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詩人的故事

來源:趣味經驗館 8.68K

茶與詩人的故事

茶與詩歌一向有著緊密的關係,而許多詩人的生平中都有與茶相關的故事傳承至今。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便是一個茶愛好者,他的詩中經常出現茶的描寫,如《題龍峰寺壁》中有“茶花爛漫山陰路,美人如嬌玉雙雙隨”的詩句,讓人感受到茶的清香與美好。

宋代詩人陸游也是一位熱愛茶的詩人,他用詩歌描繪了茶湯之色、茶香之味、茶具之美,如《秋日重陽先飲》中有“費盡玉鉤十二絃,露重風殘登小樓。好把清泉挹一杯,輕盈拎出翠瓊甌”的詩句,展現了茶美的魅力。

清代著名詩人李清照更是以“閨秀詩人”著稱,她的愛情和家庭生活多變,但是對茶卻始終鍾愛不讓。她的詩歌中將茶描繪成了家人和朋友之間相處的信物,如《浣溪沙》中有“綠肥紅瘦,晚涼初入時。左右襟羽,五鳳朝凝眉。但看 寶 櫻開後,忽見 折 柳無情”的詩句,給人一種淡淡的生活情趣。

這些詩人的故事都表明了茶作為文化瑰寶的重要地位,茶所帶來的美感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認真品茶,也許能夠換來更多的生活情趣和人際交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與茶的名人故事

與茶有關的名人故事大全

  引導語:茶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了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軼聞。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與茶有關的名人故事大全,歡迎閱讀!

  與茶有關的名人故事一

  唐代陸羽,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經》,後世尊為“茶聖”。陸羽取水極為講究,煮茶必佳釀。他將煮水分為一沸、二沸、三沸三個階段。認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當鍋邊緣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

  據說,白居易一生與茶為伴,早上飲茶,中午品茶,晚上喝茶。他一天要喝三次茶,一年要喝千餘次茶,不知喝掉了多少朝霞、喝掉了多少夕陽,詩人的茶杯裡,是不是浸泡著一個盛唐?

  東坡居士愛茶如女,愛壺如子。他謫居宜興時,常常提一把提樑式紫砂壺,吟詩揮毫,忘情山水,曾留下“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之名句。後來,人們將此種壺稱之為“東坡壺”。

  千百年前唐宋朝的茶我們肯定喝不到了。可有時,讀一讀李白的詩,吟一吟蘇軾的詞,將其浸泡在思想的茶杯裡,我們彷彿還能品嚐到唐宋那久遠的清香。若將唐宋作茶泡入水中,那喝出的一定是甜美詩詞的味道……

  魯迅先生非常喜歡飲茶,他經常是邊構思寫作,邊悠然品茗。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郭沫若不僅是品茶行家,對名茶的歷史典故也非常熟悉。他每到一地,總是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中的`一大樂趣。他在廣州北國酒家曾賦詩:“北園飲早茶,彷彿如在家。瞬息出國門,歸來再飲茶。”

  作家老舍生前嗜好品茶,他曾說過:“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他留下的聞名中外的劇本《茶館》,於茶館方寸之地,寫出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如今,人們為懷念他,在北京建成有“老舍茶館”,茶友相聚韻味長。

  與茶有關的名人故事二

  白居易是唐代寫茶詩最多的詩人,他的一生寫了不少於65首茶詩。他的茶詩堪稱茶文化的瑰寶,內容豐富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對茶文化的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一句“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不僅寫出了收到好友李宣寄來的忠州新茶,猶見知己故舊,躍然紙上的欣喜之情,還寫出了詩人那份對茶的痴愛。

  立馬起身,遂迫不及待地親自動手碾茶、勺水、候火、下末……品飲。

  題施山人野居

  得道應無著,謀生亦不妨。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

  水巷風塵少,鬆齋日月長。高閒真是貴,何處覓侯王。

  春暖的花開時節,白天插秧種田,晚上品味茶香,臨水而居,高山結廬,遠離塵囂,守望日月。

  這是白居易年輕時候想象的歸隱生活,茶香陪伴著清閒的日子,安逸而滿足。

  詠意

  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

  身心無一系,浩浩如虛舟。

  富貴亦有苦,苦在心危憂;

