人则被当之无愧的称为头号血腥佳人。   伊丽莎白.巴利特和李·克斯特伯爵是一个人   匈牙利的女伯爵伊丽莎白.巴利特Countess Elizabeth Báthory所在的地区名叫Le Čachtice(李·克斯特郡),因此得名Bloody Lady of Čachtice\Countess Of Le Čachtice(李·克斯特伯爵)。还有,称她为“伯爵”也太勉强,其实她是“伯爵夫人”。   而且,她所杀的人并不是2800个,而是680个(字典上的解释是“500人上下”),可以看2010年吉尼斯世界纪录。   至于上面写的“黑色长发在空中飘舞,两颗宝石般的眸蕴涵着摄人心魄的光芒,火红色长裙就像流动的烈焰一样,包裹着她白玉似的修长身躯,整个人宛如一团移动的火之精灵”,都可以算是瞎说。伊丽莎白·巴利特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但她并没有拥有任何崇拜者,也并没有任何男人为她而死去。关于“她被愤怒的群众烧死在浴室中”也是假的,她其实是死在监狱里的,并且死的时候只有54岁,所以关于她“据说到六十多岁仍保持得很好”也不成立。至于那句“后来该古堡被教皇贴上封条,为欧洲四大鬼屋之一”也是胡说,李·克斯特城堡,这个城堡在1708就被Ferenc II Rákóczi的反叛者占领,从此开始,现在已经成为废墟。在此之前一直有人居住,所以不可能被贴封条。   第三种说法(与第二种说法有些像,但又有不同): 还有人说是16世纪的伊丽莎白·巴托利(Elizabeth Bathory),(1560~1614)一个喜欢残酷折磨手下貌美女仆和乡村年轻女孩的女者。通常以她的匈牙利名字Erzsebet被提起。伯爵夫人住的塞伊特(Csejthe)城堡建在一座丘陵顶上,位于喀尔巴阡山(Carpates)的匈牙利山区。在山顶的一片广阔的土地上,像一座要塞一样。从那里,你可以眺望到Csejthe的村庄。而这里也是女伯爵嗜血狂欢的魔窟。村庄中的农人都痛恨地称她是“嗜血的女伯爵”。《暗黑破坏神》里的女伯爵说的就是她,黑暗馆里反复提到她的名字。还有《探索》频道里的专题片也提到了这一点。   她是历史上有名的Blood Countess,也是个真实的吸血鬼。当时艳名四播欧洲的她认为年轻的鲜血让她的容颜常驻。   女伯爵伊丽莎白很可能也为斯托克创作《德古拉》提供了灵感。   1546年,Vlad Dracula(传说中的吸血鬼,电影《吸血僵尸惊情400年》的主角德古拉)和一支由特兰斯瓦尼亚王子Steven Bathory带领的探险队来到Wallachia争取从前统治者的王座。大约一个世纪以后,Steven Bathory的继承者,女伯爵Elizabeth Bathory本人成为了特兰斯瓦尼亚地区恐怖的化身。以下就是Elizabeth Bathory的故事。   伊丽莎白·巴托利,1560年生于匈牙利的名门巴托利家族。巴托利家族是与哈布斯堡王朝有着深切关系的名门贵族,历代均有人出任杜兰西鲁维尼亚公国的国王,是名门中的名门。他们家有许多有权有势的亲戚——其中包括一个红衣主教,一些王子,还有一个担任匈牙利首相职务的表兄,而最著名的莫过于Istvan Bathory——他是特兰西瓦尼亚王子并在1575~1586年是波兰国王。据说在4、5岁的时候伊丽莎白就表现出了暴力倾向,这可能是由于癫痫病或其它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并且可能和她晚些时候的“精神错乱”行为有关。(就像那个时候欧洲大部分的贵族王朝一样,她的家族也被由近亲通婚导致的精神病所困扰。)波兰的King Stephan算是她的一个比较有名的亲戚了,而她还有一位成性的拥有双重性别的姑妈和一个精神的叔叔。因此,伊丽莎白从4岁开始就突发癫痫症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她从小就被宠坏了,一群女家庭教师围者她,满足她所有的需要。虽然受到她的突发症和冷僻性格的影响,伊丽莎白还是被认为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年轻女性。   在很小的时候,她曾经目击了一次对一个背叛的吉普赛人的处刑过程。他们把那个可怜的吉普赛人塞进一头被活活剖开的马的腹部并且被缝在了里面。在刽子手的脸上并没有浮现出丝毫对受刑者之死的同情和怜悯。这次事件让伊丽莎白明白了一件事——正是这件事使她残忍的个性开始萌芽——杀死一个平民根本无须受罚和担心受到报复。   伊丽莎白有着不可思议的、冷然的美貌,看见她深邃的黑色大眼睛的人,都会觉得毫无道理的不安。从她很年轻的时候,就有傲慢的、女王般的气质。她那琥玻般的眼睛射出了残酷,形成了她那艳丽而又妖冶的姿容。对于自己的美貌,她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喜爱。拿着镜子横躺在床上注视着自己的脸,无论多久都不会疲倦。在镜中绝对看不见她的笑容,是因她希望自己能更美的自恋情结之故。   14岁时,她在她未来的岳母(女伯爵夫人Ursula Nadasdy)的城堡中与一名农民的儿子生下了一个婴儿。而早在11岁那年,她就与男爵Ferencz Nadasdy订了婚。   1575年5月8日,豪华的婚礼在瓦兰诺城举行,当时她十五岁。布拉格的皇帝麦司米伦二世也送来了祝贺文和礼物。她嫁给了一位很有声望却本性残酷的战场英雄——26岁的Ferencz Nadasdy伯爵。男爵是一个好战的人,他宁愿在战场上撕杀也不愿在家中享受平静的生活,于是当地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匈牙利的黑色英雄”。那时的社会还没有人提倡妇女解放,但伊丽莎白却保留了她的姓。她的丈夫也改姓了Ferencz Bathory。   她这样一场婚姻在当时的贵族圈中一点也不希奇,完全是她那秉承机会主义的母亲所导演的一场联姻。而Nadasdy家族也因此提高了不少社会地位——巴托利家族因其资历而有着更大的权利。虽然对这场婚姻有诸多的猜测,但是Ferencz经常外出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他们结婚的头几年,伊丽莎白并没有生育,也就是在这长时间的孤独中伊丽莎白的狂天性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搬到新居之后丈夫又再度上战场。在啰嗦的婆婆的监视之下,伯爵夫人一天比一天更感到无聊。她非常向往维也纳的豪华生活。正当她的丈夫驰骋在疆场时,伊丽莎白拜访了有嗜好的姑妈——伯爵夫人Karla Bathory,当她们的狂欢被下令取缔后,她真正的意识到她内心中所需要的是何种刺激。折磨拥有成熟的女孩使她得到了巨大的快感,而她不只满足于肉体上所得到的快感,对黑色魔法的研究也是她的爱好之一。城堡中的一个男仆多尔可(匈牙利名Thorko)介绍她加入了一个秘密宗教组织,开始怂恿她使用魔法,与此同时也鼓励她继续她的狂的行径。极度的虚荣和自恋使她的行为更加地扭曲。   在她二十出头的时候,伊丽莎白是出于无聊,慢慢发现了折磨仆人所给她“带来的快感”。在她的那些女仆人中,她所锁定的目标是那些青春期的少女。她先是用烧的发红的钳子把她们的身体撕裂,把她们放在火上烤,或是用一种叫“Star-kicking" 的刑法来折磨她们(用沾满油的纸条夹在受刑者的脚趾间,然后点火,而Elizabeth本人则在旁边观赏受刑者痛苦地尝试踢走那些火星)。   她也曾经把那些女孩的头撕成两半(就是用工具把她们的嘴硬撬开,不断扩大角度直到她们折断颈部而死)。在她不那么的日子里,她只是强迫那些女仆们赤身的在成群的男人面前做家务活。   伊丽莎白在她的奶妈尤娜(匈牙利名Ilona Joo)、管家乌依瓦里(匈牙利名Johannes Ujvary)、巫师达尔维拉(匈牙利名Darvulia)与Dorottya Szentes的帮助怂恿下继续堕落着,并在一个称为“尊贵夫人的刑室”的地方对女仆施加各种她自创的酷刑。随着她的年龄不断增长,她对那些无辜的年轻女性的血肉的渴望愈发强烈了。她发明了许多新的折磨手段,像一种叫“甜蜜的痛苦”,她用熨斗、熔化了的蜡和刀子来折磨女仆们,然后脱去她们的衣服,在全身上下涂满了蜂蜜,最后将他们抛弃在满是饥锇的昆虫的小树林中。还有一种叫“水之痛苦”,就是先把一个少女扒光,浸在零度的冰水中,并且不断从头上浇冰水直到受刑者活活冻死。   终其一生,伊丽莎白一直为剧烈的头痛而烦恼。她不但在被无由的烦燥发作侵袭时,用发夹刺侍女们,而且在像癫痫般的痉挛发作时,在床上翻来覆去,去咬服侍她的侍女们。听到少女们痛苦的哀嚎,她自己的痛苦会不可思议的消失。   当伊丽莎白和一个全身金属外壳人一起出入城堡时,村中人开始相信那个有着一双黑暗的眼睛和参差不齐的牙齿的人就是德古拉本人,他已经降临到了Csejthe城堡。而且一些人曾经看见伊丽莎白的嘴边出现了血迹。然而不久后那个神秘的陌生人又返回了坟墓,而伊丽莎白似乎已经承受不了一个人的孤独。有段时间,她甚至和一个“神秘陌生人”私奔。当她的丈夫Nadasdy男爵返回城堡却出奇地原谅了妻子的不忠行为。   在她婚姻的头十年里,伊丽莎白没有孩子,因为他的丈夫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很少有时间和她呆在一起,之后,从1585~1598年,伊丽莎白共生育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   1600年,51岁的男爵Nadasdy中毒身亡。她把婆婆赶出了城堡,实施暴行更加变本加厉。在此之前,夫人对侍女秘密的,常常使她们死亡的传说已四处流传。尽管有危险的名声,贫困的百姓女儿们,仍然毫不犹豫地为生活去城中。有一个被叫作牙诺修的丑陋侏儒,被命令在附近的村庄寻找目标。少女们原先是怀着像去郊游的心情进入城中。但是只要一进大门,能生还的机会可说是微乎其微。   随着时间的流逝,伊丽莎白越来越虚荣。但她也逐渐衰老,那美丽的容貌在一点点地消失。由此开始了传说中臭名昭著的“血浴”。   一天,一位女仆在为40岁的伊丽莎白梳头时不慎拉断了她的一根头发,暴怒的她疯狂抽打这位女仆耳光,鲜血从女仆的鼻子中喷了出来,飞溅到了她的脸上。而当女伯爵在镜子中观看自己脸上被血溅到的地方时奇迹出现了。被鲜血沾染过的皮肤逐渐退去了时间的痕迹,恢复了从前的靓丽。她大喜过望。   她向她的几个帮凶咨询,使她相信的血就是传说中的活力之泉,让在其中的沐浴的人找回青春。她下令割断那个女仆的喉咙并将鲜血倒入一个巨大的桶中。伊丽莎白就在还温热的血中沐浴。   于是,一场恐怖的仪式开始了。在巫师的帮助下,上百的少女被绑架,都是年轻貌美的,带到伊丽莎白的城堡,折磨她们并且抽去血液。伊丽莎白还经常啃咬那些少女的脖子和,从那创口吸取鲜血,撕吃肌肉。从此以后,女伯爵便开始用的鲜血来沐浴自己,每当她从充满鲜血的浴缸中出来时,青春的光辉似乎又回到了她的身上。   伊丽莎白的奴才们在附近的村庄中以雇佣女仆为借口骗得了许多进入女伯爵的城堡,而少女们被榨干了鲜血的尸体被抛弃在城堡之外。   根据审判的记录,夫人的男仆作了如下的证供:“夫人的房间中一直都有四、五个的少女,因为身上沾满了血迹,整个看起来像炭一样黑黑的。”维也纳的住处,房中像血海一般,没办法行走。为了要到床上睡觉,在地板上洒灰以防滑倒。   她更是向德国的铁匠订购了全套的处刑工具;于是不久之后,在她度过了她大部分成年时光的Csjethe城堡的地下室,一座规模宏大的处刑室建成了。除了那著名的血浴之池和铁以外,还有刺之牢笼和吊在天花板上的铁刺球。她命令蹄铁工制造像鸟笼般的东西,有锐利的铁刺朝向笼子里面。用滑车的装置把鸟笼高高的挂在天井上。残忍的多尔可(英文名Dorka)把少女关在笼中,拿烧红的火钳向她们刺去,少女一往后退,铁刺就会刺在背上,直到她们自己把自己穿在了那些铁刺上。其他人则被放在那个刺球中(空心,但是内部有朝向球心的铁刺),那个刺球被推动后象钟摆一样不断做单摆运动直到关在里面的少女的身体被完全撕碎。处刑之时伊丽莎白会站在刺笼下面,雨点般的血,就会落到等待洗浴的伯爵夫人身上。这样就可以享受鲜血淋浴了。   当时在维也纳,她“沾满鲜血的伯爵夫人”之名已不胫而走。根据传闻,她在维也纳的住处每夜都会听到少女的哀嚎。等到天亮,街上有血在流。   伊丽莎白的恐怖统治持续了很多年。伤亡数字已经上升到了三位数,这是后来被从女伯爵的写字台上找到的花名册所确认的。死去的少女的尸体或者被烧毁,或者被埋到了城堡下面,或者抛于野外任野兽吞食。恐怖的震波穿透了邻近的乡镇,但是没有人敢站出来揭发女伯爵的兽行。就连那些本应该为维持和平和公正负责的神职人员也都保持沉默。   谣言虽说是谣言,但伊丽莎白的立场渐渐危殆。一个极有权势的贵族也不可能滥杀多达600人而安然无事。但是,对她的暴行所采取的直接行动一直没有被施行,直到她已经把周围城镇所有的少女“耗尽”。尽管如此,她还是过于大意。无法满足于地位卑下的平民少女的血,竟还想要贵族少女的血。她开始将魔爪伸向那些较低级的贵族妇女。她建造了一个虚假的学校,欺骗那些贵族出身的少女来她的城堡并承诺对她们进行教育,仅仅是为了把她们折磨至死。在她马拉松般的的末期开始变得草率了,她随意将受害者尸体扔出城外让野兽吞食,或者让神甫把受重伤的少女活埋。   一个神甫最后终于向匈牙利的马提亚王通报了此事,后者开始对女伯爵的所作所为进行调查。   搜查却特城的行动在1610年展开。12月30日,伯爵夫人的表兄图尔索(匈牙利名Gyorgy Thurso)伯爵,率领一队士兵和骑兵包围城堡。在临攻破城堡的那一刻,堡里都还在进行着血腥残酷的杀戮。当他们到达城堡时,所见到的场景比预计的要可怕:拿着剑的官吏,举着火把走向城堡的地下室,异样的气味扑鼻而来。一个死去的少女倒在门厅,另一个已经奄奄一息了,全身被刺满了洞。另外一些则被吊在地下处刑室的天花板上,像被消化过的死鹿一般。50多具尸体被从城堡地下发掘出来。往里去可以看到其他的尸体。也有还剩一口气的活人。据生还者的证言,她们最后在没有食物可以吃之时,吃被杀的同伴的肉。男爵Thurso和牧师Janos Ponikenusz找到了那本在伊丽莎白卧室梳妆台里的花名册(牧师Berthoni的日记),列着被的650多位少女的名字和被杀的细节。(Aadras Berthoni是Csejthe村路德教会的一名牧师,当伊丽莎白命令他将那些被吸干了血的尸体烧掉时,他意识到了事实的严重性,于是他将自己的怀疑和猜测在他去世前全部写入了日记中。)   女伯爵的三个女巫同谋被抓去了,而女伯爵本人则被关在了自己的城堡中。   1610年,女伯爵和她的同伙被带上了法庭。三个女巫在长时间的严刑供后终于坦承了全部罪行,但是她们试图减少她们在这次恐怖事件中的重要程度。在17世纪的匈牙利,监狱中的犯人是不可能获得假释的。三个人都把罪行推到了一个在审判前几年就死去的同为女伯爵同谋的女巫身上。超过200个证人被传唤到法庭,但是大多数人都只能提供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做为证据。但是,这些供认还是和马提亚王和他的士兵所亲眼见到的恐怖景象一样,为法庭对女伯爵的定罪提供了足够的证词。   1611年1月,审判在匈牙利的Bitcse(毕滋歇城)举行。但伊丽莎白并未出庭应讯,也没有承认任何罪行。   这里我必须小小的离题一下,伊丽莎白不能出庭的原因不是出自她自己的选择,事实上,她一直恳求逮捕她的马提亚王替她开脱罪责。但是,对她来说很不幸的是,马提亚王和她并没有利益关系,将她的审判安排成向大众公开。虽然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她的罪行,我们还是得注意到她并没有被允许出席她自己的审判并为自己辩护。   她的同谋比较惨些,没有受到恩惠和宽恕。共犯尤娜和Dorottya Szentes,手染徒之血的女巫,在她们被扔进火堆之前,用烧的发红的钳子扯掉了所有的手指。另一个则被砍头并且尸体被穿在了树桩上。还有一个叫Erszi Majorova的女巫,则在迟些时候被砍头。   由于受她的贵族出身所保护,伯爵夫人并没有和她的同谋一样下场悲惨。不过图尔索(英文名Thurzo)在1611年判她永远不得踏出她自己的城堡一步。有传言说他是在”参观“了那个受刑室之后做出如上判决的。(在拒绝担当随军牧师之职后,她被宣布判终身监禁,要被关在城堡中直到死。)   判决确定后,石工就前往城里把所有的窗户封死。她虽然活着,却像被葬在巨大的黑暗的坟墓中一般,可以透过光线的地方,全部封死,不留一丝缝隙。最后为了要送食物和水到她的房间,才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   所有的审判文件被深藏在古堡中,男爵图尔索留在了城堡中。   1614年7月31日,54岁的伊丽莎白向来自Esztergom教区的两名牧师口述了她的最后愿望和遗嘱,她希望她家庭的财产能够在她的孩子中间平均分配,然而她的儿子保罗及其后代将是基本继承者。   1614年8月14日,一个狱卒想好好看看这位女伯爵,因为据说她当时仍是匈牙利最美丽的女人之一,在那个小洞里瞥了一眼后,他发现她面朝下躺在地上,已经死了。伊丽莎白·巴托利被关押的四年后,死在自己的那个小房间中。死时54岁。特兰斯瓦尼亚的嗜血女伯爵终于在痛苦中死去了。她的尸体本应葬在Cachtice镇教堂,但是当地居民对把这位声名狼藉的女士葬在他们的土地上十分不满,更别说还要葬在神圣的地方了。考虑到这些,以及她是巴托利家族最后一代的事实,她的遗体被葬在了匈牙利的东北部城镇Ecsed,巴托利家族的领地上。   至死,她也没有承认过自己的罪行,也没有对她的所做所为表示过懊悔。   现在这坐关押她的塔依然矗立于斯洛伐克共和国境内。一本关于那次判罚的抄本今天还保存在布达佩斯的匈牙利国家档案馆中。度过漫长的几个世纪。

