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許三觀賣血記》個人有感摘抄

來源:趣味經驗館 2.17W

讀《許三觀賣血記》個人有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描寫:1、首先可以描寫許三觀透過一次次賣血拯救家庭的經歷;2、然後可以描寫我從《許三觀賣血記》這本書中學到的知識;3、最後可以描寫《許三觀賣血記》這本書蘊含的道理。

讀《許三觀賣血記》個人有感摘抄1

寒假終於把《許三觀賣血記》讀完了。故事發生於五六十年代,小說圍繞着賣血的經歷,展開許三觀生活中的瑣事,體現出一個男人所應當承擔的某些責任,或許這也正是一種人生的無奈。

許三觀的每次賣血都是他生活的關鍵轉折點的記錄。第一次賣血,娶上了媳婦;第二次賣血,挽救了一個瀕臨敗破的家;第三次賣血,是自己的出軌;第四次賣血,是期望能改變兒子的命運;接連的一連串的,緊密的賣血,則是挽救了兒子的生命。

許三觀,是個矛盾的人物。他知道妻子是在婚後背叛自己才生出一樂的,他應該是很嫌棄一樂的,然而他把一樂當成了自己的兒子。在一樂親生父親陳勇需要幫忙的時候,許三觀又慷慨地叫一樂坐在煙囪上一遍又一遍呼喊他的靈魂,最後當着大家的面承認一樂永遠是他的孩子。這是一個典型的農民具有的善良而容忍的性格,小說最後寫到他爲一樂的病一路賣血到醫院時,讓讀者一次又一次地爲這個可愛的農民心疼。

作者個人認爲小說的最後一節尤其精彩,許三觀想吃豬肝,身邊又沒錢,他決定爲自己賣一次血,但是到了醫院,醫生說他的血只能賣給油漆匠漆傢俱,在這時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盡頭,已經沒有任何作用。他坐着,哭了。

這種哭是一種令大家都無法理解的哭,本來他那麼老了,又可以頤養安年,用不着去賣血啊。只有他的老伴理解他,因爲賣血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磨滅的一種行爲,每次的困難,都是靠賣血才順利度過的。他的哭荒謬得真實,辛酸一下子就涌上了心頭,然後這種情緒會一直繚繞在讀者的左右。餘華的小說總能“以笑的方式哭”,這種哭最能撞擊讀者的心。

有人這樣評價:這本書表達了作者對長度的迷戀,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一條雨後的彩虹,一個綿延不絕的回憶,一首有始無終得得民歌,一個人的一生。這一切猶如盤起來的一捆繩子,被敘述慢慢拉出來,拉到路的盡頭。

餘華的小說是一種主人公在苦難中微笑的小說,讀者的情緒已經飽滿得要爆發了,然而作者沒有爆發,他只是娓娓道來,沒有很華麗的辭藻,沒有很煽情的對白,也沒有很戲劇化的情節,卻可以把這些底層人們的生活狀況及心理寫得有血有肉。作者總能以現實爲紙張,以歷史爲筆桿,爲我們記錄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一次又一次地讓我們感受農民的淳樸與勤勞。

許三觀作爲餘華筆下的人物,一個賣血者,無奈的哭了,也許我們看到的不應只是辛酸,因爲那是一個時代的哭,那是中國農民流在心底的淚,洶涌了整個世界。

讀《許三觀賣血記》個人有感摘抄

讀《許三觀賣血記》個人有感摘抄2

有些時日沒有靜下心來讀書,也有些時日沒有靜下來記錄所想所感了。最近看了東野圭吾的《誰殺了她》、路遙的《人生》和這本《許三觀賣血記》。原諒我爲負數的智商,看完了《誰殺了她》之後,居然還是不知道到底是誰殺了她。《人生》這本書,難道是因爲我看完了矛盾文學獎的《平凡的世界》便顯得它並沒有令我驚喜萬分嗎?裏面每個人物我都能在《平凡的世界》裏找到原型,像潤葉一樣的巧珍,像田曉霞一般的黃亞萍,像少平一樣的高加林……甚至我能預測到巧珍和潤葉相似的命運。反倒是餘華的這本書給我更多內心的震撼,就像看完《城南舊事》一般覺得眼睛澀澀的,心裏酸酸的……

