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茶的历史

来源:趣味经验馆 8K

砖茶的历史

砖茶是中国古代茶叶加工工艺之一。起源于唐朝,主要是为了方便茶叶在长途运输中保存。砖茶的制作原料有普洱茶、六堡茶等,制作工艺包括揉捻、发酵、压制、烘干等步骤。砖茶的压制形状有方砖、圆砖、铜钱、花砖等,重量从一两到几十斤不等。

砖茶在唐代时最为兴盛,随着唐朝政治动荡和茶叶需求的减少,砖茶的生产也开始逐渐衰落。到了明清时期,砖茶再次兴盛,成为了部分地区的主要茶叶品种。同时也被引进到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地区,成为当地民众的主要饮品之一。

现代的砖茶生产已经逐渐走向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但仍有一些地方保留了传统手工制作的方式。砖茶不仅是中国传统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锡伯族茯砖茶的历史文化及发展演变

锡伯族茯砖茶的历史文化及发展演变如下:

1、2000年前班超带上在泾阳渥堆过的黑茶,把茶传到了西域,边地少数民族用茯茶助消化。千百年来,黑茶的消食去腻功能誉满边关。边疆牧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2、唐代以后,茶叶由官方统制,贮存一地边地府库,交换马匹,此为官茶。而茶商由产地贩运交售给茶马司的茶叶。从宋时起就有以茶治边的,朝廷设有茶马司以茶易马,与边民进行茶马交易,统治边民,从中获利。

3、泾阳茯砖茶正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泾阳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渥堆发酵出天然金花菌茯茶。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易商品。茯茶(散茶)在泾出现是在北宋神宗熙宁年(1068-1077)左右。茯砖茶形成定型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前后,距今643年。泾阳茯茶产生于宋代,泾阳茯砖茶成名于明朝,兴盛于明清至时代。据《泾阳县志》载: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在泾阳境域商号131家。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达86家,每年每家约300-500吨。当时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外,更远销至、西番、波斯等40余国家。

黑砖茶历史

1.黑茶的历史

黑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期的茶马互市。

唐德宗贞元年间,约785-804年。据《封氏闻见录》载:“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湖南茶叶生产历史十分悠久。历史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炎帝神农氏,最后就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日的湖南省炎陵县鹿原陂,证明在炎帝神农氏时代,湖南就有茶树生长,并被神农氏发现和利用。

至今炎陵县山上仍有野生茶树生长。 湖南黑茶生产始于湖南益阳安化县。

据唐·杨烨《膳夫经手录》记载,唐朝时,安华所产渠江薄片,已远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

这证明在唐代湖南安化已有“渠江薄片”生产,在当地有些名气,而这种茶色泽为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泽,说明当时就有黑茶生产。2009年,安化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黑茶生产地。

黑茶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始于十六世纪初,理由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黑茶”两字。

2.黑茶有些什么历史

最早的黑茶是由四川生产的,由绿毛茶经蒸压而成的边销茶。由于四川的茶叶要运输到西北地区,当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减少体积,蒸压成团块。在加工成团块的工程中,要经过二十多天的湿坯堆积,所以毛茶的色泽逐渐由绿变黑。成品团块茶叶的色泽为黑褐色,并形成了茶品的独特风味,这就是黑茶的由来。黑茶是利用菌发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它的出现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黑茶的原料比较粗老,制造过程中往往要堆积发酵较长时间,所以叶片大多呈现暗褐色,因此被人们称为“黑茶”。黑茶按照产区的不同和工艺上的差别,可以分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对于喝惯了清淡绿茶的人来说,初尝黑茶往往难以入口,但是只要坚持长时间的饮用,人们就会喜欢上它独特的浓醇风味。黑茶流行于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同时也受到藏族、蒙古族和 *** 尔族的喜爱,现在黑茶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以制成紧压茶边销为主,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主要品种有湖南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边茶、广西六堡散茶,云南普洱茶等。其中云南普洱茶古今中外久负盛名。

3.砖茶的历史,泾阳茯茶的历史

泾阳茯砖茶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泾阳茯砖茶属黑茶类,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时期,数百年来与粮、奶、肉一起,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

泾阳茯砖茶在历史上远销西北乃至更遥远的中西亚各国,不仅带来了当地商业的繁荣,产业的兴盛,更承载着秦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豪迈情怀。今天的中国,今天的陕西,今天的泾阳,无疑正处在历史上又一个全盛的辉煌时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泾阳茯砖茶定会迎来她又一个更加灿烂的美好明天。

丝绸之路神秘之茶——泾阳茯砖茶的历史地位

中国茶按基本类分有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泾阳茯砖茶属黑茶类;按再加工茶类分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等,泾阳茯砖茶又属紧压茶类。全国一千多种茶品中,唯泾阳茯砖茶品中生长繁殖有一种有益曲霉菌——“金花菌”,生物学家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它是泾阳茯砖茶的独特之处,因而形成了泾阳茯砖茶的独特风格。

“泾阳茯砖茶”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饮用。特别是对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凉地区,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因而,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4.黑茶的历史

