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發酵茶製作工藝流程

來源:趣味經驗館 4.95K

半發酵茶製作工藝流程

1. 採摘:在春、夏兩季採摘新鮮嫩葉。

2. 漫堆:將採摘好的茶葉均勻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讓其稍微發酵,這個階段一般持續2-3個小時左右。

3. 揉捻:將已經發酵的茶葉進行揉捻,使其脫水並且破壞茶葉細胞結構,促進茶葉中的物質混合和變化。

4. 晾涼:將揉捻好的茶葉放在散佈好的竹蓆或者布上晾涼,讓茶葉保持一定的水分,使其不致過於乾燥。

5. 滾刀:將晾涼後的茶葉靜止1-2個小時後,再次進行揉捻,並且用滾刀或者手掌將其滾壓成形。

6. 發酵:把揉好的茶葉放入盤中進行發酵,這個階段需要控制時間和溫度,讓茶葉逐漸有香味。

7. 焙乾:將茶葉放入烤箱或者煤炭火中進行乾燥,以使茶葉中的水分得到蒸發,茶葉乾燥,氣味更加清香。

8. 分選:將已經焙乾的茶葉進行分選,把茶葉中的雜質去除,尺寸保持一致,製成規整的茶葉。

9. 包裝:將分選好的茶葉放入包裝袋中,封閉好,並且存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葉是怎樣發酵的?是怎樣操作的?購買茶葉時,常聽到全發酵、半發酵具體是怎麼區別的?

此處的發酵是指加溼加溫,使鮮葉產生紅變。以紅茶爲例,具體操作方法是:鮮葉經揉捻後,起一個堆子,一般要蓋塊溼布,以天氣定要不要人工加溫,發酵過程中要翻動,以使發酵均勻,行內稱“扒皮”,即將外面的茶翻到裏面去,裏面的茶翻到外面來,幾個小時後(這個具體的時間要看青做青的),發酵過程就好了。瞎說兩句,希望能幫到你。

安溪茶是怎樣做的,怎麼製茶的,工序是什麼,它的全過程

烏龍茶又名青茶,屬半發酵茶類,是我國六大茶類之一。其採製工藝十分考究,是一項實踐性很強,靈活性很大的技術。烏龍茶品質獨具一格,其特點是:既有綠茶的清香又有紅茶的甘醇,深受人們的喜愛。

第一節 安溪烏龍茶採摘

一、合理採摘

採茶的目的是爲了採摘更多的芽葉,製出色、香、味、形俱佳的好茶,然而茶樹的芽葉既是製茶的原料,又是茶樹的重要營養器官,在茶樹生長髮育的過程中,只有當營養芽不斷萌發,使分枝不斷增加,樹冠才能不斷擴大,同時也只有在嫩葉陸續萌發以取代老葉而行使光合作用的情況下,茶樹養分才能得到不斷補充,提高芽葉的再生能力,達到枝壯、葉茂。採摘的一般原則是:適時採、留葉採、採養結合。根據不同茶類、品種、樹齡、樹勢、季節、土壤和肥培管理等情況靈活掌握。

二、採摘標準

烏龍茶的採摘標準,葉梢比紅、綠茶成熟。其採摘標準爲:待茶樹新梢長到3~5葉將要成熟,頂葉六七成開面時採下2~4葉,俗稱“開面採”。所謂“開面採”,又分爲小開面、中開面和大開面。小開面爲新梢頂部第一葉的面積相當於第二葉的1/2;中開面爲新梢頂部第一葉面積相當於第二葉的2/3;大開面爲新梢頂葉的面積相當於第二葉的面積。一般春、秋茶採取“中開面”採;夏、暑茶適當嫩採,即採取“小開面”採;豐產茶園生長茂盛,持嫩性強,也可採取“小開面”採,採摘一芽三四葉。

三、採摘季節

安溪茶區,氣候溫各,雨量充沛,茶樹生長期長,一年可採四至五季,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片。具體採摘期因品種氣候、海拔、施肥等條件不同而差異。一般採摘期,春茶在穀雨前後,夏茶在夏至前後,暑茶在立秋前後,秋茶在秋分前後,冬片在霜降後。各茶季的採摘間隔期爲40~50天,在具體掌握上,應做到“開頭適當早,中間剛剛好,後期不粗老”。

四、採摘方法

長期以來,安溪廣大茶農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虎口對芯採摘法”,即將拇指和食指張開,從芽梢頂部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就將茶葉採下。一般採葉標準是:長三葉採二葉,長四葉採三葉,採下對夾葉,不採魚葉,不採單葉,不帶梗蒂。這種採摘方法,優點很多,已得到普遍採用。

五、機械採茶

茶葉採摘在茶葉生產中是一項頗費工本的勞動,一般是茶園管理用工的50%以上。20多年來,隨着城鄉經濟改革不斷深化商品經濟不斷髮展,農村大批勞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不少茶區出現採茶勞力十分緊缺,採茶工資不斷提高,導致種茶效益下降因此,部分茶區採用了機械採茶。採茶機有單人揹負式和雙人擡式兩種。一般工效,比人工採茶提高10倍以上,這是今後茶葉生產發展的方向。

六、鮮葉保管

從茶樹上採摘下來的鮮葉先放在隨帶揹簍裏。鮮葉採摘時不要握得太緊,置放時也不要壓得太重,應儘量保持完整的葉態,以防鮮葉受損,影響發酵效果。

鮮葉採摘後,不要長時間置於簍裏或袋裏,應及時收青運回,置於陰涼處,並翻鬆鮮葉,防止風吹日曬,葉溫升高,保持新鮮度。

第二節 安溪烏龍茶的初制工藝

烏龍茶聞名中外,有“茶中明珠”之稱。故初制與紅茶、綠茶不一樣,其工藝要複雜得多,它吸取紅茶全發酵和綠茶不發酵的製造原理,在初制過程中既不完全破壞全葉組織,又要輕微地擦傷葉緣組織,要求細胞內含物不完全變化,又有一部分起氧化作用,使鮮葉邊緣呈紅褐色,葉中部分爲淡綠色,形成奇特的“綠葉紅鑲邊”,俗稱爲半發酵。透過如此複雜的工藝過程,引發出獨特的色香味。

