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六年平西王督渝

来源:趣味经验馆 1.27W

和谐六年平西王督渝

和谐六年(公元公元237年),曹操派遣平西将军黄忠督军渝州(今重庆市),以防备刘备的进攻。黄忠率领军队进驻渝州后,加强了城池防御,修筑了城墙和护城河,并且增强了军队的装备和训练。在他的统治下,渝州的经济和安定程度都有所提高,居民生活得到了改善。黄忠在渝州驻守了数年,直到他病逝。这段历史也成为了重庆市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在清朝的八大总督中,因为吴三桂,云贵总督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吴三桂降清后,顺治八年,1651年,清廷调吴三桂进入四川平定反清势力。六年后,1657年,由于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还活着,清廷封吴三桂为平西大将军,南下云南剿灭永历帝。1659年,云南被吴三桂拿下后,清廷非常大方的把云南“送给”吴三桂,虽然只是临时性的。

吴三桂以为清廷把云南作为自己降清立功的酬劳,自然也就笑纳了。吴三桂剿灭永历帝非常卖力,1661年杀死了永历帝。

清廷把吴三桂的平西王爵位晋升为亲王级,并默认吴三桂守云南兼管贵州。虽然在清史上,第一任云贵总督是与吴三桂同样降清的洪承畴,时间是顺治十年(1653年),当了5年。洪承畴管的不仅是云贵,还包括湖广和两广共六省。但事实上的首任云贵总督,是吴三桂,毕竟兵权还掌握在吴三桂手上。还有一说,认为云贵总督设立的时间,是顺治十六年(1659年)。

吴三桂没有长远眼光,“兔死狗烹”的道理他竟然不懂。杀死了永历帝,清廷没有敌人,还能再重用自己吗?果然,永历帝刚死,清廷就撤掉了他的平西大将军职务,理由是没有军务,你还当哪门子平西大将军?

吴三桂是想世守云贵的,类似明太祖朱元璋把云南送给沐英家族世代管理。可朱元璋和沐英是有感情的,而吴三桂和清廷纯粹是互相利用。

进入康熙朝,辅政四大臣为了削弱吴三桂的实力,就以康熙名义撤销了云贵总督。云南和贵州各设总督,对吴三桂分而破之。

更让吴三桂不能容忍的是,清廷命令云南和贵州的总督听命于朝廷,不要听吴三桂的。清廷还承认吴三桂的王爵,但地方的治理权,你是没份了。

吴三桂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由于他掌握云贵兵权,云贵的总督还要听他的。清廷把云南和贵州又合二为一,重设云贵总督。吴三桂认为绝不能让朝廷派来的云贵总督驻在昆明监视自己,就逼着朝廷,让重设的云贵总督迁到较远的贵阳府。

云贵总督不驻在昆明,就不能制约吴三桂。办法也是有的,那就是再单设云南总督。云南省会在昆明,云贵总督可以驻贵阳,但云南总督总没有理由去贵阳吧。这么一来,吴三桂傻眼了,此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

清廷把吴三桂逼到没退路,吴三桂一咬,发动三藩之乱。但清廷统治已经稳固,吴三桂以卵击石,很快就失败了,成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反面人物。

吴三桂起兵后,已任云贵总督的鄂善无法赴任,云贵总督一直空缺。直到1679年,康熙帝才任命周有德为云贵总督。吴三桂在云南经营多年,云贵总督再驻贵阳就不太合适了,1683年迁回昆明。昆明成为全国四个总督与巡抚同驻一城的省会之一,另三个是:闽浙总督与福建巡抚同驻福州,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同驻广州,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同驻武昌(武汉)。

康熙帝此举是有深意的。云南距离北京实在太远,难以直接控制。万一总督不听话,是件非常麻烦的事。让云贵总督和云南巡抚同驻昆明,让他们互相合作、稳定云南局面的同时,互相监视和牵制。巡抚手上也有调动绿营兵的权力,有了兵权,总督就不敢轻举妄动。