  貧賤亦有樂,樂在身自由。

  這首詩寫於白居易被貶江州期間,詩中沒有看不見被貶之後的苦悶,看見的是他看淡貧賤富貴的坦然之心,看見他在茶、詩之間徜徉,身心無念,怡然自得的閒適生活。

  這樣的心境表現了與世無爭,忘懷得失,達觀超脫、樂天知命的境界。

  “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

  “無由持一碗,寄於愛茶人。”

  “冷詠霜毛句,閒烹雪水茶。”

  “不見楊慕巢,誰人知此味。”

  白居易一句句的茶詩詞,寫出了唐代茶文化的興盛,同時也寫出了他對茶無盡的歡喜。


茶墨俱香的典故與哪位文人有關

北宋文學家、詩人、書畫家蘇東坡(蘇軾),在一次鬥茶比賽中得“白茶”。史學家司馬光問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君何以愛此二物?”東坡笑而答曰:“奇茶妙墨俱香”。“茶墨俱香”遂被後人傳為美談。中國士大夫、文人畫家,以茶會友,以茶論文,以茶抒懷遣興,茶與墨(書畫)從而結下不解之緣。茶道是一種意境,一種精神修養,以此融入藝術作品、賞畫與品茗,相濟相伴。

      歷來畫家如趙孟 、唐寅、文徵明等人以茶為題材,以茶道為意境,留下不少書畫佳作。近年上海國畫教育家黃若舟,曾經假上海豫園湖心亭茶樓舉行“茶畫緣”,展出國畫作品。江西畫家胡定元,以《黑池飄茶香》為題,創作128幅大型茶文化組畫,蓋“茶”字由“艹”、“八十”、“八”所陣列成。此組畫在’’94上海國際茶文化節期間展出。

有關茶的詩文典故

有關茶的詩文典故如下:

1、《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李白:“清泉石上流,清猿在上吼。風林梧桐搖晚節,莫得收殘折。仙人掌上翠微涼,珪璋白玉長鬆釦。美人獻茶酒,須聽載妥輿。”這首詩是李白的名作之一,茶是這首詩的出彩所在。在詩中,美人獻上的茶酒,讓人感受到了冷暖交替,甜酸苦澀的茶味。此詩將茶與美景、美人以及仙人的形象融為一體。

2、《茶經》——陸羽:“夫茶之為物也,性溫矣。有降氣之益,解煩之效,自古至今,未有不譽之者。”《茶經》是中國古代茶學的經典著作,由陸羽所撰寫。該書詳細介紹了茶的種植、採摘、製作以及烹飪等流程,並提出了許多茶的養生、保健方面的療效,最終使茶得到了更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3、《掃地贊》——劉禹錫:“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李師師,我愛吳苑菊,棠梨仙。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爾今死去儂先批,儂心依舊是江南“這首《掃地贊》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全詩用生動的語言抒發了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其中的“茶花數窠零落,綠煙金穗不勝。”則展現了詩人陶醉在茶花美景中,感受茶葉的芬芳之味,以及家鄉江南獨特的文化氛圍。

4、《別董大二首》——蘇軾:“世人解見說,今我見聞矣。有物不知名,無語對芳菲。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蘇軾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他的詩文充滿了對自然和人文的熱愛與感悟。在這首《別董大二首》中,蘇軾筆下的茶是一道幽雅的風景,茶的勝境是他與友人暢談人生哲理的理想之境。

茶文化

茶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歷史淵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的種植、採摘、製作和飲用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技藝和文化傳承。茶之於民,不僅是一種習慣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信仰和精神追求,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共生。茶文化正因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而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品牌。

茶與詩人李白

茶與詩人----李白

  玉泉寺位於湖北省當陽市西玉泉山東麓,為中國“四大叢林”之一,創建於隋開皇(581--600年)年間。玉泉山,以奇洞怪石,曲溪名泉,四季蔥蘢,景色佳麗,素負“三楚名山”之譽。山中產的茶葉,以外形如掌,色澤銀光隱翠,香氣清鮮淡雅,湯色微綠明淨,飲後齒頰留香,回味無窮而成唐代名茶。如果再配以玉泉寺前的珍珠泉水,其味尤妙。而詩人李白是很喜歡這種茶的,下面就詳細介紹李白對這種茶是怎樣詮釋的。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作《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說的就是這種茶,這是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第一首以“名茶入詩”的`詩篇。詩中提到的中孚,是李白的族侄,又是玉泉寺僧,他深通佛理,善於詞翰,尤喜品茶。所以,每年清明前後,總要小沙彌於寺左的乳窟外採摘鮮嫩的茶樹新梢,製成仙人掌茶,以供奉過往香客。中孚後雲遊至金陵(今南京)棲霞寺,拜見族叔李白時,禮送仙人掌茶。

