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點茶解說詞

來源:趣味經驗館 1.34W

宋代點茶解說詞

各位來賓,大家好!今天我非常榮幸爲大家講解宋代點茶的歷史和文化意義。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黃金時期,也是中國茶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在宋代,茶文化不僅在皇室和貴族中流行,也逐漸進入了庶民百姓的生活中。茶道在宋代被髮揚光大,點茶也成爲了茶道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點茶是將茶具擺放在桌上,依據規矩順序依次把水、茶、品茶器具等端放在桌上,最後再向來賓敬茶,從而展示主人的茶藝和禮儀水平。在點茶的過程中,主人需要注意的細節非常多,不能有一點疏忽和錯誤,否則就會破壞整個點茶的氣氛。所以說,在點茶的過程中,主人要讓來賓感受到自己的用心和精神,這纔是真正優秀的茶人應該具備的素質。

除此之外,點茶還有很多文化內涵,比如說它體現了傳統的五美精神和大雅之風。據傳,點茶需要遵循“清、安、整、雅、秀”的原則。清就是指茶具、茶水要乾淨清爽;安就是指心靜,謙虛恭敬,忘卻外界的喧囂;整就是指要讓茶具整潔美觀;雅就是指講究儀態和言行,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失態;秀就是指要有品位和文化修養,並敬畏大自然,同時要將這些美德傳承下去。

最後,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據說宋代文學家蘇軾和茶道大師陸羽曾一同品茶,蘇軾誇讚陸羽的點茶之道,說:“傳統的點茶就像站在古井邊上,一股清新的涼氣讓你不由自主地接近!”。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點茶的特點,讓人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內涵。

謝謝大家!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江泳帶你讀懂《大觀茶論》26:宋代點茶詳解1

原文:

     點茶不一,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謂之靜麪點。

        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復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

        有隨湯擊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點。蓋用湯已故,指腕不圓,粥面未凝,茶力已盡,霧雲雖泛,水腳易生。

江泳解讀:

        點茶的方法不盡相同,要先往茶盞中的茶末里加入少量的水,然後攪動成膏狀,過了片刻注入沸水,用筅開始攪拌。攪拌時如果手重筅輕,茶湯中沒有出現粟粒、螃蟹眼一樣的泡沫,這叫做“靜麪點”。

        這大概是因爲擊拂無力,茶花沒有被擊打出來,沸水和茶膏沒有融合,又再增添沸水,茶的色澤不能完全顯現,精華散開,茶就不能擊打出茶沫而保持住了。

        有的時候一邊注入沸水一邊不斷的擊拂茶湯,手和茶筅都很用力,這時茶的湯花很浮淺,這叫做“一發點”。 這是因爲注水時間太長,指腕攪動得不夠圓活,茶麪不能像粥面一樣凝結,而茶的力道散盡,茶麪雖然也有云霧狀的湯花,但很容易消失而在盞壁留下水的痕跡。

        點,就是點茶,把茶瓶裏的沸水注入茶盞中擊拂產生茶泡沫的過程。

        點茶,是宋代 一種喝茶的方式,然後在喝茶的基礎上發展成了一種鬥茶的方式。也就是說,先是用這種方式喝茶,然後文人雅士用點茶的方式來比拼,看誰的茶好,茶湯更好看,茶花更持久。

        對於宋代點茶的瞭解,我們今天主要透過宋代蔡襄的《茶錄》和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來一窺全貌,這其中又以《大觀茶論》說的最爲詳細,點茶需要分成七步,我們逐一講解。而蔡襄則說清楚了點茶的相關細節。

        點茶的第一步是調膏,調膏的意思,就是往茶盞中的茶末中注入少量沸水,然後調成膏狀。

        這裏有個關鍵點,就是茶末和水的比例。蔡襄在《茶錄》裏說:“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建人謂之雲腳、粥面。”意思是說:茶末少而水多了,雲腳就會散開;水少而茶末多了,茶湯的表面就會凝結。這種情況建安人稱爲雲腳、粥面。