一、做青階段

做青技術性高,靈活性強,是烏龍茶在初制中色、香、味形成的關鍵。

(一)、萎凋

分爲室內萎凋(涼青)、日光萎凋(曬青)、加溫萎凋和人控萎凋四種。

1、室內萎凋(涼青): 將採回的鮮葉攤放在笳笠上,靜置於涼青架,酌情翻動2~3次,使萎凋均勻。涼青一般不單獨進行,與曬青相結合,它的主要作用:一是散發葉面水分和葉溫,使茶青“轉活”,保持新鮮度;二是可調節曬青時間,延緩曬青水分蒸發的速度,便於搖青;三是對曬埒不足的鮮葉,也是一種補救的方法。涼青的適度是:嫩梗青綠飽水,葉表新鮮、無水分。

2、日光萎凋(曬青): 它利用光能熱量使鮮葉適度失水,促進酶的活化,這對形成烏龍茶的香氣和去除青臭味起着重要作用,也爲搖青創造良好的條件。曬青溫度要求日光柔和斜射,攤葉宜均薄,必要時可“二涼二曬”,時間10~30分鐘,其間翻拌2~3次。曬青程度,一般曬至葉面失去光澤,葉色轉暗綠,頂葉下垂,梗彎而不斷,手捏有彈。曬青後要再涼青,使其鮮葉“還陽”。

3、加溫萎凋: 陰雨天可採用加溫萎凋,如用萎凋槽萎凋,風溫40°C以下,葉溫不超過30°C,攤葉厚15~20釐米,每10~15分鐘翻動一次。時間一小時左右。

4、人控萎凋: 根據烏龍茶做青工藝要求,採用先進設備,進行人控溫溼度做青,其效果很好。

二、搖青工藝

搖青是烏龍茶特有的操作方法,也是烏龍茶特徵形成的關鍵。

1、搖青的作用

擦破葉緣細胞,加速酶促氧化作用;

促進茶青“走水”;

改變水分散發方式,使水分部分從細胞破損處散發;

爲葉內各種變化提供外力作用。

2、搖青的方法

搖青轉數(時間)由少漸多;

涼青時間由短漸長;

攤葉厚度由薄漸厚。

3、看青 “看、聞、摸、照”四步驟。

4、看青的內容 主要是葉狀、葉色、葉溫、氣味。

5、特殊品種的做青方法

成茶的品種特徵,一部分是各品種鮮葉中固有的,如鐵觀音的音韻物質,黃金桂的香氣物質;另一部分是在做青中保留、轉化合成的綜合品質。

做青時,大多采用輕曬青,搖青先輕後重,“保水保青”的措施。

三、炒青工序

烏龍茶內質“色、香、味”在做青階段已基本形成,炒青是個轉折工序,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承上則迅速制止一系列酶促氧化作用,鞏固已形成的品質;啓下是繼續散失部分水分,便於揉、烘等塑形階段的操作。炒青對品質有一定的影響。

(一)、炒青作用

1、炒青最主要的作用是迅速、徹底破壞酶的活性,防止做青葉繼續“發酵”,紅變過度。

2、繼續散發部分水分,準備茶葉塑形。

3、炒青高溫使部分細胞爆裂,細胞汁逸出附於葉表面,低沸點青味揮發減少,高沸點芳香物顯露,呈現新茶香,葉綠素減少其他色素也有不同程度的轉化。

(二)、炒青的方法

1、適當高溫,先高後低;

2、悶炒爲主;

3、快速短時。

(三)、炒青程度

炒青葉轉爲暗黃綠色,失去光澤,葉面梗皮有皺紋,葉片柔軟,頂葉下垂,手捏略成團,失水率16~22%。並參考以下因素掌握炒青程度:1、茶青發酵程度;2、品種;3、季節;4、嫩度。

四、揉烘階段

一、揉捻

1、揉捻的作用

揉捻葉在揉捻中主要是形的改變,揉捻葉在揉桶內受到平壓和曲壓兩種力的作用,茶團滾動,葉子內部受到擠壓,發生皺褶,捲曲成條,在透過揉盤最大壓力區時,部分細胞扭曲破裂,擠出茶汁,附在葉表上,增加了葉的粘結性,其中水溶性物質組成茶湯濃度。

2、揉捻的方法

揉捻應掌握“熱揉、適當重壓、快速短時”的方法,裝葉量要適宜,揉捻結束後應馬上解塊熱和散水氣,及時上烘。

二、初烘

初烘即第一次烘焙,可進一步破壞在殺青中殘餘的酶的活性,繼續散發水分,濃縮茶汁,增濃茶湯。烘焙中葉溫升高,葉子柔軟性、粘結性、可塑性強,便於包揉成條。

三、初包揉

包揉是安溪烏龍茶製造的特別工藝,是塑造外形的重要手段,包揉運用“揉、壓、搓、抓”等動作,作用於茶坯,使茶條形成緊結、彎曲、螺旋狀外形,並可擠出茶汁,粘附在葉表,加強非酶性氧化作用,增濃茶湯。

初包揉可用布巾包揉,也有用小茶袋踏揉,目前很多使用平板包揉機與速包機配合包揉。初包揉後的茶葉要及時解塊散熱,防止悶黃。

四、復烘

復烘俗稱“遊焙”,主要是散發部分水分,並快速提高葉溫,改善理化可塑性,進一步爲復包揉創造條件。

復烘應“快速、適溫”,控制茶胚適當含水量,防止失水過多,造成“幹揉”,產生過多的碎茶粉末。

五、復包揉(定型)

復包揉是包揉的繼續,大多以茶巾各速包茶袋進行操作,在多次包揉中,基本形成茶葉緊結、沉重、彎曲、螺狀的外形。

復包揉結束後,可捆緊茶布,置放一段時間,使已塑成的外形固定下來。

六、烘乾

烘乾是茶葉初制最後一道工序,去掉多餘的水分,達到足幹,便於貯藏。烘乾採用“低溫慢焙”方法,分兩次進行,第一次烘乾後倒出攤放,使茶葉內的水分再重新滲透分佈,再進行第二次烘乾,才能達到足幹。

烘焙的整個過程始終存在着熱化作用。定型前,因茶胚含水量高,存在着“溼熱作用”。烘乾階段,則多爲“乾熱作用”。熱化作用使多酚類化合物的物理特性發生質的變化,葉綠素破壞減少,促進了醛類、芳香物質的形成。