  李白愛不釋手,才欣然命筆,遂成這首詠茶名篇。這種心理,李白在詩的《序》中寫得非常清楚:“餘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渚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餘遊金陵,見宗僧中孚示餘茶數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未覿。因持之見遺,兼贈詩,要餘答之,遂自此作。後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可見,仙人掌茶當為玉泉寺僧所首創。

茶與詩的關係

在唐代,茶與詩人的關係最為密切,浙江新昌一帶曾被譽為“唐詩

之路”,在那裡只要元稹、白居易的新詩一寫出,就有人轉抄紙上,拿

到集市上去換新茶。以茶換詩,以詩得茶。茶與詩“聯姻”構成了中國

文學史上的一個奇特景觀。

茶給詩人清思助興,詩人也給茶傳神寫照,留下了大量優秀的茶詩

,內容涉及茶的採製、風俗、烹煮、鬥茶、茶宴等。這些茶詩也極大豐

富了中華的茶文化。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寫下50多首茶詩,他在《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

山境會亭觀宴》詩中寫道:“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聲俱繞身,盤下

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鬥新。”

此詩燴炙人口,廣為傳誦。詩中“紫筍”即產自潮州的貢茶“顧渚紫筍

”。與白居易齊名的元稹也有首寶塔詩《茶功》:“茶。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夜

後追邀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中唐詩人盧仝的《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茶詩之一

,詩中的“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與晉人張載的“芳茶冠

六清,溢味播九區”相呼應。盧仝還有首《七碗茶》:“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春風生。”此詩把飲茶之

妙寫得淋漓盡致,連蘇軾也說:“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蘇軾的詠茶詩也寫得空靈別緻,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

中寫道:“仙山靈草溼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

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前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

柔佳茗似佳人。”詩中他把佳茗比作佳人,實別出心裁,千古絕唱。

詩仙李白一生寫了許多酒詩,也寫了很多茶詩。他的《答族侄僧中

孚贈玉泉仙人掌茶》是我國較早的詠名茶詩,詩中寫道:

嘗聞玉泉山,

山明多乳窟。

仙鼠白如鴉,

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

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

採服潤肌骨。

……

唐詩人齊己也有首《詠茶十二韻》,其開頭寫道:“百草讓為靈,

功先百草成。甘傳天下口,貴佔火前名。”

南宋詩人陸游出仕過福州、鎮江,又曾入蜀赴贛,輾轉各地,有機

會品嚐各地名茶,所以在他的《劍南詩稿》中,詠茶詩詞就有300多首

,是歷代寫茶詩最多的詩人。他曾寫道:“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

,“細啜襟靈爽,微吟齒頰香”,從詩中可看出陸游自己動手烹茶為樂

及對茶道的感悟。

元代詩人謝宗可有首《雪煎茶》:“夜掃寒英煮綠塵,松風入鼎更

清新……”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稹在飲安徽涇縣“湧溪火青”茶後

寫道:“不知涇縣山之涯,春出茁此香靈茶;雨莖細葉雀舌卷,蒸焙工

夫應不淺;芳向幽窗吸白雲,令人六腑皆芳芬。”此外,宋代蔡襄的《

北苑茶》,歐陽修的《雙井茶》等都是著名的茶詩。宋朝的杜耒名不見

經傳,但他的“寒夜客來茶當酒”詩句傳頌千古,成為客來敬茶的最好

註解和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的最好例證。在當代,已故的陳毅、郭沫若

、趙樸初也曾寫下優美的茶詩。

蘇東坡與王安石的揚子江中水泡茶的故事

話要從王安石說起,一次他寫了一首詠菊詩:西風作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未寫完,客人來訪,見客去了,剛好蘇東坡來,看了這兩句,提筆續道:秋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這首詩還是1998年大學聯考試卷的一道題.當然,因此,蘇東波被貶去湖北黃州,就是今天的黃岡市。臨走,王安石交待說,讓他回京城時,帶一些長江中峽水回來。到黃州的第一年秋天,蘇東波明白黃州的菊花是不落花瓣,算是長了一智。