黑茶(dark tea),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

黑茶属于六大茶类之一,属后发酵茶,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安徽等地。传统黑茶采用的黑毛茶原料成熟度较高,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

黑毛茶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类为湖南黑茶(茯茶、千两茶、黑砖茶、三尖等)、湖北青砖茶、四川藏茶(边茶)、安徽古黟黑茶(安茶)、云南黑茶(普洱熟茶)、广西六堡茶及陕西黑茶(茯茶)。

“黑茶”二字,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陈讲奏疏:“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地产有限,仍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

每十斤蒸晒一篾,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甘肃通志》)。此茶系蒸后踩包之茶,具有发酵特征,实为黑茶无疑。

最早的湖南黑茶是汉代时由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渠江镇生产的渠江皇家薄片, 安化素有加工烟熏茶的习惯,茶叶通过高温火焙,色泽变得黑褐油润,故称“黑茶”。黑茶也是利用菌发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

湖南黑茶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安化渠江黑茶薄片,渠江黑茶薄片呈形状不一的扁平薄片状,源于安化县渠江镇,黑茶薄片又称为黑茶宗祖薄片,民间相传为张良所造,俗称“张良薄片”。汉代时黑茶薄片成为皇家贡茶,称之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

四川黑茶起源于四川省,其年代可追溯到唐宋时茶马交易中早期。茶马交易的茶是从绿茶开始的。

当时茶马交易茶的集散地为四川雅安和陕西的汉中,由雅安出发人措马驮抵达 *** 至少有2~3个月的路程,当时由于没有遮阳避雨的工具,雨天茶叶常被淋湿,天晴时茶又被晒干,这种干、湿互变过程使茶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导致了发酵,产生了品质完全不同于起运时的茶品,因此“黑茶是马背上形成的”说法是有其道理的。久之,人们就在初制或精制过程中增加一道渥堆工序,于是就产生了黑茶。

黑茶在中国的云南、湖南、陕西、广西、四川、湖北泉城红、泉城绿等地有加工生产。黑茶类产品普遍能够长期保存,而且有越陈越香的品质。

藏茶是黑茶的鼻祖,也称南路边茶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经过32种古法制成,而且由于持续发酵的原因,所以极具收藏价值,她是古茶类中收藏值最高的茶种。 四川省雅安市是藏茶的原产地,已有1300年历史。

明代嘉靖年间,陕西泾阳商帮陆续来雅安投身边茶行业。他们的资金雄厚、经商有道,从明到清先后创办了10余家茶号,经营规模很快超过当地川帮,每年认“引”数额占雅安全部的三分之二。

藏茶品之“红、浓、陈、醇”。“红”指茶汤色透红,鲜活可爱;“浓”指茶味地道,饮用时爽口酣畅;“陈”指陈香味,且保存时间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浓厚;“醇”指入口不涩不苦、滑润甘甜、滋味醇厚。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特殊工艺持久发酵制作而成的藏茶包含近500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合物,约700种香气化合物,无机物也相当丰富,包括磷、钾、镁、硒等不少于15种矿物质。 黑茶按照产区的不同和工艺上的差别,可以分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雅安藏茶和滇桂黑茶。

内蒙古人喝砖茶,为什么要在茶里放盐?

内蒙古地区的人们爱喝茶,这已经成了一项习俗。但是,任何的事情都不是横空出世,都有一定的历史,流传下来就是我们现在见到并且生活的习惯。

砖茶的历史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是由湖北赤壁市羊楼洞古镇兴起的,但是是由山西茶商发明的。

在我国古代,茶作为一种西北少数民族必不可少的食物,就要靠长途贩运到边疆。尤其是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已经养成了“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习惯,可见他们对于茶的依赖。

在宋朝时,一些商人发现了草原牧民的生活特点,就用砖茶同他们交换马、牛等牲畜,为此还建立了“提举茶马司”。可见,追溯起来的话,最初的砖茶是物物交换。

边疆民族对于肉、奶等食品吃的较多,反而对于蔬菜等吃的较少,而砖茶的功效又是去除油腻,所以他们对于砖茶就会达到一种依赖的程度。久而久之,砖茶就成了一种文化习俗。

其实,茶发现的时候是作为药用的,后来逐渐变成食用,最后才演变为现在的饮用。在茶叶饮用的阶段,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朝代的饮用形式的演变。

唐代煮茶煮茶前,先把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最后将茶渣和茶汤一起喝下去。

唐人一度喜欢往茶汤添加葱、姜和盐等调味料,陆羽《茶经》问世后,他提倡清饮,品味茶汤的原味。

宋茶叫“点茶”,先将饼茶碾成细细的粉末,用沸水冲点茶。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用茶筅快速击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

由于历史的演变,宋代时点茶法已经被替代,明代的泡茶法成了我们一直沿用至今的饮茶方式。

今天,我们泡茶不加任何调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时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非常简化,更利于茶文化的传播。

茯砖茶的历史

茯砖茶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问世,采用陕南,四川等茶为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咸阳泾阳筑制,称“泾阳砖”;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以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或“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指定的销区销售,故称为“附茶”。