雍正帝要在云贵地区改土归流,事涉朝廷大局。雍正帝想出一个妙招:让云贵总督杨名时代管云南巡抚的职能,而让鄂尔泰出任云南巡抚,却代管云贵总督的职能。真正有实权的还是鄂尔泰,杨名时只是挂名总督而已。雍正帝这么做,一是想限制汉臣杨名时的清流名声,二是让满臣鄂尔泰放手改土归流。差使办砸了,黑锅让杨名时来背。

鄂尔泰以巡抚代理总督的时间并不长,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鄂尔泰就转正为总督了。另外,雍正帝还让鄂尔泰兼管广西,方便广西的改土归流 。实际上,云贵总督成了云贵桂三省的总督。

雍正十二年(1734年),鄂尔泰离任,广西不再隶属云贵总督管辖。

有一种说法:云贵地处相对偏远,经济不是很发达,所以清朝八大总督中,云贵总督“地位最低”。总督“地位低”,不代表云贵不重要。恰相反,鉴于吴三桂起兵的教训,清廷非常重视云贵。很多名臣都当过云贵总督,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雍正朝的高其倬,乾隆朝的尹继善、张广泗、阿桂、李侍尧、大名鼎鼎的福康安,道光朝的长龄、邓廷桢、李星沅、林则徐,咸丰朝的张亮基,同治朝的劳崇光。最后一任云贵总督李经羲名气不大,但他有个世人皆知的二大爷——李鸿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吴三桂是什么时候投降清朝的?

吴三桂是在崇祯吊死煤山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原本吴三桂也是要投降李自成的,但是李自成进去北京后,对前明残酷用刑,抄没家产,对吴三桂的家人也是如此,从此吴三桂对李自成失去了信心,李自成见吴三桂不投降,就派军队去打吴三桂,尽管吴三桂拥有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但是人数太少,不得已向大清睿亲王投降,从此归顺了清朝,成为大清的平西王。

康熙为什么要撤三藩?

三藩指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辖藩镇。三藩拥兵自重,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非常大,远远超过当地地方,而且还可掌控当地军队以及税赋等。

康熙力削三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清初康熙帝力削三藩的主要内容:

三藩指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辖藩镇。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统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将汉人降将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上述三方势力合称三藩。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并可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等。

三藩各拥重兵,久据数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领,绿营兵各六七千,人口各两万;平西王所属兵力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人口数万。吴三桂功高兵强,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将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

康熙帝决定撤藩三藩势成割据,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早在顺治死时,吴三桂拥兵北上入祭,兵马塞途,居民走避,清廷恐吴三桂生变,命其在城外张棚设奠,礼成即去。康熙帝亲政数年,深知朝廷中外之利害和前代藩镇之得失,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康熙六年,吴三桂以目疾请解除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以相试探。康熙帝命吴三桂将所管各项事务交出,责令云贵两省督抚管理。云贵总督卞三元、提督张国柱、李本深合词请命平西王仍总管滇黔事务。康熙帝以照顾吴三桂身体为理由,予以拒绝。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遂下令三藩俱撤还山海关外。

平定三藩过程;

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提出反清复明,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声讨清朝。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清帝国危在旦夕。随后,陕西提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康熙帝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叛军,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军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汉将汉兵作战。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和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先后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陕、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定。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其失败之势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大封诸将。未几即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吴三桂死后,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

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

三藩之乱的平定,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三藩之乱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三藩之乱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清廷入关后为对付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的反抗,封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为藩王。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吴三桂军由云、贵州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四川纷纷投降。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还有台湾的明郑等地都有汉官、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响应。

此后,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再向北发展,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他首先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反叛者却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力量而孤立吴三桂。军事上仅以湖南为进攻的重点,同时能够充分信任汉将,这样就鼓舞了朝廷军队的士气。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他积郁而死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璠。 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南省城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对于清廷来说,是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三藩之乱背景:三藩指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辖藩镇。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统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将汉人降将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上述三方势力合称三藩。三藩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并可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等。

三藩的建立和其势力的养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的结果。清廷入关之后,因为八旗兵力不足,为了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将充当前驱,从事招抚及武力。在明朝降将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为王。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成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满清入关后为其效尽犬马之劳。

