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文化

來源:趣味經驗館 2.34W

武夷茶文化

武夷山位於福建省北部,素有“中國綠茶之鄉”、“中國巖茶之鄉”之稱。武夷山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在《茶經》、《茶譜》、《武夷茶記》等文獻中,都有關於武夷茶的詳細記載。

武夷山出產的巖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它與其他綠茶不同的是,在栽培、製作、貯藏方面都有獨特的技藝和方法。武夷巖茶生長在懸崖峭壁之間,氣候多變,茶樹與岩石相互依存,所以茶葉品質獨具特色,具有清香、鮮爽、回甘的風味。

武夷巖茶不僅是一種美味的飲品,更代表著一種文化和歷史。人們用不同的辦法品嚐、煮茶,領略武夷茶的千姿百態,將武夷茶文化融入生活之中。武夷山的茶文化也成為了福建文化的一部分,吸引著來自國內外的遊客和茶愛好者,成為了福建的一大旅遊資源。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頗負盛名的武夷山茶文化

古語有云:“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茶與儒、釋、道有著不解淵源,精煉的概述了武夷山茶文化的內涵。每到春天,武夷山人家家戶戶都忙著採茶、做茶,空氣中到處都瀰漫著茶的清香。幾百年來,武夷山人世代傳承的不僅僅是原汁原味的製作方法,還有對茶一絲不苟的執著與熱愛。一起了解南平文化吧!

  武夷巖茶在我國茶葉發展史上,譜寫了十分重要和光輝的一頁。武夷茶在南北朝時(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稱於世,唐代成為士大夫上層貴族饋贈佳品,宋元兩代入貢朝廷,盛極一時。

  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於九曲溪畔設定御茶園。明代罷造龍團,改蒸青團茶為炒青散茶,隨後又改制三紅七綠的烏龍茶,即現在所稱之巖茶。因而,武夷巖茶始於明朝,盛於清代,十七世紀遠銷西歐,蜚聲四海。

  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時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繼北苑茶而發展起來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處設定了“御茶園”,龍團貢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罷造龍團改制散茶。

  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變了加工工藝,成為品質優異的散茶,譽滿天下。所以,元朝以後的福建貢茶以武夷茶為最多,約佔全國貢額的四分之一。五口通商後,武夷茶大量出口,促進了武夷茶的快速發展。

  武夷山位於福建與江西相鄰的邊界,產茶歷史悠久,自蔡襄以後,山中所產的茶葉除寺僧供獻遊客外,主要作為貢品。元末明初罷貢之後仍為世人所重,爭先恐後地購銷於國內外市場,成為世界聞名的茶葉。

  約在十六七世紀,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的貴族階層,已把飲用武夷茶作為集會宴客的一種高尚禮節,事後逐漸推廣到各階層的人們中去。茶葉成為歐美各國普遍的飲料之一,從而使我國茶葉外銷不斷增長。18世紀中期,就有學者把武夷茶定名為武夷變種,從此,武夷茶譽滿全球,自那以後,西歐人還把茶稱為“武夷”,併成為習俗。

茶文化知識大全之武夷山大紅袍

大紅袍作為茶中精品,更是被稱為中國十大名茶中的“茶王”,其原產於福建省武夷山,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香高而持久,實屬為茶中精品,那麼本期的茶文化,我就帶大家來了解下茶中之王—武夷山大紅袍吧。

  大紅袍的起源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舉子丁顯上京赴考,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天心永樂禪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葉泡與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

  狀元回朝後,恰遇皇后得病,百醫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讀kē)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採製茶葉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武夷巖茶大紅袍就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大紅袍的盛名也被世人傳開。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

  大紅袍的形態特徵

  植株灌木型,樹冠半披張,樹高可達2米以上,主幹尚明顯,分枝較密,葉梢向上斜生長,葉,一般在6~7cm,長者可達11~11cm;寬一般3cm左右,寬者可達4~4.3cm,中葉型,近闊橢圓形,先端鈍略下垂、葉緣略向面、葉綠光亮,葉肉稍厚微隆質脆。

  幹茶的外形色澤也可以作為品質鑑別的參考。通常要求外形勻整,條索緊結壯實,稍扭曲,色澤油潤帶寶色。陳茶則色澤灰褐。條形不完整或碎茶多的就差了。另外,茶葉的葉底也可以作為茶葉品質的參考,應軟亮勻齊,葉底紅邊明顯。

  大紅袍的喝法

  潔具:這一環節對於大紅袍來說非常重要,首先是必須把沖泡器(蓋碗或紫砂壺)內外沖洗乾淨,而且必須熱透,經過幾次用心的試驗,這都很好完成。

  賞茶:無論是沖泡者還是品飲者此時都應該認真地看看這個茶的外形,色澤,包括幹茶的香氣。當然,此時香氣尚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那麼通過下面的步驟就可以聞到大紅袍的迷人香氣了。

  置茶:置茶時,動作要快,儘可能地保持沖泡器的溫度。

  洗茶:大紅袍的外形不像鐵觀音那麼緊結,所以這個洗茶過程可以簡單一些。入水之後,就可以馬上把洗茶水倒出來。還是不建議倒入公道杯中,然後分入品茗杯的做法。

  沖泡:在巖茶的沖泡中,高衝顯得非常重要。高衝時,最好讓茶葉在蓋碗中能翻滾起來。沖水後大約十五秒中即倒茶(利用這時間將溫杯水倒回池中)。

  大紅袍的功效

  大紅袍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三種有益成分高,具有抗癌、降血脂、增強記憶力,降血壓等良好的作用。一是茶多酚特別多,其中最重要的EGCG具有抗癌功能;茶多糖含量是紅茶的3.1倍,綠茶的1.7倍,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血脂;作為茶葉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達1.1%,可以促進腦部血液迴圈,具有增強記憶力、降低血壓的作用。

武夷文化是怎樣的文化?

武夷文化是中國著名的文化區域之一,歷史上留下了眾多的文化故事和傳說,包括:

1、文昌祠傳說:文昌祠是武夷山城市信仰文化的代表。傳說武夷山曾有一位文士,因為聲名顯赫,有很多人慕名來拜訪,但是他從不出門,因此人們便自己在家裡祀奉他,並稱之為文昌帝君。

2、九曲溪傳說:九曲溪是武夷山特有的自然風光之一。據傳說,古時候曾有一位村民因走失在山中,險些出不去,卻在不知不覺中搭上了九曲溪的木筏,順利離開了山中。

3、武夷神童傳說:據傳,隋朝時期,一位名叫史君的童子獨自前往武夷山學習,由於勤奮好學、聰明才智,很快便成為學識淵博、聲名遠揚的神童。

4、冷泉傳說:武夷山有一個著名的冷泉,據說這個泉水通往地底深處,可以直接通往江南。傳說古時候有一位女子因為河水剪長髮,躲進了山中,喝了冷泉的泉水後,她的頭髮竟然重新生長了。