茶,文化,白茶,綠茶,紅茶,烏龍茶,鐵觀音,單樅,普洱,紫砂壺,茶文,傳統,攝影,音樂&

v&

J2

r5

s:

i7

U4

m4

r$

h

三年後,考績回京城,特意到三峽取水,可是隻顧貪看兩岸景色,船過了中峽,才想起取水的事,於是讓船伕回頭,船伕說,三峽水流如此湍急,回頭談何容易,三峽水水一流而下,下峽水不是也從中峽來的嗎?蘇東波一想有理,就取了下峽水去了京城。

2.~0

B'

q,

M5

@2

E)

c+

n茶,文化,白茶,綠茶,紅茶,烏龍茶,鐵觀音,單樅,普洱,紫砂壺,茶文,傳統,攝影,音樂

他把水送去給王安石時,王安石很是高興,留下他一起試新茶,取出皇上新賜的蒙頂茶,用揚子江中水沖泡。蘇東坡不待王安石開口,忙搶先說起黃州的經歷,說他明白王安石的深意。菊花確實有不落瓣的。茶泡好,王安石給自己和蘇東波各倒了一杯,只有七分,蘇東坡心中想,此老如此吝惜,一杯茶也不肯倒滿。王安石端起茶,喝了一口,品評一番,皺起眉頭說道:你這水是三峽水,可不是中峽水吧。讓蘇東坡嚇了一跳,趕忙把情況說明。王安石款款說道;三峽水性甘純活潑,泡茶皆佳,唯上峽失之輕浮,下峽失之凝濁,只有中峽水中正輕靈,泡茶最佳。蘇東坡如醍醐灌頂,幡然醒悟。王安石又說道;你見老夫斟茶只有七分,心中一定編排老夫的不是。蘇東坡被說中心事,忙說不敢。王安石又說道:這長江水來之不易,你自己知曉,不消老夫饒舌,這蒙頂茶進貢,一年正貢365葉,陪茶20斤,皇上欽賜,也只有論錢而已,斟茶七分,表示茶葉的珍貴,也是表示對送禮人的尊敬;斟滿杯讓你驢飲,你能珍惜嗎?好酒稍為寬裕,也就八分吧。蘇東波一句也不敢迴應。從此流傳下來七分茶八分酒。

名人與茶的故事

1、周總理的茶之佳話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毛將200克大紅袍作為珍貴禮物送給尼克松。尼克松有些納悶,對泱泱大國之“小氣”不免心生疑竇。

此時,在毛身邊陪著的周總理察覺到尼克松迷惑不解的神情,馬上迎上前解釋道:“總統先生,把‘半壁江山’都送給您了!”尼克松聽了更加困惑不解:“這是怎麼回事?”

於是,周恩來指著精美罐子中裝著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對尼克松總統說:“總統先生,武夷大紅袍是中國曆代皇家貢品,一年總產量只有八兩,送您四兩,正好是‘半壁江山’呀!”

尼克松總統一聽,覺得周恩來說得幽默風趣,大家都開心地笑開了。  就這樣,四兩武夷大紅袍茶葉作為國禮,成就了一段大國外交佳話。

2、毛愛吃茶

毛嗜好是茶葉和香菸,並且精於品茶,老人家終身不離茶水,曾揮毫寫下-“飲茶粵海未能忘”的名句。據生活管家吳連登回憶說,唯一在生活上的要求就是要有煙和茶!

而且毛喝完茶水後還將茶葉咀嚼一番,吃得津津有味。這個吃茶習慣,是他青少年時期在家鄉農村養成的。

3、朱德總司令寫茶詩

朱德總司令不僅喜歡飲茶,還喜歡為茶寫詩。朱德同志一生日夜操勞國家大事,仍然能活到九十多歲,其長壽的賽決取決於諸多因素,其中喜歡飲茶是重要原因之一,他尤其喜歡廬山雲霧茶,他曾在廬山上寫過一首飲茶表達飲茶.