明清以来,将南方茶中色黄叶粗的茶用篾篓踩成大包,包重90公斤,运往陕西咸阳泾阳压制成砖。据资料可考,湖南竹林溪等茶先脚挑马驮至洞市,后顺麻溪水用竹排木排运至小淹市等处,而后资水用船运至武汉汉口、潭州靖港等处,再至西北。时期洞市竹林溪等茶是顺麻溪水运至小淹资水,用船运至益阳,改大船运湖北沙市,经老河口,用驼马或汽车直运咸阳;或者从益阳船运汉口,交平汉铁路抵郑州、中转陇海路至咸阳。在泾阳压成茯砖后,运输工具以驼马、汽车运兰州投验销售。茯砖茶香气浓郁,古有“茯茶驼队十里外,茶香已入牧人家”之说。在明清时期六百余年间生产的“马合盛”、“天泰”、“泰合诚”、“人民”等品牌茯砖茶深受茶叶销量最大的西北部地区广大消费者青睐。

泾阳在抗战前有茶厂六十多家,自武汉沦陷后,仅余延顺、裕民、天泰运、裕兴中、昌盛等八家。1953年,公私合营生产规模扩大,组建的大型茶叶加工企业“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使咸阳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地。1958年,缘于“陕西加工茯砖茶,存在原料二次运输,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则”,下令取消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将茯砖加工的任务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担。

也有民间流传当年南区供销社给机关供应的就是咸阳茯砖茶,深受等领导喜爱和重视,才有了全国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的建立和厂址南迁的事情发生。茯砖茶在湖南安化从试制到成功,历经多年的摸索。1942年安化江南砖茶厂,1943年中国茶业公司湖南砖茶厂都曾试制茯砖,因发花不好,未获成功。当时总结有三不能制:一是离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三是没有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三不能制”之说便是陕西先人们经过无数摸索的经验总结,也说明咸阳的水质和气候无疑是茯砖茶加工的最佳自然资源。直到1953年,在茶工、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在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的指导下,经过3年时间的反复摸索和试验,实现了在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砖茶厂(现白沙溪茶厂)“移地筑制”的神话。

“边销茶”是茶叶的一种,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需商品。唐代以后,茶叶由官方统制,贮存一地边地府库,交换马匹,此为“官茶”;而茶商由产地贩运交售给茶马司的茶叶,须向户部纳税请领执照,称为“请引”。每“引”规定可贩茶100斤,纳税200钱;不及“引”者,谓之“畸零”,另行发给“由贴”。无“由引”及茶引不等者即为私茶。当时朝廷为鼓励茶商贩运茶叶,每次将运到茶马司交割后,都奖给茶商;上引附茶700斤,中引560斤,下引420斤,作为酬劳,由他们自己出售或换马。因此种酬劳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发的,称作“附茶”。以后用谐音“茯”代替“附”,便出现了“茯茶”。相引至今。

青砖茶的历史渊源

青砖茶系采用海拔600-1200米高山茶树鲜叶为原料经70多道工序加工而成。鄂南一鄂西南地江流经湖北留下的一个条形地带,北饮长江,大部分属微酸性黄红壤土。年平均气温13-18℃,,年平均降雨量750-1500mm,无霜期达220-300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发展茶叶生产的良好条件。

鄂西南地区茶事甚早,传说三国时东吴士燮、庞统、神医华陀曾在此采茶作药,医护将士。魏晋时,采茶叶已在鄂南地区初步发展,如晋代陶潜的《续搜神记》中所载:“晋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按:今鄂南全域晋时属武昌郡,其时武昌郡统七县,惟鄂南有大山。从地理沿革看,武昌山当属幕阜山一脉)。晋代著名道学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葛洪曾在赤壁葛仙山、黄葛山、随阳山等处修行十余年,采茶煮茶,潜心著述,写成道家著名典籍《抱朴子》,对中国古代化学和制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

到了唐代,“长江中游的茶叶在唐代取得空前的发展,这种发展得助于当时迅速兴起的饮茶之风”。鄂南茶叶不仅列为贡品,还加入国家商贸,采茶叶空前发展,茶叶种植亦在民间广泛出现。今赵李桥所辖羊楼洞松峰山上的一株千年老茶树,相传植于唐太和年间(公元827年前后),它见证了唐代鄂南茶叶的辉煌。《太平寰宇志》载:“鄂州蒲圻、唐年(今崇阳、通城)诸县,其民……唯以种茶为业”。茶圣陆羽在《茶经·茶之出》中云“江南出鄂州、袁州、泉城红、泉城绿、吉州。”鄂南各县唐时统属鄂州,唐时鄂州以江夏郡产茶为最,而鄂南各县则是江夏的主体辖地且是最适宜种茶区域。毛文锡在《茶谱》中说:“鄂州之东山、蒲圻、唐年县,大茶黑色如韭叶,极软,治头痛。”可见鄂南在唐代就以药用大黑茶而蜚声茶界了。唐时鄂南的茶叶还为民族之间的文化友谊沟通作出了贡献,据《唐国史补》记载:唐赏赐给附马都尉吐蕃王松赞干布之茶叶即采自岳、鄂、赣三州。