参考资料:百科

“血腥玛丽”的悲情:为何会出现这样一位英国女王

1485年,里士满伯爵埃德蒙·都铎之子亨利·都铎率领支持者从法国跨过英吉利海峡,在博思沃斯战役中一举击败了约克王朝的理查德三世(Richar dIII),开创了都铎王朝。亨利七世在位时期(1485-1509),对外奉行与西班牙结盟,对抗法国的战略。为此,其长子亚瑟与西班牙公主凯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订立了婚约。1503年,二人婚后不久,亚瑟王子离奇死亡,死因不明,一说病死,一说死于毒杀。为了维持与西班牙的联盟,亨利七世让年仅12岁的次子亨利与18岁的寡嫂订婚。玛丽正是这桩彻头彻尾的婚约的结晶。

亨利八世肖像

跌宕的早年人生

1509年,亨利八世登基,凯瑟琳加冕为英格兰王后。尽管存在较大的年岁差,但二人结婚初期并无太大罅隙,接连生育了五个孩子。但不幸的是,除玛丽公主外,其他子女全部早夭。随着凯瑟琳日益年老色衰,亨利八世拥有一位男性继承人的希望愈发渺茫。他将这一不幸归咎于这桩婚姻,以为自个受到了诅咒。他的这一看法源于《圣经·利未记》中上帝的一句话:「人如果娶兄弟之妻,这本是污秽之事,……他们二人必无子女。」

在生子无望的苦闷中,亨利从年轻貌美的侍女安妮·博琳(Anne Boleyn)的怀抱中找到了情感归宿。凯瑟琳和安妮·博琳这对情敌的身上刻写着鲜明而完全不同的背景和标志。凯瑟琳与亨利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本人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且性格温和保守,象征著传统;安妮·博琳则与亨利自由恋爱,她活泼开朗、年轻漂亮,出身于服务国王的英国新贵族阶层,在宗教上,安妮深受新教主义的影响。两位代表着新、旧时代的女性的较量,以安妮·博琳的胜出而终结。亨利与凯瑟琳离婚,凯瑟琳被幽禁。玛丽早年人生的跌宕由此开端。

