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是哪一天寫的

來源:趣味經驗館 2.7W

蘭亭集序是哪一天寫的

蘭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公元353年4月(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蘭亭集序是哪個朝代的作品

東晉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爲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蘭亭序》是誰的著作?

《蘭亭序》作者是王羲之。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爲他們的詩寫的序文。

《蘭亭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guǐ)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kuài jī)山陰之蘭亭,修禊(xì)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帶左右。引以爲流觴(shāng)曲(qū)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shang)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chěng)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hái)之外。雖趣(qǔ)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shāng)爲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王羲之簡介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爲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衆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爲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爲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爲“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爲“二王”。

《蘭亭集序》作者是誰?

《蘭亭集序》作者是王羲之。

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的3月3日,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謝安、孫綽等42人,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酒會。他們面前是一條彎彎曲曲的溪水,水面上飄着一隻有兩耳的橢圓形酒杯,酒杯順着清淸的溪水漂流而下,漂到誰面前,誰就拿起一飲而盡,並要藉着酒興飲詩詠懷,這就是盛行於漢魏至南北朝時期一種獨特的飲酒習俗——曲水流觴。

這次酒會留下了大批詩作,王羲之也在酒酣之際,興致勃勃地揮毫疾書,爲詩集寫了一篇序,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這篇作品,共有28行,324個字,可謂筆飛墨舞,氣象萬千,達到了高度的藝術境界。全文以“之”字最多,計有19字,字字別開生面,無一雷同,不愧是王羲之最得意的作品。歷代書法家無不推崇“蘭亭集序”,認爲它是我國行書的絕代佳作。

相關簡介

據史載,《蘭亭集序》寫在繭蠶紙上,筆端是用鼠的鬍鬚做成的。王羲之也非常欣賞自己的這幅作品,曾一再叮囑後代要好好儲存,所以這幅作品在南北朝時期,一直儲存在他的子孫手裏,直到第七世孫智永。智永是陳代永興寺的高僧,活了將近100歲,他去世時,把《蘭亭集序》交給了弟子辨才。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喜歡書法的皇帝,尤其推崇王羲之的書法,他想盡辦法到處蒐集王羲之和王獻之的真跡,除《蘭亭集序》外,幾乎所有真跡都被他找到了。經多方打探,唐太宗知道《蘭亭集序》在僧人辨才的手中,便多次派人到辨才處討求,而辨纔始終推說這幅書法已經在戰亂中丟失了。最後房玄齡推薦監察御史蕭翼設計行騙,費盡心血,終於將它弄到手。

蘭亭序是王羲之在什麼地方寫的

擴展資料:

王羲之真跡《蘭亭序》隨唐太宗殉葬了。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等四十一人相聚山陰蘭亭,羣賢畢至,王羲之有感作文並書寫下來,這便是《蘭亭序》的誕生起因。

相傳,王羲之回到家中,又書寫了幾遍,但都沒有當時書寫的那遍好,便自己一直珍藏,死後其子孫一直認真儲存,到了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圓寂的時候便傳給愛徒辯才。

李世民酷愛書法,曾經下令在全國徵集王羲之的作品,哪怕是一個帶字的紙片。在帝王權力的號召下,雖然許許多多的王羲之作品收入囊中,但唯獨《蘭亭序》一直沒有出現。

後來唐太宗聽說藏在辯才之處,雖多次詢問未果。爲了討皇帝歡喜,大臣房玄齡推薦簫翼取回《蘭亭序》。

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藏有一幅傳爲趙孟頫所畫的以蕭翼賺蘭亭爲題材的長卷,很好地記錄了這一歷史事件。

蕭翼得到唐太宗命令後,便帶着數件王羲之作品喬裝接近辯才,騙得信任和好感之後,用激將法讓辯才拿出了《蘭亭序》真跡,由於辯才已經信任了蕭翼,故不加防範。

一天趁辯才和尚不在,蕭翼便卷着《蘭亭序》真跡跑回了皇宮。在這幅畫面中,中間盤坐的就是辯才和尚,右邊與之交談的便是蕭翼,畫面的最左側有兩人在煮茶。

人物表情刻畫十分精彩,更記錄下了這一歷史性的一刻。蕭翼回宮後,皇帝看到《蘭亭序》真跡十分高興,不僅提拔了蕭翼,還召辯才覲見,辯才看到殿堂上站立的蕭翼。

這才恍然大悟,不久便鬱鬱而終了。唐太宗得到《蘭亭序》後便命善書法的大臣紛紛臨摹,由於對《蘭亭序》的喜愛,唐太宗去世時特將《蘭亭序》陪葬昭陵,至今無人開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蘭亭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