宋代实行茶马交易及榷茶(茶叶国家专卖)之制,鄂南产茶更盛,《宋史·地理志》载:“岳鄂(今鄂南地区)处江湖之都会,全邵屯兵,以扼蛮獠,大率有材木、茗诧(诧即茶)之饶……”。随之国家定“榷茶之制,择要会之地”,将荆湖北路之岳州、鄂州定为榷茶之地,年定上交国库榷茶247万斤。《宋史·食货志·下五·茶上》载国家规定茶叶主要品种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实卷模中串之”。这种所谓的“片茶”,系将茶叶蒸后压成饼状,即今洞庄砖茶之雏形。

元明时,鄂南已成为湖广区域最重要的产茶区域。《明史·食货志》载:“产茶之所,湖广以武昌为首,然当时以兴(今通山、阳新一带)为最著。”《湖广通志》:“武昌茶出通山者上,崇阳、蒲圻者次之。”明代中期,为了茶马贸易的需要,当时产于蒲圻、咸宁、崇阳、通山、通城及湖南临湘一带的老青茶,运至羊楼洞(今赵李桥)加工后,大批销往蒙古等边疆地区。羊楼洞成为鄂南茶产销集散中心即从是时起。当时,羊楼洞一带出产的茶叶为了降低运费,减少损耗,便于长途运输。改变了宋代以来用米浆将茶叶粘合成饼状的办法,采用先将茶叶拣筛干净,再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这种“帽盒茶”,即今赵李桥青砖茶之滥觞。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亲征噶尔丹后,废除了明代的茶马司和马市,开放了汉蒙民族的民间贸易,羊楼洞供边销的帽盒茶制造业更加兴盛。乾隆五十一年至六十年间(1786-1795),山西茶商进入羊楼洞设茶庄制茶,当时著名茶叶生产厂家有三玉川、巨盛川,每年生产帽盒茶约40万公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际市场对红茶的需求,鄂南的“蒲邑四乡皆产之,而种植较盛、获利颇多者,厥惟南乡,以其近羊楼峒(洞)茶市也。”而鄂南的崇阳,这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茶叶产区:“筛茶之男工,拣茶之女工,日夜歌笑,市中声成雷,汗成雨”。“同郡邻省,各处贩客云集,舟车肩挑,水陆如织。”成为湖北著名的茶市。道光年间,广东帮茶商到羊楼洞收购精制红茶。1840年,羊楼洞有红茶号50多家,年制红茶5万担,供出口欧洲。

清中后期,随着制茶技术的改进,现代真正意义上的青砖茶开始出现了。嘉庆二十年蒲圻贡生周顺倜所作《莼川竹枝词》云:“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解当家,残灯未掩黄梁熟,枕畔呼郎起采茶。”“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原注:每岁西客于羊楼洞买茶。其砖茶用白纸缄封,外粘红签,题‘本号监制仙山名茶’等字。芙蓉山在西乡)”关于青砖茶正式生产的时间,学术界一般认为始自咸丰末年即1861年。根据查证,我们认为青砖茶出现的时间应该还略早一点。宣统年间修订的《崇阳县志》记载:“今四山俱种茶,山民借以为业。往年山西商人购于蒲圻羊楼洞,延及邑西沙坪,其制采粗叶,入锅火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软,取捎细叶洒面,压做砖。竹藏贮之。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道光季年,岁商麇集,采细叶曝日中,揉之不用火。阴雨则以炭焙干。”可见在道光末年已有成形的青砖茶出现。关于这一点,《蒲圻志》里也认为羊楼洞黑(青)砖茶的出现是在“道光、咸丰年间”。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初期的砖茶制造工艺较为原始:“砖茶庄之制砖方法,初极幼稚,即置茶于蒸笼上,架锅上蒸之,蒸毕倾入斗模内,置压榨器中,借杠杆之力,压成砖形,随即脱模置放室内,任其自干,数日后即可装箱起运。”这种压制砖茶的方法和今日机械压制方法相差无几,唯当时的干燥方法是放置半成品任其自干,与采用锅炉蒸汽烘干稍有不同。其法后有所改善:“由杠杆压榨器改为螺旋式压榨机,制成之砖,较为紧结”。

洞庄茶厂砖茶生产历史悠久,据记载可追溯到唐朝年间,羊楼洞古镇雷氏家族世代经营砖茶,清乾隆元年(1736年),羊楼洞商人雷中万(雷氏第五十五世)开始创办“羊楼洞茶庄”,后又将“羊楼洞茶庄”更名为“洞庄茶号”。茶号设在羊楼洞古镇庙场,厂房设在羊楼洞观音泉下60米处,以羊楼洞芙蓉山产老青茶为原料,引观音泉水制作。因观音菩萨座驾为莲花,故所产砖茶“以莲花为案,以洞庄二字为识”。雷中万第四子雷东阳,孙雷国祥(生于1777年卒子1818年,即乾隆四十二年至嘉庆二十三年),曾孙雷立南(1812一1878,号受山)均经营洞庄茶号,生意兴隆,“贸茶为业,往来粤东,颇获蝇头。”。洞庄砖茶留传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古诗:羊楼古巷青石幽,洞庄百年木楼秋,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韵洗风流。便是描写的羊楼洞著名的观音泉与洞庄砖茶史。