4、孫中山鼓勵振興中國茶業

孫中山先生是學醫出身,他認為“茶是最合衛生最優美之人類飲料”。

他說:“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為今日衛生家所考得為最有養生者也,故中國窮鄉僻壤,飲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壽。”

而且他曾呼籲振興中國茶業,在題為《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的講演中談到,“外國人沒有茶以前,他們都是喝酒,後來得到了中國的茶,便喝茶來代酒。以後喝茶成為習慣,茶便成了一種需要品。”

5、魯迅喝茶享清福

坊間有言:魯迅妙論茶,魯迅愛品茶。魯迅先生經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客居廣州時,曾經讚道:“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

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論:“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6、老舍邊飲茶邊寫作

老舍先生認為喝茶本身就是一門藝術,他喜歡一邊喝茶一邊寫作,如果沒有茶,喝多少水都會覺得不解渴。出國或外出體驗生活都不忘隨身攜帶茶葉。

曾經,愛茶如命的老舍新生提出要戒茶要戒茶,原因是因為物價高漲,說道,不管我願不願意近來茶價增高,已經叫我常常起一身小雞皮疙瘩。糧食漲,茶也湊熱鬧可見茶和糧食一樣重要。難怪老舍先生只是叫嚷一陣,並不見它真正的戒了。

一詩人因嘲笑大臣不會喝茶,竟遭對方用什麼東西直接灌死?

馬燧用茶水把郎士元活活灌死了,因為古代的茶道很有講究,如果主人敬客人一杯茶,客人就要喝一杯茶,如果主人敬了二十杯茶,客人也要喝完二十杯茶,就這樣,郎士元喝完馬燧敬的二十杯茶後,他回到家中上吐下瀉,最後一命嗚呼。

提起郎士元,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其實他在中唐的時候,他是個很有名氣的詩人。中唐的流放的時候,他們都會找郎士元寫贈別詩,因為郎士元的文采出眾。後來,郎士元名氣越來越大,他也越來越囂張,經常說一些嘲諷別人的話,沒想到正是因為這一點,讓他丟了性命。

有一次,馬燧找郎士元喝茶,郎士元看了馬燧喝茶的手勢以後,他直接說馬燧:“不懂茶道”,馬燧是個性格耿直之人,他心想:我懂不懂茶道還需要你這個小官來說?他心裡實在咽不下這口氣,於是他心生一計。

第二天,馬燧又請了郎士元來府裡喝茶,郎士元欣然應允。馬燧早已提前做好了準備,在郎士元還沒有來的時候,他事先吃了很多糕餅,讓自己口渴,郎士元來了以後,馬燧開始敬茶,只見馬燧一杯一杯地敬,郎士元一杯一杯地喝,郎士元很快敗下陣來,他跟馬燧說:“我突然想起家中還有事,下次再聚”,馬燧說:“無妨,喝完茶再回家也不遲”,於是馬燧又敬了郎士元好幾杯茶。

郎士元年事已高,自然經不起這麼一喝,他回到家中後,他就開始狂吐不止,沒過幾天他就離開了人世,可憐的郎士元,最終因為自己的口無遮攔,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求名人飲茶故事!急!

吃茶趣聞

嗜好茶葉和香菸,尤精於品茶,終身不離茶水,曾寫有“飲茶粵海未能忘”的詠茶名句。在身邊工作過的同志回憶說:每天睡覺醒來,洗臉後就開始飲茶,一邊喝一邊看報,接待國內外客人總是吩咐警衛員沏茶相待。他喜歡喝杭州龍井茶,飲茶習慣很特別,不僅飲茶水,還將杯中茶渣放進嘴裡咀嚼吃下去,總是吃得津津有味。他的吃茶習慣,是青少年時期在家鄉農村養成的。

周恩來與龍井茶

周恩來總是沏龍井茶招待國內外賓客,一杯清茶在手,談笑風生。他很關心杭州梅家塢的龍井茶生產,1965年起曾先後五次到梅家塢視察,鼓勵發展生產。有趣的是,有一次周恩來陪外賓到梅家塢,品嚐龍井絕品“明前茶”,當他知道炒1斤“特級龍井”,茶農要採4萬多個嫩芽時,不忍將茶渣倒掉,便風趣地說:“龍井味道好,要把它全部消滅掉。”說罷便將杯中茶葉全部咀嚼光,留下“啜英咀華”佳話。

