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舟紫砂壺簡介

來源:趣味經驗館 2.89W

顧景舟紫砂壺簡介

顧景舟紫砂壺是中國紫砂壺的代表作之一,被譽為“紫砂壺之王”。顧景舟是江蘇宜興紫砂壺大師,出生於紫砂壺世家,自幼便對紫砂壺有天賦和熱情,經過多年的鑽研和創作,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顧景舟紫砂壺造型端莊大氣,線條流暢,工藝精湛,創新性十足。壺身採用實處實感、虛處虛感的結構,讓紫砂壺從實物上呈現出動感和生命力。同時,他的壺嘴、把手、鈕釦等零件的設計更是別具匠心,不僅實用性強,而且美觀度更高。

顧景舟紫砂壺不僅在國內頗具盛名,同時在國內外紫砂行業都有著很高的聲譽。因其優異的品質和精湛的工藝技術,被譽為紫砂藝術品中的瑰寶之一。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顧景舟紫砂壺的介紹

小顧人稱顧老,是我國近代傑出的紫砂陶藝家,近代宜興有著名的七大藝人之一(任、吳、裴、王、朱、顧、蔣)。生前致力於建立紫砂工藝廠,其作品充份表現精、氣、神、韻之美,不但深具東方特有藝術特色,更賦予時代氣息,堪稱為紫砂壺之一代宗師!80年代在港拍賣價已為65萬元人民幣。現每把壺時價均超過一百萬元,廣受海內外收藏家爭相購藏,惜生前作品不多,能珍藏者少之又少。

紫砂壺大師顧景舟的壺有什麼特點

1、胎質:不同時期的紫砂壺所使用的泥料有著不同的泥質,不同地方的紫砂泥料也不同,顧景舟製作的紫砂壺胎骨堅緻,色澤溫潤,色澤溫潤,是上好的宜興紫砂泥料。

2、製作工藝:顧景舟製作技藝高超,紫砂壺均為手工製作,線條柔和,與批量機械製造的紫砂壺有明顯區別。

3、款識和銘刻:1944年,始用印:瘦萍、老萍;1948年,始用印:荊南山樵、荊山壺隱;1955年,始用閒章:啜墨看茶;1984年,始用印:景舟七十後作、壺叟;20世紀90年代,刻了最後一方印章:生於乙卯。

顧景舟仿古紫砂壺什麼年代做的

1.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2.仿古壺,一說清代邵大亨初創,原意是壺體仿照鼓型,後人仿製做這種壺形就成了仿古代壺型的意思了。另說最早見於近代趙鬆亭按吳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頸高、蓋板平滑,壺蓋與口沿子母線吻合嚴密,合成圓線飽滿,扁鈕有力,虹鈕有勢,二彎流胥出自然 ;圓圈把勻勢而起,有些款把圓下有垂,富於靈動,整體骨肉亭勻,收展有度,有一氣呵成之暢。

3.顧景舟生前做過多把仿古壺,有的壺把下鈐“壺叟”小方印,蓋內鈐“顧景舟”三字方印,壺底鈐“景舟七十後作”六字篆書方印。以下是部分拍賣成交情況如下:

宜興紫砂壺大師排名

排名無先後,各有特色。

宜興紫砂壺大師:

顧景舟、曹婉芬 、呂堯臣  、張佳龍  、蔣蓉  、張 漢 軍  、朱 曉 偉  、

張 普 泉  、樑 秋 冬  、徐 杏 君  、卜 曉 蘭  、沈 書 良  、金 暉  、徐 晏   、

賀 洪 梅   、陳 洪 新   、楊 小 泉   、葛 益 民   、周 偉 光   、範 曉 芳   、

夏 洪 西   、董 正 紅   、吳 春 華   、朱 丹   、清 泉 堂   、江 巨集  、許 智 平  、

邵 俊 棠  、江 建 群  、劉 明 星  、葛 二 麟  、蔣 翔 宇  、潘 明 星。

擴充套件資料

著名紫砂壺大師顧景舟簡介: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後期至上海制壺仿古。19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

1956年被江蘇省任命為技術輔導,帶徒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顧景舟的紫砂壺有幾種落款?

