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十八式紫砂壺圖譜

來源:趣味經驗館 6.36K

曼生十八式紫砂壺圖譜

抱壺式、掛壺式、撐壺式、抿壺式、託壺式、 拉壺式、推壺式、插壺式、穿壺式、接壺式、倒壺式、 迎壺式、接水式、斜插式、託耳式、披帶式、龍頭式、 獅鈕式。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紫砂壺經典壺型中的曼生十八式,你知道是哪18式嗎?

前幾日有壺友問我曼生十八式都有哪些壺,經過兩天的收集整理後,這裡給大家做個分享,文中講解了曼生十八式的來源故事和每款作品的命名及釋義,希望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大家對曼生十八式有更加清晰的認知。

何為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是由清代的書畫家、篆刻家,當時被稱為“西泠八家”之一的陳鴻壽字曼生設計,再經紫砂匠人楊彭年和楊鳳年兄妹手作的十八種壺型。後人為了紀念他們,故命名為“曼生十八式”或簡稱“曼生壺”。

曼生十八式的由來

據相關資料記載,嘉慶年間,陳曼生曾在宜興周邊的溧陽做,後來結緣紫砂壺並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作為壺友經常到宜興拜訪制壺人,後經人推薦結識了楊彭年和楊鳳年兄妹。“公餘之暇,辨別砂質,創制新樣,手繪十八壺式,請楊彭年、邵二泉等制壺”,無論是設計還是制壺,陳曼生和楊彭年兄妹都非常注重紫砂壺的形意結合,皆有獨到之處,漸漸被大眾認可,因此紫砂壺史上便有了“曼生十八式”的命名。

曼聲十八式的特點

曼生十八式的特徵明顯,詩文、金石或磚瓦文字皆是有意刻在紫砂壺的腹或肩部,十分明顯,而且通常也會在壺身明顯的位置加註“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或“曼生為七薌題”等落款。陳曼生把金石、書畫、詩詞與造壺工藝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創作了一種獨特而成熟的紫砂壺藝術風格,開創了文學書畫篆刻與壺藝完美結合的先河,因其獨特的壺藝風格,曼生壺在壺史上留下“壺隨字貴,字依壺傳”的經典名言。

曼生壺的壺型和銘文

曼生十八式之所以能傳頌至今且經久不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制壺者對於創作的熱情和執著。今天,雖然紫砂壺市場環境差,但也有一些制壺藝人始終堅守底線,不會因為圖謀名利而偷工取巧,又或迷失本心與壺商沆瀣一氣。

曼生十八式的壺型及銘文

曼生十八式即陳曼生創作的十八種款式紫砂壺。傳世“曼生壺”,無論是詩,是文,或是金石、磚瓦文字,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滿肩、滿腹,佔據空間較大,非常顯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或“曼生為七薌題”等等,都是刻在壺身最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石瓢,壺銘:不肥而堅,是以永年。

提樑,壺銘: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

笠蔭,壺銘:笠蔭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

葫蘆,壺銘:為惠施,為張蒼,取滿腹,無湖江。

合歡,壺銘:八餅頭綱,為鸞為凰,得雌者昌。

匏瓜,壺銘:飲之吉,匏瓜無匹。

井欄,壺銘: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飲庶幾,永以為好。

漢瓦,壺銘:放下屠刀否,心蓮頃刻開,三千今世界,開眼見如來。

汲直,壺銘:苦而旨,直其體,公孫丞相甘如醴。

乳鼎,壺銘:水味甘,茶味苦,養生方,勝鍾乳。

周盤,壺銘:吾愛吾鼎,強食強飲。

柱楚,壺銘:茶鼓聲,春煙隔,梅子雨,潤礎石,滌煩襟,乳花碧。

石銚,壺銘:銚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穜。

鏡瓦,壺銘:滌我酒脾,潤我詩腸。

鈿合,壺銘:鈿合丁寧,改注茶經。

半瓢,壺銘:曼公督造茗壺,第四千六百十四為羼泉清玩。

合鬥,壺銘:北斗高,南鬥下,銀河瀉,闌干掛。

卻月,壺銘:月盈則虧,置之座隅,以我為規。

何謂曼聲十八式?其來歷是什麼?