5、武夷山茶與道教文化的關係:武夷山的茶文化和道教文化息息相關,據說唐代道士張子和在武夷山之時,常常以武夷山的特產茶葉為食,經常向茶葉的神靈王娘聖母祈福,並創造了茶道與道教的融合之美。

6、茶文化:武夷山是著名的茶葉產區,茶文化在當地深厚流傳。相傳唐代時,有一位名叫薛仁壽的醫生,他發現當地人都喝茶,而這些人長壽且身體健康。於是他將當地茶葉帶回去,創制了“武夷神仙茶”的傳說。

7、九嶷山神話:傳說九嶷山是玉皇大帝絕境之地,只有深刻的仙人才可達到。其中有一位名叫封號的仙人,他的神功絕世,後人將其神話化,稱之為“九嶷山神”。

8、巖畫文化:武夷山保留了大量的巖畫,這些巖畫記錄了當地人的生活、信仰以及祖先崇拜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雲龍洞”。傳說唐代時,武夷山有一條神龍,它飛來飛去,最後鑽入山中。後來當地人在山裡發現了一條相似的巖洞,據說是龍鑽進去而形成的,洞內以及巖壁上刻著各種繪畫,被稱為“雲龍洞巖畫”。

9、仙洞文化:武夷山有眾多老洞、怪洞和仙洞,象山仙洞、九嬰祥符洞、玉女洞等都是非常受歡迎的景點。相傳呂洞賓、何仙姑等古代仙人曾在這些洞中,留下了許多神話和傳說。

以上是幾個比較著名的武夷文化故事,這些故事雖然不一定真實,但卻在武夷山的文化歷史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傳承了中華文化千百年的精神,為人們所傳唱。

【關於福建茶文化的茶藝】茶文化與茶藝

福建是產茶大省,是茶文化植根深厚的一塊熱土。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關於福建茶文化的茶藝,一起來看看。

關於福建茶文化的茶藝

  安溪是烏龍茶的故鄉,是我國著名的茶都,產茶和飲茶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在安溪,不但有獨到之處的烏龍茶採製技藝,而且十分講究品飲藝術。品飲烏龍茶,茶葉選用茗茶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等名茶,茶具用精緻的瓷質、陶製小壺、小盅,沖泡選用山泉水、井水和純淨的淡水。名茶茗茶鐵觀音、色澤黛綠,形如珍珠,湯色金黃,味醇鮮爽,香氣獨特,猶似玉蘭吐芬芳。沏泡講究款款有序,動作優美,真正達到純、雅、禮、和的品茶意境。“誰人尋得觀音韻,不愧是個品茶人”。

  展示茶具

  茶匙、茶鬥、茶夾、茶通是竹器工藝製成的,安溪盛產竹子,這是民間傳統貫用的茶。茶匙、茶鬥是裝茶用,茶夾是夾杯洗杯用的。

  爐、壺、甌杯以及托盤,號稱“茶房四寶”這主要是遵循本地傳統加工而成。安溪茶鄉有悠久歷史的古窟址,在五代十國就有陶器工藝,宋朝中期就有瓷器工藝。這不僅泡茶專用,而且有較高的收藏欣賞價值。而用白瓷蓋甌泡茶,對於放茶葉、聞香氣、衝井水、倒茶渣等都方便。

  烹煮泉水

  沏茶擇水最為關鍵,水質不好,會直接影響茶的色、香、味,只有好水好茶味才美。沖泡安溪茗茶鐵觀音,烹煮的水溫需達到100攝氏度,這樣最能體現茗茶鐵觀音獨特的香韻。

  沐霖甌杯

  “沐霖甌杯”也稱“熱壺燙杯”。先洗蓋甌,再洗茶杯,這不但是保持甌杯有一定的溫度,又講究衛生,起到消毒作用。

  觀音入宮

  右手拿起茶鬥把茶葉裝入,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茗茶鐵觀音裝入甌杯,美其名曰:“觀音入宮”。

  懸壺高衝

  春風拂面

  左手提起甌蓋,輕輕地在甌面上繞一圈把浮在甌面上的泡沫颳起,然後右手提起水壺把甌蓋衝淨,這叫“春風拂面”。

  甌裡醞香

  中國茶葉有六大類,其中紅茶全發酵,綠茶不發酵,烏龍茶是半發酵。鐵觀間烏龍茶中的極品,其生長環境得天獨厚,採製技藝十分精湛,素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之美稱,具有防癌、美容、抗衰老、降血脂等特殊功效。茶葉下甌沖泡,須等待一至兩分鐘,這樣才能充分地釋放出獨特的香和韻。沖泡時間太短,色香味顯示不出來,太久會“熟湯失味”。

  三龍護鼎   斟茶時,把右手的拇指、中指夾住甌杯的邊沿,食指按在甌蓋的頂端,提起蓋甌,把茶水倒出,三個指稱三條龍,蓋甌稱為鼎,這忠“三龍護鼎”。

  行雲流水

  提起蓋甌,沿托盤上邊繞一圈,把甌底的水刮掉,這樣可防止甌外的水滴入杯中。

  觀音出海

  “觀音出海”民間稱它為“關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依次巡迴均勻地斟入各茶杯裡,斟茶時應低行。

  點水流香

  “點水流香”在民間稱為“韓信點兵”,就是斟茶斟到最後甌底最濃部分,要均勻地一點一點滴到各茶杯裡,達到濃淡均勻,香醇一致。

  敬奉香茗

  茶藝小姐雙手端起茶盤彬彬有禮地向各位嘉賓、朋友敬奉香茗。

  鑑賞湯色

  品飲茗茶鐵觀音,首先要觀其色,就是觀賞茶湯的顏色,名優茗茶鐵觀音的湯色:清澈、金黃、明亮,讓人賞心悅目。

  細聞幽香

  這就是聞其香,聞聞茗茶鐵觀音的香氣,那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桂茶香,清氣四溢,讓您心曠神怡。

  品啜甘霖

  這叫品其味,品啜茗茶鐵觀音的韻味,有一種特殊的感受。當你呷上一口含在嘴裡,慢慢送入喉中,頓時會覺得滿口生津,齒頰流香,六根開竅清風生,飄飄欲仙最怡人。

  福建茶文化的歷史

  古時豐州是閩南、經濟、文化的中心。蓮花峰位於鎮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峰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巖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唐末詩人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峰茶的生產情景。

  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鬥茶為茗戰”,說明閩人鬥茶習俗始於唐。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鬥茶活動聞名於世,開創了一代鬥茶比藝的茗飲之風,並風靡全國。可謂龍飛鳳舞傾朝廷,鬥茶比藝創時興。據報道記載北苑茶的宋代茶書有一半以上,茶詩詞達千首以上。宋、元兩朝福建出現了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為特徵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國皇家茶園——御茶園不僅代表是武夷茶的歷史輝煌,而且象徵閩茶在中國茶葉的特殊地位。當鬥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新時期,創制了多種茶類。繼宋代貢茶和鬥茶之後的又一次輝煌。明末清初福建創制了烏龍茶,釋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陸廷燦(1734)《續茶經》引的《王草堂茶說》;清?董天工編(1751)《武夷山志》等記載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