砖茶巨大的销售量和丰厚的利润也引起了外国资本家的注意,19世纪60年代,俄商率先在汉口开办茶庄(厂),收购毛茶,使用蒸汽机压制茶砖(红茶压制的米砖)。“在汉口及九江一带之俄办砖茶厂,制造砖茶之方法简单而有效。有一笨重之模型,上有精细花纹,放于水压机中,不论红茶或绿茶,经过平常制造过程后,再加蒸热而放入模型中,其程序为先放一层上等茶,然后放一厚层之粗劣茶叶、再加一薄层上等茶于面上。俟复以模型后,再用水压机重压之。旋去压力,取出模型,即得砖茶。经三星期之干燥,即告完成”。 仅仅几年间,“汉口烟筒林立者,即俄商以机器制茶之屋也”。

1863年以后,汉口成为世界茶叶港,沙俄皇族财阀、茶商巴洛夫,开始从汉口深入鄂南羊楼洞开设加工毛茶、制造砖茶的茶庄。俄商李特维诺夫亦直接来华投资,在羊楼洞兴办了“顺丰砖茶厂”,开创了中国近代第一工厂。随后几年,俄商又先后在羊楼洞开设了“阜昌砖茶厂”和“新泰砖茶厂”。不仅如此,羊楼洞的茶种还在俄罗斯繁衍生根,1893年,清派遣刘峻周赴种茶,临行,从羊楼洞运走10万棵茶苗至格鲁吉亚种植成功。

同治光绪之际(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羊楼洞进入茶事极盛之期,年销往西北砖茶可达30万担以上,镇上茶庄近百家(由俄商、晋商,粤商等分别开办),工人计日或计件取值,最大的茶厂有十七个分庄,雇工总数达数百人。运茶的独轮手推车川流不息,小镇上制茶从业人员多达二万多人,有“小汉口”之称。今日羊楼洞之青石板街道尚留存独轮碾压所成深槽,当日之繁荣可见一斑。

羊楼洞所产砖茶压制初期主要供蒙古、新疆、俄罗斯西伯利亚及欧洲等地,因为路途遥远,且为了便于驼运,砖茶的外包装是用衬以厚纸和叶子的篾篓。其主要运输路线是用独轮车将砖茶从羊楼洞运至新店,再由新店装船运汉口,溯汉水而上至襄阳和谷城,然后从襄阳到唐河,或从谷城到邓县,再用畜力陆运河南社旗,经洛阳渡黄河,走山西晋城、长治、太原、大同至张家口或包头,经张家口转销各地的称东口货,经包头转销的称西口货。东口货再从库伦(今内蒙国首都乌兰巴托)至当时的中俄边界重镇恰克图,恰克图成为当时欧洲与俄罗斯的茶叶集销中心,茶叶之路由此西延至布里亚特首府乌兰乌德和西伯利亚最大城市伊尔库茨克,经克拉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秋明、叶卡捷琳堡、彼尔姆、柯斯特洛马、雅罗斯拉夫、莫斯科、终抵圣彼得堡。十九世纪上半叶,经恰克图转口的鄂南茶叶出口额达到了中国对俄出口总额的40%。在贩茶运茶的过程中,刘姓的一支发现谷城西南山区适合种茶,就在谷城落户,这支茶商的后人,就是现在的汉家刘氏茶坊家族。当时以鄂南赵李桥为起点的这条在历史上存在了二个多世纪的茶马古道,总长近万里,行程需数月,成为沟通中国与欧洲茶叶贸易的桥梁和纽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砖茶北上运输的路线,直至七年(1918年)才开始改变,那时粤汉铁路(今京广线南段)与京汉铁路通了车,在西距羊楼洞4公里的地方设了一个赵李桥火车站,青砖茶可直接由赵李桥上火车北运,而不再经水路中转。

米砖茶的生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初,羊楼洞的晋商“聚兴顺”将牌坊图案印于米砖茶之上,用作产品标识,“牌坊”商号诞生。俄商将德国报废的蒸汽机火车头拉到鄂南羊楼洞,将其蒸汽锅炉部分改造用来蒸茶和烘干砖茶,利用其动力压轴原理改作压机压制砖茶,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工业,俄商将“火车头”图案压印至米砖茶表面上,“火车头”商号诞生。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羊楼洞青砖茶生产工艺已极成熟,以“义兴”砖茶厂为例,每班就有装匣12人、提包6人、洒面吊3人、底吊3人、送吊(称秤)3人、端箕3人、担洒面3人、担里茶3人、担底茶3人、木工人12、推盘18人、搬斗18人、出砖6人,担砖3人、晾砖3人、送斗3人、油面板3人、担煤3人、烧炉3人、捆箱5人、担水10人、验收6人、管厂3人;还有发酵(洒水查温度)、翻堆(日翻八千斤)、挖洞(通风)、烘炕、搬箩等工人。当时因为“川”字青砖茶名气极大,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砖茶压制出来后,“义兴”砖茶厂的老板王致中都要带领山西籍的管事一块一块的复称,不准缺斤少两。见到洒面不匀或砖面茶叶粗糙的一律不准装车外运。由此可见为了维护鄂南“川”字青砖茶的产品信誉,多少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抗战爆发后,羊楼洞被日军铁蹄践踏,日军国人韩弼臣、王致中两老板创办的著名大茶庄“聚兴顺”、“义兴”强令更名为中日合资的“武汉制茶株式会社”下属第一厂、第二厂,侵我民族资本。 1945年8月15日,日军无条件投降,接管日伪资产,成立民生茶叶公司下属鄂南砖茶厂。