始用印:墨緣齋、墨緣齋景堂制、景記、景洲、武陵逸人1942年,印有自怡軒、自怡軒主人、得一日閒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曼_、曼_陶藝,並磨去"武陵逸人"印。

944年,始用印:瘦萍、老萍;

1948年,始用印:荊南山樵、荊山壺隱;

1955年,始用閒章:啜墨看茶;

1984年,始用印:景舟七十後作、壺叟;

20世紀90年代,刻了最後一方印章:生於乙卯;

顧景舟所取藝名的壺上用章,款式多變,章法講究。有自刻章如“墨緣齋制”、“墨緣齋景堂制”、“墨緣齋意堂制”、“自怡軒”、“得一日閒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啜墨看茶”、“景舟七十後作”等等,水準、風格摹前人遺意,留藝世間意明志。

有書法家、篆刻家、金石家為其所刻,如“景舟制壺”、“景舟手製”為上海書畫金石家來楚生所篆。“顧景舟”為吳湖帆得意門生所刻制。

“荊山壺隱”、“陶壺外史”、“得意甚愛”為金石家王少石所刻。八十年代後期與著名書畫家韓美林合作專用章“歷下美林”成為藝緣的印證。

擴充套件資料

紫砂壺款識

綜觀現代壺藝大師顧景舟的壺上用印及所出現的藝名,無不反映出顧景舟各個歷史時期的思想活動、藝術追求、抱負理想、心境愛好。

從顧景舟的藝名隨著時代的變化,可以看到顧景舟從藝歷程中的曲折迂迥,成藝過程中的心境意趣,而最終昇華至一種迴歸的自然境地和自然心態;

平衡的、坦然的、淡泊的、歸宗的,猶如禪機、悟性,“正道”、“得果”一般。顧景舟原名顧景洲。顧父顧炳榮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古訓,要顧景洲發奮讀書,用知識出人頭地,錦繡河山,故取名“景洲”。

“墨緣齋”,為顧景洲就讀於蜀山東坡書院時書齋的題名。顧炳榮從小就督寫顧景洲學文習字,每日啜墨不止。

顧景洲牢記古訓父教,用“墨緣齋”激勵自已用功學習。十三年、十四年(1924一1925年)江浙軍閥齊盧之戰,禍及丁蜀地區。

顧氏家道中落。三年之後,顧家發生一場火災,家中財物化為灰燼。顧家無力供奉顧景洲繼續讀書,顧炳榮即要顧景洲在家中研習,繼續在“墨緣齋”自學深造,以待業與資足再就學機會。

“墨緣齋制”、“墨緣齋景堂制”、“墨緣齋意堂制”、“景記”,為顧景洲早期初制水平壺壺用印款。因家境困窘,生活所,顧景洲祖母說服顧炳榮,在1932年初帶顧景洲學制水平茶壺。

數月後,顧景洲學成後自制水平茶壺,即在壺底使用“墨緣齋制”印款。接著又在壺底使用“墨緣齋景堂制”印款,並在壺把或壺蓋上使用“景記”印款。

後又接用“墨緣齋意堂制”印款,把款用“景記”印款。壺款俱是顧景洲親自鐫刻,表明了顧景洲喜美術,習書法,好舞文弄墨之志向,並用壺來反映其自己的這一觀點。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顧景舟(陶瓷藝人)

顧景舟的五把石瓢

顧景舟的五把石瓢

  顧景舟的五把石瓢,石瓢這種泡茶的器具,大家都是比較感興趣的,而且說到顧景舟誰人不知,紫砂界的泰斗級人物,從壺到刻繪再到一些紫砂雜件都在他的手中玩轉得活靈活現,下面看看顧景舟的五把石瓢。

  顧景舟的五把石瓢1

  要說紫砂壺中最具有代表的壺,當屬石瓢壺。石瓢壺,為紫砂茗器中經典款式,後經多人改良,細分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紅華石瓢,漢棠石瓢等,但最終萬海歸宗,同出一源,此款應為曼生所創十八式之一。