  福建生產工夫紅茶,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一八五一-一八七四年)在福安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此後大批茶商相繼而來,進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雲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在福建境內,還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稱為福建三大工夫紅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約始於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較明朝又有發展,並開始出現大量的商品茶,清咸豐年間,茉莉花茶大量生產,暢銷華北各地。一八久零年前後各地茶葉運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為花茶窨制中心。創新茶科技,豐富茶種類,成了這一歷史時期的主旋律。此時茶葉貿易漸盛,在相當一段時期,武夷茶成了中國茶的代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福建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日本飲料市場,可謂是櫻花時節念水仙,烏龍東渡創奇蹟。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元代始成為皇室貢品,並在武夷創辦御茶園,茶文化遺址遍佈武夷山中。1962年冬郭沫若遊武夷詩云:“九曲清流繞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蘭生谷香生徑,方竹滿山綠滿溪。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清波輕筏觴飛羽,不會題詩也會題。”茶與三教有不解之緣,茶中蘊和,茶中寓靜,茶的“和、靜“的稟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華也豐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內涵。武夷巖茶與武夷山堪稱一體,“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於唐末,閬苑巖巖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許多茶詩。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並有規模出口量。如今是烏龍茶出口基地,中國名茶之鄉。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數千年的歷史積澱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樑,文明的象徵,精神的化身。它的發現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

武夷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武夷茶 文化 歷史悠久、底蘊厚重,它的發展與武夷山的儒、釋、道三教文化有著不解的生命情緣。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武夷茶文化的發展歷史,一起來看看。

武夷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武夷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它以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氣度,同時接納了儒、釋、道三大教派,形成了三教同山、三花並蒂的獨特文化構築,展示了武夷山巨大的相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內蘊。武夷茶文化的產生、發展和繁榮,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贏得了全面的舒展。三教 飲茶 論道,感悟人生,共贊武夷茶,把各自的教派宗旨融進茶道的精神,為武夷茶文化的發展注入了一泓生命的清泉,也打開了一扇精神世界的視窗。

  武夷山的儒教理學鼎盛於南宋,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當推朱熹,儒家們倡導的人生處世原則就是“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從某種意義上說,朱子理學這一思想體系正是源於武夷茶道的真傳。因為,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講學、著書、立說達半個世紀之久。他吸納了武夷茶道所倡導的修身養性的生命理念,與理學思想形成了精神層面的高度融合與統一。無論是朱熹親手植茶的生動 故事 ,還是朱熹吟詠武夷茶的眾多詩文,抑或是朱熹品茗論道的靈感火花及茶事逸聞,均都透出了濃濃的文化色澤,鋪展出武夷茶獨具的神奇魅力。

  朱熹的《詠武夷茶》:“武夷高處是蓬萊,採取靈芽於自栽。地僻芬菲鎮長在,谷寒蜂蝶未全來。紅裳似欲留人醉,錦幛何妨為客開。咀罷醒心何處所,近山重疊翠成堆”。這是一幅何等寧靜且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採茶景象!透過這和美閒淡的畫面,我們可以看到朱熹心靈深處的淡定從容,感悟到朱熹精神世界的情感意蘊。這就是朱熹與武夷茶的一種心靈默契和情感溝通。

  武夷禪茶也是武夷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唐代以來,武夷山的寺廟遍佈山中,清越的梵音禪語與“六六三三疑道語”遙相呼應。“千萬峰中梵室開”是武夷山籍的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詩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時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廟林立的景象。武夷僧人遠離塵世、歸隱山中,他們在這得天獨厚的環境中,伴著晨鐘暮鼓與繚繞的香火,把修身養性作為生命的最高境界來推崇。種茶、製茶和品茶已成為他們修行的一個重要載體,許許多多的頓悟都是在這茶事活動和品茗意蘊中獲取靈魂的啟迪。武夷山的名僧翁藻光對武夷茶也是情有獨鍾,曾寫下許多讚美和感悟武夷茶的著名詩文。“扣冰沐浴,以冰烹茗”幾乎成了他人生的經 典故 事。他在荊棘荒蠻中坐禪靜悟“吃茶去”的佛理,最終獲取了“茶禪一味”的真諦。在武夷佛教的歷史上,幾乎沒有不與武夷茶結緣的寺廟,寺廟周遭的茶園幾乎與寺廟一樣悠久。這根源就在於武夷佛教所推崇的宗旨,與武夷茶的“蘊和寓靜”的稟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許多僧人就是通過品飲武夷茶,才悟出生命的真諦和世間永珍的玄機,最終修成正果,實現生命意蘊的飛躍。

  武夷山道教與武夷茶也有著割捨不斷的生命情緣。武夷山的道教可追溯到漢武帝封禪武夷君這一歷史時期,以“清心寡慾為修道之本,以為一念無生即自由,心頭無物即仙佛”為修身宗旨,推崇的是天人合 一、羽化成仙的生命理念。其所蘊含和營造的恬淡靜美的高遠意境,正好吻合了武夷道教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靜美的思想意念,那“心靜則神安,神安則百病不生”的修道意念,正是從品飲武夷茶的意境中派生而出的。

  武夷山道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白玉蟾。他在武夷山大王峰麓的止止庵修行多年,留下大量的詩文著作。其中不少是描寫讚美武夷茶的。他把對武夷茶的理解和感悟,深深地溶進了自己的血脈裡,便融會貫通地嫁接到道教的教義中去,形成了自己獨具的生命悟性。

  武夷山三大教派能夠友好相處、共求發展,形成三花並蒂的繁榮局面,其一要歸功於這座千古文化名山的博襟,其二要得益於武夷茶的連結。因為武夷茶“蘊和寓靜”的稟性,與三教文化所推崇的宗旨完全達成心靈的共鳴,三大教派正是通過品飲武夷茶,讓靈魂在博大的意境中得以清洗過濾,最終贏得生命的昇華。所以說正是三大教派的鼎力推崇和讚美,武夷茶的發展才有了文化的底蘊,才有了生命的光芒。

  佛教與武夷茶文化的關係

  茶與佛,因緣深長。茶最初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稱的武夷山,歷史悠久,儒釋道三教鼎盛,歷史文化沉積濃重。“天下名山僧佔遍,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廟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傳播茗飲習俗,都與茶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吳晉之際,佛教從中原傳入閩中,於是佛寺相繼興建。建州山水奇秀,巖壑幽勝,士人多創佛剎、落落相望”建州所領十一縣,到處有佛寺。此時,武夷山“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大凡是山巒起伏,翠峰疊嶂,佳木蔥蘢,雲海縹緲的名山,差不多名山古剎都產茶。史稱“茶興於唐,盛於宋朝”唐朝茶葉的興盛,是在佛教特別是禪宗發展的基礎上興盛起來的。唐代武德六年(618年)就有僧人在武夷山雲窩建立石堂寺。從伏虎巖入司馬泉,四周石壁凌霄,中夷廠地十畝,產茶精良,因得名“茶洞”。武夷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峰峰有寺,巖巖皆茶,建州是山皆有寺,是寺多產茶,無茶不成禪寺。