1949年7月中旬,中南军政委员会派遣军事代表率员接收湖北民生茶叶公司鄂南茶厂。10月初对湖北省银行复兴茶厂、民族资本义兴茶行、聚兴顺茶行进行接收,成立“中国茶叶公司羊楼洞砖茶厂”。

1953年,企业自羊楼洞迁至赵李桥,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赵李桥茶厂”。

参考文献

(1)晋虞溥《江表传》

(2)牟发松《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

(3)《宋史·食货志》

(4)万献初,宗嵩山。鄂南茶文化(第二章)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

(5)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赵李桥茶厂厂史编写组,《洞茶今昔》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第一版

(6)《大盛魁史料》,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资料

(7)(14)湖北省蒲圻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蒲圻志,卷九 工业(一)制茶工业。海天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

(8)《蒲圻乡土志》,十二年刻本。

(9)同治《崇阳县志》卷四《物产》。

(10)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贸易P34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11)湖北省蒲圻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蒲圻志,卷六 特产(一)建国前茶叶。海天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

(12)容 闳《西学东渐记》(第九章)产茶区域之初次调查

(13)(15)(16)(22)湖北省志贸易编辑室。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第一辑)。茶叶贸易。1984年,第一版

(17)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贸易P1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18)威廉·乌克斯(美):《茶叶全书》(中译本)上册,第165页。中国茶叶研究社1949年版

(19)史念书:《清末民初我国各地茶业振兴纪实》,见《农业考古》1991年第2期,“茶文化专号”

(20)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贸易P4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21)《蒲圻乡土志》,十二年铅印本。

(23)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 湖北羊楼洞老青茶之生产制造及运输。金陵大学,1934年10月调查1936年出版

(24)费正清 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七章 中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2月第一版

(25)余伯勋《羊楼洞砖茶运输的变迁史话》 政协蒲圻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蒲圻文史(第五辑)。1989年9月

(26)雷启汉。羊楼洞义兴茶砖厂,政协蒲圻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蒲圻文史(第五辑)。1989年9月

谁知道羊楼洞砖茶的历史?

湖北省赤壁市赵李桥洞庄茶业有限公司位于湖北省赤壁市,是一家集茶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茶楼经营、茶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的茶产业集团。公司前身始于“羊楼洞茶庄”,是青砖茶的原产地,为羊楼洞古镇儒商雷中万先生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创办,后更名为“洞庄茶号”。茶号设在羊楼洞古镇庙场街,厂房设在羊楼洞古镇观音泉下60米处,以羊楼洞产老青茶为原料,引观音泉水制作。因观音菩萨座驾为莲花,故所产砖茶“以莲花为案,以洞庄二字为识”。洞庄青砖茶留传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古诗:羊楼古巷青石幽,洞庄百年木楼秋,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韵洗风流。便是描写的羊楼洞古镇著名的观音泉与洞庄砖茶史。

洞庄青砖茶产地羊楼洞,素以“得天独厚,自古天然宜茶”之称而驰名中外,是青砖茶,米砖茶的原产地。羊楼洞及周边湘鄂赣毗邻系幕阜山余脉,峰峦参差,坡地连片,江南红壤略带砾石,透气较好,富含钾、钙、铁、锌、硅、硼、镁、钼、锶、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加上带季风环流,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尤适茶叶萃物取华,所产茶叶味厚醇绵,馨香怡神,是高品质茶叶的理想产域。

洞庄青砖茶以羊楼洞所产优质有机茶为原料,经长时间独特发酵后高温蒸压而成。汤色澄红清亮,浓酽馨香,味道纯正,回甘隽永。饮用青砖茶,除生津解渴外,其具有的化腻健胃,降脂瘦身,御寒提神,杀菌止泻等独特功效为其它茶类所不及。主要销往内蒙古、新疆、、青海等西北地区和蒙古、格鲁吉亚、俄罗斯、英国等国家。

公司以弘扬羊楼古镇茶文化,缔造人类健康新希望的天然绿色饮品为发展理念,依托羊楼洞原生态茶园和百年砖茶生产工艺,致力于打造中国黑茶标志性品牌。旗下拥有洞庄青砖茶,洞庄红茶,洞庄绿茶三个主要茶系五十余个品种,产品先后荣获中国 ??中国?? 湖北省金奖。洞庄青砖茶荣获中国著名品牌,公司还荣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国重质量守合同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泾阳茯砖茶的历史沿革

古时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正是看到这一点,利用茶来安边治边。从宋时起就有以茶治边的,朝廷设有“茶马司”以茶易马,与边民进行“茶马交易”,统治边民,从中获利。泾阳茯砖茶正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