        什麼是雲腳,就是茶末經過攪拌後在水面上形成的圖案。圖案散開了就叫雲腳散。

        什麼是粥面,就是茶末和水融合,茶末會在水的表面形成的一層薄膜,像粥膜一樣。

        那多少茶末比較合適呢?蔡襄說“鈔茶一錢匕,先注湯調令極勻。”意思是說放入一錢匕的茶末,先注入開水把茶末調的非常的均勻。錢匕,原是古代量取藥末的器具。古代有重量(銖、兩、錢、斤等)、長度(尺、寸)及容量(�鬥、升、合等)等計量方法。此外,還有可與上述計量方法換算的“刀圭”、“方寸匕”、“撮”、“枚”等較粗略的計量方法。 錢匕是古代量取藥末的器具名。就是用漢代的五銖錢幣量取藥末至不散落爲一錢匕;用五銖錢幣量取藥末至半邊者爲半錢匕;錢五匕者,是指藥末蓋滿五銖錢邊的“五”字至不落爲度。因此錢匕也是古代的特殊計量單位。而一錢匕,相當於今天的2克左右。

        粟文蟹眼,指茶湯上的泡沫,像粟米的形狀、螃蟹眼大小的形狀。

        水腳,說的是茶湯花的泡沫在茶盞裏消失後,在茶盞壁上留下的水痕。鬥茶的時候,湯花持久,最後出現水痕的爲優勝。所以趙佶說的“水腳易生”就是點茶的方法不對。

        所以說,點茶時調膏完成後,往茶湯裏注入熱水後擊拂,需要控制好力度,力度太輕了不行,沸水和茶膏沒有融合,茶的色澤不會顯現出來。擊拂太用力了也不行,這樣茶的泡沫會比較浮淺而不能持久。

        怎麼做才比較好呢,後面繼續解讀!

       下一篇:宋代點茶詳解2

宋代點茶|被《夢華錄》的點茶文化迷住了

宋代點茶文化

什麼是點茶?

將熱水倒在細密的茶粉上,調成糊狀,然後慢慢加入更多熱水,用茶筅不斷擊打,直到出現厚厚的泡沫。這種加入熱水的動作被稱爲“點”,“點茶”因此得名。

“點茶”的興起。

宋朝究竟以“文治”治國,輕視武治。使國內社會逐漸穩定沒有叛亂,人們的思想日漸成熟。油鹽醬醋茶成爲了宋朝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尤其文人墨客喜好以茶交友。

茶文化也逐漸蓬勃發展起來,爲“點茶”文化打下了牢固的基礎。隨着文人墨客交流更加密切,儒釋道精神也漸漸與茶文化相結合,慢慢地形成了“點茶”、“鬥茶”等茶道禮儀。在宋代,點茶往往伴隨着“鬥茶”。

如何“點茶”?

第一步:碾茶。

先將茶餅“以淨紙密裹槌碎”,之後將槌碎的茶餅放入碾槽之中將其碾成粉末。

第二步:羅茶。

將碾好的茶葉放入茶羅之中篩選,目的是爲了確保點茶時用的粉末足夠細,才能保證茶葉“入湯輕泛”。

第三步:侯湯。

點茶法中的侯湯主要分爲兩步--選水和燒水。選水標準很明確,點茶法所用水的標準:“水以清、輕、甘、潔爲美”。關於燒水,最重要的便是把握水燒開的程度以及燒水時的火候,只有在點茶時掌握了足夠好的適當火候,才能點出足夠好的茶。

第四步:盞。

在進行調膏點茶之前,需要“盞”,也就是需要先用熱水洗滌茶盞,有助於更直觀地表現點茶的效果。

第五步:點茶。

將碾好的茶葉放入茶羅之中篩選,目的是爲了確保點茶時用的粉末足夠細,才能保證茶葉“入湯輕泛”。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那盛行於宋代的點茶法是怎樣的一種飲茶方式?