安妮·博琳

1533年,博琳堂而皇之地取代凯瑟琳成为王后,玛丽的公主身份丧失了合法性。此时的她已17岁,正进入人生最美的年华,但几乎是一夜之间,他从一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沦为平民,不久又成为安妮所生女儿(伊丽莎白公主)的侍女。作为一名生在帝王家的女性,玛丽是极其不幸的。她亲历了自个的妈妈被父亲废黜和囚禁,在妈妈抑郁而终时,她甚至无法见上最后一面。在她37岁成为女王之前,她甚至没有恋爱过,更没有婚姻。在漫长的青年岁月里,天主教信仰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早年跌宕的人生轨迹使她养成了独特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她成为女王后演变成王国的一场灾难。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离婚案还引发了远超婚姻问题自己的连锁反应——英国宗教改革与民族国家的建立。当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到达罗马,充当仲裁的教皇畏于凯瑟琳外甥查理五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势而拒绝了他。恼羞成怒的亨利撇开教皇,废黜了凯瑟琳。为了给自个的行为提供合法性,他藉著欧洲宗教改革的东风,宣布与罗马天主教彻底决裂,并在全国发动了清除教皇决定权、没收修道院的宗教改革运动。罗马教皇的势力被赶出英国,标志著英国二元结构的终结,国王成为英吉利民族的代表和国家的至尊领袖,民族国家的建立迈出关键一步。这场离婚案由此成为英国历史新纪元的引线。在某种意义上,玛丽跌宕的命运乃是近代早期英国和宗教剧烈变革的产物。

玛丽一世女王

血色的即位与统治

1547年,亨利八世驾崩,即便拥有六任妻子,他也没能如愿拥有一个像他本人一样健康强大的男性继承人。第三任妻子简·西摩(Jane Seymour)因难产去世,留下自小体弱多病的爱德华王子,这是亨利八世唯一合法的男性继承人。爱德华九岁时承袭大统,但没来得及亲政就在1553年一命呜呼。命运的指标终于拨转到了玛丽这边。

早在亨利八世临终前,他就对在世都铎家族成员的继承顺序做了安排,根据1544年《王位继承法》,假如爱德华六世无嗣早逝,王位将由玛丽继承,其次是伊丽莎白公主和亨利八世姐姐玛格丽特·都铎的女儿弗朗西斯·布兰登,最后是布兰登的女儿简·格雷。但是,爱德华六世在15岁临终前改变了规则,留下一份出人意料的遗嘱:他剥夺了两位异母姐姐的继承权,王位将由简·格雷继承。这份遗嘱的真实性在当时就受到普遍怀疑,其原因在于格雷郡主此前不久刚刚成为摄政王诺森伯兰公爵的儿媳。当然,不管这一遗嘱是出于爱德华六世本人意愿,抑或是诺森伯兰公爵的阴谋,都必将引发一场激烈的冲突。

1553年7月10日,简·格雷在诺森伯兰的操纵下继位,同时,玛丽在萨福克的弗雷林汉姆城堡也宣布自个为女王。在国家的危急时刻,作为国家决定权中枢的枢密院临阵倒戈,抛弃了诺森伯兰公爵,宣布支持血统更近的玛丽,诺森伯兰公爵应声倒台。玛丽是胜利者,她在支持者的簇拥下开进伦敦,走上决定权的巅峰,在她心里,这是上帝对她二十年不公命运和虔诚信仰的报偿。这场事件的最大受害者是她可怜的外甥女格雷郡主——一位年仅17岁的少女。她先是被关进伦敦塔,后被秘密处死,在位仅九天,史称「九日女王」。诺森伯兰和他的支持者也走上了断台头。玛丽的统治以一场血腥的冲突拉开了序幕。

英国没有女人不得继承王位的法律,早在12世纪,英王亨利一世的唯一女儿玛蒂尔达就差点登上王位。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人们普遍以为假如女人继承王位,国家必将面临或内忧或外患的危险,正如学者尼尔所说:「她必须结婚,要么是和国内的人结婚,要么是和国外的人结婚。假如是和国内的人结婚,由于她的丈夫的决定权会遭到妒忌,国家就有发生内战的危险。假如是和外国人结婚,国家又有并入另一个国家变成一个行省的危险。」人们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玛丽的继位和短暂的统治印证了这一看法。

登上王位的玛丽肆无忌惮地运用手中的决定权。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自个父母婚姻的合法性,彻底改变她二十年来「私生女」的身份。她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回报在她最痛苦卑微之时陪伴她的天主教信仰——把英格兰这艘大船重新舶回到教皇的港口。此时,距离亨利八世发动宗教改革已曾经了二十多年,整整一代人生活在反教皇、反天主教的新教主义旗帜之下。因此,玛丽复辟天主教的使全国陷入了恐慌状态,而隐藏在英国各阶层的天主教徒开始活跃起来,逃亡在国外的天主教徒也陆续返回英国。玛丽废除了宗教改革的相关法令,又在1554年11月30日,以谦卑的忏悔向教皇的使节波尔枢机主教祈求,让英国重新回到天主教大世界。当波尔庄严地宣布赦免这个国家时,「女王无声地抽泣著,议员们互相拥抱、哭泣,口中回答「阿门!阿门!」。」

玛丽的天主教复辟不仅把罗马教会势力重新引入英国,还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新教徒。教会中约两千名结过婚的教士(约占全国四分之一)被驱逐,数百人被送上了绞架。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这样痛斥当时的宗教:「有个怀孕的妇女在烧着的柴堆上生下了孩子。几个公民出于恻隐之心,把孩子从火中救出来了。信天主教的法官又把小孩扔进火堆。听到这样的惨无人道行为,我们究竟相信自个是活在人间,还是活在那些处于备受酷刑煎熬的深渊而拼命把人类推入其中的魔鬼之间?」

反映宗教改革期间宗教的画作1

宗教仅仅是玛丽「血腥」统治的一个层面,她在打击政敌和叛乱方面的记录同样布满「血色」。她的统治是英吉利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一段血色的插曲,使她得到了本不该安放在一位柔弱女性身上的「血腥」的名号。当然,这并不是玛丽人生的最大悲剧,她那被当时人憎恶、被后世人嘲笑的爱情和婚姻才是涂写她悲情人生的最浓重一笔。

悲剧的婚姻与死亡

1554年,玛丽和她的大臣们开始张罗起婚事。她的表兄查理五世的儿子菲利普(Felipe II)也在求婚者行列。菲利普时年27岁,他的求婚显然不是出于对这位年老、矮小、脾气古怪的表姑的爱慕。年轻的菲利普是未来哈布斯堡家族的主要继承人和西班牙王储,有着极强的决定权欲,假如他成为国王,英国人普遍相信,英格兰王国有沦为西班牙行省的危险。然而,玛丽全然不顾及英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她其实只想找一位能够和她生育子嗣的配偶,但当她认准菲利普以后,却变得极端认真,像一位少女一样憧憬著爱情。在臣民普遍的反对下,她坚持要嫁给菲利普。尼尔指出:「这件婚事是她在统治期间最意气用事的行为。它严重地伤害了英国臣民偏执的岛国情绪,并激起了每一个人对英国的感情。」

结婚后,菲利普当然并不愿意与玛丽长久生活,他非常快就找借口离开了英国。1554年9月,玛丽发现自个停经还伴有晨吐,认为自个怀了孕,宫廷中所有人都不敢打破玛丽天真的幻想,曲意逢迎著古怪的女王。随着玛丽预产期的临近,整个宫廷煞有介事地忙碌起来。到1555年6月,为迎接新生儿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就绪,就连向欧洲各国通报喜讯的信件都已写好,随时准备发出。但是,日子一天天曾经,事实还是无情地揭穿了这场闹剧。短暂回到英国的菲利普带着对英国人和夫人的极端厌恶再次离开英国。失去了生儿育女的希望,又受到丈夫的冷落,玛丽真的病倒了,她卧在床上,仍旧每天祷告,然而她所侍奉的「上帝」并没有怜悯她。

反映宗教改革期间宗教的画作2

菲利普在1557年3月又回到英国,他的目的当然不是出于对妻子的思念。他的目的简单而明确,即把英国卷入他对法国的战争之中。「爱令智昏」的玛丽无条件地支持了丈夫。战争让英国人流了血,而且失去了在欧洲上的最后一个据点——加莱。尼尔不无同情地指出:「英国流了鲜血,这鲜血是由于她的宗教狂热和对她丈夫的忠诚而流的,而这种狂热并未在人民群众的情感中引起响应。它所导致的后果,只是使玛丽最为珍惜的一切遭到覆灭。」

1558年初,玛丽生命的最后一年,她还在每天祈祷上帝的眷顾,沉浸在幻想当中,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转移到朝气蓬勃又聪慧过人的伊丽莎白公主时,玛丽突然向臣民宣告自个怀孕的讯息。然而,这一次得到的是人们的冷漠和嘲笑,大臣和民众不愿再配合女王出演一出滑稽的闹剧。带着对拥有一位继承人的无限期望,玛丽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临终的病榻上,她把伊丽莎白公主叫到床前,这是她在世的唯一亲人,也是仇人的女儿。但不管怎样,她已无力阻止伊丽莎白成为继任者,她唯一能做的是让伊丽莎白保证维护天主教信仰,虽然她并不相信她会那样做。1558年11月17日清晨,玛丽去世,带走了一段血色的历史和一段旷世的悲情。

玛丽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公主(即伊丽莎白一世女王)

在那个出身至上的时代,玛丽的身世是显赫的。她的祖父(亨利七世)是都铎王朝的开创者,父亲更是英国历史上最强有力的君主;她的外祖父母(斐迪南与伊莎贝拉夫妻)是西班牙的缔造者;她的丈夫是西班牙帝国的统治者;她的公公(查理五世,也是她的表兄)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她本人则是英国第一位真正的女王。

然而,这身世又是不幸的,少年时代,父亲抛弃了妈妈,使她成为私生女;青年时代,她孑身一人,没有爱情,在恐惧和祷告中度过;中年时期,她的丈夫憎恶她、远离她;她的臣民也不爱戴她,给她按上「血腥者」的恶名;就连她所热爱的上帝也没有怜悯她,既没有给她子嗣,也没有给她健康,让她在绝望与痛苦中死去。她似乎拥有一切,王公贵族无不垂涎;她又似乎一无所有,比普通人更可怜。她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既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也是这场变革的牺牲品。

为什么说英国王室历史上不光彩一面,是诞生“血腥女王”--伊丽莎白?