经过二十年的斗争,坚决抗清的农民军失败了,南明的腐朽政权也垮台了。这时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在北方,以保卫京师及驻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暂时让给吴三桂去镇守。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三藩之外,还有一个孔有德。但是孔有德在同农民军李定国作战时失败自杀于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国所杀,所以无人袭封,仅有一女孔四贞嫁给孙延龄,清廷即以孙延龄为将军带领其众,驻守桂林。

三藩之乱原因:拥兵自重。

三藩各拥重兵,久据数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领,绿营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两万;平西王所属兵力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吴三桂功高兵强,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将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

吴三桂初镇云贵,清廷曾准予便宜行事,云贵督抚全受他节制,所除授文武,号称“西选”,“西选”之官几遍各地。当时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之说。顺治十七年,云南省俸饷九百余万,加以粤闽二藩运饷,年需两千余万。邻近诸省运输不足,则补给于江南,致使清朝财赋半耗费于三藩。吴三桂自恃势重,益骄纵,踞明桂王五华山旧宫为藩府,增崇侈丽,尽据明黔国公沐氏旧庄七百顷为藩庄,圈占民田,迫令“照业主例纳租”,并“勒平民为余丁”,“不从则诬指为逃人”。又借疏河修城,广征关市,榷盐井,开矿鼓铸,垄断其利,所铸钱,时称“西钱”。

吴三桂云南十余年,“日练兵马,利器械”,暗存硝磺等禁物。通使喇嘛,互市茶马,蒙古之马由入云南每年数千匹。他遍布私人于水陆要冲,各省提镇多有心腹。部下将士多为李自成、张献忠余部,勇健善斗。其子吴应熊为额驸,朝政巨细,可以旦夕密报。于是,吴三桂自以为根蒂日固不可拔,朝廷终究不会从他手中夺去云贵。

耿精忠袭封王爵后,纵令属下夺农商之业,“以税敛暴于闽”,纵使其部下“苛派夫役,勒索银米”。又广集宵小之徒,因谶纬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谣,妄称“火耳者,耿也。天下有故,据八闽以图进取,可以得志”。尚可喜在广东令其部属私充盐商,私市私税。广州为对外通商口岸,“每岁所获银两不下数百万”。尚可喜对清廷比较效忠,但年老多病,将兵事交给其子之信。尚之信素性桀骜,横暴日甚,招纳奸宄,布为爪牙,妄利恣行,官民怨恨。又酗酒嗜杀,常在其父面前持刀相向,所为所行,日益不法。至此,三藩各据一方,互通声气,广布党羽,实际上已成为割据势力。

矛盾众多:以往史学界对三藩之乱众说纷纭,或者认为它是一场“清廷与‘老牌奴才’之间的‘大火并’”,或者认为它是明清之际的继续和发展。因此,需要对三藩之乱的性质再做一些分析和考察。三藩在变乱后发布的檄文中,指斥清朝统治者“窃我先朝神器,变中国冠裳”,声称要“共奉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这正是利用了当时的社会形势,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三藩之乱经过:清廷撤藩。

康熙帝决定撤消三藩。早在顺治死时,吴三桂拥兵北上入祭,兵马塞途,居民走避,清廷恐吴三桂生变,命其在城外张棚设奠,礼成即去。康熙帝亲政数年,深知朝廷中外之利害和前代藩镇之得失,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康熙六年,吴三桂以目疾请解除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以相试探。康熙帝命吴三桂将所管各项事务交出,责令云贵两省督抚管理。云贵总督卞三元、提督张国柱、李本深合词请命平西王仍总管滇黔事务。康熙帝以照顾吴三桂身体为理由,予以拒绝。