安溪鐵觀音製作嚴謹,技藝精巧。3月下旬萌芽,一年分四季採製,穀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一5月上旬)爲春茶,產量佔全年總產量的40—45%;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一7月上旬)爲夏茶,產量佔15—20%;立秋至處暑(8月上旬一8月下旬)爲暑茶,產量佔25—30%;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一l0月上旬)爲秋茶,產量佔25—30%。有個別地方由於氣溫較高,還可生產一季冬茶,冬茶顏色較青綠,滋味也較青,產量不多。製茶品質以秋茶爲最好,春茶次之。秋茶的香氣特高,俗稱秋香,但湯味較薄。夏、暑茶品質較次。鮮葉採摘標準必須在嫩捎形成駐芽後,頂葉剛開展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採時要做到“”,即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尖,不帶單片,不帶魚葉和老梗。生長地帶不同的茶樹鮮葉要分開,特別是早青、午青、晚青要嚴格分開製造,以午青品質爲最優。

鐵觀音茶的採製技術特別,不是採摘非常幼嫩的芽葉, 而是採摘成熟新梢的2—3葉, 俗稱“開面採”,是指葉片已全部展開,形成駐芽時採摘。採來的鮮葉力求新鮮完整,然後進行涼青、曬青和搖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釋放,香氣濃郁時進行炒青、揉捻和包揉( 用棉布包茶滾揉),使茶葉捲縮成顆粒後進行文火焙乾。製成毛茶後,再經篩分、風選、揀剔、勻堆、包裝製成商品茶。

涼青、曬青、涼青:鮮葉按標準採收進廠經過涼青後進行曬青。曬青時間以午後4時陽光柔和時爲宜,葉子宜薄攤,以失去原有光澤,葉色轉暗,手模葉子柔軟。頂葉下垂,失重6—9%左右爲適度。然後移入室內涼青後進行做青。

做青:搖青與攤置相間進行,合稱做青。做青技術性高,靈活性強,是決定毛茶品質優劣的關鍵。搖青使葉子邊緣經過摩擦,葉緣細胞受損,再經過攤置,在一定的溫度、溼度條件下伴隨着葉子水分逐漸喪失,葉中多酚類在酶的作用下緩慢地氧化並引起了一系列化學變化,從而形成烏龍茶的特有品質。鐵觀音鮮葉肥厚,要重搖並延長做青時間,搖青共3—5次,每次搖青的轉數由少到多。搖青後攤置歷時由短到長,攤葉厚度由薄到厚。第二、三次搖青必須搖到青味濃強,鮮葉硬挺,俗稱“還陽”,梗葉水分重新分佈平衡。第四、五次搖青,視青葉色、香變化程度而靈活掌握。做青適度的葉子,葉緣呈硃砂紅色,葉部分呈黃綠色(半熟香蕉皮色),葉面凸起,葉緣背卷,從葉背看呈湯匙狀,發出蘭花香,葉張出現青蒂綠腹紅邊,稍有光澤,葉緣鮮紅度充足,梗表皮顯有皺狀。

炒青:炒青要及時,當做青葉青味消失,香氣初露即應抓緊進行。

揉捻、烘焙:鐵觀音的揉捻是多次反覆進行的。初揉約3—4分鐘,解塊後即行初焙。焙至五、六成幹,不粘手時下焙,趁熱包揉,運用揉、壓、搓、抓、縮等手法,經三揉三焙後,再用50—60℃的文火慢烤,使成品香氣斂藏,滋味醇厚,外表色澤油亮,茶條表面凝集有—層白霜。

簸揀:慢烤後的茶葉最後經過簸揀,除去梗片、雜質即爲成品。

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 茶條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金黃濃豔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鐵觀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觀音原產福建省安溪縣。據《清水巖志》載:“清水高峯,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說明安溪唐代已產茶。到明代茶產稍盛,《安溪縣誌》有“常樂、崇善等裏貨(指茶)賣甚多”的記載。18世紀後期安溪茶戶有了較大發展。詩人阮錫在《安溪茶歌》中有“安溪之山鬱嵯峨,甚陰常溼生叢茶。居人清明採嫩葉,爲價甚賤保萬家……”之句。隨之茶區農民還選育出許多優良茶樹品種,其中以鐵觀音製茶品質爲最優。

鐵觀音原是茶樹品種名,由於它適制烏龍茶,其烏龍茶成品遂亦名爲鐵觀音。所謂鐵觀音茶即以鐵觀音品種茶樹製成的烏龍茶。而在臺灣,鐵觀音茶則是指一種以鐵觀音茶特定製法制成的烏龍茶,所以臺灣鐵觀音茶的原料,可以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也可以不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這與福建鐵觀音茶的概念有所不同。  安溪鐵觀音製作嚴謹,技藝精巧。一年分四季採製,穀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5月上旬)爲春茶,產量佔全年總產量的45~50%;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爲夏茶,產量佔25~30%;立秋至處暑(8月上旬~8月下旬)爲暑茶,產量佔15~20%;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10月上旬)爲秋茶,產量佔10~15%。製茶品質以春茶爲最好。秋茶次之,其香氣特高,俗稱秋香,但湯味較薄。夏、暑茶品質較次。鮮葉採摘標準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頂葉剛開展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採時要做到“”,即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尖,不帶單片,不帶魚葉和老梗。生長地帶不同的茶樹鮮葉要分開,特別是早青、午青、晚青要嚴格分開製造,以午青品質爲最優。  安溪鐵觀音的製造工藝,要經過:涼青、曬青、涼青、做青、(搖青攤置)、炒青、揉捻、初焙、復焙、復包揉、文火慢烤、揀簸等工序才製成成品。  優質鐵觀音茶條捲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錶帶白霜,這是優質鐵觀音的重要特徵之一。鐵觀音湯色金黃,濃豔清澈,葉底肥厚明亮,具綢面光澤。泡飲茶湯醇厚甘鮮,入口回甘帶蜜味;香氣馥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譽”。近來國內外的試驗研究表明,安溪鐵觀音所含的香氣成分種類最爲豐富,而且中、低沸點香氣組分所佔比重明顯大於用其他品種茶樹鮮葉製成的烏龍茶。因而安溪鐵觀音獨特的香氣令人心怡神醉,一杯鐵觀音,杯蓋開啓立即芬芳撲鼻,滿室生香。生產出優質的鐵觀音茶必須具備:①純種鐵觀音品種茶樹;②茶樹生長在良好的土壤、氣候環境中,並得到精心培育;③精湛的採製技術。三者缺一不可。

鳳凰單樅屬於什麼茶系列,鳳凰單樅茶葉製作過程

鳳凰單樅茶是青茶品種之一,屬烏龍茶,屬半發酵茶,全國六大茶之一。具自然花香味、清新、醇厚、回甘力強,湯色金黃至棕黃。另外還富含氨基酸、維他命、茶多酚及生物鹼,其中茶多酚具有極強的抗輻射作用,含量可達30%,常飲對身體有益。