朱德是位飲茶迷

朱德居家辦公,常飲茶水。而且每次外出視察,凡遇茶園、茶場,必去參觀。1959年,他在廬山植物園品嚐廬山雲霧茶,讚賞不已,賦詩一首:“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1961年,朱德到杭州西湖龍井茶地視察時,看到茶林遍地,茶農生產生活都有很大提高,欣然口占一首《看西湖茶區》:“獅峰龍井產名茶,生產小隊一百家;開闢斜坡一百畝,年年收入有增加。

魯迅妙論茶

魯迅愛茶,經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當年客居廣州,稱讚道:“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因此,當年的廣州陶陶居、陸園、北園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跡。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郭沫若詠茶

郭沫若從青年時代就喜愛飲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對中國名茶的色、香、味、形及歷史典故非常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長沙,品飲高橋茶葉試驗站新創制名茶棗高橋銀峰時,大為讚賞,對高橋銀峰的色、香、味、功效給予高度評價。郭沫若每到外地,總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一大樂趣。1964年7月,他曾到廣州北國酒家飲茶,賦詩一首:“北國飲早茶,彷彿如在家,瞬息出國門, 來再飲茶。”他的詩篇中多與茶有關,如《陪外賓到武夷山與黃山欣賞名茶名勝》、《題文君井》等。

林語堂的“三泡”說

現代著名文學家林語堂是閩南漳州人,受閩南功夫茶薰陶而善品茶,他根據自己喝茶經驗,提出“三泡”說:“嚴格地說起來,茶在第二泡時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的十六歲女郎,而第三泡則是了。”以佳人喻茶,新穎而富有情趣。明代許次紓也有“三泡”說法,他在《茶趣》中說:“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

老舍品茗著《茶館》

當代文學家老舍是位飲茶迷,還研究茶文化,深得飲茶真趣。他多次說過一段精闢的話:“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現在在喝茶藝術方面,日本人卻走在我們前面了。”為促進我國茶文化發展,他以清茶為伴,文思如泉,創作《茶館》,通過對舊北京大裕茶館的興衰際遇,反映從戊戌變法到抗戰勝利後50多年的社會變遷,成為飲茶文學的名作,轟動一時。

品茶行家秦牧

文學家秦牧從小接觸功夫茶,練就了過硬的辨茶功夫,廣州的茶葉公司舉辦茗飲雅會,常請他去品評。1967年夏至1970年秋,當時任《羊城晚報》副總編的秦牧與廣州各報總編一起,被集中在廣州一座幹校接受審查,“老總們”忽發奇想,要對各自所帶茶葉評出高低,推舉秦牧擔任評茶師。秦牧對各人茶葉一一品評,最後評出一位副總編所帶的西湖龍井為冠軍。

陸游與茶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

年少不知飲茶意,再飲已是茶中人。人們經常說,喜歡喝茶的人,品的不僅僅是茶本身的味道,也在品這飲茶人一生的味道,苦盡甘來,甘苦一念,得失並存。人生就像一壺茶,品茶人不同,年齡經歷不同,心境不同,都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其中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享用一壺靜水煮沸的新茶,茶水迴繞在飲茶人的脣齒之間,有人覺得淡如清風,有人覺得苦若人生,也有人則覺得甘之如飴。

而且茶能讓人心情沉澱,能讓人思緒平復,並且有醒腦提神,驅除睡意的功效。一杯香茗在手,散發出淡淡的茶味清香,翠綠色的茶葉一片片浮於水面,淺酌一口,不但心清氣爽,而且不論是創作還是浸淫書海,思緒都可以順暢許多。

不少的詩人作家與茶相伴,許多的作品伴茶而作,很多的詩人作家愛茶嗜茶,一生與茶相伴,茶的詩詞歌賦,成為“茶中人”。

說到愛茶嗜茶,不得不說一說南宋的著名詩人陸游,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跟茶也是淵源極深。他的一生也由茶相伴,許多的詩作為茶而作,更甚至,茶也是他對妻子一往情深表達思念、體會懷念的寄託。