1673年(康熙十二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归老辽东,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经户、兵两部和议政王贝勒大臣集议,认为如果尚之信拥兵留镇广东,跋扈难制,康熙帝遂诏令尽撤全藩。吴三桂和耿精忠得知不能自安,在同年七月先后疏请撤兵,以试探朝廷意志。经户、兵二部确议,吴三桂及所部五十三佐领官兵家口应俱迁移。疏下议政王大臣会议,大学士索额图、图海等多以为三藩不可迁移。唯有刑部尚书莫洛、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等力请徙藩。康熙帝再命议政王贝勒大臣及九卿科道会同研议,画一具奏。诸王以下所见不一,仍持两议。康熙帝考虑到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之利;又以为吴三桂之子,耿精忠诸弟都宿卫京师,谅吴、耿二人不能发动变乱。遂下令三藩俱撤还山海关外。吴三桂、耿精忠疏请移藩,实迫于形势,并非本意。吴希冀朝廷慰留,如明代沐英世守云南之先例。及撤藩命下,愕然失望,遂与其心腹聚谋,暗中部署兵马,禁遏邮传,只许入而不许出,并勾结他省旧部,又与耿精忠联络应和,准备叛乱。康熙十二年八月清廷命礼部侍郎哲尔肯等赴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等赴广东,吏部侍郎陈一炳等赴福建,各持敕谕,会同该藩督抚商榷移藩事宜。九月,清廷命陕西总督鄂善总督云南军务,宁夏总兵官桑额提督云南军务。此时吴三桂与其党羽正日夜加紧密谋。侍郎哲尔肯、学士傅达礼等即至云南,催促起行。吴三桂表面拜诏,而屡迁行期,反谋益急,而难于举兵之名。

欲立明朝后裔以号召天下,但缅甸之役及杀害永历帝无可自解;欲至中原腹心之地举兵,又恐日久谋泄。是年十一月,吴三桂起兵,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拘捕了按察使以下不顺从的,发布檄文,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佯称拥立“先皇三太子”,兴明讨清,蓄发,易衣冠,传檄远近,致书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旧将吏,并移会台湾郑经,邀约响应。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随吴三桂反。云贵总督甘文焜在贵州闻变,驰书告川湖总督蔡毓荣,急走至镇远,被副将江义以兵包围,甘文焜自杀,三藩之乱由此开始。1673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吴三桂起兵叛乱。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吴世璠自杀,清军进入昆明,三藩之乱历时八年。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起兵江南:1673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五年四月。战乱不断扩大,吴三桂兵出三桂,进据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长沙;清军云集荆州、武昌、宜昌,但不敢渡江撄其锋。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台湾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又叛于宁羌,击杀清陕西经略莫洛。四方震动,人心动摇。康熙帝欲亲征,经议政大臣密议谏止。清军东征西讨,顾此失彼。随后尚之信又叛于广东,总督、巡抚俱附之,清廷增兵两江。

天下响应:清政权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依然普遍存在;阶级矛盾这时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继续存在。因此,当吴三桂刚一举起反清旗帜,明朝皇室以及郑经集团、部分汉宫、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做出反应。此外,三藩举起反清旗帜后,四川的几个土司、苗民、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也相继响应。

相持阶段:1676年(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以败降平凉为转机,形势向有利于清军发展。随后,郑经部争据福建漳、泉、兴、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敌,仓促撤兵请降。尚之信也相继投降。孙延龄又被吴世璠杀于桂林。于是,清军集中兵力进长沙、岳州,吴三桂聚众固守。两军在江西吉、袁二州、广东韶关、永兴和广西梧、浔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围要地反复争夺。清军将帅每多观望,旷日糜食,在军事上仍处于相持阶段。