陳鴻壽,字子恭,號曼生,浙江錢塘人。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畫家和紫砂壺設計家。陳鴻壽以其獨特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設計完成了眾多壺式,由彭年兄妹成型,再加上陳鴻壽自己的題銘。陳鴻壽號曼生,所以人們把陳鴻壽參與設計的壺叫“曼生壺”。“曼生壺”最主要的特點是去除繁瑣的裝飾和陳舊的樣式,務求簡潔明快。其次是壺身大量留白,上面刻銘文詩句。一般來說,“曼生壺”在樣式上都有不同的題識, 稱“曼生十八式”:   一、 石挑式,上題“挑之制,摶之工;自我作,非周種。”   二、 汲直式,上題“苦而旨,直其體;公孫丞相甘如醴。”   三、 卻月式,上題“月滿則虧,置之座右,以為我規。”   四、 橫雲式,上題“此雲之腴,餐之不 瞿,列仙之儒。”   五、 百衲式,上題“勿輕短褐,其中有物,傾之活活。”   六、 合歡式,上題“蠲忿去渴,眉壽無割。”   七、 春勝式,上題“宜春日,強飲吉。”   八、 古春式,上題“春何供,供茶事;誰雲者,兩丫 。”   九、 飲虹式,上題“光熊熊,氣若虹;朝閶闔,乘清風。”   十、 瓜形式,上題“飲之吉,瓠瓜無匹。”   十一、 葫蘆式,上題“作葫蘆畫,悅親戚之情話。”   十二、 天雞式, 上題“天雞鳴,寶露盈。”   十三、 合鬥式,上題“北斗高,南鬥下;銀河瀉,闌干掛。”   十四、 圓珠式,上題“如瓜鎮心,以滌煩襟。”   十五、 乳鼎式,上題“乳泉霏雪,沁我吟頰。”   十六、 鏡瓦式,上題“鑑取水,瓦承澤;泉源源,潤無極。”   十七、 棋奩式,上題“簾深月回,敲棋鬥茗,器無差等。”   十八、 方壺式,上題“內清明,外直方,吾與爾偕臧。”   據考查,曼生壺不止十八式,至少有四十種樣式。一般曼生壺底有“阿曼陀室”印章,壺把下有“彭年”小印章。

你自己上網找

參考資料:http://wenwen.soso.com/z/q29151235.htm?sp=1136

家裡有一個曼生壺,有陳曼生老師的銘詞“一勺水,八斗才”,把手底部有“彭年”字樣。請老師幫忙看一下。

前輩好,我來說兩句。您這把是託款壺,與曼生、彭年無關。從壺的圖圖看(後三張圖與此壺無關)泥料、款式確有古意神韻,壺身銘刻曼生句子,增添不少分量。但我認為,一則這不是曼生壺。鴻壽小官有個雷打不動的習慣,凡是他的壺壺底款落名定是阿曼陀室,您的這壺沒有這樣的慣例,即便算萬千漏一,也輪不到少峰蓋印。此外陳鴻壽是個才子,當時西泠八家之一,其篆刻功底了得。您這壺壺上銘刻的幾個字功力不夠,落款名刻的也另類,不像出自曼生手筆。二是這不是彭年做的。陳鴻壽與楊彭年合作多年,強強聯手。楊的作品線條明快,做工規整,力道十足,尤其方圓變化古樸穩健。前輩這把壺流身把空間比例偏失,頸肩過渡不清,身筒臃散缺乏張力,不像出自二泉之手,至於彭年小鈐更顯失範。那麼,既然否定了是曼生、彭年的作品,乾脆順帶說說這壺的出處吧!清代道光年間,江蘇有個姓蔡的小子是富二代文化人,小名叫少峰(大名蔡錫恭)。他是個壺痴,專門花了銀兩讓彭年做了把託款壺,壺上的名堂更您這把一樣,即底款落少峰,壺把鈐彭年,壺身刻了一句“一勺水八斗才曼生”字樣。只是那小子託款的是扁石壺式。您這把壺應該是走蔡錫恭的路子,拿清道光年份說事的。就事論事不對勿怪,對不起了!晚輩雲衣山人,如若想罵敬請聯絡。追問你好前輩,我不懂壺,只是家裡恰巧有把,之前爺爺年輕時當會計時候用的茶壺,後來家裡一直拿來喝茶。再後來感覺銘的字有點意思就查了一下,感覺是把好壺就發上來讓懂壺的老師幫忙看一看。

那按照您的意思,這把壺既不是曼生的,也不是蔡錫恭的嗎?