馬提亞爾說:回憶過去的生活,無異於再活一次。寫作和閱讀其實都是在敲響回憶之門,或者說都是爲了再活一次。大一的時候讀過《活着》,相較於《活着》中,富貴悲慘的一生,許三觀是幸運的。同樣是小人物,但他一生的起起落落,都與賣血有關。

賣血前抓一把鹽,瘋狂喝八碗水,說這樣人身上的血就會變多了;賣血後,去店裏,點上“一盤炒豬肝,二瓶黃酒,黃酒要溫一溫。”這是許三觀和阿龍他們學來的本事。一定要加上“黃酒要溫一溫”,這樣顯得自己是個常客。這也是後來許三觀在賣血路上教給別人的。

書中最讓我動容的是一樂,算起來他也是個可憐人。自己的母親和別的男人生下來了他,一直自以爲的親生父親不認他,血緣上的親生父親也不認他。但是縱使許三觀認定了一樂不是自己的兒子,嘴上不饒人,但不管是一樂闖禍打傷鐵匠的兒子,鬧饑荒,還是一樂患肝炎,許三觀都是盡心盡力地對待一樂。於情,他給予了一樂養育之恩;於理,他的心底總歸是善良的,盡到了爲人父的義務。一開始,我並不喜歡許三觀這樣的男人,有些愚鈍,有些大男子主義,還有些沒有擔當。但是越往後,越發現,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刀子嘴豆腐心。他有着我們祖輩的隱忍和無奈。當被迫在家開展對許玉蘭的時候,許三觀承認了自己出軌的錯誤,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來面對三個年幼的孩子,來面對嚴峻的外部環境,來面對本已經不堪的生活。

觀人心,最不可琢磨的便是人心。“人心難測”“人心隔肚皮”最不能讀懂的是人心。在與何小勇一家的恩怨中,不認一樂的是何小勇一家,到頭來求着一樂救何小勇的也是他們一家,最後許玉蘭被貼“破鞋”_的,不用猜,也猜得到是何小勇的妻子。同樣,許三觀最初在面對一樂的身世和一樂對自己的情感時,他的心是搖擺不定的,時而覺得自己理虧,幫別人養了兒子;時而被感動,一樂對自己的忠心。明明三個兒子中最愛的是一樂,卻偏偏不是自己的兒子。鬧饑荒的時候,他不願意用自己賣血的錢給一樂吃麪條,只讓他吃一個紅薯。可偏偏最後,又是這個古怪多變的人瘋狂地尋找一樂,背一樂回家,給一樂買麪條吃。親生不親生的真的那麼重要嗎?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過,誰都無法篤定。

許三觀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是一個不願意面對自己內心的人。明明最愛一樂,卻不願意勇敢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被世俗左右着,就像現在的我們一樣,面對自己最愛的最親的人反而很難表達出自己的愛。

讀《許三觀賣血記》個人有感摘抄3

初識餘華是因爲那部“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的現實主義力作《活着》,作者借“福貴”這一充滿完美祝願的名字,以悖論的方式描述了他充滿坎坷的一生。讀它的時候,你在笑,笑過之後,淚水又不禁滑落下來。

讀罷《許三觀賣血記》,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完美的故事。故事裏的人,活得簡單而直接,事情有時會因爲荒唐的思路進行下去。全書以許三觀賣血的經歷爲主線,年輕時,許三觀出於好奇、同時證明自己有把好筋骨而第一次賣血,第一次拿到了三十五元錢,在勝利飯店吃了第一盤爆炒豬肝,喝了第一次溫過的黃酒。

接下來,許三觀因爲一樂打傷了方鐵匠的兒子,沒錢支付醫療費而賣血;又因爲與林芬芳發生了關係,出於內疚而賣血,以便買些東西補償林芬芳;自然災害到來,許三觀爲了全家人能去勝利飯店吃碗麪條而賣血;一樂、二樂下鄉插隊,許三觀賣血給一樂補身體、增開銷,不多時,又再次賣血爲給二樂的生產隊隊長置辦酒菜。