平定云南:1679年(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1673年(康熙十七年),年已七十四岁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但未能改变叛军的困境。同年秋,吴三桂病死,形势陡变。叛军无首,众心瓦解。其孙吴世隆继承帝位。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为清军攻陷。但马宝、胡国柱等叛军仍困兽犹斗,节节顽抗;满洲将帅仍多迁延,以致时逾两年,清军才进云南,康熙二十年底,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三藩之乱影响:清廷在平叛战争结束后,没收藩产入官充当军饷,撤藩回京师。除吴三桂部调往边区服役外,其余各部重新编入八旗。福州、广州、荆州派八旗兵驻防,广西、云南派绿营兵镇守,彻底消除了藩镇制。此外,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意味着受“三藩”割据之害的人民的解放,给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有利于边疆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之后,又于公元1683年灭亡了台湾的明郑政权。至此彻底消灭了南明的抗清实力。从此有组织的反清复明运动不复存在。此后,清廷才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三藩之乱争议:康熙盲目“撤藩”引发灾祸。由于康熙盲目的做法把吴三桂上了绝路。被上了绝路的吴三桂绝对不会束手就擒。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开始了。所以说,康熙皇帝“撤藩”的做法是错误的。其实,不仅如此,如果从中国历代强盛王朝撤藩的历史来看,康熙此举,也是十分冒险的。如果康熙皇帝多读一些历史书,他就会发现,大清以前的历代强盛王朝,其实都存在着如何撤藩的问题。武力撤藩,都会给国家带来重大的损失,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清军在战争期间的暴行:不提与康熙尚无关系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只说康熙在平定三藩时,清军对平民的,从许多记载来看也是相当惊人。《清史稿。王骘传》里记载的王骘在康熙的上疏中说“四川祸变相踵,荒烟百里,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疮痍。自荡平后,修养生息,然计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这个时期四川人口的损失,平民的死亡显然和清军是脱不了干系的。其实不仅是四川,其他相关地区也遭受类似的厄运,比如江西百姓遭受屠戮的数量就不少,康熙十八年,浏阳县知县曹鼎新说“自甲寅吴逆倡乱,……以至王师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难分,老幼死于锋镝,妇子悉为俘囚,白骨遍野,民无噍类”。这里说的就更明确了“王师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难分”,联系到清军一向有平民的传统,再加上清朝方面的也不会故意抹黑清朝自己,所以这类记载的真实性是没有疑问的。

三藩之乱评价: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集权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吴三桂等人发动的起事,虽然打出了“兴明讨虏”的旗号,赢得了不少汉人和对满清朝廷心怀不满的人的支持,得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席卷长江以南地区,但由于他曾经亲手引清军入关,亲手杀害永历帝,实乃无以自圆,所以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再加上其根本目的在于搞割据,起事诸将皆为其朋党,吴三桂一死,登时土崩瓦解。所以其失败是必然的。康熙能够以史为鉴,认真吸纳历史的经验教训,首先制定一个比较完整详细的撤藩计划和被撤藩的藩王的待遇安排等等,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平西王的人物简介

明清之际高邮人,辽东(今辽宁辽阳)籍。武举出身,以父荫袭军官。明末任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驻防山海关。李自成克北京,招他归降。于率军入京朝见新主途中,得知父吴襄被“夹打要银”,爱妾陈圆圆(沅)为刘宗敏所夺,一怒而返山海关。李自成亲率数万大军前往平叛,三桂无奈,只得向清军求援。清吴联军取得关键的山海关之战胜利后,多尔衮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李自成杀吴襄及吴家老小三十余口,悬首城上。吴三桂怒不可遏,遂为清兵先驱,攻打陕西、四川等地农民军。后会同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地区,杀南明永历帝。后奉清之命镇守云南,手握重兵,形成割据势力。清康熙为了加强统一,实行撤藩。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举兵叛乱,自称周王。十七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不久病死。吴世璠继位,旋为清所灭。

吴三桂,字长伯,辽宁人,明末清初人物,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父吴襄,字两环,明天启二年(1622年)武进士,崇祯年间先后任都指挥使、都督同知、总兵、中军府都督等重要职务。高1.73米。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崇祯四年(1631年)擢为宁远总兵,镇守宁远。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1]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日李自成义军进北京,破大同、真定,近北京,崇祯帝飞檄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义军已进北京,崇祯帝自缢景山崇祯自缢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4月13日,李自成亲率大军十万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吴三桂因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1]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 ,请清兵入关。联合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大败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不久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平灭陕西等地流寇余部,灭四川张献忠。[1]

不久,吴三桂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平灭陕西等地流寇余部,灭四川军阀张献忠。清顺治十四年(1657),会同清军多尼进攻云贵等地。十六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兼辖贵州省,永镇云贵。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3]

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留下精锐之师。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圣祖玄烨决定撤除三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的封地[1]。吴三桂、耿精忠(耿继茂之子)、尚之信(尚可喜之子)不肯交权,起兵叛乱。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等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清调重兵全力,逐渐扭转了战局。[3]三藩反清,占据半个中国。战争进行了八年,战场形势发生逆转,陆续被清军击破,耿精忠、尚之信等相继降清。