再就是您說的跟我這壺有相同銘文的那款,您那兒有圖片嗎?可否看一看呢,謝謝

追答對不起了,無意遇見了您的提問,沒多想隨便說了幾句,不對不妥不準之處還望諒解。從泥料看像是老東西,只是不好單從泥料判斷,可能的話上幾張腹內、牆脣、水孔等圖圖估計會更貼切些。

對了,您提出的那把壺壺,我記得很清楚是扁石壺式,也是刻字落款跟您作品一樣。當時引申我對謝靈運的“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感慨過,所以留下記憶。我儘快去泥料處查詢,到時拍給您。

曼生十八式的中華壺王·曼生十八式

曼生壺是文人與紫砂藝術、文人與藝人珠聯璧合成功創作的一代典範,以文人特有的審美取向,將詩詞的意境、書法的飄逸、繪畫的空靈、金石的質樸有機而生動地融入紫砂壺,曼生壺簡潔明快造型、深刻雋永的題銘乃至書法篆刻、在壺體上的佈局章法都值得後人細細品味,使紫砂壺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也才使得文人紫砂壺升華為融合多種文化元素的絕佳載體,令後人歎為觀止,從此便以純粹文人化的身份躋身於藝術珍品之列,被紫砂界奉為珍品。

《中華壺王·曼生十八式》是由郭莉萍、徐永君、張暗軍、周海英、許學芳五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師,從“泥、型、工、款、功”五方面嚴格遵循曼生壺的特徵,精工製作而成的當代紫砂藝術精品。

2014年6月12日,《中華壺王·曼生十八式》與杭州唐雲藝術館館藏8把曼生壺進行聯展並被收藏 。

超全紫砂壺壺型攻略__新手必看

超全紫砂壺壺型攻略‼️新手必看。

器皿的由來:一把紫砂壺,用得久了,浸潤了主人對茶的喜好與執念。原本的泥胎,也沾染上了茶的靈氣,茗韻入骨。

竹段壺:竹段壺是茶壺的一種外形酷似竹子而得名。製品,成功的利用色泥和塑形,營造出竹子的精神氣質。

松竹梅壺:松竹梅壺,以松竹梅命題而造的紫砂壺,稱松竹梅,又稱“歲寒三友”。是作者對於人間真性的歌頌與祝願。

東坡提樑壺:以其圓純端重的造型,簡巧虛空的提樑設計,恰到好處的佈局安排,以致它引取大文豪「蘇東坡」之名為壺.歷來為壺界所珍。

唐羽壺:唐羽壺創作構思源於唐代宮廷中的羽觴壺,唐羽的造型與它的造型非常貼近因而壺的手柄一般都較細長,似有羽翼飛昇之感。

佛手壺:佛手壺,又稱《雙色佛手》,最早由清末範佔、範錦甫製作。創意來源於一種叫五指橘的水果。

湯婆壺:壺身飽滿,壺壁挺秀,端莊古樸。看似純實用的茶器卻蘊生出美學上的高點。反而使觀賞者生出油然的摹古之情。

水平壺:水平壺的發明者是明末清初的壺藝大師惠孟臣,他製作的朱泥小品水平壺簡練樸素,做工精細。

秦權壺:秦權壺是清代製作的紫砂壺,製造人是林園。此壺泥色深紅,秤砣式形制短流,環耳形把手,嵌蓋微鼓。

德鍾壺:德鍾壺是清代紫砂壺。器形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構嚴謹,泥色紫潤,系最佳天青泥之呈色。

石瓢壺:石瓢壺,此款為紫砂茗器中經典款式壺身呈梯形,曲線柔和流暢,造型渾厚朴拙。

茄段壺:茄段紫砂壺,造型靈感來自枝頭成熟的茄子,茄子,古名“落蘇”,江浙人稱“陸蔬”,廣東人稱“矮瓜”、“紫瓜”。

半月壺:半月壺是清代的陳曼生所創作的,也是曼生十八式的經典壺型之一。凡事,全則半,半則全,欲求十全十美反而不及。

葫蘆壺:葫蘆壺是紫砂壺中常見的一種經典壺型,之所以常見和經典,這是由於葫蘆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