英国王室历史并不是充满鲜花与爱情,有许多黑暗历史,甚至有许多不光彩的事件。现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女王。但在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王,却给英国历史上留下不光彩的一面,至今“后遗症”还存在。这位女王就是玛丽一世,被称为“血腥玛丽”,之所以送她这个称号,是因她在位期间残忍杀害了新教教徒,制造了英国乃至欧洲历史上最血腥的宗教事件。

玛丽一世是亨利八世的女儿,前文我们说了,亨利八世是一个很强势的国王。玛丽一世也是一个有着很耀人光环的公主。她外公外婆是西班牙的国王裴南迪和王后伊丽莎白,她老公菲利曾是西班牙国王。

玛丽成为女王后,当即恢复母亲与父亲婚姻的合法性,也让她也成为名正言顺的公主。而玛丽向罗马教廷宣布,英国要重新以天主教为国教。但此时英国新教信徒很多,对于玛丽维护天主教当然不满。但也害怕玛丽的报复,因此一些新教徒就逃往外国。但玛丽并未饶过他们,把很多新教徒杀死或者烧死。

伏尔泰在其回忆录中,曾讲到玛丽打击新教徒的一个细节。当时一个女新教徒怀孕,刚推入火堆就生下孩子,有人可怜就把孩子抱起,但天主教执行官不同意,只得又把孩子扔进火堆。

虽然玛丽血腥新教徒,但亨利八世经过二十多年推广,新教已经在英国扎根,成为很多英国人认可的教派。对于玛丽的,新教徒也组织起来与玛丽对抗。英国甚至出动军队进行,杀死很多参与的新教徒。因此,玛丽一世被新教徒们称为“血腥的玛丽”。

结束语:

玛丽一世血腥杀害新教徒,成为宗教史上一大惨案,也成为英国王室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面。玛丽一世杀害新教徒,使英国王室,以至于民间的天主教和新教仇恨矛盾很大,至今还有后遗症。后来在英国王室甚至不愿有信新教的人进入王室当王后,或者公主不嫁给新教徒。而且现在有欧美影片中,也有对新教歧视的片段。

血腥玛丽能完成你的愿望吗?如果能的话,你是否也得完成它的一个愿望?

“血腥玛丽”传说

“血腥玛丽”原来是一个鬼魂的名字,也是西方一种通灵游戏,非常受少女们的欢迎。想要作这种通灵游戏,只需要独自走进一间黑暗的浴室,在镜子与自己之间点燃蜡烛,然后对着镜子默念三遍“I believe bloodymary(我信仰血腥玛丽) ”就能召唤到“血腥玛丽”。据说,召唤者无一例外地追随血腥玛丽到了那一个世界,没有人知道召唤当时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血腥玛丽又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所以了解就好,千万别去尝试,否则后果自负!

很喜欢恐怖片与历史文化的我经常会根据这些兴趣去搜索查找相关的东东,以满足自己这颗好奇的心(人家说好奇心害死猫,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像只猫了)。令我感兴趣的血腥玛丽的历史来由,我收集到的三个比较常见的说法。

说法一是来自于英国 都铎王朝的暴君玛丽一世,(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

玛丽一世

玛丽一世(1553~1558年在位)成长于欧洲宗教改革的汹涌大潮之中,那个时代的英国也是天主教和新教进行殊死搏杀的场所。玛丽一世的母亲凯瑟琳是一位笃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公主,而她的父亲亨利八世为了达到与她母亲离婚的目的,不惜背叛天主教,与罗马教皇决裂,并在国内扶持新教,天主教徒。也许由于上述的成长过程,也许源于她本人古板、固执的性格,她成为了一个死硬的天主教徒,并对新教有着刻骨的仇恨。成年后,她因为拒绝改信新教而几乎被亨利八世推上叛国的审判台,后来又与当时天主教世界的捍卫者——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结婚。登上王位后,她立即宣布恢复天主教,并对新教徒采取了高压,其中的激进分子。在她统治5年中,有300余人被烧死在火刑柱上,包括那个敢于宣布她父母的婚姻为无效而她为私生女的克兰默大主教等,而因此国外的新教徒则不计其数。她终于以其暴行获得了英国人民对其“血腥玛丽”的称谓。她病死时,据说整个伦敦响起了欢庆的钟声,即位的就是她的妹妹、后来成为一代名君的伊丽莎白一世。

李·克斯特伯爵夫人

另一个关于血腥玛丽的说法是,18世纪时那位匈牙利的绝世美女,李·克斯特伯爵夫人,(1720?~1789)法国贵族。

女人,是美丽的动物,美女,更是美丽中的美丽。

为了让自己更美丽,女人用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方法。

但是最血腥的美容方法,恐怕是以下这位女士的秘方了。

传说中,欧洲有四大鬼宅。其中有一座闹得最凶的鬼宅,坐落在布达佩斯的郊外。这是一幢中世纪古堡,它的主人,就是当时艳倾一时的李·克斯特伯爵夫人。在她的一生中,为她决斗而死的青年贵族,据说超过了100 个;甚至在她60岁那年,两位浪漫的青年诗人因为得不到她的垂青,而举剑自杀。

是什么样的魅力才让他们疯狂至此?她究竟美丽到什么地步呢?据野史中记载,在一次李·克斯特伯爵举行的盛大晚宴上,她一身飘逸长裙,出现在众人眼前。黑色长发在空中飘舞,两颗宝石般的美眸蕴涵着摄人心魄的光芒,火红色长裙就像流动的烈焰一样,包裹着她白玉似的修长身躯,整个人宛如一团移动的火之精灵。

当她停下脚步的时候,银白色的月光从窗外照进来,使她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他们搞不清楚,这位李·克斯特伯爵夫人究竟是顺着月光而下凡的天使,还是将要循着月光飘向天宫的圣女。

她的美丽,据说保持了近50年,而她的美丽秘方,实在令人恐怖万分。她用鲜血沐浴,而且只用纯洁少女也就是的鲜血。她相信,只有浸泡在她们纯洁的血液中,方能不断吸取其中的精华,而让她永葆青春。像好莱坞改编的电影,由马特·达蒙主演的《格林兄弟》里的森林女王(莫妮卡·贝鲁奇饰)就是依此为原型,即靠少女的鲜血来保持自己的青春。

每次洗澡前,她还要喝下至少半升的血液,清洗自己身体内的污物。她管这叫“内洗”。她洗一次澡,至少要杀掉两个少女。就这样,在漫长而黑暗的50年里,一共有2830多名少女被杀害,所有的尸体全部埋在她私人的浴室底下。这也是她的主意,因为她相信,少女们的魂魄能够驱走衰老和迟钝。

由于常用血液洗澡,她身上总带着浓烈的血腥气。但她却从不用任何香水掩盖,任其自然。参加宴会的时候则更为浓重,因为宴会前女人总要为自己的美丽作些准备的。美丽的外貌和血腥的气味相结合,竟然产生了一种无可名状的妖异魅力,使无数青年贵族为之倾倒。一时之间,李·克斯特伯爵夫人的艳名远播欧洲,连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也不远千里,拜倒在其石榴裙下。有一款鸡尾酒的名字叫“血腥玛丽”便由此而来。

虽然如此,李·克斯特伯爵夫人从来没有爱上过任何一位向他献媚的英俊绅士,因为她一直都在等待自己的爱人在出现的那天。

在李·克斯特伯爵夫人18岁的时候,有个年轻男子来到古堡,当时这位男士穿着华丽的外套,只身一人说是外出打猎经过这里,觉得口渴想来借杯水喝。李·克斯特伯爵夫人爱上了这位长相英俊、谈吐优雅的男士。并且还说服他在府上小住。可是让李·克斯特伯爵夫人不明白的是,这位年轻的绅士始终不愿告诉她自己的名字。但是李·克斯特伯爵夫人仍然想尽办法让他能在古堡的这些日子里开心快乐。

五天后的早上,绅士找到李·克斯特伯爵夫人,告诉她他要离开了,李·克斯特伯爵夫人非常的难过,流着眼泪向绅士告白,听到李·克斯特伯爵夫人的真情流露,绅士依然执意要走。但是在出门之际,绅士给了李·克斯特伯爵夫人一个深情地吻,并且告诉她,也许有天他会回来找她,希望那时的李·克斯特伯爵夫人依然如现在一样美丽动人。

绅士走了,李·克斯特伯爵夫人在漫漫的思念中逐渐消沉下去,看着她从小长大的女管家很是着急,于是带着她去见了当地的神甫,希望能帮她找到那个男人。可是连神甫都没有办法,因为一点线索也没有。所以李·克斯特伯爵夫人在郁郁中病倒在床。女管家看着她的脸色越来越苍白,非常担心。直到有天不知从哪里听到少女的血可以让人精神振作恢复美貌。于是女管家杀死了家里最年轻的女仆,把她的鲜血给李·克斯特伯爵夫人饮用,并且用它给夫人擦洗身子,就这样李·克斯特伯爵夫人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人也变得越来越美丽。李·克斯特伯爵夫人从此迷恋上了血腥味,并且为了让自己能等到那个心爱的男人时依旧年轻貌美,她开始用少女的鲜血淋浴,而女管家为了伯爵夫人不停的寻觅着年轻貌美的少女,准备李·克斯特伯爵夫人需要的时候用。

在这之后,伯爵夫人在自己的古堡里举办舞会,邀请各个国家的绅士们,为的就是希望有天能再见到自己的爱人。不过,她在大爆发后被人们活活地烧死在自己的浴室里时,依然没有等到那个她想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的男人。

没人知道那个神秘的男人到底是谁,有人说是撒旦(上帝最小的儿子,拥有惊人的美貌和智慧,但是因为年轻自负而犯错,失去天使的翅膀而坠落地狱)也有人说是巫师,也有人猜测他早已经死了,或者根本没有这个人。也许是李·克斯特伯爵夫人自己幻想出来的。故事始终是故事,那个男人到底是谁,是否真的有过这个人,只有伯爵夫人自己知道……

直到后来,法国大爆发。愤怒的群众将已经快70高龄的李·克斯特伯爵夫人抓住,群情激愤之下,大家将她活活烧死在她自己的浴室中。并且封掉了古堡。

她死后人们在她的古堡地下挖出成千上百的少女尸骸,据称当时的情形很是一个恐怖。

自此以后,一代艳后便香消玉殒,关于她的记忆也只有矗立在那里的她曾经居住过的城堡。

但是,在此后的400年里,每逢月圆之夜,古堡里就会传出一阵阵如海潮般幽怨的恸哭,仿佛是千鬼夜哭,万魂哀鸣,连10里之外布达佩斯的居民都能听见。他们不堪其扰,请来了神甫、术士驱魂作法,结果连凡蒂冈和耶路撒冷的大师们都为力。最后,教皇无奈,只能将这块地方列为禁地,禁止凡人出入。

(迄今为止,在布达佩斯的郊外,这幢古堡依然贴着教皇的封印。离它不远处,当地写了块牌子:游人勿进。)

整个中世纪欧洲有很多诡异恐怖的怪谈,但李·克斯特伯爵夫人则被当之无愧地称为头号“血腥佳人”。(关于这位血腥佳人,历史上确有其人,有关她的传说比较多,很多细节为野史流传,但她一生中杀死了许多无辜少女,以此来保持自己的美貌这一点是真的。)我们由此可知,在中世纪黑暗的漫漫长夜里,是可以产生今天无法想象的真实怪物的。

