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引起的地震

來源:趣味經驗館 9.77K

什麼引起的地震

1.地震是由地球中的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引起的。這是地震的主要原因。此外,地震還可以由火山活動、固岩層塌陷、庫區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引起,這些都屬於誘發地震。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地殼內部的構造變化和能量釋放。以下是導致地震的主要原因:

板塊運動: 地球的地殼由多個板塊和海洋板塊組成,它們在地球表面上不斷移動和相互作用。當板塊之間發生相對運動時,會積累應變能量,當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會突然釋放,引發地震。

斷層滑動: 斷層是地殼中的裂縫,當斷層兩側的岩石發生滑動或錯動時,會釋放大量能量,導致地震。

地殼應力釋放: 地殼內部存在應力積累,當積累的應力超過岩石的強度時,會發生破裂和滑動,導致地震。

火山活動: 火山地區由於岩漿運動和火山噴發,可能導致地殼變形和位移,從而引發火山地震。

地殼變形: 地殼內部的構造變化,如隆起、沉降、地殼伸展等,也可能導致地殼發生變形和滑動,引發地震。

人為活動: 人類的活動,如地下水抽取、地下注水、沉積物堆積等,可以改變地殼的應力分佈,從而導致地震。

這些原因導致地殼內部的應力積累,當積累的應力超過岩石的強度時,岩石會發生破裂和滑動,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從而引發地震。地震是地球上常見的自然現象,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地震的原因和機制,努力提高地震預測和應對能力,以減少地震對人類造成的影響。