1678年3月23日 (农历三月初一),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改衡州为“应天府”,大封百官诸将,铸“昭武通宝”、“利用通宝”。1678年农历八月十七夜,因患重病在衡州(今衡阳市)驾崩。其孙吴世璠继位,退据云南。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吴三桂的子孙后代被彻底杀光,包括襁褓中的婴儿。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主要镇守在哪个省?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主要镇守云南省。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县)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明末清初、军事人物,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

相关信息:

出身将门,善于骑射。崇祯年间考中武举,凭借门荫,授都督指挥。屡立战功,累迁宁远团练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年)归降大清,参加山海关大战,大败李自成,跟随清军入关,受封平西王。此后平定农民起义,攻城略地,颇有功勋。

顺治十六年(1659年)镇守云南,后攻入缅甸,擒获南明永历帝并将其处死,晋封亲王,与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不服朝廷撤藩,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开启“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同年秋病逝,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其孙吴世璠嗣位。

吴三桂为何怒发冲冠为红颜?

因为李自成强占吴三桂爱妾陈圆圆,导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从而造就‘冲冠一怒为红颜’

陈圆圆(1623―1695),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居苏州桃花坞,隶籍梨园,为吴中名优,“秦淮八艳”之一。

崇祯末年被田畹锁掳,后被转送吴三桂为妾。相传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吴三桂遂引清军入关。

吴三桂 (明末清初著名、军事人物)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六年(164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吴三桂怎么被灭的

吴三桂的叛乱是被康熙皇帝分步消灭的。吴三桂属于清朝太上皇时期的人物,康熙去对抗他的时候吴三桂就已经六十多岁了,随着时间的消耗,吴三桂的野心也被慢慢的磨灭,吴三桂因为投降清朝有功所以在云南地区还有自己的一部分战斗力,但是当他叛乱的时候他没有选择直接去攻打清朝,而是迅速占领了自己周边的地区,然后形成了防御的攻势。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县)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明末清初、军事人物,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

出身将门,善于骑射。崇祯年间考中武举,凭借门荫,授都督指挥。屡立战功,累迁宁远团练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年)归降大清,参加山海关大战,大败李自成,跟随清军入关,受封平西王。此后平定农民起义,攻城略地,颇有功勋。

顺治十六年(1659年)镇守云南,后攻入缅甸,擒获南明永历帝并将其处死,晋封亲王,与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不服朝廷撤藩,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开启“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同年秋病逝,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其孙吴世璠嗣位。

清朝封吴三桂做了平西王掌管云南,为什么还设了云南巡抚?两者的地位怎样?

大清入关最大功臣自然应该是吴三桂,吴三桂协助大清迅速击败大顺政权后,又作为大清的急先锋,南下消灭各地的明朝割据武装,其中功劳最大的一次便是俘获南明皇帝之后,为表忠心,亲手用弓弦扯死了这个南明皇帝。由于吴三桂在云贵地区顽强的南明割据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大清国初期从来不会亏待这样的勇士的,于是平西王府成为了云贵地区实际上的统治者。

这种分封异姓王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很多年没有看见过了,对立下大功的异姓者进行裂土封王最为流行的时候那应该是汉初,至于明朝,终明一朝,异姓为王者,仅仅是为云贵地区的云南沐王府。

首先了解下明清在云贵地区设藩王原因

第一,因为云贵地区地势险要,当地豪族部落分布极为松散,若设普通很难管理,当地土著首领土司更是拥兵自重,实力非同一般,甚至有大量土司家族更是传承千年之久,若是寻常,只怕轻易无法震慑。

其二,云贵地区自古以来容易产生大量精兵猛将,当地人凶悍异常,往往是极为重要的兵源之地,一旦对此失去管控,极易产生各种层出不穷的割据政权——新中国建国之后,云贵地区尚且还有割据一村称帝的闹剧。

其三,云贵地区治安极为低下,由于当地地形复杂,落草为寇之人往往熟悉地利,普通派遣无法迅速适应,尤其是如果有前朝残余势力渗透于此,若是不设藩王重镇,必然整个云贵尽落敌手,之后纵横捭阖,荼毒四方。