匏尊壺:匏尊壺,以瓜果植物葫蘆為壺的紫砂壺型,為曼生十八式之一。以葫蘆為壺的匏瓜壺,造型圓潤,線條柔和,外形樸素。

扁腹壺:扁腹壺,或者叫扁仿鼓壺,依壺身矮壺口大而得名。扁腹壺身,扁而不塌,沉穩寧靜。

漢鐸壺:漢鐸壺是清代製作的工藝品,尺寸是高9.2釐米。此壺身如鍾,平嵌蓋,柱鈕上部置圈線,流直口平,耳把似方,形筒古樸。

合歡壺:泥質呈硃紅色。壺肩部刻行書:“八餅頭網,為鷥為鳳,得雌者昌。壺身用兩器皿對合而成,所以得名合歡,寓意合而則歡。

容天壺:壺型由來:取材於源於佛教中的大肚羅漢,取名源於“肚大能容天下事”。視覺上穩重大度,在質樸中見深厚。

報春壺:報春民俗的另一層用意在於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壺嘴像勁鬆一樣向上傲立,代表著松樹的頑強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漢瓦壺:漢瓦壺屬於圓器當中的一種,歷來多位藝人都有仿製此種款型。壺蓋子口製作圓而不規,轉捻即緊,拈鈕可以翕起全壺。

孟臣壺:孟臣壺,以惠孟臣名字命名的砂泥壺壺體光澤瑩潤,胎薄輕巧,線條圓轉流暢,成為孟臣壺突出的風格特徵。

思亭壺:思亭壺是由陸思亭製造的紫砂壺,壺身如葫瓢,彎嘴自腹向上胥出,圈把秀麗,高虛蓋與壺口相切,呈一完整的器體。

美人肩壺:美人肩是一種紫砂壺,以體現圓潤的壺身為主,壺蓋與壺身彷彿合為一體沒有空隙。

柱礎壺:柱礎壺材質為紫泥調砂,呈赭褐色,壺體似圓石鼓凳,上小下大,腰間微斂,短流,嵌蓋,環形把,造型穩健。

大彬提樑:由明代制壺大家時大彬所創制的,這把經典的提樑作品現藏於南京博物院似在靜靜地講述著紫砂的歷史變遷。

龍蛋壺:龍蛋壺明季古式,殊為可愛,以橢圓線構成基本輪廓,造型單純、流暢,粗獷敦厚,整體感強。

文且壺:文旦創於明未清初形與西施、貴妃壺相近,後兩者為清中末後所創,重玲瓏嬌秀,前者則重古拙,這也與當時藝術審美注重相關。

潘壺:潘壺一般為閩南人家泡工夫茶用,通常這種隨嫁的潘壺並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於梳妝檯裝髮油之用。

華穎壺:華穎壺是顧景舟先生根據傳統壺體"掇球"演變所創作品。作品摘手圓、蓋圓壺身圓、三圓壘疊在圓壺底上,分外精神。

笑櫻壷:“笑櫻壺”是明代時期泡茶的一種器具,是紫砂壺中的經典壺型之一。型制沉重紮實,有種絕不妥協的硬漢風格。

你能說出幾種紫砂壺的起源

1.供春壺

世間第一把紫砂壺的作者是供春。他生於明朝正德嘉靖年間 原為宜興進士吳頤山的家僮,吳讀書於金沙寺中,供春利用侍候主人的空隙時間,仿老僧制壺,製成樹癭壺,寺僧歎服,後以制紫砂壺為業,世稱“供春壺”。

2.秦權壺

秦權王者之壺,秦統一六國後統一了度量衡,“權”就是用來稱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權壺就是仿其外型。

3.茄段壺

茄段壺,造型靈感來自枝頭成熟的茄子,以茄蒂為壺紐,生動有趣;氣度飽滿,將張力處理在欲破不破之間;流、把的呼應自然順暢,靜動如一。

4.水平壺

因為喝"功夫茶"時,還必須將壺放在茶碗或茶海內,用沸水澆淋茶壺的外面。為了使壺浸在水中時能保持水平狀,故在制壺坯時不僅壺嘴和壺把要協調,重量也要均衡一致,故稱之水平壺。