泾阳位于岭北,本不植茶,但泾阳位处关中腹地,泾河下游,自古是三辅名区、京畿要地,也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因而,从汉代始泾阳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官茶到泾,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遂形成加工制作输运中心枢纽。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情况下偶尔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茯茶中的“金星状斑点”茶商们称其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茯茶独有的风格。茶商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品。据史料载,茯茶(散茶)在泾出现是在北宋神宗熙宁年(1068-1077)左右;茯砖茶形成定型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前后,距今643年。

欲移他地均未成功——泾阳茯砖茶的独特魅力

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砖茶加工基地,茯砖茶能在泾阳筑制延续近千年,自然有其历史的必然。

“金花菌”孢子是原茶自身就带有的,为什么在其他地方长不出来,而到泾阳就长出来呢?一是泾阳的水质,酸碱度和水中的矿物质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的条件需求。二是泾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位于冶峪河和泾河两河下游之间,北有嵯峨、北仲两座山系,南有终南山,地势低洼,形成了一种既具有关中气候特点又具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这一独有气候条件,恰好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繁殖。三是技术因素,也是人为因素。包括制作工艺,炒茶的火候及水分含量,发花的温度,筑制砖体的松紧度等。古时没有温度计和干湿仪,全凭匠工的经验和感知来把握。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曾想把泾阳茯砖茶制作技术引进到泾阳之外去,均未成功。也说明历史上的“三不离”(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是有道理的,泾阳是茯砖茶最佳筑制生产地位也是不可动摇和替代的。如同有人想把贵州茅台[181.93 -2.19%]镇的茅台酒引进到当地制作,无法达到茅台镇茅台酒的独特风味一样。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决策层决定把茶叶的加工制作转移到茶产地去,当时只考虑降低生产成本,未考虑水质和气候环境,可以说是不科学的。湖南安化20世纪40年代引进了泾阳技术,50年代才算有了发花,还是采用了一种喷花接种技术,茶品发花情况散而少,至今还达不到泾阳原先的发花水平。口感、滋味、质量也与泾阳产的茯砖茶有差异。

泾阳茯砖茶因茶品中生长繁殖有“金花菌”,极大地改变并提高了茶品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这是茯砖茶的品质比其他茶品独特的原因所在。

历史铭记时代呼唤——泾阳茯砖茶的辉煌复兴

泾阳茯茶产生于宋代,泾阳茯砖茶成名于明朝,兴盛于明清至时代。

历史上,茯茶西运主要靠骆驼驮、马载,销售后,回来带的主要是兰菸,甘、宁、青的毛皮、药材、香料、珠宝等;南茶北运泾阳后,回去主要带有在泾阳改制的兰州水烟和在泾阳加工好的皮货、中药材和泾阳产的硝盐及棉布。至明清时期,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过泾茶叶量不断增大,茶叶西去运输问题突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加运量,茶商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压缩茶叶体积,开始筑制砖茶,随之诞生了“泾阳茯砖茶”。这一时期也正是泾阳茯砖茶发展的鼎盛时代。《泾阳县志》载:“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在泾阳境域商号131家。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达86家,每年每家约300-500吨。当时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外,更远销至、西番、波斯等40余国家。据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时置泾阳县城及周边的茶行、茶庄、作坊、茶商号林立,热闹非凡。白天人潮如海,车水马龙,夜晚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好一派繁荣景象。

1873年前,茶商内部分为东西两柜。东柜为汉族,西柜为回族。到1873年后,陕甘总督左宗棠改引为票后,有意扶持湖南人,泾阳增加了南柜(全系湖南人)。是为泾阳茶商最盛时期。

砖茶是属于红茶么,有什么功效?

砖茶是红茶还是绿茶

青砖茶属于红茶

青砖茶是红茶的一种,它是由高山茶树鲜叶在海拔600-1200米的地方经高温高压灭菌制成。它的产地主要在长江流域的鄂南和鄂的西南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青砖茶呈长方形,色绿棕相间,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橙红色,叶色深褐色。

砖茶又称蒸压茶,顾名思义,就是外形像砖一样的茶叶,它也是紧压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以茶叶、茶茎,有时还配以茶末压制成的块状茶。

砖茶根据原料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青砖茶、米砖茶、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康砖茶等几类。所有的砖茶都是蒸压成型,但成型方式有所不同。如青砖茶、米砖茶、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是用机械压成型,康砖茶则是用棍锤筑造成型。

功效:

补充营养

砖茶中含有较丰富的营养成份,最主要的是维生素和矿物质,另外还有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物质等。 对主食牛、羊肉和奶酪,饮食中缺少蔬菜和水果的西北地区的居民而言,长期饮用砖茶,是他们人体必需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的重要来源,有生命之茶之说。竞凡先生在《历代汉番茶马互市考》一文中说: “番人夙以游牧渔猎为主,故其食料多属肉类,必以植物性食料以资调解。《明史·食货志》云:‘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以病。’

助消油腻

青砖茶中的咖啡碱、维生素、氨基酸、磷脂等有助于人体消化,调节脂肪代谢,咖啡碱的刺激作用更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日本学者通过科学检验已证明,黑茶具有很强的解油腻、消食等功能,这也是肉食民族特别喜欢这种茶的原因。

我国西北少数民族人民的食物结构是牛、羊肉和奶酪,故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这与茶叶能“去肥腻”“解荤腥”的功效有很大关系。

另外,黑茶还能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具有顺肠胃的功能。我国民间有利用老黑茶治疗腹胀、痢疾、不消食的传统。

1968年云南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生产的普洱茶纪念砖茶多少钱一块?