伊丽莎白·巴托利

还有人说是16世纪的伊丽莎白·巴托利(Elizabeth Bathory),(1560~1614)一个喜欢残酷折磨手下貌美女仆和乡村年轻女孩的女者。通常以她的匈牙利名字Erzsebet被提起。伯爵夫人住的塞伊特(Csejthe)城堡建在一座丘陵顶上,位于喀尔巴阡山(Carpates)的匈牙利山区。在山顶的一片广阔的土地上,像一座要塞一样。从那里,你可以眺望到Csejthe的村庄。而这里也是女伯爵嗜血狂欢的魔窟。村庄中的农人都痛恨地称她是“嗜血的女伯爵”。《暗黑破坏神》里的女伯爵说的就是她,黑暗馆里反复提到她的名字。还有《探索》频道里的专题片也提到了这一点。

她是历史上有名的Blood Countess,也是个真实的吸血鬼。当时艳名四播欧洲的她认为年轻的鲜血让她的容颜常驻。

女伯爵伊丽莎白很可能也为斯托克创作《德古拉》提供了灵感。

1546年,Vlad Dracula(传说中的吸血鬼,电影《吸血僵尸惊情400年》的主角德古拉)和一支由特兰斯瓦尼亚王子Steven Bathory带领的探险队来到Wallachia争取从前统治者的王座。大约一个世纪以后,Steven Bathory的继承者,女伯爵Elizabeth Bathory本人成为了特兰斯瓦尼亚地区恐怖的化身。以下就是Elizabeth Bathory的故事。

伊丽莎白·巴托利,1560年生于匈牙利的名门巴托利家族。巴托利家族是与哈布斯堡王朝有着深切关系的名门贵族,历代均有人出任杜兰西鲁维尼亚公国的国王,是名门中的名门。他们家有许多有权有势的亲戚——其中包括一个红衣主教,一些王子,还有一个担任匈牙利首相职务的表兄,而最著名的莫过于Istvan Bathory——他是特兰西瓦尼亚王子并在1575~1586年是波兰国王。据说在4、5岁的时候伊丽莎白就表现出了暴力倾向,这可能是由于癫痫病或其它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并且可能和她晚些时候的“精神错乱”行为有关。(就像那个时候欧洲大部分的贵族王朝一样,她的家族也被由近亲通婚导致的精神病所困扰。)波兰的King Stephan算是她的一个比较有名的亲戚了,而她还有一位成性的拥有双重性别的姑妈和一个精神的叔叔。因此,伊丽莎白从4岁开始就突发癫痫症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她从小就被宠坏了,一群女家庭教师围者她,满足她所有的需要。虽然受到她的突发症和冷僻性格的影响,伊丽莎白还是被认为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年轻女性。

在很小的时候,她曾经目击了一次对一个背叛的吉普赛人的处刑过程。他们把那个可怜的吉普赛人塞进一头被活活剖开的马的腹部并且被缝在了里面。在刽子手的脸上并没有浮现出丝毫对受刑者之死的同情和怜悯。这次事件让伊丽莎白明白了一件事——正是这件事使她残忍的个性开始萌芽——杀死一个平民根本无须受罚和担心受到报复。

伊丽莎白有着不可思议的、冷然的美貌,看见她深邃的黑色大眼睛的人,都会觉得毫无道理的不安。从她很年轻的时候,就有傲慢的、女王般的气质。她那琥玻般的眼睛射出了残酷,形成了她那艳丽而又妖冶的姿容。对于自己的美貌,她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喜爱。拿着镜子横躺在床上注视着自己的脸,无论多久都不会疲倦。在镜中绝对看不见她的笑容,是因她希望自己能更美的自恋情结之故。

14岁时,她在她未来的岳母(女伯爵夫人Ursula Nadasdy)的城堡中与一名农民的儿子生下了一个婴儿。而早在11岁那年,她就与男爵Ferencz Nadasdy订了婚。

1575年5月8日,豪华的婚礼在瓦兰诺城举行,当时她十五岁。布拉格的皇帝麦司米伦二世也送来了祝贺文和礼物。她嫁给了一位很有声望却本性残酷的战场英雄——26岁的Ferencz Nadasdy伯爵。男爵是一个好战的人,他宁愿在战场上撕杀也不愿在家中享受平静的生活,于是当地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匈牙利的黑色英雄”。那时的社会还没有人提倡妇女解放,但伊丽莎白却保留了她的姓。她的丈夫也改姓了Ferencz Bathory。

她这样一场婚姻在当时的贵族圈中一点也不希奇,完全是她那秉承机会主义的母亲所导演的一场联姻。而Nadasdy家族也因此提高了不少社会地位——巴托利家族因其资历而有着更大的权利。虽然对这场婚姻有诸多的猜测,但是Ferencz经常外出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他们结婚的头几年,伊丽莎白并没有生育,也就是在这长时间的孤独中伊丽莎白的狂天性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搬到新居之后丈夫又再度上战场。在啰嗦的婆婆的监视之下,伯爵夫人一天比一天更感到无聊。她非常向往维也纳的豪华生活。正当她的丈夫驰骋在疆场时,伊丽莎白拜访了有嗜好的姑妈——伯爵夫人Karla Bathory,当她们的狂欢被下令取缔后,她真正的意识到她内心中所需要的是何种刺激。折磨拥有成熟的女孩使她得到了巨大的快感,而她不只满足于肉体上所得到的快感,对黑色魔法的研究也是她的爱好之一。城堡中的一个男仆多尔可(匈牙利名Thorko)介绍她加入了一个秘密宗教组织,开始怂恿她使用魔法,与此同时也鼓励她继续她的狂的行径。极度的虚荣和自恋使她的行为更加地扭曲。

在她二十出头的时候,伊丽莎白是出于无聊,慢慢发现了折磨仆人所给她“带来的快感”。在她的那些女仆人中,她所锁定的目标是那些青春期的少女。她先是用烧的发红的钳子把她们的身体撕裂,把她们放在火上烤,或是用一种叫“Star-kicking" 的刑法来折磨她们(用沾满油的纸条夹在受刑者的脚趾间,然后点火,而Elizabeth本人则在旁边观赏受刑者痛苦地尝试踢走那些火星)。

她也曾经把那些女孩的头撕成两半(就是用工具把她们的嘴硬撬开,不断扩大角度直到她们折断颈部而死)。在她不那么的日子里,她只是强迫那些女仆们赤身的在成群的男人面前做家务活。

伊丽莎白在她的奶妈尤娜(匈牙利名Ilona Joo)、管家乌依瓦里(匈牙利名Johannes Ujvary)、巫师达尔维拉(匈牙利名Darvulia)与Dorottya Szentes的帮助怂恿下继续堕落着,并在一个称为“尊贵夫人的刑室”的地方对女仆施加各种她自创的酷刑。随着她的年龄不断增长,她对那些无辜的年轻女性的血肉的渴望愈发强烈了。她发明了许多新的折磨手段,像一种叫“甜蜜的痛苦”,她用熨斗、熔化了的蜡和刀子来折磨女仆们,然后脱去她们的衣服,在全身上下涂满了蜂蜜,最后将他们抛弃在满是饥锇的昆虫的小树林中。还有一种叫“水之痛苦”,就是先把一个少女扒光,浸在零度的冰水中,并且不断从头上浇冰水直到受刑者活活冻死。

终其一生,伊丽莎白一直为剧烈的头痛而烦恼。她不但在被无由的烦燥发作侵袭时,用发夹刺侍女们,而且在像癫痫般的痉挛发作时,在床上翻来覆去,去咬服侍她的侍女们。听到少女们痛苦的哀嚎,她自己的痛苦会不可思议的消失。

当伊丽莎白和一个全身金属外壳人一起出入城堡时,村中人开始相信那个有着一双黑暗的眼睛和参差不齐的牙齿的人就是德古拉本人,他已经降临到了Csejthe城堡。而且一些人曾经看见伊丽莎白的嘴边出现了血迹。然而不久后那个神秘的陌生人又返回了坟墓,而伊丽莎白似乎已经承受不了一个人的孤独。有段时间,她甚至和一个“神秘陌生人”私奔。当她的丈夫Nadasdy男爵返回城堡却出奇地原谅了妻子的不忠行为。

在她婚姻的头十年里,伊丽莎白没有孩子,因为他的丈夫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很少有时间和她呆在一起,之后,从1585~1598年,伊丽莎白共生育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

1600年,51岁的男爵Nadasdy中毒身亡。她把婆婆赶出了城堡,实施暴行更加变本加厉。在此之前,夫人对侍女秘密的,常常使她们死亡的传说已四处流传。尽管有危险的名声,贫困的百姓女儿们,仍然毫不犹豫地为生活去城中。有一个被叫作牙诺修的丑陋侏儒,被命令在附近的村庄寻找目标。少女们原先是怀着像去郊游的心情进入城中。但是只要一进大门,能生还的机会可说是微乎其微。

随着时间的流逝,伊丽莎白越来越虚荣。但她也逐渐衰老,那美丽的容貌在一点点地消失。由此开始了传说中臭名昭著的“血浴”。

一天,一位女仆在为40岁的伊丽莎白梳头时不慎拉断了她的一根头发,暴怒的她疯狂抽打这位女仆耳光,鲜血从女仆的鼻子中喷了出来,飞溅到了她的脸上。而当女伯爵在镜子中观看自己脸上被血溅到的地方时奇迹出现了。被鲜血沾染过的皮肤逐渐退去了时间的痕迹,恢复了从前的靓丽。她大喜过望。

她向她的几个帮凶咨询,使她相信的血就是传说中的活力之泉,让在其中的沐浴的人找回青春。她下令割断那个女仆的喉咙并将鲜血倒入一个巨大的桶中。伊丽莎白就在还温热的血中沐浴。

于是,一场恐怖的仪式开始了。在巫师的帮助下,上百的少女被绑架,都是年轻貌美的,带到伊丽莎白的城堡,折磨她们并且抽去血液。伊丽莎白还经常啃咬那些少女的脖子和,从那创口吸取鲜血,撕吃肌肉。从此以后,女伯爵便开始用的鲜血来沐浴自己,每当她从充满鲜血的浴缸中出来时,青春的光辉似乎又回到了她的身上。

伊丽莎白的奴才们在附近的村庄中以雇佣女仆为借口骗得了许多进入女伯爵的城堡,而少女们被榨干了鲜血的尸体被抛弃在城堡之外。

根据审判的记录,夫人的男仆作了如下的证供:“夫人的房间中一直都有四、五个的少女,因为身上沾满了血迹,整个看起来像炭一样黑黑的。”维也纳的住处,房中像血海一般,没办法行走。为了要到床上睡觉,在地板上洒灰以防滑倒。