5.虛扁壺

虛扁是紫砂傳統全手工成型中最難得的器型,行話“造型扁一分,成型難一分”,從圍身筒成筒型,然後用“泥拍子”逐步拍成這麼扁,力要勻,扁又不能塌,對於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6.笑櫻壺

據說,“笑櫻壺”的造型原是出自“嬰寧一笑”的歷史典故——“嬰寧一笑千愁解”。壺型制沉重紮實,有種不妥協的硬漢風格,有行家以激昂之態。以交融而又諧調之態漫流的幾種色彩,表現出傳統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內質。

7.德鍾壺

“德鍾”壺型為鍾,“德”是修辭,並以邵大亨的德鍾壺最具代表。器形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構嚴謹,泥色紫潤,系最佳天青泥之呈色。技藝手法的表現已達紫砂傳統基礎技藝的巔峰。壺身手感極佳,觸控舒服,造型簡潔質樸,一洗清季宮廷之繁縟習氣。

8.龍蛋壺

龍蛋壺是紫砂壺器型中的經典一類,其圓滑可愛的造型深受壺友喜愛。以“龍蛋”來命名,是一種美好的祝願與寄託,圓潤可愛的造型,吉祥美好的寓意,讓這個“龍蛋壺”平添了一種拙味和稚氣的親切感。其做工小巧精緻,壺身通體為蛋狀,壺身光滑圓潤,短嘴為直流狀,倒把拿捏方便,扁圓珠紐。

9.潘壺

其源自一個叫潘仕成廣東人,先世以鹽賈起家,累官至兩廣鹽運使。潘氏嗜好飲茶,其訂製的紫砂壺形制固定,且慣於將印款落於蓋沿之上,壺底及他處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為陽文篆字“潘”印。由於潘氏聲名遠播,世人乃將該型制紫砂壺稱為“潘壺”。

10.漢瓦壺

漢瓦屬於圓器當中的一種,歷來多位藝人都有仿製此種款型,圓筒形壺體,上侈下教,短流勢較直。蓋平略見弧,橋式鈕。

11.周盤壺

其創制功在曼生先生。羅盤雖如銅勺,表面圓通,卻堅持己見,曲直合一,乃為人之道。此壺圓潤而不失剛勁,周盤暗蘊太極,有形而無窮,或曰大視野,寬胸懷,任憑大風大浪,我自巍然不動。

12.漢鐸

漢鐸,即漢朝之鐸,鐸為大鈴鐺、甬鐘的意思。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

13.四方壺

在方壺領域裡有句話:“方非一式,方中寓圓”,方壺的美不止在點線面,一度空間指的是兩點相連成的一直線,二度空間是平面所呈現種種面相,三度空間是立體的概念,四度空間是加上本來就連轉不息的時間。

14.合歡壺

此壺乃曼生喜極而制,故此壺風格綺麗,所謂霧餘水畔,紅杏在林,典美精工,餘味無窮。此壺極富天趣,取皆大歡喜之意。

15.匏尊壺

紫砂“匏尊”壺的形象,創意來自這種有苦意的匏瓜,壺型和諧,孤寂沉靜,且又有成熟後的厚實圓潤。

16.葫蘆壺

葫蘆壺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造型呈葫蘆狀,壺流短直而微向上翹,把成半環形,蓋頂設有套環鈕裝飾,深得藝人們的喜愛。整器形制的線條以渾圓為主,十分流暢。

17.匏瓜壺

匏瓜壺是曼生十八式之一,與曼生葫蘆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其獨特之處亦是其他造型無可比擬的,把玩此壺有如返璞歸真之意,此壺最初用意是以解相思之若。

18.西施壺

徐友泉先生首創,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流短而略粗,把為倒耳之形,蓋採用截蓋式,壺底近底處內收。

19.文旦壺

文旦創於明未清初,形與西施、貴妃壺相近,“文”指柔和、外表、容態;“旦”指戲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文旦壺同時像水果柚的仿生器,文旦柚,金,食之清甜甘酸,金本身就是一種豔麗的顏色,而那成熟的果實清甜甘酸的滋味,含蓄而綿長。

20.半月壺

半月壺一直以質樸無華、典雅端莊而獨佔一席之地,從古到今長盛不衰。所謂“月千里寄相思,半月萬里思更濃”,一把壺訴說的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思念,更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月圓人圓”的嚮往。