  “紫砂泰斗”顧景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與梅派藝術文化大師吳湖帆、江寒汀、唐雲、程十發、戴相明交往甚密。1948年顧景舟製作了5把石瓢壺,均由江寒汀作畫、吳湖帆寫詞,燒製後每人一把收藏留念。下面我就給大家觀賞一下,絕對讓你大飽眼福。

   一、相明石瓢壺

  2010年在一場春季拍賣會上,顧景舟的“相明石瓢壺”閃亮登場,並以高出估價5倍左右的1232萬元的高價成交,創出紫砂壺拍賣世界紀錄。

   二、寒汀石瓢壺

  此壺正面畫【風動疏竹】,落款湖帆,反面鐫刻"寒生綠罇上 影入翠屏中",並以1485萬元拍賣成功。

   三、唐雲石瓢壺 拍賣價格318萬元

   四、湖帆石瓢壺

  這把壺是由顧景舟製作、吳湖帆題書並珍藏,2015年5月19日以2450萬元落槌。足以可見壺上宜書宜畫,工藝精到、技法老辣,頗受市場青睞。

   五、景舟石瓢壺

  喜歡石瓢壺的無不知道景舟石瓢壺,而這把壺從未出現在拍賣市場上,一直由顧景舟家人收藏,其價值更是難以想象。

  一把合格的石瓢壺,一定要調節好石瓢各個線條所構成的三角形的比例關係,身筒、流、把甚至鈕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終突出其獨特的力度與氣韻。

  顧景舟的五把石瓢2

  顧景舟的一生中有那麼一段窮困潦倒的歲月,生活拮据,還未成名,出售自己的作品已是不得已而為之。所以,戴相明、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等人的出現真的可謂是貴人相助,如魚得水。

  深交之後,顧景舟與戴相明成為世交,與唐雲等人也成為了莫逆之交。所以,這五把大石瓢是顧景舟饋贈好友之傾情之物,也是一段海上文人與一代宗師顧景舟之間的一段傳奇故事。

   相明石瓢

  成交價:RMB 27,025,000

  正面:畫 風動疏竹 落款 湖帆

  反面:鐫刻"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落款: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唐雲石瓢

  成交價:RMB 42,560,000

  正面:畫 韻竹,落款:湖帆

  反面:鐫刻"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

  落款:藥城兄屬 吳倩並題

   寒汀石瓢

  成交價:RMB 14,950,000

  正面:畫 風動疏竹 落款 湖帆

  反面:鐫刻"寒生綠罇上 影入翠屏中"

  落款:寒汀兄屬,吳倩並題。

   湖帆石瓢

  成交價:RMB 28,175,000

  正面:畫 孤雀雪梅 落款:湖帆道兄正畫寒汀

  反面:鐫刻"細嚼梅花雪乳香"

  落款:寒汀兄為餘畫茶壺 倩自題

   景舟石瓢

  正面:未知反面:鐫刻"但為清風動,乃知子猷心。"

  落款:景舟先生 吳倩並題

  前頭四把大石瓢都送給了相應的友人,唯有最後一把景舟石瓢顧景舟自留之,至今顧氏一脈也都保留家中,從不輕易示人,神祕至極!從一千多萬到四千多萬,這五把大滿瓢的價值每年都在直線上升,能收藏到一把絕對值了~

  顧景舟的五把石瓢3

   最經典的五大石瓢壺

   1、相明壺

  相明壺是戴相明製作的精品紫砂壺,它是鐵畫軒的第2代傳人,具有精湛的畫工,因早年時運不濟,家道中落,只能去陶廠做工,隋代當時的紫砂窯戶和技師為師掌握了精湛的制壺技巧,他一生創作了很多經典的紫砂壺,但以石瓢壺最為有名,它製成的`石瓢湖,都被人們稱為相明壺。

   2、寒汀壺

  寒汀壺也是石瓢壺的經典之作,這個湖的原作者是江寒汀,他早年以賣畫為生,善於描繪各種琴鳥,他製作了這把紫砂壺,正面畫有韻竹,反面則雕刻著寒生綠鑽上引入翠屏中的落款,這個紫砂壺在2013年北京保利拍賣會上拍出了1,495萬的高價。