鳳凰單樅有900多年的生產歷史,歷史悠久,盛名遠播,以廣東省鳳凰山爲主要產地,這裏也是我國三大烏龍茶產區之一。

鳳凰單樅是什麼茶

鳳凰單樅屬烏龍茶,青茶的一種品種,屬半發酵茶,屬全國六大茶之一。產於鳳凰鎮,因鳳凰山而得名。

傳說南宋末年,宋帝衛王逃路經過烏爾山,口渴難耐,山民獻紅茵茶湯,飲後生津,賜名爲“宋茶”,後人稱“宋種”。也有“鳳凰鳥聞宋帝口渴,口銜茶枝賜茶”的傳說,故又稱“鳥嘴茶”。

原產地: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鳳凰鎮、鳳凰山。

鳳凰單樅製作工藝

1、初制工藝流程

(1)曬青:曬青的失水量應控制在10%到15%之間。

(2)涼青:萎蔫的新鮮葉片能夠補充水分,葉細胞恢復活力,呈現緊張狀態。

(3)做青:做青是透過觸摸青、搖青和靜置3個過程交替多次進行,次數不少於4次。

(4)殺青:高溫快、殺熟、殺透、殺勻。

(5)揉捻:條索成形緊結,葉細胞破碎率50%至60%。

(6)乾燥:烘焙二次以上,茶胚失水率90%至94%。

2、精製工藝流程

(1)歸堆:同香型歸堆,翻拌均勻。

(2)揀剔篩末:茶枝、未、≤1.8%。

(3)拼堆:按表1等級標準分級拼堆。

(4)烘焙(提香):烘焙兩次以上,含水率4%至5%。

(5)攤涼:退熱至室溫,密封封存。

(6)包裝:符合食品衛生標準。

鳳凰單樅哪些人不適合喝

1、陽虛體質

由於陽虛,自然要避免寒性飲料,我們建議多喝暖胃、暖身的茶,如炭焙單鹼、調飲茶,還可以嘗試生薑紅茶、桂圓紅棗茶(紅茶)等,不要再喝普洱茶(紅茶)。

2、氣虛體質

氣虛者易患感冒,因爲抗病能力弱,也很難很快痊癒,未發酵、輕發酵的茶能少喝或不喝吧,紅茶中的祁紅、滇紅,焙火烏龍茶中的單芽,以及普洱熟茶中的好選擇。

茶的製作工序

茶的製作工序根據不同的茶品種有不同,具體分別如下:

1、綠茶、工藝流程:殺青→揉捻→乾燥、主要品質特徵:清湯綠葉

2、紅茶、工藝流程:萎凋→揉捻→發酵→乾燥、主要品質特徵:紅湯紅葉

3、烏龍茶、工藝流程:萎凋→做青→炒青→揉捻→乾燥、主要品質特徵:綠葉紅鑲邊

4、黃茶、工藝流程:殺青→揉捻→悶黃→乾燥、主要品質特徵:黃湯黃葉

5、黑茶、工藝流程:殺青→揉捻→渥堆→乾燥、主要品質特徵:橙黃湯色,醇和滋味

6、白茶、工藝流程:萎凋→乾燥、主要品質特徵:湯色晶亮,滋味鮮爽帶甜

擴展資料:

茶的禁忌:

1、吃狗肉後忌喝茶

狗肉中富含蛋白質,而茶葉中鞣酸較多,如食狗肉後立即飲茶,會使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爲鞣酸蛋白。這種物質有收斂作用,能減弱腸蠕動,產生便祕,代謝產生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滯腸內被動吸收,而不利於健康。

2、茶和白糖:

茶葉味苦性寒,人們飲茶的目的就是藉助茶葉的苦味刺激消化腺,促使消化液分泌,以增強消化機能。再就是利用茶的寒涼之性,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如茶中加糖,就會抑制這種功能。但古籍中也有茶葉配白糖療疾的偏方,作爲食療可以,若平時飲茶則不宜配糖。

3、茶與雞蛋:

茶水煮雞蛋,茶的濃度很高,濃茶中含有較多的單寧酸,單寧酸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變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質,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和利用。雞蛋爲高蛋白食物,所以不宜用茶水煮雞蛋食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葉

半發酵的茶是什麼茶

半發酵茶,別名烏龍茶,有許多種類,如:鐵觀音、大紅袍、凍頂烏龍等。它既有不發酵茶(如綠茶)的特性,又有全發酵茶的特性,主要營養成分是茶多酚和咖啡鹼。

烏龍茶又有輕焙、重焙之分;輕發酵、重發酵之分。大致上,輕焙、輕發酵者,較近似綠茶。烏龍茶經過發酵的過程,則又比綠茶耐用。

中文名

半發酵茶

別名

烏龍茶

主要原料

茶葉

是否含防腐劑

主要營養成分

茶多酚,咖啡鹼

快速

導航

相關茶類

茶葉產區

名詞釋義

中國茶葉據統計有6000多個品種, 國際上較爲通用的分類法是按製作方式分類,爲大三類,即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全發酵茶;按商品分類爲六大類,即紅茶、綠茶、白茶、黃茶、黑茶、烏龍茶(青茶)。

產品特性

生產工序

半發酵茶

主要有:採摘鮮葉、凋萎(曬青、晾青)、做青(搖青)、殺青、揉捻、毛火烘焙、包揉、足火、烘乾等。

產品種類

閩北烏龍(武夷巖茶、水仙、大紅袍、肉桂等)

閩南烏龍(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等)

廣東烏龍(鳳凰單縱、鳳凰水仙、嶺頭單縱等)

臺灣烏龍(凍頂烏龍、包種、烏龍等)

儲存方法

半發酵茶與不發酵茶的儲存方法,基本相似,像儲存綠茶一般:防曬、防潮、防氣味。由於烏龍茶壽命較長,儲存要求便可鬆懈些。不藏冰櫃的話,綠茶可保用約一年,烏龍茶則二、三年。 根據烏龍茶的輕重焙、輕重發酵而酌時儲茶,便能儲存的新鮮;輕焙、輕發酵的茶壽命較短,收久的話得藏冰櫃。一些如臺灣的高山烏龍,是微微發酵的,壽命便如綠茶般脆弱。