  “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鐘山川之靈稟”和“茶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佛教禪宗大興之後,它的教義與茶道精神相契合,又由於名茶多產自名山名水。自古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佛剎寺僧利用立足地的優越自然條件,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使佛門茶事大興。自唐朝以降,茶事一直成為佛教寺院中舉辦佛事的一個重要部分。僧人以茶貢佛祖(奠茶)、以茶敬施主(佛茶)以茶助禪(禪茶),以茶社交(茶宴),以及供僧眾日常飲用(普茶)。寺院內外也大量種茶、焙茶和研究種茶技術。古代許多名茶,如蒙頂石花茶、盧山雲霧茶、普陀白巖茶,峨嵋峨蕊茶、福州方山寺方山茶、建安能仁寺石巖白茶,都出於僧人手植。武夷造茶自古以“僧家所制者最為得法”。其茶質優佳,在全國同類茶品中,實屬上乘。

  唐代開元中(713-739年)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大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寂,又不夕食,唯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煎煮,以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元和年間(806-820年)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中的“碧水丹山”乃武夷專稱。“晚甘侯”即當時武夷山寺廟茶的雅號,通過地方官吏向朝廷官宦作“遣侍齋閣”之禮品,使寺廟茶走出深山寺廟到了皇宮官第。唐代建州佛寺確實很多,而且是佛教禪宗最發達的地方,素有“佛國僧多”之稱的建安北苑,南唐時便是佛教勝地,武夷寺廟茶是名冠天下的龍鳳茶的原料,多出自僧家,有詩云:“鳳團山上至,一飲可忘年”。

  五代閩國,福建“佛教獨盛於其時”。凡寺廟都有“奠茶”或“供佛茶”。《禪林象器箋》“凡禪林以奠茶、奠湯為恆例”。唐代僧人不僅以茶供佛,還以茶參禪,以茶釋經,以茶招待施主香客及以茶應酬文人,辦茶會,設茶宴,行茶禮,寫茶詩,甚至著茶書。提出佛理與茶德的主張,在寺廟中親身種茶,精心研究製茶技術,從而大大豐富了唐宋時代的武夷茶文化。

  扣冰古佛、釋名藻光。武夷山吳屯人。少年出家,夏則衣楮,冬則扣冰沐浴,以冰烹茗,於荊棘荒蠻中坐禪靜悟“吃茶去”佛理,深得茶禪一味”的真諦。瑞巖禪寺廟前有聯文雲:“冰壺影,靜澄懷,剎那靈山映瑞巖”。他的行狀載入佛典《五燈會元》。後唐天成三年(928年)閩王延鈞聘至福州,“敬事以王師”。在為王者講經時,建議在武夷造茶為國用與助禪,由於“王者之師”的策動下,閩國朝廷於龍啟中(933年)建立北苑茶焙,發展了建州的茶葉生產。

  德宗興元元年(784年)福建長樂籍禪師百丈懷海,整頓和建立新的禪宗戒律,鼓勵僧徒坐禪飲茶。在《百丈清規》中提出:出家人在修道同時,必須參加農業生產,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並重”的作風。明確地把禪門飲茶的制度作了詳細規定,成為寺廟日常修行不可少的部分,進一步說明茶和佛教的密切關係。所以,在南方許多寺廟,特別是武夷山出現了廟廟種茶,無僧不茶的嗜茶風尚。唐代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雲“山僧後簷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爪。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寺廟的寺前廟後,院中牆外,往往都種之以茶、自種、自制、自飲。

  僧人為什麼選擇茶作為生活必備的飲料,並將之升為一種品行道德的部分。唐宋之際,建州茶葉處於發展時期,特別是寺廟中僧人,實行戒酒,提倡飲茶。僧人坐禪修行,息心靜坐,專注一境,從而開發智慧,體悟大道。僧侶認為“品茶如參禪”,將建州茶道轉化為禪道。茶聖陸羽《茶經》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佛教中普遍認為茶具有三德:一是坐神徹夜不眠,茶可提神益思;二是滿腹時能助消化,輕神氣;三是“不發”,即能抑制。所以飲茶是符合佛教的道德觀念,因此,茶自然受到佛教僧侶的青睞。

  佛教修行的內容,不外乎戒、定、慧三種。戒是修行首要律條,佛戒要求僧侶酒肉,予以戒除。要遵守不飲酒、非時不食(過午不食),戒葷吃素,以達到清與潔的本性。定與慧,簡單說來就是要僧人坐禪修行,息心靜坐、專注一境,從而開發智慧,體悟大道,以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淨”的心態。坐禪是要做到“跏趺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更不能昏沉入夢或臨床睡眠,這樣長時間坐禪後,勢必產生疲勞、睏倦,此時需要清心提神。因此,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藥理功能以及本身所含的豐富營養物質,對於坐禪修行進入“靜定”,纚發精神,敏於悟道。同時,茶湯清淡潔淨,即不違反佛門戒律,而且符合佛教寂靜淡泊的人生態度,茶便成了佛教僧侶必需品,而又符合佛教教義,佛教精神與茶性本質的內在共鳴,是茶與佛結緣的必然,形成了“茶佛一味”或“茶禪一味”的基礎。

  武夷山佛教禪宗僧侶,對茶甚為講究。寺中置有專門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禮之處,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討論佛法義禮,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飲香茗的地方。在寺廟演說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設有鍾、鼓,常常鐘鼓長鳴。廟中一般有左鍾右鼓,如果增設“茶鼓”,應在西北角,一種用木頭雕成魚狀,體內鑿空,擊敲有聲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飲“普茶”之用。詩人林逋詩云:“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葉的一種信據。

  武夷禪寺儀規:殿主晨起必須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湯,僧侶每日早起盥洗之後,先飲茶再禮佛,然後坐香習禪。習禪分為六個階段,每一階段一支香畢開靜,僧人要飲茶以提神益思,寺廟監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藉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為寺院的定規。明代詩僧陸容詩云:“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裡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菸茶葷滿袈裟”。詩人把僧侶愛飲茶描寫得淋漓盡致。寺院儀規中還有“茶湯”一項。每當新任住持晉山升座時,有特定的點茶,點湯禮節。有的寺廟在佛的聖誕日盛典,專人以湯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飲,祈求消災延年。較大的寺院的茶湯開筵,俗稱茶會,也有謂之“茶宴”。這種茶湯會的舉辦,到後來範圍更廣泛,既有寺廟用以招待施主與香客,也有檀越信眾用來與眾僧結緣。正是這種情況,寺院在茶湯會中舉行茶禮、湯禮,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獻茶湯時,都要嗚“鍾茶鼓”集眾,以示佛法的莊嚴。寺廟多設在峻嶺之頂,沿山路設有茶亭供飲茶歇息。寺廟眾僧中有“種茶僧”、“製茶僧”,專司茶眾管理和製茶,廟內設有“茶頭,專門負責燒湯烹茶,門前配有“施茶僧”,為施主、香客、遊人惠施茶水等。