因此,满清入主后,云贵地区也急需要一个藩王,就像明朝的沐王府一样,而满清就顺势选择了大功臣吴三桂。

当然选择吴三桂或许也是清统治者的无奈之举,当时大清入关之后,多路并进,明军基本上都是望风而逃或者顺手投降,在西南,清军本以为依旧是如此顺利,于是水陆并进,打算收编这个小政权,照旧在战后找个部门接管安置。

可没想到,负隅顽抗的这个西南小朝廷居然抵抗极为激烈,甚至给大清国造成了严重伤亡乃至影响了整个全局。此后不得不任用吴三桂亲自下场,吴三桂熟悉情况,并且熟练掌握小朝廷弱点,不久就俘获皇帝,并处死皇帝。吴三桂功劳太大,满清没有办法,只能数功并算,之美,直接一个平西王的大帽子给他扣上去。

说完了平西王,我们再来了解下云南巡抚

云南巡抚其实不是有清一朝独有,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起初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设置的,比如处理三司混乱问题,或者是帮助沐氏平定叛乱(当时的沐氏一代不如一代)。不过后来随着时间推移,一切解决后,云南巡抚更多的是行监视职责了,其实在这有些方面似乎像是汉时期太守与刺史之间的味道。

而清朝设立云南巡抚当然也有和明朝一样的考量,藩王权力太大,需要制约,更何况清统治者当时没办法,选的还是吴三桂这种老狐狸,制约就更需要了。

不过虽说云南巡抚可以制约这个云贵藩王,但在吴三桂时期,巡抚是被平西王完全压制,一点制约作用都没有起到。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清朝第一任云南巡抚,由洪承畴荐举的林天擎,他在当时完全是平西王吴三桂藩下人员,后来吴三桂造反,他则直接跟随。

吴三桂这个异姓王,其实理论上与汉初那些异姓王和没有任何区别——也就是说,吴三桂在他的领地就是“皇帝”,拥有建立军队、安排、收纳赋税的天然权力。云南巡抚当时完全是属于他的藩王权力范围,不存在任何制约作用。因此,毫无疑问云南巡抚的地位是被平西王吴三桂完全碾压,云南巡抚在吴三桂时期不过是个下属部门,帮助吴三桂处理一些事务。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吴三桂势力消亡,云南巡抚才算稍微好了点,但不久朝廷又把平西王府改成了云贵总督。这个著名的大清八大总督之一。在晚清时期,一般云贵总督都会兼任云南巡抚。

吴三桂是太监吗

吴三桂不是太监。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

崇祯十七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历史评价

《清史稿》:三桂白首举事,意上方少,诸王诸将帅佐开国者皆物故,变起且恇扰。及闻上从容指挥,军报迅速,阃外用命,始叹非所料。制胜於庙堂,岂不然欤?上不欲归咎建议撤藩诸臣,三桂等奉诏罢镇,亦必曲意保全之。惜乎三桂等未能喻也!

《明档》:忠可炙日,每逢大敌,身先士卒,绞杀虏级独多。[2]

《吴三桂纪略》:孝闻九边,勇冠三军。

《平西王吴三桂传》:"正值闯贼构乱,召卫神京,计不能两全,乃乞师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3]

清太宗皇太极: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

南明福王朱由崧:雪耻除凶,功在社稷。

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将军本朝之勋臣,新朝之雄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将军缟素誓师,提兵问罪,当日之本衷原未尽泯也。奈何清军入京,外施复仇之虚名,阴行问鼎之实计。红颜幸得故主,顿忘逆贼授首之后,而江北一带土宇,竟非本朝所有矣。……

明朝遗臣朱舜水:吴三桂愚呆竖子,失于较计。

夏允彝:三桂少年,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闯寇所以诱致之者甚至,三桂终不从。都城已破,以杀寇自矢。包胥复楚,三桂无愧焉。包胥借秦兵而获存楚社,三桂借东夷而东夷遂吞我中华,岂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

康熙帝:吴三桂径行反叛,背累朝豢养之恩,逞一旦鸱张之势,横行凶逆,涂炭生灵,理法难容,神人共愤。

谢四新: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不思亲。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