最後一次,也是最漫長最艱辛的一次,一樂病重,爲了湊錢治病,許三觀一路賣血賣到上海……在許三觀的意識裏,賣血就能夠解決災難,當他六十歲的時候,得知自己已經老到不能賣血的時候,他失望地哭了“我老了,我以後不能再賣血了,我的血沒人要了,以後家裏遇上災難怎樣辦”。

許三觀生活在城市裏,他有着自己的道德準則,許多事他表面上罵罵咧咧,實際上內心善良,最後還是會去做。樸實的人生裏,他並沒有抱怨,賣血對他而言,並不是痛苦和磨難,相反,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人生的每一步,都沁進了鮮血,那樣的日子,該是多麼充實而可貴啊。

讀《許三觀賣血記》個人有感摘抄4

《許三觀賣血記》講述的同樣是一個普通人“活着”的故事,相對於《活着》而言,這篇小說留下了更大的敘述空間,它着重表現人物的人性內涵,而不僅僅是命運對人物的壓迫。

《許三觀賣血記》從某種好處上說仍然承續了《活着》的基本主題——生命的受難本質。所不同的是,《活着》裏的福貴應對一次次無情的死亡打擊仍然要頑強地活下來;而《許三觀賣血記》裏的許三觀應對一次次生活的難關用鮮血開始了漫長的救贖。

對許三觀來說,他對待世界的方式就是“賣血”,但每一次賣血在餘華筆下卻又有着不同的人生內涵。血在中國人的生存觀念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血與生命幾乎處於等同地位,本質上,血是“生命之源”,但許三觀恰恰以對“生命”的出賣完成了對於生命的拯救和尊重。

許三觀共有十二次賣血經歷,除了開始和結尾的兩次外,在剩餘的十次賣血過程中,有七次是爲了一樂,一次是爲了二樂,一次是爲了私情,一次是爲了全家,其賣血的結果,也都基本上達到了許三觀的預期效果。他的血越賣越淡,但他的生命力卻越來越強盛,他的血是爲家庭、爲子女、爲妻子而賣的,他的生命自然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延續。小說的關鍵在於,許三觀先後用七次賣血來拯救一樂,但一樂並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是妻子與別人的私生子。在中

國這個十分傳統的國家裏,妻子的背叛使丈夫喪失了男人做人的尊嚴,在道德觀念的驅使下,許三觀決心用自己的鮮血供養“別人的兒子”,顯然需要經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考驗,承受內心的巨大煎熬。

許三觀的賣血行爲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商業行爲,他的血也不只是一種單純的“商品的血”,賣血與施愛的過程超越了父與子的倫理範疇。在這種倫理衝突中,許三觀仍選擇了爲一樂賣血,足以體現了倫理溫情的力量。

讀《許三觀賣血記》個人有感摘抄5

在座得很多同學都讀過餘華的作品《活着》,而我今天所講的是他的另一部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從某種意義上說,《許三觀賣血記》承續了《活着》的基本主題——生命的受難本質。所不同的是,《活着》裏的富貴面對一次又一次無情的死亡打擊,仍然要頑強地活下來;而《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裏的許三觀面對一次次生活的難關,用鮮血開始了漫長的生命的拯救。《活着》的經典是因爲它的極端性,而《許三觀賣血記》的好,卻來自它的生命力。前者是將生命做實驗般地不斷摧折,後者卻宛若河水般靜靜流淌。

餘華用溫情的筆墨,讀後感勾勒出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物,真實而又平淡的故事,把讀者的心靈深深地震撼折服,甚至讓讀者熱淚盈眶,比如我。小說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高潮,有些情節可以說是很可笑的,但是又覺得那是屬於哪個時代的人性和劣根性。許三觀和許玉蘭的糊塗婚姻僅僅是因爲可笑惡八角三分錢和許玉蘭父親的封建思想,當許三觀知道徐玉蘭的不貞時氣急敗壞,一反常態,不再唯妻子命是從,看着方鐵匠搬自己家東西時,幫忙不說還特別賣力,對於養了九年的一樂,心情十分複雜,愛也不是,恨也不是,始終走不出他是別人兒子的陰影。許三觀會對一樂說:如果你是我的親生兒子,我最喜歡的就是你。多麼辛酸的一句話,這事個怎樣的命運,讓一個平凡的男人承受如此之多的無奈和痛苦,他的內心也要承受多大的煎熬!