  由於茶被佛教界視為“神物”,飲茶之風傳遍大小寺廟,種茶、製茶成為僧侶一業。武夷山茶自問世以來,從藥用、禪飲、品茗:茶宴、鬥茶推向社會。佛教對促進茶業的發展,茶葉的傳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來茶與佛的因緣深長,就有“茶禪一味”與“茶佛一味”的說法。

  茶文化的飲用 方法

  新茶並非越新越好,喝法不當易傷腸胃,由於新茶剛採摘回來,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群並沒有多少影響,但對胃腸功能差,

  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症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容易誘發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福建茶文化的歷史淵源:福建茶文化

福建是茶文化的發祥地,那麼福建茶文化有什麼歷史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福建茶文化的歷史淵源,一起來看看。

福建茶文化的歷史淵源

  建茶、鬥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風,明清時期,茶葉創新增多,開創烏龍製茶工藝,茶葉貿易漸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點綴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韻。現代福建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揚光大,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佔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

  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構成獨特的福建區域人文特徵。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數千年的歷史積澱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樑,文明的象徵,精神的化身。它的發現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中國被稱為“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祥地”。

  連綿中國茶文化歷史,福建茶文化凝聚著地理靈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類的創制要數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藝也數福建最奇,福建茶葉在中國茶葉發展乃至世界茶葉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蓮花茶襟書東晉,南洋思鄉憶石亭

  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於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蓮花茶襟”(公元376年)。這比陸羽《茶經》記載的要早三百餘年。

  古時豐州是閩南、經濟、文化的中心。蓮花峰位於鎮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峰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巖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唐末詩人韓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峰茶的生產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蓮題刻“巖縫茶香”至今尚存。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題詩(詩刻於蓮花石上),詩中有“一蓮花不老,過盡世間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樑柱、屋蓋及所有的構件都是花崗石雕刻成的,俗稱“石亭”。自此蓮花峰茶改稱石亭綠茶。至清道光年間蓮花峰下種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帶渡海謀生的人較多,石亭綠漸成為僑鄉送祝“順風”的禮品,久而久之,華僑嗜飲,隨後,石亭綠暢銷南洋諸島,甚至遠銷英倫。

  遊子思鄉,石亭寄意,茶與亭與人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如今古鎮煥彩,新樓成片,但山門楹聯依然:“茶綠峰青,開放幾更今古;亭高蓮傲,醉醒一樣乾坤。”

  宋詞偏愛建溪春,元曲令興武夷風

  建茶因產於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記載的是在南北朝時期(479-502),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713-755)《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陝西寶雞市南部)日與僧道異人往還,每至冬時,即溪敲其冰(以)精壺煮建茗,共賓客飲之。”表明建茶歷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寫道“石碾清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閒對茶經憶古人。”

  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鬥茶為茗戰”,說明閩人鬥茶習俗始於唐。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鬥茶活動聞名於世,開創了一代鬥茶比藝的茗飲之風,並風靡全國。可謂龍飛鳳舞傾朝庭,鬥茶比藝創時興。北宋·丁謂(962-1033)《詠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錄》;宋·宋子安撰(1064前後)《東溪試茶錄》;宋·黃儒撰(1075前後)《品茶要錄》;宋·徽宗趙佶撰(1107)《大觀茶論》;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補(1158)《宣和北苑貢茶錄》;宋·趙汝礪撰(1186)《北苑別錄》等詳盡記載和研究了當時福建的栽茶、製茶、品茶技術及飲茶風習。據報道記載北苑茶的宋代茶書有一半以上,茶詩詞達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為建茶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創立焙局,設定御茶園於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龍團”五千餅。從此,武夷茶大量單獨入貢,元朝鼎盛,至御茶園解體長達二百六十年之久。

  宋、元兩朝福建出現了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為特徵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國皇家茶園——御茶園不僅代表是武夷茶的歷史輝煌,而且象徵閩茶在中國茶葉的特殊地位。

  明清有心話工夫,咸豐無意問茉莉

  當鬥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新時期,創制了多種茶類。繼宋代貢茶和鬥茶之後的又一次輝煌。

  明末清初福建創制了烏龍茶,釋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陸廷燦(1734)《續茶經》引的《王草堂茶說》;清·董天工編(1751)《武夷山志》等記載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烏龍茶問世後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並出現了適於烏龍茶的獨特品飲方式,俗稱工夫茶。清·彭光鬥(1766) 《閩瑣記》、袁枚撰(十八世紀八十年代或稍後亦注1786)《隨園食單》、樑章鉅撰(1845)《歸田瑣記》、施鴻保撰(1857)《閩雜記》、徐珂《清稗類鈔》;連橫(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記載。此間,烏龍茶也傳入了臺灣。

  福建生產工夫紅茶,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此後大批茶商接踵而來,入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雲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在福建境內,還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稱為福建三大工夫紅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約始於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較明朝又有發展,並開始出現大量的商品茶,清咸豐年間(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產,暢銷華北各地。1890年前後各地茶葉運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為花茶窨制中心。

  創新茶科技,豐富茶種類,成了這一歷史時期的主旋律。此時茶葉貿易漸盛,在相當一段時期,武夷茶(Bohea)成了中國茶的代稱。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福建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日本飲料市場,可謂是櫻花時節念水仙(指:水仙茶等),烏龍東渡創奇蹟。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

  劉超然、鄭豐稔在《崇安縣新志》(1940年)記載:“武夷茶,始於唐,盛於宋元,衰於明,而復興於清。……然孫樵《送茶焦刑部書》雲:“甘晚候十五人遺侍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品,慎勿賤用之”。丹山碧水為武夷之特種,唐時崇安本設縣,武夷尚屬建陽故云。然則此茶之出於武夷,已無疑義。……武夷茶最古之文獻其在斯乎。宋時范仲淹、歐陽修、梅聖俞、蘇軾、蔡襄、丁謂、劉子翬、朱熹等從而張之,武夷茶遂馳名天下。” 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曾經給予 “武夷茶歷經宋、元、明、清四朝,製茶技術不斷革新,創造了馳名中外的名茶,歷次輸出外銷。譽滿全球,為提高我國茶業科學技術水平作出了貢獻。”的高度評價。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元代始成為皇室貢品,並在武夷創辦御茶園,茶文化遺址遍佈武夷山中。有唐至古茶園、宋遇林亭窯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園、明大紅袍名叢、清龐公吃茶處、明至古茶廠、清茶政告示石刻等。武夷山是儒、釋、道三教同山之處,著名史學家蔡尚思教授曾讚道:“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1962年冬郭沫若遊武夷詩云:“九曲清流繞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蘭生谷香生徑,方竹滿山綠滿溪。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清波輕筏觴飛羽,不會題詩也會題。”茶與三教有不解之緣,茶中蘊和,茶中寓靜,茶的“和、靜“的稟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華也豐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內涵。