   3、唐雲壺

  唐雲壺也是1石瓢壺中的經典之作,這個紫砂壺在2008年上海拍賣會成交,成交價格318萬,這個湖的反面娟刻著白居易的吳克近日近有風中夜涼的詩句,而且底印是顧景舟,正面還畫有韻竹和湖帆。

   4、景舟壺

  顧錦州市近代紫砂壺,大家他製作的紫砂壺工藝精湛造型漂亮,它有很多紫砂作品,但以石瓢壺最為有名,他製作的石瓢壺古樸典雅,行氣雄健嚴謹,而且線條十分流暢,有著大雅而深意無窮,被人們稱為東方藝術特色的代表之作。

   5、湖帆壺

  湖帆壺出自近代書畫大家吳湖帆之手,這把胡不丹造型古樸大方,上面的書畫也別具一格,有著濃郁的東方色彩,是中國近代紫砂藝術的精品,也是人們爭相收藏的名品。

  最經典的五大石瓢壺就為大家介紹這麼多,雖然他們的造型相同,但不同的捐客給了他們不同的神韻,讓它們擁有了不同的韻味與氣質,如果能一睹真容,會是特別幸運的事。

顧景舟一生做了多少個紫砂壺

顧景舟大師一生制壺總存世量大約3000把左右,其中近50%流到港臺地區和海外,國記憶體量大概2000把左右。

就其收藏價值,可做以下評級:

解放前作品,共2000把,因為存世量高,胎料做工不是很精,二星級。

1949—1966,共500把,存世量不多,但料工不是很精,三星級。

1966—1976,共200把,存世稀少,工料上乘,且有特殊收藏背景,超五星級。

1976—1990,250把,存世稀少,工料上乘,五星級。

1990—1996,500把,存世不多,工料上乘,但有些不是本人所做,出現較多仿品,四星級。

就我瞭解的再補充一下,解放前的,顧老很少蓋章,或者仿古。後期66-76,十年劫難,所做的也少,章也不敢蓋。這兩部分難以認定。

總之,顧老之作,價值不菲。

拓展資料: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後期至上海制壺仿古。19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1956年被江蘇省任命為技術輔導,帶徒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1915年生於江蘇宜興川埠鄉上袁村,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曾自創堂號為自怡軒。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斗”

顧景舟紫砂壺的歷史

紫砂壺歷來都是按人定價。明、清時期的紫砂壺價格一般為上萬元,但名家名作可達10萬-15萬元,清代名作也要5萬-10萬元。

供春明代卓越紫砂工藝大師,壺型新穎、雅緻、質地薄且堅硬,在當時就名聲顯赫,人稱“供春之壺,勝如金玉”。

四名家指從明萬曆年間到明末的董翰、趙樑、元暢、時朋。董翰以文巧著稱,其餘三人則以古拙見長。

時大彬明萬曆年間紫砂壺藝術的代表人物,所製作的紫砂壺被宮廷收藏和重視。

陳鳴遠繼時大彬後清初最著名的陶藝家,創制仿生壺,把自然界中的瓜果、樹木、花草納入陶藝形制。

陳曼生、楊彭年清乾隆、嘉慶時的紫砂壺藝術代表人物。

邵大亨清咸豐、光緒末期名匠,作品以渾樸取勝,創造了魚化龍壺。

顧景舟20世紀初葉的制壺名家。

頎景舟紫砂壺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8歲拜名師學藝。三十年代後期至上海制壺仿古。1954年進入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1956年被江蘇省任命為技術輔導,帶徒徐漢棠、高海庚、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吳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顧老的紫砂作品以茗壺為主,年輕時先由方器入手,兼做圓器,隨著其與書畫界的交往,逐漸偏重光素器型的製作,最後是以幾何形壺奠定其個人風格,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創作方向。他還與名畫家韓美林和工藝美術學院張守智教授合作制壺,為砂壺的發展注入現代美學概念。開創紫砂茗壺造型的新意境。他的代表作有:漢雲、雪華、鷓鴣、提壁、上新橋、鳳嘴壺、僧帽、仿鼓、石瓢、牛蓋蓮子等,其中牛蓋蓮子、鷓鴣壺獲國家金質獎,僧帽、井欄壺獲國家銀質獎,並有許多佳作被國內外收藏家和博物館收藏。