她更是向德国的铁匠订购了全套的处刑工具;于是不久之后,在她度过了她大部分成年时光的Csjethe城堡的地下室,一座规模宏大的处刑室建成了。除了那著名的血浴之池和铁以外,还有刺之牢笼和吊在天花板上的铁刺球。她命令蹄铁工制造像鸟笼般的东西,有锐利的铁刺朝向笼子里面。用滑车的装置把鸟笼高高的挂在天井上。残忍的多尔可(英文名Dorka)把少女关在笼中,拿烧红的火钳向她们刺去,少女一往后退,铁刺就会刺在背上,直到她们自己把自己穿在了那些铁刺上。其他人则被放在那个刺球中(空心,但是内部有朝向球心的铁刺),那个刺球被推动后象钟摆一样不断做单摆运动直到关在里面的少女的身体被完全撕碎。处刑之时伊丽莎白会站在刺笼下面,雨点般的血,就会落到等待洗浴的伯爵夫人身上。这样就可以享受鲜血淋浴了。

当时在维也纳,她“沾满鲜血的伯爵夫人”之名已不径而走。根据传闻,她在维也纳的住处每夜都会听到少女的哀嚎。等到天亮,街上有血在流。

伊丽莎白的恐怖统治持续了很多年。伤亡数字已经上升到了三位数,这是后来被从女伯爵的写字台上找到的花名册所确认的。死去的少女的尸体或者被烧毁,或者被埋到了城堡下面,或者抛于野外任野兽吞食。恐怖的震波穿透了邻近的乡镇,但是没有人敢站出来揭发女伯爵的兽行。就连那些本应该为维持和平和公正负责的神职人员也都保持沉默。

谣言虽说是谣言,但伊丽莎白的立场渐渐危殆。一个极有权势的贵族也不可能滥杀多达600人而安然无事。但是,对她的暴行所采取的直接行动一直没有被施行,直到她已经把周围城镇所有的少女“耗尽”。尽管如此,她还是过于大意。无法满足于地位卑下的平民少女的血,竟还想要贵族少女的血。她开始将魔爪伸向那些较低级的贵族妇女。她建造了一个虚假的学校,欺骗那些贵族出身的少女来她的城堡并承诺对她们进行教育,仅仅是为了把她们折磨至死。在她马拉松般的的末期开始变得草率了,她随意将受害者尸体扔出城外让野兽吞食,或者让神甫把受重伤的少女活埋。

一个神甫最后终于向匈牙利的马提亚王通报了此事,后者开始对女伯爵的所作所为进行调查。

搜查却特城的行动在1610年展开。12月30日,伯爵夫人的表兄图尔索(匈牙利名Gyorgy Thurso)伯爵,率领一队士兵和骑兵包围城堡。在临攻破城堡的那一刻,堡里都还在进行着血腥残酷的杀戮。当他们到达城堡时,所见到的场景比预计的要可怕:拿着剑的官吏,举着火把走向城堡的地下室,异样的气味扑鼻而来。一个死去的少女倒在门厅,另一个已经奄奄一息了,全身被刺满了洞。另外一些则被吊在地下处刑室的天花板上,像被消化过的死鹿一般。50多具尸体被从城堡地下发掘出来。往里去可以看到其他的尸体。也有还剩一口气的活人。据生还者的证言,她们最后在没有食物可以吃之时,吃被杀的同伴的肉。男爵Thurso和牧师Janos Ponikenusz找到了那本在伊丽莎白卧室梳妆台里的花名册(牧师Berthoni的日记),列着被的650多位少女的名字和被杀的细节。(Aadras Berthoni是Csejthe村路德教会的一名牧师,当伊丽莎白命令他将那些被吸干了血的尸体烧掉时,他意识到了事实的严重性,于是他将自己的怀疑和猜测在他去世前全部写入了日记中。)

女伯爵的三个女巫同谋被抓去了,而女伯爵本人则被关在了自己的城堡中。

1610年,女伯爵和她的同伙被带上了法庭。三个女巫在长时间的严刑供后终于坦承了全部罪行,但是她们试图减少她们在这次恐怖事件中的重要程度。在17世纪的匈牙利,监狱中的犯人是不可能获得假释的。三个人都把罪行推到了一个在审判前几年就死去的同为女伯爵同谋的女巫身上。超过200个证人被传唤到法庭,但是大多数人都只能提供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做为证据。但是,这些供认还是和马提亚王和他的士兵所亲眼见到的恐怖景象一样,为法庭对女伯爵的定罪提供了足够的证词。

1611年1月,审判在匈牙利的Bitcse(毕滋歇城)举行。但伊丽莎白并未出庭应讯,也没有承认任何罪行。

这里我必须小小的离题一下,伊丽莎白不能出庭的原因不是出自她自己的选择,事实上,她一直恳求逮捕她的马提亚王替她开脱罪责。但是,对她来说很不幸的是,马提亚王和她并没有利益关系,将她的审判安排成向大众公开。虽然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她的罪行,我们还是得注意到她并没有被允许出席她自己的审判并为自己辩护。

她的同谋比较惨些,没有受到恩惠和宽恕。共犯尤娜和Dorottya Szentes,手染徒之血的女巫,在她们被扔进火堆之前,用烧的发红的钳子扯掉了所有的手指。另一个则被砍头并且尸体被穿在了树桩上。还有一个叫Erszi Majorova的女巫,则在迟些时候被砍头。

由于受她的贵族出身所保护,伯爵夫人并没有和她的同谋一样下场悲惨。不过图尔索(英文名Thurzo)在1611年判她永远不得踏出她自己的城堡一步。有传言说他是在”参观“了那个受刑室之后做出如上判决的。(在拒绝担当随军牧师之职后,她被宣布判终身监禁,要被关在城堡中直到死。)

判决确定后,石工就前往城里把所有的窗户封死。她虽然活着,却像被葬在巨大的黑暗的坟墓中一般,可以透过光线的地方,全部封死,不留一丝缝隙。最后为了要送食物和水到她的房间,才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

所有的审判文件被深藏在古堡中,男爵图尔索留在了城堡中。

1614年7月31日,54岁的伊丽莎白向来自Esztergom教区的两名牧师口述了她的最后愿望和遗嘱,她希望她家庭的财产能够在她的孩子中间平均分配,然而她的儿子保罗及其后代将是基本继承者。

1614年8月14日,一个狱卒想好好看看这位女伯爵,因为据说她当时仍是匈牙利最美丽的女人之一,在那个小洞里瞥了一眼后,他发现她面朝下躺在地上,已经死了。伊丽莎白·巴托利被关押的四年后,死在自己的那个小房间中。死时54岁。特兰斯瓦尼亚的嗜血女伯爵终于在痛苦中死去了。她的尸体本应葬在Cachtice镇教堂,但是当地居民对把这位声名狼藉的女士葬在他们的土地上十分不满,更别说还要葬在神圣的地方了。考虑到这些,以及她是巴托利家族最后一代的事实,她的遗体被葬在了匈牙利的东北部城镇Ecsed,巴托利家族的领地上。

至死,她也没有承认过自己的罪行,也没有对她的所做所为表示过懊悔。

现在这坐关押她的塔依然矗立于斯洛伐克共和国境内。一本关于那次判罚的抄本今天还保存在布达佩斯的匈牙利国家档案馆中。度过漫长的几个世纪。

Csjethe城堡已经化为废墟,但是在今天的斯洛伐克共和国境内你还是可以看到的。伊丽莎白被埋葬在她的家族墓地中,而匈牙利国会则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人们提到她的名字。直到“东欧剧变”,主义政权垮台后,那份文件才被公之于世。之前虽然缺少确凿的证据,好莱坞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他们基于伊丽莎白的传说编造了一个又一个低级的恐怖故事。1970年拍摄的《Countess Dracula》(血浴美人)是第一部明确地围绕伊丽莎白的故事改编的电影,但是故事中的反派女魔头的名字却是叫Mathory。。。该影片知情人士透露一部新版的关于伊丽莎白·巴托利的电影正在制作中。

玛丽一世为何被称为“血腥玛丽”?

随便走进一家小酒吧,血腥玛丽都是很火的头牌鸡尾酒,它与英国历史上那位有名的君主—玛丽一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玛丽一世又为什么被称为“血腥玛丽”呢?

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一样,都是都铎王朝的女君主,但她麾下的国土更广,包括了英格兰和爱尔兰两块地盘。我们都知道,在宗教改革之后,罗马天主教的势力不如往昔,英王亨利八世也把国教修改,从天主教改为新教,并趁机赚取了一大笔钱财。

玛丽一世之所以被称为“血腥玛丽”,和宗教的关联难舍难分。玛丽一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并且还相当虔诚。她的主要事迹之一就是恢复天主教的国教地位,为此甚至不惜大局杀戮。为了宗教,玛丽一世差不多处决了三百多个反对者,并且手段残忍,真可谓是血流成河了。

从今往后,“血腥玛丽”的名头就算是坐实了,并且在随后的历史中,“血腥玛丽”更成为女巫的代名词,由此可以看出,玛丽一世的名头是多么的臭了。不过单从宗教改革角度来说,玛丽一世的努力并无取得太大的成效,她的努力大多被伊丽莎白一世所。

历史记载,玛丽一世是一个很聪慧漂亮的女子,她仅仅统治了五年左右的时间。如此短暂的时间实在是不够一个展手脚的,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她的评价才这么吧。

揭秘世界各地恐怖传说 有关于黑色星期天的传闻

世界上一直存在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东西等待人民去挖掘,例如血腥玛丽的传说,黑色星期五的传说,日本犬鸣村的处说等等,有的新奇有趣,有的离奇吓人,有的惊悚恐怖,也有的胡编乱造。。。带着大家的好奇心,我搜罗了十个关于世界各地的恐怖传说。

1、纽约的下水道住着鳄鱼

这个传说,源于1935年2月10日,一群住在美国纽约的年轻人,在哈林河畔其下水道捉到一条鳄鱼,事件被刊登《纽约时报》,引发轰动。事件曝光以后,整整 1930年代,纽约或附近地区的市民在各处,包括布鲁克林地下铁站、布朗克斯的河流、东河及郊区的湖内都发现鳄鱼踪影,市内人心惶惶。

事 实上,1930年代的美国东南岸,鳄鱼皮革业相当兴盛,皮革工人在佛罗里达州的泥沼中捕捉小鳄鱼,养大后往皮革厂加工。而当地人亦非常乐意把小鳄鱼当成宠 物出售,买家大多是纽约人,以当时的眼光来说,纽约人视饲养小鳄鱼为标新立异的行为,两地交易频繁。然而,其代价随之而来,鳄鱼成长过大,空间越少,性格 亦复凶恶,纽约人唯有将之售出,或放生。再有甚者,如传说所言,冲入马桶中,眼不见为净,一了百了,相信成为鳄鱼在下水道出没原因。

2.华特‧迪士尼没有死只是被低温冷冻

华特‧迪士尼创作出了家喻户晓的米老鼠,也是卡通界龙头:迪士尼的创办人。他的一生可说是充满传奇,甚至连死后也是。有一说法是迪士尼临死前要求将自己的身 体冷冻起来,等未来科技更发达后,再将他解冻复活。

其中最着名的说法是,迪士尼先生的遗体就藏在以梦幻着称的迪士尼乐园的某个角落…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 静静等待自己复活的那一天。