  古典美學認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體化,是中國古典山水美學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風光獨樹一幟,“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與“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巖的絕妙結合,它異於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為特徵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園林。武夷巖茶與武夷山堪稱一體,“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當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繼承歷代品茶藝術的基礎上,總結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藝》,其程式:恭請上座 焚香淨氣 絲竹和鳴 葉嘉酬賓 山泉初沸 孟臣沐霖 烏龍入宮 懸壺高衝 春風拂面 重洗仙顏 若琛出浴 玉液回春 關公巡城 韓信點兵 三龍護鼎 鑑賞三色 喜聞幽香 初品奇茗 再斟流霞 品啜甘露 三斟石乳 領悟巖韻 自斟慢飲 敬獻茶點 欣賞茶歌 游龍戲水 盡杯謝茶。把品茗、觀景、賞藝融為一體。蔡鎮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韻》中讚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緣,我夢中的千古茶神,我筆底流轉如珠的曠世茶韻。”

  武夷茶文化已成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尋香首推茶,品茗此為都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於唐。唐末,閬苑巖巖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許多茶詩。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並有規模出口量。如今是烏龍茶出口基地,中國名茶(烏龍茶)之鄉。

  種茶、製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佔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製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蘇淑勉在《大坪,我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過:只見紅磚粉牆的樓房裡,隨處可見一袋袋焙熟包裝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鏽銅的巨形茶盤,配上古銅紫砂茶壺茶盞,別具一格茶鄉特色。他們沿襲“沒有三杯不成禮數”的風習,勸茶款款,言笑晏晏。安溪茶藝的推出,總結了古人的品茶經驗,結合地方品茶習俗,簡古純美,主要以鐵觀音的特殊茶韻為本體茶性,闡明其沏泡技藝和茶藝精神內涵。其茶藝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瑤池出盞、觀音入宮、懸壺高衝、春風拂面、甌裡醞香、三龍護鼎、行雲流水、觀音出海、點水流香、香茗敬賓、欣賞湯色、細聞幽香、品香尋韻。通過茶藝,傳達了“純、雅、禮、和”的精神追求。頗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簡古純美問春風之美。

  “志寄茶韻,筆喚鄉情”是茶鄉人對茶文化的特殊理解。在吳小猛的《給老父》詩文中寫道:“一壟壟茶園爬上山坡/爬上額頭/綠色的瀰漫/把日子染得金黃金黃……嫩芽上的白毫/什麼時候/悄然爬上雙鬢/爬滿你的頭”老茶師的辛勞和執著,都真實地溶入了茶葉,而當人們品飲時領略的是清香和甘醇。在長坑鄉工作的龔伏龍題的“觀音茗韻醉人香,陸羽當年惜未先,茶葉文化大手筆,烏龍雲嶺譜新篇。”把茶、茶文化、茶鄉事業連在一起。

  福建茶文化的茶藝

  1、噓寒問暖(溼壺):俗稱“溼壺”,將初沸水注入空壺,以提高壺溫, 便於沖泡。

  2、素瓷生煙(燙杯):品工夫茶講究熱飲,燙杯成了必不可少的程式,在賓客面前溼壺燙杯還寓意對賓客的敬重,營造溫馨這氛圍。(取茶罐,茶荷等)

  3、傾心桃源(置茶於壺內):俗稱“納茶”,即將茶葉投入茶壺,取樣要準確,量多則過濃,量少則偏淡。通常下茶量以茶水比1:22為宜。

  4、懸壺高衝:(提壺,注沸水於壺)

  5、輕推花浮:(刮沫)

  6、孟臣沐霖:(淋壺)

  7、關公巡城(篩茶):高衝低斟是工夫茶的技法之一,高衝要連貫而從容,低斟是篩茶時必須來來去去,各杯輪勻,使各杯茶湯濃度均勻,最後點滴入杯。

  8、敬奉香茗:(副泡手敬茶)

介紹武夷茶文化的歷史

  武夷山是中國著名的茶鄉,武夷茶在元代就曾作為貢品進獻朝廷。武夷山“大紅袍”製作技藝又被列入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目前國內茶葉類惟一獲此殊榮者。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介紹武夷茶文化的歷史,一起來看看。

  介紹武夷茶文化的歷史

  “我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但多非史實。縱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經》雲:神農《食經》“茶茗久服,有力悅志”(劉源長《茶史》卷一)。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謂“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食脫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為飲茶(即茗)始於春秋時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齊晏嬰所作,根本難以成立。且萬蔚亭輯《困學紀聞集證》卷八下雲:“(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覽》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載入茗事中……”雖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飲之茗。故茗飲之事不見於經。世又以詩之“誰為茶苦”,為飲茶之證,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張冠李戴。似此春秋戰國恐無飲茶之風,故《周禮·天官·家宰第一》言漿人供王之六飲,一曰水,二日漿,三曰醴,四曰涼,五曰醫,六曰酉。尚未見飲茶。......自漢以後,飲茶之記載,時有所聞,三國時吳孫皓每飲群臣酒,率以七升為限,韋曜不過兩升,或為裁減,或賜茶茗以當酒(《三國志·吳志·韋曜傳》),以時茶茗,恐已為招待賓客之用,不然,宴會中,何以有茶? 晉張華嘗謂“飲真茶,令人少眠”(張華《博物志》),是晉亦有飲茶之風,所以茶茗之起,由來已久,宋裴漢《茶述》謂:“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宋朝)。”固誤。《洛陽伽藍記》謂飲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尤誤。所謂飲茶之風,開始於漢魏則可,盛行於漢魏則不可,因南北朝時,此風尚未普遍,何論於漢魏,關此《茶史雜錄》引逸事兩則如下:

  齊王蕭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漿,常飯鮮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蕭一飲一斗,號為漏卮,後與高祖會食羊肉酪粥,高祖怪問之,對日,羊是陸畜之宗,魚是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唯茗不中,與酪作奴,高祖大笑,因號茗飲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獻謂蕭曰:“……卿明日顧我為卿設荼莒之餐(即魚)亦有酪奴。”

  蕭正德歸降時,元義欲為設茗,先問卿於水厄多少,正德不曉其意,答日:下官生於水鄉,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之難,坐客大笑。

  由前之說,北朝後魏京師士子,見齊王蕭飲茶,引為怪異,號為漏卮;由後之說,尤養特欲為蕭正德備茶,則一為少見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證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鮮卑族用物,此時飲茶,恐限於某地,行於某階級,實非普及民眾,故只能謂為飲茶之開始時期。而飲茶風氣之興,始於唐代。唐代民眾喝茶成癖。東坡詩云:“周詩記苦荼,茗飲出這世。”乃以今之茶為荼。自唐以來,茶以清頭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飲數碗,確成風矣。(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彩紛呈,對同一事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記載。

  武夷茶文化的茶藝程式

  焚香靜氣葉嘉酬賓

  活煮山泉孟臣沐霖

  烏龍入宮懸壺高衝

  春風拂面重洗仙顏

  若琛出浴遊山玩水

  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三龍護鼎鑑賞三色

  喜聞幽香領略巖韻

  游龍戲水盡杯謝茶。

 