謝邀:

開篇明義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飲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唐代以煎茶爲主流,煎茶又名煮茶,就是將茶末傾入沸水之中以製成茶湯的品飲方法。其中水的沸騰狀態與傾入茶末的時機是檢驗煎茶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

茶聖陸羽在前人對茶葉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一整套烹茶技法、飲茶習俗以及品茶法,並寫成專著《茶經》。在“茶之煮”一章中,陸羽就對其進行了細緻的論述,並將其歸納爲“三沸”之義。可以說,唐代的飲茶方式主要以煎茶道爲主。

宋代飲茶風氣不減,文人墨客以茶會友,以茶爲詩,以茶取樂。茶葉與宋代人的生活、文化有着不解之緣。宋代茶藝在繼承前代精華的基礎之上推陳出新,宋真宗初年出現團餅茶,享譽京華。而真正引領宋代的飲茶風尚則是點茶。

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裏,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手執茶筅(竹絲做成的調茶工具)適時攪拌,茶末上浮,以製成茶湯。

宋人點茶,對茶末質量、水質、火候、茶具都非常講究。在宋人眼中,烹茶的水以山泉水爲上品,井水次之。茶葉以白茶爲頂級茶品;茶末研磨得越細越好,這樣點茶時茶末才能達到最佳狀態;火候也極重要,宋人說“候湯最難,未熟則末浮,過熟則茶沉”,以水剛過二沸爲恰到好處;盛茶的茶盞以建盞爲宜;最後,點出來的茶湯色澤要純白,茶沫亦以鮮白爲佳。

根據點茶法的特點,民間興起了鬥茶的風氣。鬥茶,多爲兩人捉對“撕殺”,三鬥二勝。決定勝負的標準有兩條:一是湯色,二是湯花。

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以純白爲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偏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採製不及時;色泛紅,是烘焙火候過了頭。

湯花是指湯麪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也有二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以鮮白爲上;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爲負,晚者爲勝。

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怡到好處,湯花勻細,好像“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被稱爲“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對點茶工藝有着精闢的描述,他將衝點與攪拌視爲一個整體,二者同時進行,對注湯的多少與攪拌的力度進行了精妙的探討,並將點茶過程分爲七個階段即“七湯”。

“七湯點茶法”是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記載宋人點茶的方法。這“七湯”名爲:疏星皎月、珠璣磊落、粟文蟹眼、青雲漸升、浚皚凝雪、乳點勃然、稀稠得中。基於此,“七湯點茶法”的點制過程體驗了宋代點茶的優雅,主要體現在湯花、茶器與點茶手法的優雅上。

“致清導和”是宋徽宗提出來的茶道思想。清與和,除了以上內容它還包含了儒釋道思想的精神內涵,如儒家的中和謙恭、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明心見性,人們都可以在點茶過程中體會到。

又如點茶人的儀表,要求茶人儀表樸素、乾淨和整潔;挑選的茶器必須潔淨,準備的茶葉是從大自然中親自採摘的植物,具有大自然的味道等。其次,點茶的點茶動作和過程中要求點茶人具有尊卑有禮、內斂沉穩的道德情操。

在點飲時,透過茶自然乾淨的特徵,取得清新、清淨的感覺,從而讓身心淨化,達到一種明心見性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茶性的中正平和要求點茶和飲茶之人要懂得進退有度,舉止得體,不驕不躁,方可點得好茶一碗,才能一品其中香味和滋味。

最後,佛家追求,點茶人只有明瞭點茶的真諦,才能點得一碗好茶湯,點茶人才能真正體會到點茶之美,成就點茶得“得味、得韻、得道”的境界。

點茶中湯花的乳白、鮮白等色澤、變幻的花形、悠然的清香,將湯花之美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點茶的顏色之美主要指的是湯花之美,要求乳白或鮮白之色,純白最佳。點注之後,茶湯表面會升起一層白色的厚厚的泡沫。泡沫通常被稱爲“湯花”。宋代文人們常將它比作乳點、雲朵和白雪等物象。