事实上,华特‧迪士尼在1966年因肺癌引发心肌梗塞去世,死后遗体火化。但“迪士尼冷冻遗体”这个传说在美国相当家喻户晓,甚至还被《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拿来开过玩笑。

3.日本的犬鸣村传说

犬 鸣隧道位于日本九州的福冈县,是日本有名的灵异景点。它之所以如此有名,除了因为该处的交通意外失事率特别高,惹来冤魂找替身的传闻外,也有不少人曾于隧 道内看见灵体或拍得灵异照片,为此隧道的怪异传闻提供佐证。其实,归根究柢,犬鸣隧道的灵异怪事,是由附近的水坝所引起的…

传闻,在水坝值班的工作人员,每到深夜,便会听到水面传来一些人类叫声,但他们循声去检查时,却没发现任何人。也传出,有工作人员去调查神秘声音而失踪,虽然有人怀疑失踪的员工,有可能是失足跌入水里,但经过好几次的打捞,却没发现尸体。

而水坝筑成后,有不少人会特地前往该水坝跳湖自杀,成了像青木原树海一样的热门自杀地点,之后便有许多传闻开始蔓延。水坝附近的犬鸣隧道发生的交通意外事故原本就多,于是产生了跳坝自杀或是车祸冤魂抓交替的传言。

而飙车族故意在犬鸣隧道,成了压倒骆驼最后一根稻草。最后,日本以隧道治安不佳为由,将犬鸣隧道用大石封闭禁止进入。

其后,有不少对研究灵异事件极有兴趣的人士,曾偷偷闯进旧犬鸣隧道内,欲探个究竟。结果,有不少都遇到怪事,更有人拍得灵异照片及录象,为犬鸣隧道的灵异之说提供实证。到底犬鸣隧道的灵异事件和附近水坝的连串意外,是否真的如传言般是犬鸣村民的亡魂作怪,恐怕只有天知了。

4.富野的地狱

“富野的地狱”是被一名叫做四方田的人写在一本名为《心如滚石》的书里,一首被诅咒的诗,诗的内容是关于富野死后落入地狱的故事。传说谁大声读出来,就会被杀。如果你很幸运的话就不会死,但倒霉的事还是会发生在你身上。

这个故事在日本论坛上非常有名,有许多人用拍照和摄影记录下念诗的过程。有许多网友说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但也有一位网友念完后就失去了联系。如果你有胆量念出来的话,建议用日文原文来念吧。

5.黑色星期天

在 离今天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的1930年代,有一首歌,在欧美传唱开来,夺去了数百人的性命。据说它的悲伤,让演奏者心脏病发,让举自尽,最后,它 的谱曲者从高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首歌被誉为“恶魔的邀请函”,曾经被多个国家联合禁播,它叫做《黑色星期天》(Gloomy Sunday)。

《黑色星期天》于1933年,由一位名叫Rezso Seress 的匈牙利作曲家所做。据说Seress与未婚妻分手后失魂落魄,某日正下着滂沱大雨,Seress望着窗外叹息: “真是一个绝望的星期天!”,之后他写下了震惊世界的《黑色星期天》。

事 实上,所有这些因听了《黑色星期天》而自杀的说法,全部因为年代久远而已经无法查证,有人认为这应该是出版商为了 *** 销售故意放出的谣言,如果回头看年 代,1930~1950年间的欧洲可说是一片荒凉,先是经济大恐慌导致高失业率,然后又是第二是世界大战,自杀率会高也不稀奇。一般普遍认为,若这些说法 是真的,这首歌也许可以带出悲伤的情绪,但主要还是因为当时背景使然,才会造成听完这首歌后出现的自杀潮。现在市面上有许多后来被重新诠释的《黑色星期 天》,绝大部分的听众都表示,可以感觉到歌曲里含有的悲伤,但并不会想要自杀。

由后人所重新诠释的版本中,最有名的应该莫过于爵士女伶比莉·霍利戴(Billie Holiday)所演唱的版本,原曲已经消失 ,据说是被锁在美国某大学的柜子里永远不会再重见天日了。

6.纽约削肾客

这是纽约流传已久的恐怖传说之一,据说来纽约的游客中,许多人被人迷昏后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个灌满冰块的池子里。摸摸腰部发现肾脏已经被摘走,送到黑市上交易了。在许多版本里,甚至有受害人的两个肾脏都被取走,惨死在池子里。

7.裂嘴女传说

这 个故事在日本知名漫画“灵异教师神眉”里面也有出现过,裂嘴女据说生前是一位非常美丽的大美女。在一次整形手术中,因为整形医生头上抹的蜡臭味太重了,使 他非常不舒服乱动了起来,结果医生不小心剪到他嘴巴两侧,裂嘴女一气之下就当场杀死了医生。从此伤心欲绝的裂嘴女就徘徊在街头等待别人的认同。

裂 嘴女经常在学校门口附近徘徊。开始时,她会问孩子:“我美丽吗?”如果孩子说:“美丽”的话,她会脱 开口罩或把围巾摘下问孩子:“这样我也美丽吗?”再强行带走他们加以杀害和吃掉。如果孩子说:“不美丽”的话,她会很生气地马上把孩子吃掉。而如果不回 答,转身就跑的话,她会以一百公尺3秒的飞快速度迅速追上来。

8.血腥玛丽

传说中玛丽是女巫,在一百多年前因为使用黑魔法被处死。另一说法则是,她是近代一个在车祸中往生的女子,脸孔也因而严重毁容。

有 些人把她与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搞混,因为历史上玛丽一世也被称为“血腥玛丽”。 这个误解也发展出一套说法,这位杀人不眨眼的英国女王,杀害年轻女孩是为了取得她们的鲜血,还会泡鲜血浴维持青春(这个传说其实跟1560~1614年间 的匈牙利女伯爵Elizabeth Bathory比较相关)。

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女王”的误传里,也有人宣称是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1542-1567)。虽然这位玛丽是个虚荣又愚蠢的女人,但历史上并没人说她是心狠手辣的女人。

至于为什么脑筋清楚的年轻孩子,要冒险把索命厉鬼叫出来作乱?作家Gail de Vos提出了以下解释:

至于小孩子为何要持续召唤玛丽,将危险与可能发生的惨剧玩弄于掌间?9到12岁这个年纪被心理学家称为“罗宾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靠在黑暗中玩耍,与参加仪式游戏来满足对 *** 的渴望。他们常常寻找安全的方式玩乐、排解焦虑与恐惧。

9.披头士灵魂人物:保罗‧麦卡尼已死,现在人们看到的”他”是替身

传 闻说披头士吉他手兼主唱:保罗·麦卡特尼死于一场恐怖的汽车相撞事故,为了不影响披头士《佩珀中士的寂寞之心俱乐部乐队》这张专 辑,披头士乐队剩下的几名成员决定用一名长相酷似保罗的替身代替这名世界上最为人熟知的歌星,希望没有人会察觉。这立刻引起了轰动,甚至还有人谣传在披头 四其中一首歌倒带就可以听到用诡异的嗓子唱着:“保罗已经死了。(Paul is Dead.)”

至今网网络上还是有一派人认为现在的麦卡尼是假货。但如果是假货,他这四十多年来也表现得才华洋溢。甚至还超越了”真的”保罗麦卡尼,不是吗?

10.小丑雕像

人们谈论最多的恐怖传说,也是比较恐怖的一个:有一个保姆打电话给孩子父母询问是否可以用布将墙角的小丑雕像蒙起来,父母听闻后赶紧让保姆抱起孩子们离开家 里,后来孩子的父母说家里没有什么小丑雕像,更奇怪的是在此之前,他们的孩子也向自己抱怨房间里有个恐怖的小丑在盯着他们。父母没有相信孩子们,但是这话 从一个非亲非故的人嘴里说出来,让家长相信了孩子们所言。故事继续,小丑最终被逮捕,被查实是一个化装成小丑的侏儒,总是喜欢闯进民宅注视小孩。

英国女王为什么不住丈夫家

女王概况

(一)

不知你是否知道,在今日的欧洲君主制国家的在位国王之中,有三个是女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荷兰女王贝亚特里克丝、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她们都不是本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王。 在欧洲历史上,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中世纪的骑士时代,皇帝、国王这些名词从来都只是男人的专利,只有东罗马帝国出了几个影响不大的女皇帝。但从14世纪开始,在一个又一个的国家,一个又一个的女王(皇)断断续续地出现了,一直到当代,累计有三十来位。(统计一下,英国6位,4位,荷兰3位,卢森堡2位,西班牙3位,葡萄牙2位,瑞典2位,丹麦2位,奥地利1位,波兰1位,匈牙利1位,还有苏格兰、纳瓦拉、那不勒斯等现在已为人兼并的国家也出过女王,不过有些女帝王严格来说不能算是“继承”王位,而只能说是“夺取”王位,如的叶卡捷琳娜等。) 三十来个,在欧洲庞大的帝王群体中只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但她们不但将欧洲历史谱写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也实实在在在史书上留下了足以流芳后世的业绩。总的说来,欧洲女王的表现还算不错。其中丹麦的玛格丽特一世(1387~1412年在位)、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西班牙的伊莎贝尔一世(1474~1504年在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奥地利的玛丽亚·特蕾西亚(1740~1780在位)分别被本国的史学界认为是本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其他女王基本上处于中上或中下的位置,而甚少有荒淫无道祸国殃民之辈,唯一一个被推翻的女王是西班牙的伊莎贝尔二世(1831~1868年在位),但使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是她的祖父和父亲,她本人要负的责任其实也不多。 她们走上女王宝座的路径不外乎两种:从公主到女王和从王后到女王。身为王后,在国王丈夫死后,继承人尚年幼或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便自己走上权利舞台的中心,进而即位称尊的情况,在世界各国历史上司空见惯,在欧洲则以的两个叶卡捷琳娜为典型代表。但更加有欧洲特色的是从公主到女王的情况,欧洲历史上的女王大多属于这一类。 在即位之后,基本上男性国王能承担的事务,她们也能承担,但亲自带兵打仗除外,不过,17世纪之后,国王亲自带兵打仗的情况已越来越少见,因此也不见得是严重的问题。女王结婚之后与丈夫之间权力如何分配也是一个问题。有不少女王,结婚后就将主要王权交给丈夫,甚至把王位也让出,如瑞典女王埃里奥诺拉,也有的女王结婚后能将丈夫和整个江山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如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更有甚者,有的女王选择了终身不婚,以保证自己的权力不旁落,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女皇叶丽萨维塔。

(二)