武夷山茶文化解說詞

武夷山茶文化解說詞

武夷山大紅袍之所以會被國家博物館鄭重的收藏,不僅是因為母樹大紅袍不再採摘,更是因為以它為代表的烏龍茶,在中國乃至是世界茶葉史上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烏龍茶又名青茶,與綠茶、紅茶並列為世界三大茶類,是一種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半發酵茶類。其中,以大紅袍最為著名。

童啟慶(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顧問)“大紅袍受到海內外茶人的喜歡或者是很多顧客的喜歡,主要還是它的優良品質和精湛的加工工藝,使這個茶別有風味。”

武夷山,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的境內,方圓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50米。碧水丹山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地,自古就以其獨特的`丹霞地貌而位尊八閩、秀甲江南,更因為盛產茶葉而聞名於世,據統計,這裡有名有姓的茶葉就有三百多種,素有“茶葉王國”的美譽。

5000多年前,華夏先祖的神農氏遍嘗百草,發現了可以用來解毒的茶,讓《神農百草》留下了這樣的記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神農氏作為南方諸族的大首領,恐怕南方各地都有他的部下。也許,正是從這時起,茶傳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發現第一棵茶樹的地方,被稱為茶洞。相傳,這個雲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經居住的地方。而彭祖之所以長生不老,正是因為喝了武夷山的茶。這個傳說,不僅讓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留下了“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詩句,也讓武夷山人對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層含義。

林治(茶葉專家)“我們祖先在造字的時候非常奇妙,你看茶上面是草字頭,中文寫就是二十,下面是八十八。二十加八十八,一百零八,所以說茶道界都說祝您老喝茶得茶壽,茶壽就是一百零八歲。”

事實上,直到唐代,茶才從最初的藥用完成到實用的轉變,成為被廣為接受的飲品出現在中國人的視野中。也正是這時,武夷茶開始大量種植。一個叫孫樵的唐朝進士在給友人的信札裡,曾經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武夷茶稱為晚甘侯。

字幕“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此徒皆請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品” 【送茶與焦刑部書】

葉燦(茶葉專家)“侯在古時候是一種尊稱,晚甘是指喝完以後回味上來的甘香馥郁,而不是當下的感覺。意思是說送你的十五個茶餅很好,不是入口就能夠喝到的,而是要去慢慢品味,回味甘香馥郁。那麼這個茶是哪裡出現的呢,請雷而栽,拜水而和,春天第一聲雷響的時候才能摘,長在九曲溪邊,用特殊的山川地理環境特殊的內質使它產生一種與眾不同的美妙感覺。”

從此,“晚甘侯”就成為武夷茶的代名詞,而這一稱呼,不僅與周敦頤把蓮花稱為“花之君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是目前關於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記載。

黃勇(福建武夷山 茶葉專家)“武夷山產茶歷史很悠久,整個武夷茶加工製作過程(的演變)也是中國茶葉加工製作方法的演變(縮影)。唐宋時期做蒸青團餅,明朝中後期做炒青綠茶,明末清初做烏龍茶。烏龍茶是一個介於紅茶跟綠茶之間的一種茶。”

武夷山,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巖,以及九曲溪所組成,以石為神髓,以水為靈韻。群峰連綿、秀拔奇偉,處處印證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獨具匠心。或許是因為生活在靈山秀石之間的武夷山人,對巖與石的感情格外深厚,於是,他們把這種茶稱為“武夷巖茶”。

劉國英(茶葉專家)“(武夷巖茶)四大名叢,有大紅袍,有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叢是最出名的,除了這些名叢之外,我們還有幾個當家的品種,比如水仙、肉桂,這都是武夷山的當家品種。”

茶文化知識大全之武夷山金駿眉

  我們知道武夷山作為世界遺產,其留下來的文化還是自然寶藏都數不勝數,其武夷山的 茶文化 就是一大特色,也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代表,而武夷山金駿眉就是發源於武夷山市的桐木村,那麼今天就和我一起來認識下吧。

   金駿眉的起源

  金駿眉茶,屬於紅茶中正山小種的分支,原產於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村。由正山小種紅茶第二十四代傳承人江元勳帶領團隊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通過創新融合於2005年研製出的新品種紅茶。

  其名字的由來:金駿眉採用頭春頭芽製作,一年一採,稀貴如金,故取名“金”字;因其原料採摘於桐木村崇山峻嶺之中,同時希望此茶能如駿馬奔騰般快速推廣開來,故取名“駿”字;飲茶有益健康,長久長壽,故取名有長壽意義的“眉”字,熟思貫通後便取名“金駿眉”。

   金駿眉的生長環境

  金駿眉,原料採摘於世界紅茶發源地、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內,桐木村以“茶”聞名於世,它是“世界紅茶的發源地”。桐木關地勢高峻,96.3%的森林覆蓋率,其主要的產茶區平均海拔均在1200米左右,120天的年均霧日,11-18℃的年平均氣溫,2000毫米左右的年均降水量,平均溼度為80%,這裡,就是金駿眉生長的生態環境。

   金駿眉的主要功效

  金駿眉所含有的少量咖啡鹼具有強心、解痙、鬆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氣管痙攣,促進血液迴圈,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輔助藥物。金駿眉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於細菌,能凝固細菌的蛋白質,將細菌殺死。可用於治療腸道疾病,如霍亂、傷寒、痢疾、腸炎等。面板生瘡、潰爛流膿,外傷破了皮,用濃茶沖洗患處,有消炎殺菌作用。口腔發炎、潰爛、咽喉腫痛,用茶葉來治療,也有一定療效。

試述武夷山茶文化的簡單介紹

武夷山有著獨特的茶 文化 ,那麼你們知道武夷山茶文化的基本資料嗎?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武夷山茶文化的介紹,一起來看看。

武夷山茶文化的介紹

  文化是“指人類 社會實踐 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那麼,茶文化就是茶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

  但是,茶文化有“廣義”、“狹義”之說。我傾向“廣義” 觀點。因為不論那種說法,都離不開茶及其相關因素。如泡茶藝術中各種茶的泡法,就涉及到採摘、製作、品種等。所以武夷茶文化當是武夷茶的物質和精神的反映,它涵蓋著武夷茶的歷史、生長環境、栽種製作、品質特徵、品飲鑑賞、流通傳播,以及詩詞歌賦、 傳說 故事 、摩崖石刻、書畫楹聯、影視歌舞、風俗民情、軼聞舊事,等等。其中如茶園、茶樹、茶品、茶水、茶廠、裝置、工具、茶具等系物質的;著作、字畫、 文章 、石刻、劇本等系文化的;製作技藝、沖泡品評、茶藝歌舞、表演傳唱等當是非物質文化,後兩種都屬於精神範疇。

