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這天人們要幹什麼

來源:趣味經驗館 2.6W

三月三這天人們要幹什麼

三月三是什麼節日有什麼風俗

1、上巳節;2、壯族三月三歌節;3、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王母娘娘也叫西王母、瑤池金母,在神話傳說中,每逢三月三就天宮就會大擺蟠桃盛宴款待眾仙。4、農曆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因為以前就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這一說法。

節日發展:

農曆三月九年級,又稱“上巳節”。春秋時期就已在流行。

《論語》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約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九年級,魏晉以後,上巳節定為三月三,後代沿襲。“上巳”在漢代定為節日。

《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n,病),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邊沐浴。“上巳節”正處於季節交換,陰氣還沒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邊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災禍,並祈求福祉降臨。

魏晉時代,“上巳節”除了要祓禊之外,還演變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日子,這成為“上巳節”另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

唐以後,“上巳節”的習俗逐漸淡出。

三月三上巳節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從宋元時代開始,漸漸不顯,筆記史料和文學作品中都表現了一種追古慕古的情懷。與此同時,寒食、清明、上巳三節呈現合併混同的趨向,最終寒食“並”入清明,上巳“躲”進清明。

三月九年級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這個節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據記載,三月三歌節已有上千年曆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三月三這天人們要幹什麼?

1、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採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

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讚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2、搶花炮

在農曆三月九年級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衝等方式衝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

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製圓環,直徑約5釐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3、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製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

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4、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託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

5、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物件,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

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夥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後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