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首先涉及的问题是,女性对父母的财产和地位的继承权问题。古代法兰克蛮族国家的《萨利安法典》曾规定妇女没有继承权,但《圣经·民数计》中则说道:“一个人时候应该由女儿继承。”(意为无子嗣的时候)。欧洲各国历史上的情况不大相同,但大体上是女性有继承权,但要排在相应的男性后面(这与亚洲国家女性根本没有继承权,一出嫁就完全成了别人的还是不同的)。 欧洲各国情况的不同,表现在欧洲的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不同。欧洲中心传统色彩较浓厚的地区,如法国、德国等,女性继承王位一直是被禁止的,如法国国王腓力五世就曾组织学者会议,搬出《萨利安法典》,确认女性没有王位继承权,即使在国王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情况下,王位也只能由国王的其他男性亲属继承。但在“边缘地区”,如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等,女性则在名义上有继承王位的可能性。在东欧,除了波兰和匈牙利在14世纪的一例特殊情况,在其他时代,女性都不得继承王位。而的情况比较特殊,在18世纪这个“女皇世纪”,接连有四个女沙皇产生,但在其他世纪,女性继承皇位则通常是被禁止的。 但一个女王的出现,总是会带来一系列复杂和棘手问题,因此即使在那些女性名义上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国家,一个女王的产生仍然会面对种种阻力,这也是欧洲历史上女王只是很少数的缘故。但当一个国王只有女儿而没有儿子的情况出现时,他通常又会谋求将王位传给他的女儿而不是其他男性旁系亲属,这就使女性继承王位的问题成为一个“模糊问题”,不同的国家、家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打算,而欧洲各国王室之间都有错综复杂的婚姻血缘关系,对同一个王位,常常有多个国家的王室成员可以提出自己有继承权的依据,这就是欧洲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的问题为何会引起那么多的纷争甚至战争的原因了。 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无嗣而亡。他的堂兄,瓦卢瓦公爵腓力继位为王,是为腓力六世。但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认为自己才是法国王位的继承人,原因是,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也即法国前国王、查理四世之父腓力四世的外孙,而除了他,腓力四世所有的儿孙都已死亡,至于腓力六世,充其量只是腓力四世的旁系后代而已。而腓力六世则认为,按法国的传统,女性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因此不买这个“腓力四世的外孙”的帐。因此爆发了英法两国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被他们的后代一直延续下去,从1338年一直打到1453年,史称“英法百年战争”,英国国王一度在法国加冕为王,不过最后还是被赶出法国。英法两国在领土、经济利益等方面的矛盾,是这场战争的真正原因,而英法两国在女性继承王位问题上的理解不同,则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 171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大公查理六世正在为自己的后嗣问题深深担忧。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他想让他的女儿即位,不愿让他的皇位落到德意志邦联其他王公手里。因此,他颁布了历史上有名的“国本诏书”,规定若无男嗣,女儿也可即位。这一诏书遭到了德意志邦联各王公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依据是,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还没有过女皇的先例。而玛丽亚·特蕾西亚的支持者则反驳说,虽然历史上没有过女皇,但也没有规定过女人不得继承皇位。查理六世将“国本诏书”作为他一切外交的核心,为换取国际上对“国本诏书”的支持,他可以在其它方面作出牺牲。1740年,查理六世病逝,玛丽亚·特蕾西亚顺利即位,但与此同时巴伐利亚选侯阿伯特宣称自己才是帝国皇帝,并伙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及法队入侵奥地利,这场战争历史上称为“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幸而奥地利取得英国的帮助,最后战争打成平手,普鲁士承认了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皇位,但从奥地利割走了西里西亚地区。 1833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病死,他只有两个女儿,遗嘱中由他的长女伊莎贝尔继承王位,是为女王伊莎贝尔二世。但斐迪南七世的弟弟卡洛斯认为女性没有继承权,自称自己才是王位合法的继承人,集结了一批持异议的、宗教派别,发起了“王室正统运动”的战争,史称“卡洛斯战争”,失败后国外,他的后代还一直在谋求西班牙王位,以至于西班牙王族分化成两个世袭,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类似的,叔叔和侄女争夺王位的战争,还有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和王叔米格尔的战争。 以上三个例子,分别是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内部不同王族世袭之间,以及同一王族内部由于对女性继承王位的理解不同而引发的战争的典型代表。当然,这些战争本身还有更深的社会背景,女性继承王位的问题,只是一个导火线。

(三)

新时代的继承王位问题 进入20世纪,欧洲君主制遭到了沉重打击,不再是一个国家生活的中心,但20世纪中叶,女性继承王位问题在欧洲一隅的丹麦,再一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丹麦国王斐特烈九世只有三个女儿,按照丹麦王位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他的弟弟克努特亲王被指定为王位继承人。但再战后丹麦女权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很多人为斐特烈九世的长女玛格丽特不能继承王位感到愤愤不平。1950年,“丹麦妇女协会”首先挑起争论,她们利用报纸、电台等媒体进行宣传,认为应该由玛格丽特继承王位。争论持续了两年,连篇累牍的社论、专题、特写、报道不一而足,闹得沸沸扬扬。最终,此事件被丹麦首相埃里克森利用,他将女性继承王位问题和他主张的将议会由两院制改为一院制的问题合在一起进行公民投票表决,以便提高投票率。结果,在1953年的公民投票中,多数人赞成修改王位继承法,确立女性的王位继承权,玛格丽特得以取代她的叔叔克努特亲王成为王储,并于1972年即位至今。有评论认为,此事件实际上反映了当代的欧洲人实际上更喜欢由一位女王来统治(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久前在日本关于能否接受一位女天皇的测验中,90%的人明确表示无法接受)。 时至今日,欧洲君主制国家已经所剩无多,而且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只是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而存在的“橡皮图章”,由一个男人还是女人来当国王已不再是那么重要。加上当代欧洲国家中女议员在国会中占有20%到30%的席位已不足为奇,甚至有达到40%的(如瑞典),至于女首相、女、女党魁等在欧洲国家中已司空见惯,死抱只有男性才能继承王位的观念已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尽管王室的制度总是落后于社会制度的改革。当前,瑞典、挪威已立法规定男女王族成员具有完全同等的继承王位的权利;在英国、西班牙、丹麦、荷兰,女性王族成员虽然在王位继承顺序上要排在血缘关系相同的男性王族成员后面(如姐姐要排在弟弟后面),但也已经有无可非议的王位继承权;例外的是,在比利时和摩纳哥,仍然只有男性王族才拥有王位继承权。

英国女王简介

1st: 玛丽一世

玛丽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理论上她是从1553年7月6日, 实际上从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时)。 她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数第二位君主。 她主要事迹是曾努力把英国从新教恢复到罗马天主教(1555年)。 为此,她曾处决了差不多三百个反对者。于是而被称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y)。从此以后, Bloody Mary在英语中就成了女巫的同义词。 但是她的宗教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继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颠倒。

2nd: 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 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莉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3nd: 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译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英国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与王后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与丹麦王子乔治结婚。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嗣位法」,安妮成为威廉三世的继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为英国女王。1707年,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合并,实现两个国家真正的联合。由于安妮身体虚弱和无后嗣的忧虑,托利党领袖、国务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与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爱德华联系,希望他能以放弃天主教信仰来换取王位继承权,但遭到拒绝。1714年,安妮女王在驾崩前任命施鲁斯伯里公爵为中至关重要的财政大臣,确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汉诺瓦选帝侯乔治继承。

4th: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 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间(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在位期间直到她去世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14年,英国都称为「维多利亚时代」,1914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衰落。

5th: 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国国教会的最高首领。她的头衔全称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属土及领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英联邦元首,(教)信仰的保护者. 她于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原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和英联邦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首领。她的头衔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国土和领地之女王,英联邦元首,(教)信仰的保护者”。她于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三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伊丽莎白二世出生在伦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亚历山大王后,祖母则是玛丽王后。她的父亲约克公爵是乔治五世的第二个儿子,他当时并不是王位的继承人。

因此伊丽莎白出生时的头衔是伊丽莎白公主殿下,在其母亲约克公爵夫人的督导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历史老师C·H·K·马丁是伊顿公学校长,除此之外她还学习各种语言(她的法语讲得很流利)。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她提供神学方面的指点,她一直是名虔诚的圣公会会员。

1936年伊丽莎白的伯伯爱德华八世退位,她的父亲继位为国王,她也立即成为王位的继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伊丽莎白13岁,她与她的妹妹玛格利特公主都到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避难。当时有人建议两位公主应该到加拿大避难,遭到他们母亲的反对:“孩子们不能在在没有我的情况下离开,我不能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离开,而国王不能在任何情况下离开。”1940年伊丽莎白公主首次发表了广播,针对的是所有避难中的孩子。

1945年伊丽莎白公主说服了她的父亲,允许她直接参与协助打赢这场战争。她参与了一个支持战争的妇女团体,在那里她的编号是第230873号伊丽莎白·温莎第二中尉。这是她第一次与其他孩子共同受训。据说她本人非常喜欢这次经验,也正是因为这次的经验,使她之后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上学,而不是让他们在家学习。

1947年伊丽莎白首次外访,她与她的父母亲到了南非。在她21岁生日那天她对英联邦和帝国做了广播,宣誓将终身投入到对英联邦和帝国人民的服务中。

1947年12月20日伊丽莎白与希腊的菲利浦王子结婚。菲利浦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第三个表哥,他们的曾曾祖母都是维多利亚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结婚前宣誓放弃希腊王位的继承权,在爱丁堡公爵这个头衔之前他没有头衔,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顿中尉)。这桩婚事非常适合一位即将继承王位的女性,因为她的夫君接受过王室训练,却又不会继任另一国的王位。但是这桩婚姻却不是刻意安排的,两人的关系经历了许多考验,包括有关菲利浦不忠的流言。

婚后夫妇两人居住在伦敦的克莱伦斯宫(Clarence Palace)。他们育有四个孩子(见下)。虽然英国的王朝被称为温莎王朝,夫妇两人同意他们的孩子应该使用蒙巴顿-温莎(Mountbatten-Windsor)作为他们的姓氏。

从1951年起乔治国王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伊丽莎白开始代替父亲出席在公开场合中。那一年她访问了希腊、意大利和马耳他(当时菲利浦随军驻扎在此)。10月她又访问了加拿大和华盛顿。1952年1月伊丽莎白和菲利浦又访问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2月6日他们在访问肯尼亚时得知伊丽莎白的父亲已经去世。在她继位的那一刻她正在一个树上旅馆中。她的加冕典礼于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举行。

头戴王冠、手持权杖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加冕之后伊丽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伦敦市中心的白金汉宫。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国王一样,伊丽莎白并不喜欢居住在白金汉宫。对她而言,位于伦敦西部的温莎城堡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城堡度过的。

伊丽莎白女王是历史上外访最多的国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时间周游世界,她也成为第一个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斐济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对美国做了国事访问,1959年则又访问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访问国大多数欧洲国家和许多欧洲以外的地区,并经常出席英联邦首脑会议。

伊丽莎白在宗教、道德标准和家庭事务上非常保守。她对待宗教责任十分严肃,并将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亲一样,伊丽莎白女王从来没有原谅爱德华八世选择退位,因为在她看来他抛弃了自己的职责,并迫使自己的父亲负担其这个责任,而这一责任又被视为是缩短其父亲寿命的罪魁祸首。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