僧帽壺是紫砂壺歷史上最流行的一種造型,特別是在明清時期,該壺式成為了當時的最流行。值得一提的是,明清兩代紫砂壺藝人對該種壺式情有獨鍾。上圖所示紫砂壺是顧景舟大師仿造古人僧帽壺製作而成的,其造型十分獨特,比例也非常勻稱,壺蓋形似僧帽,故名曰僧帽壺。壺底刻有“景舟制”的方印。

怎麼看顧景舟紫砂壺的落款

顧景舟紫砂壺的落款如下文所述:

綜觀現代壺藝大師顧景舟的壺上用印及所出現的藝名,無不反映出顧景舟各個歷史時期的思想活動、藝術追求、抱負理想、心境愛好。

從顧景舟的藝名隨著時代的變化,可以看到顧景舟從藝歷程中的曲折迂迥,成藝過程中的心境意趣,而最終昇華至一種迴歸的自然境地和自然心態;平衡的、坦然的、淡泊的、歸宗的,猶如禪機、悟性,“正道”、“得果”一般。

“墨緣齋制”、“墨緣齋景堂制”、“墨緣齋意堂制”、“景記”,為顧景洲早期初制水平壺壺用印款。因家境困窘,生活所,顧景洲祖母說服顧炳榮,在1932年初帶顧景洲學制水平茶壺。數月後,顧景洲學成後自制水平茶壺,即在壺底使用“墨緣齋制”印款。

接著又在壺底使用“墨緣齋景堂制”印款,並在壺把或壺蓋上使用“景記”印款。後又接用“墨緣齋意堂制”印款,把款用“景記”印款。壺款俱是顧景洲親自鐫刻,表明了顧景洲喜美術,習書法,好舞文弄墨之志向,並用壺來反映其自己的這一觀點。

“曼晞陶藝”,為顧景洲跟隨儲銘學藝時所用之藝名印款。1933年下半年,顧炳榮為顧景洲的前途著想,先後懇請陶刻名手陳少亭、書法家潘稚亮收徒傳藝,末成。

顧炳榮又懇請制壺名家程壽珍收顧景洲為徒,又未成。後來,顧炳榮再三相邀蜀山制壺好手儲銘至家中邊制壺邊傳授顧景洲技藝,事成。

“武陵逸人”,為顧景洲應上海“郎氏藝苑”之遨,仿古作陶間所用藝名印款。1936年,上海古董商“郎氏藝苑”主人郎玉書走訪宜興丁蜀上袁村等地,看中顧景洲所制“矮石瓢”等傳統壺款式,聘顧景洲至上海仿古,所制傳器嚴謹典雅,工整精緻。

一年後顧景洲回家鄉制壺,即開始用藝名“武陵逸人”,表露自己瀟灑飄逸的當年個性,朝氣蓬勃的向上精神,也表達自己奮發向上的遠大理想和追求靈秀風格的奮鬥目標。

“自怡軒”,為顧景洲被聘為上海標準陶瓷公司堆塑制模室任技師期間所用藝名印款。1942年,財大氣粗的上海標準陶瓷公司聘顧景洲至公司,任堆塑制模室技師,並制翻模具。工餘閒瑕,顧景洲仍制壺不輟,並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欣賞陶醉。

有時興起,在壺身鐫銘短詩茶話、格言家事,並署號“自怡軒主人”。這是他思想意識上首次不把制壺當成純粹活計,而是把制壺、生活與藝術結合掛靠,把做壺與閒玩聯絡起來,把欣賞與情趣溝通的內心表露。

“瘦萍”、“老萍”,為顧景洲從滬歸來後所用藝名印款。1942年年底,顧景洲從上海標準公司回家鄉後,生活的艱辛使他飄泊不定,且因他在滬制壺仿古而不為家鄉制壺圈內人所知所識所承認,終日為生活而奔忙,像浮萍似地四處飄泊又體弱多病,瘦骨嶙峋,故用“瘦萍”為藝名。

在多災多難的歲月,在艱苦生活的磨練中,顧景洲逐漸成熟,他把飄泊不定,走南闖北,創蕩江湖自喻為雲遊四方的俠客,並以“老萍”取代“瘦萍”。這是顧景洲生活在抗戰最艱難歲月的真實寫照。