如丁謂的《詠茶》中記錄的“碾細香塵起,烹新玉乳凝”的句子,將純白的湯花比作玉乳、雲朵、白雪。水融入茶盞,點起白色的湯花,湯花在盞中翻騰,就像冬天翻滾的皚皚雪浪。白湯給宋代人在點茶過程中帶來了美的體驗,以及心靈享受。

再如歐陽修詩句中的“憑君汲井試烹之,不是人間香味色”,描述的就是茶湯滋味的超凡脫俗感,帶來了異於生活的味覺體驗。清香的感官感受常會給我們帶來超凡脫俗、遠離喧囂、平靜安詳的精神美感。

宋代點茶法有一套獨具審美的茶具,點茶過程中,茶具是主泡器,最爲重要。在中國,茶具以福建建安建窯黑釉盞爲上乘。黑釉盞中兔毫盞最適合點茶。

因點茶的湯花追求白色,所以黑色的茶具方便觀察湯花的形態,會形成黑白強烈的對比效果。兔毫的紋理也容易讓點茶者產生“咬盞”的清晰視覺效果。白色湯花在黑色茶盞中移動的時候,有白色湯花穩穩“咬盞”慢慢移動的感覺,形成生動有趣的動態景象。

兔毫盞的色澤和厚重感中還蘊含着古樸典雅的生活氣息,黑色沉穩,釉色的溫潤晶瑩,釉面下還有不規則的和彎彎曲曲的形狀宛如山川的圖像,圖像與兔毫盞融爲一體,給人一種古樸、沉穩、優雅的美感。

七湯點茶法,分七次注水,每一次注水,都有着嚴格的要求,如週迴一線,定點注水和吊水線等方式,只有嚴格點注,湯花才能達到乳霧洶涌,溢盞而起和週迴旋而不動的要求,才能點出真正的好茶。

七湯點茶法從一湯開始燦然生出“疏星皎月”的自然景象,二湯擊拂出“珠璣”漸落的茶湯形狀,三湯後“雲霧”慢升,四湯結“浚靄”和“凝雪”,最後盞中出現“乳霧”。

宋人在點茶時,透過利用自然的審美方式去挖掘點茶的美學內涵和精神內涵,從單純的點茶活動去感悟大自然的物像美,將藝術美與自然美融爲一體,形成一種美與天然相互依存的狀態。整個點茶過程的樂趣和情趣,透過自然和物像的體現躍然而出,讓人只讀文字就能迅速捕捉到感受到點茶的美感。

宋代的點茶是宋人智慧的結晶,對人們現代的茶藝的學習、傳承、茶美學建設有着很強的推動價值。我們可以結合宋代點茶的方法、技藝和茶藝審美方向來創造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茶儀軌、行茶形式,還可以推動現代中國茶文化、茶美學的發展,繼而形成具有中國當代茶道特色的點茶形式。

宋朝是如何喝茶的 宋朝的點茶法有什麼特色

宋朝是如何喝茶的?

點茶法源自煎茶法,開始於晚唐至五代間,宋代點茶法代替煎茶法成爲主要的飲茶方式,點茶法是將茶粉置於盞中,加入熱水,用茶筅擊拂,使茶粉均勻分佈在水中,然後飲用的茶湯製備方法。

宋代的點茶程式大致可分爲以下12 個步驟:列具- 炙茶- 碾茶- 羅茶- 燒水-燲盞- 置茶- 候湯- 調膏- 衝點擊拂- 鑑賞湯花- 聞香嘗味。

宋代點茶法的茶文化特徵:

1注重茶湯的色、香、味:宋代點茶法不再在茶中加入任何作料,已經純粹是清飲了,因此更加註重茶湯的色、香、味,宋徽宗《大觀茶論》說:“夫茶以味爲上,香甘重滑爲味之全”;“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蔡襄《茶錄》指出:“茶色貴白……以青白勝黃白”;“茶有真香……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茶味主於甘滑”。

2有較高的點茶技藝要求:點茶在碾羅、候湯、衝點、擊拂都有較高的技藝要求。

3重視點茶的環境要求:宋代品茶有“三點”、“三不點”之說,“三點”其一要有好天氣;其二要求佳客風流儒雅、氣味相投,其三要求點茶做到:茶新、泉甘、器潔;反之,是爲“三不點”。