(一)春殘猶看少城花,雪裡未嘗北苑茶:陸游的身世與茶

陸游生在兩宋之交時期的茶鄉紹興,他的故鄉從唐代開始,就已經有了日鑄茶等名茶香茗,茶鄉茶藝更是聞名遐邇,鄉情風俗涉及到許多名茶香茗的文化底蘊,讓他從小就對茶有真情實感,倍感親切,所以,當他晚年歸隱的時候,依然選擇在這充滿深情回憶的茶鄉。

時值兩宋之交,家國不幸、的大環境之下和顛沛流離的生活對他造成了很深的影響,同時也給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記憶,以及幼年接觸家中長輩的愛國思想的渲染,潛移默化,讓他愛國愛民,他輾轉官場多年,因他對茶之一道頗多研究,有機會任職於在當時十分有名氣的北苑貢焙,在其中擔任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即管理茶鹽專賣的職務。

在這裡,陸游可以接觸到天下著名的茶道茶藝茶葉的生產地,更是讓他能夠多多的接觸和研究全國各地的名茶香茗、茶藝茶道,並把他們收錄為詩,文人嗜茶可以說在當時的宋代是一種風尚,是詩人癖好。

陸游經常自擬唐代茶聖陸羽,在他的詩中,經常自稱繼承陸氏家風,“桑苧家風君勿笑,它年猶得作茶神”,“我本杞菊家,桑苧亦我宗。”這裡所提到的“杞菊家”、“茶神”、“桑苧家”都是他對唐代著名茶人陸羽的尊稱或者別稱,這些詩句不但表達他對先人前輩的敬仰之情,更加表現了對茶之一道的深情。而他的茶詩著作也有300多首,他收錄的名茶香茗詩句記錄可以稱之為續茶經了,更加充實了博大精深的中原華夏的茶文化。

(二)寓情於茶,融茶於詩:陸游的創作與茶

陸游愛茶嗜茶,茶是他創作和生活的需要。他特別中意茶有驅滯破睡的功效,他曾在詩中寫到:“江風吹雨暗衡門,手碾新茶破睡昏。”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當陸游在創作中靜心構思、冥思苦想的時候,常常煎茶熟時,恰是詞句成章的時候,還可以通過茶來刺激自己的文思情緒。

茶的香氣,通常在此時可以成為創作文句思維的助推器。他在詩中曾經也有闡述過這個功效:“香浮鼻觀煎茶熟,喜動眉間煉句成”、“豪盞雪濤驅滯思”、“詩情森欲動,茶鼎煎正熟”等等。陸游的詩都有寫到衝一壺新茶,喝一杯香茗,沖走自己的睡意,重振自己的精神,在他嗜睡的時候,文章詩作是寫不出來的,用茶提神醒腦之後,可以將作文寫詩的思緒順暢起來,而且,茶能讓人心情沉澱下來,思緒平靜下來,有利於創作思維的興奮,激發詩人的創作靈感。

除此之外,品茶作為宋代人的流行風尚,也為詩人的生活帶來了不少樂趣,可以增進自身的心性內涵和修養,陸游的不少詩作都是在這悠悠的茶香中醞釀斟酌出來的。他認為,雖然酒能一定程度的激發人的靈感 ,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像李白一樣“恰到好處”的做到“斗酒詩百篇”?

但是,茶卻不同,一杯清茗不僅僅可以喚醒詩人的“靈感”,而且還可以捋順文思。這也就是“酒壯英雄膽,茶助文人思。”他的晚年知足而又常樂,只要“飯軟茶甘”,就可以心滿意足。他曾作詩:“眼明身健何妨老,飯白茶甘不覺貧。”並且,在《試茶》小詩中寫到:“難從陸羽毀茶論,寧和陶潛止酒詩。”說明自己可以戒酒停止做酒中詩,卻不能夠缺了飲茶論詩。

(三)甘苦起伏盡一生:陸游的生活與茶

初飲新茶,味微苦,再品味回甘,之後茶香迴繞於脣齒之間,在這細細的品嚐回味之間,心境淡如清風。

茶葉在壺中沉浮,就像人生的起起伏伏,也像陸游的人生和官場一般跌宕起伏。青年時的苦澀,愛情求而不得,開始美滿幸福的夫妻,後又被母親執意拆散。青年的陸游也曾少年志氣,意氣風發,與從小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唐家表妹情投意合。伉儷情深的愛情差點使他忘卻了家仇國恨,在母親的“敲擊”之下,他又不得與愛妻生離,重拾家國情懷。