21.石瓢壺

最早稱為“石銚”,顧景舟時期後稱之“石瓢”。壺身呈梯形,曲線柔和流暢,造型渾厚朴拙。足為釘足呈三角鼎立狀支撐,給人以輕靈而穩重之感。壺身八字造型,造成一個主視角度內的表面,亦曲亦直,皆顯現簡樸大方的氣度。

22.仿古壺

“仿古壺”圓潤精巧,簡單而不失古意,靈妙天然,造型雅緻,線條流暢,比例恰當,清雅無雙,寧靜淡泊。

23.井欄壺

顧名思義,其造型源於井欄,類似古代井旁邊之護欄。井欄壺寓意,深井有如文山書海,知識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誡世人:學識有如人生必備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養性,頤養天年。

24.掇球壺

掇球壺是典型的幾何型傳統圓壺式,也是最優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型是壺鈕,壺蓋,身壺。該壺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於大球上,故稱掇球壺。

25.掇只壺

“掇只”是紫砂壺造型中特有的一種壺型,最早出自宜興制壺大師邵大亨之手。其造型像是把許多球狀和半球狀堆積到一起,由於掇在漢語裡有連綴堆疊的意思,因此,這種造型的壺被稱為掇只壺。

請教紫砂壺各位前輩,有沒有 “陳曼生制”底款 的紫砂壺?壺底部寫著 陳曼生制四字篆書體。

有﹐陳曼生是清代乾隆三十三年生人﹐卒於清道光二年(1768—1822)﹐名鴻壽、字子恭、又號老曼、曼壽、曼公等﹐還有‘夾谷亭長’、‘胥溪漁隱’、‘種榆道人’等別稱。清乾、嘉間浙江錢塘(今杭州)人,陳士璠之孫。他於嘉慶六年(1801年)應科舉中拔貢。善古文辭、以古學受知於阮雲臺尚書。後曾任漂陽知縣﹐淮安同知﹐南河海防同知等官職。他又是位著名的書畫家、金石家。他的篆刻被後世尊為西冷八家之一。所刻銘文包括﹕篆、隸、行、楷﹐行楷有度。

制壺方面很少有記載是否其親自制作。一生與宜興的制壺名手“楊氏三傑”合作﹐他則主要是鐫壺銘及畫壺式樣。繪有壺式樣十八款﹐故稱之為“曼生十八式”﹐在紫砂壺史上亦產生了‘曼生壺’的專有名詞。此種制壺名手與制銘名士的合作結晶同屬兩美﹐堪稱“珠聯璧合”,傳世之作品均為歷代收藏家所殷切所求。

曼生壺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連理館”印記﹐還多數鈐有“彭年”、“二泉”等小印章。

至於你的壺是真是偽,那要上傳照片才可以看個大概,結論必須看到實物方可下定。希望能邦到你。如有興趣可進入我空間,裡面有許多這方面的資料,日後還將逐步填充。

李荷生的曼生十八式紫砂壺上為什麼沒有自己印章

因為那是仿品。

印章亦稱圖章,用作印於檔案上表示鑑定或簽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會先沾上顏料再印上,不沾顏料、印上平面後會呈現凹凸的稱為鋼印,有些是印於蠟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蠟印。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其製作始於明朝正德年間,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製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從明正德嘉靖年間供春的樹癭壺、六瓣圓囊壺,到季漢生創意設計、曹安祥製作的。

曼生壺是採用什麼方法做的

曼生壺是採用設計與銘文相結合的方式製作的。曼生壺是由身為“西泠八家”之一的清代書畫家、篆刻家陳鴻壽設計,紫砂藝人楊彭年、楊鳳年兄妹親手製作的十八種經典紫砂壺款式,因陳鴻壽字曼生,故名“曼生十八式”或“曼生壺”。

陳曼生把金石、書畫、詩詞與造壺工藝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創作了一種獨特而成熟的紫砂壺藝術風格,開創了文學書畫篆刻與壺藝完美結合的先河,創造了獨特的壺藝風格,曼生壺在壺史上留下“壺隨字貴,字依壺傳”的經典名言。

曼生壺的特點。

在曼生壺上,無論是詩,詩文,或是金石、磚瓦文字,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滿肩、滿腹,佔據空間較大,非常顯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或“曼生為七薌題”等等,都是刻在壺身最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