地震是什麼引起的呢

顧名思義,地震就是地殼的震動,火山噴發、流星影響、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和礦山開發都可能引起,但是最多還是由於地殼運動。其實,我們的地球很不太平,據美國地質學調查,每年共有三百萬次地震,如果平均下來,你每數11秒地球便會這裡那裡地抖動一下身軀,當然,這三百萬下的絕大多數都只是輕微一哆嗦,不足掛齒。但像昨天那種晃動半個亞洲,其後果必然震驚整個地球。 大家都聽說過“地震帶”,為什麼地震專愛擾某些地區呢?這得從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板塊構造學說”說起。地球最上層的岩石圈並不是緊密連成一片,而是幾個堅硬而的單元在軟流圈上漂,彼此似斷非斷,還有相對滑動,是為“板塊”。 如同國家邊境最易發生衝突,各個板塊相接觸的地方也是地質上最活躍的地點。可以想象,板塊間相對運動有三種:彼此遠離則拉扯、彼此靠近則擠壓,或者一個朝南一個朝北,在交接處發生扭曲。與之相應的,地殼的反應便是產生三種不同式樣的斷層(某些文獻定義為四種):正斷層(normal fault),負斷層(thrust fault)和平行斷層(strike-slip fault)。儘管原理各異,三者卻有共性,那便是巨大能量在斷層的扭曲之下蓄勢待發,當斷層間摩擦力較大,斷層想要動卻固定下來時(locked)最為明顯,這便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我們繼續想象,地殼的火氣憋得越來越大,當裡邊的壓力終於大於斷層兩邊的摩擦力時,地殼便獲得動能,猛烈地哆嗦開來。再回到剛才的問題,在板塊交界處這種扭曲最容易產生,而一個小斷層扭曲了,旁邊的也不得安寧,因而最容易形成大規模的“斷層帶”,一震起來,一傳十世傳百,於是短時間內震動便很可能連成一片。在我國青藏高原那裡,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相互推擠,於是形成了地質活躍區;而在東南沿海,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更是從不肯相安無事,是另一個地震多發區。 實際上地震不僅僅發生在板塊之間,在十七世紀的美國曾以密蘇里為中心發生過一場震撼數州的地震,一百多年後,科學家才發現它的始作俑者——竟是一個蓄謀了六億年的斷層! 地殼迴響——地震波 如果地殼不能用地震波將憤怒的訊息傳播開去,那麼地震的威力要大打折扣。當然這只是美夢罷了,正如我們看到水波而知道液體傳遞震動,固體同樣如此。在介紹兩種地震波之前,順便區分兩個概念,我們說汶川地震的震源在地下10千米,指的是地殼中矛盾衝突始發地距離位於地表的震中汶川縣的垂直距離,於是你知道“震源”不同於“震中”。 回來說地震波,它可以分為“體波”和“面波”兩種,前一種又可分為“縱波”及“橫波”。“縱波”即“primary wave”,便是常見的P波,其震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相同,在固、液、氣體中均可傳播,由於速度較快、最先達到震中而得名;同理,“橫波”的震動方向垂直於傳播方向,只能在固體中前進,遇到液體便會停止下來,是隨後襲擊震中的“secondary wave”,我們簡稱為S波。 兩種波在地表相遇後激發產生面波(Love Wave,L波),其波長大、振幅強,在地表傳播時會像水波一樣讓地面上下晃動,是造成建築物強烈破壞的主要因素,由於S波速度最慢,因此我們一般感到地震總是以遞進式發生,即最猛烈的時刻總是最後階段。 儘管P波和S波的傳播速率隨介質而改變,但是二者速率之比卻總是1.7,這一比例被地震儀記錄下來後,常常被用於計算震源到震中的距離。 地殼,你是小怒還是大怒 新聞說:“四川汶川地震7.8級”。當你看到這個數字,除了意識到這屬於“大怒”,還看出什麼?其實這個“7.8級”,完整稱呼該叫“里氏7.8級”。這一標準是1935年加州理工大學Charles Richter和Beno Gutenberg給著名的加州地震量身定做的標準,他們為了讓其值不為負,特意跑到距震中100千米處測量,並把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記錄到水平位移1微米稱為0級地震。 當然,這個“0級”的命運同歷史上定義的眾多“最大”及“最小”一樣,現在地震儀的精度遠遠超過當年,記錄下負級地震再也不是什麼稀罕事情,地殼哪怕微微一怒,也會被地震儀記在賬上。里氏震級是一個對數值,這意味著8級地震的地震波幅度是7級的十倍,而能量釋放則達到31.7倍。當然,地球歷史上發生的強烈地震不勝列舉,不過在里氏震級的歷史中,最大隻有9.5級,多數都小於3級。 里氏震級描述了震源發出的地震波能量,而另一個標準“烈度”則與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質構造及土壤性質等許多因素有關,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然而不同地區的烈度卻有所不同。 這便是用羅馬字母表示的麥加利地震烈度(Mercalli intensity scale)。