有的烏龍茶,如武夷山之巖茶,人們有時故意久藏。待兩三年香氣漸漸消失之後,便有了醫療作用。當地人剝柚子皮而取柚肉,然後將巖茶塞入柚皮中,再用針線縫回柚子狀。整粒裹了茶葉的柚子皮掛在通風處陰乾,據說有醫療作用。這種茶叫柚子茶,也是儲存茶葉是烏龍茶是介於無發酵的綠茶和全發酵的紅茶之間的半發酵茶,屬於我國六大茶類之一的青茶絕對一種方法。

相關茶類

基本茶類

1、不發酵茶

(1)綠茶:屬不發酵茶,鮮葉一般經過殺青、揉捻、乾燥等工序。

炒青綠茶

眉茶(炒青、特珍、珍眉、鳳眉、秀眉、貢熙等)

珠茶(珠茶、雨茶、秀眉等)

細嫩綠茶(龍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松針等)

烘青綠茶

普通烘青(閩烘青、浙烘青、微烘青、蘇烘青等)

細嫩烘青(黃山毛峯、太平猴魁、華頂雲霧、高橋銀峯等)

曬青綠茶

滇青、川青、陝青等

燕青綠茶

煎茶、玉露等

(2)白茶:白毫銀針的製造工序主要有茶芽、萎凋、烘焙、篩撿、復火、裝箱等;而白牡丹、貢眉製造工序主要爲鮮葉、萎凋、烘焙(或陰乾)、撿剔(或篩撿)、復火、裝箱。

白芽茶銀針等

白葉茶白牡丹、貢眉等

(3)黃茶:屬輕微發酵茶,其製造的典型工藝流程是殺青、悶黃、乾燥。

黃芽茶(君山銀針、蒙頂黃芽等)

黃大茶(霍山黃大茶、廣東大葉青等)

黃小茶(北港毛尖、潙山毛尖、溫州黃湯等)

2、半發酵茶

烏龍茶(青茶):屬半發酵茶,其工序主要有鮮葉、凋萎(曬青、晾青)、做青(搖青)、殺青、揉捻、毛火烘焙、包揉、足火、烘乾等。

閩北烏龍(武夷巖茶、水仙、大紅袍、肉桂等)

閩南烏龍(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等)

廣東烏龍(鳳凰單縱、鳳凰水仙、嶺頭單縱等)

臺灣烏龍(凍頂烏龍、包種、烏龍等)

3、全發酵茶

(1)紅茶:屬完全發酵茶,鮮葉經過萎凋、揉捻、發酵、煙燻烘乾等工序。

小種紅茶(正山小種、煙小種等)

工夫紅茶(滇紅、祁紅、川紅、閩紅等)

紅碎茶(葉茶、碎茶、片茶、未茶)

(2)黑茶:屬完全發酵茶,工序爲不同產地品種的黑茶製法有所不同,但大都經鮮葉、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等工序。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

四川邊茶(南路邊茶、西路邊茶等)

滇桂黑茶(普洱茶、六堡茶等)

再加工茶類

1、花茶(茉莉花茶、珠蘭花茶、玫瑰花茶、桂花茶等)

2、緊壓茶(黑磚、茯磚、方茶、餅茶等)

3、萃取茶果味茶(荔枝紅茶、檸檬紅茶、獼猴桃茶等(速溶茶、濃縮茶等)

4、藥用保健茶(減肥茶、杜仲茶、甜菊茶等)

5、含茶飲料(茶可樂、茶汽水等)

綠茶

起源

綠茶是歷史上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採集野生茶樹芽葉曬乾收藏

,就可以看作是綠茶加工的開始了,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製法開始,到12世紀又發明炒青製法,綠茶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並不斷完善。

產地

綠茶爲我國茶量最大的茶類,產區分佈於個產茶省、市、自治區,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生產量最高,質量最優,是我國綠茶生產的主要基地。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綠茶佔國際貿易量的70%以上,銷量遍及北非、西非各國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市場上綠茶銷量佔內銷總量的1/3以上。同時,綠茶又是生產花茶的主要原料。

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爲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其幹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爲主調,故名。

綠茶的特性

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鹼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新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爲其他茶類所不及。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按其乾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爲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

紅茶

紅茶的幹茶色澤與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爲主調,所以稱爲紅茶。以適宜製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爲原料,經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

茶發酵的方法

茶葉發生吸氧作用,即稱爲發酵

舉例烏龍茶發酵方法步驟如下:

(1)採摘,曬青:將人工採摘的茶葉新梢芽葉,均勻地攤放在萎凋槽上,攤放葉的厚度的10cm,通風散熱,常溫下自然萎凋20小時;

(2)第一次發酵:首先在溫度爲30℃、溼度爲95%時,發酵30min;然後在溫度爲28℃、溼度爲95%時,發酵40min;最後在溫度爲30℃、溼度爲95%時,發酵32min;

(3)搖青發酵:茶青透過搖青機或手工攪拌的摩擦運動,擦破葉緣細胞,從而促進酶促氧化作用,使鮮葉發生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透過搖、涼(即動、靜)反覆進行4-5次,歷時8-10小時,使葉子由硬變軟("活來死去"),古稱爲"消青",這達到"綠葉紅鑲邊"。

(4)炭焙:在45℃,用木炭進行烘焙到8成干時收起;殺青(炒青)定型:就是以高溼來破壞酵素的活性,抑制茶葉繼續發酵,以免使得氣味完全散失 而保有半發酵茶類特有的香味。

(5)第二次發酵:首先在溫度爲28℃、溼度爲95%時,發酵30min;然後在溫度爲28℃、溼度爲90%時,發酵20min;最後在溫度爲26℃、溼度爲95%時,發酵60min;

(6)第一次機焙:將經過第二次發酵後的毛茶揀梗成淨茶後在溫度爲90℃條件下用電烘箱烘焙10小時;

(7)冷卻:取出第一次機焙的茶葉,風冷;

(8)第二次機焙:在80℃條件下用電烘箱烘焙50小時;碳火乾燥烘焙是烏龍茶開成獨特滋味的關鍵。其一般火功的要求是:低溫慢焙,進階茶溫度宜低,時間宜短,低級茶溫度宜高,時間宜長。

(9)揀剔:分爲機械揀剔和手工揀剔。主要是除去粗老畸形的茶釁,揀出茶子、茶梗。

(10)初步成型

擴展資料

一飲茶的好處概括起來15條:

(1)茶能使人精神振奮,增強思維和記憶能力。

(2)茶葉含有不少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

(3)飲茶可以預防老年性白內障。

(4)飲茶能興奮中樞神經,增強運動能力。

(5)茶葉有抑制惡性腫瘤的作用,飲茶能明顯地抑制癌細胞的生長。

(6)飲茶有良好的減肥和美容效果,特別是烏龍茶對此效果尤爲明顯。

(7)飲茶有延緩和防止血管內膜脂質斑塊形成,防止動脈硬化、高血壓和腦血栓。

(8)茶能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並有維持心臟、血管、胃腸等正常機能的作用。

(9)飲茶能抑制細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壽。茶葉的抗老化作用是維生素E 的18倍以上。

(10)飲茶對預防齲齒有很大好處。據英國的一次調查表明,兒童經常飲茶齲齒可減少60%。

(11)茶葉所含鞣酸能殺滅多種細菌,故能防治口腔炎、咽喉炎,以及夏季易發生的腸炎、痢疾等。

(12)飲茶能保護人的造血機能。茶葉中含有防輻射物質,邊看電視邊喝茶,能減少電視輻射的危害,並能保護視力。

(13)飲茶能維持血液的正常酸鹼平衡。茶葉含咖啡鹼、茶鹼、可可鹼、黃嘌呤等生物鹼物質,是一種優良的鹼性飲料。茶水能在提內迅速被吸收和氧化,產生濃度較高的鹼性代謝產物,從而能及時中和血液中的酸性代謝產物。

(14)防暑降溫。飲熱茶9分鐘後,面板溫度下降1-2攝氏度,使人感到涼爽和乾燥,而飲冷飲後面板溫度下降不明顯。

(15)喝茶可以增強免疫機能。科學家發現茶葉中含有的一種抗體化合物也在一些病菌細胞中出現,人體面對這種化合物時會有助於建起抵抗病菌的防線。

二茶的成分及作用:

成分:

近些年來,國內外學者對飲茶與人類健康的關係十分關注。現已知茶葉中含有350多種化學物質,如鞣酸,VA、VC、VB等。飲茶可補充人體必需的一些微量元素,對人體某些疾病也有防治作用。

作用:

經研究表明,飲茶可降低人體血液粘稠度,防止血栓形成,減少毛細管的通透性和脆性以及降低血清膽固醇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並有抗衰老和增加免疫力的功效。多喝茶水可使人興奮,有強心、利尿、收斂、殺菌、消炎等作用,長期喝茶水,能消除疲勞、增強記憶力等

營養免疫學目的就是研究如何透過飲食提高人體的健康,從而避免得到癌症。“很多人知道咖啡含有咖啡因,也知道這種物質致癌,實際上,就算無咖啡因的咖啡一樣對人體有害。但是長期喝茶的朋友也不要竊喜,就連一般的烏龍茶裏所含的咖啡因都比咖啡裏面高。”這個結論讓在座許多人提高了警惕。

最近的1份研究報告指出,長期喝茶的人,腰圍與臀圍可以各少2cm,而且身體脂肪含量比例還會少20%!

在國際醫界上備受矚目、討論多時的重大疾病“代謝症候羣”,也是腹部肥胖者容易罹患的毛病。“代謝症候羣”是一種統稱,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這類的疾病共佔臺灣10大死因的27.6%,遠超過第1名的癌症!

茶要喝得長長久久,解決中廣與下半身肥胖,似乎是人心所向,同時在維繫健康的水平上,也有其必要性! 日前發表的“長期飲茶對身體脂肪含量比例與分佈的影響”就爲許多苦於擺脫腰腹贅肉的人,指出了一線曙光。 

吳至行醫師在研究中指出,茶葉萃取物可能會加強熱能產生,促進脂肪氧化及24小時的熱量耗損率,刺激脂肪水解並抑制胰臟脂解酵素的活性等功用,因而會影響人體內的脂肪量。

研究結果顯示,有長期飲茶習慣的人(每週至少喝茶1次達半年以上時間),身體脂肪含量的比例會明顯地比未喝茶的人要少,同時腹部脂肪也較少。 而且隨着喝茶習慣時間愈長,燃脂效果愈是明顯。

尤其是喝茶達10年以上比未喝茶的人,體脂肪比例上減少約20%,腹部脂肪減少約2.1%;女性更顯著:分別下降達30%及5%。 所以,如果你還沒養成喝茶習慣,馬上開始吧! 沒事,多喝茶!

一般人都知道茶裏面的兒茶素具抗氧化作用,可增強人體免疫力、防止老化,但你知道茶裏面的氟化物,還能預防蛀牙嗎?因爲茶可以維持口中的正常菌數,所以能改善口臭預防牙周病及扁桃腺炎,同時兒茶素也能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活性,預防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

長期飲用茶葉中所含有的數以千計的化學成份,可能影響心臟血管疾病、癌症、腦中風、血脂異常及其它疾病的罹病率。 吳至行醫師提到,肥胖引起的健康疾病相當廣泛,而且可能還在持續增加當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喝茶

臺灣茶的工藝製作過程是怎樣的

1、茶青

臺灣地區以春、冬二季及秋末、初夏製成的包種茶品質較佳。半發酵的烏龍茶和綠茶、紅茶不同,後兩者講究的是嫩芽,但烏龍茶卻要求有相當成熟度的青葉。半發酵茶的風味決定於茶青豐富的內含物,經過適度發酵轉化之後,形成多樣的高香成份,這都不是幼嫩的茶芽足以提供的。

茶青採摘的標準尤如臺灣茶業改良場的操典所說:“茶芽伸長至頂芽開面一、二日後,其二三葉尚未硬化時,採一心二葉的對口芽最爲理想。”採青的時機,一日之間上午十點前採的是“早青”,露水未乾,午後三時起的“晚青”,根部的水份重新上涌,葉片的含水量都比較高,內含物質被過量的水份稀釋難以形成高揚的香氣和甘醇的滋味,容易產生又苦又澀的“臭青味”,因此茶青以“午青”最好。

2、萎凋

萎凋就是將採回的茶青,攤在陽光下晾曬,使葉片的水份發散,是一種物理性的“走水”過程,同時使一些低沸點具青臭氣的成份逐漸發散,茶農稱之爲“退青”。日曬溫度高於40度時應用遮陽網遮蔭以免葉片曬傷形成死菜;日曬溫度在26度以下或雨天宜以熱風萎凋代替日光萎凋。日光萎調的程度,尤如茶改場的手冊裏說:“以觀察對口第一葉光澤消失,葉面呈波浪起伏,以手觸摸有柔軟感,以鼻聞之青味已失而有茶香爲適度。”