4茶色貴白之風盛極一時:唐代,陸羽《茶經》稱紫者上;宋徽宗《大觀茶論》則說:“點茶之色以純白爲上,青白爲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可見其以茶色白爲貴。

宋代點茶3

兩宋時建州北苑生產的“龍團鳳茶”乃進御貢茶,極爲珍貴,鬥茶風靡全國或許正是因爲這種民間活動隨着貢茶傳入了朝廷,並受到皇帝的推崇。而同樣來自福建的黑釉茶盞也隨之名聲鵲起。蔡襄《茶錄》上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爲要用。”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也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爲上”。

鬥茶時,茶麪泛出的湯花呈白色,建盞的黑釉與茶湯的白色正好相互映襯,而湯花形成的水痕亦清晰可見,故宋人鬥茶喜用建盞。

建盞,黑瓷代表,中國八大名瓷之一。中國茶文化中, 是唯一爲茶而生的器具,被視爲“茶之聖器”,因產自福建建陽,故此稱爲建窯建盞。

建窯黑釉盞能在點茶、鬥茶盛行的宋代成爲最受歡迎的茶碗,並在陶瓷史、科技史上成爲黑釉瓷代表,其決定性因素就是它的獨特工藝,以及此工藝帶來的獨特釉色。建盞釉色變化萬千,1300°以上的窯火,高度還原的氣氛,自然生成不同形態、大小、質感、排布、色彩的斑紋,奇詭瑰麗,蔚爲壯觀。

簡單介紹下:宋代五大名窯

——是指官窯、哥窯、汝窯、定窯、和鈞窯。

八大窯系

——是指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龍泉窯系、景德鎮窯系、建窯系和越窯系。

宋代,也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瓷窯遍佈全國各地。它的技術流傳至今。

除了盞,還有其他對應的器皿。

茶具圖贊——史上第一部茶具圖譜。

陸羽在《茶經》中把飲茶器具稱爲“茶器”,而將採製茶葉用的器具稱爲“茶具”這種稱呼一直沿襲到北宋。到了南宋,審安老人(其真名董真卿)於鹹諄五年(公元1269年)撰寫《茶具圖贊》時纔將飲茶品具改稱爲“茶具”,沿用至今。它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茶具圖譜。

《茶具圖贊》用白描畫法將盛行於宋代的鬥茶用具記錄成圖,稱之爲“十二先生”,賜以名、字、號,並按宋時官制冠以銜職,非常形象生動地反映出宋代社會對茶具的鐘愛和對茶具功用、特點的評價。這十二件茶具分別是:韋鴻臚(茶籠)、木待制(木椎)、金法曹(茶碾)、石轉運(茶磨)、胡員外(茶杓)、羅樞密(茶羅)、宗從事(茶帚)、漆雕祕閣(茶托)、陶寳文(茶盞)、湯提點(湯瓶)、竺副帥(茶筅)和司軄方(茶巾)。

宋代點茶法有一套獨具審美的茶具。

從茶藝與茶道精神來講,宋代繼承了唐代時期開創的茶文化,並在其基礎上結合自身社會文化的底蘊加以發展,其中,點茶法就是一個代表,其上承唐代精緻的煮茶法而有創新,窮盡雅緻的點茶法成爲當時飲茶的主流方式。據資料顯示,宋代點茶法有一套獨具審美的茶具,欣賞宋代茶具,首先要了解以點茶法爲代表的宋代飲茶方式。慶曆末年,位居北宋士大夫集團核心層的蔡襄繼丁謂之後任福建轉運使,專事貢茶,並對之加以改良,並於皇祐年間寫成繼唐代陸羽《茶經》之後又一部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茶書——《茶錄》。其上篇論茶,下篇論器,專述建安民間鬥茶時使用的衝點茶湯之法。蔡襄作爲當朝書法聖手,所著《茶錄》“書之於石”並自寫絹本,流行於世。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對點茶法作了詳細論述,以“碾茶”“羅茶”“候湯”“熁盞”“點茶”爲基本過程的點茶法成爲宋人主導的品飲方式。