  武夷茶及茶文化在古今中外的大部茶書中,都有其綽約身姿,而今更是在電視中頻頻出鏡,不愧為武夷文化瑰寶。所以局題字中強調“要多宣傳武夷茶文化”。筆者在此作個簡要概述:武夷茶的歷史。武夷茶歷史悠久,在漢代就有傳說,唐代見諸文字記載,宋代處於興盛,明代改制成散茶,清代創制出烏龍茶、紅茶,時間武夷山成為全國茶葉科研中心,新中國的又一崛起。期間雖有興有衰,但總的趨勢是朝茶類增多、品質提高、文化提升的方向發展,已至形成當今的“武夷風雅茶韻”、“大紅袍紅天下”的新局面。

  武夷茶在各個朝代都有文人雅士作詩賦文讚賞評說;飲者、茶家煎煮、品飲、操技、演藝、傳播、營運,等等。如唐代孫樵的《送茶與焦刑部書》、徐夤的《尚書惠蠟麵茶》,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蘇軾的《葉嘉傳》,元代暗都剌的《喊山臺記》,明代徐火勃的《武夷茶考》,清代王草堂的《茶說》,林馥泉的《武夷茶葉之生產製造及運銷》,等等。舉不勝舉,出處可查,佐證可靠。

  武夷巖茶品質優異的原因。古今專家分析認為,主要有三點:優異的自然環境,傳到的製作工藝,選用優良的品種。

  武夷山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巖茶的優異品質。這裡講的以黃崗山等群峰為屏幛而形成的“小天地”,含溫度、雨量、溼度、霜期、雲霧、日照、風速、雲層等,上蒼造就的奇峰曲水、高山深壑,沉積風化爛石,以及良好的森林植被,等等。這就是人力無法造就的“一方水土”。這些不但有具體的資料查閱,而且有科學道理探索。

  武夷巖茶獨到的製作工藝,使其優異內質得以外揚。武夷巖茶傳統制作工藝,費時之冗長,工序之繁複,技藝之高超是罕見的。所以它被首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它具有傳承性。它是從團餅茶,晒青蒸青散茶,炒青綠茶發展而來的;它包含著豐富的 經驗 性。如“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叫青葉“死去活來”,手試溫度等等。它的原理被後來的製茶機器所應用;它具有高超的技藝性。如“開青”、“搖青”、“手炒”、“揚簸”、“分篩”等等。難度極大,有的人雖然肯於勤學苦練,但由於缺乏悟性,一輩子還是沒有學到這一手絕活。

  採用這種既促進發酵又要抑制發酵的循序漸進的 方法 製出的茶品,再加以炭焙,既具清香,又具甘醇,具有獨特的韻味。

  選用適宜的品種,才能充分汲收武夷山的靈氣。武夷山原生性的茶種名曰“菜茶”。由於過去採用茶籽繁育,產生了不少變異,派生出繁多的名叢、單叢。其樹形、葉形、葉色、枝幹、產品茶的滋味有所差別,被茶家、茶客、文人號以富有文彩的芳名,這是武夷茶的一大特色。

  關於巖茶的品飲方法。既要講究藝術形式,更要注重科學方法。如場所、茶具、選茶、水溫、茶量、泡時,以及品嚐功夫等。當要糾正“洗茶”之說,武夷巖茶高溫熱炒、炭火慢焙、乾燥存放,當是無菌之品。如要祛去火味、泡沫,促茶儘快出味,可迅 速倒掉第一道茶水,此當釋為“潤茶”。

  關於巖茶的保健功能。除了茶的普遍保健功能外,應從巖茶的產地環境、茶山管理、內含物種類和含量、製作工藝等方面進行講解巖茶特殊功能,不要過分誇大其效果。還要講清 飲茶 的禁忌。

  關於武夷茶的傳播。既有茶種之外傳,又有茶品及製作工藝的外傳。茶籽於清嘉慶年間(1810年)就傳到臺灣台北桀(魚+桀)魚坑(即今臺北瑞芳、石碇一帶);繼之又由印度茶葉委員會祕書戈登於1834年6月購運到印度阿薩姆 種植 ,並請去當地茶師製作。茶品先後傳到閩南、臺灣及國外。

  關於烏龍茶、紅茶發源於武夷山的考證,要多從製作工藝及茶類特徵上去解說。既要舉證史料,並要分析其起因的原由。

  武夷山茶文化的起源歷史

  5000多年前,華夏先祖的神農氏遍嘗百草,發現了可以用來解毒的茶,讓《神農百草》留下了這樣的記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神農氏作為南方諸族的大首領,恐怕南方各地都有他的部下。也許,正是從這時起,茶傳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發現第一棵茶樹的地方,被稱為茶洞。相傳,這個雲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經居住的地方。而彭祖之所以長生不老,正是因為喝了武夷山的茶。這個傳說,不僅讓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留下了“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詩句,也讓武夷山人對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層含義。

  “茶”上面是草字頭,中文寫就是二十,下面是八十八。二十加八十八,一百零八,所以說茶道界都說祝您老喝茶得茶壽,茶壽就是一百零八歲。”

  事實上,直到唐代,茶才從最初的藥用完成到實用的轉變,成為被廣為接受的飲品出現在中國人的視野中。也正是這時,武夷茶開始大量種植。一個叫孫樵的唐朝進士在給友人的信札裡,曾經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武夷茶稱為晚甘侯。

  武夷山茶文化旅遊景點

  位於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不僅擁有自然景觀的特色,還有吸引人的人文景觀,集聚奇、古、美、秀等特色,在1999年的時候還被聯合國教科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後來名氣也是越來越大了。

  說起武夷山的茶,首先要說的就是名氣最大的大紅袍了,在這個具有茶樹品種王國稱呼的地方,大紅袍更是被譽為王中之王,大紅袍有四棵母樹,位於武夷山天心九龍窠的懸崖峭壁上,兩邊就是矗立著的巖壁,這裡日照時間不會特別長,有著適宜的溫度,並且一年四季都能得到滋潤的泉水,每年苔蘚、枯葉等腐爛後形成的有機物會成為他們的養料,為茶樹補充足夠的養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母樹茁壯成長,大紅袍的茶葉衝到九泡都不會讓原茶香味(桂花香)消失,所以大紅袍景區也成為人們爭相去旅遊的勝地,都希望親眼瞧瞧這幾棵茶樹的面容。

  不得不說的是大紅袍每年的產量是非常少的,所以現在您在市面上見到的大紅袍都是二代大紅袍,也就是通過嫁接生長而成的,等級也是分為很多個的。在武夷山風景區內也能看到很多除了大紅袍之外的茶樹,比如鐵羅漢、水金龜、半天鷂、白雞冠等。

  武夷茶博園

  在武夷山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很多茶館和茶店,所以茶業是武夷山人民除了旅遊業之外的另一個支柱產業,人們種茶、製茶、賣茶,所以茶早就成為平時生活中必須有的一部分,武夷山也特別重視武夷山茶文化的傳播,所以斥資近兩億建造了一座茶博園,不僅包括武夷山的茶文化歷史、傳說,還有武夷山茶的製作工藝。

  印象大紅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