“荊南山樵”、“荊山壺隱”,為顧景洲與滬上書畫家交往後所用藝名印款。1948年後,顧景洲與滬上書畫名家吳湖帆、江寒汀、唐雲、王仁輔、來楚生等開始交往並受其影響,開始萌發“高士隱居”的想法,開始反思自己。

他開始步人成年期,逐漸走向成熟。他只想像樵夫隱居在深山,高興時做做壺,高興時看看書。他以隱士自居,開始學些歷史文化知識,開始鑽進書堆裡埋頭讀書,開始打下理論基礎,隨時等侍出手的機會。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得一日閒為我福”,為顧景洲成名後所用藝名印款。1948年,顧景洲在滬上仿製時大彬《僧帽壺》、陳鳴遠《四方壺》獲得成功。顧制僧帽壺、四方壺極為精緻,獲得各界好評,贏得家鄉宜興紫砂同業公會的承認併為時人稱謂“方器高手”之美譽。

顧景洲為榮譽而驕傲,更加勤奮,埋頭製作,以閒玩情趣來調節自己的疲勞和辛勞,親自鐫刻“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得一日閒為我福”之藝名章,既是顧景洲內心的真情流露,也充分體現出顧景洲對事業的忘我精神。

他對紫砂已入了迷,愛得發狂,愛不釋手,忙得一天都不得閒,忙得一天都沒時間休息,故發出“得一日閒為我福”之感嘆。

“宜興人”,為顧景洲40年代末所用印款。至40代末,顧景洲步人成年期,已不像青年時期那麼富有幻想,那樣鋒芒畢露。他用“宜興人”為壺用印款,是成功後的謙虛表現,通俗而平凡,淡化自己以往強烈的名利觀點,也顯示顧景洲成熟地走向中年老成期。

“景舟製陶”、“景舟制壺”、“景舟手製”,為顧景洲改名後所用印款。1948年秋,在豐收季節,取得豐碩成果的顧景洲,接受藝人“藝海一小舟,鼓足風帆,勇往直前”的建議,顧景洲改名顧景舟。在這個“舟”字上,顧景舟曾解釋“藝海一舟。

即是把自己的命運隨著藝海的一舟而搏擊,永不停息,永往直前!”這意味著顧景舟的崇高理想和目標追求,是要當一舟之“長”,掌一舟之“舵”。而不想再當一舟之上的水手,撐篙、拉線、搖櫓。“景洲”改“景舟”,是顧景舟思想上的一大飛躍,也顯示了顧景舟的雄心壯志。

擴充套件資料:

“啜墨看茶”,為顧景舟帶藝徒後所用藝名印款。1955年底至1956年初,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立,並設立“紫砂工藝班”,招收藝徒61名,由朱可心、顧景舟等七人擔任技術輔導員。顧景舟收受徐漢棠(入杜前即隨顧學藝)、李昌鴻、沈巨華、束鳳英、高海庚等為藝徒。

精心培育,耐心傳授。顧景舟用啜墨看茶來比喻制壺人的個性培養、文化修為,用深入淺出的道理來教育藝徒,一遍遍反覆解釋修心養性和做壺的關係,以至藝人在心態平和,心境平衡的狀態下,心領神會其制壺工藝之要領。

最終達到形、態、氣、神、韻之最高境界。這是顧景舟對下一代藝徒的殷殷期望和苦口婆心,也表達了顧景舟對其藝徒的一種特殊的授藝方法與心得體會。

“壺叟”、“景舟七十後作”,為顧景舟晚年成熟期制壺印款。人至將老,名利淡泊,制壺不息,追求不止,所制之器,已達到出神入化之至高境界。幾乎無可挑剔,無瑕可擊。年紀已老,技藝愈高,取名“壺叟”。

是對自己所追求的紫砂光貨素器一派裸胎藝術的肯定和驕傲,也是對自己獨特的靈秀藝術風格的肯定和驕傲。注:“壺叟”之印原用於在上海仿作的供春款作品上,老年時顧景舟乾脆作為自己的別號,用於自己的作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顧景舟紫砂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