“鬥茶”又稱“茗戰”。就是品茗比賽,把茶葉質量的評比當作一場戰鬥來對待。由於官廷、寺廟、文人聚會中茶宴的逐步盛行,特別是一些地方官吏和權貴爲博帝王的歡心,千方百計獻上優質貢茶,爲此先要比試茶的質量,鬥茶之風便日益盛行起來。範忡淹描寫“茗戰”的情況說:“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和章岷從事鬥茶歌》)鬥茶不僅在上層社會盛行,還普及到民間,唐庚《鬥茶記》記其事說:“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爲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爲上,某次之。”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輪流品嚐,決出名次,以分高下。

宋代還流行一種技巧性很高的烹茶技藝,叫做分茶。宋代陶谷《清異錄•百茶戲》中說:“近世有下湯適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茶百戲'”玩這種遊藝時,碾茶爲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這時盞面上的湯紋就會幻變出各種圖樣來,猶如一幅幅水墨畫,所以有“水丹青”之稱。

鬥茶和分茶在點茶技藝方面有相同之處,但就其性質而言,鬥茶是一種茶俗,分茶則主要是茶藝,兩者既有聯繫,又相區別,都體現了茶文化豐富的文化意蘊。

宋代點茶是對於宋代美學的傳承與致敬,同時也是感受茶葉的真味。近年來,在人們生活中也更加註重我國的傳統茶文化,品味一杯茶,其實就是品味了禪,品味了人生。

宋代點茶文化是什麼?

宋代點茶文化是是沏茶的一種程序、方法和技巧,它的一個特點是製作團餅茶,它需要很繁瑣的流程,很長的時間和耗費很多的人力物力才能製作完成。在宋代社會安定,經濟發達時期是能承受的。

茶文化由來已久但是“點茶”文化在宋代纔開始出現,在宋代的茶文化中,其一是“點茶”意義上的發展由本來是指茶和湯的調配方式,即沏茶的技巧。後發展爲客人辭別時以茶相送的習俗禮儀,再後來被引申爲遣散客人的一種方式。

其他資料

宋代文化繁盛,儒教、道教,佛教是社會文化的主流,隨着各家文人墨客的往來,茶文化與儒釋道精神結合,形成了“點茶”茶道禮儀。 “點茶”在宋代常伴隨“鬥茶”,它可以多人也可以二人,甚至可以一個人獨自沏茶、品茶。品茶給人帶來愉悅的身心享受和無盡回味,使各種有關茶文化的詩詞歌賦典籍開始盛行,這是文化興世的宋代所特有的一種茶文化體現。

“點茶”文化禮儀隨着宋代對外貿易的發展,遠播海外,特別是傳到日本後至今仍舊保留着茶文化的歷史痕跡。現如今廣傳的“煎茶”和“抹茶”,就是明代煮茶和宋代點茶的兩種不同的沏茶方式。

宋代點茶文化是什麼?

宋代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裏,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其實,點茶就是把茶瓶裏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具體操作是: 在點茶時,先用瓶煎水,對候湯要求與唐代是一樣的。而後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所謂調膏,就是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以粘稠爲度。

宋代點茶文化的影響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爲時尚,飲茶之法以點茶爲主。

點茶是兩宋飲茶的主流形式,是中國古代茶藝的代表之一,已傳播到日本、韓國、朝鮮,它對日本抹茶道和高麗茶禮產生較大的影響。它的重現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多重價值和意義,使得衰落700多年的古茶禮,透過後人對宋人留下大量史料和書畫作品的研究和梳理,仿製出宋代團餅茶,複製出宋代點茶茶器、宋人服飾和茶禮,推進了中華茶文化完整儲存的進程。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點茶

宋代點茶的要領有哪些?其精髓在什麼地方?