當我讀到許三觀用賣血的錢帶全家人去勝利飯店吃麪條,除了一樂,因爲他說一樂不是他的親生兒子,他只能吃一個沒有手掌打的地瓜時,我很心疼,很憐惜一樂,甚至討厭許三觀的“無情”,他閉着一樂去找何小勇做親爹,何小勇打他、罵他,一樂傷心難過,多麼可憐無辜的一樂!他一路向西,越走越遠,沒有人是他的親爹,當許三觀找到一樂時,他揹着這個不是他兒子的兒子,看着一樂委屈可憐的小臉,許三觀的心終於動容了,也許真正的親情並不來源於血緣關係,而是無私的付出。一樂很孝順,除了許三觀的話誰的話也不聽,許三觀不計前嫌讓一樂爲慘遭橫禍的何小勇叫魂,那一幕,一樂和許三觀一個屋上,一個屋下,他們的對話感染了我,那纔是父子之情。也許是從他賣血帶全家到飯店吃麪條開始,也許是從他和一樂屋上屋下對話開始,也許是從他衝進何小勇家,拿刀在臉上,然後指着所有圍觀的人說:從今天起,他就是我親生兒子開始,許三觀的形象慢慢地高大起來,我也慢慢地被他感動了!他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他用賣血來對抗生命中的苦難,丈量苦難的長度,他就像是一個扁擔,挑起了家裏所有人的苦難,他是一個爲家擔當所有的好父親、好丈夫。

讀到最後,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許三觀,但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兩個人物:一個是跟龍,一個是阿方。根龍左後賣血死掉了,阿方身體不好,許三關再和阿方見面的時候,阿方已經顯得很老了,阿方解釋說:鄉下人顯老,要是城裏人,四五十歲看上去就像三十多歲。再見根龍時,阿方已經賣血把身體敗壞了,根龍看起來也很老了。而且樣子全變了。根龍說:“我們鄉下人辛苦,所以顯得老“。當讀到這些時,不由覺得好心痛,伴着淡淡的憂傷,我在思考:究竟是時代的變化,才造成了他們的悲劇,還是有其它原因呢?我們再小說中瞭解到得只是一些人用賣血完成了對生命的拯救。生活到底是有多無奈,多艱辛,才使他們冒生命危險去賣血。這羣人代表的是整個中國的社會生活狀態,那麼多平凡的人,在這樣的歷史洪流中,無奈地掙扎着。卻不知道爲什麼會這樣。當時代的重負反應在一個家庭的時候,家庭的渺小是多麼顯而易見啊!人們的生命在卑微中更顯偉大!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的序中說,他在寫的時候,已經不能算是他在創作,是裏面的任務自己張嘴自己說話,而他,也已經變成了一個讀者。我認爲小說最後一節尤其精彩,許三觀想吃炒豬肝,身邊又沒錢,但到了醫院,沈噱頭卻說他的血只能賣給油漆匠漆傢俱。可是對於他來說,賣血已經成爲他度過生活難關的辦法,無法賣血讓他感到自己人生走到了盡頭,他再也無法爲這個家庭做些什麼了。”他的淚水在他臉上縱橫交錯的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縫爬上了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長出去的數值,就像渠水流進了天地,就像街道佈滿了城鎮,淚水在他臉上織成了一張網“。這是那事對他那種悲不自禁、孤苦無助的悲痛心情的描寫。許三觀賣血的一生,給予我們許多震撼,然而當他老去,他的下一代的命運又會如何?在一樂兵種是,許三觀在路上遇到的柔順柔福,許三觀把他們帶入了一個賣血渡艱的漩渦,讓他們嚐到了那種不用辛苦勞作便可獲得豐厚報酬的甜頭,他們的命運有會怎樣,他們倆是否會成爲下一個阿方和根龍?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給了我們很大觸動,也洗完它能夠帶給你們許多感悟和震撼。

熱門標籤