3、室內萎凋及攪拌

茶青成功的轉化爲高香的烏龍茶,前段製程的奧妙在於使茶青均勻而適度的失水,萎凋之後,茶青移入室內並薄攤於笳藶上靜置1至2小時後進行攪拌,動作宜輕,時間宜短(約1分鐘)。然後,重新靜置,再攪拌,如此反覆3至5次,隨攪拌次數之增加而動作漸次加重,攪拌時間並隨之增長,攤葉亦逐漸增厚,靜置時間逐漸縮短,在靜置的失水過程中,水份大量透過葉背及葉緣的氣孔發散,“膨壓”減少而葉片變軟,此時加以攪拌促使枝梗和葉脈中的水份流動,葉面因“膨壓”增大而“回陽”。然後又靜置,水份緩慢地發散,這種動與靜的交替,目的是使藏於枝梗、葉脈和葉片間的水份充分流動,均勻地發散,在這段製程當中,攪拌的力度必須按茶青老嫩適度控制。過輕則不能促進水份的流佈,過重則破壞葉脈,使得“水道”受阻,枝梗的水份無法流出,形成“積水”,導致成茶湯色渾濁,香氣淡薄,滋味苦澀。經過如此動靜循環水份消失已適度,最後一次攪拌稱“大浪青”,其目的在於“保水”而非走水,因此下手特別重,大量破壞葉脈,使水份無法再流失,並使原先已分佈在葉片的內含物質大量滲出表面,葉緣部分在大浪之下,破壞最大,多酚類物質氧化程度最重,形成了“紅邊”的特徵。最後一次攪拌後已午夜時分,氣溫較低,故靜置時宜厚,以提高葉中溫度加速發酵進行。靜置時間60至180分鐘,俟青味消失而發出清香時即可炒青。

4、炒青

炒青又稱殺青,就是以高溫破壞酵素的作用,停止發酵及發散水份,確保品質的意思,殺青的另一個重點,是爲後段的揉捻做型打基礎。因此,殺青中須炒到青味消退,茶香浮現爲度,手握大力搓揉,茶青不再出水爲止;炒得過熱,茶青乾裂,不易揉捻;起鍋過早,成茶帶青味及紅梗,茶湯渾濁苦澀,保質期不長。

5、揉捻

殺青葉投入揉捻機搓揉使茶汁滲出以利於成型

6、 烘乾

烘乾之後就是挑選了,在毛茶出來後在有一次復烘焙就可以了

功夫茶怎麼做?有哪些步驟?

中國功夫茶操作規程有以下十一程式,合稱爲功夫茶十一程式。1、嗅茶 主人取來上好的茶葉,介紹該品種的特點、風味,依次傳遞欣賞嗅品一番。2、溫壺 未放置茶葉之前,先將開水衝入空壺,謂之“溫壺”,溫壺之水倒進茶船——即茶盤,一種紫砂淺盆。   3、裝茶 應備有茶匙、漏斗,不宜用手抓茶置放,以免手氣、雜味混入,通常將茶葉裝至茶壺的2/3,甚至滿溢,數量之多令人咂舌。4、潤茶 沸水衝入壺中,至滿,使竹筷颳去壺麪茶沫,當即傾於茶船或茶海——一種較大的茶杯。5、沖泡 再衝入開水,但不要沸滾的,這便是第一泡茶。6、澆壺 蓋上茶蓋澆之開水,使壺內壺外溫度一致。7、溫杯 等候茶水泡好的當兒,用剛纔溫壺及潤茶的茶水,就在茶船中清洗茶杯——這是一種比酒盅略小的小茶盅(便是茶壺本身也不過一個拳頭大小)。8、運壺 在泡好第一泡茶時,提壺沿茶船邊沿執行數週,俗稱“遊山玩水”,爲的是不讓壺底水滴入茶杯串味。9、倒茶 將溫洗好的小茶盅一字排開,依次來回澆注,又稱“巡河”,或將壺中茶水先倒入茶海再注入杯中,切忌倒茶時一杯倒滿再倒第二杯,免得濃淡不均,這是一般飲者容易犯的錯誤。 10、敬茶 尊老愛幼、互相謙讓,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尤以敬第一杯茶最爲重要,受之者必在座“首席”。11、品茶 功夫茶全套步驟中最講究的一環,從欣賞茶色、茶味、茶香到嗅、啜並舉,玩味再三,3個指捏1枚四螺般大拇指大小的袖珍小茶盅,騰挪於鼻脣之間,或嗅或啜隨心所欲。且雙目微閉,如癡如醉,彷彿打坐的道人,外界萬物全然不覺,讓人不能不驚訝名茗的神奇功效。   

此外,泡製功夫茶,茶壺講究用宜興的紫砂茶壺;茶杯最好是景德鎮產小瓷杯;水須山泉,最差的也要井水,自來水是萬萬不入流的。用水也有名堂,最好是用橄欖核燒火,次爲蔗渣,最次是炭火,蜂窩煤乃大忌。工夫茶”泡法有十八道程序: 焚香靜氣:焚品檀香,造就幽靜、平和氣氛; 葉嘉酬賓:出示所泡茶葉讓客人觀賞;  火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爲上,用火煮沸; 孟臣淋漓:即湯洗茶壺,惠孟臣是明代紫砂壺製作家,後人把名茶壺喻爲孟臣; 烏龍入宮:把烏龍茶放入紫砂壺內; 懸壺高衝:又稱高山流水,把盛開水的壺提高沖水,充分激盪茶葉,使茶葉翻動,清潔茶葉; 春風拂面:用壺蓋輕輕颳去表面白色泡沫,使茶葉更清潔(不喝); 重洗仙顏:用開水淋洗茶壺,即洗淨茶壺外表又提高壺溫; 若琛出韻:即湯洗茶杯,(若琛清初),以擅長製茶杯而出名,後人把茶杯喻爲若琛甌; 玉液回壺:即把已泡好的茶水倒入另一個茶壺使茶湯更爲均勻; 遊山玩水:依次來回往各杯低斟茶水; 關公巡城:沿着杯壁斟茶一圈;韓信點兵:壺中茶水少許時,則住各杯點斟茶水(又稱蜻蜓點水或觀音滴水);三龍護鼎:用母指食指扶杯,中指托杯,此法既穩當又雅觀,三根手指比喻三龍,此時另一手可做護杯姿勢;喜聞幽香:即聞烏龍茶的香味;鑑賞三色:認真觀看茶水在杯中的上中下三種顏色,故稱三色; 初品奇茗:觀看、聞香後開始品茶湯味道(三口爲一品); 盡杯謝茶:起身喝盡杯中之茶,以謝茶農栽種,製作佳茗,恩典感謝茶藝小姐盡心熱情敬獻茶藝、茶禮。