這個標準相當依賴於主觀標準,比如“室內少數人在完全靜止中能感覺到”為III度;最大的XII度,則是“房屋建築普遍破壞,山崩地裂,地形改觀”。這也是為什麼地震結束,科學家馬上可以報告震級,然而不同地方的烈度,卻要他們等有功夫了,跑到不同地方詢問目擊者才能總結出來。 地球,我們偏不束手待斃 如果生活在一百年前,那麼我即使是地質學家也未必能寫出這麼一篇文,可見科學家對於地震的瞭解進步了多少。然而有些令人失望的是,人類對於預測地震仍可說是為力。 自然,敏感的地震儀可以感知地震波先鋒,這時候我們可以大喊地震要來了,但這基本沒用,除非你能在幾分鐘之內把全縣武裝起來。地質學家和氣象學家同樣可以看板塊活動和斷層活動的大趨勢,但可想而知,這種預測估計比海中間一個小島的天氣預報還要不準。現在可以稱得上準確的預報只是針對餘震,科學家憑著在歷次地震中總結的餘震不同形式,再加上對當地地形的分析,多少可以“事後諸葛”。 (前邊廢話了兩千多字,終於還是要履行諾言……)研究的事情科學家來做,我們最重要的就是保護好自己,在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幫助身邊的人,說偉大點,這也是為減小自然災難中的人類傷亡做了貢獻呢。下文(選符合中國國情的)摘抄自加州消防局的防地震手冊。 地震中: 1.如果你在室內,鑽到桌子下邊,沒有桌子就靠近內部的牆壁,直到震動停止。遠離窗戶(玻璃有時會飛出好遠)、書櫃、冰箱、鏡子和其它懸掛物件。如果你一定要移動位置,最好一直保持頭上方有防護和遮擋。不要乘坐電梯。 2.如果你在室外,到四處無物處,遠離樹木、標識、高大建築和電線杆,小心可能從建築物飛來的磚頭和玻璃。 3.如果你在開車,停下並呆在車裡直到震動停止。不過要注意不要停在過街橋或電力線下。 4.如果你在劇場,坐在原位別動,用雙臂防護頭部。直到震動停止才有秩序地出去。 5.注意不要讓孩子害怕和擔心,儘量避免黑暗、孤獨。 6.如果著火,在火源和你之間關上儘量多的門,用棉被之類堵住門縫。讓救火員知道你的位置,打電話或把明顯物品懸掛在窗戶上,但是小心破碎的玻璃。如果外邊有濃煙,關上窗。 地震後: 1.檢查自己和旁人,急救優先。 2.保持鎮靜,並穩定他人。 3.小心碎玻璃。 4.滅火,檢查煤氣、水和電線,如果受損,關掉開關。如果煤氣洩漏,不要用任何可以引起火星的物品(包括電鈕)並開啟窗戶。 5.如果有廣播,開啟廣播並收聽急救公告(我真的不知道我們有沒有?) 6.不要試圖進入受損的建築。 7.如果沒有水儲備,最好能想辦法用化學藥劑或過濾器過濾自來水引用,如果連自來水也沒有,用馬桶儲水箱的水,不要用坐便器裡的水,可能已被汙染。 8.如果你的孩子出現地震後的恐懼症,試著和他談心,交換你們的感覺,告訴孩子他們是安全的,經常抱著你的孩子並在晚上更多陪著他,允許你的孩子因為丟失的玩具等小東西而傷心抱怨。有時候,成年人的心理困難可能更大,多和親人談心,更注意身體健康。 平時: 1.記好緊急電話並告知家裡所有人員。 2.急救藥常被:消炎藥(包括外用和內服)、止痛片、腹瀉藥、眼藥水、耳鼻滴水、雙氧水、面板消毒噴劑、繃帶、醫用手套、口罩、冰袋或熱敷袋(應該可以買到,揉一揉就改變溫度的)、棉花、膠布、夾板。 3.生活緊急物品:乾糧、罐頭食品、現金、飲用水(非常重要,因為城市供水會在地震中收損,一人至少保證19公升,你的寵物也算一個)、滅火器(這個雖然不符合我國國情,我還是覺得很重要)、指南針、應急燈、帳篷、防水布、繩子、火柴、廣播、睡袋、娛樂設施(家庭相片、膝上型電腦、喜歡看的書、遊戲) 34 回答者: 翊

地震是什麼引起的

01 構造地震是因為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出去所形成的。火山地震是因為火山活動所引起的。陷落地震是因為地層陷落而引起的。誘發地震是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而引起的。人工地震是因為核爆炸、工程爆破、水庫蓄水、礦山採礦等人類活動引發的。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洩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可分為5類

構造地震:是由於岩層斷裂,發生變位錯動,在地質構造上發生巨大變化而產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構造地震,也叫斷裂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發時所引起的能量衝擊,而產生的地殼振動。火山地震有時也相當強烈。但這種地震所波及的地區通常只限於火山附近的幾十公里遠的範圍內,而且發生次數也較少,只佔地震次數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較輕。

陷落地震: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這種地震發生的次數更少,只佔地震總次數的3%左右,震級很小,影響範圍有限,破壞也較小。

誘發地震: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如隕石墜落、水庫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