在唐朝陸羽之後,茶文化有了很長的歷史。宋朝的徽宗是一位藝術家,他喜歡繪畫、茶、鋼琴和書法。他以自己的國力將茶文化發展到了一個高峯。如今《夢華錄》的熱播,再次帶領觀衆走進宋代茶文化。北宋時期,夜市興盛,茶館通宵營業,遊客熙熙攘攘。甚至還有專門供女士喝茶的北山子茶館,包括仙洞和仙橋。婦女們會在晚上去那裏喝茶和享受,這是很開放的。

飲茶在中國開始得很早,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到了唐朝,喝茶最終成爲各個年齡段、各個地方人們的一種流行的社會時尚。自宋代以來,鬥茶出現了,並發展成爲國王和人民都熱衷的一種高雅樂趣。而不同的飲茶方式,都有其相應的茶器。建盞,作爲最適合點茶的器皿,在宋代的貴族社會中風靡一時。在茶文化蓬勃發展的今天,宋代的點茶方式引起了許多茶葉愛好者的好奇心。然而,宋代以後,點茶技術和茶杯的構造幾乎消失了,近年來才慢慢恢復過來。

接下來,麥展先生帶領我們從古人留下的繪畫和文字中尋找茶的痕跡。事實上,茶葉並不是在宋代發明的。中晚唐時就有了茶。與唐代以前的煮茶方式不同,點茶方式以茶粉爲原料,而不是以茶葉和茶梗爲原料。當然,在煮茶法和點茶法之間還有一種重要的飲茶方式,那就是煎茶。

宋代優雅美學丨解密點茶之趣,古人是這樣“玩茶”的!

劉松年《鬥茶圖》61.9cm×56.4cm 絹本設色

在宋朝,點茶、焚香、插花、掛畫,被稱爲“四般雅事”,是當時文人雅士追求雅緻生活的一部分,宋朝講究色澤單純、刪繁就簡、洗淨鉛華。他們以墨作畫,黑白兩色顯現人文風流;燒單色釉瓷器,汝窯的天青色驚鴻一瞥。

中國茶史上歷來有“茶興於唐,盛於宋”的說法。宋代的飲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變爲點茶法,有“唐煮宋點”之說。

唐代流行的喝茶方式叫煎茶,同時加入一些胡椒和鹽。它所使用的是蒸青製茶加工的方法。

這麼歷史悠久的茶道,無論是製茶技法還是飲茶方式,與現今都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到了宋代,中國茶道發生了改變。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爲時尚,而在飲茶之法中更以點茶爲主。

(蔡襄)

宋代著名學者蔡襄在《茶錄》中記載了點茶的步驟:"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止,視其面色鮮白,着盞無水痕爲絕佳。"

(點茶)

爲保持茶葉的真味,點茶法在煮茶時不加鹽。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說道:“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點茶前要先用沸水將茶盞燙熱。

點 茶 流 程 分 解

—行禮—

◆點茶人員出場向來賓作揖行禮。

—賞茶—

◆從茶爐中取出茶餅,向觀衆展示宋代餅茶。

(宋代龍鳳餅貢茶)