不屬於烏龍茶的基本工藝流程

不屬於烏龍茶的基本工藝流程是發酵。烏龍茶又名青茶,屬半發酵茶類,基本工藝過程是曬青、晾青、播青、殺青,揉捻、乾燥,烏龍茶的品質特點是,既具有綠茶的清香和花香,又具有紅茶醇厚的滋味,烏龍茶種類因茶樹品種的特異性而形成各自獨特的風味,產地不同,品質差異也十分顯着。

茶製作流程

  茶葉的製造過程,因各種茶而在程序上有所不同。茶葉的製作過程有哪些具體相關的步驟。我給大家整理了關於茶製作流程,希望你們喜歡!

  鐵觀音製作全過程

  1採摘

  在晴天的正午----下午3時採摘的鮮葉質量最好。而且茶葉的鮮嫩度要適中。要符合這兩個條件,一季其實沒幾天的。如果下雨,就全泡湯了。

  如果要製作高檔的鐵觀音,有嚴格的採摘標準。一般選三葉一芽,鮮嫩度適中。枝梗宜短,細小,這樣枝梗的含水量纔會少,製作出來纔會形成高檔氣質。

  2、曬青

  茶青採摘回來後,要將其薄薄的攤涼在地上曬青。曬青形式有很多種,有的是攤在水篩上架在架子進行;有的是直接攤鋪在地上;有的在地上鋪上竹篩進行。曬青的目的是先使箐葉蒸發部分水分,促進鮮葉內含物質的物理化學變化,爲搖青作準備。

  3、靜置

  青葉經過曬青後,將青葉歸篩,放入做青室靜置,青葉經過曬青時,會蒸發部分水分,青葉成遢軟樣,在青間靜置時,葉梗、葉脈的水分這時會往葉面補充,這時,葉面又會挺直起來。

  4、搖青

  當青葉靜置後,根據青葉的水分變化情況,就可以決定是否搖青了。將水篩中的青葉倒入竹製“搖青機”中準備搖青。就是用電動機讓搖青機轉動。鮮葉在搖青筒中進行碰撞、散落、磨擦運動,大部分葉緣細胞破碎和損裂,水分發生擴散和滲透,細胞間隙充水,葉硬挺,青草味揮發。

  作用:使葉緣細胞組織受搖青機的磨擦作用以及葉與葉之間的碰撞作用而被破壞,使茶多酚等化合物與酶接觸,促進物質的轉化;同時,水分也緩慢地蒸發而減少。

  搖青與靜置是反覆多次交替進行的。其是形成茶葉品質最關鍵的環節。

  搖青與靜置合稱做青,做青適度的標準就是所說的“綠葉紅鑲邊"

  5、殺青也稱炒青

  其目的是利用高溫,迅速破壞酶的活性,鞏固已形成的品質。上圖是用滾筒殺青機在殺青。

  6.整形包揉

  把殺青後的茶葉包在特製的布里,利用“速包機”把整個茶葉緊包成球狀。如上圖,從這個環節開始其目的就是製作外形和顏色。

  7、揉捻

  將打包好的茶包放在“揉捻機”中進行揉捻做形。茶球在緊包的狀態下在揉捻機中滾動,裏面的葉子受到擠壓會慢慢形成“顆粒狀”,從葉狀到顆粒狀的神奇之作全在這裏,當然是要經過很多遍的操作。

  將茶揉捻好後就要將其焙火,把茶團解塊後攤鋪在竹篩上放在鐵架上,至於爐中焙烤。

  包揉、揉捻與焙火是多次重複進行的。直到外形滿意爲止。最好才焙火烤乾成品。

  以上只是簡單地介紹一下鐵觀音的生產過程,其實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一個環節出差錯,就不能成好茶。製作一泡好茶真的是難

  茶葉是怎樣製作出來

  一、採摘茶青: 以食指與姆指挾住幼梗的中部,藉兩指的力量將茶葉摘斷,不同的茶採摘部位也就不同,有的採一個頂芽和芽旁的第一片葉子叫一心一葉,有的多采一葉叫一心二葉,也有一心三葉。

  二、.日光萎凋: 採摘下來之茶菁須置於日光下曝曬,或利用熱風使茶菁的水分適度蒸散,減少細胞水分含量,因爲只有讓茶青消失一部分水分,空氣中的氧才能與葉胞內的成分起化學變化,而這個變化就是所謂的「發酵」。如果要製造「不發酵茶」,則直接進行「殺青」,如果要製造「半發酵茶」或「全發酵茶」則進行「萎雕」。

  三、室內萎雕及攪拌: 茶青變軟後就搬至室內,稱爲室內萎雕。第一次攪拌主要目的是促使水分散發,到了第二次攪拌是爲了要讓葉子與葉子間的充分相互磨擦,以促進氧化(即發酵)的進行。

  四、炒菁: 茶菁萎雕至適當程度就要用高溫炒菁破壞葉中的酵素活性使其停止發酵,並可除去鮮葉中的臭味。傳統是用鍋子炒,現代化則是用滾筒式殺青機。在臺灣喝到的茶大部分都是用炒的,只有少部分綠茶才用蒸的(如日本的玉露、煎茶、抹茶)。炒青的茶比較香,但蒸青的茶比較綠。

  五、揉捻(酵素氧化作用): 將炒菁後的茶葉置入揉捻機中,使其滾動並形成捲曲狀(就像是把殺青過的茶青拿來像揉麪團一般地揉)。由於茶葉受到揉壓,所以會有部分汁液被擠出而附着於表面,如此在沖泡時便可很容易地溶解於茶湯之中,不同的茶其揉捻程度也不一樣。

  六、團揉: 又稱爲「布揉」。即用布將經過初揉的茶青包成球狀,然後一手提住布巾的頭,一手將布球依同一方向搓揉,使其滾動,如此「布球」就會愈揉愈緊,緊到一個程度後,放置一旁,使其降溫成形。然後再開啟將茶青松散(稱爲「解塊」),加熱後再行包布揉捻,這樣一次又一次,直到揉成需要的外形與茶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