在那沈園遇前妻與丈夫遊園觸景傷情,情殤不得愈,做千古絕唱,後接前妻送酒,滿腔苦澀,酒苦、茶苦不如情苦;官場入門不得,初因鎖廳考試名次佔據秦檜的孫子之上而遭到秦檜嫉妒,得罪秦檜,次年的禮部考試被秦檜干涉,入不得官場,後因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而被孝宗貶謫外放;陸游的官場一生也是起起伏伏,最終晚年被貶報國無門。

雖如此,他也甘之如飴,知足而常樂。情鬱之中,他只得以茶作為寄託情感的載體,以茶排除心中積留許久的孤憤。他的一生如茶一般甘苦一念,得失並存,初嘗味微苦,細品味回甘,香氣迴繞於心間,在這細細品味之中,心境淡如清風。

(四)閒情雅緻伴吾生:陸游的情趣與茶

品茶一直都被世人當做一種高雅情趣的藝術享受,陸游也不例外,而且他對茶藝茶道都深有研究。品茶既需要講究泡茶技術和品茶飲茶的技巧,還需要注重其中的情趣,以追求沖泡飲茶過程中的天然野趣。

茶給詩人帶來的是純潔和淨化,山水之間的靈氣和心靈的純淨融合為一體,迴歸大自然,找回最本真的自我,天人合一。在當時玉山古茶場的二樓房間有專設的鬥茶室。分茶在當時屬於相當時興的茶藝茶事活動,也叫作“茶百戲”。

相傳這門茶技非常有趣,陸游也是個中好手,茶人在煮茶點茶的時候,將竹筷子置於茶湯之中攪動,茶湯表面的文脈可以自成各種各樣的花草魚蟲、飛禽走獸的奇觀物像,這種物像是因為茶葉在茶湯之中自由聚散各種幻化形成的,雖然這物像如曇花一般轉瞬即逝,但是,卻需要茶人奇巧的茶技,非常有審美藝術價值。

陸游對於各種茶藝,茶道和茶技都精心研究,以茶消遣,博採眾長,自得其樂,經常玩賞分茶,生活中充滿怡然自得的情趣,“墨試小螺看鬥硯,茶分細乳玩豪杯。”此間充滿了小情趣,閒情逸致,讓人生增添了許多樂趣。陸游的一生痴茶愛茶,他所錄茶詩更是記在了各種茶技、茶藝、茶道,春秋二社各種習俗,有讚歎古樸民俗風氣的,有抒發愛國愛民的,都非常有其史料價值,藝術價值,為中華茶文化添加了濃重豐富多彩的一筆。

陸游一生儘管沒有續補《茶經》,卻也將各種茶藝茶技,民風民俗融入他的詩集中,把他的詩變成了另一種文體的《茶經》,陸游的飲茶生活既可以陽春白雪,高尚充滿雅韻,也可以即興點茶一杯,只做怡然自得的趣味,他一生嗜茶,專研的茶藝茶功也非常精深,融茶入詩,伴茶賦詩,茶和詩相輔相成,相互滲透,茶和文章詩句都是相伴而生的。

茶有了山川旳助力更顯得芬芳四益,山川有了茶的供給更顯得人文氣韻,有了茶和詩,詩人內心的淡然和超脫一起融合到一杯杯清茗中。陸游還非常中意飲茶養生之道,用茶養生健身,從在當下時期活了85歲高領的茶人放翁身上充分的得到驗證。

結語:

陸游一世愛茶成痴,從青年品到中年,從中年再品到老年,茶香回味似有對人生的大徹大悟,也有其恬靜淡然。品茶,也是在品味人生,茶味回甘脣齒留香;人生回首,酸甜苦辣,百味盡含,也不枉人間走一遭,陸游雖然青年情路坎坷,卻也晚年兒孫繞膝,鬥茶分茶盡享天倫;雖報國未能成功,卻也盡力為之。清茶香茗伴他一生,鑽研茶藝茶文化,求仁得仁,以茶為友,融茶入詩,才能在詩中展現他飲茶似神仙的怡然自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