—碾茶—

◆將炙乾的茶投入茶碾中,用碾輪將茶碾細。

1. 將茶餅用乾淨的牛皮紙包好,用茶臼輕輕敲打,使茶外變成小塊狀。

2. 將小塊碎茶餅倒入茶碾中,用碾輪將碎茶碾細。

—磨茶—

1. 用茶帚將茶碾中的碎茶掃入牛皮紙中,並將茶倒入茶磨。

2.磨茶時兩人合作,順時針轉動石磨,使茶末一點一點的落入外邊的槽中。

3.將槽中茶末掃入牛皮紙中,再次倒入石磨,繼續磨茶三至四遍,將茶末放入茶葉罐中。

—篩茶—

◆把碾好的細末過篩,使茶葉更加精細。

—候湯—

◆水不能不開,但又不能燒得太過,因而要提瓶離爐,稍作等候。

—燙盞—

◆凡是點茶,必須先燙盞使之熱。如果盞冷,茶就浮不起來。往碗中注入開水,將茶碗洗淨溫潤。

—置茶—

◆用茶勺從茶葉罐中取出適量茶末,置於茶碗中。

—點茶—

◆先投茶。投茶量約爲八克。然後注湯,調勻。之後開始點茶。

1.調膏:提起湯瓶,往茶碗中緩緩注入少量開水。左手扶住茶碗,右手取茶筅。攪拌茶末,調成膏狀。

2.注水:提起湯瓶,環繞盞壁,徐給注入開水。

點茶用水以“活”爲上。點茶總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與水交融,茶湯表面現雪沫乳花,厚而白,經久不散,經過點茶的茶湯,味道是乳香。

(茶筅)

一湯:可用湯匙先將茶末調成膏狀。水要環繞着茶注入,不可直接衝在茶末之上。

二湯:二回注水要求來回成一條直線,快注快停。

三湯:三回注開水時,運用茶筅要輕盈均勻,此時茶麪沫餑大半已成定局。

四湯:注入的開水量要少,茶的擊拂要舒緩。

五湯:此時注入開水要看茶湯沫餑的狀態決定擊拂輕重。

六湯:如果這個時候沫餑勃然而生,只要緩慢攪拌就行。

七湯:最後一次注開水要看沫餑厚薄、凝固程度,如果達到要求,點茶便可完成。

3.擊拂:先攪動茶膏,手輕筅重,來回擊打茶湯。

—敬茶—

◆點好的茶湯,向客人敬茶

(七子茶莊-建盞)

點茶,是一門藝術性與技巧性並舉的技藝,這種技藝高超的點茶方式,也是宋代發達的茶文化集大成的體現。

宋徽宗曾經誇口說:“近歲以來,採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

(《茶具圖贊》十二先生)

鬥茶之風盛行,宋徽宗就是鬥茶、 分茶藝術的高手,不僅自己親爲,自己書畫,而且承唐開宋,引領宋代成爲中國繪畫的黃金時代。這是一個文質彬彬的時代,人們借茶來內省,來探求人生美的理想。

近年來,在人們生活中也更加註重我國的傳統文化,品味一杯茶,其實就是品味了禪,品味了人生。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圓融、和諧。

那麼,作爲七子茶莊,更要弘揚傳承我國的茶文化,同時更要增加個人的修養和氣質,值得一提的,在七子茶莊,茶藝、插花、香道等傳統文化,在七子茶莊·沁圓號普洱茶都是可以體驗到的,無論您是剛剛入門還是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來這裏讓您近距離感受傳統茶藝的美與真實。

簡述宋代點茶的製作技藝

點茶的步驟大致流程如下:

1.在茶碗內注入熱水,溫碗和茶憲(不經溼潤的茶憲在點茶時容易折斷);茶碗內的熱水倒掉,並用布將茶碗內的水拭擦乾淨。

2.茶碗內的熱水倒掉,並用布將茶碗內的水拭擦乾淨。

3.架好茶粉篩,加入抹茶,用茶勺擠壓,過濾篩勻。濃茶放3~4g,薄茶放1.5~2g,約1-2勺。

4.沿着蓋壁注入少點熱水,先將抹茶粉調製成膏狀,不散不稀。

5.注水,用茶憲擊打茶湯,茶湯泛泡沫,顏色從翠綠一奶綠一奶白,茶湯表面現雪沫乳花,使其厚而白。此一輪至關重要,因爲此後再注水,打擊出的乳花都是以此爲基礎。

6.二湯,一手注湯時,不得有水滴淋漓,以免破壞茶麪。另一隻手持籠用力擊拂,這時茶麪湯花已漸漸煥發出色澤,茶麪上升起層層珠璣似的細泡,擊拂既力,快速和用力是關鍵要素。

7.先後分批不斷注水七次,不斷擊打,讓雪沫乳花不斷保持、不斷增進,每一次的湯水,都會有新的變化,待到大功告成,將茶分到小杯中品飲。

超級適合摸魚以及深夜觀看,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味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