1968年云南勐海茶厂委员会生产的普洱茶纪念砖茶50元一块;

1968年云南勐海茶厂委员会生产的普洱茶纪念砖茶作为历史以来形成的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古代为了方便运输常将普洱茶制成各种形状,其中块状的就被称为普洱砖茶。

茶砖出现于光绪年间,很多产茶地开始制作砖茶。由于从前茶农交给晋商的散装品,体积大,重量轻,运输不便,且需将茶叶装入竹篓,踩压结实后,再行载运,颇有耗损。为了适应茶商的要求,而出现了砖茶生产。最早出现的茶砖,始自光绪初年,其压制法极为幼稚简单,一般都是人工压制。

扩展资料:

所有的砖茶都是蒸压成型,但成型方式有所不同。如黑砖、花砖、茯砖、青砖、米砖茶是用机压成型;康砖茶则是用棍锤筑造成型。

在砖茶的压制技术中,汽蒸沤堆是芙砖压制中特有工序,同时它还有一个特殊的过程,即让黄霉菌在其上面生长,俗称“发金花”。茯砖茶以有较多的金的霉花为上品,霉花越多质量越好。

从光绪四年(1878)以后,晋商们在砖茶的制作中逐渐采用了水力压机和蒸汽机加工砖茶。这种制造砖茶方法简单有效便于操作。可以说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最早在我国出现,就是因为茶叶贸易带来的,作为一段历史的纪录,茶砖真实的表现了清代我国对外贸易的历史面貌,以及近代科技在我国的发展演变过程。

青砖茶|乾隆皇帝赠予英国女王的礼物

去年冬天冯老师(万里茶道&青砖茶研究执牛耳级的学者)告诉我们,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问大清,乾隆皇帝回赠英国女王的礼品中有青砖茶,故宫博物院存档礼单中有明确记录。请我为此写一篇文章,我说自当全力参与。我向雷局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想法,礼单展示很容易,考证出礼单中记录的“砖茶”为咸宁青砖茶比较难。雷局告诉我,以当时全国的茶叶生产情况,只有湖北咸宁能生产青砖茶。

这个历史事件实属青砖茶浓墨重彩的一笔,如能对该事件考证并加以宣传,其影响力将超过现有青砖茶全部“历史故事”。但目前无人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对这青砖茶大事件进行挖掘、考证、撰文、宣传。

2022年7 月 14 日晚,我在叶姐姐茶店偶遇雷局(陈年黑茶品鉴收藏的骨灰级玩家),他也和我谈起了乾隆皇帝回赠英国女王的礼品中有青砖茶,随即给一位研究清廷档案的教授打去电话,询问能否提供一份回赠英国女王礼单影印件,教授表示可以提供。

雷局表示,拿到这份礼单影印件后,

青砖茶曾一度命名为“砖茶”,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开放通商,茶叶贸易空前繁荣,为区分国内其它地区新出现的砖茶,湖北咸宁地区所产砖茶便有了专属名称——青砖茶。

何谓“青砖茶”?顾名思义,就是青色的茶砖。有人疑惑,青砖茶外观为黑色,应该称为黑砖茶。“青”字,在汉语中指代多种颜色。“青天”的青是蓝色;“青草”的青是绿色;“青石板”的青是黑色……

用青字表示颜色,更有意蕴,所以中国人对“青”字情有独钟。根据历史资料,早期的青砖茶外观呈绿色,用“青”指代绿色,即为青砖茶。当下乌黑油润的青砖茶,乃后期工艺不断演进所形成,工艺变化,砖茶由绿变黑,但名字一直沿用。从汉语用法而言,青也可以为黑色,黑色的砖茶亦可名为青砖茶。

黑砖茶属于黑茶的一种,产生时间比青砖茶晚,在工艺与口感方面也和青砖茶不同。除黑砖茶外,黑茶中其它品类的紧压茶,也曾借鉴、吸收青砖茶生产工艺。

青砖茶曾是黑茶王者,成为帝王之间的礼物。乾隆帝与英王互赠礼物后,大清开始没落,西方走向强大。大清步入帝国余晖之时,青砖茶迎来了鼎盛,它以一片东方树叶的温柔,延续着这个古老颓败帝国的一丝光芒。

曾经帝王礼物的威名,如今已是微名。现在的青砖茶,似乎也步入了自己的“晚清时代”,不过现阶段出现了中兴迹象。晚清虽有中兴,可还是亡了,处于中兴阶段的青砖茶,明天又将如何?

帝王青睐,只是故事。

人民喜爱,才有未来。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